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兒童孤獨癥;家庭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87例孤獨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4~13(6.6±1.4)歲;其中語言交流障礙40例、智力障礙38例、多動癥14例、行為異常20例、不與他人交流24例。對照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4~14(6.5±1.1)歲;語言交流障礙39例、智力障礙37例、多動癥15例、行為異常22例、不與他人交流23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美國精神心理學會在2013年編制的第5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3]相關標準;②患兒年齡4~14歲;③無呼吸以及發(fā)音呼吸疾病;④所有患兒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行為障礙的患兒;②合并患有癲癇、發(fā)音功能障礙的患兒;③患兒家屬不同意參與研究,拒絕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3方法

1.3.1對照組

患兒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方法:依據(jù)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患兒當前已經具有的興趣以及掌握的技能,制訂針對性、詳細的干預計劃,比如醫(yī)護人員同患兒家屬共同配合采取平衡木、腳步器等工具對患兒進行行為干預,對患兒的語言、感知以及社會技能等功能進行訓練,訓練應保證規(guī)律性。根據(jù)患兒治療情況及治療過程的配合情況,定期改善或者調整護理干預方案。

1.3.2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為患兒進行早期的家庭護理干預。

1.3.2.1行為動作訓練

依據(jù)孤獨癥患兒具體情況,制定出特定的行為訓練目標及方案,并且根據(jù)患兒訓練情況不斷加強行為動作訓練的復雜性,以促進患兒行為功能的提升。以洗臉這一常規(guī)的行為為例,起初的家庭護理中可以由家長為患兒進行示范性的操作,演示洗臉從打水、浸濕毛巾、擰干毛巾、擦洗臉部等一系列過程,演示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打水及調溫可以由家長完成,后續(xù)的動作鼓勵患兒自己完成[46]。為了提高患兒訓練的積極性,在完成每一個動作時家長都可以用“真棒”“做的真好”等肯定及鼓勵的話語來激發(fā)孩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孩子心理及行為技能的進步。

1.3.2.2交流溝通訓練

醫(yī)護人員可以根據(jù)患兒的具體情況,為家長提供多種訓練患兒交流及溝通能力的游戲,通過游戲吸引兒童參與,在游戲過程中有意識對兒童進行引導,增加家長同孩子的互動,使兒童逐漸產生語言交流溝通興趣。此外,家長還需要經常帶領患兒參與各種各樣的群體活動,讓患兒接觸不同的人或者事物,通過親身演示的方式鼓勵患兒模仿,進而使患兒能夠積極主動地同陌生小朋友問好、交流等,提高患兒社交能力。

1.3.2.3反應能力訓練

在家庭護理干預中,家長可以應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比如可以在飯后引導患兒觀看感興趣的事物,刺激患兒,讓患兒保持持續(xù)的新鮮感;用一些電腦小游戲或者手機小游戲類培養(yǎng)孩子的反應能力。

1.3.2.4語言訓練

針對孤獨癥患兒語言訓練,首先可以采用拍手的方法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后進行語言干預,先通過口型引導患兒模仿,讓兒童逐漸產生語言表達的興趣,之后用一些節(jié)奏感強烈的語言表達來激發(fā)患兒,讓患兒隨著節(jié)奏進行語言表達[7]。

1.3.2.5聽覺訓練

在家庭護理干預中,家長可以讓患兒經常接觸可以發(fā)音的玩具,通過潛移默化影響兒童對聲音的感知以及分辨能力,比如風鈴、口琴、小鼓等,同時家長還可以陪同在兒童身邊,通過敲擊玩具發(fā)出聲音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借助不同聲音的反復刺激以提升患兒對于聲音的分辨能力,促進患兒聽覺的恢復。

1.4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兒均護理干預6個月,干預前后均應用孤獨治療評估量表(ATEC)評分及孤獨癥行為量表(ABC)評分對兩組患兒的孤獨癥改善情況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明患兒的癥狀越嚴重。②采用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對兩組兒童護理干預后的孤獨癥嚴重程度進行比較,評分內容具體包括模仿、情感反應、軀體運動能力、視覺反應等15個評定項目,每個項目分值在1~4分,總分為15~60分。其中30~36分為輕、中度孤獨癥,36~60分為重度孤獨癥。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兒童孤獨癥;病因;治療

【中圖分類號】B84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9-0339-02

引言

兒童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ervasivedevel 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為多見的一種亞型,是一種由多種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腦廣泛性發(fā)育障礙性疾病。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以交流障礙、言語障礙和重復刻板行為(“Kanner”三聯(lián)癥)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智力發(fā)育落后,感知覺和行為異常。兒童孤獨癥多起病于30個月以前,偶見4~5歲的兒童。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國外報道男女比約為4:1。世界各國兒童孤獨癥的患病率大致為2-13/萬,國內部分地區(qū)的調查為2.8-12.25/萬,國內報道與國外相近。據(jù)估計我國有嚴重孤獨癥患者約65萬,癥狀較輕者則有500多萬。20世紀80年代后該病發(fā)病率有不斷升高的趨勢,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1、病因分析

兒童孤獨癥的病因不清。目前認為是一種由外部環(huán)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獨癥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所致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最新報道顯示,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共性認知機制是由患者存在“社會認知缺陷”所致,這種缺陷存在于相對特定的腦神經網絡。該領域的研究正成為發(fā)育行為兒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重點研究內容。

1.1 生物學因素

兒童孤獨癥與母孕期和圍產期有關。有研究顯示,有高達43.96%的患兒母親孕期存在緊張、抑郁、憂慮等不良情緒,由此引發(fā)母體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和胎盤血管收縮,造成胎兒腦部血供障礙或直接通過胎盤影響胎兒體內激素水平,從而影響胎兒發(fā)育。

1.1.1 遺傳因素

孤獨癥可能是由多種易感基因組合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發(fā)生的遺傳。脆性x綜合征、結節(jié)性硬化、苯丙酮尿癥及唐氏綜合征與孤獨癥有相關性,該類患兒均存在明顯的孤獨癥癥狀。研究顯示,患兒家長在遺傳過程中傳下帶缺陷的基因是患病決定因素,即患兒父親7號染色體、患兒母親15號染色體上攜帶孤獨癥基因。在美國人類遺傳學2003年年會上遺傳學會認為,兒童孤獨癥發(fā)病可能與7q上ENGAILED2基因異常有關。近年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我國漢族人群中下丘腦后葉接受基因與孤獨癥有關聯(lián)。

