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細胞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中生物;細胞;功能;結構
相信大家對于生物都不陌生,因為生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本身就是一種動物,存在于生物研究的領域,生物從最為基本的結構,最基礎的生命物質細胞開始研究,讓人們清楚的了解現在的世界上的生命組成的物質,更加透徹的了解自己,了解世界,這就是生物的學習存在的意義。
生命之中充滿無窮的奧秘,而生物的探索就為我們大家揭開了這些神秘的面紗,讓我們能夠看清生命的本質,了解花草樹木,魚蟲,甚至是人類生命的意義。人是由無數個分工明確的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無時無刻不在為人類的活動而運轉,就算是人在睡覺的時候,還有很多的細胞都在不停的運轉,有些細胞會在人死了之后停止運轉,而有些細胞就算是失去了供養,還是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生物根據細胞的多少可以分為單細胞,多細胞。單細胞生物一般都是結構極其的簡單,憑著一個細胞就能夠進行攝食,排泄,運動等活動,最為普遍的就是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主要是生活在水中,現代生物學中經常通過研究草履蟲來研究單細胞生物的特性。人是多細胞的生物,那人的細胞每天都在做什么,又是怎樣分工明確的來讓人實現學習,工作,吃飯等事情的。筆者結合高中生物的教材,為大家進行詳細,通俗易懂的解答。
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
如果大家有高中生物的教材,打開目錄的第一章就會看到這句話。細胞在生命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生物體結構和功能都離不開細胞的實現,生命的活動更加不能夠離開細胞。沒有細胞就沒有生命,而那些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病毒,也要依賴于宿主細胞才能夠生存,可想而知,細胞對于生命的活動是多么的重要。
一個細胞就可以構成一種簡單的生物體。在上億萬年前,據說地球上都是海洋的時候,人類還沒有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那時地球上唯一的生命物質就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現在在各大博物館都可以找尋這些地球祖先的身影,雖然她們已經在地球的舞臺上失去了身影,但是對于人們對細胞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她們是現代生命的基礎,是想要了解細胞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對象,而這些簡單的細胞對于地球的發展,人們的出現和進步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細胞的組成,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區別
經過了上億年的發展,地球上的恐龍滅絕了,活躍在地球上面的是具有高智商的人類。曾經的地球上都是海洋,存在的也只有海洋里面極為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但是如今,地球仍是被海洋覆蓋,但是幾塊陸地上面物種豐富,動物和植物都有千百萬種,構成各種動物和植物的細胞也存在差異,但是因為具有相同的起源,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差異也就不是很大。
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在于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只有細胞膜,另外動物細胞中多了很多的細胞器,這些細胞器的存在是為了讓動物能夠更好的進行生活,而植物細胞的細胞構造相對簡單,植物的生活就是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細胞存在高爾基體,內質網,線粒體等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存在的細胞器。
而動物細胞則因種類不同,相對構造也就存在差別,比如說是動物紅細胞,動物紅細胞在動物的生命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紅細胞會根據動物體內進行自己的調節,這都是通過細胞器才能夠實現的,因此動物細胞中含有不同的細胞器,但是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都含有固定的結構,比如說是細胞質,細胞膜,中心體等。
三、細胞構成的大世界
