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繼發(fā)性腦室出血;微創(chuàng)軟通道介入;治療方法選擇;枕角穿刺;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2-0470-01

高血壓腦出血破入腦室后,增加了病情的危險性和治療處理上的復雜性。對此類患者的手術適應證、手術方法以及手術實際的選擇,目前存在爭議。積極完善的救治腦室出血對于降低腦出血的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6月應用“微創(chuàng)介入顱內(nèi)出血清除技術”[1、2]治療高血壓繼發(fā)腦室出血5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齡40-78歲,平均59歲,均有高血壓病史,曾有過腦中風病史12例,有糖尿病史10例。入院時均作頭顱CT檢查明確診斷,首次CT檢查有輕度腦積水15例,腦中線結構明顯移位28例。原發(fā)出血部位:提示原發(fā)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殼核區(qū)30例,丘腦區(qū)18例,小腦出血6例,腦葉出血4例。原發(fā)出血量:10-30ml 20例,31-60ml 30 例,60ml以上8 例。術前意識狀態(tài):[3]Ⅰ級8 例,Ⅱ級12 例,Ⅲ級 20例,Ⅳ級12 例,Ⅴ級 6例。發(fā)病距手術時間:本組發(fā)病至手術為3h-4d,其中≤6h 4例,7-24h40 例,24-72h 10例,≥3d 4例。

1.2手術方法:本組15例行單純腦內(nèi)血腫穿刺,12例行單純出血側腦室枕角穿刺,18 例行血腫穿刺+對側側腦室枕角穿刺,12例行血腫穿刺+同側腦室枕角穿刺,16 例行腦內(nèi)血腫穿刺+雙側腦室枕角穿刺引流。

2 結果

術后經(jīng)CT復查腦內(nèi)血腫清除率約85%-96%,腦室內(nèi)血腫清除率約90%-95%,血腫基本清除時間48h-72h,血腫穿刺管留置3-4d,側腦室穿刺管引流留置時間5-8d[4]。本組死亡14 例,病死率24%。死亡原因:不可逆腦疝7 例,再出血3 例,嚴重肺部感染2 例,多器官臟器功能衰竭 1例,消化道大出血 1例。生存病例6個月隨訪,按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Barthel指數(shù)(BI)計分:ADL1 15 例、ADL2 16 例、ADL3 9 例、ADL4 2例、ADL5 2例。

3 討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繼發(fā)腦室出血,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復雜性,其治療的關鍵除了解決因血腫本身壓迫所致腦組織水腫、變性、軟化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還要迅速解除部分病例因及發(fā)行腦室系統(tǒng)積血導致的急性腦脊液循環(huán)梗阻,及時清除血腫,解除壓迫,打破腦出血后的繼發(fā)性病變所致的惡性循環(huán),挽救生命,減輕腦組織損傷,減少繼發(fā)性腦積水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存高質量。

3.1手術適應證與手術時機:

腦室繼發(fā)性出血手術與否,在沒有凝血功能障礙的前提下,應根據(jù)原發(fā)出血量、出血部位、腦室系統(tǒng)是否有梗阻、病情演變情況等綜合因素決定。腦葉、殼核出血量>30ml,丘腦、小腦出血>10ml以上;發(fā)病后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CT檢查腦室系統(tǒng)明顯擴大;血腫側發(fā)生小腦幕切跡疝和枕骨大孔疝仍有手術挽救生命的希望。

腦出血后早期或超早期手術符合改善腦出血病理生理的特點。手術時機的選擇從文獻報道[5]及本組研究經(jīng)驗總結表明,手術應盡早進行,必要的術前檢查和準備不能忽視,如術前CT非常重要,以及凝血功能,血糖與血壓水平,氣道通常情況,給予適當?shù)逆?zhèn)靜很有必要。本組44例(占全部病例的75.8%)手術在發(fā)病后24h內(nèi)實施。

3.2 手術方法選擇與注意點:

腦出血后發(fā)生繼發(fā)腦室出血究竟采取什么微創(chuàng)方式要依據(jù)具體病情而定。筆者的經(jīng)驗是:①原發(fā)血腫破入腦室后形成一側腦室鑄型,血腫本身仍較大,應行對側腦室枕角穿刺+原發(fā)血腫穿刺引流。②原發(fā)血腫破入腦室后形成雙側側腦室鑄型,三、四腦室鑄型梗阻,應行雙側腦室枕角穿刺+原發(fā)血腫穿刺引流。③原發(fā)血腫破入腦室后,腦室及血量較少,無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可行原發(fā)血腫單純穿刺引流。④血腫破入腦室后,原發(fā)血腫縮小,血腫大部分積聚在同側腦室,可行血腫側側腦室枕角單純穿刺引流。⑤小腦出血破入腦室,應行右側腦室枕角穿刺+小腦血腫穿刺引流。

