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產淡水養殖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 詳細介紹了南美白對蝦淡水高產養殖技術,以期指導養殖戶提高養殖產量,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南美白對蝦自1999年池塘淡水養殖獲得成功以來,養殖效益明顯,且南美白對蝦殼薄肉嫩、出肉率高,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現將其淡水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選址
選水源好、無污染的區域,即淡水資源豐富,河道水流能經常供給,至少在5~10月份能充足提供;工廠較少,河道水質好,無環境污染,且進排水順暢。
2池塘面積和設置
池塘面積0.53hm2左右,既便于管理,又節省成本。面積過小,塘埂多,挖塘費用增加;面積過大,養殖管理不便,不易做到準確投喂飼料和準確觀察到蝦的吃食情況,喂料過多會造成浪費,過少則使蝦的食料不足。池塘深3m以上,水深2.5m左右。設置單獨的進排水系統,既可防病,又可調控水質。配備增氧設置,一般0.53hm2池塘設置增氧泵3只,每只15KW。
3放養前準備
3.1池塘清整
對老塘和魚塘改造的蝦塘,要進行排水清淤,保證池塘淤泥不超過10cm;池塘最好曝曬1周以上,要防止池底積水,但池泥也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3.2藥物消毒
放苗前20d左右,放池水不高于20cm,對池塘進行藥物消毒,以殺滅病菌和野食魚類。消毒藥物可用生石灰1 800 kg/hm2,或漂白粉(25%~32%有效氯)150kg/hm2,或菜籽餅300kg/hm2,2種類型消毒藥物不能同時使用,且必須間隔一段時間。
3.3進水肥水
放苗前8d左右可進水,進水時在進水口用70~80目篩網過濾,預防野食魚類及其卵進入,進水到50cm左右時進行肥水,一般用肥水王7.5kg/hm2、復合肥75kg/hm2,偏酸性的池塘用熟化干燥的雞糞效果較好,用量750kg/hm2左右,使水色呈黃綠色或黃褐色,透明度在35cm左右。肥水后劃塘面1/20用塑料布圍起來,配制成鹽度2‰的水等待放苗。肥水放苗后看水肥情況,池塘逐步加水,每次10~20cm。
4放養密度及規格
放養密度控制在75~105萬尾/hm2。蝦苗過少,浪費蝦塘資源;蝦苗過多,存量絕對值上升,水質很難控制。大量投喂飼料會導致水質破壞,大量換水致使水質很難穩定,容易發病。投放上述密度,產量可達4 500~6 000kg/hm2。蝦苗規格在體長1cm左右較好。蝦苗體質檢驗:取準備購蝦苗的池水,將毛巾浸濕,擰干后攤開,放入10只左右蝦苗,合上毛巾,10min后放回池水,若蝦苗成活率在90%以上,說明蝦苗體健質好,可購苗放養。
5日常管理
5.1水質管理
在蝦體長5cm前以水育肥為主,如水質清澈,要投喂有機肥、無機肥或生物制劑,努力使其水肥。蝦體長5cm后,要掌握水質透明度,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通過換水,適當投放沸石粉控制水質,使水質清爽。每15d要潑灑1次石灰水,使水質呈微堿性,利于蝦蛻殼補充鈣。至于定期消毒,以掌握控制水體穩定為目標,盡量少消毒。
5.2投料
當蝦體長2cm后開始投喂飼料,以每天每萬尾50g為開始基點,飼料投放量以觀察網內吃食為準,把1%飼料放在觀察網內,盡量做到準確,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增減投放飼料量。
5.3巡查
在中后期必須做到勤巡查,觀察蝦塘是否缺氧,是否有單獨游蝦,如有游蝦說明蝦已發病,必須及時治療。同時還要防止野食魚類和有害動物的侵擾。
6病害防治
主要以調控好水質來預防蝦病發生,盡量控制水質穩定。如發生疾病,應掌握2個原則:一是發現細菌性疾病,可通過消毒、投喂藥餌來控制;二是發現病毒性疾病,必須及時早治,如已到后期,還是早捕為好,以免遭受大的損失。
6.1細菌性疾病
6.1.1紅腿病。附肢變紅色,特別是游泳足最明顯,頭胸甲地區呈淡黃色。防治方法:用大蒜素按飼料量的1‰~2‰,加入少量清水攪勻,拌入飼料,待藥液吸收后即可投喂,連喂 5d能收效,以后按15d為1個周期投喂。同時潑灑含氯消毒劑殺滅蝦體及水體中病菌,并用漂白粉1~2g/m3殺菌。
6.1.2爛眼病。病蝦一般伏于水草或池邊水底,有時浮于水面旋轉翻滾。初期眼球腫脹,逐漸由黑變褐,以后潰爛,嚴重者整個眼球爛掉,只剩眼柄。防治方法:經常采用光合細菌、益生素等改良水體,保持良好水質;疾病發生后,全池潑灑溴氯海因2次,每次用量0.3g/m3,同時內服氧氟沙星,添加
量為0.1%,連續投喂3~4d。
6.1.3爛鰓病。病蝦鰓絲呈灰色,腫脹變脆,然后從尖端向基部潰爛,潰爛壞死部分發生皺縮、脫落。防治方法參照紅腿病。
關鍵詞:推廣;水產養殖技術;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58
1 材料與方法
選取鹽城市的5個水產養殖場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與訪問了解其應用水產養殖技術的情況,與相關部門溝通交流,分析水產養殖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2 結果
目前鹽城市水產養殖場仍然沿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情況并不樂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水產養殖者缺乏科技知識、技術推廣者素質不高、基層水產站缺乏推廣資金和水產養殖者缺乏營銷經驗。采用相應的解決對策后,各養殖場逐漸開始應用水產養殖技術,并且產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3 討論
3.1 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投入了許多的財力、物力來推廣水產養殖技術,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或多或少地改進了傳統的養殖模式,但是由于水產養殖者本身的知識、技術水平較低,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技術推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1 水產養殖者缺乏科技知識
因為大部分水產養殖者文化程度偏低,不了解養殖專業知識,且技術應用意識差,所以只是單純憑借個人經驗進行養殖,缺乏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導致工作效率不高,并且存在嚴重的浪費與污染現象。水產養殖者缺乏科技知識的導致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2]。