1.1.2 神經生物及免疫因素

對孤獨癥的尸檢及腦影像均提示孤獨癥患兒腦結構有所改變,如杏仁核、小腦、海馬大多數(shù)細胞結構改變,浦肯野氏細胞消失。有研究認為,孤獨癥患兒神經生化代謝有變化,如血中5羥色胺(5-HT)水平增高,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升高等。Chugami等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的齒狀核一丘腦一皮質通路5-HT合成能力的發(fā)育過程有別于正常兒童。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學功能的異常。免疫學研究的慢病毒感染學說認為,免疫功能缺陷的個體易感染病毒而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永久性的損害,從而導致孤獨癥的發(fā)病。研究表明,孤獨癥患兒在暴露于低量內毒素后,腫瘤壞死因子-α、IL-4、IL-5和IL-10中至少有一種水平較高,并發(fā)現(xiàn)有75%-80%患兒對大豆、牛奶、小麥在內食物蛋白產生干細胞反應。

1.2 社會心理因素

孤獨癥好發(fā)于腦力勞動者家庭,多有內向性格和強迫?;純喊l(fā)病前曾有較長時間離開父母由他人撫養(yǎng),可能因情感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致使親情缺失,形成孤僻、獨處的性格;家庭過分溺愛孩子,可能會抑制孩子語言、行為的自然發(fā)展;家庭對孩子采取打罵、懲罰等粗暴教養(yǎng)方式或放任自流,可能與孤獨癥兒童發(fā)生情緒障礙或攻擊、自傷等行為有關。長期處在單調環(huán)境中的兒童,往往會重復動作來進行自我刺激,而對外界環(huán)境不發(fā)生興趣。

2、臨床表現(xiàn)

孤獨癥主要表現(xiàn)為交流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行為三大主要癥狀,又稱K-dnner三聯(lián)征,同時在智力、感知覺和情緒等方面也有相應特征。一般在生后36個月內起病,多數(shù)在12-30個月被家長發(fā)現(xiàn)。

2.1 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常是最早被父母注意到的征兆,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發(fā)音延遲或不發(fā)育,常被誤認為是聽力缺失。部分患兒雖具備語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經常說出別人很難理解的話,與正常兒童大多偏好言語性聲音特點不同的是,孤獨癥兒童更偏好非言語性聲音。常表現(xiàn)自言自語或只是模仿和機械地重復別人的話,不會自己組織語言進行交談,模仿語言沒有表彩。

2.2 行為刻板

孤獨癥兒童經常表現(xiàn)出興趣狹窄、重復的行為或刻板的動作,對環(huán)境要求十分苛刻,有強烈的要求維持環(huán)境不變的意愿。常較專注于某種或幾種游戲活動,如反復地排列;著迷于玩具汽車轱轆;喜歡看電視廣告,對動畫片卻毫不感興趣。多數(shù)報道顯示患兒常形成對某一物品不尋常的依戀,吃較少類型的食物,要求穿某一特定的衣服,堅持同一作息時間,外出走固定的路線,也可能非得在固定地點大小便,有的會經常表現(xiàn)出重復的無目的的動作,如煽動手掌、撫弄手指、轉圈等幾乎所有的孤獨癥兒童都拒絕學習或從事新的活動。

2.3 感覺異常

大多數(shù)孤獨癥兒童存在感覺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對聲音、圖像異常的遲鈍或敏感,表現(xiàn)為通常兒童不一樣,如突然一個聲響在正常兒童會引起驚跳,而孤獨癥患兒則若無其事。很多患兒不喜歡被人擁抱,觸覺、痛覺遲鈍也較常見。

2.4 智力和認識缺陷

70%左右的孤獨癥兒童智力落后,但這些兒童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正常范圍,約10%智力超常。智力正常和超常的孤獨癥又稱高功能孤獨癥多數(shù)患兒記憶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例如數(shù)字、路線車牌、年代等,對音樂有興趣的孤獨癥兒童較多。孤獨癥兒童大多存在多種感知覺及其相互配合能力的異常和缺陷。由于存在視一聽覺整合障礙、視覺或聽覺單通道登記信息、單通道輸出、信息處理需較長的通道轉換過程等感知覺障礙,常表現(xiàn)在視覺、聽覺、辨別反應時均比正常兒童為隉,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狀態(tài)。

3、治療

國外對兒童孤獨癥的認識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對孤獨癥做了描述。國內是在1982年由陶國泰首次報道4例兒童孤獨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男孩患病多于女孩為4:1。對兒童孤獨癥的治療無特殊有效的治療手段,藥物不能改變基本病程,僅能控制癥狀。積極的心理干預和康復指導是主要治療方法之一。行為矯正、感覺融合、音樂療法、中醫(yī)針灸等以家庭和社區(qū)為基礎,進行系統(tǒng)、持續(xù)以及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取得一定效果。

3.1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在治療孤獨癥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過行為干預來增強學習的效果,從而消除不良行為。采用評定兒童孤獨癥及相關發(fā)育障礙心理教育評定表一中文修訂版(CPEP)對兒童的模仿:感知、議知、口語等進行干預前后的功能發(fā)展測驗比較以及語言、感覺、情感測試比較,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2 特殊教育訓練

有研究表明,隨著對孤獨癥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人事和家長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預”的理念,綜合使用各種有益的教育干預方法對孤獨癥兒童進行特殊教育訓練。多數(shù)學者認為,強化行為和心理教育訓練是目前研究的需要和未來研究的方向,并強調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

結構化教學法是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精神學系首創(chuàng)提出的,是以孤獨癥兒童的生活自立為目標,綜合診斷、評量、早期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職業(yè)教育等發(fā)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療方法。在孤獨癥教學中被廣泛使用,而對于其他治療方法卻有39%~74%的人認為太過體制化、教條化。因此證明結構化教學法使經治療的兒童更加獨立。

