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

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范文第1篇

在外地車輛過境過程中,如果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則具有較大的隨機性,而且污染物不容易確定,因此要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調查并獲得相關污染物的類型。區域內負責環境應急監測的有關單位和人員要切實核查污染物的類型、性質,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等。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后,要第一時間控制好現場應急污染擴散,而且還要最短時間內進行監測與分析工作。在執行環境應急監測預案的過程中,要按照相關流程來操作,根據應急方案中的危險污染物檔案庫和應急監測方法資料庫,來開展查詢工作,切實核準污染物的類型、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分析方法等內容。這樣就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采樣監測,從而得出準確的監測結果,如實地反映污染變化趨勢。

二、事故預防對策

1、各級政府以及部門應該切實依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所授予的相關職責,強化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水平,根據法律規定嚴格地監督和管理危險化學品運輸單位及其業務,嚴格審查和核準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的單位資質。如果它們的車輛不滿足危險化學品運輸要求,則禁止從事運輸危險化學品的相關業務。而且經濟較為發達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地方要設立規模較大的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的專門企業,切實做好危險貨物運輸企業的專業化以及集約化。

2、對危險化學品運輸單位,它們要切實做好運輸管理,嚴格按照法規來開展危險化學品的運輸業務,嚴格監督管理相關掛靠單位以及個人的車輛駕駛技術水平以及人員安全狀況,如果相關車輛不能很好地服從本單位的管理和監督,則要取消他們的掛靠資格。如果運輸危險化學品的相關車輛,尤其是從事劇毒、爆炸、易燃、腐蝕、放射性運輸業務的相關車輛,要嚴格裝載GPS定位系統,而且還要切實掌控好車輛的行駛路線以及速度,要限定車輛的行駛速度不高于40km/h。

3、強化培訓和考核從業人員的安全知識,最大限度度提升從業者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而且還要切實做好押運員以及駕駛員的多種安全培訓業務,讓他們熟知和掌握危險化學品的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知道在運輸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務,具備防火防爆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要處理好泄漏事故等。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相關部門的考試和測試,合格后才能頒發證書,之后再開展危險化學品的運輸業務。而且危險化學品運輸單位還要切實掌握司乘人員的身體狀況以及心理狀態,在派車過程中禁止那些有家庭矛盾以及沒有休息好的司乘人員出車。

4、確保車況良好,達到了安全運輸的要求。在相關車輛獲得了交通管理部門所開展的年檢合格證后,才能開展運輸危險化學品業務。此外運輸單位還要切實維修以及保養車輛,絕對禁止司乘人員帶病運輸危險化學品。此外還要切實提升宣傳危險化學品銷售以及使用單位的力度,對銷售以及使用單位來講,不能聘任沒有任何資質以及未達到運輸要求的相關車輛開展運輸業務,萬一發生事故,不僅要追求個人責任以及運輸單位的責任外,還要切實根據法律規定來追究使用、使用單位的法律責任。

5、嚴禁貨物混裝。在運輸前,還要進行嚴格的物品檢查,如果所運輸的危險化學品的安全防護、化學性質以及滅火方法相互矛盾,則不能同車運輸這些危險化學品,此外,在運輸路途中要盡可能確保車輛平穩行使,盡可能規避摩擦、劇烈晃動或者撞擊。此外還不得裝運包裝不牢的危險化學品,如果它們存在破損、標志不明顯、罐體未達到安全要求,也不能裝運,此外還要禁止超裝和超載。

6、司乘人員應切實遵守安全運輸管理的相關規定和制度,絕對不能在運輸車輛上動用明火或者吸煙,而且還不得搭載和運輸業務無關的人員。也不能把運輸車輛停留在鍋爐房中、電氧焊邊等,這些地方很可能會造成較大的火災事故,此外也不能在公眾聚集的場所停留。

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內河;危險品;安全監管;吞吐量預測

0 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和化工產品需求急速增長,大量易燃、易爆、毒害、腐蝕的危險品不斷出現。由于經濟、安全、運量大,水路運輸已成為危險品運輸的重要方式。長江水域已發生多起危險化學品重大災害事故,暴露出危險品船舶運輸安全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應引起有關管理機構及船公司的高度重視。在此特別關注上海內河危險品運輸存在的問題,對內河危險品運輸安全監管現狀加以研究,以期有針對性地改善危險品運輸條件,提高危險品運輸的安全性,預防事故發生。

