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基礎入門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VBA;MS Word;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16-3854-04
Abstract: Through VBA learning, n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especially in liberal art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students not only can grasp the advanced application of Office skills, but also can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VB language programming. Th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tract concepts such as algorithm, procedure, process, object, etc.,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platform. The MS Word was designed as a VBA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 avoiding the complex process of abstraction and object, which would cause students to have fear of difficulty an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 lead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in VBA.
Key words: VBA; OA; Teaching
1 概述
MS Office(或WPS Office)是電子文秘、辦公自動化等計算機應用培訓課程以及大學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常用軟件,它們不僅能方便快捷的處理字表和圖片對象,而且能通過對編輯過程的錄制和VBA編程來實現自動化操作[1]。通過VBA的學習,非計算機專業特別是文科專業背景的同學不僅能初步掌握Office的高級應用技能,還能了解VB語言編程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在日常學習和未來工作中常見和熟悉的應用軟件平臺實現對算法、程序、代碼、過程、對象、可視化等抽象概念的體驗和理解,進而增強學習和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信心,部分優秀的同學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掌握基于Office的實用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開發[2],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成功的將VBA學習及實操練習引入計算機相關課程教學,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特別是文科專業背景的同學來說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2 VBA與宏
VBA的全稱為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其含義是為應用程序服務的Visual Basic,在微軟開發的應用軟件中一般以“寄生”的形式包含在應用程序中,與VB不同的是它不能生成獨立的可執行文件,但允許用戶對應用程序進行二次開發并擴展其功能,同時由于采用了VB語言的可視化平臺以及事件驅動方式,使其開發過程非常直觀而相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Office的學習中,MS Word(或WPS文字)由于其全程可視化、操作過程所見即所得、學習和工作中使用頻率高等原因,往往作為Office教學和培訓的入門級課程,學生也由于經常使用而普遍對其中的字符、段落、頁面、視圖、文本框、圖片、域等對象和概念沒有陌生感,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因此MS Word(或WPS文字)可以作為VBA教學的入門平臺加以利用,通過錄制用戶操作過程生成宏代碼和基于VB語言的編程來實現Word的自動化操作[3]。比如需要反復執行的一系列編輯步驟,可以把操作過程錄制為程序,即“宏”,通過運行該宏就能重新執行其中的操作。除此之外,VBA在Word的高級應用還可以實現文檔管理程序的開發和格式的轉換[4]。
3 基本思路