生命的結構層次是從細胞開始了,接下來是組織,器官,系統,進而到了個體,個體之后又是種群,多個種群生活在一起形成群落,群落組成生態系統,最后形成生物圈。細胞是最為基礎的物質,單細胞的生物既可以說是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又可以說是個體這個系統。
生物中存在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而人們如果不通過研究,僅憑主觀臆斷的話,就會出現很多的錯誤,比如說血液其實是屬于組織的這個層次,很多的同學都喜歡把血液歸為系統,而皮膚是器官,這也是同學們經常會犯錯誤的地方,皮膚是由組織構成的器官,而不是一個系統。種群的概念也是極易混淆,種群是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而很多時候,人們總是會以為,在不同區域的同一種生物也是一個種群,因為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物種產生的變異也就不同,就算是基因相同,形狀也會發生詫異,因此就不可以再說是同一個種群了。
群落中包含了更多的物種,在一個群落之中,微生物也是屬于這個群落,因此如果說一個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的話,就不能說是一個池塘中的所有的魚,因為池塘中的生物還有微生物,懸浮生物,還有很多的小蝦米之類的,這些都算是池塘中的生物,都含有在池塘這個群落之中。
四、人由無窮細胞構成
人是高等的生物,由無數個分工明確的細胞共同組成,這些細胞協調工作,構成了人的思考,學習,工作,娛樂等多項技能。而人所區別于其他的低等生物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人類有語言,人類可以憑借語言,憑借文字進行溝通,而其他的動物就不會出現這個特征,就算是和人比較接近的猿猴等,多無法寫字。
關鍵詞:對蝦細胞 永生性轉化 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c)-0248-02
隨著對蝦人工養殖集約化的發展,對蝦病毒病日益頻繁爆發,對蝦細胞系是分離和純化對蝦病毒、研究病毒的致病機理、發展有效的診斷試劑和防控技術以及生產高效的病毒疫苗等的有利工具和研究技術。為建立對蝦細胞系,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對蝦細胞難以脫分化和有絲分裂壽命短是對蝦細胞一直未能成功建系的兩個制約性問題。人們逐漸意識到,僅僅靠改進對蝦細胞培養基和培養條件可能難以實現對蝦細胞的永生性轉化。因此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逐漸有人開始嘗試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方法來誘導轉化對蝦的原代細胞,以期望獲得永生化的對蝦細胞系。
1 物理方法誘導對蝦原代培養細胞永生性轉化
X-射線、電離輻射和60Co射線處理可以誘導細胞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從而干擾細胞的衰老機制,激活細胞永生性相關基因的表達,是哺乳動物細胞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永生性轉化物理誘導手段。1990年,Crane最早嘗試采用γ射線、x-射線和電離輻射處理原代培養的對蝦細胞以使之發生變異成為永生性的細胞系,但是沒有成功。雖然失敗了,但這是對蝦細胞永生性轉化道路上的一次很好的探索[1]。
2 化學方法誘導對蝦原代培養細胞永生性轉化
5-溴尿嘧啶(BU)、甲基磺酸乙酯(EMS)、和N-甲基-N′-亞硝基胍類化合物(MNNG)等化學誘變劑都可引起細胞癌變,發生永生性轉化。2001年,郎剛華等應用MNNG對中國明對蝦淋巴組織原代培養細胞進行多次化學誘變處理,雖然誘變后的細胞呈現多層生長,并出現由成纖維樣變為上皮樣等轉化特征,但沒有實現連續傳代[2]。
3 生物學方法誘導對蝦原代培養細胞永生性轉化
3.1 生長因子
細胞生長因子具有刺激細胞生長和繁殖,抑制細胞分化的生物學特性。1995年,Hsu等首次采用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對斑節對蝦的淋巴細胞進行誘導轉化,發現經誘導處理后的淋巴細胞不需飼養層就可生長繁殖,并傳代超過90代[3]。但隨后該細胞系被證實為污染的單細胞真核生物(Thraustochytrids)。2002年,樊廷俊等在對蝦細胞培養基中同時添加了bF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IGF-II)以誘導中國明對蝦淋巴細胞轉化,轉化后的細胞在報道時已傳代培養4代,但并未見到成功建系的后續報道。雖然已有不少研究發現在添加生長因子的情況下,對蝦細胞的生存和增殖能力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目前還未發現哪一些生長因子能支持對蝦細胞發生自發性轉化并獲得無限增殖能力。
3.2 細胞融合