1 上海內河危險品運輸行業現狀

截至目前,由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核發《危險貨物港口作業認可證》且在運營的內河危險品作業碼頭有54家,危險品作業泊位111個。

據統計,2012年上海市內河轄區船舶載運危險貨物申報量艘次,危險貨物運輸量221.7萬t,其中主要為散裝液體危險貨物,共計204.1 (散裝液體化學品58.8萬t,以酸、堿、乙二醇等為主;散裝油類145.3萬t);包裝危險貨物17.6萬t,以液化石油氣、氧氣為主。

內河危險品作業點大多為貨主碼頭,作業的危險貨物品種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易燃液體、腐蝕性物質和油類等品種上。

調查表明,內河作業點的危險品主要有5個流向:一是從江、浙、皖將危險品運到滬,或將滬的危險品分送到江、浙、皖;二是將各煉油廠或石化企業的產品分送到各加油站或直接供給工廠、企業、社會車輛;三是上海本地生產企業之間的運輸,如上海制皂化工廠的貨源來自上海硫酸廠,貨物流向金陵化肥廠;四是來自湖北、山東、寧夏等地的危險品,主要為作業點生產自用,但此業務量不是很多;五是用于出口,但量非常少,在內河作業點中只有上海寶山羅店外貿化工倉庫一家所作業的危險品用于出口。

2 上海內河危險品運輸安全管理現狀

《上海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于2006年2月16日,并于當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上海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明確了政府部門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的監管責任,并按照加強屬地化管理和形成監管合力的要求,既明確了區縣政府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的管理職責,又詳細規定了市安全生產監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上海海事局等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分工。

2.1 港航危險品與防污染管理

近年來,上海港航管理部門和地方海事機構加強了港航危險品與防污染管理,擬定了《上海市內河危險貨物運輸船舶管控方案》,規定了入滬危險品船舶二次申報、部分危險貨物限運、GPS配備等要求,細化制定了入滬危險貨物運輸船舶核查流程。

上海地方海事部門在省際水域設置把口檢查站點,管好水上通道安全大門。特別是在世博期間,為確保世博會成功舉辦,做到“逢危必查”及二次申報,確保入滬危險貨物運輸船舶安全和動態處于受控狀態。與此同時,管理部門還在內河船舶污染物接收工作方面加大監管力度,成功在內河船舶污染責任保險推廣方面取得零的突破,使上海兆平石油運輸有限公司“兆平098”輪成為上海市內河第一艘投保的船舶。上海地方海事部門還開展了危險品運輸專項檢查,根據《關于重申上海市內河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監督管理相關要求的通知》中重點工作環節要求,針對上海內河危險品運輸中的突出問題進行集中檢查,進一步統一、規范了上海市內河轄區船舶載運危險貨物管理模式和秩序。

2.2 港航安全監管信息化配套

近年來,上海內河信息化建設得到跨越式發展。[1]上海市重點加大了內河安全監管的信息化配套建設投入,完成了內河危險品運輸主航道金山區張涇河航道重點視頻監控工程,并于世博前投入運行,使用情況良好;完成蘊藻浜寶山段視頻監控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并投入試運行,為建設搜救分中心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完成蘇州河泗江口段、北新涇段監控設備的安裝及外白渡橋海事所、北新涇海事所、泗江口海事所監控中心的建設,并把視頻信號接入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指揮中心,為有效實現跨區段、跨航道全面監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除此以外,還完成入滬船舶VHF、危險品運輸船舶GPS、通過核心區船舶AIS等信息化設備配套工作,打通與江浙兩省的地方海事數據通道,實現長三角“兩省一市”危險品運輸船舶GPS數據對接及信息共享。同時,開發市地方海事局應急指揮系統,提高其應急救助能力。

3 上海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預測

3.1 預測方法的確定

開展內河危險品需求預測分析是內河危險品規劃與管理的基礎,也是難點??紤]到較多學者在以往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曾經對預測方法進行廣泛的對比研究,并得到彈性系數法的預測誤差最小、在對需求總量的預測上具有明顯優勢的結論,本文選擇采用危險品年增長率與GDP年增長率之比的彈性系數法,以未來GDP年增長率為自變量,計算未來各區縣的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