3.1.2 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者素質不高
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高低對推廣效果有直接影響。大部分技術推廣人員都并不專業,而且年級偏高,沒有及時更新知識結構體系。其對于科學、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了解的并不全面,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推廣效果。除此之外,其沒有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意識薄弱,導致技術推廣工作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3.1.3 基層水產站缺乏推廣資金
缺少技術推廣資金是推廣水產養殖技術工作中的難題之一,并且使技術推廣的進步和發展受到了限制。因為研發與推廣水產養殖技術需使用大量經費,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缺乏經費的情況。
3.1.4 水產養殖者缺少營銷經驗
對于水產養殖者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銷售問題,然而其缺乏營銷經驗的現狀導致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養殖水產品的目的是銷售水產品并盈利,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許多水產養殖者并無豐富的營銷經驗,采用的銷售手段比較傳統、陳舊,難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單一的消費渠道無法有效提高產品的銷售量,導致養殖者收入不高,也無心引入新的養殖技術。
3.2 大力推廣水產養殖技術的對策
3.2.1 加大力度培訓水產養殖技術
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受到制約的主要一個原因就是水產養殖者沒有對養殖技術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不斷的培訓水產養殖者的技術知識。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也應該受到各級政府部門與機構的支持,在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加入發展水產養殖業。在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采用派出去的方式進行培訓。素質低是目前大多數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者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只有采取派出去的方式才能夠不斷的提高其推廣技術與技術的更新。與此同時,請回來的方式也需要與此相結合,不斷的將高層次、高學歷的水產養殖技術推廣人才吸引過來,不斷的壯大推廣團隊,提高團隊的整體素質;定期舉行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與講座。專業的技術培訓講座需要由相關部門與政府機構進行扶持,一年定期舉辦幾次技術知識的講座,提高水產養殖者的養殖技術,并且將一些比較有應用價值的水產養殖資料贈送給養殖者;加強技術合作交流。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應該與科研機構、學校等進行合作交流,同時還應該和知名的養殖企業進行不斷的溝通,不斷提高養殖技術。
3.2.2 大力推廣新的水產養殖技術
為了能夠有效的調整水產養殖業內部的結構,就需要對新品種、新技術進行不斷的推廣,并且保證水產養殖因地制宜,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增加水產養殖者的財富。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對水產養殖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是水產養殖技術推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例如,畢節市的冷水資源非常的豐富,當地人們利用這一條件進行了鱘魚的養殖,并探索出冷流水養殖技術;對當地現有的研究成果與魚類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不斷的推動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水產養殖的推廣力度也應該不斷的加大,形成一種苗種繁育、飼料漁藥銷售和養殖技術融為一體的養殖體系。
3.2.3 加大水產養殖技術推廣資金投入
在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資金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加大推廣資金的投入主要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針對基層技術推廣出現的資金不足的問題進行解決,有關部門與政府應該不斷的增大技術推廣資金的扶持力度,結合相關的情況給予合理的資金扶持量,確保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基層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資金安排應該在財政預算時給予考慮,尋找更多的資金籌集渠道,保證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工作順利進行[3]。
3.2.4 采取有效的水產養殖營銷戰略
水產養殖者要注重水產品競爭實力的提升,結合市場需求生產與銷售水產品,為達到該目的,就要制定營銷戰略,有效開展營銷工作。水產養殖者除了要掌握附近城市水產品的市場價格等信息,還要及時了解部分中大城市的的銷售情況,把握機遇,在水產品批發市場占領一席之地,提高市場份額。通過網絡途徑銷售,要將水產品的保健功效、質量與營養等充分展現出來,使消費者認知提高,降低銷售成本。每年定期開展產品促銷活動,增加消費量。
