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耕文化景觀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濕地公園景觀的基本內涵
濕地公園不僅需要充分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做好濕地保護以及濕地保護工程恢復的工作,優化濕地資源配置并發揮濕地資源的優勢進而不斷挖掘區域濕地文化內涵。同時在進行濕地保育區外部建設的時候,我們需要將社會文化特性、藝術特性以及生態特性充分結合,構建適合社會公眾群體休憩的濕地主題公園。
(二)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
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景觀、生物景觀以及水體景觀,只有實現濕地公園三要素的完美結合,才能夠做好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工作。
1.文化景觀
濕地文化景觀的目的是通過濕地的生態特征將當地文化傳統、人文風情充分體現,以凸顯濕地獨有的文化特色。濕地人文景觀主要是由各類生產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濕地的印記與文化結晶三個部分構成,下面進行分類闡述。
(1)生產方式形成的文化
濕地在人類生活生產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濕地自古便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飾來源之一,由此而來形成一系列漁獵文化、稻田文化、葦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
(2)濕地改造的印記
人類在濕地上進行了大量生產活動,留下了數也數不清的足跡,如建造運河、橋梁、堤壩等,這些臨水建筑均屬于人類在濕地改造過程中留下的印記。這些印記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文化景觀。
(3)文化結晶
濕地文化與其他文化產生過一系列的碰撞與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結晶,如文學方面的交融形成了無數瑰麗的詩詞歌賦,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于濕地發展歷史上;一幅幅描繪濕地景觀的書法畫卷又如同艷麗的驕陽灑下萬丈光輝照亮整個濕地發展軌跡;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輪皎潔的明月懸掛于濕地發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觀
濕地上生存著大量的植物,從類型上來看包括濕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與沉水植物。由于不同類型的植物其形狀、枝干分布、葉片輪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季節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其設計不同的植被景觀,如我們在春季可以欣賞荇菜花與鳶尾花,夏天可以觀賞鳳眼蓮與荷花,秋天可以欣賞蘆葦與香蒲。濕地上同時生存著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為食的動物,常見的有濕地水鳥、昆蟲以及觀賞魚。濕地動物是濕地景觀中一道流動的靚麗風景線,為濕地公園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在進行濕地景觀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濕地動物的生活規律來進行。
3.水體景觀
濕地水體景觀主要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近岸陸域景觀、岸帶景觀以及水域景觀。近岸陸域景觀可以讓游客在親水亭臺軒榭、棧道上欣賞各類親水設施;岸帶景觀可以讓游人在淺灘、沙洲上欣賞形態各異的駁岸、植物岸帶與沙灘岸帶,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間、虛實互補的岸帶景觀給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觀是通過水質、水流等因素,以或緩或急、或深或淺、或靜或動等水流形成的飛瀑、小溪、淺譚等景觀讓游人尋找心靈的休憩。
二、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及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景觀設計的目標
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首先,設計者要確定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目標。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在秉承濕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對景觀單元做好主題創設和層次劃分。此外,設計還要同時滿足濕地文化的宣傳作用和游人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觀設計的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
在設計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濕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凈能力,尊重濕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為設計對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壞或使影響最小化。
2.以人為本原則
設計者除要以生態優先為基本原則外,還需考慮人們的親水特性,要盡可能滿足游人欣賞、親近濕地水景的途徑(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多個角度)。
3.美學原則
景觀的設計要與濕地自然景觀在虛實、動靜、色彩、協調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將濕地文化充分展示出來,真正提升濕地美的境界。
三、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及策略
就目前來看,濕地公園功能分區主要包括服務管理區、濕地體驗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以及濕地保育區等。其中,濕地保育區主要對生態過程與生態特征進行一個有效的保護,其環境容量與其他分區相比較小,而且景觀建設的內容也比較少。所以,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主要以服務管理區、功能展示區以及濕地體驗區為主。