文字處理平臺作為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都在計算機概論和操作系統概論環節之后學習,或安排在電子文秘、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信息技術、會計電算化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實操環節。雖然學時有限,但由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和社會實踐中需要大量使用文字處理平臺,導致其對于諸如MS Word、WPS文字等軟件的使用往往相對熟悉甚至得心應手。課堂實踐也證明,熟悉的Office操作界面讓學生普遍能夠消除畏難情緒并認真的投入相關內容的學習過程中。
比如Word操作過程中錄制的宏代碼,可以用VBA編輯器加以編寫和修改并在其他過程中調用,因此宏代碼與普通程序過程沒有本質區別,這就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特別是文科專業背景的同學直觀的理解程序和代碼提供了較好的學習和實踐對象,并能與其學習和工作需求緊密結合[5]。因此作為入門練習,可以通過在Word的基礎培訓教學中,利用VBA與宏代碼的學習和實操,讓學生初步了解計算機高級語言與軟件運行之間的內在關系,并能進一步自覺的學習和掌握那些在未來工作中所需的編程知識。以MS Word為例,可以在學習計算機原理及文字處理功能的的基礎上,設計一到兩個學時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入門課程以認識宏并初步體驗Word VBA編輯器的操作,也可以在電子文秘、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教學中安排宏錄制、修改、運行、調試等過程演示和操作,讓學生初步了解宏錄制的操作過程及其與VBA之間的關系。練習設計應從簡單的操作開始,以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練習結束,加上講解和指導的時間,將整個練習的時間控制在45~90min之間。
4 課程設計
4.1 頁面設置練習
Word的頁面視圖是普通用戶最為熟悉的視圖,因為其界面形態與打印機生成的紙質文稿幾乎完全一致,因此Word排版中的頁面設置操作由于其直觀性而容易掌握,比如頁邊距、裝訂線的有無及其位置、紙張的尺寸、有無行號等屬性的取值,都可以通過可視化的交互式操作來實現。因此,宏的錄制操作入門可以優先考慮通過對頁面設置操作過程的錄制來完成,可以引導學生將錄制得到的代碼同交互式操作過程加以比較,找到與自己的操作相對應的宏代碼,然后通過在新文檔中運行宏代碼再次執行一次操作,再通過識別一些冗余代碼并加以刪除得到相同操作結果,或通過修改輸入參數而修改操作結果。通過這一練習,學生可以對宏的錄制過程獲得較為深刻直觀的印象并初步領悟到計算機代碼與可視化操作平臺之間的關系,這時可以結合理論復習諸如“過程”、“結構化程序”、“面向對象技術”、“可視化”、“語句”、“缺省”等概念,由于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學生大都能夠理解上述概念并掌握宏錄制的基本方法,通過刪除和修改代碼并能正確運行后,更能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以Word 2003為例,錄制宏代碼及其修改結果如表1所示,在修改練習中可以指導學生插入一個MsgBox提示框,增強可視化并介紹“對象”及“交互式”等概念。
4.2 查找替換練習
通過4.1所述的練習,學生能初步了解程序、對象、可視化和交互式等相關概念,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有必要與日常的文檔編輯過程相結合,引入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操作過程并仍然通過宏的錄制和修改來實現操作。在日常文檔處理和編輯中,經常需要對來自網頁、PDF文檔、電子表格等來源的文字部分進行拷貝和粘貼操作,在完成粘貼后由于原文特殊的格式或不規范編輯,會存在大量的多余空格、空白段落及手動換行符等內容,可以通過Word 2003的查找替換功能將這些多余空格及符號刪除,操作過程錄制為宏,然后指導學生逐行理解代碼的含義并加以修改,錄制和修改結果如表2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Word2003在錄制無格式粘貼操作的時候,有一點小缺陷(該缺陷在Word2010版已經得到糾正),將無格式文本粘貼錄制為Selection.PasteAndFormat (wdPasteDefault),需要指導學生在VBA編輯器中修改為Selection.PasteAndFormat (wdFormatPlainText),才能正常運行。從ActiveWindow.ActivePane.VerticalPercentScrolled = 0到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都是通過對交互式操作的錄制得到的代碼,學生可以結合查找替換交互式操作界面很好的理解每一行代碼的含義。通過與查找替換操作過程比較,可以發現查找替換交互式操作的全過程在代碼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對照,并能使學生理解查找替換交互式操作過程中Word執行了將查找和替換內容清除格式的命令。“搜索選項”中諸如“區分大小寫”(MatchCase)、“全字匹配”(MatchWholeWord)、“區分全/半角”(MatchByte)、“使用通配符”(MatchWildcards)、“同音”(MatchSoundsLike)、“查找單詞的所有形式”(MatchAllWordForms)等選項的代碼都能在程序語句中非常清晰的展現。