總而言之,為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產養殖者也要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術,提高養殖水平。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水產養殖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使水產養殖行業可以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水娥.浙江省德清縣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2015(3):153-155.
1.1指標設計
當前學者利用DEA方法研究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時,產出指標經常使用農林牧漁總產值和農民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投入指標以農業從業人員、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化肥施用量等指標為主。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的農業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及其定義如下。水產養殖業產出以1990年價格的水產養殖業總產值進行計算,其中包括以1990年價格計算的海水養殖產品總產值和淡水養殖產品總產值,采用水產品價格指數進行折算。水產養殖業投入主要包括養殖專業勞動力、養殖面積、養殖固定資產投入與養殖中間消耗等4個方面。①漁業勞動力包括捕撈專業勞動力、養殖專業勞動力、兼業勞動力和后勤服務人員,后兩個指標為概括性指標。為了統一口徑,本研究選用養殖專業勞動力作為養殖勞動力指標。②水產養殖面積為每年的海水養殖面積和淡水養殖面積之和。③水產養殖固定資產投資為每年的海水養殖固定資產投資和淡水養殖固定資產投資之和。
1.2數據來源
在確定水產養殖業的投入與產出指標之后,著手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本研究設計指標數據中,海水養殖產品總產值、淡水養殖產品總產值、養殖專業勞動力、養殖面積、海水養殖固定資產投資與淡水養殖固定資產投資等6個指標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990-2010)》,其中養殖固定資產投資指標的2008年和2009年數據為預測值;漁業中間消耗指標的數據來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1-2010)》。水產品價格指數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1-2010)》。
2水產養殖業生產效率計算結果分析
2.1綜合效率計算結果分析
選用DEAP2.1軟件來進行模型的運算,得到的綜合效率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生產綜合效率指數、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和規模效率變化指數的趨勢基本一致。1990-2009年間,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綜合效率效果一般,有8年為DEA有效,12年為非DEA有效,且兩年的綜合效率指數在0.9以下。在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綜合作用下,水產養殖業綜合效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現象,1990-1992年間,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綜合效率相對穩定;1993-1999年間,水產養殖業的綜合效率波動較大;2000-2009年間,水產養殖業的綜合效率又相對穩定。而由規模效益狀態分析結果可知,除了2008年之外,非DEA有效年份的規模收益均處于遞增階段,且1996-2005年間的非DEA有效年份,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均低于規模效率變化指數。以上兩種情況表明,水產養殖業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是養殖技術進步水平低和規模經營水平低共同造成的。
2.2投影分析
為了更好地找到水產養殖業非DEA有效的深層原因,調整投入產出結構,提升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本研究將對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均無效年份的模型測評結果投影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將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均無效年份的投影數據進行一一列舉,因此,采用加總的進行分析,對水產養殖業投入與產出的調整方向進行分析,具體數據詳見表2。由表2可知,中國水產養殖業產出不存在冗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即保持現有水產養殖產出水平情況下,養殖專業勞動力、養殖面積、固定資產投入與中間消耗的投入可分別減少9.38%、7.78%、5.46%、7.23%,從而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經濟效益。
2.3曼奎斯特生產效率指數分析
運用幾何平均法,同樣借助DEAP2.1軟件,計算中國水產養殖業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Malmquist指數)及其構成要素的變化情況(表3)。1990-2009年間,水產養殖業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1,由于篇幅限制在表3中未體現。由表3可知,1990-2009年間,水產養殖業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平均增長率為-3.6%,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緩慢,沒能為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技術效率指數均為1,說明水產養殖業重視養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現有水產養殖技術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應繼續保持此良好現狀;技術進步率指數存在頻繁且較大幅度的變動,這可能與水產養殖技術創新投入增長差異有關。水產養殖業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的分解結果表明,中國水產養殖業仍處在粗放式發展階段,水產養殖業的產值增長主要源于勞動力、養殖面積、固定資產和中間消耗等資料的大量投入。