(一)濕地體驗區景觀設計
濕地體驗區包含了濕地公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大部分,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設計者可以考慮從地形改造、水文聯通等方面著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淺灘、溪流、噴泉、瀑布、沼澤、河流段等多樣化的濕地景觀,更為全面地體現濕地中存在的各類獨特景觀,要讓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過程中感受到濕地特有的水體景觀、農耕文化以及漁獵文化,通過合理的分布與設計,讓游人能夠一步步感受濕地景觀并得到心靈的休憩。在濕地公園局部水體處理的過程中,設計者可以通過設置寬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并點綴有相應的濕地植物,以形成充滿活力的濕地水體景觀。在駁岸的設計上,設計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線形態、自然力飄積形態、雙螺旋曲線形態以實現虛實結合、曲直相間的溪流景觀。以人工濕地為主的公園,在深水位,設計者可以依自然地勢開鑿成形狀自然、岸帶有起伏、高低錯落的池塘,在濕地水體下游、淺水區域或在積水區布設水稻田,使游人可參與打漁、插秧等農事活動,構建類似于古典農家樂的田園生活氛圍,以滿足現代社會公眾群體回歸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濕地公園中濕地體驗區景觀的設計
濕地公園中的服務設施景觀實質上就是按照人們在游玩活動中的具體需求進行設置,可以將濕地自然景觀烘托出來,且便于人們對游覽線路進行組織的景觀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質景觀,主要包括木柵道、游廊、園橋、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們可以將其劃分以下3類:一是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將濕地文化內涵更好地體現出來,對濕地意境起到一個豐富作用,如將農耕濕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種農業設施表現出來,還能夠將“漁舟唱晚”的船只表現出來等。二是動態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滿足動態賞景以及游覽路線組織的需求,并且對院內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實現近景、遠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機結合,使觀賞效果達到步移景異。三是靜態賞景景觀。其實質上就是為了充分滿足游人在休息、靜態賞景的需要,同時它也是公園構圖中的藝術主體與中心,在公園中起到一個點景的作用,通過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對景等一系列手法,對院內中的經過進行豐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濕地公園中濕地功能展示區景觀的設計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商業區;景觀生態設計
Abstract: The gr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system of commercial area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entit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City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Circle City good growth is inevitable,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flect re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siness district;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商業區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于綠色生態環境
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商業區發展中人口、資源、環境間的相互矛盾也愈加突出。總體環境的迅速變化,導致這一時期的城市景觀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矛盾與復雜。原始社會中,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自然融釋, 即使在城市產生、興起的農耕社會時期,人類對自然的選擇、借用仍能使城市景觀很好的融入自然。工業革命之后,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使物的因素成為社會主導,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開始割裂,在城市系統內部, 甚至開始在總體景觀上呈現與自然的不和諧特征,進入20世紀之后,城市病、環境污染、景觀特色消失等問題更是接踵而來。商業區的發展伴隨了后現代社會的來臨, 其形成及本質, 注定了該區域內經濟、文化空間發展與綠色環境生態之間須臾不可分離的聯系。所以, 以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為基點和突破口, 尋求一條使人口、經濟、社會及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發展的可持續道路,在歷史與現實中應該具有典范的意義。
商業區規劃建設, 基礎于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它廣義指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 狹義指人們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物質空間。商業區的綠色生態環境, 包含了整個區域的內外物質空間、社會文化以及自然生態, 并共同物化為景觀總體, 而且是在漫長的演化中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 逐步由鄉村向城市積聚形成的, 實際是自然與人工相疊合的一個生態系統。它的演進, 是在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中, 由歷史的合力相互作用形成, 其主體是人。因此,商業區景觀表現為社會景觀與物質景觀的總和,其載體是物質景觀, 兩者加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總體景觀。所以, 它不僅僅指商業區的有形表現,還涵蓋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是物質景觀和非物質景觀的有機統一。