對于Wrap = wdFindContinue的含義的解釋說明,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批處理和循環執行的含義。除此之外,如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False、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True語句的含義(關閉屏幕刷新和開啟屏幕刷新)可以讓學生對修改前后的代碼進行比較,并解釋其作用以及Word中“對象”、“屬性”及其“取值”的含義等。粘貼完成前后,可以讓垂直滾動條返回第一頁的操作即ActiveWindow.ActivePane.VerticalPercentScrolled = 0,這一操作以ActivePane函數來完成,而且由于視覺效果明顯而容易理解,在后續的操作練習中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在講解中應該將ActivePane函數與Len函數加以比較,并以實例來進一步說明什么是函數,直接調用函數有什么好處。可以將Len函數與錄制得到的宏代碼相比較,在宏代碼的錄制結果中,Word將反復執行的查找替換過程記錄為多行“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也就是每按下一次“全部替換”按鈕,就執行一次替換操作,刪除一個空白段落,這樣的操作雖然簡單易懂,但由于缺乏靈活性難以移植到其它文檔中,而通過Len函數就能更好的滿足不同的文檔的需求,如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還可以簡要介紹With語句、Dim語句、For each…Next語句的功能以及變量和對象的含義,并突出VBA可以將變量申明為應用程序殊對象的特性。
總的說來,通過同練習4.1比較,可以通過講解和引導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以下知識:宏的本質就是程序,一個完整的程序開頭和結尾是怎樣構成的,結構化的編程有什么特點,程序中的語句和代碼是按照什么順序執行的,哪些語句能省略,計算機高級語言從語法上來講有些什么特點等,教師可以以此為由強調交互式操作和可視化操作仍然是以程序和代碼為基礎的,要想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和利用諸如Word一類的應用軟件,有必要在掌握交互式操作的基礎上適當學習和掌握VBA編程的知識和技能。
4.3作業
結合兩次練習,可以根據具體學時的安排布置課堂或課后作業,建議以練習4.2為基礎,讓學生在通過對“段落首行縮進2字符”的操作過程進行錄制,并把錄制得到的代碼刪除默認設置相關代碼后加入“無格式粘貼中文”的過程中,經調試能正常運行并發揮作用,還可以要求在操作結尾添加一個MsgBox,提示完成操作。MS Word2003代碼如表3所示。
5 結束語
VBA由于功能強大,在辦公自動化操作中能發揮相當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專門針對VBA的培訓課程設置往往以Excel為主要平臺[6],由于Excel電子表格操作過程直觀性相對于Word等文字處理軟件稍弱,而且其中的對象和方法涉及到單元格、工作簿與工作表幾個層次的復雜關系,函數應用也較多,給VBA的入門教學和練習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難度。本例使用學生熟悉和常見的Word(或WPS文字)作為VBA教學實操的入門和起點,較Excel更加容易掌握。教學實踐也證明可以較好的避免由于對象的抽象性和操作過程的復雜而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并降低學習效率,進而可以循序漸進的過渡到更為復雜的操作練習[7],為進一步的VBA學習打下基礎。以Word VBA為起點的VBA理論和實操在大學計算機教育中加以應用,還可以充當橋梁,將以交互式操作為主的計算機公共基礎實操課程與電子文秘、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高級運用等涉及到代碼和編程思想與應用的專業課程或專業基礎課程相銜接,通過有效彌補文科專業背景大學生計算機軟件開發和程序設計方面知識的不足而改善這些課程的學習成效。但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從第一次操作練習開始,就應該結合計算機病毒相關知識強調宏的安全性設置及其應用,防范由于宏病毒帶來的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 胡煥然,陳奉英.Word VBA 的幾種應用[J].新余高專學報,2007,12(4):74-76.
[2] 李曉波,周峰,王征.Excel VBA 2007 程序設計案例集錦 [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9:185.
[3] 楊曉亮. Word VBA高效排版范例應用[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1-15.
[4] 鄧劍文. 使用 VBA 開發文檔管理程序[J].南昌高專學報:2006,21(5):100-101.
[5] 范曉燕,周濤峰.利用VBA 實現 Word 文檔的批量拆分與合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7(7):1554-1556.
