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褥期母嬰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由于產前、產時、及新生兒出生后的諸多原因,新生兒需轉至NICU治療,這對產婦生理、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2012年3月――2013年1月,我們對200例母嬰分離產婦實施護理干預聯合醫院吸入器使用,通過觀察和隨訪,效果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在本院分娩的年齡21-32歲單胎初產婦,無妊娠及分娩并發癥的單胎健康初產婦200例,其中自然分娩、剖宮產各100例,嬰兒出生時體重2200g-3600g,住院時間7-21天,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半,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均接受母乳喂養知識宣教、產后飲食指導,擠奶技巧指導及幫助。其中實驗組強化護理干預聯合使用吸乳器,觀察產后乳汁分泌、脹乳及嬰兒回歸后母乳喂養情況。
1.2 方法 實驗組產婦自然分娩后2小時(分娩回室),剖宮產后6小時(術后平臥6小時翻身后)開始,給予產婦心理安慰和知識講解,及時提供新生兒信息,強化母乳喂養宣教,產婦取側臥位或半臥位,進行熱敷、按摩,使用電動吸乳器進行雙側交替吸乳,每3分鐘交換按摩和吸乳,一次持續15分鐘后使產婦充分休息,間隔3小時進行一次,每天至少6次,產婦出院后繼續使用吸乳器每3小時吸乳一次。責任護士每天給予護理和指導并做好觀察和記錄,產婦出院每周電話隨訪并及時提高指導和幫助,持續3-4周,嬰兒回歸后立即給予母乳喂養。對照組常規進行母乳喂養宣教、飲食指導、擠奶技巧指導,每3小時擠奶一次,每次擠奶15-20分鐘,出院后保持每天擠奶6-8次,同樣進行院內觀察和出院后電話隨訪。
1.3 評價方法 采用觀察和測量法。泌乳量于產后48小時開始收集24小時乳汁,計算平均每人當日總量;脹乳分為輕度:觸之似嘴唇;中度:觸之似鼻尖;重度:觸之似額頭;嬰兒出院后觀察全母乳喂養率,標準為嬰兒能吃飽并滿足的睡眠達2-3小時,24小時濕尿布6塊以上,體重穩步上升。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系統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第三天泌乳量有顯著差異,實驗組高于對照組。
2.2 兩組產婦產后脹乳有顯著差異,實驗組低于對照組。
2.3 兩組嬰兒出院回歸后全母乳喂養率有顯著差異實驗組高于對照組。
3 討 論
產后母嬰分離,產婦因擔心、牽掛,心理壓力過大,會直接影響下丘腦及垂體分泌催乳素,乳汁分泌減少,同時食欲下降,也影響乳汁分泌。最重要的是產后最初幾天不能有效吸乳會嚴重影響母乳喂養。產后由于乳汁不能及時排出,乳汁淤積,出現脹乳,用傳統的擠奶方法只是間接疏通輸乳管,擠出部分乳汁,不能完全疏通輸乳管[1]。產后加強與產婦的交流,了解其需求、理解其感受,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及時提供新生兒信息,鼓勵產婦合理飲食、充分休息,保持心情舒暢,對保持泌乳有促進作用[2]。熱敷、按摩聯合科邁負壓可調式平衡吸乳器,通過對產婦的相當頻率有效吸吮,使的神經末梢得到充分刺激,信號傳遞至下丘腦,增加泌乳素和催產素的分泌。其中泌乳素促進乳汁產生,因此,在不能給予產婦足夠頻率的有效吸吮的情況下,用醫院級吸乳器增加吸乳頻率和時間來干預和輔助母乳分泌的建立和維持,它利用仿生學原理,模擬嬰兒吸吮節律(即:吸吮-吞咽-呼吸),完成對產婦的吸、放、停的規律性刺激。每分鐘大約60次吸放停的循環,幾乎等同于嬰兒的平均吸吮速率,提供吸引力的負壓值可在50mmHg-350mmHg之間由產婦本人根據個體需求及感受自主調節。吸乳高效性和舒適度是傳統的手擠方式和一般的民用級吸乳器無法比擬的。手工擠奶方式消耗了醫護人員大量的人力配置,同時還依賴于產婦的順應度。而科邁負壓可調式平衡吸乳器操作簡單易學,可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提升服務的滿意度和產婦的順應度,對母乳喂養起到了保護、支持、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3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產婦隨機抽取200例,其中剖宮產63例(3例為雙胎妊娠),順產137例,新生兒203例接受產后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為實驗組;隨機抽取同期產婦200例,其中剖宮產70例(1例為雙胎妊娠),順產130例,新生兒101例為對照組,出院前同樣接受病區責任護士有關母嬰保健知識的常規教育;對實驗組產婦在出院前講解延伸服務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怎樣根據自己的意愿獲得母嬰保健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并做好詳細的登記以便聯系。