3.3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MT)是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通過聆聽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通過治療可使患者在情緒、行為及思想觀念上發(fā)生改變,從而對環(huán)境有更強的適應性,并得到心理成長。

該法的缺點是:①治療時需要特殊的機器設備和場地,難以廣泛開展;②治療費用昂貴。

3.4 心理干預和教育

美國臨床心理學Getstein博士針對孤獨癥患兒顯著的缺陷一社會障礙,提出了“人際關系發(fā)展干預”(RDI),這套治療方法著眼于孤獨癥兒童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強調父母的“引導式參與”,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觸發(fā)”患兒產生運用社會性技能的“動機”,進而使患兒發(fā)展和最終建立社會化關系的能力。經過近20年的探索,發(fā)展出了針對孤獨癥的6項共同缺陷:即情感參照能力、社會性調試能力、陳述性語言、靈活的思維方式、社交信息處理、前瞻和回顧能力的系統(tǒng)人際關系發(fā)展訓練課程。

自主交往訓練法是由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等單位的科技人員聯(lián)合開發(fā)的一種促進和調整孤獨癥兒童自主行為能力的訓練法。與RDI的目的一致,是通過促進孤獨癥者的社會交往能力來最終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走向社會,走出孤獨。

要讓更多的孤獨癥患兒得到有效的康復,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患兒家長的積極參與,進行家庭治療的患兒家長,應定期到孤獨癥康復機構進行家庭治療的咨詢和評估,以保障家庭治療的質量和效果。

3.5 藥物治療

兒科醫(yī)生對兒童及青少年孤獨癥患者進行了多種藥物治療。常用的精神類藥物中有45%被應用于孤獨癥患者,但有關藥物治療的經驗并不多。有限的研究結果并不能很好地指

導臨床治療。藥物治療對孤獨癥患者存在的社交障礙、語言落后和重復并沒有直接療效,當給具有上述癥狀的患兒服用精神類藥物后,與非孤獨癥兒童相比其療效欠佳且副作用較多。但是對于其他一些孤獨癥相關癥狀(如:多動、破壞性/沖動和緊張或刻板動作)有改善,而這些癥狀往往會干擾臨床治療。孤獨癥患者常用的藥物有:①52羥色胺(52HT)拮抗劑②選擇性52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代表藥物為氟西?。╢luoxetine)。③中樞興奮劑。代表藥物為利他林(ritalin),但使用藥物治療會出現(xiàn)很多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食欲減退、不易入睡、惡心、嘔吐和腹痛等。藥物治療的原則有:①在藥物治療時,初始計量應較低,以后逐漸增加用量直到達到最佳效果;②在治療孤獨癥患兒時,精神類藥物不能單獨使用,而應與行為、教育及康復療法聯(lián)合應用。

3.6 綜合性干預措施

綜合性的干預可以促進和提高孤獨癥兒童對各種感覺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促進運動神經系統(tǒng)協(xié)調性,提高孤獨癥兒童各項能力,建立正確的人際互動關系,改善不均衡性及發(fā)展進度和次序的異常。行為分析技術的應用更能準確地把握與兒童交流的時機、方式、內容,特殊教育理論和技巧的運用讓孤獨癥兒童學習更輕松,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4、預后

兒童孤獨癥的預后取決于患兒病情嚴重程度、智力水平、教育和干預的時機和干預程度。智力水平越高、干預的年齡越小、訓練強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顯示,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后,不予治療則絕大多數(shù)預后較差,三分之二患兒無法在成年以后獨立生活。研究發(fā)現(xiàn),癲癇的發(fā)作頻率對患兒的壽命有較大影響,所以針對這些存在嚴重交流困難的人群的特殊醫(yī)療護理十分必要。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第3篇

意外傷害(Unintentional Injury)是指身體受到外來的、突發(fā)的、非本身意愿、非疾病導致身體受到傷害的客觀事件[1]。孤獨癥(autism)又被臨床稱之為自閉癥或孤獨(autistic disorder), 為當前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代表性疾病之一, 給兒童身心成長帶來嚴重影響[2]。雖然全球醫(yī)學界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兒童意外傷害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但是由于成果過于分散, 尤其是在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方面更是鮮少涉及, 使得研究領域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空白之處, 并且在臨床干預方面更是缺乏足夠的指導依據(jù)。鑒于此, 本文在收集國內外現(xiàn)有文獻資料基礎上圍繞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旨在為臨床干預提供科學指導, 現(xiàn)綜述內容如下。

1 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類型的研究進展

關于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類型的研究, 現(xiàn)有研究成果指出, 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類型與正常兒童意外傷害類型并不存在明顯差異。依據(jù)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意外傷害可分為以下十種:交通事故、中毒、跌倒/墜落、醫(yī)療事故、失火和燒傷/燙傷、溺水和窒息、運動與休閑傷害、物品傷害、職業(yè)傷害、其他[3]。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 意外傷害均是威脅兒童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經所做調查研究報告指出, 全世界由意外傷害所致的死亡兒童數(shù)量占比超過了50%, 全面超越各種疾病所致的死亡總和, 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4]。國外研究指出, 在所有意外傷害類型中, 交通事故占比最高, 全球每年約有1000萬兒童因此而受傷, 死亡者約26萬左右, 其次為溺水, 發(fā)生數(shù)量在300萬左右, 死亡18萬, 即使是幸存下來的兒童, 其腦組織也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傷, 有些甚至是不可逆性損傷[5]。近些年來, 無論是哪種意外傷害類型, 其發(fā)生率均呈現(xiàn)出顯著上升態(tài)勢。而之所以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意外占比最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步入現(xiàn)代社會后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激增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由于交通工具數(shù)量的大幅增長, 使得人們出行更加便捷, 但是相較于交通工具保有量的快速增長, 交通通行能力卻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尤其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交通通行壓力進一步提升。在相對滯后的通行能力制約以及交通陋習、交通參與者水平參差不齊等制約下, 使得交通事故發(fā)生數(shù)以及死亡人員數(shù)量均顯著高于同期西方國家。