關鍵詞: 中職; 計算機課程; 模塊化教學; 教學研究與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18-4285-03
1 當前中職計算機(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下同)教學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工作與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其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然而現行的中職計算機教學與這一目標卻有相當距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1 由于生源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在現行的招生體制下,中職學生較大程度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自律意識差,計算機上機只想上網聊天、看視頻、玩游戲。
1.2 部分教材過于重視計算機理論
過于強調計算機基礎理論,學生技能訓練不足,畢業后實踐能力差。如不少計算機教材仍把編碼 、數制及轉換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實際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這些內容效果極差。
1.3 現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涉及過多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中,教學內容涉及計算機的每一個方面,結果是“都學”,但“都學不精”,而學生實習就業后往往最需要的是對崗位所需求的計算機技能熟練掌握就行了。
1.4 現行的計算機教學對教師要求高
現行的計算機教學要求計算機教師是“全才、通才”,而實際計算機教師往往只在部分領域、模塊有較深入的研究。
2 中職計算機模塊化教學的優點
“模塊化教學”方式最早見于20世紀七十年代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如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模塊技能組合課程模式(MES)。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用模塊化教學的目的是,強調以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為重點,先讓學生接受公共的計算機技能培訓,再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專業,有針對性地進行與職業相關的技能模塊的訓練,以滿足市場對中職學生計算機技能的需求。
2.1 模塊化教學以學生的職業需求為導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模塊教學中,模塊的設計是以就業崗位、市場需求為依據的,如果未學習該模塊,將影響就業,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就高。例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經常需要在產品展示中應用圖像處理技術,我們就開設Photoshop入門模塊;幼教專業學生需要在教學中制作課件,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在模塊中就重點設計了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作為她們的職業核心模塊。
2.2 模塊化教學強調以實踐技能培訓為主體,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生活、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
中職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學習習慣等因素,對計算機理論的學習較難接受,而模塊化教學,其核心是將相關知識、技能組合成若干模塊。如公共模塊的文字錄入模塊、Windows操作模塊等;在職業模塊,如數控專業的簡單程序設計模塊,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融入到技能訓練中,學生通過有針對性地若干模塊的訓練,逐步達到了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模塊化教學提供靈活的選修模塊,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
由于學生計算機基礎及個性的差異,傳統單一的計算機課程已經很難滿足這種差異。選修模塊的設計可以充分利用教師、設備資源,同時這種“多樣性、可選擇”的課程設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2.4 模塊化教學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教師的特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我校眾多的計算機教師中,由于學習、工作、成長經歷各不相同,所擅長的領域也各不相同。將課程劃分為若干模塊后,教師只須完成自己精通的若干模塊。如,精通程序設計的教師選擇程序入門模塊,精通音頻、視頻編輯的教師選擇媒體處理模塊。該模塊的設計、教學及考核方案都由相應教師完成,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充分調動了教師參與模塊化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積極性。
3 計算機應用基礎模塊化教學方案探索
教學大綱中教學內容劃分為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兩個部分。我們根據學生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需求,對這兩個模塊的內容進行了部分調整并進一步細分,讓每個模塊都成為獨立的教學單元,每個模塊都有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同時又是完整的學習、訓練和評價單元。
下面以我校的幼教專業為例,詳細說明計算機應用基礎具體的模塊劃分與實施方案(表1)。
將計算機應用基礎劃分為若干模塊的教學,可以將抽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分解轉化為單項的技能訓練。把每一個技能模塊串聯起來,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計算機技能體系,這種分模塊的教學,讓學生在掌握計算機最基本的技能的基礎上,重點訓練與具體專業緊密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就業的競爭力。
4 模塊教學實施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學中,采用模塊化教學的組織方式,還處于探索實驗階段。如何進行模塊的開發設計,如何建立模塊化教學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怎樣讓課堂教學和職業所需的計算機技能培養融合在一起等還有很多需要進行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4.1 加強調查研究,提高模塊設計的合理性
大綱要求,教學內容的選取要體現以就業為導向,選取與學習、工作、生活相關的案例,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應具有前瞻性,這也應該是模塊設計的基本原則。如在幼教專業所需模塊的設計中,在實驗開始階段,我們把文字錄入與圖文排版作為職業模塊的重點。但在與幼兒園領導、老師及頂崗實習學生的調研交流中,我們逐漸發現,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系統在學校的普及,課件的制作、網絡資源的使用及多媒體素材的簡單處理,已經成為幼兒教師常用的計算機技能。因此我們把應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調整為幼教專業的職業核心模塊,網絡基本操作作為公共必修模塊,同時增加多媒體素材加工作為職業選修模塊。
4.2 重視提高教師素質
模塊化教學中,教師只須完成自己所擅長的若干模塊的教學。與改革前相比,教師在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但這絕不是降低對教師的要求,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計算機理論水平與技能,讓自己能站在更高層次開發出任教模塊對應的完整、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案例;二是制訂每個模塊科學、合理、層次分明的考核標準。這就要求教師不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從課程的實施者轉變為一定層次的課程開發者,真正從一名“教書匠”轉變為“雙師型”計算機教師。
4.3 要逐步完善模塊化教學的評價考核體系
模塊化教學打亂了原有的教材編排,評價標準也將隨之變化。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可能會導致教師教學的隨意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學生也可能會在選修模塊中“朝三暮四”,從而失去了模塊化教學改革的意義。在實踐探索中,我們的經驗一是模塊考核評價標準在個人設計的基礎上,由教研組集體定稿;二是在基礎模塊及職業核心模塊中可采取考教分離的評價方法;三是在選修模塊中,只有學生通過該模塊的考核后才能選修下一模塊。
5 結論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進行模塊化教學的改革,對解決常規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由此產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的改革仍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S].教職成〔2009〕3號.