方法:①設立產后“親情服務”中心小組 :在產科門診及病房的護理隊伍中選出資歷較深、臨床經驗豐富、語言溝通能力較強、富有愛心、有人文關懷理念的護理人員6人,組成產后“親情服務”中心小組,其中由產房的護士長為組長,“親情服務”中心根據產婦的需求,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母嬰保健延伸服務,在產褥期為母嬰提供充滿“人情味”的多樣化的保健服務及連續性的、專業性的幫助和支持。②親情服務“中心小組上門服務:
產婦出院后,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保健問題,如母乳喂養困難、新生兒皮膚及臍部感染、新生兒護理問題、產婦心理適應問題等,需要護理人員指導及幫助解決時。由產婦提出或產婦家屬提出建議,有親情服務”中心的人員進行有償的家庭訪視服務,上門服務前電話聯系,了解情況及需求,上門時必須穿上醫院專門為“親情服務”配置的粉紅溫馨色調的服裝,同時佩戴胸卡,服務后征求產婦及家屬意見,并跟蹤服務。 ③電話咨詢:在產科設“親情服務”咨詢電話,通過咨詢電話,指導新媽媽解決在產后母嬰自我照護中的常見的問題,產婦在家遇到困難時可隨時電話咨詢,護理人員會給予咨詢者滿意的指導。 ④組織互動式的教學活動:
在產科門診設“新媽媽”課堂,產婦滿月后,新爸爸媽媽們自愿參加,進行互動式的小教學班,每次15~20人,課程的內容主要有:寶寶養育及自我康復經歷相互交流,育兒技能比賽、產后疑難問題咨詢,育兒專家授課或解答疑問,技能示范;寓教于樂,以人性化服務,鞏固產婦及丈夫為人父母的技能,增添信心,使產褥期成為幸福快樂的過程。
評估: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兩組產婦均在產后42天回院復查時,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參照文獻自行設計[1],結合互動活動中產婦經常提出的問題,設立問卷的項目。問卷項目的內容包括:①孕婦的基本情況、分娩及喂養方式等;②接受醫院延伸服務情況以及產婦對母嬰保健知識的需求;③產后母嬰健康狀況、產婦角色適應及心理狀況、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技巧的掌握等。由產婦自愿填寫調查表,根據自己的感受或問題產生的程度不同,按5分制評分,對服務效果進行評價。
數據處理: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行統計學處理。
結果
兩組產婦的一般情況、文化程度、營養狀況、產前及產后的教育方面相似;年齡在22~36歲,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母嬰健康評價及保健知識需求的項目都有較高的反映,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腹瀉、臍部及皮膚感染發生率對照組均高于實驗組;兩組的差異顯著(P<0.05)。在母乳喂養成功率實驗組為91%,對照組為63%(P<0.01)。在產褥期皸裂、乳汁分泌不足、乳汁淤積等方面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顯著的意義(P<0.05)。
討論
醫院的延伸服務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我院開展延伸服務的形式特點是:產婦根據需要選擇服務形式,產婦的家屬可以參與有關的活動,在家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通過電話得到保健人員的幫助,或根據自己的需要請服務中心的人員上門服務;產后“親情服務”中心人員處處為產婦著想,耐心熱情的服務,不僅為產褥期的母嬰提供了連續性的幫助支持,以及充滿“人情味”的關愛,還能與產婦成為好朋友,成為產婦的精神支柱;提高產婦的自信心,受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同時,有經驗豐富的臨床護理人員走向家庭,提供優質的母嬰保健服務,擴大了服務領域,是臨床整體護理的延伸[2],通過延伸服務,能及時得到醫療質量的信息反饋,促進臨床護理質量的提高。也從不同的角度補充了社區的服務力量,解決了產婦出院支持不足的問題,拓展了醫院的服務領域,促進了醫院自身的發展,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的社會需求是現代醫院的發展方向。
