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紅臀的護理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紅臀 白凡士林 暴露法 護臀膏 爽身粉
[中圖分類號] R722.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91-01
新生兒臀紅是由于被大小便浸濕的尿布未及時更換,[1]尿中尿素被糞便中的細菌分解而產生氨, 再加上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的表皮角質層及顆粒層很薄,細胞間相互聯系不緊,角質層易脫落,表皮突和真皮均較扁平,易受損傷,所以受大小便刺激后易發生臀紅,刺激皮膚使其發炎,也稱尿布皮炎、尿布疹,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多發的皮膚損害性疾病,[2]主要表現為周圍、臀部、會陰皮膚發紅,有散在的斑丘疹和皰疹,可發生皮膚糜爛和滲液,嚴重者可蔓延至男嬰的陰囊、女嬰的大、、腰骶部及尿道口等處,易繼發感染, 給嬰兒帶來痛苦。如不及時治療,將進一步出現疼痛,嚴重者還會造成潰瘍,甚至繼發細菌、真菌感染,甚至可導致敗血癥,其治療護理較為棘手,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臀紅患兒盡早治愈,是新生兒護理工作中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篩選出有效、方便和實用的治療方法,近幾年來,通過臨床驗證,應用新方法白凡士林涂抹新生兒臀紅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我院產科將對2010年1月-12月選擇住院的臀紅患兒進行不同治療方法效果觀察,其中白凡士林涂抹治療,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產科住院的符合尿布疹臀紅診斷標準的患兒124例,全部病例都有臀紅的典型表現,同時侵犯臀部會陰處、周圍、大腿根部兩側等多個部位,其中皮膚發紅的100例,丘疹20例,皮膚發生糜爛、潰瘍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2例,其中男嬰40例,女嬰22例,年齡出生3天-生后一周之內;對照組62例,其中男嬰38例,女嬰24例,年齡出生3天-生后一周之內,兩組年齡、性別、表現癥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3]臀紅又稱尿布疹,診斷標準,皮膚發紅,繼而出現紅斑、丘疹,較重時發生糜爛、潰瘍,多發生在兜尿布的臀部,故俗稱臀紅。
1.3 排除標準 嚴重感染出現菌血癥、敗血癥,危及嬰兒生命,不屬于本研究范圍。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定時更換尿布濕,先用濕紙巾擦拭臀部,治療組采用棉簽涂抹白凡士林,只要更換尿布濕時就涂抹,涂的量越多越好,不受涂抹次數限制。而對照組涂抹護臀膏,不嚴重的給予爽身粉,有時暴漏療法,每日3次,療程都是3-5天。
1.5 療效標準 顯效:3天后皮膚不紅了,紅疹消失了,皮膚顏色基本恢復正常了。有效:3天后皮膚稍紅,但紅診基本消退了,皮膚顏色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各項指標達不到以上標準者。
1.6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1.7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2 討論 嬰幼兒尿布皮炎俗稱(臀紅)發生率較高的原因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紙尿褲使用已比較普及。本次研究顯示75.3%家長給小兒使用紙尿褲,由于許多家長缺乏正確選擇和使用紙尿褲的知識,導致小兒局部皮膚潮濕刺激物增多,增加了發生尿布皮炎的危險因素。
白凡士林是石油油成份,[4]它的化學惰性使得它對任何類型的皮膚都沒有刺激作用,經深度精制而得的無色、無臭、無熒光透明的油狀液體,不含任何添加劑、水分和機械雜質,不溶于水,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安全性、穩定性和光安定性。它不親水,涂抹在皮膚上能構成一層斷絕,使皮膚與尿液隔開,使傷口部位的皮膚組織保持最佳狀態,加速了皮膚自身的修復能力。另外,凡士林并沒有殺菌能力,它只不過阻擋了來自空氣中的細菌和皮膚接觸,從而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
我院產科采用白凡士林治療新生兒臀紅治療組總有效率90.32%,對照組總有效率74.19%,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見白凡士林治療新生兒臀紅依據它的物理特性能有效地杜絕炎癥的發生,控制臀紅的發展,并能加快紅腫的消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能夠明顯緩解癥狀,縮短療程,促進瘡面愈合,減輕患兒痛苦,治療過程中未見任何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馮麗琪,江喻茵,李子薇等.影響新生兒紅臀發生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3-4.