2 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成因研究進展

關于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成因的分析, 目前并未有直接研究成果予以證實, 但是在參照兒童意外傷害成因研究內容基礎上本次研究將其總結為以下幾方面:①政府方面。校車超載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包括孤獨癥兒童在內的兒童意外傷害發(fā)生的重要誘因, 而該問題的發(fā)生則是與政府職能機構管理不到位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此方面發(fā)達國家在經過了血的教訓后普遍做的比較好, 校車購置及時到位, 使得由此所致的意外傷害兒童數(shù)量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對于發(fā)展中國家, 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差, 并且校車購置絕大多數(shù)源自于財政撥款, 使得在校車的購置問題上普遍面臨著無法獨立解決的困境。安全系數(shù)高的校車數(shù)量不足之下, 超載情形屢見不鮮。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 交通工具保有量激增, 交通狀況更加復雜, 由此導致因交通事故所致的意外傷害兒童數(shù)量激增。②獨孤癥兒童自身因素。由于兒童各項身體機能尚處于發(fā)育狀態(tài), 對于意外傷害的認知程度較低, 行為支配能力以及控制能力較差, 由此導致發(fā)生意外傷害的幾率隨之提高[6]。最新的《兒童意外運動傷害情況和家長認知報告》提示, 缺乏運動經驗、自我保護能力差是導致暑期兒童戶外運動密集時期, 尤其是親水活動時易于發(fā)生危險[7]。③家長因素。由于東西方在兒童發(fā)育成長階段采取的策略不同, 使得其成因各異。國外醫(yī)學界專家學者針對兒童意外傷害的成因集中在過于自由的培育策略上。在西方, 兒童成長過程中往往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及自由性, 除了必須的干涉外, 家長并不會對兒童進行過多的干預, 由此導致兒童缺乏足夠的關注度, 在發(fā)生意外傷害后并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置。而|方家長雖然對于兒童安全具備一定的重視程度, 但是在成長環(huán)境營造方面缺乏著足夠的認知, 日常生活中各種能夠對孤獨癥兒童造成傷害的工具隨處可見, 使得意外傷害事件時有發(fā)生。然而, 令人遺憾的是, 雖然現(xiàn)有關于兒童意外傷害成因的研究較多, 但是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臨床研究以及兒童“二次傷害”方面, 對其獨立風險因素的分析則鮮少涉及。特別是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的成因并未有直接研究成果的支撐, 上述分析內容僅是參照正常兒童意外傷害研究成果, 可以說, 現(xiàn)有研究領域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空白之處。

3 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在對包括孤獨癥兒童在內的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展開的研究證實, 其在所有意外傷害類型中占據(jù)前幾位的依次為:①溺水和室息。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在東南亞國家中, 溺水是兒童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 而在所有年齡組中1~4歲兒童死亡率最高, 美國展開的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研究同樣揭示, 0~3歲兒童溺水發(fā)生率最高, 可達2.3/10萬[8]。鄰國日本每年約有500名兒童發(fā)生溺水事件, 除了直接死亡的兒童, 存活下來的溺水兒童或多或少伴有腦組織損傷情形并伴有類型多樣的并發(fā)癥[9]。在所有發(fā)生溺水的兒童中性別占比保持著一個相對均衡的態(tài)勢, 溺水發(fā)生率并不因性別而存在明顯的差異性。②交通事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tate of California)開展的一項時間跨度為9年代調查顯示, 因非致命通事故傷害而前往醫(y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兒童數(shù)量在15000余人, 直接死亡者則在1180名左右[10]。因而, 該調查報告提醒美國市民需要密切關注兒童人身安全, 尤其是患有孤獨癥的兒童, 并不與周圍的人群進行交流和互動, 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并且往往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 “呼而不聞、視而不見”成為其真實寫照[11]。一旦其獨自外出或者是橫穿馬路時, 往往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 更應引起孤獨癥兒童家長的注意。③跌落。跌落為全球范圍內導致兒童非致命傷害以及殘疾的首要原因, 并且是急診兒科最為常見的傷害類型, 發(fā)病年齡段多集中在5~9歲年齡段[12]。由于地域的差異性, 關于跌落的發(fā)生率以及致死率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 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 例如美國和西太平洋區(qū)域死亡率約在0.2/10萬以及1.0/10萬, 而在東南亞以及東地中海區(qū)域, 由跌落致死的兒童可達2.7/10萬和2.9/10萬[13]。④燒燙傷。根據(jù)WHO披露的數(shù)據(jù)顯示, 燒燙傷是東地中海區(qū)域兒童因意外傷害致死以及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發(fā)生率約在112/10萬~518/10萬, 其中約有三成的燒燙傷兒童年齡

4 孤獨癥含義研究進展

孤獨癥一詞最早源于希臘語, 其本意意為自我, 最早用于描述較為明顯的行為特征。由于我國頒布的指南主要借鑒于西方研究成果, 在我國大陸地區(qū)醫(yī)學界以及特教界所廣泛使用, 而在日本、韓國、香港等地區(qū)則是采用自閉癥一詞[15]。但是不管采用那個詞匯, 其定義不存在明顯差異。以2013年最新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及統(tǒng)計手冊》內容為例, 該手冊中將孤獨癥做出了如下定義, 長時間持續(xù)存在的、多種場合存在的社交活動障礙、互動缺陷、言語或者是非言語的溝通困難、刻板重復的行為和興趣[16]。關于該病癥的分類,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均將其歸屬于精神殘疾之下。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China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 CDPF)于2006年將孤獨癥歸納為精神殘疾類別之下, 屬于一種神經精神發(fā)育障礙[17]。而國內外醫(yī)學界頒布的指南同樣是將其如此處理, 例如: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編撰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制定的《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中華醫(yī)學會編撰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CCDM)》等[18]。