對于出現(xiàn)腦疝的先行對側腦室枕角穿刺引流,迅速降低顱內(nèi)壓而緩解腦疝。行腦室和血腫穿刺時,應先作腦室穿刺,再作原發(fā)血腫穿刺,迅速降低顱壓,保證手術安全。利用雙針穿刺有利于平衡顱內(nèi)壓,減少再出血的發(fā)生。利用威海村松公司研發(fā)的"一次性顱腦外引流器"作為穿刺引流裝置。術中5ml注射器緩慢抽吸側腦室內(nèi)的凝血塊,能迅速緩解腦室梗阻。

3.3術后處理重點:

3.3.1控制血壓:血壓升高是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血壓的安全值因人而異,與其基礎血壓有關,血壓的大起大落比血壓的絕對值升高更危險,我們的經(jīng)驗是收縮壓控制在150毫米汞柱左右,舒張壓維持在100毫米汞柱左右。躁動不安的患者給予冬眠一號全量或半量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及早行氣管切開。

3.3.2液化術:對腦室內(nèi)血腫的液化是進行腦室出血外引流的前提。尿激酶是一種外源性非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劑,降解為纖溶酶,可使顯榮蛋白分解而使血凝塊液化[6、7]。半衰期短,腦實質,腦室內(nèi)應用于液化血凝塊安全,有效,尤其繼發(fā)性腦室出血原發(fā)病灶在腦實質內(nèi),腦室內(nèi)分次注入尿激酶(每次4-8萬U)是安全的,加之CSF的不斷分泌能將液化的出血經(jīng)引流管排出。選擇側腦室枕角為穿刺點,有利于尿激酶與血腫充分作用,液化完全,能盡快解除三、四腦室積血,對恢復腦脊液循環(huán)有重要意義。腦室內(nèi)注入較大劑量的尿激酶可迅速液化血凝塊,從而解除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改善腦脊液循環(huán)及腦室周圍的微循環(huán)。

3.3.3促進腦脊液分泌、清除積血的輔治療:術前、術后停用或減量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脫水利尿藥物;在心功能允許的條件下適度輸注生理鹽水及低滲葡萄糖溶液,早期應用鈣通道阻滯尼莫地平注射液靜脈持續(xù)輸注,抑制和解除血管活性物質所致的腦血管痙攣,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小劑量應用低分子右旋糖苷,阻止紅血球及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對減輕腦缺血、降低腦梗死的發(fā)生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劉振川,徐立明,趙仕欣,等.微創(chuàng)介入顱內(nèi)出血(血腫)清除技術在神經(jīng)內(nèi)科的應用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00,8(2):137-138.

[2] 劉振川,紀維華,趙仕欣,等.老年人慢性硬模下血腫的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J].中國老年醫(yī)學雜志,2002,21(5):381-382.

[3]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主編.中國腦血管治療專家文集[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232-234.

[4] 王艷霞,臺立穩(wěn).重型腦室出血側腦室引流治療[J]. 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16(4):405

[5] 王國平,李淮玉,任明山,等.兩種微侵襲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對比研究[J].安徽醫(yī)學,2005,26(4):265-268.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方法 開放性手術方法 闌尾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76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161-02

闌尾炎是指人體的闌尾部位由于炎癥出現(xiàn)了病變的現(xiàn)象,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腹部外科的疾病[1]。如果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可以在較短的時間恢復身體的健康,但如果延誤了對患者的治療會出現(xiàn)嚴重的病癥,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死亡的現(xiàn)象。患者的癥狀一般為腹部疼痛、嘔吐和輕微發(fā)熱的現(xiàn)象,闌尾炎患者大多選擇手術的治療方法,一般有開放性手術和腹腔鏡手術,選取在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7例闌尾炎患者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在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7例闌尾炎患者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共56例患者,其中有32例患者為男性,有24例患者為女性,年齡范圍:13-67歲,平均年齡為41.7歲;對照組有51例患者,有30例患者為男性,有21例患者為女性,年齡范圍:12-66歲,平均年齡4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條件差異較小,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實驗組治療方法。實驗組的患者采用腹腔鏡的手術方法,在手術前進行全身麻醉,對患者進行一個小切口,將二氧化碳的氣體注入到患者的腹部,設置15mmHg左右的壓力,并將腹腔鏡置入患者腹部,檢查患者是否有器官或組織上的損傷,如有要先將積液吸出體外,吸除干凈后對患者在臍部的兩側進行切口,在左右兩側分別置入抓鉗和分離鉗,將患者的闌尾部位進行分離,用金屬夾將闌尾的動脈進行切斷,并在闌尾的根部使用絲線進行結扎,然后對闌尾進行常規(guī)的處理,對需要置入引流管的患者進行置入,結束后,用絲線將切口處進行縫合。