通過細胞融合有可能獲得具有兩種親本細胞生物學特性的雜交細胞。將已成系的永生性細胞與對蝦細胞融合,有可能獲得具有無限增殖能力的對蝦細胞。2001年,樊廷俊和史振平將已成系的牙鲆鰓細胞(FG)與中國對蝦淋巴組織原代培養細胞,通過聚乙二醇(PEG)誘導融合法進行雜交,篩選出可繼代培養的雜交細胞,并將雜交細胞傳代培養12次,但未見有該對蝦雜交細胞成系的后續報道[4]。2010年,Claydon等同樣采用PEG誘導融合法分別將鯉魚上皮瘤細胞系(EPC)和草地夜蛾蛹卵巢細胞系(Sf9)與對蝦血淋巴原代培養細胞進行融合,并成功篩選得到雜交細胞系,但是該細胞系缺乏甲殼綱動物細胞體外病毒復制的關鍵成分不能用于對蝦病毒的研究,因而不能解決對蝦細胞建系的根本目的。
3.3 病毒癌基因
猿猴病毒40(SV40)是簡單的真核細胞病毒,SV40的大T抗原(SV40LT)可抑制腫瘤抑制因子p53蛋白的活性,因而將SV40LT基因導入哺乳動物細胞中,可成功誘導細胞的永生性轉化[5]。1995年,Tapay等首次采用脂質體轉染法成功將SV40LT基因轉染到南美藍對蝦原代培養淋巴細胞中,發現轉染后淋巴細胞呈圓形,聚集成葡萄樣細胞團,貼壁不緊,生長速度加快,可傳代18~44次以上;而未轉染的淋巴原代細胞呈成纖維樣,貼壁緊,不能傳代。遺憾的是,最終也沒有成功建立對蝦淋巴細胞永生性的細胞系。2006年,胡國斌等利用復制缺陷型-泛嗜性逆轉錄病毒作為載體,也成功將SV40LT基因轉染到中國對蝦原代培養淋巴細胞中,轉基因細胞呈現了轉化特征,但傳代細胞由于真菌污染未能保留下來。
人狀多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E6和E7基因編碼的E6和E7蛋白可分別與抑癌基因p53和Rb結合,從而影響細胞的增殖、轉移和細胞周期,誘發細胞永生性轉化。2008年,Claydon將HPV的E6和E7基因轉染到紅螯螯蝦的原代培養細胞中,結果發現轉染細胞可存活4個月,但存活的對蝦細胞不分裂[6]。
4 前景展望
成功建立對蝦連續性細胞系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對蝦培養細胞的永生性轉化。哺乳動物細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有無決定了細胞壽命的長短。腫瘤細胞的端粒酶常常被激活而獲得永生性。Lang等(2004)報道,對蝦細胞中可檢測到端粒酶活性,而且日本對蝦淋巴組織原代培養細胞的端粒酶的活性可以維持30天[7]。但Jayesh(2012)在對蝦原代培養細胞中卻并未檢測到端粒酶活性。因此,通過轉染端粒酶基因是否能夠提高體外培養對蝦細胞的壽命,以獲得永生性對蝦細胞系尚有待進一步實驗驗證。
分子重編程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通過在細胞中過表達多能性因子來實現分化細胞向多能干細胞逆轉的技術。2006年,山中伸彌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逆轉錄病毒基因轉移技術,將4個多能性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共轉染到小鼠成纖維細胞中,成功誘導成纖維細胞的去分化,并重編程為多能干細(即iPS細胞),而且所獲得的iPS細胞有高達50%的動物致瘤性。因此,將分子重編程技術應用于對蝦細胞,以實現對蝦細胞的脫分化與永生性轉化,不失為今后對蝦細胞建系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口。
對蝦永生性細胞系的建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目前,盡管對蝦細胞永生性轉化未取得成功,但實驗中的嘗試和探索為最終實現體外培養對蝦細胞的永生性轉化奠定了基礎,并為以后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Crane,M St J.Mutagensis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in cell culture[J].Methods in Cell Science,1999,21:245-253.
[2] 郎剛華,王勇,陳西廣,等.中國對蝦淋巴組織的長期原代培養和化學誘變初探[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31(3):411-414.
[3] Hsu Y-L,et al.Development of an in vitro subculture system for the oka organ(Lymphoid tissue)of Penaeus monodon[J].Aquaculture,1995,136: 43-55.
[4] 樊廷俊,史振平.牙鲆鰓細胞與中國對蝦淋巴細胞雜交細胞的體外培養[J]. 水產學報,2001,25(1):11-15.
[5] Berthon P,Goubin G,Dutrillaux B,et al.Single-step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breast epithelial cells by SV40 large T oncogene[J].Int J Cancer, 1992,52(1):92-97.