3.2 彈性預測

考慮到數據的時效性,以調查表的形式采集了2011年和2012年各區縣內河危險品專用碼頭的吞吐量數據,并計算出各區縣GDP年增長率和危險品吞吐量年增長率。

在此基礎上,以《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所提出的GDP年均增長率8%作為計算依據,運用彈性系數法預測模型,得到2015年和2020年上海各區縣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見表1)。

表1 上海市各區縣GDP年增長率、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年增長率以及2015年、2020年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預測

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2015年上海市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將達到490萬t,2020年將達到萬t,上海市內河危險品運輸安全監管的任務將十分繁重。

4 內河危險品運輸行業安全監管瓶頸問題

在內河危險品運輸、作業過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發生危險品重特大事故,不僅會對碼頭設施和船舶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對上海市及內河沿岸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隨著上海市內河碼頭危險品吞吐量的進一步增大,內河危險貨物運輸行業的安全監管形勢十分嚴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瓶頸問題:

(1)進入本市的內河散裝危險貨物運輸船舶不符合規范,存在安全隱患。監管方面雖有相關法規支撐但難以實施,需要在較大區域內共同推進。

(2) GPS監控平臺工作狀況尚不穩定,對內河危險貨物運輸的監管存在漏洞和不足,尤其是江蘇和浙江平臺信號接入時斷時續,且由于是船舶或運營商引起的問題難以及時解決。內河船舶AIS設備使用推進工作因內河電子航道示意圖缺失、基站較少,目前只能在主干航道中進行試點,全面覆蓋困難較大。

(3)缺少應對危險品泄漏等事故的專業應急隊伍。由于散裝液體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繁多、特性復雜,每個貨種均有不同的危害性,且應急處置方法不同,而針對性的裝備投入和專職監管人員數量不足,處置能力薄弱,因此很難做到全面的事前準備,發生泄漏后對污染水域的應急處置一直是個難點。

(4)海事與環保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尚不完善。海事部門是船舶污染水域的管理部門,環保部門是水域環境的主管部門,在管理工作上各有所長,但目前兩個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尚不完善。同時,港航管理機構內部海事、港政、運政等部門對內河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運輸的監管,由于各自依據的法律法規存在交叉,可能出現政出多門、程序繁雜、行政執法效率不高等情況。

(5)對內河危險貨物運輸事故的善后處置無法律法規依據。目前事故清污和污染損害賠償無資金保障,盡管《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已規定船舶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取得船舶污染損害責任保險文書或者財務保證書,但相應的“國家規定”至今尚未出臺,對于內河危險品運輸船舶實施強制性的船舶污染損害責任保險也無明確規定。

5 對 策

在進一步明晰優化內河危險品行業總體布局的基礎上,行業監管必須與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的調整有機結合,提高內河危險品運輸管理各環節的受控程度,建立內河危險品運輸管理平臺;必須與政府職能轉變有機結合,在加快構建權責明晰、運轉協調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不斷完善安全生產相關公共服務;必須與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有機結合,既要強調企業的主體責任和政府的監管責任,又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

第一,梳理上海市危險品管理的相關法規并盡快完善實施細則。[2] 主要從細化執行標準、嚴格資質審查、加大違法違規處罰、實施專業評估等方面明確具體要求和措施。同時加大政策引導,推動內河危險品運輸相關企業積極參照執行相關國際標準,主動提高企業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

第二,積極推進落實危險品跨省運輸“聯網聯控”。盡快統一各地危險品運輸船舶GPS監控系統標準,推動完善長三角地區“聯網聯控”信息機制,早日消除上海市對外來流動危險品的監控“盲點”。

第三,提高應急能力,理順危險品應急救援體系。具體如下:

(1)盡快理順危險品突發事故應對處置的指揮體系。危險品突發事故的處置除發揮行政首長的作用外,應設置現場專業指揮長。公安、安監、消防、交通、環保等職能部門應有明確的梯次分工,并將消防作為基本應急搶險力量。在處置有技術難度的災種時,要充分發揮大型危險品企業已有救援力量在專業裝備、技能和工作經驗方面的優勢和作用,并注重這方面專業隊伍的培養。