【關鍵詞】產后訪視;健康檢查;咨詢指導;有效保障
產褥期是婦女一生中一段特殊的生理時期,產褥期婦女和新生兒都屬于脆弱或高危人群,存在各種健康問題,應引起婦幼保健人員的高度重視[1]。所以優質的產后訪視能夠幫助產婦順利渡過產褥期,及時發現影響新生兒健康的因素并加以干預。同時也是社區衛生機構做好圍產期保健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國際組織提出“兒童優先,母親安全”,為了做好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我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定期產后上門訪視的服務,及時發現了產褥期出現的影響產婦和新生兒健康因素,做出了有效的干預措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嬰的患病率,取得了良好的可行性的效果。現做出如下分析: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分娩的我社區698例產婦及700例新生兒(2例雙胎),進行規范化產后訪視服務3次。孕周33-42周,陰道分娩436例,剖宮產262例,其中高危妊娠占143例,新生兒出生體重2030-4900g,新生兒滿月增磅體重 400―2460g。
1.2 方法 參加家訪工作人員分別在產婦分娩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左右至產婦家中 對產婦和新生兒行健康檢查。對產婦和嬰兒的身體狀況、精神心理狀況列出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健康教育和技術指導并記錄在圍產保健手冊。
1.3 內容 (1)母親:如一般情況飲食、睡眠、大小便、體溫、血壓,有無皸裂、有無紅腫情況、子宮復舊情況、陰道惡露有無異常,腹部或會陰切口愈合情況,并對產婦營養、個人衛生、心理、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等問題進行健康指導。發現母乳喂養困難、便秘、痔瘡、產褥感染、產后出血、子宮收縮不良、妊娠合并癥未治愈等問題及時治療,有產后抑郁癥傾向者做好心理指導,嚴重者建議住院診治。(2)新生兒:初次家訪時對新生兒應進行仔細的全身檢查,包括嬰兒反應、心肺情況、黃疸情況。排查皮膚有無皮疹,頭部有無血腫,臍部有無感染等,并做相應的處理。了解分娩情況,出生體重等,做好訪視記錄,如有體溫不升、嗆奶、口周青紫、嚴重黃疸等情況要及時送往婦幼保健院診治,復訪一般在生后14天,主要測量體重,了解生理性體重下降及母乳喂養情況,觀察黃疸消退及臍帶脫落情況,解決新生兒喂養護理中存在的問題,三訪在生后28天,要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評價其健康狀況后,督促家長及時建立“0~6”歲嬰兒健康檢查賬冊加入嬰幼兒系統管理。(3)在產后訪視結束的同時,告訴家長新生兒接種疫苗的種類,時間。并囑咐產婦42天前往體檢。
2 結果
優質的產后訪視及時發現了影響母嬰健康的各種問題,通過正確的指導能有效阻止不良因素的進一步發展,保證了母嬰的健康。 通過產后訪視發現存在問題有母乳喂養問題,乳汁分泌不足15例,通過飲食調整、喂養指導后,均成功進行純母乳喂養。乳腺炎10例,腹部切口感染4例,會陰切口感染8例,胎膜殘留導致出血5例,子宮復舊不良9例,便秘12例,新生兒黃疸住院19例、肺炎12例、紅臀10例、新生兒腹瀉2例、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2例、新生兒口腔潰瘍1例,及臍帶延遲脫落等均得到了及時的診治和指導。
3 干預措施
3.1 母乳分泌不足的指導:首先指導產婦哺乳的正確姿勢,其次找出導致母乳分泌不足的原因,例如產婦是否存在營養不良,湯類進食過少,受到某些心身因素影響:如傷口疼痛、疲乏、睡眠缺少、情緒低落等。如果產婦有凹陷,應盡量手法糾正,保證嬰兒吸吮,實在無法順利含接的,再通過使用吸奶器取奶。產婦還應注意飲食調整,可多吃骨頭湯、鯽魚豆腐湯、黃豆豬蹄湯、多飲水和奶類等催乳。多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保證營養的供給。同時還應調節好精神狀態,保持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睡眠,堅持母乳喂養通過嬰兒的吸吮不斷的促進乳汁分泌。必要時服用中藥調理,如白通草6克,王不留行10克,當歸10―15克,煎服。
3.2 乳腺炎的指導:某些產婦因凹陷,發育較小妨礙了哺乳;或乳汁量多,產婦沒有及時排空內剩余的乳汁;又或乳腺導管不通等原因導致乳汁淤積,在此基礎上細菌通過破損的入侵導致了乳腺炎的發作。所以乳腺炎重在預防,要避免乳汁淤積,防止破損,如有皸裂及時涂抹紅霉素軟膏,哺乳前洗凈。平時哺乳前洗手,清潔,不要讓嬰兒含著睡覺。如感到有疼痛的腫塊,局部皮膚潮紅要增加哺乳次數,先喂脹痛側的,再喂對側,兩側交替哺乳并學會手法擠奶,每次盡量排空沒有喂完的乳汁,喂完奶后擠一滴乳汁涂抹。局部可用熱毛巾熱敷并按摩,每次30分鐘,每天3次。但如果無效伴發熱的時候,應及時去醫院使用青霉素抗炎治療。或可尋求中藥治療,療效也可。
3.3 會陰切口感染的指導:產婦應加強營養,注意多休息,增強抵抗力。盡量向傷口對側臥位,囑產婦盡早離床適當活動。堅持母乳喂養,通過嬰兒吸吮促進子宮的收縮,減少惡露量對切口的刺激。多吃水果,粗纖維的蔬菜,每天喝一杯蜂蜜水,保持大便通暢。如便秘可使用開塞露幫助通便,大小便后均應及時清洗會陰,保持切口清潔干躁,以免切口感染。必要時每天用高錳酸鉀坐浴20分鐘共一周。