1.2.2 對照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采取開放性手術,對患者的右下腹進行較大的切口,使醫(yī)生能夠準確的找到患者闌尾的位置,對闌尾的動脈進行結扎后進行切斷,對闌尾的根部采用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根據(jù)患者的需要置入引流管,手術結束后進行切口的縫合。

1.3 統(tǒng)計學分析。對于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若P0.05,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4 治療標準。治療顯效:患者的住院時間較短,切口沒有出現(xiàn)感染的現(xiàn)象,在手術后的排氣時間較短而且沒有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現(xiàn)象;治療有效;切口出現(xiàn)輕微的感染現(xiàn)象,住院時間較長,有輕微的并發(fā)癥現(xiàn)象;治療無效:出現(xiàn)嚴重的切口感染和并發(fā)癥現(xiàn)象,住院時間長。

2 結果

實驗組有56例患者,有33例治療顯效,22例治療有效,1例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為98.2%;對照組有51例患者,有22例治療顯效,20例治療有效,9例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為82.4%,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3 討論

闌尾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如果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恢復身體健康,目前對這種疾病的治療多選用手術的方法,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闌尾炎患者選擇腹腔鏡手術的方式[2]。采用該種手術方法,因為創(chuàng)傷小,所以在患者的恢復時間上較短,所以感染的機率就越小,從而并發(fā)癥的現(xiàn)象也極少出現(xiàn),大大減緩了患者的病痛折磨,使其可以較快的投入到正常的學習和工作中,而且切除的效果與傳統(tǒng)的開放性手術是一樣的,在選擇腹腔鏡手術的56例患者,有55例患者得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高達98.2%,更加充分的說明了對闌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是一種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法。而對患者采用開放性手術,必須要進行較大的切口才能準確的找到患者的闌尾部位,再進行常規(guī)的切除手術。由于患者的切口較大,所以恢復的時間較長,而且在恢復的過程中還會增加感染的情況,尤其在夏季,更容易出現(xiàn)感染的現(xiàn)象[3]。而且由于患者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恢復正常的飲食,會出現(xiàn)腸粘連等并發(fā)癥的情況,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的病痛折磨,使得選用開放性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治療有效率僅為82.4%,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較大,有實際的意義(P

綜上所述,對闌尾炎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方式比采用開放性手術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而且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推薦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程守服,阮慶蘭,周剛.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穿孔性闌尾炎60例[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14(01):57-58

[2] 趙紅林,王文忠,唐志軍.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闌尾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36(24):114-115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關節(jié)鏡; 微創(chuàng); 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055-02