(2)提高各相關部門應對突發事故的預警能力。各相關管理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集日常監控與事故、險情處置于一體的應急救援體系。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完善24小時值班制度,以強化值守應急職能,做到對突發事故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降低事故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同時,要建立健全面向基層的公共安全信息溝通及反饋機制,暢通信息反映渠道,為及時掌握和妥善處理安全生產隱患創造條件。

(3)構建危險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體系。[3] 首先,結合當前上海市危險品安全管理各環節實際情況,分別制定相應的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其次,抓緊內河應急方案的完善和演練,努力提高應急反應水平;加大監管力量的投入,增加應急體系運行必要的設施和設備配備,增強港航管理部門對危險品運輸船舶突發事件的應急救助能力,逐步配備防爆海事艇、防護服、各種應急泵及必要的監測取證設備和器材,優先添置防油污設備和防強腐蝕設備,按碼頭危險程度、規模等級等條件,統一配備一定數量的圍油欄、消油劑等防污設施設備;加快建設危險品船舶應急停泊區,設置危險品船舶專用停泊區或裝卸作業區。再次,建議建立應急工作自查督查制度、信息報告和統計制度、評估制度等,進一步規范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及突發事件的信息報告、處置辦法和流程。

第四,建立危險品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實現各部門信息動態共享。建議通過市應急辦的信息平臺,匯集整合安監、交通、公安等相關部門所掌握的危險品從業單位及潛在危險源等基本信息,形成內河危險品安全管理信息庫,供各相關部門加強日常安全監管和工作協調時參考,并供突發危險品事故時進行應急處置和實施救援使用。

第五,加緊研究建立內河危險品運輸事故的清償機制,以解決危險品泄漏后的清理和賠償問題。現階段建議制定相關規定,采用財政補助的方式建造和配備危險品救助設備(專用船、專用泵、防污設備等),應急結束后由事故責任方按照應急實際消耗購買相當設備返還并承擔相應費用。

6 結 語

綜上所述,內河危險品運輸給內河航運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其中又存在著很多長期積累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只有積極采取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從船舶、船公司、港口、政府等多部門、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解決現有問題,實現內河危險品運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柏丹.內河航運信息化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范文第3篇

1.1編制目的

保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公共事件(以下簡稱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省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方案》和《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制定本方案。

1.3適用范圍

本方案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所導致的人員傷亡、生命威脅、健康危害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按照《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的有關規定執行。

1.4工作原則

(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統一領導和指揮。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范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行分級管理。

(2)屬地管理,明確職責。突發公共事件由事件發生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負責領導和指揮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方案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有關工作。

(3)依靠科學,依法規范。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重視科研和技術。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的工作制度。

(4)反應及時,措施果斷。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和可能發生的公共事件要做出快速反應,采取有力措施,及時、有效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5)整合資源,信息共享。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借助現有醫療救治信息網絡,實現衛生行政部門與醫療機構之間,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

(6)平戰結合,常備不懈。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組織和隊伍建設,成立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組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制定各種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方案,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7)加強協作,公眾參與。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通力合作,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廣泛組織、動員公眾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

2醫療衛生救援的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導致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將醫療衛生救援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Ш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2.1特別重大事件(Ⅰ級)

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且危重人員多,或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泄漏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2重大事件(Ⅱ級)

(1)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跨市(州)的有嚴重人員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2.3較大事件(Ⅲ級)

(1)一次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2.4一般事件(Ⅳ級)

(1)一次事件出現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

3醫療衛生救援組織體系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是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應急主責部門,要在同級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指揮下,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共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醫療衛生救援組織機構包括: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的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專家組和醫療衛生救援機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醫療衛生救援機構包括醫療急救中心(站)、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等應急醫療救治專業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

3.1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

市衛生局成立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組織、協調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領導、組織、協調、部署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負責日常工作。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承擔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的組織、協調任務,并指定機構負責日常工作。

3.2專家組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組建專家組,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詢建議、技術指導和支持。

3.3醫療衛生救援機構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任務。其中,各級醫療急救中心(站)承擔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和傷員轉送。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根據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的指令,負責救援和轉送傷病員所需醫務人員和救護車輛的統一調度;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及鄉鎮衛生院承擔突發公共事件傷員的醫療救治工作;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根據各自職能做好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3.4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由現場的最高衛生行政部門的負責同志擔任指揮,統一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4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和終止