3水產養殖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影響因素識別
3.1潛在影響因素設計與數據收集
因為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的變動主要由技術進步率指數的變動引起的,本文主要從技術創新與推廣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投入情況來尋找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變動的原因。因此,本文初步設計的潛在影響因素包括:年末科技研發人員數量、每年科技研發經費投入金額、年末技術推廣人員數量、每年技術推廣經費投入額、每年培訓漁民人數。潛在影響因素設計完成后,筆者利用《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進行數據收集。經過收據收集整理發現,未能找到每年科技研發投入的相關數據,因此,首先剔除了每年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指標,而用每年科教活動固定資產投入金額來替代。由于有些因素在某些年份沒有統計,在進行整理后,只有1997-2007年間所有因素統計數據齊全。因此,只取該11年的數據進行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3.2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結果分析
在確定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變動的潛在影響因素后,以1997-2007年間的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SCXL)為因變量,以年末科技研發人員數量、每年科教活動固定資產投入金額、年末技術推廣人員數量、每年技術推廣經費投入額、每年培訓漁民人數等5個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利用SPSS17.0軟件中的向后逐步回歸功能,進行初步多元線性回歸,結果DW統計值僅為2.678,存在負自相關問題。因此,利用加權的最小二乘回歸分析法進行補救,DW統計值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降為1.710,較為接近2。由表4可知,回歸模型調整后的擬合優度R2=0.704,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同時,由表5可知,回歸模型的F值為8.936,p值為0.009,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是非常顯著的,至少有部分變量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如KYRY、TGJF和PRRS。由表6可知,KYRY、TGJF、PXRS的t統計值分析為4.921、4.978、4.837,p值均為0.002,表明以上3個解釋變量在95%的置信度下非常顯著;同時,3個解釋變量的VIF統計值分別為9.693、5.981、4.509,均小于10,說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4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研究結論
首先,水產養殖業的生效率評價結果顯示:1900-2009年間,中國養殖業的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平均值呈現下降狀態,導致水產養殖業綜合效率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產效率出現下降;中國水產養殖業產出不存在冗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其次,水產養殖業生產效率的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結果顯示:水產養殖業的全要素生產效率指數與年末科技研發人員數量、每年技術推廣經費投入額和每年培訓漁民人數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4.2政策建議
4.2.1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水產養殖科技創新體系政府無法控制水產養殖主體的要素投入,而只能通過提高技術創新與推廣,提升養殖主體的規模效率和要素生產效率。首先,政府應加大水產養殖科技研發人員的培養與培訓投入,結合運用高校培養、科研機構培養、企業培養、產學研合作培養等方式,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為科技創新奠定人才基礎;其次,加大財政科技投入,通過科技專項、自選科技項目、委托科技項目等形式,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水產養殖技術研發提供財政撥款資金,同時,通過稅收減免、貸款扶持等優惠政策,鼓勵養殖企業根據自身遇到的技術難題進行技術攻關,平衡水產養殖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活動。
1合山市水產養殖現狀及存在問題
本市現有養殖水面457hm2,其中池塘181hm2,水庫265hm2,“十五”計劃以來,本市的水產養殖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水產品總產量自2001年的580t提高到2005年的724,t以5%左右的幅度逐年遞增。一些新的養殖模式如網箱養魚等在本市從無到有實現零的突破,休閑漁業陸續出現成為本市水產養殖業的一個新亮點,這些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促進了本市水產養殖業的新發展。但在新形勢面前,本市的水產養殖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深思。
1·1養殖模式單一,生產經營分散
沒有根據客觀條件選擇適宜的養殖模式,零星水面多,養殖規模小,一些池塘還停留在粗放濫養狀態。生產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靈,產品開發能力和競爭能力弱,難以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專業化的需要,嚴重影響本市水產養殖業整體實力的提高,對于發展具有本市特色的、優質的、名特優新稀水產品有一定困難。