母嬰的健康關系到人類繁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產褥期婦女和新生兒及早期嬰兒屬社會的高危人群,此期,母嬰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均處于不穩定時期,而且持續的時間較長,必然存在著諸多健康的問題。需要給母嬰提供有效的、連續的母嬰保健支持[3]。
社區母嬰保健服務由于其職責、作用權限,存在局限性,難以滿足家庭對母嬰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醫院是高水平醫療資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與職責及服務理念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將架起從醫院到家庭的橋梁,避免從醫院過渡到家庭出現的脫節,解決產婦出院后母嬰保健服務、護理、支持不足的問題。更好地滿足產褥期母嬰健康的需求,促進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李增慶,圍產期心理量表的信度、效度評定及圍產期心理行為特征的研究. 同濟醫科大學學報,1999,28(6):528~529
【關鍵詞】產褥期;健康教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170-01
產褥期是指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從胎盤娩出到恢復或接近未孕狀態所需要的時期,一般為6周左右。這段時期是產婦身體各器官復原的一個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新生兒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這期間產婦的各系統變化很大,容易發生各種不同的病理情況,及時發現異常并進行處理非常重要,同時產婦的心理狀態、修養環境、飲食及對產褥期保健知識的了解和利用程度對母嬰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產褥期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在產褥期起重要作用。
1 產褥期生理衛生教育
1.1 要重視產婦的豐富均衡的營養膳食 對于產婦的飲食,應指導產婦飲用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的湯類飲食,如鯽魚湯、豬蹄湯等既有營養,又可促進乳汁分泌,以保證母乳喂養的正常進行。飲食中還應有足夠的蔬菜、水果及谷類;控制食物中總的脂肪攝入量,補充足夠的鈣、鐵、硒、碘等必需的無機鹽,多飲水,多吃含纖維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生、冷、硬、辛辣及刺激性食物[1]。
1.2 應提供良好的環境 產婦多由丈夫和老人陪伴,一些舊的觀念更為突出,如不能開窗通風,不能接觸生水,不能刷牙、梳頭、洗澡等,我們使產婦及家屬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取得支持和配合。指導產婦用溫水刷牙,產婦出汗多,要經常洗澡,但禁止盆浴,會陰用溫開水擦洗,避免血跡污染等,使他們掌握科學衛生知識,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2]。要保持室內安靜整潔,溫度適宜,經常間接通風換氣。
1.3 休息與活動 自然分娩后6~12小時,剖宮產術后第2天導尿管拔除后可下床輕微活動,重視產后排尿,產后4~6小時及時排尿一次以防子宮收縮欠佳致產后出血。產婦下床適當活動可促進切口愈合及子宮恢復,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促進身體全面康復。產后2~3天以臥床休息為主,產后15天可做些輕家務勞動,1個月后逐步恢復正常活動,保證產婦睡眠充足,生活有規律。
1.4 哺乳期護理 應保持清潔干燥,經常溫水擦洗。每次哺乳時應讓新生兒吸空乳汁,以免乳汁淤積影響乳汁再生,使乳腺管不通造成紅腫、硬結。為預防乳腺炎的發生,哺乳后,擠少許乳液涂在和乳暈上,短暫暴露使干燥,可以預防皸裂,如果發生,可以在哺乳后局部涂抹熟植物油或魚肝油鉍劑,哺乳前用溫水擦凈,反復涂擦2~3天即能好轉或痊愈。產婦如果凹陷,可用吸奶器吸在上,利用形成的負壓吸出,幾分鐘后取下吸奶器,再用手指不斷牽引使之不再回縮。應即早哺乳,促進乳汁暢流,哺乳原則是按需哺乳。