4.1醫療衛生救援應急分級響應

4.1.1Ⅰ級響應

(1)I級響應的啟動

本市境內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按國家方案的規定,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Ⅰ級響應。

(2)I級響應行動

市衛生行政部門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市政府的指揮和領導下,組織、協調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

4.1.2Ⅱ級響應

(1)Ⅱ級響應的啟動

本市境內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按省方案的規定,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Ⅱ級響應。

(2)Ⅱ級響應行動

市衛生行政部門在省衛生行政部門和市政府的指揮和領導下,組織、協調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

4.1.3Ⅲ級響應

(1)Ⅲ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Ⅲ級響應:

①發生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市政府啟動市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方案;

②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Ⅲ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Ⅲ級響應行動

市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開展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并及時向市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市級應急方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市衛生行政部門應及時向省衛生廳報告醫療衛生救援較大事件的處理情況。接受省衛生廳對本市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督導,必要時請求其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4.1.4Ⅳ級響應

(1)Ⅳ級響應的啟動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啟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的Ⅳ級響應:

①發生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縣市區人民政府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方案。

②其他符合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

(2)Ⅳ級響應行動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關于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工作,組織醫療衛生救援機構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組織專家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調查、確認和評估,同時向本級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凡屬啟動縣級應急方案的響應,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按相關規定啟動工作。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及時向市衛生局報告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處理情況。市衛生局接到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報告后,要對事件發生地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督導,必要時應當快速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進行技術指導。

4.2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及指揮

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在接到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或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的救援指令后,要及時趕赴現場,并根據現場情況全面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在實施醫療衛生救援的過程中,要注意現場確認(包括現場的劃分、現場的性質),并采取必要的自我防護措施,確保安全。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有關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事發現場設置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主要或分管領導同志要親臨現場,靠前指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決策效率,加快搶救進程?,F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及時準確掌握現場情況,做好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工作,使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接受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處置指揮機構的領導,加強與現場各救援部門的溝通與協調。

4.2.1現場搶救

到達現場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迅速護送危重傷病員出危險區,本著“先救命后治傷、先救重后救輕”的原則開展工作,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志(分類標記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或死亡人員的手腕或腳踝部位,以便后續救治辨認或采取相應的措施。

4.2.2轉送傷員

當現場環境處于危險或在傷病員情況允許時,要盡快將傷病員轉送至醫療機構,并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癥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做必要的處理后再進行監護下轉運。

(2)認真填寫轉運卡提交接納的醫療機構,并報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匯總。

(3)在轉運中,醫護人員必須密切觀察傷病員病情變化,并確保治療能持續進行。

(4)在轉運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5)合理分流傷病員或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指定的地點轉送,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拒收傷病員。

4.3醫療救治

醫療機構接到突發公共事件報告后,要迅速做好以下工作:

(1)成立應急醫療救治領導小組和搶救專班。

(2)必要時,動員輕病人出院或轉院,騰出住院空床。

(3)開設綠色通道,接診、接收轉運來的傷病員。

4.4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情況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有關專業機構和人員,開展衛生學調查和評價、衛生執法監督,大力開展衛生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4.5信息報告和

醫療急救中心(站)和其他醫療機構接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告后,在迅速開展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同時,隨時將人員傷亡、搶救等情況報告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或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承擔醫療衛生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要每日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有關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向本級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情況。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信息工作。

4.6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的終止

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經本級政府或同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準,或經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醫療衛生救援領導小組可宣布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并將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響應終止的信息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5醫療衛生救援保障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醫療衛生救援機構和隊伍的建設,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遵循“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原則,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組織和隊伍建設,組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制訂各種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方案,保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5.1信息系統

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醫療救治信息網絡,實現醫療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之間,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5.2急救機構

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承擔全市醫療緊急救援的日常工作,并結合城區情況建立相適應的醫療急救站。各縣(市,含夷陵區)可根據轄區人口和醫療救治的需求,建立一個相應規模的醫療急救中心(站),并完善急救網絡。

5.3應急隊伍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組建綜合性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并根據需要建立特殊專業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如化學中毒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等)。市級不少于60人,縣級不少于30人。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隊伍的穩定,嚴格管理,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醫療衛生救援演練所需經費應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演練需要公眾參與的,必須報經本級政府同意。