5 孤獨癥兒童行為特征研究進展

孤獨癥具有以下幾個公認的行為特征:其一, 社會交往和情感互動缺陷。在西方醫(yī)學界研究中經常將孤獨癥兒童稱之為“星星的孩子”, 意指患有孤獨癥的兒童就像是天上的星星一般, 在遙遠并且漆黑的夜空之中獨自閃爍著, 并不與周圍的人群進行交流和互動, 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尤其是隨著孤獨癥病程時間的延長以及病情的加重, 此種情況愈發(fā)明顯, 甚至在家長或者是朋友在呼喚其名字時仍然沒有反應, 并不考慮或者是察覺包括父母在內的情緒變化, 最常表現(xiàn)出對周圍世界的“漠不關心”。當孤獨癥患兒處于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或者是面對熟悉的人時能夠做到最基本的語言甲流, 緣由在于絕大多數(shù)孤獨癥兒童在癥狀早期語言功能發(fā)育并沒有受到影響。但是在2~3歲之后, 孤獨癥兒童對于當下發(fā)生的情景反應明顯變慢, 經常性的答非所問, 在說話時談及的話題天馬行空, 對于自己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則能夠滔滔不絕的講述十數(shù)分鐘或數(shù)十分鐘, 卻并不在意其他人是否對自己說的話題感興趣。并且在言語描述內容中鮮少涉及情感的釋放以及互動, 不善于安慰他人的負性心理等。此外, 無論是國內研究成果還是國外研究成果均揭示了一個相似的特征, 即:孤獨癥兒童面目表情識別與正常兒童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 絕大多數(shù)孤獨癥兒童往往回避眼神的對視, 部分患兒歲雖然不會回避, 微表情的側重卻不同, 繼而表現(xiàn)出理解困難的情形[19]。

其二, 言語或者是非言語溝通困難。目前臨床發(fā)現(xiàn)的孤獨癥兒童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語言功能發(fā)育明顯滯后于年齡的增長, 在發(fā)現(xiàn)異常后前往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就診方得以明確診斷。例如:正常兒童年齡在2歲左右時已經熟練使用語言了, 而孤獨癥兒童則沒有掌握此項功能, 或者是僅掌握幾句簡單的稱呼性語言, 部分患兒說話時與“機器人”類似?,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對完整的言語定義包括了具有強烈的語言交流意愿及需要、能夠正確理解言語信息中的意義、可以準確定位言語信息真實意義的詞匯、將具有實際意義的詞匯由抽象狀態(tài)轉換為實際發(fā)音。孤獨癥兒童可能伴有一個或者是全部環(huán)節(jié)的問題, 當其缺乏明顯的交流意愿時, 孤獨癥兒童往往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 “呼而不聞、視而不見”成為其真實寫照, 此種情況下必然不會有言語的形成。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問題則是孤獨癥兒童并不能夠準確理解整句話所包含的真實意思, 在于他人進行交流時經常表現(xiàn)為“鏡像語言”或者“回聲式語言”, 即:他人說什么, 孤獨癥兒童完全機械模仿。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為當前孤獨癥兒童最為常見的情形, 經常表現(xiàn)為日常說話書面色彩濃厚, 部分無法正確分辨別人的言語中是善意的玩笑還是惡意的嘲諷, 并且也經常會因為選詞不當而引起其他人的誤解。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問題則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音上, 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通常與“機器人一樣”機械性的復述, 缺乏情感色彩。最新研究指出, “阿斯伯格綜合征”(Asperger Syndrome, AS)凸顯出的語言特點已經成為孤獨癥亞型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被列入到了“孤獨癥譜系障礙”之中[20]。除了上述言語溝通障礙外, 非言語溝通障礙主要體現(xiàn)在先天性疾病患兒之中。在發(fā)現(xiàn)新奇或者是感興趣的事物后兒童會通過“一拍二指三看”以引起家長的關注, 即:拍著家長的同時向其面部望去, 并將引起自己興趣的事物指給家長來確認家長的表情, 此過程專業(yè)性學術術語叫做“共享注意(joint attention)”。而存在先天性缺陷的孤獨癥兒童一方面不具有主動發(fā)起共享注意的能力, 另一方面則存在被動的共享注意缺陷, 當其指向一個方向是往往無法及時做出反應或根本就不會做出反應。

其三, 重復刻板行為。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 重復刻板行為是其極其明顯的標示, 通暢包括身體動作的刻板重復(甩手、聳肩、書本或者是筆不停翻動等)、物體分類按序擺放(將玩具按特定順序排列, 一旦打破該順序就會引起孤獨癥患兒強烈抵觸)、日?;顒影才牛ò凑赵O定好的時間表從事相應的活動, 在時間即將到來時不停地盯著鐘表, 多或者少一分鐘都不行)[21]。

6 討論

綜上所述, 關于兒童意外傷害的研究成果較多, 尤其是流行病學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為明確兒童意外傷害的主要類型以及制定干預對策提供了有力幫助。依據(jù)現(xiàn)有文獻資料, 本文總結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的類型主要分為交通事故、溺水和窒息、跌倒/墜落、燒傷/燙傷四種, 并且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 各自發(fā)生率仍然處于明顯上升態(tài)勢。提示臨床以及孤獨癥兒童家長應更加關注孤獨癥兒童安全問題。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與孤獨癥有關的成果多集中于含義、行為特征方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孤獨癥含義均不存在著異議之處, 差異僅在于名稱的不同, 但是并不會對各項與之相關的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然而, 在兒童意外傷害的成因, 尤其是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成因研究上國內外醫(yī)學界卻暴露出了明顯的不足, 特別是關于成因分析, 所研究的對象側重于正常兒童, 而孤獨癥屬于一種精神殘疾, 前者所得論斷是否能夠完全適用于孤獨癥兒童目前尚不得而知。此外, 由于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 并且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問題并未引起醫(yī)學界的足夠關注, 使得研究進度明顯滯后于西方醫(yī)學界, 給臨床治療及干預工作帶來了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 本文總結今后醫(yī)學界關于孤獨癥兒童的研究方向將著重集中于以下幾方面:①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類型。盡管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對意外傷害類型做出了明確的總結, 但是其是否適合于孤獨癥兒童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探索。而目前無論是我國還是全球范圍內孤獨癥兒童數(shù)量及發(fā)病率均呈現(xiàn)出明顯上升態(tài)勢, 所以孤獨癥兒童安全問題勢必會成為今后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議題。②孤獨癥兒童意外傷害預警機制的建。隨著老齡化問題的愈演愈烈, 包括我國在內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本質上的改變, 孩子已經成為家庭的重心。孤獨癥兒童發(fā)生意外傷害后不僅給自身身心成長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同時也會進一步加重家庭經濟負擔。所以圍繞已經明確診斷的孤獨癥兒童開展預警機制的研究, 采取超前預警的方式來防止及降低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毛平, 何薇, 曹海梅, 等.湖南省某貧困縣學齡前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分析研究.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5, 13(9):77-80.