3.4 新生兒黃疸的指導: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家訪時詳細詢問本次妊娠的胎次、父母雙方血型、輸血史、分娩史、喂養的方式、二便顏色等情況,了解黃疸發生的情況警惕發生病理性黃疸。若黃疸出現早,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程度較重,進展較快,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超過3~4周,或進行性加重,退而又現,四肢皮膚及手心、足心色黃,均應慎重對待,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建議其及時轉診至上級醫院,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3.5 新生兒紅臀的指導:新生兒消化道功能差,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大便次數增多,而新生兒的皮膚比較柔嫩,若尿布不勤換,臀部皮膚在長時間悶熱,潮濕環境中受到尿液和糞便的刺激就易導致紅臀。所以保持皮膚干爽清潔是預防的關鍵。要選用優質尿片、純棉尿布,勤于更換。大小便后用溫水清潔臀部,并在空氣中暴露,使皮膚自然干燥。如發生輕度紅臀,洗凈臀部后涂上薄薄一層煮沸后置涼的植物油。也可涂抹氧化鋅糊劑或鞣酸軟膏護臀,切忌用肥皂水清洗刺激皮膚。
我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第三章第十八條明確規定產后一月內要定期進行上門訪視。對參加訪視的工作人員要求具備完善的婦幼保健知識和專業技能,善于溝通,并能及時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產后上門訪視遇到的產婦和新生兒健康問題進行咨詢并提供有效地指導,既能讓某些疾病防患于未然,也降低了母嬰發病率,同時也提高了母乳喂養率[2],真正做到了母嬰保健工作的切實維護,有效保障了產褥期婦女和新生兒這一弱勢人群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觀察與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22-0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因血液中膽紅素濃度超過正常值(足月兒>205.2umol/L,早產兒>256.5umol/L),以皮膚及鞏膜黃染為臨床特征,多發生于出生后1周以內,如治療護理不及時,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發生膽紅素腦病而導致殘疾或死亡[1]。因此積極規范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并落實好護理措施,對改善患兒預后極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兒科新生兒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及護理干預并比較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均為我院兒科新生兒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均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4h至28d,平均(7.7±2.3)d,早產3例,足月37例,順產29例,剖宮產11例,血清總膽紅素206-468umol/L;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h至29d,平均(7.8±3.1)d,早產2例,足月38例,順產30例,剖宮產10例,血清總膽紅素213-475umol/L。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分娩時間、分娩方式以及血清總膽紅素濃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兒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觀察病情 患兒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及一般情況,準確記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觀察患兒小便顏色、性質、量以及皮膚黃疸消退時間,有無出汗及皮疹,若發現患兒伴有腹痛、腹瀉、嘔吐及精神異常時,應立即報告主管醫生,尋找原因并對癥處理,每日使用經皮測黃疸儀測量膽紅素2次。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255umol/L時,需使用光療箱照射治療,應24小時專人護理,注意保護患兒眼睛及會陰,密切觀察眼罩及尿布的松緊度。每2小時為患兒更換,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吸吮力、哭聲及肌張力有無變化,及時判斷有無核黃疸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報告主管醫生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1.2.2 合理母乳喂養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母乳喂養的次數及質量密切相關,提倡母乳喂養,指導患兒母親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正確、按需哺乳,每24h哺乳8-12次為宜,及時有效的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加患兒母乳攝入量,有利于患兒建立腸道正常菌群。