5.4血液儲備

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衛生救援血液儲備建議,市中心血站負責儲備,緊急情況下,政府號召部隊官兵、大專院校學生、機關干部無償獻血。

5.5物資儲備

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藥品、醫療器械、設備、快速檢測器材和試劑、衛生防護用品等物資的儲備計劃建議。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組織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運,保證供應,維護市場秩序,保持物價穩定。醫藥儲備物資的動用,按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醫藥儲備應急方案》要求執行。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后要及時補充。

5.6經費

財政部門負責安排應由政府承擔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所必需的經費,并做好經費使用情況監督工作。

自然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各級財政按照有關規定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或給予補助。

安全生產事故引起的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單位應向醫療急救中心(站)或相關醫療機構支付醫療衛生救援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

社會安全突發事件中發生的人員傷亡,由有關部門確定的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承擔醫療救治費用,有關部門應負責督促落實。各級財政可根據有關政策規定或本級政府的決定對醫療救治費用給予補助。

各類保險機構要按照有關規定對參加人身、醫療、健康等保險的傷亡人員,做好理賠工作。

5.7交通運輸保障

各級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救護車輛、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

鐵路、交通、民航、公安(交通管理)等有關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人員和物資運輸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暢通。情況特別緊急時,對現場及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5.8其他保障

公安機關負責維護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治安秩序,保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科技部門制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研究方案,統一協調、解決檢測技術及藥物研發和應用中的科技問題。

海關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急需進口特殊藥品、試劑、器材的優先進關驗收工作。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監督管理。

紅十字會按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自然災害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方案》,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做好相關工作。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具體情況,向市內外發出呼吁,依法接受合法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援助。

軍分區后勤部負責協調軍隊有關部門,組織軍隊有關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6醫療衛生救援的公眾參與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知識普及的組織工作;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要擴大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加強對所屬人員的宣傳教育;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宣傳資料的提供和師資培訓工作。在廣泛普及醫療衛生救援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業單位安全員和衛生員為骨干的群眾性救助網絡,經過培訓和演練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附則

7.1責任與獎懲

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實行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作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2方案制定與修訂

本方案經市政府批準后,由市政府辦公室實施,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

市政府有關部門根據需要和本方案的規定,制定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具體工作方案,報市政府備案。

縣市區政府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規定,參照本方案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制定本地區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方案。

7.3方案解釋部門

本方案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

化學品泄漏應急方案范文第4篇

法國工貿行業

重大危險因素關鍵技術

職業安全健康工作體制機制

法國職業安全健康工作基本形成企業負責、政府監察、行業自律、研究機構和安全中介機構服務的工作機制。

企業負責。企業負責人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法國規定,連續三年里每個月員工數量均達到50人的企業必須要成立衛生、安全及工作條件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員工數量大于500人的企業可以成立多個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認可的培訓機構進行相關培訓。

委員會旨在保護公司在職員工、外聘員工或是臨時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改善工作條件;監督企業遵守法律相關規定的執行。至少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分析和解決企業員工可能面臨的職業風險。

企業規模大于50人的應配備1名勞工醫生,50人以下的企業須聘請1名勞工醫生。勞工醫生負責健康檢查,了解和掌握企業員工的身體狀況;研究職業病及預防措施,向員工提供各種防范職業病的知識,制定改善工作條件的方案并向企業主提出建議等。

企業按法律規定提供安全的工作條件和環境,并為員工提供職業培訓。對于法國《勞動法》R237-8中規定的涉及電離輻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21個高危作業,由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和高危作業人員共同協商制定風險分析。

企業向國家社保機構交納工傷事故社會保險金,員工工傷事故的發生,將導致企業繳納更多的社會保險金。

企業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后,應分析事故發生原因,向政府勞動監察局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由于缺乏對員工的職業安全培訓或缺乏安全的作業環境而導致事故時,企業負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連帶刑事責任,最長刑期為3個月。

政府監察。法國政府職業安全健康監察工作是垂直管理體系,分國家、大區、省三級。勞動監察局負責制定職業安全健康相關的政策,對《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的實際執行情況進行監察?;鶎觿趧颖O察機構由安全監察長和安全監察員組成,負責對企業安全工作進行日常監察,包括安全管理機構的設置、高危作業風險評估文件、個體防護用品等。