[2] 歐陽菊香, 劉冬生.1933例學齡前兒童意外傷害住院病例分析.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 2014, 4(2):323-324.

[3] Sciberras E, Bisset M, Hazell P, et al. Health-related impairment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DHD: a community-based study.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16, 42(5):121-125.

[4] 吳康敏.我國兒童意外傷害現(xiàn)狀及干預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 21(10):1009-1011.

[5] 趙華碩, 卞靜, 何鵬, 等.徐州市學齡前兒童意外傷害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 21(10):1069-1071.

[6] 孫媛媛, 呂陳灝, 王衛(wèi)衛(wèi), 等.我國兒童意外傷害研究現(xiàn)狀分析.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4, 20(2):176-179.

[7] Cheng YW, Fletcher EN, Roberts KJ, et al. Baby gate-related injuries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2010. Acad Pediatr, 2014, 14(3):255-260.

[8] Roach JP, Acker SN, Bensard DD, et al. Head injury pattern in children can help differentiate accidental from non-accidental trauma. Pediatr Surg Int, 2014, 301(1):101-104.

[9] n琨, 項驍, 王D, 等.北京市7334例住院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5, 10(5):431-434.

[10] Case ME. Distinguishing accidental from inflicted head trauma at autopsy. Pediatr Radiol, 2014, 44(4):257-262.

[11] 王文超, 張玉俠.兒童意外傷害及預防干預的研究進展.護理學雜志, 2013, 9(19):95-97.

[12] 王梅, 張海叢, 張群, 等.基于眼動的孤獨癥兒童詞語理解特點的研究.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6, 22(3):252-256.

[13] 方琳.7歲以下兒童意外傷害相關因素488例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4, 22(1):98-100.

[14] 楊玉玲, 薛玲, 崔立華, 等.淄博市農村3~6歲兒童意外傷害的調查與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4, 22(1):93-95.

[15] 王文超, 張玉俠.上海部分地區(qū)兒童意外傷害的臨床調查及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4, 22(8):865-868.

[16] 伍小云.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游走行為的研究進展.綏化學院學報, 2017, 10(1):88-91.

[17] 駱名進, 宋海東, 劉健, 等.兒童孤獨癥社區(qū)早期綜合干預現(xiàn)況及可行模式探討.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7, 14(1):82-84.

[18] Henry MK, Zonfrillo MR, French B. Zonfrillo, Benjamin French, et al. Hospital Variation in Cervical Spine Imaging of Young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cad Pediatr, 2016, 12(4):444-449.

[19] 張麗艷, 袁茵.孤獨癥兒童非語言溝通障礙及其教育干預策略研究.綏化學院學報, 2016, 15(1):102-104.

[20] 阿爾祖古麗?牙合甫, 阿斯木古麗?克力木, 熱依拉?阿不拉, 等.綜合干預訓練對不同年齡段孤獨癥患兒的效果及對策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6, 10(4):732-734.

孤獨癥患兒的護理診斷范文第4篇

方法:從中醫(yī)對多動癥的發(fā)病機制與穴位循經按壓治療的作用原理,作規(guī)范化整理,分析擬定兒童多動癥的穴位循經按壓治療方案,并用于153例多動癥兒童的隨機分組觀察治療,治療組76例采用穴位循經按壓方法治療,對照組77例給予哌醋甲酯口服。2組治療4周后評定療效。

結果:治療組應用擬定的診療方案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75%(P

結論:課題提供一套自擬并應用的穴位循經按壓治療兒童多動癥診療方案,治療有效易行,安全無毒副作用,對多動癥治療有獨特幫助,值得推廣。

關鍵詞:兒童多動癥 規(guī)范化 穴位循經按壓 診療方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04-02

兒童多動癥的推拿按摩治療在多種專著和多動癥中醫(yī)治療文獻中有所提到,但少見系統(tǒng)的診療方案論述,特別是穴位循經按壓治療?!把ㄎ谎洶磯褐委焹和鄤影Y的臨床研究”是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下達的科研計劃課題,現(xiàn)就該課題中自擬的本療法診療方案和應用療效報道如下。

1 從規(guī)范化整理自擬診療方案

1.1 病名及概述。兒童多動癥又叫輕微腦功能失調綜合征(MBD),在西醫(yī)有多種稱法,國際通用名在ICD-10為多動,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Ⅳ)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稱兒童多動癥。本方案采用兒童多動癥(以下簡稱多動癥)?,F(xiàn)代多歸入兒童心理行為類疾病[1,2]。多動癥在中醫(yī)沒有專指病名,中醫(yī)納入“臟躁病”、“躁動癥”、“失聰”、“健忘”等范疇[3,4],中醫(yī)兒科學歸入心肝系病癥。本病學齡兒童患病率國外為3%-9%,國內為3%-10%,14歲以下患病率為7%-9%。男女發(fā)病比例為3∶6。ADHD是兒童常見的精神心理行為障礙疾病,其核心癥狀表現(xiàn)為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和沖動等,伴隨癥狀較多,由此引發(fā)身心健康問題。癥狀發(fā)生于7歲前。