1·2優良苗種覆蓋率低,種質退化問題突出
目前,本市的水產養殖品種單一,并日趨老化,布局規劃不合理,水產苗種嚴重缺乏,苗種大部分以外調為主,種苗質量難以保證。
1·3常規養殖多,特色養殖少,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
本市的水產養殖至今仍沿襲傳統的生產模式,大都以常規魚類養殖為主,名特優養殖很少,如蝦、蟹、龜等頗受消費者歡迎的名特優品種養殖缺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養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場調整生產的能力,以致品種單一、品質不優,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
1·4科技服務薄弱,漁民養殖技術缺乏,科技含量低
目前,全市只有專業技術人員3名,鄉(鎮)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沒有科技人員。養殖者的漁業生產技術普遍較低,缺乏現代漁業所需的高新技術知識,淡水養殖基本上處于資源型漁業狀態,生產力水平低。此外,淡水養殖的增長對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增加的依賴程度在50%,而發達地區僅為20%左右,導致生產成本高,大大削弱了水產品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
1·5基礎設施滯后
目前,不少養殖水面逐漸變淺,排灌設施欠缺,機械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苗種體系、病害防治體系、市場體系幾乎沒有建設,水產飼料和水產品加工等配套毫無發展,成為制約本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瓶頸。
2發展本市水產養殖應采取的對策
2·1探索并推廣適合本市水產養殖業的生產模式
本市有水庫11座,其中比較適宜網箱養魚的只有懷集水庫,但這幾年來,部分水庫相繼出現網箱養魚,由于面積小,水位變化大,枯水期不能正常保水,一些小型水庫還出現干枯,故這幾年的網箱養魚成效不大。所以要選擇合適的養殖模式,對于如南洪、獨山等水庫,水面不大,可選擇立體養殖;對于如懷集水庫的,水面稍大,有一定水流,可選擇適宜的河段進行網箱養魚。合山地處桂中,有30km左右的紅水河流經本市,待橋鞏電站建成使用后,本市的河段水流減緩,水深增加,水面擴大,到時可進行一定規模的網箱養殖。對于生產經營分散,養殖規模小這一點,進行相對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品種更新、科技推廣,形成規模經營、批量生產,使單位漁戶以水產養殖協會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便于養魚戶統一購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形成貿易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競爭能力。另外,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引進一些具有技術、資金等方面優勢的外地老板,給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扶持他們進行大規模養殖,逐步把小規模向大規模生產轉變。
2·2整合資源配置,調整養殖結構
本市水域廣闊,自然條件好,但養殖品種單一,品質不優。針對這一點,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建立符合本地客觀實際的特色產業,使漁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
(1)優化養殖布局。從有利于綜合高效利用的原則出發,確立比較優勢強的主導產業,對那些可與“洋貨”抗衡的實力型水產品如:建鯉、羅非魚、斑點叉尾魚回等,實行重點扶持、優化發展;對于那些無優勢可言、競爭力弱的水產品如鳙、鰱等,應適當削減調整,以騰出資金支援發展競爭力強的優勢產品,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業的養殖特色。具體而言,池塘水面可以生態漁業、觀賞漁業、名特優水產為主,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的養殖基地,水庫可以移植和增殖名貴經濟魚類,提高水庫的養殖產量和效益。
(2)優化養殖品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實施名牌戰略,組創名牌產品,加快品種更新,提高良種覆蓋率,并大力發展名特新稀品種養殖,不斷推出大批適合市場需求的高檔優質水產品,重點發展蝦、鱉、泥鰍、鱖魚、本地胡子鯰、黃鱔、青魚、鯰魚等深受消費者青睞的淡水名特優水產品。
(3)優化養殖方式。用現代技術嫁接于傳統養殖業,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集約化養殖。當前,主要推廣80∶20的池塘養殖模式和小體積網箱名貴水產品養殖技術。
(4)優化養殖環境。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提高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改善養殖環境,減少病害發生,加強整個養殖過程的質量管理,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
(5)充分利用合山電廠冷卻水資源,大力發展羅非魚常年養殖。
2·3加強水產養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大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水產養殖業的技術含量
(1)充實水產養殖專業技術隊伍,增編增員,確保高新養殖技術有較強的推廣隊伍。
(2)加強與水產養殖發達地區同行業及各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派專業技術人員到水產發達地區學習考察,引進先進的養殖新技術、新品種,提高整體科技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建立一支科研隊伍,加強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研究,擴大科技儲備、科技開發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4)建設水產良種繁育場,做好水產良種的選育,解決漁民購種難的問題。