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臨床上很常見。由于前交叉韌帶對關節(jié)穩(wěn)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治療不當極易導致關節(jié)不穩(wěn),從而引起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和逐漸加重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1]。對于移位的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傳統(tǒng)的方法是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其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慢,易導致關節(jié)粘連而造成關節(jié)功能障礙。我科自2006年3月-2010年3月在關節(jié)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脛骨髁間棘骨折32例,不僅使骨折得到了良好的復位而且同時處理了合并的關節(jié)內(nèi)損傷,從而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結果令人滿意。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9-56歲,平均28。8例合并半月板損傷,合并內(nèi)側副韌帶損傷5例。車禍傷20例,行走時扭傷8例,運動傷4例。按傷后三周內(nèi)為新鮮性損傷,三周后為陳舊性損傷分,新鮮損傷者為25例,陳舊性損傷7例。入院后行X線片及MRI檢查可明確診斷,新鮮受傷前3天因疼痛刺激檢查不合作,待疼痛減輕后檢查可發(fā)現(xiàn)前抽屜試驗及Lachman試驗陽性,說明膝關節(jié)存在前向不穩(wěn)。受傷至手術時間3-31天,平均8.6天。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2]方法:Ⅱ型10例,Ⅲ15例,Ⅳ型7例。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 手術前常規(guī)行關節(jié)X線片及MRI檢查,全面了解膝關節(jié)內(nèi)有無合并傷及副韌帶有無損傷情況。詳細詢問病史,記錄關節(jié)體查結果如前后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內(nèi)外側應力試驗等。往往在急性期患者傷膝疼痛明顯,檢查不合作,可暫給予石膏外固定。待急性反應期過后檢查關節(jié)穩(wěn)定性時較易得到陽性體征。手法檢查時應注意體會有無“硬性終止點”的感覺。有經(jīng)驗的手法檢查往往可以得到最準確的損傷診斷結果。MRI檢查可以很好的顯示韌帶及軟骨及半月板損傷情況,用于術前評估關節(jié)損傷,從而為手術做好充分的器械準備。術前常規(guī)行血液生化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后手術。術前半小時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2.2 手術方法 選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肢驅血后常規(guī)在大腿根部扎氣囊止血帶充氣止血。首先采取膝關節(jié)鏡前內(nèi)、前外側手術入路,清除部分阻擋視野的髕下脂肪墊及滑膜組織,依次對關節(jié)進行探查并處理合并傷,本組8例合并半月板損傷,在鏡下給予半月板成型或縫合。仔細觀察撕脫骨折的形態(tài)大小,對于粉碎性骨折,則須找出主骨折塊,往往有些小的碎骨塊若已游離則須取出,避免后期形成游離體。仔細清除骨床內(nèi)的血凝塊及軟組織,對于骨折塊較大的病例則須用刨刀刨除膝內(nèi)外側半月板之間的橫韌帶,以免其橫跨骨床影響骨折的復位。用探針試行骨折復位,復位滿意后用一直角鉗或折成鉤狀的腰麻穿刺針帶一雙股Ethibond5號縫線或細鋼絲由內(nèi)側關節(jié)鏡手術入路進入關節(jié),在前交叉韌帶與骨塊結合部穿過韌帶體部,引出Ethibond縫線至關節(jié)外。在骨床的前內(nèi)側緣利用Acufax ACL Guide定位,鉆入導針,順導針鉆一4.5mm的骨道。再在膝關節(jié)正中經(jīng)髕腱做一輔助入路,由此入路再用定位器定位于骨床的前外側緣,同樣方法鉆制一4.5mm的骨道。將已穿過ACL的Ethibond雙股5號線或鋼絲在骨塊前交叉成“8”字,線或鋼絲兩端各由骨床前緣的兩骨道分別拉出,調整線或鋼絲的位置,利用線或鋼絲壓緊骨折塊后在關節(jié)外拉緊打結固定。術中屈伸關節(jié),觀察骨折固定牢固程度,手術臺上確認骨折固定牢固程度是術后療效的保證。術畢常規(guī)在關節(jié)內(nèi)放置Penrose氏引流管。

1.2.3 術后處理 術后用彈力繃帶纏繞患肢,石膏托外固定膝關節(jié)于伸直位。術后膝關節(jié)行24小時冰敷,術后麻醉醒后即開始鼓勵患者行足趾活動,并練習直腿抬高加強股四頭肌的鍛煉。術后復查X線片。了解骨塊復位情況。術后48小時拔除引流管,術后10-12天行傷口拆線。拆線后可在石膏的保護下扶拐下地患肢不負重行走。術后四周拆除石膏開始逐漸練習關節(jié)屈曲功能,術后3個月復查X線片,骨折愈合后即可關節(jié)自由活動。術后6個月按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進行療效評測。

2 結果 手術過程順利,手術時間為30-60分鐘。手術中應用大腿根部止血帶,術中出血少。本組32例前交叉韌帶下止點撕脫骨折4例使用鋼絲內(nèi)固定,其余均采用雙股5號強生Ethibond縫線固定。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手術傷口Ⅰ期愈合,無一例出現(xiàn)傷口感染。32例有29例患者得到隨訪,時間6-48個月,平均時間18個月。術后3個月經(jīng)X線片檢查確認骨折均已愈合。術后4個月膝關節(jié)活動度基本恢復正常,沒有膝關節(jié)不穩(wěn)現(xiàn)象發(fā)生,Lachman試驗均為陰性,可查出前交叉韌帶的“硬性終止點”,前直向穩(wěn)定性好。1例患者行鋼絲內(nèi)固定在術后9個月復查發(fā)現(xiàn)鋼絲斷裂,但骨折愈合良好,給予取出鋼絲,關節(jié)功能無影響。其中一例術后拆除石膏后由于疼痛敏感,術后半年膝關節(jié)仍僅能屈曲30°,經(jīng)行理療及手法按摩及中藥熏洗等措施,術后一年關節(jié)功能恢復至正常。術前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平均為(16.5±2.1)分,術后6個月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平均為(94.2±2.1)分。

3 討論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脛骨上的止點呈扇形附麗于脛骨棘間前方內(nèi)側溝內(nèi),位于內(nèi)外側半月板前角之間。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是常見的膝關節(jié)損傷之一,常由急速減速致膝關節(jié)猛烈過伸所致。該骨折以前報道發(fā)生率低,常見于兒童、青少年。隨著運動傷和交通傷的增多以及認識的加深,發(fā)現(xiàn)目前該病的發(fā)生率較高,占整個ACL損傷的14%[3]。