以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主訴就診的兒童甚為常見,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柳州市中醫(yī)院少兒心理腦康科共接診建檔以此癥為主訴的3-14歲兒童2017名,經鑒診提示類似癥狀不僅見于多動癥,還見于伴有或單發(fā)的兒童品行障礙、學習障礙、心理情緒障礙;以及其他類似多動癥表現(xiàn)的正?;蚋杏X統(tǒng)合失調兒童;部分腦損傷腦癱康復后兒童;語言或精神行為發(fā)育遲滯;孤獨癥及阿斯柏格綜合征、癲癇患兒等,各病雖然病因和特征各異。但1736例有類似癥狀的患兒經辨證加減使用本法治療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中99%的家長及患兒樂于堅持接受本法治療,依從性良好,提示本法還可用于治療有類似癥狀的非多動癥兒。就診的ADHD患兒中81%伴有睡眠障礙、焦慮煩躁、食欲不佳等癥狀中一種或者多種。學齡期ADHD患兒常共患學習困難和多動性品行障礙[5]。國外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1/3患兒成年后有人格障礙、沖動失控和行為。嚴重危害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為國際性共同關注疾病[6]。由于身心癥狀多重復雜,至今仍缺乏理想治法。以哌甲酯為代表的中樞興奮類有效藥物哌甲酯不良反應為失眠、焦慮、食欲減低等,正好也是部分多動癥患兒本身常伴隨的癥狀,致使用藥受限。針刺外治對兒童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因此,探討有效的穴位循經按壓的手法外治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1.2 診斷依據(jù)。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ICD-10診斷標準及CCMD-3中ADHD的診斷與評分標準,癥狀積分和病情量化分級為:①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癥狀各9項,每項評分標準:0分:無此表現(xiàn);1分:偶有一點;2分:較常見;3分:很常見。②按積分病情分級(度)標準:輕度:8~24分;中度:25~39分;重度:40~54分。本方案診斷還參考持續(xù)性注意操作測驗(CPT)結果,輕度以上注意缺陷為有注意障礙的客觀指標[7]。用CRT標準化自動化智力測驗(瑞文智測)篩排低智。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本研究根據(jù)文獻和臨床實際常見證型的權重依次分為:腎陰不足、肝陽偏旺證:主證要點為多動多語、沖動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大便秘結,盜汗,少寐多夢易夢囈,學習成績低,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心肝火旺證:除多動多語、沖動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外,做事莽撞、急躁易怒,好惹擾人,面赤口渴,多汗,大便秘結,學習成績不佳,舌尖紅,舌苔薄或微黃,脈弦或弦數(shù):心脾不足證:特點為多動但不激動暴戾、偏食納少,多伴神疲乏力、小動作多,面色萎黃、學習成績不良,舌質淡常有齒痕,苔薄白,脈濡緩;痰火內擾證:多動多語、躁動不安、急躁易怒更突出、常難以安靜學習,小便赤黃、大便干結、舌紅苔黃偏膩、脈滑數(shù)。其他比例較少的證型如肝郁脾虛等也可見。但臨床表現(xiàn)常多證候交錯,甚至證型間界線不分明,體現(xiàn)出本病多臟失調的復雜性。

1.3 治療方案。基于各證候交錯復雜,我們在自編擬定穴位循經按壓治療兒童多動癥的診療方案時,注意從多臟腑失調和病位關系立法處治。基本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心、腎、肝、脾俞穴,手厥陰心包經大陵、勞宮,督脈及百會穴,經外奇穴四神聰穴等。操作方法和步驟:患兒取仰臥位,術者坐于其頭側,以拇指點按百會、四神聰及大陵、勞宮每穴1-2min;雙手重疊自大椎至長強以掌按法按壓督脈,并結合震顫法10次;拇指按揉雙側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各1min;可根據(jù)患兒病情特點有所側重,辨證加減取穴。方法為:心脾不足加按揉神門、內關、足三里,每穴1-2min,摩腹5min;腎陰不足、肝陽偏旺加搓揉兩脅肋等;伴有遺尿加七節(jié)骨、三焦俞、三陰交,躁動取任脈等。每天1次,每次30分鐘,按壓前與患兒溝通治療目標,自控放松安靜的時限與鼓勵,做好家長與患兒的心理輔導。

1.4 護理和健康指導。辯證施護,注意飲食、睡眠調理與生活規(guī)律。多吃富含鋅、鐵、鈣、維生素和蛋白質類新鮮食品。忌食干炸辛辣肥膩過甜生冷之品,重視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指導,避免體罰患兒。

1.5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最新國內外疾病診斷標準》,《中醫(y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癥狀積分及Conners多動指數(shù)量表的減分率[6,8,9]。治愈:治后癥狀減輕或消失,達不到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診斷標準(癥狀積分不足8分),多動指數(shù)1.5;無效:積分下降

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4個專業(yè)10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的提議,療效評價由副主任醫(yī)師以上,本方案主要由有多年兒童神經心理行為疾病診療觀察與融合中醫(yī)治療經驗的高級醫(yī)師進行或指導療效評價,療效觀察時間在一個療程以上。

1.6 難點分析。兒童多動癥屬于難治病。臨床癥狀和證候表現(xiàn)錯綜復雜,涉及身心健康多方面。病情隨年齡發(fā)展雖然部分多動癥狀有自然減輕趨向,但并不能消除注意力水平、學習行為和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等存在的問題。如何防治和減少伴發(fā)的精神心理行為障礙和身心多重損害是難點。需要不斷挖掘經穴治療寶庫,在整體觀治療中發(fā)揮中醫(yī)手法外治的優(yōu)勢。

1.7 應對措施。一是從多臟腑失調論治,重益心神、補腎精、調肝魂、健脾氣;二是從陰陽失衡論治,本病本質為陽動有余,陰靜不足,陰虛為本,陽亢為標,是本虛標實之行為情志失調性疾病,治法注重調和陰陽;三是確立整體治療觀,調情志、飲食、睡眠,注意起居、季節(jié)氣候和環(huán)境等,注意改善機體生理心理功能狀況。對難治性病例采用多途徑、家、校、醫(yī)院多環(huán)境配合防治,并保持發(fā)揮按壓外治優(yōu)勢。

1.8 適用范圍及禁忌。本方法屬于非藥物療法,適用于治療不同年齡、各種類型的多動癥,以及有類似多動癥表現(xiàn)兒童,特別是伴有睡眠和情緒障礙等癥的患兒。禁忌:饑餓、局部皮膚病變、損傷等。

2 應用的療效觀察

2.1 療效比較。對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柳州市中醫(yī)院少兒心理腦康科經確診并嚴格篩排的153名6-14歲多動癥兒童進行隨機分組治療觀察[10]。治療組采用穴位循經按壓方法治療,對照組給予哌醋甲酯口服。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智力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傮w療效見表1。