2 產褥期心理衛生教育及護理要點
產婦在產后需要從妊娠期的不適、疼痛、焦慮中恢復,需要接納家庭新成員及新家庭,這一過程稱為心理調適。產褥期是產婦在生理及心理上變化較大的一個階段。女性生殖激素在懷孕期增加10倍,而分娩后體內的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特別是分娩后24小時內荷爾蒙及內分泌大量改變是產后抑郁癥發生的生物學基礎[3]。據有關統計,有50%~70%的婦女在產后3天發生抑郁癥狀,表現為精神沮喪、焦慮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易激動、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等[4]。護士應了解產婦存在的心理問題,鼓勵產婦消除心理障礙,保持良好心態,盡快適應母親角色。動員丈夫及家屬關心體貼產婦,給予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支持,使產婦從身心的疲勞和壓抑中恢復生活信心,形成新的生活形態。
總之,做好產后健康教育及護理,可以增強母子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有效的幫助產婦及家屬愉快的度過這一特殊的生活時期有重大意義。護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健康教育的執行者和指導者,護士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才能解答他們的問題,得到他們的信任和理解。通過健康教育,密切了護患關系,增加了產婦和家屬的健康保健知識,提高了產科的護理質量,給醫院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盧英河.溫錦霞.產褥期婦女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院管理雜志,2008,5:166~167.
[2] 吳有琴.湯翠芳.產褥期健康教育實施的探討.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2009,7:127.
【關鍵詞】產褥期;婦女護理;臨床干預
【中圖分類號】R2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083-01
產褥期是指胎盤娩出至除乳腺外全身器官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的一段時間,約6 周左右,這段時間產婦的生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不注意調養或護理不當,容易導致各種產褥期的并發癥。隨著醫療技術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產褥期的基礎護理及健康指導越來越得到重視,期間進行定時隨訪,仔細觀察產后婦女的身心變化,細心護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產婦安全度過產褥期。本文就護理干預對產褥期婦女產后身體健康恢復及預防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意義,研究探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至2008年間分娩的婦女508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9.5歲。其中陰道分娩355例,剖宮產15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產褥期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產后一般護理)各254例,觀察組在出院后對其隨訪一個月,定期進行產褥期的護理指導及健康教育,并在整個產褥期依據心理干預模式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對照組在產后至出院前進行常規一般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干預后的效果,記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從年齡、產程、分娩方式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產后一般護理)產后認真評估產婦的身心狀況,住院期間每日測體溫2次,體溫超過38 度應加強觀察;評估子宮復舊及惡露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上報處理,勤換床單,保持床褥干燥潔凈。