商業區的生態景觀由自然、社會、人工復合形成, 融會了城市居民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在外在表現上, 它占據了一定的環境空間, 擁有特定的生態要素, 綜合形成了內在結構復雜、聯系密切的整體, 從空間上構成了特定的區域生態景觀模式。
當代中國的行政區劃與條塊分割, 使同處一個商業區的各城市間缺乏必要溝通, 地區資源缺乏系統高效的整合利用, 甚至還存在諸如環境污染跨境轉移等問題, 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消耗、浪費及生態環境的惡化, 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大削弱。所以, 依托商業區域發展, 促進完善城市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應該能夠成為一種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要妥善解決現存諸多問題, 必須充分利用、整合商業區域各生態環境要素, 達到可持續與構筑完整綠色生態系統的目標, 亟需以上述關系研究為基礎, 而進行的商業區域生態景觀系統的整合研究。面對錯綜的問題, 更加需要科學的方法, 傳統單方面的策略, 如后于用地定性的景觀規劃設計, 修飾性的一層皮式景觀設計, 以及純視覺美學角度的景觀設計等, 在當前都顯示出相對整體的局限, 這暗示了觀念更新的必要。
二、融合重視人文生態的商業城市區域景觀
在景觀的涵義中,景是自然及人工景觀在客觀世界中所表現出的一種形象信息,觀則指這種信息通過感覺傳到大腦皮層, 從而產生的一種實在的感受或聯想、情感。景觀包括客觀形象與主觀感受兩個方面, 是主客觀的統一。景觀由景觀要素組成, 兩者關系相對而言。相對大的生存空間環境, 把多個城市組成的區域整體看作一個景觀, 其中不同類別的城市即為景觀要素, 如把城市作為獨立景觀, 又可把其中各功能區塊視為景觀要素。
就本質而言, 景觀設計必須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礎上, 以及奠定在人性的基礎上, 才能研究解決人類真正的需求。其實, 設計實際地面向人的全部生活,從根本意義上說, 就是向人類真正的需要和價值的回歸。從長遠來看, 商業區發展的基點必須占據人文的高度, 重視城市連綿區域的文化建構, 因為文化不僅是城市精神的強力支撐, 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表現, 就景觀本體而言, 景觀中也必然包含著人的, 也即文化的因素。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 真正合理的、科學的景觀設計, 應該是人性化的設計, 同時還應該是人文化的設計。所謂人性化, 就是注重人的本性, 回歸人的本體; 所謂人文化, 就是注重歷史和文化的傳統。由此來看, 真正合乎人類社會發展要求的生態景觀設計, 至少還要考慮到, 人類文明的進程是否過大的攪亂了自然生態的平衡, 商業景觀的審美效益與生態效益是否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生態景觀設計首要解決的, 就是重新估價和定義人類中心主義, 把人類的倫理學, 尤其居于其核心地位的人文價值理念, 適度地推廣和應用到非人類生命中去, 為非人類生物乃至環境建立一種跨類的生命觀和倫理價值觀。所以, 在商業景觀生態整合設計研究中,以地域文化為基點的商業區人文生態研究, 應該是整個理論建構的基礎。
針對商業區的長遠發展, 該區域的規劃設計、建設以至管理, 都必須有文化的觀念, 因為區域總體文化景觀是該區域歷史發展積累、積淀、更新的表現, 是人類聚居活動不斷適應、改造自然的反映, 商業區的發展規劃就理應有一個更加宏觀、整體的視角。就單一城市而言,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了該區域社會行為、觀念模式的特點, 是綜合反映城市社會活動的文化概念, 表征了深層文化心理結構。同一商業區中的各城市由于地緣關系, 具備了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特性及經濟發展模式, 并實際形成了互補整合的關系, 它綜合反映了該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商業區整體的性質、規模, 必然影響到其中各城市的文化形態, 科學精神的拓展與人文底蘊的醞釀, 都會給它嵌入新的時代的烙印, 并進一步促成新的文化特征, 這些綜合形成新的商業區域文化生態, 在自然生態景觀的基礎上生長并與其融合之后, 商業區整體生態景觀也得以構筑形成。
在大的區域環境尺度上, 將商業區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考慮, 其內部不同規模、性質的組成部分, 都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生態要素。引入生態學概念, 則可以表述為本底(基質)、廊道和斑塊。這三個借用的概念中, 本底指范圍廣、連接度高, 且在景觀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的要素, 它對區域生態系統平衡的調節,包括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 起到重要作用; 廊道是與本底有明顯差別的帶狀景觀, 具有分隔與聯接不同景觀區域的雙重功能, 并擁有發散、滲透功能; 斑塊作為相對概念, 是與周邊地區風貌有所不同的小塊非線性生態景觀, 它對城市區域微氣候調節, 及局部生態環境改善發揮著重要作用, 并有助于建立景觀的視覺秩序。
商業區域中的非物質人文景觀, 是以前述物質景觀的三個生態要素為載體, 通過人類活動形成并寄托在物質景觀中的文化痕跡, 實際是一種高層設計理念, 是使商業區域景觀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的靈魂。所以,商業區區域景觀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 就是在保持商業生態平衡的前提下, 通過對自然、人工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合理建設, 賦予商業區以明晰、獨特的文化特色, 這種特色應是該區域所獨有, 而非與其他商業區所共享的。