患兒通過吸吮反射可使腸蠕動間接增強,可加速胎便的排出,膽紅素排出增多,膽紅素重吸收減少,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2]。必須采取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患兒,應及時添加配方奶,補充足夠營養及水分。由于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增加,進行光照治療時應配合靜脈輸液補充水分。
1.2.3 注意保暖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體溫容易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加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較健康新生兒反應低下,攝乳少,精神差,體溫偏低甚至不升,因此注意保暖尤其重要,宜采取暖箱保暖,采取藍光照射時,光療箱箱溫維持在32℃-34℃,濕度維持在55%-65%為宜,使患兒體溫維持在36.5℃-37℃。
1.2.4 加強皮膚護理 高膽紅素血癥易引起皮膚瘙癢,尤其光療時可使氨類物質分解增加,進一步刺激患兒皮膚,濕尿布包裹臀部易發生新生兒紅臀,因此應加強皮膚護理,每日沐浴1次,勤更換尿布,臀部應涂氧化鋅軟膏,預防紅臀發生。
1.2.5 促進胎便排出 ①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撫觸可增加新生兒活動量,有利于促進腸蠕動,尤其進行背部撫觸時,可興奮患兒脊髓排便中樞,加速胎便排出,從而降低膽紅素的重吸收[3],可每日進行撫觸1次,每次10-15min。②灌腸:使用注射器抽取開塞露5ml+生理鹽水5ml,連接去掉針頭的輸液頭皮針進行灌腸,每日1次,連續3d。③腹部按摩:以食中指三指輕輕按壓于患兒神闕穴,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按摩3min,按摩用力均勻,先輕后重,按摩頻率50次/min,按摩宜在兩次哺乳中間進行,每日2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采用以及血清膽紅素濃度。每日使用經皮測黃疸儀測量膽紅素2次,若膽紅素值>205.1umoL/L,應進一步測量血清膽紅素。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l5.0程序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χ±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血清膽紅素濃度比較:觀察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
3 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新生兒時期的膽紅素代謝密切相關,由于新生兒血液中的紅細胞衰老速度明顯快于成人,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后分解出大量血紅素,故新生兒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相對較高;此外,由于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其排泄膽紅素的能力較差,腸肝循環尤其活躍,部分膽紅素隨胎便排出,其余膽紅素則重新被腸道吸收。而新生兒腸腔內的胎便一般為100-200g,其內含膽紅素約80-100mg,接近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總量的10倍[4],故一旦胎便排出延遲,使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強,膽紅素重吸收增加,導致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極易發生核黃疸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實施有效的觀察與護理干預,對改善預后極為重要。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兒實施護理干預,包括密切觀察病情、合理母乳喂養、注意保暖、加強皮膚護理以及采取腹部按摩、灌腸、新生兒撫觸等促進胎便排出的護理措施,其中合理母乳喂養,增加喂養頻率,可通過吮乳-結腸反射促進腸蠕動,促進胎便順利排出;新生兒撫觸可興奮迷走神經,促進胃泌素及胰島素的分泌,使患兒吮奶量或食物增加,并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從而促進胎便排出,使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開塞露溶液可刺激直腸壁的感受器,促進腸蠕動,從而產生排便反射[5],促進胎糞排出,并干擾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降低膽紅素在腸道的重吸收;腹部按摩對胃腸道可起到機械性刺激的作用,促進腸蠕動,有效增加排便次數及排便量,使膽紅素的重吸收減少,進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對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實施觀察與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縮短首次排便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