傳統的流感病毒疫苗生產多采用雞胚培養工藝,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這種生產工藝受到許多限制:雞胚來源受限;培養過程極易污染;成本不易降低;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穩定性等。而在未來幾年,隨著對流行性和季節性流感疫苗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們會迫切選擇使用低成本質量高的疫苗,這也就使得以細胞培養技術生產流感疫苗成為趨勢,MDCK 細胞就是適用于流感病毒疫苗生產的細胞系之一,其對流感病毒具有高度敏感性。故而研究MDCK細胞的大規模培養及制備病毒疫苗具有重大意義。其中,考慮到細胞本身的生長特性- 貼壁生長,如果采用貼壁細胞培養應用于大規模工業生產會遇到很大的難題,如細胞的消化問題,因此,使MDCK 細胞適應懸浮生長進而培養流感病毒就成為研究的重點。
一、MDCK 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
細胞的懸浮培養可謂是理想的大規模細胞培養方式,懸浮培養技術是在生物反應器中,在人工條件下,高效率大規模的培養動物細胞進而應用于生物制品生產的技術,可根據細胞的貼壁能力分為微載體懸浮培養方式和全懸浮培養方式。
1. 微載體懸浮培養。MDCK 細胞是從犬腎分離出來的一種貼壁依賴性上皮細胞,且它具有典型的“失巢凋亡”現象,即一種特殊的細胞程序死亡,是由于細胞與細胞外基質或相鄰細胞脫離接觸而誘發的,也就是說依靠傳統的馴化方式或者單純的用機械攪拌使MDCK 細胞懸浮生長難度相當大。Van Wezel 創立的微載體懸浮培養系統開創了細胞體外大規模培養的先河,更為準確的說是使貼壁細胞大規模培養成為現實。微載體懸浮培養是一種先進的貼壁細胞培養技術,其原理是將對細胞無害的顆粒加入到生物反應器的培養液中,作為載體,使細胞能在微載體表面附著生長,同時加以持續攪動使微載體始終保持懸浮狀態。反應器中使用微載體是一種可以提高細胞濃度的策略,其細胞密度可達1×107 cells/ml。
采用微載體培養MDCK 細胞,結合了懸浮培養與貼壁培養的優點,包括(1)細胞貼壁表面積大大增加,培養基利用充分,細胞密度增大。(2)微載體可在攪拌停止時沉降,便于將培養基與細胞分離。(3)與方瓶貼壁培養時的代謝變化不大,正常培養基可通用等等。
但是,目前生物反應器微載體培養研究只是單批次的培養,其消化放大培養依舊是難題。且微載體培養過程中一般添加了血清,給下游純化帶來了巨大壓力。采用商業無血清培養基,會大大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因此,自主開發無血清培養基進行MDCK 細胞懸浮培養是目前的發展趨勢。
2. 無血清單細胞懸浮培養。我們知道,生物制品生產尤其是細胞培養方法生產病毒疫苗的過程十分嚴謹。細胞培養需添加血清,可是血清的加入無疑給生產后期的除雜純化等工藝帶來難度,而且,流感病毒血凝素HA 可被宿主蛋白酶裂解為成熟的HA1 和HA2,能夠介導病毒囊膜和靶細胞膜結合,病毒開始繁殖,而MDCK 細胞本身不具備裂解HA 的蛋白酶類,所以常常添加胰蛋白酶來提高病毒產量,但是,細胞培養中的血清恰好又可以中和胰蛋白酶,這種矛盾致使MDCK 無血清培養問題更亟需解決。目前,MDCK 無血清培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基本思路是在基礎培養基的基礎上補加各種生物活性因子來替代血清,結合細胞生長所需成分,配制出無血清培養基, 能夠支持MDCK 細胞正常生長增殖。一般常見的營養添加因子有:胰島素,人轉鐵蛋白,氫化可的松等等,再經過對這些添加因子的添加量的優化,最終確定無血清培養基成分。
現在,已有MDCK 細胞商業用無血清培養基,它們的成功問世解決了這一大難題。通過直接法或間接法,即:原含血清培養貼壁細胞直接消化傳代換成無血清培養基培養或逐步降低血清濃度直至降到無血清培養,使MDCK 細胞適應無血清培養基,生長狀態優良且能正常增殖傳代。
完成了MDCK 無血清培養后,MDCK 單細胞懸浮培養仍在研究當中,有文獻報道,已有馴化成功的MDCK 懸浮細胞系,但就市場應用來看,是遠遠不夠成熟的。現階段,馴化MDCK 細胞在適應了無血清培養基培養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單細胞懸浮培養馴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使用硅化方瓶培養:將細胞培養方瓶先用硅化劑處理,防止了細胞的貼壁,再通過調整培養基成分,使細胞增殖;(2)使用搖床或搖瓶體系,通過外力作用,防止細胞貼壁,再對細胞進行篩選,然后擴大培養。
二、 MDCK 細胞應用于流感病毒疫苗生產
采用細胞系培養流感病毒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流感疫苗生產方法,市場銷售的一些貼壁細胞系如Vero 細胞,MDCK 細胞是應用于流感疫苗研究最典型的哺乳動物細胞系,經研究,這些宿主細胞產生的病毒滴度高,大部分病毒繁殖效果好。此外,研究表明,從相應的細胞培養生產的疫苗免疫應答效果和用雞胚生產的疫苗一樣好。MDCK 細胞應用于流感疫苗生產有很多優點:MDCK細胞易培養、增殖快、易放大,感染流感病毒效率高,可高效擴增流感病毒;MDCK 細胞生產的疫苗可以應用于對雞胚蛋白過敏的患者等等。在使用MDCK 貼壁細胞接流感病毒后,通常會有較高的細胞特異性產率;微載體懸浮培養的MDCK細胞,接流感病毒后,HA 滴度可以高達9log2(1∶512);就已知實驗室用馴化出MDCK 懸浮細胞系接流感病毒,得出的TCID50 值和HA 滴度都高于貼壁細胞系。且已有疫苗廠商如Solvay 制藥公司采用無血清培養基、微載體技術制備出了MDCK細胞流感亞單位疫苗;諾華公司制備出了由MDCK 細胞培養生產的流感疫苗Optaflu。
三、展望
在過去十幾年中,用動物細胞培養制備流感疫苗生產方式已經替代了傳統的使用雞胚生產方式。動物細胞培養生產流感疫苗的特征在于其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然而,貼壁細胞易培養但是卻很難擴大生產量,而如果使用微載體提供生長表面又會大大增加其成本。所以要努力創建懸浮細胞系,特別是MDCK懸浮細胞系。
多年以來,監管部門督促行業設立無血清培養流程,以避免污染。
然而,許多市售培養基仍然需要添加物,以達到高細胞密度和最大產物產量。理想的情況是,在疫苗生產中應該使用不需添加另外的蛋白質等混合物的已知成分的培養基。這不僅會降低批次變化的風險也有利于病毒收獲的下游處理。此外,疫苗生產過程可以被簡化,可以直接接毒而不用更換培養基。
各種傳代細胞系可用于工業生產, 如PER.C6 細胞,EB66 細胞,AGE1.CR 細胞等等,它們已經被應用于疫苗生產并且這些細胞系可以在不含動物血清的培養基中懸浮生長。還有一些懸浮生長的細胞如CHO 細胞,BHK 細胞,HEK293細胞也常常被用于重組蛋白,單克隆抗體和獸用疫苗的生產。所以懸浮MDCK 細胞系是非常有必要且可行的,因為用這種細胞生產,其生產效率和經驗會增強生產過程中的穩定性,并且十分經濟。MDCK 細胞無血清全懸浮培養是最終目的,既可以解決血清帶來的種種不利,又可以避免使用微載體添加物帶來的未知隱患,從而可以提高細胞增殖效率且降低成本,保證產品的質量。
【關鍵詞】學業水平考試 復習教學 生物學學科思想
1.研究背景