2·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水產健康養殖為主題,以促進漁業增效、從漁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創新漁業科技服務機制,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普及科學用藥知識、宣傳質量安全法規標準,引導養殖者轉變觀念,提高科學養殖水平,提升漁業科技對現代漁業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
二、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一系列漁業科技服務活動,使全區漁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漁業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技術水平和主動性顯著增強,養殖者安全用藥意識明顯提高,健康養殖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2009年,全區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0期,培訓漁民10000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0000份(本、冊)。
三、活動內容
以水產健康養殖為主要內容,結合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適水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和水產技術推廣示范工作,由自治區農牧廳漁業局牽頭,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水產研究所以及各市、縣(區)水產技術服務中心配合,重點做好技術培訓、專題研討、專家咨詢、現場指導、編印資料、技術合作。
(一)漁業生產科技服務活動
圍繞黃河鯉、黃河鯰、草魚、團頭魴浦江1號、烏克蘭鱗鯉、河蟹等主推品種和池塘健康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水質綜合調控、魚類病害綜合防治等主體技術,開展水產養殖技術指導。
1、開展春季苗種檢疫工作,入境苗種檢疫率達到90%以上,產地苗種檢疫率達到80%以上。
2、落實《烏克蘭鱗鯉的繁育及大面積推廣》項目,生產烏克蘭鱗鯉苗種1.0億尾,推廣烏克蘭鱗鯉5萬畝。
3、開展《稻田河蟹種養技術項目》推廣示范1000畝。
4、開展“湖塘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及水生植物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工作,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區的《湖塘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規范》和《水生植物標準化種植技術規范》。
(二)水產健康養殖推進活動
1、加強與上海海洋大學的合作,邀請知名專家來我區開展技術研討,舉辦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稻田養蟹技術培訓班,全面提高廣大漁民養殖水平。
2、重點抓好10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建立養殖檔案,完善養殖制度,實施標準化養殖技術。共落實科技入戶1000戶,建立水產養殖示范戶120戶,建立池塘養殖記錄檔案3000份以上。
3、加強漁業環境檢測和水產品質量監測服務,在全區抽查養殖環境150個場點;無公害水產品檢測100個場點;水產品藥殘檢測150個場點;漁用飼料檢測200個樣本;苗種藥殘檢測區內苗種自繁場點15個,外調苗種15批次。
(三)組織參加農業部池塘標準化改造現場會和西部地區鹽堿地漁業產業化開發技術研討會,借鑒先進經驗,制定“寧夏淡水池塘養殖生態修復技術手冊”,引導及推動引黃灌區舊池塘標準化改造工作。
(四)配合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專家西部行活動,對寧夏水產養殖病害情況進行調研,并進行現場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
(五)漁業科技服務年總結交流活動。召開全區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總結座談會,總結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交流各地漁業科技工作情況。
四、工作進度
3月份:自治區農牧廳制定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方案,部署各項工作;各地、各級漁業部門組織編印水產健康養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藥等系列實用技術培訓資料。
4——10月份:開展漁業科技服務活動;積極對接水產健康養殖專家西部行活動,研討低洼鹽堿地“適水產業”開發技術。深入基層,開展形式多樣的漁業科技服務活動,宣傳報道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情況,檢查指導各地、各單位活動開展情況。
11——12月份:召開全區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總結交流座談會。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漁業部門要提高對開展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把其作為今年促進漁民增收、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自治區農牧廳成立以農牧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全福為組長,農牧廳漁業局、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水產研究所主要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為成員的工作組,負責組織和協調全區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各地漁業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為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的開展提供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