參考文獻
[1] 薛辛東,主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54-157.
[2] 張鳳喜.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干預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3):78-79.
[3] 石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的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9-60.
[關鍵詞] 新生兒夜哭;護理
[中圖分類號]R17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1(c)-054-01
對300例新生兒夜間啼哭進行觀察及護理,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0例均系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分娩后7 d內,在22:00~06:00之間哭鬧過的新生兒,其中,女嬰200例,男嬰100例。
1.2觀察
如果是簡單的餓了或臟了父母是可以處理的,但是喂哺及更換尿布之后仍然哭鬧者,就需要護士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加以鑒別。
1.2.1 需要安全感的哭聲哭聲洪亮,可伴有淚液,啼哭時面色紅潤,體溫正常(當啼哭時間較長或包被過多者,可有體溫升高,頭面部有汗液,散開包被,大約1 h,體溫可恢復正常),多在分娩后不久,離母親較遠抱起拍哄或吸吮時哭聲止,黑白顛倒,哭聲清醒時大,疲倦時小,雙眼半睜半閉。
1.2.2 饑餓性啼哭多見于奶量不足,家人訴說常在哺乳,面色紅潤,觸摸口角有覓食反射。
1.2.3 要求性啼哭由于衣服包被過緊、皺褶、臍帶包扎過緊、過冷、過熱、尿布潮濕等,哭聲有力,四肢活動自如,面色正常。
1.2.4 皮膚疾病引起的啼哭因腋下和腹股溝糜爛、臀紅、痱子、濕疹、膿皰疹等,哭聲呈持續性,體檢時可發現相應的病變。
1.2.5 顱內壓增高時的啼哭發聲急,消失快,可伴皺眉、頭向后仰、四肢及囟門張力增高、抽搐。
1.2.6 急性咽炎哭聲嘶啞,可見喉部紅腫破潰,肺炎哭聲低沉并帶有喘息性,口周及鼻唇溝處可見發紺。
1.2.7 消化不良呈陣發性啼哭,伴有大便性狀改變。
1.3 結果
300例新生兒哭鬧的觀察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看出,89.00%為尋找安全感,3.00%是乳量不足,1.00%臍帶過緊,只有7.04%的夜哭新生兒需要報告醫師加以治療。
2 護理
包括:①在夜間聽到新生兒啼哭時,對正常哭聲應有所認識,加以鑒別做出正確處理。②指導家屬不要盲目抱起嬰兒拍哄,因新生兒鼻黏膜薄嫩,易受涼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時間長可引起肺炎,應求助于醫護人員。③認真細致地進行體檢,未發現異常,體溫過低者,詢問產婦健康狀況,能照管嬰兒者,說明用法和目的,取得產婦合作,嬰兒穿少量衣服,囑產婦將嬰兒摟在胸前待嬰兒睡熟,將胳膊移開,墊小枕于嬰兒頭下,母嬰可同時休息。④指導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合理補充水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隨意抱起嬰兒玩樂。⑤在新生兒啼哭時,要注意嘔吐,避免窒息。⑥在體檢時發現異常者,立即報告醫師做出正確處理。
3 討論
筆者通過對300例新生兒夜哭的觀察,93.00%的新生兒夜哭均為無病性啼哭,只有7.04%需要報告醫師處理。因此,新生兒夜哭不必驚慌,認真細致地觀察,善于思考,對不同的哭聲加以鑒別,為醫師的診斷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3.1 創建一個新生兒熟悉的環境,促進其安靜入睡
本組89%新生兒夜哭為尋求安全感,由于新生兒在宮內睡眠時,有媽媽腹主動脈音、呼吸音陪伴,另一方面,從溫暖舒適的宮內來到冰冷陌生的環境,夜深人靜,離產婦較遠,想睡又感到孤獨、恐懼而難以入睡,筆者將新生兒置于產婦胸前,頭枕母親胳臂上,可聽到熟悉的呼吸和心跳音,接觸的是母親溫暖適中的肌膚溫,環境與宮內相近,從而獲得安全感,并安靜入睡。
3.2 增進母子感情,有利于母嬰康復
產婦隨時可見到自己的寶寶,忘記了分娩時的痛苦和疲勞,將全部愛心及精力給予嬰兒,并在哺乳中增進了母子感情,增強了愛心,了解了自己嬰兒的習性,學會了護理嬰兒的初步知識和技能[1],可減少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利于母嬰康復,方便母乳喂養。