上海市從2010年起恢復了全市統一的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考試是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學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實施的。《標準》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然而,為了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卷面成績,教師往往會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抓緊知識點的落實,在復習階段更是背誦、默寫、練習輪番上陣,導致學生的學習趨向機械化。知識是如何發展相互聯系的,這其中蘊含的生物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常常被忽視。復習結束,留給學生的回憶只是枯燥乏味地應試過程。生命科學對學生而言,仍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復習方式也導致一些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平時不學習不要緊,只要復習時背一背,練一練就可以了。如此惡性循環,已與學業水平考試的初衷背道而馳,教學的育人目標也不可能達成。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一直在教學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考前復習。從這兩年的生命科學學業水平試卷中可以看出,考試考查的知識面廣,難度適中。考試評價在注重知識考查的同時,也重視對生命科學思維、觀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這絕非機械式復習所能提高的。我認為,復習中應運用學科思想指導教學,促使學生系統地整理學科知識,理性地運用學科學習方法,深刻地領悟生命世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2.生物學思想指導教學實踐的理論研究
2.1 生物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2.1.1 辯證統一思想
辯證統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生物界也處處體現著辯證統一的思想。例如,生物從細胞水平到個體水平到生態系統,其結構和功能總是相互統一;無論從物質或能量方面看,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都是對立的,但兩者共同起作用成為個體生長發育的基礎;遺傳和變異是一對矛盾,而生物的可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發生的基礎,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生物種類林林總總,生命形式多種多樣,但所有的生物體在分子水平上都有統一的物質基礎,核酸和蛋白質。
2.2.2 信息傳遞思想
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生物個體間的信息傳遞形式非常多樣,而生物體內部的信息傳遞方式更是如此。如激素分子攜帶的信息能調節生命活動;由電信號和化學信號構成的神經信息傳遞使生物能應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抗原作為一種信息能激發免疫應答;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通過復制、轉錄和翻譯,保證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2.2.3 系統論思想和生命的自組織
系統論思想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的,他認為生物體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生物體部分不能離開整體而存在,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疊加。例如,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其中的各細胞結構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而獨立于細胞外的細胞結構是不能執行相應功能,具備生命特征的。此外,生物具有自組織的特征。生命體在一定條件下,能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并通過自組織,使自身在時間、空間和功能各方面處于穩定有序的狀態。
2.2.4 進化思想
進化思想認為,自然選擇促使生物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因此,存留于世的生物,其生命形式、結構、功能等等方面都是經過反復打磨的。生物通過精確的生命活動來減少能量的消耗,保證物種的延續。進化思想并非獨立于生物學的其他分支,相反,生命的代謝、遺傳、生殖等生命活動無一不是適應環境后進化的結果。
2.2 生物學思想對促進學生一般發展的作用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的發展主義理論認為,教學不僅應當為掌握知識和技能服務,而且應當促進兒童的一般發展,即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的發展。教學有兩個任務,一是發展,二是掌握知識獲得技能。學生只有一般發展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才能高質量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學業水平考試所涉及的知識點,在其學習和積累過程中蘊含著不同維度的學科思想,在復習中加以應用,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知識,提高解決生活中與生物相關問題的能力。其次,學科知識時有更新,學科思想卻能對學生的思維產生終身的影響。因為與較易遺忘的知識點相比,學科思想的內化需要經過體驗和實踐后才能逐步理解、認同,成為個人的主觀認識,進一步影響自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 生物學思想在學業水平考試復習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3.1 以“物質―結構―功能―環境”為主線展開的復習教學
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是生物學辯證統一思想的重要體現。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作為學業水平考試中的基本內容,學生對此都感到較為熟悉。但學生對這些知識間的聯系又很陌生,不利于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知識點間的聯系靈活,學生就要有“物質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生物功能與環境相適應”的學科思想,以構建知識網絡。