產婦產后有惡露,并且出汗較多,囑咐注意及時更換會陰衛生墊,勤洗內衣褲,擦拭身體,陰道產的產婦給予一天兩次沖洗會陰。產褥期飲食應以高蛋白為主,但注意葷蔬均衡,比平時增加蛋白質15~20g/d,尤其母乳喂養的應加25~30g/d。無特殊情況,分娩24h后可下床活動,增強血液循環,促進傷口愈合,同時可增進食欲,促進排便,但應注意調休息,不可過累。產后次日要督促產婦及時排尿,刺激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并鼓勵產婦多飲水,多吃含纖維素食物,以利排便。
1.2.2 觀察組(產褥期護理干預組)除產后常規一般護理外,還必須加強出院后產褥期的健康指導及健康教育,具體護理方法為:
1.2.2.1 心理護理:嬰兒娩出后,產婦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如高興、希望、熱情、幸福感、滿足感、焦慮、壓抑等,并且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如理想中的母親角色與現實存在差距、嬰兒性別的不如愿、經濟壓力等;護理人員應了解產婦產后的情緒及心理狀態,相應設計護理方案,盡力使產婦保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接受并認真進入母親角色,順利渡過產后的適應期。
1.2.2.2 會陰護理:由于產褥期有惡露,陰道分泌物也增多,會陰有切口等,極易引起各種并發癥,所以產婦應勤換會陰護墊及內衣褲,每天兩次用10%外陰洗液進行會陰沖洗,沖洗過程中同時檢查腹部及傷口愈合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上報醫生,必要時遵醫處理。
1.2.2.3 護理:母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食物,其營養成分最適合新生兒的發育需要,并且溫度適中,富含有抗體,易于消化,故應大力推廣母乳喂養。哺乳還可促進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加快子宮復舊,并且增進母子感情,對嬰兒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義。母乳喂養的關鍵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應在產后30min內由護理人員幫助進行第1次吸吮,通過吸吮動作刺激及早的建立泌乳反射,早下奶,并讓母嬰同室。母親與嬰兒24小時接觸,嬰兒或聽到嬰兒的哭聲,均會反射性的引起泌乳。按需哺乳,哺乳間隔與每次哺乳時間視嬰兒需要而定,初乳通常量少,應頻繁的吸吮,增加泌乳量。產后2~3天容易發生脹痛,因乳腺管不通容易使乳汁淤積導致形成硬結,引起乳腺炎,此時,護理人員可幫助指導產婦按摩,使硬結松軟,疏通乳腺管。乳汁排出后若發生皸裂,輕者可以繼續哺乳,短暫暴露干燥,乳汁具有抑菌作用,且富含蛋白質,哺乳后擠出少許乳汁涂在和乳暈上,能有效修復破損表皮。
1.2.2.4 子宮復舊護理:認真評估惡露情況,并觀察宮底位置及其軟硬度,按壓宮底以免血塊積壓影響子宮收縮。每天對子宮復舊及惡露情況進行記錄評估,通常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進行評估,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排空膀胱后按摩腹部(子宮位置),并遵醫囑給予縮宮素。另外惡露有異味提示可能有感染,收集血和組織培養標本,并應用抗生素治療。產后當天禁用熱水袋外敷止痛,以免子宮肌肉松馳造成出血過多。
1.2.2.5 母乳喂養情況指導:產婦出院后應堅持3個月的純母乳喂養,按需哺乳,以后哺乳次數逐漸減少,每次哺乳前應先為嬰兒換尿布,使嬰兒在愉悅的心情下哺乳,每次哺乳前母親應注意清潔雙手,并用清水擦洗,先吸盡一側后,再吸另一側,排空有利于刺激乳汁分泌。每次哺乳后應將新生兒抱起輕拍背部,排出胃內空氣,以防吐奶。另外應每天觀察嬰兒大小便次數、性狀,發現異常應向醫院咨詢,出生半個月后應開始補充魚肝油或維生素AD制劑,以防維生素D缺乏,并應每天讓嬰兒定時曬太陽。
1.2.2.6 產褥期計劃生育指導:一般在哺乳期間可無月經來潮,但排卵正常,故護理人員應告知產后婦女各種避孕的措施,指導其正確選擇適當的避孕方法,叮囑產后一個月內禁止性生活。
1.2.2.7 產褥期保健操:產褥期應定時做保健操,以促進腹壁、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防止尿失禁、膀胱直腸膨出及子宮脫垂。根據產婦的情況,由弱到強循序漸進地進行保健練習, 出院后繼續做好保健操直至產后6 周, 6 周后應選擇新的鍛煉方式。