總之,新生兒離產婦不宜太遠,給嬰兒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是促進嬰兒睡眠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黃華芬,劉小燕.母嬰同室與母乳喂養[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7,13(2): 102.
[關鍵詞]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12-117-02
隨著對醫院院內感染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的管理已越來越受重視。對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兒來說,院內感染是常見危害之一[1]。它不僅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而且感染后使病情迅速發展,病死率高。現將我院NICU院內感染控制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病例
收集2003年1月~2008年5月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早產兒300例(男160例,女140例),記錄住院早產兒圍產期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接受各種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藥物應用和腸外營養等治療情況。懷疑感染時行各種相關病原學的檢查。
1.2 感染標準的界定
(1)血培養陽性。(2)胸片明確的肺炎或明確的其他部位感染表現。(3)實驗室檢查,WBC8mg/L。(4)感染相關的臨床表現,如呼吸暫停、體溫波動、皮膚發花、殘余奶增加、反應差、頑固的代謝性酸中毒等。符合(1)、(2)中任一項或同時符合(3)中的兩項或符合(3)中的任一項并伴有(4)中的任兩項可診斷為感染。
1.3 統計學處理
SPSS12.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00例發生醫院感染患兒24例,感染發生率為25.9%,平均每例感染1.2次,醫院感染者平均胎齡為(32.65±2.60)周,與無醫院感染者(34.55±1.94)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6,P<0.01);有感染者平均出生體重為(1743.27±602.31)g,與無感染者(2190.77±520.92)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5,P<0.01)。
3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預防與護理管理
3.1感染因素[2]
①皮膚因素: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的部位89.2%在皮膚粘膜,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新生兒抵抗力低,皮膚薄嫩,角質層發育差,皮下血管豐富,局部防御機能差而易發生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兒皮膚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膚中含水量較多,pH值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長。②體重因素:新生兒有相當一部分是早產兒、低體重兒,體重從側面反應了新生兒各系統的成熟度及生長發育情況,體重低生長發育差,各系統發育不成熟,血漿中IgG水平低,相應的免疫力亦低,更易于感染。據文獻報道,極低體重兒發生率為0.5%,國內報道病死率為63%~74%。體重
3.2預防院內感染的護理措施[3]
3.2.1加強NICU的消毒管理新生兒生長發育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所以需要有一個適宜的環境。新生兒病房應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室溫控制在24~26℃,相對濕度55%~65%,我院每日通風換氣,室內放置空氣凈化器,并使用空氣清菌片,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NICU內設一名專職消毒員,每日負責室內的消毒工作。室內的地面、家具、醫療器械(各種暖箱、新生兒床、監護儀、呼吸機等)、各種臺面、治療車、門把手、水龍頭、洗手液盒、病例夾、門窗等每日用消毒液進行擦拭。生活垃圾和醫用垃圾分開放置,并有醒目標志。
3.2.2加強患兒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兒床單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每日先高壓滅菌后再使用,保證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兒食具嚴格執行一洗、二刷、三沖、四消毒、五保潔的工作程序;早產兒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嚴格按規定進行終末消毒,消毒前后做細菌培養;暖箱內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換蒸餾水。