一、實行開放式教學的必要趨勢
隨著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大學計算機文化層次的教學內容正在逐步下移到中小學,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掌握了這些常用的電腦技能。進入大學后,這部分學生需要的不再是計算機基礎教育,而是對計算機技術的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現在大學里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只是高中、初中知識的簡單擴充,使得這部分學生實驗操作時貪戀玩游戲、上網等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影響了課堂學習的氛圍。
對此,在課程開設之前可以通過試卷和實際操作的形式來測試學生,掌握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通過入門測試的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側重更深層次知識的學習,著重培養他們實際動手能力,更全面系統地接觸最新的計算機知識;而未通過入門測試的學生則繼續按照常規的課程教學計劃來進行學習,專注于計算機應用能力,著重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術。
因此,有必要壓縮傳統的實驗內容,建立開放的實驗環境,為學生提供一些更具挑戰性、趣味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從較高層次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能。
二、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從現在使用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上不難看出,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實驗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對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包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礎知識的應用、上網收發E―mail等等,也就是當今成熟的計算機和網絡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務,這也是現在初中、高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點。
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當代大學生僅僅掌握如何使用這些成熟的服務是不夠的,還應當具備一些更深入的計算機知識,使學生從較高層次掌握計算機的應用技能。
在課程開始前,組織基本操作和試卷的測試考核。開放式實驗教學就是指這些基于自定義的計算機基礎實驗,針對通過測試的學生開設的。而未通過測試的學生按照計算機基礎教學大綱進行實驗,此為傳統實驗。開放式實驗是傳統實驗的補充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對IT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認識得到了提高。通過開放式的實驗,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提高了學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三、如何設計合理的實驗內容
開放式實驗培養學生在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的應用能力,同時鍛煉學生“自主、合作、創新”的意識,因此實驗內容可以分為大致3類:單機、網絡、數據庫。
1.單機實驗,包括電腦硬件組裝實驗、安裝操作系統實驗、系統備份還原實驗等。實驗內容包括:①組裝計算機實驗;②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并安裝硬件驅動程序實驗;③安裝常用的應用軟件和殺毒軟件、利用GHOST軟件進行系統的備份和還原等實驗。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能夠獨立組裝一臺能夠正常運行的計算機,能夠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并且安裝常用的軟件,如office辦公軟件和殺毒軟件等。同時能夠通過網卡設備聯網。以單次單組實驗為例,硬件組裝實驗要求實驗室提供包括主機箱、主板、CPU、內存條、螺絲刀等一套組裝計算機硬件所需的完整配件。
2.網絡實驗,培養學生通過網絡設備將幾臺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和通信的能力。包括對等網絡實驗、局域網實驗和Internet服務實驗。對等網絡實驗內容包括為2臺計算機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制作直連網線,通過配置計算機實現2臺計算機通過直連網線互連,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局域網實驗內容包括將幾臺計算機通過網線和交換機連接起來組成小型局域網絡,實現相互訪問和資源共享的目的;Internet服務實驗內容包括配置Web、FTP、DNS、DH-CP、IIS服務器,并在網絡內進行測試。通過網絡實驗使學生加深對Internet常用服務的認識,增加了開放式實驗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3.數據庫試驗,數據庫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三大核心(網絡、數據庫、多媒體)之一,是信息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實驗以圍繞制作完成一個簡單的學生成績管理系統來進行,即數據庫的建立、管理和維護,包括成績的錄入、修改、查詢、備份等操作,同時有數據記錄的刪除和增加等功能。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適當增加難度,比如設置用戶名和密碼,設置打印等。
伴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標準的不斷涌現,實驗內容也需要不斷更新、發展,這要求實驗的內容必須具有可操作性、新穎性、實用性、拓展性和綜合性。實驗教學內容只有遵循這樣的設計原則,才能實現開放式實驗的成功。同時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由學生自己定義內容新穎的實驗,適當增加開放式實驗的內容。