1.2.2.8 哺乳期用藥:哺乳期用藥要咨詢醫生,避免濫用藥物,造成不良后果。
1.2.2.9 囑咐產后檢查:產后42d母嬰應回院進行體格檢查,檢查產后恢復情況,了解新生兒及產婦健康狀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254例產婦中,身體及心理健康248例,純母乳喂養238例,并發產褥期并發癥4例,產后抑郁癥2例,總有效率97.6%;對比組254例產婦中,身體及心理健康187例,母乳喂養186例,并發產褥期并發癥28例,產后抑郁癥39例,總有效率73.6%;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本文研究的254例產婦中,產婦身體及心理健康率占97.6%,純母乳喂養占93.7%,出現產褥期并發癥,如產后出血、產褥感染等,占1.57%,其中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為0.97%。結果示:產褥期護理干預對于產褥期婦女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產婦的康復和新生兒的成長。在住院期間雖然一般護理能使產婦掌握一定的新生兒護理和母乳喂養技巧,但那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在產婦分娩后的角色、心理變化等使她們產后生活中面臨很多新的問題,通過醫護人員定時隨訪,能及時發現問題并協助其解決。并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指導生活護理方法,如不良生活方式、并發癥的觀察、產褥期鍛煉、新生兒喂養過程中易發生的誤區等,以保證圍產期母嬰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提高圍生期保健質量,有利于產婦康復和新生兒成長,減少產褥期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有效改善產婦在產褥期的抑郁情緒,幫助其渡過產后情緒不穩定的階段,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羅萬英,羅碧如,廖芯,開展產褥期家庭訪視的實用性[J],四川醫學,2007(5):26
[2]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0-82
[3] 王慶云,產褥期的護理及隨訪體會[J],大理學院學報,2011,11(2):75-76
作者單位:845350 新疆阿圖什克州人民醫院
【關鍵詞】產褥期;生理;心理;康復治療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一般為6周。在此期間,產婦心理、生理都處于脆弱階段,需要很好地調適恢復,如產后保健服務欠缺,易發生產后并發癥,影響正常康復,甚至危及生命。產后康復對于母兒的健康和婦女產后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如何促進產婦在產褥期康復,從而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并促進母乳喂養成功是產科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1、產褥期生理變化
1.1生殖系統的變化
①子宮復舊:胎盤娩出后,宮底在臍下一橫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隨著宮體肌纖維縮復和宮內膜再生,子宮體復舊,子宮約在產后6周恢復至未孕大小,產后哺乳者子宮底下降較不哺乳者快。
②惡露:產后經陰道排出的液體稱惡露。最初3d為惡露血性,持續3~4d后顏色漸淡轉為漿液性惡露,血性惡露的時間過長表示子宮復舊不良。漿液性惡露持續約7~10d,以后逐漸變為白色惡露,持續2~3周干凈。正常惡露持續4~6周,子宮復舊不良,或子宮內有胎盤或胎膜殘留時,出血多而且持續時間長。如惡露有異味常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1.2的變化分娩后開始有乳汁分泌,吸吮刺激是乳汁不斷分泌的關鍵。乳汁的質和量與產婦的身體狀況、飲食、生活習慣及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營養充足、生活規律、精神愉快都是促進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2、產褥期心理變化