1982年,Mclennan[4]報道了首例關節(jié)鏡治療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以來,該技術得到飛速發(fā)展廣泛應用。相對于開放手術,關節(jié)鏡具有“微創(chuàng)”特點,對關節(jié)內(nèi)干擾小,反應輕,不破壞支持帶,關節(jié)囊,術后的關節(jié)粘連輕,關節(jié)僵硬少,切口美觀,功能恢復快,并能同時處理關節(jié)內(nèi)其它病變?nèi)绨朐掳鍝p傷的成型、縫合,軟骨的修整等。目前已成為手術治療此病的首選方法。

根據(jù)Meyers-Mckeever-Zaricnyj[2]骨折分型,Ⅱ型骨折建議手術治療。理由是復位良好的骨折缺乏直接可靠的固定有進一步移位變成Ⅲ型骨折的可能。有些X線片滿意的骨折在關節(jié)鏡下發(fā)現(xiàn)有軟組織嵌夾(多為半月板前角或膝橫韌帶)。有統(tǒng)計,80例青少年患者Ⅱ型骨折半月板的嵌入率為26.1%。Ⅲ型骨折半月板的嵌入率為64.9%[5]。ACL撕脫骨折有合并半月板損傷10%-20%。本組病例22例,合并半月板損傷者5例,半月板及膝橫韌帶嵌入14例。所以,有學者建議所有有移位的骨折都需手術治療。一般來說,臨床上在充分考慮骨折分型的基礎上,對于靜態(tài)位片示骨折塊上移>3mm和雙膝應力位脛骨前移差異>3mm的病人,可作為相對手術指征[6]。傳統(tǒng)切開關節(jié)手術雖能對骨折塊進行直接復位固定,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干擾了關節(jié)的正常生理環(huán)境,破壞了髕上囊、內(nèi)側支持帶等結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同樣較高。我們自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我們在關節(jié)鏡下共完成此類手術32例,術后石膏外固定4-6 周,拆除石膏后開始行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

Lysholm評分是特別設計用于膝關節(jié)韌帶術后的評估,能準確地描述膝關節(jié)功能,側重于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估,使用較為方便。Lysholm總評分為100分,其中95-100為優(yōu)秀;84-94者在體育活動后可有不適癥狀,為良好;少于84分者日常活動后有不適癥狀,為差;平均得分90分以上為膝關節(jié)功能近似正常,表示治療效果滿意。本組病例術后6個月均進行Lysholm評分,平均分為94分,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滿意。

從力學角度來看,一般認為不可吸收線強度大于可吸收線,并與鋼絲相差不大,但術中更易操作,所以多數(shù)學者選用不可吸收線。Zhao等[7]使用不可吸收線“8”字法固定,適用于所有類型骨折,并可防止骨塊小而導致松脫的可能。但對于骨骺有生長能力的患者,使用可吸收線有特殊的優(yōu)勢,可避免永久性的生長干擾。馮華[8]采用可吸收線橫穿ACL基底固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有報導使用細克氏針固定,但其固定存在不牢靠的缺點,影響早期功能鍛煉。對于骨骺有生長能力的患者,使用可吸收線有特殊優(yōu)勢,可避免永久性干擾生長。且青少年的骨折愈合更快,關節(jié)功能恢復好。本組兒童骨折1例,年齡為9歲,使用細鋼絲行骨折固定,在骨骺線的近端鉆制骨道,特意避開了骨骺線,從而避免了對兒童生長的影響。其余的病例我們均采用了不可吸收的強生雙股5號Ethibond線固定,沒有出現(xiàn)骨折愈合不良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隨著對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的發(fā)生機制認識的加深,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改進,其預后已趨滿意。但對于手術指征,固定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尚有爭論,還有待于關節(jié)鏡技術的深入研究和長期的臨床觀察。本組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均恢復正常,術后6個月Lysholm評分平均94分,與文獻報告病例治療效果相當,是治療ACL下止點撕脫骨折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Delcogliano A,Chiossi S,Caporaso A,et al.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fractures in adults:arthroscopic treatment[J].Knee Surg Sports Trauma Arthrosc,2003,11(4):255-259.

[2] Meyers MH,Mckeever FM.Fracture of the intercondylar eminence of the tibial[J].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1677.

[3] Kendall NS,Hsu SY,Chan KM.Fracture of the tibial spin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 review of 31 cases[J].J Bone Joint Surg(Am),1992,74:848-852.