四、開放式實驗的具體實施
開放式實驗主要用于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教學,在實施開放實驗時必須考慮學生的素質、實驗的課時、教師和實驗室管理等方面的影響。
1.開放式實驗的課時安排
開放式實驗是傳統實驗的補充和提高,因此,制定開放式實驗的課時安排要依賴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學生素質高,開放實驗比例就大,反之就小。為此,可以設定兩類開放實驗九個實驗學時。進入實驗前,學生應處于“目標明確,任務清楚,方法了解”的準備狀態。
2.實驗組
從這兩類實驗可以看出,單機實驗每組需要1人/臺計算機及相應軟硬件才能保證實驗的進行。網絡實驗需要至少3臺計算機為一個實驗組,考慮到實驗室的規模,每組可以由3―4人組成。如果實驗室充足,可以將開放實驗指定為選修實驗,主要針對未通過入門測試的學生,他們完成必修的傳統實驗后可以選修開放實驗。
3.實驗室要求
由于開放式實驗需要頻繁的拆卸硬件和安裝軟件,那么傳統的帶有“硬盤保護卡”的實驗室難以滿足開放式實驗的需要。同時考慮到傳統實驗室資源的限制,以及開放式實驗對計算機硬件的要求,可以將因實驗室升級改造而淘汰下來的舊計算機重新組建為開放式實驗室,這樣既滿足了教學要求又節約了教學成本。
同時基于對實驗室管理的考慮,可以建設兩類開放式實驗室:一類是軟件級開放實驗室,另一類是硬件級開放實驗室。軟件級開放實驗室內學生不能拆卸計算機硬件設備,只能進行開放實驗中的軟件的安裝、卸載和配置的學習。硬件級開放實驗室內學生可以拆卸、安裝計算機和網絡設備,從而能夠進行所有的開放實驗。
4.教師要求
開放式實驗需要學生掌握從計算機硬件到軟件、網絡服務的安裝和維護的知識,對輔導教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驗室管理方面,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對于實驗室管理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了能力提高的機會。開放式實驗室中的計算機比傳統實驗室中的計算機更易出現故障,為了減輕實驗室管理人員的維護壓力,也為了更加豐富開放式實驗的內容,可以組織和培訓一些計算機能力比較強、對計算機維修感興趣的學生,讓他們參與開放式實驗室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即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減輕了管理教師的工作量。
實驗內容完成后,教師作為引導者可以利用多種形式來完成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評估,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疑問先在實驗組匯總各種問題,然后在班級內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引導學生合作共同解決各種問題。
五、建立科學的考試方式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期末考試除了進行理論考試之外,還要進行操作考核,平時作業、課堂練習和實驗表現也占一部分,這樣使學生重視平時的學習和實踐,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開放式實驗的考核方式除了從技能指標、實驗報告、實驗日志等多個考核標準認定學生的成績之外,還應該通過開展綜合型、創新型實驗,從實驗題目創新、成果認定與展示、解決問題能了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改變實驗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
六、結束語
開放式實驗是對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它加大了實驗資源的共享度,提高了學生主動上好實驗課的積極性,提高了實驗室效益。由于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實驗室可以接納各類學科、各個層次的學生。實驗室除了面向校內開放,也可以合作對外開放,因此有助于知識結構的互補優化。同時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案、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理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阮文江、潘小轟、梁廣德、林卓然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開放實驗的建設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黃朝輝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現狀與對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前言:
自我國全面實施教育改革后,我國整體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近年來不斷進行高校擴招,職業技術學校各方面也在不斷完善,如今計算機技術在各個領域中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職業技術學校在日常教學中也更加注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在新課改的影響下雖然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教學效果方面有了明顯提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會暴露出些許問題,為了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更優質的教育,應不斷改善目前的教學方法,充分實現與時俱進。