在產褥期,各種生理、心理、經濟和社會因素都較易影響產婦的心情,如由于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恐懼;對撫養嬰兒的責任感到緊張;對自己失去魅力的恐慌;以及居住條件、家庭經濟負擔、夫妻感情、親屬的支持和幫助、產后康復情況等的擔憂、焦慮。特別是孩子的外貌及性別不理想而產生的失望或自責,都會影響產婦的情緒,不良的情緒狀態不僅會影響身體的康復,而且還會抑制乳汁的分泌,嚴重者會發生產褥期精神障礙。在我國,有21.5%~61.1%的產婦經歷過產后情緒不穩和抑郁癥,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可產生嚴重后果,甚至導致產婦自殺。
3、產褥期康復治療
3.1促進心理適應對產婦的心理做正確的評估,幫助產婦完成心理、社會的適應。產后的女性由于體內雌、孕激素迅速下降,致腦內兒茶酚胺減少,影響高級腦活動而易誘發抑郁,當心理壓力增加、身體疲倦過度時可能導致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因此,一定要讓產婦保持愉快的心情,關心、體貼產婦,給予生活上的照顧,生理、心理及情感方面的支持,使產婦精神放松,心情舒暢,既可保證母乳喂養的成功,又有利于降低產婦焦慮、抑郁的發生。
3.2改善休息環境產婦休息、哺乳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居室要安靜、整潔、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夏季保持室內溫度為22℃~24℃。冬季保持室內溫度為20℃~22℃。每日開窗通風,可先將產婦和嬰兒送到另一間屋子,然后通風,每次30min,上、下午各一次,新鮮空氣有助于消除疲勞、恢復健康。產婦白天休息宜半坐臥,同時用手輕輕揉按腹部子宮部位,每日2~3次,可促使惡露、淤血排出,還可避免產后腹痛、產后子宮出血,幫助子宮復舊。
3.3重視護理
產后母乳喂養,可刺激子宮收縮,加速惡露排出,有利于產婦恢復和新生兒健康,的護理不可疏忽。產褥期的體積和重量增加,應穿著合身舒適的棉質胸罩,以防下垂并保證乳腺管通暢。每次哺乳前后用溫水毛巾清潔,忌用皂堿或酒精擦洗,以防皸裂。初產婦易發生皸裂,哺前濕熱敷3-5分種,如出現皴裂時用兒童魚肝油涂擦。為促進乳汁分泌,可使用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通過電極對產婦內部進行低頻脈沖刺激,模擬較強的嬰兒吸吮,反射性地促進泌乳素及催乳素的分泌,同時改善微循環,使乳腺管通暢,改善腫脹、乳汁瘀積情況,使產婦自愿放棄人工喂養,起到支持促進母乳喂養的作用。
3.4指導運動保健
產后早期運動和形體訓練對產婦形體恢復有很大影響。陰道自然分娩者應于產后6~12后起床稍微活動,產后第2天可在室內隨意走動,并開始做產后保健操。如:腳踩踏板運動、交替踢腿運動、并腿伸展運動、仰臥起坐運動、縮肛訓練等。科學合理的產后早期運動和形體訓練,不僅能促進產后子宮復舊,預防痔瘡、張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產后并發癥,還可恢復腹部肌肉緊張度,防止哺乳后下垂,特別是早期形體訓練,對促進產婦形體的恢復,預防產后肥胖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能滿足現代女美的心理需要。
4、產褥期保健新模式
我國傳統的產褥期是在家大吃靜養,俗稱“坐月子”。出院后的產婦通過產后訪視及產后42d門診檢查來實現產褥期保健。調查顯示,我國的平均產后檢查次數少,訪視率低,產后出血、感染、貧血發生率較高,農村的產褥期疾病發生率更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與保健需求也不斷提高,新的產褥期保健模式應是全面化、連續化的院外延伸服務。現代醫院可開設“月子中心”,產婦在康復中心接受全方位、多層次的康復治療,或醫院把多種形式的母嬰保健服務延伸到家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和人文關懷強度,指導產褥期婦女學會自我護理、自我觀察,重視產后檢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產婦遇到問題,還可以隨時通過電話、短信、網上交流等方式,尋求母嬰保健專家的幫助和保健服務指導。
總之,建立產褥期保健新模式,科學地“坐月子”,才能保證產婦的身心健康,有效地提高產后婦女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85.
[2]戴鐘英,蔣式時.重視妊娠和產褥期婦女的精神疾病的診?治和研究工作[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721.
[3]夏海鷗.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