法國員工疾病保險國家總署負責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工傷和職業病的發生,組織創建地方職業疾病保險組織網絡,確保解決工傷事故傷者和職業病患者的賠償問題,同時參與勞動局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相關預防措施的制定。

行業自律。行業協會通常由專業人員、企業工會人員共同組成,組織企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為從業人員提供安全咨詢和技術支持。其代表企業的利益訴求,能為政府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的制定提供咨詢建議,使政策更能為企業所接受并推廣應用。

研究機構及中介機構服務。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研究機構主要在法規標準起草、企業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安全生產風險信息、生產安全事故規律研究等方面開展工作,為政府監管部門、企業和社會提供技術和管理服務。

安全生產中介機構主要開展企業安全管理咨詢工作,為企業提供技術、管理服務;部分中介機構經過政府認可,可以對企業的設備設施進行定期的安全檢查,并出具檢測報告。

安全生產法律體系

法國《勞動法》中第四章“職業健康和安全”對企業職業安全健康工作進行了詳細規定;國際標準、歐盟標準和法國國內標準是法律法規的補充,企業自愿執行;一旦標準被法律法規引用,則變成強制條款,企業必須執行。

氨制冷標準。在液氨制冷系統的安全方面,法國主要執行相關的歐盟標準,如EN 378(安全和環境要求)、EN 1736(設計和安裝);國際標準,如ISO 917(試驗)、ISO 9309(性能數據)等。

粉塵防爆標準。歐盟標準主要包含防爆技術和防爆產品類標準,規定了改進處于潛在爆炸性危險環境的工人健康和安全保護的最低要求。如“潛在爆炸環境用的設備及保護系統”(94/9/CE)指令和“改進處于潛在爆炸性危險環境的工人健康和安全保護的最低要求”(1999/92/CE)指令。

除此之外,歐盟還制定了相關技術類標準,如EN14373(抑爆)、EN 14460(耐爆)、EN 15089(隔爆)、EN 15198(風險評估)等。

除執行歐盟標準外,法國制定了NF.EN1127-1“爆炸危險場所爆炸預防和爆炸防護”、NF.EN 60079“爆炸性環境”等國內標準。

重大危險因素安全管理模式

高風險作業?!秳趧臃ā访鞔_了涉及電離輻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21個高危作業。法國政府要求企業對作業風險較高的崗位、場所制定風險分析文件。

高風險作業風險分析文件主要包括工作名稱、崗位區域、制定人員、制定日期等抬頭,以及工作步驟、危險和有害因素、危害或潛在事件、風險等級、控制措施、應急措施等內容。

政府安全監察人員在對企業進行安全檢查時,應對企業制定的風險分析文件進行檢查,提出意見和建議。

涉氨制冷。氨具有可燃性和毒性,據法國工業環境與風險總署介紹,1958-2013年期間,在法國共計發生了234起與液氨制冷相關的事故。

在液氨管理方面,法國執行歐盟關于對危險物質重大事故災害控制的SEVESO指令?!禨EVESO Ⅱ指令》根據危險物質的儲存量,設定了危險物質的下限(50 t)、上限(200 t)兩個限值。如果企業的危險物質在數量上低于此指令規定的下限,則不受此指令約束,但需按照表1要求的程序進行管理。

在液氨制冷系統的設計、安裝、使用及維護方面,法國執行歐盟標準EN 378(安全和環境要求)。這項標準規范了制冷系統設計、建造、安裝、調試、操作、維護、維修和拆除過程中的安全和環境要求。

對于液氨制冷的安全防控,法國主要從NH3監測、人員保護(操作人員)、人員和周邊環境的保護等方面采取安全措施。除采取安全措施外,所有使用氨做制冷劑的設備的操作人員應接受安全技能培訓,包括氨的理化特性、氨和水接觸時的反應、操作過程中的特殊環節等理論培訓,以及在培訓中心進行的鑒別風險環節、操作前的準備、實戰演習和訓練等實踐培訓。

政府安全監察人員主要開展四個方面的檢查工作:安全設備安裝、使用、維護情況,如排煙風機工作情況、擋板閥維護情況等;液氨制冷環境中氨氣濃度檢測儀等安全監控措施;液氨存儲、輸運設備發生泄漏事故及其他類型事故時采取的應急方案;壓力設備安全管理方面,如是否建立安全管理文檔,是否按要求進行定期檢測等。