[4] Mclennan JG.The role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intercondylar eminence of the tibia[J].J Bone Joint Surg(Am),1982,64:477-480.

[5] Kocher M S,Micheli U,Gerbino P,et al.Tibial eminence fractures in children: prevalence of meniscal entrapment[J].Am J Sports Med,2003,31:404-407.

[6] 高彥平,吳宇峰,邱桂春等.前交叉韌帶脛骨棘止點撕脫骨折的現(xiàn)狀與思考[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5,7(03):272-274.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三維適形放療 卡培他濱 食管癌復發(fā) 疾病進展時間

[中圖分類號] R7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125-01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高,并呈高度惡性。以往對于食管癌多采用單純手術治療,但其遠期療效不佳,可切除的食管癌總的5年生存率僅為24%。食管癌目前治療仍以手術為首選,但放療和化療在食管癌的綜合治療中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步化療是指放化療同時進行,放療、化療同步治療已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模式,其可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和遠期生存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晚期腫瘤的治療。我院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對25例食管癌放療后復發(fā)患者實施三維適形放療治療方案,效果十分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食管癌復發(fā)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8-61歲,平均年齡48.2±2.5歲。所選取的患者的肝腎功能檢查、血常規(guī)檢驗以及心電圖結果均為正常,且已被證實不適宜實施手術切除治療方案。隨機將5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治療組采取三維適形放療治療方案,對照組實施卡培他濱化療方案,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2 方法 主要儀器設備有STAR2000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以及西門子的直線加速器。使患者保持勻速且平靜呼吸狀態(tài),進行厚度為4毫米左右的CT掃描,并將掃描圖像向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傳送,由其勾畫腫瘤靶體積,并用5個照射野對其進行包繞;處方劑量每次2-3Gy,一周五次,依據(jù)患者實際癥狀進行3-6周的治療。觀察組: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真空體模固定,CT掃描模擬定位,3mm層厚連續(xù)掃描病變區(qū)域。勾畫靶區(qū):根據(jù)食管鋇餐造影顯示病變長度以及CT顯示的外侵深度范圍,同時包括縱隔內(nèi)腫大淋巴結均定義為腫瘤區(qū)(GTV),GTV前后左右方向各外放0.6-1.0cm,上下方向各外放3.0cm為臨床靶區(qū)(GTV),GTV再均勻外放0.5cm為計劃靶區(qū)(PTV)。同時勾畫鄰近組織和器官如氣管、心臟、脊髓及雙側肺。通過劑量體積直方圖(DVH)與平面二維等劑量曲線圖選擇最佳治療計劃方案。采用6MV直線加速器進行治療,每例計劃包括5-7個照射野。全肺V加(%)值的范圍22±11,脊髓受照平均劑量(1527.1±601.2)cGy。常規(guī)分割治療2.0Gy/f,每周5d,總劑量達60-66Gy。對照組:患者早晚各口服一次卡培他濱,每次1000mg/m2,一周期為21天,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確定具體周期。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近期療效評價

表2-1 兩組近期療效評價

注:兩組相比P

由表2-1知,觀察組的完全緩解例數(shù)為18,顯著高于單放組,P

2.2 生存情況及毒副反應 治療后經(jīng)隨訪一年,觀察組的一年生存例數(shù)為22,對照組組的一年生存例數(shù)為14,生存率分別為80.00%和56.36%,兩組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不能手術的中晚期食管癌單純放療或化療療效差,單純放療5年生存率為23%,單純化療5年生存率約為5%。研究表明放化療結合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并且對微小轉移灶提供早期治療,主要副作用為毒性增加。卡培他濱是一種新型的口服化療藥物,是嘧羧啶類抗代謝藥物,口服后經(jīng)腸黏膜吸收在肝臟被羧基酯酶轉化為無活性的中間體5′-DFUR,以后經(jīng)肝臟和腫瘤組織的胞苷脫氨酶的作用轉化成5′-DFUR,最后在腫瘤組織內(nèi)經(jīng)胸苷磷酸化酶(TP酶)催化成氟尿嘧啶(5-FU)而起作用。卡培他濱口服后,腫瘤組織內(nèi)的氟尿嘧啶的濃度明顯高于血液(100倍以上)和肌肉(2倍)水平,與其他抗腫瘤藥物有協(xié)同作用。本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提高腫瘤受量的同時減少了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提高了腫瘤的局控率。總之,在食管癌復發(fā)的治療方面,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方案具有顯著效果,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微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原發(fā)性肝癌;適形放療;半野照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06