案例:關于“高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結構”復習過程的比較
原有的復習過程:整理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細胞壁等細胞結構的結構特點、作用;根據上述細胞結構的整理來歸納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改進后的復習過程: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植物細胞功能入手,根據“物質、結構、功能、環境”的關系進行知識點的延伸和整理。
效果:在以往的復習練習中,學生對類似“洋蔥根尖成熟區細胞與動物細胞相比,特有的細胞結構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常錯答:“細胞壁、大液泡、葉綠體”。這說明學生對動植物細胞區別的認識是非常機械的,不能代入題目信息中應用。改進后,學生在解題時,能抓住“根尖”這一信息,從其吸水的功能聯想到相應的結構液泡。再從其相應的土壤環境想到缺乏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而不需要有葉綠體。通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降低了錯誤率。
3.2 以“信息傳遞”為主線展開的復習教學
在復習“生物體對信息的傳遞和調節”“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這些內容時,學生表現出了知識點容易混淆,記憶不牢固的問題。確實,這部分內容量大知識點分散,不利于記憶。只有抓住“信息傳遞”這條主線來展開,明確各種細節問題所圍繞的中心,使知識點的梳理有主脈可循,才能改變他們機械記憶的復習狀態。
案例:“信息傳遞”相關章節的教學框架構建比較
原有的復習框架:按照教材順序,先復習第五章“生物體對信息的傳遞和調節”,包括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植物激素的復習,再復習第六章“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包括DNA的結構,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
改進的復習框架:以中心法則為主線,先復習中心法則后,對DNA的結構、DNA復制、轉錄和翻譯的具體過程進行復習,再復習“生物體對信息的傳遞和調節”。
效果:以中心法則為主線,學生在復習中進一步鞏固并理解了DNA、RNA和蛋白質所具有的特定空間結構,明確了幾種物質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使DNA復制、轉錄和翻譯的復習過程更具有連貫性。從中心法則上看,遺傳信息的傳遞在指向蛋白質時戛然而止。這就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蛋白質會怎樣表達出遺傳信息?以此為抓手復習“生物體對信息的傳遞和調節”“信息傳遞”的概念由分子水平轉向了細胞水平。蛋白質可以充當哪些信息分子,有沒有其他物質能作為信息分子?個體內的各系統如何接受信息?帶著這些問題開展復習整理,零散的知識點能得到梳理和歸納,提高復習效率。
3.3以系統論思想為指導開展復習教學
系統論思想強調了生命活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精確的相互配合。運用在生物生殖、細胞增殖、遺傳規律等章節的復習中,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生命活動的聯系和變化,感受生命活動的有序性和系統性,進一步領悟進化對生物的作用。
案例:由“中心體復制”引起的教學改進
在一次知識點檢查中我發現,對于動植物有絲分裂的區別,很多學生會答“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間期發生中心體復制”,對于關鍵點“動物細胞是由中心體發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高等植物細胞則是由細胞兩極直接發出紡錘絲”,能提到的反倒很少。這是由于新授課時,學生通過圖片觀察,首先發現的區別就是動物細胞中心體在間期復制,因此容易以偏代全地記住這一點。
原有的復習過程:與圖片相結合,復習有絲分裂每個時期的特征。觀察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圖片,列表歸納其不同點。
改進的復習過程:通過遞進式問答,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系統地理解有絲分裂。
上課時,我針對上述錯誤問學生:“大家都知道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間期中心體會復制,那么中心體復制了干什么呢?”“中心體為什么要移向兩極?”“細胞分裂時為什么需要紡錘絲呢?”“染色體是怎樣活動的呢?”“染色體這樣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呢?”……
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學生再一次推敲了有絲分裂過程。當學生為細胞精確的生命活動發出感嘆時,我提出了新的問題:“生命為什么能這樣精確、有序地工作呢?”
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討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從遺傳聯系到進化。有學生最后總結:“進化過程中,如果生命活動不夠準確,做些無意義的活動,浪費了能量,這樣的個體會被淘汰。所以,保留下來的生物都有著精確的生命活動。”
我接著這個學生的話說:“有絲分裂這樣的生命活動,只不過是生命復雜系統中的冰山一角。生命活動的精確性是億萬年來進化的結果。生命的延續伴隨著不停息的、甚至是殘酷的生存斗爭。這個過程中,無以計數的個體因不適應環境被淘汰。維持生存的能量來之不易,只有進化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系統,最大限度的保存和精確地使用能量,才能活下去。生命是不朽的傳奇啊!來之不易,值得珍惜!”說到這里,我的心里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讓我高興的是,我在學生們的眼里看到了贊同和思考。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P4,5,6,7)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通過進行光合作用,動物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獲取營養物質);
2)
生物能進行呼吸(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植物落葉,動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含羞草、狼追羊跑等);
5)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
6)
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子代和親代相似的叫遺傳;子代和親代不同的叫變異);