商業區文化包括物化在自然, 或通過建筑物、構筑物等城市建設活動所表現出來, 并熔化形成的凝固的文化, 以及在城市生活中, 在教育、精神面貌、社會風尚等各個層面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內涵。商業文化是不同地域在不同歷史條件下, 經過多年傳統積淀逐步形成的, 其中融入了數千年人類文化傳承的基因, 不具備仿效性, 因此, 每個商業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區域文化景觀生態,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 商業區的文化特色就是該區域的景觀特色。
三、整合生態文化觀念的商業區域景觀設計
商業區發展的基礎問題, 就是該區域生態景觀系統的建構。在這個系統中, 物質景觀和文化景觀都不可或缺。作為自然環境、人文文化兩因素在人工整合之后的具體再現, 商業區域生態景觀模式在空間上構成了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 把商業區作為完整生態系統來考慮, 其內部不同規模、性質的組成部分就相應形成了諸生態景觀要素。以下從宏觀、微觀上分層
次研究區域景觀構成。
作為面的景觀要素(基質、本底), 商業區景觀區域從字面理解大到地域綜合體, 即人類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層次生態系統,小到城市的開放空間、功能區塊等。商業區景觀區域實質指構成該區域主要景觀風貌的各面狀大型板塊, 它范圍廣、連接度高, 在景觀功能上表征主要特征, 對區域生態系統調節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破壞或突變會引起系統的巨大失衡, 引起景觀的不和諧或混亂。
四、結束語
在當代中國, 商業區景觀生態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促使該區域可持續發展, 以及綠色生態系統建構的突破點, 它關系到商業區的本質內涵及未來成長。商業區在我國是新生事物, 從它發展的開始, 就厘清涵義, 借鑒先進經驗, 促使其順利成長并發揮應有作用, 是歷史的機遇與責任, 而這些并不是單單依靠經濟分析、戰略空間布局規劃就能解決的,有些在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條件較好、期望值較高的區域, 在發展中并未如愿以償, 而有些基礎條件一般的區域卻出人意料, 這說明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因素,與該區域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這也彰顯了商業生態景觀設計中整合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趙永鴻.景觀設計的生態學理念[J].山西建筑,2006,32(16)
關鍵詞:地域特色;傳統鄉村;文化景觀;傳承;保護;鄉土;創新
1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現狀
1.1旅游產品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
一是缺乏統籌規劃思想。大都以鄉村游覽、鄉村農耕或運動項目、餐飲服務等為主,在一定區域內,除了旅游服務機構名稱不同外,所提供的模式和產品幾乎一樣。二是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盲目投資和開發。
1.2產品開發零碎,缺乏挖掘深度
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東湊西搬似是而非的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在發掘民俗文化內涵等深層次開發方面還做得不夠。
1.3游客分布不均衡,經營周期短
對大部分游客而言,鄉村旅游的選擇在目標上僅僅是一種退而求次或是一時興起的對象;在時段上,游客往往選擇周末時間或者法定假日時段的某一兩天;在游客源地性上,絕大部分游客來自于某個鄉村旅游地的周邊區域,游覽時間一般只有1~2d,形成游客分布不均衡情形,嚴重影響鄉村旅游收益。
1.4服務設施不完善,缺乏鄉土特色
鄉村旅游餐飲衛生狀況和服務質量差別較大;特色的鄉村建筑被紅磚到頂、白瓷磚貼墻的建筑替代,河道和村內排水溝被做成混凝土護坡,民族特色的祭祀活動正在逐漸消失,鄉村城市化問題突出。
2加強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建議
2.1準確把握市場需求
發展鄉村旅游的的根本出路在市場,吸引市場注意的關鍵是瞄準市場需求。只有建立市場機制,才能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強化市場機制,才能激發蘊藏在文化內部的強大活力。為此,一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二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動文化大發展,人才隊伍是關鍵。為此,必須強化人才支撐,努力造就一支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和文化產業的領軍人物。具體講,就是要抓好四支隊伍:一是文藝創作隊伍。二是文化企業家隊伍。三是文化經紀人隊伍。四是文化管理隊伍。創新文化管理人才選拔機制,加強文化管理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激勵保障和獎勵機制,提高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水平,為文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3加大對鄉村旅游景觀規劃
對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是發展旅游的前提。在對旅游景觀規劃過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學有序的方案,并及時解決在開發鄉村旅游景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鄉村景觀規劃是圍繞著人與自然展開工作,對村民予以尊重,而且人類要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改造,不要在建設景觀項目中只顧利益忽視生態環境,只有保證二者和諧,才能打造出生態鄉村旅游景觀。
2.4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金管理
在文化旅游項目建設中,加強政策資金的引導性,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文化旅游項目建設當中。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按照“政策為線、縣城為主、項目惠民”的原則,實現“以政策引導土地利用,以城市建設吸引資金,以項目投資帶動民生投資”的良性循環。
2.5加強鄉村景觀的保護管理
一是各級基層組織要切實負起責任,明確分工,定期對各個景觀的狀況進行檢查、維護,保證運行狀態的正常。二是要廣泛宣傳,增強村民愛護景觀、保護景觀的積極性。三是要加強監督,充分發揮各級基層組織的組織、監督作用,對各種破壞景觀的行為進行監督,加大保護和管理的力度。