3.2.3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①皮膚護理:每日認真進行沐浴或油浴,保持皮膚的清潔,特別注意觀察頸周、耳后、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折處有無破損、膿點、紅疹等。每次排便后及時做臀部護理,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并更換尿布,涂護臀霜,預防臀紅。每24小時更換,防止骨突出部受壓過久,引起皮膚壓傷。在膠帶下使用皮膚保護劑安息香酊,防止表皮脫落。每次測量血壓后及時摘下血壓袖帶,每4 小時更換氧飽和度探頭部位。②口腔護理:認真觀察口腔粘膜有無破潰、霉菌感染,每日常規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對長期使用抗生素者,為防止鵝口瘡的發生,喂奶后預防性使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每日兩次。③眼部護理:胎兒通過產道時,沙眼衣原體可定植于其結膜部,因此,為防止結膜炎的發生,每日用泰利必妥眼藥水滴眼1~2次,并注意觀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顏色、量等。④臍部護理:每日認真進行臍部護理,保持臍部的干燥,消毒時注意消毒臍根部,注意觀察臍輪有無紅腫、有無異常分泌物等,如果發現分泌物及時做培養,及時處理。⑤喂養:提倡母乳喂養,增加抗體含量。鼻飼的患兒,鼻飼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換,鼻飼管隔日更換。人工喂養時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具的消毒工作。⑥對于有侵襲性操作的患兒,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動作要輕柔,減少粘膜的損傷,同時加強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減少感染機會。插管導芯經高壓滅菌后使用;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兩次進行消毒;氣管插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隨用隨棄。⑦加強個例院內感染的隔離控制:當發生有個例院內感染時,將患兒放置單獨病室或相對隔離區,用物專人專用,護理人員相對固定,隔離區做明顯標志,根據不同細菌定植情況采取不同隔離措施。醫院內獲得性感染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的生命,因此,監測和控制新生兒醫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實踐證明,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內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還要有嚴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及抗感染意識,將之列入常規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視[4]。醫護人員自覺地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從而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輕患兒的痛苦及家人的經濟負擔,不斷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4討論
控制與預防醫院感染是NICU治療和護理工作的一個主要挑戰,明確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對正確制定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本結果提示NICU醫院感染與皮膚因素、體重因素、侵入性操作、胎齡密切相關,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采取預防措施:要加強對早產兒的早期微量喂養,提高喂養耐受性,盡可能縮短其達到足量喂養的時間,要嚴格無菌操作,慎用侵入性操作及治療,對呼吸機治療及中心靜脈置管等裝置進行定期消毒并加強對感染的監測[5]。
[參考文獻]
[1] 童笑梅,王新利,諸慧華,等. 12年早產兒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5):279-282.
[2] 周敏,丁愛國. 新生兒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8):799-800.
[3] 戚小敏,趙桂榮,王悅,等. ICU院內感染的控制和預防[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7):2377-2378.
[4] 王江橋,邱燕玲,林偉玲,等. 新生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病例對照及干預措施研究[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5,10(4):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