一、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1、課程內容陳舊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職業技術學校的教材往往無法得到及時更新,而計算機技術卻又處速發展和更新的狀態,如此則導致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教材內容相對陳舊,無法使學生掌握最新計算機基礎知識,此種情況極不利于當代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各個領域中,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技能是進入各個企業的敲門磚,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原本即受到學歷、知識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若再無法充分掌握基本的計算機使用能力,則更加會對其今后參加工作產生不良影響[1]。2、教學方法落后如今雖然實施了新課改,政府也對各個職業技術學校進行了資金援助,然而近年來的擴招依然使得學校資金短缺,無法大規模購進計算機設備,這對于課堂教學效果而言十分不利,因此即使教師能夠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也無法改變學生缺少實踐操作機會的現狀。不難發現,至今依然有很多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方法十分不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不僅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要求,也不符合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更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2]。3、教師綜合素質及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國不斷加大教育建設,雖然學生數量有了明顯提升,高校數量也在逐年增多,職業技術學校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此種情況卻導致了我國教師資源匱乏的現象,而很多職業技術學校為了維持正常教學,不得不聘用應屆畢業生為計算機基礎教師。然而雖然大學生具有使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但在教學方面卻存在很多瑕疵,無法很好的調動課堂氛圍,也難以掌握教學尺度和進度,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在應用全新教學方法時明顯力有不逮,同樣對教學效果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優化教學內容在技校日常考試中,考試內容往往由任課教師直接決定,此種情況也可以很好的脫離教材的限制,如此一來教師即可以豐富利用網絡資源,并結合教材實現豐富教學內容的目的,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來決定教學順序,如可以將Word作為入門知識,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同時具有易教易學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對于提升學習興趣來說極為重要[3]。2、加大教學設施建設鑒于計算機基礎課堂的特性,職業技術學校應積極添加計算機設備,使學生擁有足夠的實踐時間和實踐機會,另外這也是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今后的職業技術學校發展中,財務部門應善于分配資金,校領導在規劃校園發展時也應盡量避免將過多資金放在改善校園外觀上,而是將資金用在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另外,我國政府也應再次加強支持力度,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3、改善考核方式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大多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但此種考核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代教育要求,因此在改善教學方式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考核方式的轉變,使其更具時代性、多樣性。眾所周知,計算機基礎課堂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更注重上機實踐,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可以采取鼻屎、上機相結合的方式,并將分數比重調節為筆試占總比分的30%,而上機占總比分的60%,余下的10%則可以根據學生日常課堂表現來進行評定。4、壯大并優化教師隊伍教師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水平,優化教師隊伍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之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對現有的計算機教師進行深入培訓,使其更加明確當代教育中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要求;二,對剛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進行集體培訓,著重培訓其課堂教學能力,使其能夠將自身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三,積極引進該行業的專業人士,并由其擔任學生的兼職教師,主要負責開展任務型教學,使學生能夠有效提升實踐能力[4]。
三、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基礎課程對于職業技術學校而言是十分基礎的課程,其也是開展其他學科的重要前提之一,尤其在多媒體教學設施不斷被引入課堂教學中后,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能力更是十分必要的,其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也能夠避免學生今后參加工作時與時代脫軌。雖然目前我國職業技術學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學方法也應緊跟時展步伐不斷完善,因此改革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張榕泉,吳海燕,夏建紅.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0(05):394-395-397.
[2]吳金春,陽瓊芳.計算機基礎課程“五統一”教學改革措施實踐探索——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12,11(04):118-119-129.