2.2 不良反應。對照組新出現(xiàn)食欲減退10例,伴失眠、頭痛頭暈7例,伴面部抽動1例,攻擊行為4例。經調整劑量和對癥處理消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14/77)。治療組僅1例在治后1周出現(xiàn)攻擊行為增多,堅持按壓2周后控制,發(fā)生率為1.3%(1/76),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X2=12.3,P

2.3 對常見伴發(fā)癥狀的改善。臨床觀察ADHD治療組對睡眠障礙、焦慮脾氣躁的改善率達93%(57/61)。

3 討論

3.1 建立穴位循經按壓治療多動癥診療方案的依據(jù)?!把浗j選穴”是中醫(yī)常用的選穴方法之一,穴位循經治療是根據(jù)某一經絡臟腑失調有病,即可選用該經絡循行或相關經絡上的腧穴所在特定部位(穴位)來治療的規(guī)律,中醫(yī)又叫“遠取”。循經穴位療法可有針灸、手法按壓等,本法屬于小兒重要的手法外治。由于不同經絡組穴和手法按壓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因而穴位循經按壓治療可通過探討病機病證和觀察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3.2 本法治療多動癥的作用機制。利用經穴的刺激反應來調節(jié)機體實現(xiàn)療效是中醫(yī)有效治病的重要方法,刺激可以是針刺或手法。穴位循經按壓是根據(jù)中醫(yī)經絡腧穴治病的原理,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誘導神經、循環(huán)、消化和代謝等生理機制,用特殊手法物理刺激體表經穴和神經,以達到調和氣血,暢通經絡、安定神志、協(xié)調臟腑和調節(jié)神經的目的[3,4]。在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中,經絡穴位是溝通聯(lián)絡外部體表和內部臟腑的重要渠道,穴位具有接受刺激、雙向調節(jié)、誘導平衡的特性,能調節(jié)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由表及里治療疾病。中醫(yī)認為多動癥(ADHD)發(fā)病是由于五神臟氣機失調、陰陽失衡所致,經穴按壓可平衡陰陽。在中醫(yī)經典論中“陰主柔靜,陽主剛躁”,多動癥本質為陽動有余,陰靜不足,陰虛為本,陽亢為標,是本虛標實之行為情志失調病。《素問·宣明五氣篇》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藏神”。五臟故稱五神臟。中醫(yī)認同多動癥是多臟腑之氣血失調,陰陽失和,最常見為心肝腎脾失調,致學齡兒童多種癥狀[11-13]。確立循經按壓治療本癥的治則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小兒心常有余,心陽易亢,一旦失調則心神不寧,多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腎陰不足,可致患兒健忘、失聰,動作笨拙和遺尿;肝陽偏旺致患兒沖動興奮,性情暴躁;脾不足,致意不自制,情致多變、故難以自控[3,11]。多動癥患兒多樣復雜的癥狀是多臟腑氣機失調所致。本研究基于中醫(yī)的系統(tǒng)認識,從經絡循行部位與主治臟腑病變的特性來論治,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心俞、腎俞、肝俞、脾俞,用以益心神、補腎精、調肝魂、健脾氣;重用督脈之百會穴,系因督脈為陽脈之海,能督管一身之陽經,取之調合陰陽,而百會穴又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由絡入腦,腦為“元神之府”,故百會穴以治療“腦病之要穴”著稱;取經外奇穴的四神聰,以醒腦開竅益智,治療患兒因腎精虧虛,腦失精明所致動作笨拙,學習反應鈍遲[3,14,15];所選手厥陰心包從現(xiàn)代中醫(yī)角度能治療腦病之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的大陵穴、勞宮穴是治療精神心理疾病的要穴。組穴據(jù)病情加減側重,如對陰虛陽亢煩躁兒,治療用胸部手法取任脈,系因任脈為陰脈之海,能總管任一身經絡之陰經,以協(xié)同督脈共助平衡陰陽等。促進患兒體內(腦神經)自我調節(jié),漸使興奮和抑制、動與靜趨于平衡[4]。按摩能使多動者安靜[16],故治療后可見患兒從根本上改善多癥狀。

3.3 療法特色。本療法安全、易行、經濟、療效穩(wěn)定,適用于不同年齡、各種類型的多動癥,由于其具有不擾亂人的生理節(jié)律、安全無毒副作用,家長放心、兒童有舒適感主動接受、依從性良好,有助于與患兒溝通教育,特別是能幫助在3-7歲ADHD癥狀已明顯的患兒早期干預治療,以及伴有睡眠障礙、食欲不佳、抽動等癥狀的多動癥、對藥物不耐受、依從性差的患兒治療。若服藥患兒配合穴位循經按壓還可減少藥量,避免或減輕藥物不良反應[10]。

參考文獻

[1] 魏金鎧,粟克清,高順卿,等.現(xiàn)代兒童心理行為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75-180

[2] 杜亞松.兒童心理障礙治療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377

[3] 王雪峰.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73-177

[4] 蘇樹榮.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6

[5] 世界衛(wèi)生組織.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05-207

[6] 冷方南.兒童多動癥臨床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159-162

[7] 魏金鎧,粟克清,高順卿,等.現(xiàn)代兒童心理行為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75-180

[8] 陳貴延,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220-223

[9]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療效診斷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89

[10] 陳世英,黃玲.穴位循經按壓治療兒童多動癥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0):2167-2169

[11] 宋迪黎.五神臟論治注意缺陷多動障礙[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1,7(4):12-14

[12] 劉冬,張新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中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10,25(2):328-329

[13] 吳惠春,甘君學.兒童多動癥中醫(yī)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yī)藥費大學學報,2010,34(2):293-294

[14] 黃玲.穴位循經按壓治療兒童多動癥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9,27(10):120-1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威海市| 德化县| 韩城市| 安康市| 米易县| 泰州市| 雷州市| 高雄县| 富顺县| 城步| 松江区| 彭水| 石柱| 昌吉市| 曲松县| 鄂托克前旗| 从化市| 井研县| 柘荣县| 特克斯县| 收藏| 福清市| 舒城县| 徐水县| 惠东县| 海安县| 濮阳市| 霍山县| 靖江市| 浦城县| 革吉县| 那曲县| 凤庆县| 剑阁县| 万源市| 恩平市| 通许县| 淳化县| 石屏县|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