Clinical effect by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semi-field irradiation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liver cancer RAO Jian, YU Zeng-rong, WU Ting-an. Guangdong Jiangmen City Central Hospital, Jiangmen 529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semi-field irradiation radiotherapy for whole or part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liver cancer were randomly given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semi-field irradiation radiotherapy (radiotherapy group) and best supportive care for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s 20 cases.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S), median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in both groups,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radiotherapy group. Results The radiotherapy group had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as 10.0 months and median disease-free survival as 7.0 months. The control group had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as 7.0 months and median disease-free survival as 3.0 months. The radiotherapy group had all better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and median disease-free survival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rimary liver cancer; Conformal radiotherapy; Semi-field irradiation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常見又難治的惡性腫瘤。全球新發(fā)肝癌病例中, 53%發(fā)生在我國, 2000年發(fā)病率達54.7/10萬[1]。局部晚期肝癌指腫瘤巨大和(或)多發(fā)子灶、癌栓、肝門淋巴結轉移而不能手術切除, 不僅比例較高, 達到臨床首診的70%~80%, 而且病情重、進展極快, 若不進行有效干預, 大多生存時間很短[2]。目前局部晚期肝癌僅小部分可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靶向治療(如索拉非尼), 且療效不佳。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已有廣泛應用, 但對局部晚期肝癌, 顧忌到肝功能耐受, 局部大野、多野調強、局部高劑量等技術條件開展困難。為此, 作者設計了全肝或部分肝的三維適形半野輪照放療技術來治療局部晚期原發(fā)性肝癌, 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本院腫瘤科收治的40例局部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35例, 女5例, 年齡38~71歲, 平均年齡50.0歲。納入標準:①病理確診肝細胞肝癌;②無肝外器官轉移;③一般情況較好, 無嚴重器質性疾病, 美國東部腫瘤合作組(ECOG)評分為0~2分, Child-pugh肝功能分級為A、B級;④不適宜手術, a.腫瘤巨大, 如切除剩余肝不能代償, b.腫瘤多發(fā)≥4個, 分布在肝一側或兩側;⑤可行肝動脈介入治療, 但以下情況介入治療并非首選手段, 即肝腫瘤巨大且周圍有多發(fā)子灶、肝腫瘤包膜不完整、有門靜脈、下腔靜脈癌栓;⑥以及符合條件①~③, 既往行肝動脈介入治療或肝癌切除術后病情進展者。入組患者隨機分為放療組與對照組, 每組2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腫塊特征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可行肝動脈介入者予肝動脈介入治療;不適宜行肝動脈介入的患者(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多發(fā)彌漫病灶), 予索拉非尼靶向治療。放療組采用全肝或部分肝的三維適形半野輪照放療技術, 采用西門子公司Primus或VARIAN直線加速器。放療前行CT模擬定位。①根據(jù)國際輻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ICRU) 62號報告定義大體腫瘤區(qū)(GTV)、臨床靶區(qū)(CTV)、計劃靶區(qū)(PTV)。本研究規(guī)定GTV為肝癌所有病灶、癌栓、轉移淋巴結, CTV包括GTV及1~3 cm肝組織, 必要時包括全肝。實際治療中, 如有部分肝組織未見可疑病灶, 應盡量在設野時保護。②勾畫靶區(qū)后, 使用PINNACLE計劃系統(tǒng), 設一對對穿適形照射野, 采用鉛擋塊或多葉光柵保護周圍器官, 以等中心點設置左右或頭足方向的半野照射。③實施放療時, 以等中心為分界, 分別設右半野照射及左半野照射, 先予右半野放療, DT 20 Gy/10次, 2周完成, 再予左半野放療, 劑量分割與右半野相同。治療結束后, 可視患者獲益情況及放療反應, 考慮進一步對GTV縮野放療, 局部推量20~30 Gy。注意一定要保護好健側腎臟, 使雙腎平均劑量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中位總生存期、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 并觀察放療組治療并發(fā)癥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中位數(shù)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采用Radit及Kaplan-Meier法計算總生存期與無疾病進展時間并繪制生存曲線圖。P

2 結果

2. 1 臨床療效 所有患者中位隨訪時間12個月(3~24個月), 無失訪。放療組14例部分肝半野輪照, 6例全肝半野照射, 中位總生存期10.0個月, 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7.0個月, 有2例隨訪23、24個月仍生存。對照組6例行局部病灶TACE, 2例口服索拉非尼, 12例支持治療或中藥治療, 中位總生存期7.0個月, 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3.0個月。放療組中位總生存期、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

2. 2 放療組毒性 肝功能改變者6例;曾出現(xiàn)惡心嘔吐者、胃納下降等消化道癥狀者10例;白細胞下降Ⅰ級者5例;未見3、4級毒性者。未見肝功能進行性惡化、黃疸、腹水、堿性磷酸酶升高等放射性肝炎癥狀發(fā)生。