7)
生物都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2、調查的注意事項——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實記錄。
3、生物的分類
u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u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u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為標準,向上、向下各約10千米(共20千米)。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5、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u
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等
u
生物因素:
捕食關系(吃與被吃的關系)
競爭關系(兩種生物爭奪相同食物和空間等)
合作關系(生物互相幫助)
寄生關系(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體內)
6、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7、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組成
種類
類別
功能
生物部分
植物
生產者
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動物
消費者
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細菌和真菌
分解者
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非生物部分
陽光、溫度、空氣和水等
8、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食物鏈的第一個成分必須是植物,食物鏈只能由植物動物組成,不能出現細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
食物鏈:植物蟲青蛙蛇鷹
(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光能,此食物鏈中植物的能量最多,數量也最多,鷹的能量最少,數量也最少;但有毒物質或重金屬,植物中含量最少,鷹體內最多)
9、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強。
10、森林生態系統:最穩定的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
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顯微鏡的結構(P37)
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P38-39)
1、低倍鏡對光,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找到物象之前,調節粗準焦螺旋,此時眼睛從側面看物鏡,防止壓壞玻片;找到物象之后,想要看的更清晰,要調節細準焦螺旋,此時眼睛看目鏡。視野太暗,調節遮光器和反光鏡,換用大光圈和凹透鏡;視野太亮,則換用小光圈和平面鏡。且低倍物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會變暗,應調節遮光器和反光鏡,換用大光圈和凹透鏡;
2、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如果是實物標本d,那么視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別顛倒一次。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視野里看到的物象偏向左上方,想要移到中央,還將玻片標本向左上方移動——偏哪兒,往哪兒移。
3、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三、觀察動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
P42
制作洋蔥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P43),碘液的作用使細胞核染色,便于觀察。如果是有顏色的細胞(如黃瓜表皮細胞、黑藻細胞)無需染色。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內有糖分,甜味,香味,色素類等物質)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避免細胞吸水過多而脹破。
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u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燃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u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燒):水、二氧化碳、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u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光能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
u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釋放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染色體;
3、DNA(脫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4、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相同;
十、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生長(注:細胞不會無限制的生長)
3、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一、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上皮組織
保護作用
皮膚上皮、小腸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肌肉組織
收縮、舒張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結締組織
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
血液、骨組織等
神經組織
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傳導興奮