粉塵防爆。法國環境保護部門對粉塵涉爆企業從規劃設計到生產運行、安全距離、建筑布局規劃、工藝風險控制、設備選型等方面均有非常詳細的技術要求。勞動監察部門主要執行日常安全監察,主要關注企業內部員工的職業防護和生命健康。

對于企業作業現場的粉塵防爆管理,主要采取源頭預防措施,要及時清掃,采用防爆設備,降低氧氣濃度或充裝惰性氣體、二氧化碳等措施;安全監控,探測燃燒產生的火苗或燃燒產生的氣體;應急控制等措施,采用泄爆、抑爆、隔爆、提高設備耐壓能力等措施。

所有粉塵涉爆企業都要及時維護更新防止粉塵爆炸的風險評估文件。該文件是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自證其責”的主要依據。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評估:爆炸危險區、除塵通風系統、點火源、防止爆炸的措施、上崗規定、安全標識、培訓、勞動防護。同時,要有企業安全檢查人員進行日常隱患和風險排查,定期做好記錄臺賬,以備有關部門檢查。

中法工貿行業

重大危險因素管理對比分析

安全生產管理機制方面,中法兩國設計的管理機制基本一致,但是我國當前仍存在著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政府監管過多、行業自律薄弱等突出問題。

安全生產法規標準的內容和要求方面,中國的部分標準要求更細致、更高。如法國對于液氨制冷裝置與周邊安全距離的要求只有15 m,遠遠低于我國冷庫設計規范和建筑防火設計規范的要求(比如,我國規定使用氨制冷工質(即制冷劑)的冷庫,與其下風側居住區的防護距離不宜小于300 m,與其他方位居住區的衛生防護距離不宜小于150 m)。

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方面,法國安全監管實行“垂直管理”,監察人員對事故的發生不承擔責任。我國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屬于“屬地管理”,上級安全監管部門對其進行業務指導、監督,對政府安全監管人員的職責要求比較詳細;在事故發生后的責任追究方面也較為嚴格。

另外,法國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涉及環境保護的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等事故的防范,開展相關事故的研究,并出臺具體細則來控制工業事故風險。

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方面,中法兩國企業負責人均承擔安全生產工作全部責任。但事故發生后,法國企業要開展事故調查和原因分析,政府監管部門審核和調查。我國企業事故發生后,企業需配合政府監管部門完成事故調查工作。

企業重大危險因素管理措施方面,我國重大危險因素管理法規標準多由歐盟和國際相關協議、標準轉化而來,差距不大,甚至比歐盟、法國的要求更為嚴苛。

經驗借鑒

加強法規標準、政策的落實執行力度

建議由企業根據行業特點和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要求,建立并隨時維護一份風險防控和日常隱患排查文件(臺賬)。監管部門執法檢查時,主要檢查企業的安全防控措施與實際情況的一致性,而非直接檢查企業具體隱患,從而不斷深化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抓手。

開展工貿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分析平臺建設

建議建立工貿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數據庫,建立大數據分析模型,常態化統計分析工貿行業生產安全事故特點及規律,為安全監管政策制定、執法檢查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提供依據。

開展社會安全生產風險信息平臺建設

建立社會安全生產風險信息平臺,開展安全生產風險研究,制定風險對策,向公眾及時風險預警信息和應對方法,增強公眾應對風險的信心和能力。

通過該平臺,解決四個應對風險的薄弱環節:警告公眾所面臨的風險、將風險告知所有涉及的公民、讓風險區域內的居民離開、新聞媒體。公眾可以通過平臺獲取風險防范信息,以及在事故發生時應采取的行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城县| 格尔木市| 淮北市| 长海县| 永宁县| 阳泉市| 漳浦县| 灌阳县| 密山市| 通山县| 息烽县| 西乌珠穆沁旗| 哈密市| 阿克陶县| 克什克腾旗| 海阳市| 兴业县| 筠连县| 堆龙德庆县| 康平县| 托里县| 安泽县| 土默特左旗| 逊克县| 集安市| 荃湾区| 华池县| 盐池县| 湘阴县| 郴州市| 太仆寺旗| 鄂尔多斯市| 通道| 嘉峪关市| 景谷| 麦盖提县| 九龙坡区| 武定县| 华坪县| 丰顺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