[3]吉雪花.中職學校計算機類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方式的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2(11):100-136.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發展現狀;應用;教育培訓;特點
現代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網絡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人們工作、生活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計算機和計算機技術已經廣泛深入到各行各業的各個領域,積極推動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總的來說,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的安定和國家經濟的繁榮。當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逐漸發展、應用,計算機教育培訓也在蓬勃發展。為此我們必須結合當前行業發展需求分析了計算機教育培訓的特點,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計算機教育培訓的良好、健康發展。
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發展現狀。上世紀4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這個時期計算機研發成本很高,而且還十分復雜,主要運用在軍事部門。隨著計算機成本的下降,到了80年代前期,許多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及一些大型企業開始使用計算機。80年代中后期個人電腦開始出現,到了90年代,計算機就逐漸走入了公司和家庭。計算機技術發展至今主要經歷了五大階段,第一階段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第二階段時晶體管,第三階段是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是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元件,第五階段的主要元件就是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目前計算機技術就是處于第五階段,但是仍然是多種方式并存,多種機型共同發展。
2.發展趨勢。隨著硅芯片技術的高速發展,硅技術越來越接近了其自身的物理發展極限,為此必須要求計算機變革自身結構,大力發展器件與技術。新型的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納米計算機應運而生。計算機技術逐漸走向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
2.1結構化發展。計算機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最為突出的就是自身結構化的發展。從硬件設備的大小來看,計算機逐漸走向小型化。但是為了某些特定需要,也出現了相應的巨型化計算機和微型化計算機。從計算機自身性能來看,計算機可以進行有效的自我修復、升級,體現了計算機技術的獨立性、智能性和積累性的特征。
2.2空間化發展。除了計算機技術的結構化發展之外,它的另外一個發展趨勢就是空間化發展。計算機技術逐漸走向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技術發展越來越復雜,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還能有效適應各種復雜的工作環境,技術發展也越來越人性化,顯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1.科學計算。早期的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目前,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航天技術等。由于計算機具有高運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邏輯判斷能力,因此出現了計算力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生物控制論等新的學科。
2.過程檢測與控制。過程檢測與控制利用計算機技術來檢測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某些信號,并把數據存入計算機,然后再進行數據庫處理。特別是儀器儀表引進計算機技術后所構成的智能化儀器儀表,將工業自動化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目前計算機應用最廣泛的一個領域。利用計算機來進行各項數據處理,像企業管理、物資管理、報表統計、信息情報檢索等。目前國內許多機構紛紛建設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生產企業也開始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生產規劃;商業領域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貿易。
三、計算機教育培訓
1.計算機培訓目的多樣化。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致使計算機應用于各行各業,也普及到每個家庭。計算機和外語、駕駛技術被稱為21世紀必須掌握的三大技能,由此可見計算機學習的重要性。除了課堂上計算機技術的初步學習以外,很多人出于就業、再就業的考慮主動去參加教育培訓。首先是工作需要,計算機應用太廣泛了,我們必須掌握這一基本技能才能適應社會、工作對我們的要求;其次就是生活需要,因為現在計算機都普及到家庭,必須掌握計算機餓入門知識,簡單操作才能應付生活需要;最后就是再就業需要,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來參加成人計算機培訓,是為了通過培訓學習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在找工作時達到應聘單位的要求。
2.計算機培訓的特點。結合述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和當前行業發展需求我們對計算機教育培訓的特點進行了如下分析:
2.1要強化實踐環節。計算機教育培訓,光有理論基礎還不行,必須要有很強的動手 操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實踐水平,滿足社會發展和工作的需求。強化實踐環節,才能培育高質量的和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
2.2變革培養方式。計算機培訓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計算機具有很強的教育實踐性。因此必須在實踐中按照實施問題――解答――分析的過程來實現,而且要注重各個環節的有效聯系。
2.3面向職業需要。工作需要,計算機應用太廣泛了,我們必須掌握這一基本技能才能適應社會、工作對我們的要求。在培訓過程中,需要根據學員的不同職業性質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培訓。不僅培訓理論知識,更重要的還是要進行實際操作。
2.4多種模式并存。計算機自身的發展具有多樣性,那么培訓也應該要有多樣化的特點。允許多種教育培訓理念的存在。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本身的多樣性,還應該包括應用領域的多樣性。
3.教學措施。在現代化信息時代,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加強對計算機理論及實踐知識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其次還要大力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完善課程設置;再次還要以計算機為依托,綜合利用教師、學生和設備等各種資源;最后進行協作式教育,加強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協作,不斷提升對計算機的學習和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龔炳錚.我國計算機應用發展現狀及趨勢,第六屆全國計算機應用聯合學術會議論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