3 討論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常見又難治的惡性腫瘤。盡管外科手術是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但是在確診時大部分患者已達中晚期, 往往失去了手術機會, 據(jù)統(tǒng)計僅約20%的患者適合手術[3]。對于不能手術局部晚期肝癌的治療, 主要采用肝動脈介入、放療、全身化療、靶向治療等治療方法。尚缺乏公認有效的治療原則, 總體治療效果不理想。肝動脈介入治療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局部治療手段。但對于肝腫瘤巨大且周圍有多發(fā)子灶、肝腫瘤包膜不完整、有門靜脈、下腔靜脈癌栓的患者, 介入治療的療效并不令人滿意。現(xiàn)代認識侵襲轉移是肝癌生物學特性的核心, 其表現(xiàn)為多中心發(fā)生和肝內(nèi)轉移, 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肝癌多中心發(fā)生和肝內(nèi)轉移分別為19.5%~27.5%和59.4%~69.5%[4], 介入治療難以有效治療肝內(nèi)微轉移病灶。FOLFOX4方案聯(lián)合化療, 有效率僅4.2%[5];以索拉非尼為主的靶向治療, 總生存也僅提高2.3個月[6]。

肝癌是放射敏感腫瘤, 放療有重要地位, 已有大量臨床實踐證實放療對肝癌巨大腫塊、門靜脈癌栓、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有效[7, 8]。肝癌放療主要有精確放療(適形、調強放療), 常規(guī)放療(大野對穿照射)及全肝移動條野放療3種技術。針對

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于局部晚期肝癌, 采用全肝或部分肝的輪照技術放療, 較最佳支持治療、TACE或索拉非尼治療, 無論無疾病進展時間還是總生存期, 均有顯著改善。提示對于以緩解癥狀, 延長生存時間為目的的姑息放療, 即使給以較低的放療劑量也是可能使患者受益的。本組病例在肝功能、血常規(guī)的隨訪結果顯示可以耐受, 也說明采用合適的治療技術及照射劑量, 肝癌放療是安全的。本研究不足為病例數(shù)太少, 不能進行亞組分析、多因素分析, 且肝癌全身轉移對生存時間影響也較大。

對于局部晚期肝癌, 采用全肝或部分肝的輪照技術, 克服了適形調強放療、常規(guī)設野放療、全肝移動條野放療3種放療技術的缺點, 簡單易行, 安全性高, 是一種局部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的全新放療模式, 有望為這些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Elserag HB.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 epidemiologic 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02, 35(5 Suppl 2):S72-S78.

[2] 程樹群, 衛(wèi)旭彪, 吳孟超. 提高進展期(巴塞羅那分期C期)肝細胞癌療效的有效途徑. 中華外科雜志, 2015, 53(5):324-327.

[3] Zeng ZC, Fan J, Tang ZY, et al. A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mbinations with and without radi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ortal vein and/or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05, 61(2):432-443.

[4] Qiang L, Jian W, Juzi JT, et al. Clonality analysis for multicentric origin and intrahepatic metastasis in recurrent and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2008, 12(9):1540-1547.

[5] 楊柳青, 秦叔逵, 趙寧莉, 等. FOLFOX 4方案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研究.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13, 18(2):108-113.

[6] Cheng AL, Kang YK, Chen Z,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orafenib in pati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phase Ⅲ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Oncol, 2009, 10(1):25-34.

[7] Huang YJ, Hsu HC, Wang CY, et al. The treatment responses in cases of radiation therapy to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09, 73(4):1155-1163.

[8] 張孔志, 余文昌, 陳示光, 等. TACE 聯(lián)合放療對原發(fā)性肝癌合并門靜脈癌栓患者生存的影響. 中國腫瘤臨床, 2012, 39(1):35-37.

[9] Wahl DR, Stenmenk MH, Tao Y, et al. Outcomes after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lin Oncol, 2016, 34(5):452-458.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微創(chuàng)泌尿外科

統(tǒng)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

微創(chuàng)醫(yī)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泰兴市| 桂林市| 萝北县| 宜宾县| 泸州市| 胶州市| 寿阳县| 横峰县| 台北县| 池州市| 佛学| 达拉特旗| 和硕县| 涪陵区| 肃北| 万载县| 乌苏市| 固镇县| 化州市| 革吉县| 调兵山市| 澄江县| 南平市| 阳江市| 洛川县| 新乐市| 松阳县| 乳山市| 乐陵市| 肥东县| 友谊县| 湟源县| 威宁| 西青区| 金华市| 龙海市| 泰兴市| 健康| 韩城市|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