腦和脊髓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的組織(P64):分生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等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沒有系統)
十二、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P68)【其表膜攝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三、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3、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P72)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綠色植物: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
類群
代表
植物
生活
環境
形態結
構特點
用 途
藻類
植物
衣藻、
水綿、
海帶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部分生活在陸地上潮濕的地方
無根、莖和葉的分化
釋放氧氣、魚類的餌料、食用、藥用、工業原料等
苔蘚
植物
葫蘆
蘚
潮濕的陸地
植株矮小,莖和葉內無輸導組織,具有假根
形成泥炭、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類
植物
腎蕨、
鐵線
蕨
陰濕的陸地
有根、莖和葉,體內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
食用、藥用、優良的綠肥和飼料、古代的蕨類變成了煤等
3、藻類,苔蘚、蕨類都是孢子生殖。
4、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6、種子的結構(P81)
蠶豆種子:種皮、胚
[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無胚乳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
[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中有淀粉,遇碘變藍色)
7、種子植物比藻類、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8、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裸子植物:種子無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油松、側柏、蘇鐵、銀杏、紅豆杉、水杉、圓柏。
被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水稻、小麥、菊、豌豆、木瓜、蘋果等綠色開花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1、種子的萌發(P88)
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檢測對象太大,隨機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并在測定過程中給種子提供最適宜的條件。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根尖: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P97)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
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6、莖的加粗生長:莖的形成層細胞(分生組織)不斷分裂分化的結果。
7、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P99);植物缺少會患病(99100),過量施肥也不好。
8、花的結構(P104)
9、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果肉也是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0、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1、黃瓜南瓜等多半都不會結果,是因為雌雄異花,雄花不會結果。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注:導管有許多細胞組成,這些細胞是死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質,上下連接的細胞壁溶解消失。
篩管是活的細胞組成的,只沒有細胞核。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下表皮氣孔數量多)
5、氣孔的結構:有兩個保護細胞組成。
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
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1]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4]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P117)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酒精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注: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5、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有什么作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養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呼吸作用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8、呼吸作用反應式:
9、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呼吸作用的強弱常常是生命活動強弱的標志。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間作套種、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之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錯字糾正:
水份(×)
水分(√)
液胞(×)液泡(√)
注意區分:
葉綠素(一種綠色物質,存在于葉綠體內)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生理鹽水
(不要寫成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