2.6加強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在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結合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充分的結合起來,既能夠體現傳統的文化韻味,展現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把現代藝術設計元素充分地融合到鄉村景觀的建設與設計當中,做到傳統藝術與流行元素融合式發展。
3結束語
關鍵字:IFLA主旨報告;景觀設計學;生存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景觀設計理論
編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觀設計師齊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和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共同舉辦了2006全美景觀設計師年會及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世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藍色星球的綠色解決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堅的主旨報告(節選),報告原題目:生存的藝術——重新認識景觀設計學。
前言
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未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個大挑戰: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挑戰,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問題的挑戰,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三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勢和重要意義表現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觀。在景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和文化過程、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主席馬莎?法加多(Martha Fajardo)說的好:“景觀設計師是未來的職業”。[1]未來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觀設計學作為對景觀這一媒介的設計和調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們。
為了使景觀設計學有能力迎接這些挑戰,本報告著重回答了景觀設計學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當代景觀設計學的使命和目標以及景觀設計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對策等問題。
一、 桃花源,告訴你景觀設計學作為一門“生存的藝術”的起源
“桃花源” 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典故,詩人陶淵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漁夫沿溪行舟,兩岸桃花落英繽紛,不知路之遠近,水盡而山出,穿過一個小山洞,眼前豁然開朗,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環繞,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農耕景觀與自然和諧交映;其中的人們像家人一樣和諧相處,老者健康怡然,幼童歡快活潑;純樸善良的人們用美酒佳肴熱情款待這位不速之客,就像對待自己的兄弟一樣。當漁夫離開此地后,想再次重返時,桃花源卻再也不覓其蹤了。
我們曾經體驗過、而且在當今的中國仍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稱為“桃花源”的鄉村。它們是數千年農業文明的產物,是農耕先輩們與各種自然災害,經過無數的適應、嘗試、失敗和勝利的經驗產物。應對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及在擇居、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經驗,都教導了我們祖先如何構建并維持“桃花源”。正是這門“生存的藝術”,使得我們的景觀不僅安全、豐產而且美麗。
約4000多年前,在中國的黃河岸邊,一起包括山洪在內的大規模群發性災害事件,掩埋了整個村落,留下了一堆堆尸骨。[2]在慘烈的那一刻,一個婦女懷中抱著幼子,雙膝跪地,仰天呼號,祈求神的降臨。這位被期盼的神靈正是大禹,他 “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他懂得如何與洪水為友,如何為人民選擇安全的居所,在合適的地方造田開墾,正因為如此,他堪稱規劃華夏大地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而被奉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他們懂得與神為約,深掏灘,淺作堰,以玉人為度,引岷江之水;更有遍布大小村鎮的地理術士們,仰觀天象,附察地形,為茫茫眾生卜居辯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龍、白虎及牛鬼蛇神。也正因為如此,遍中國大地,無處不為神靈所居,也無處不充滿人與自然力相適應與相和諧的靈光。直到近代,凡親歷過中國廣大城鎮鄉村景觀的西方傳教士和旅行者,無不以“詩情畫意”來描述和贊美[3、4].這就是景觀設計學的起源,即“生存的藝術”,一種土地設計與監護,并與治國家之道相結合的藝術。
遺憾的是,我們的上層文化并沒有珍惜這種源于生存藝術的、充滿詩情的、真實的桃花源,因為那是一種與苦難、勞動和生存相聯系的下層文化,是與下等人和平民相聯系的文化。兩千多年來,帝王們早已不再像“三過家門而不入” 的大禹那樣關懷土地和人民,真實的“桃花源”所帶來的豐厚的剩余價值,使帝王和士大夫們收盡天下之奇花異石、竭盡小橋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實“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園等與生存相關的良田美池,大造虛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園藝術。嗚呼,在各國書店里有多少關于中國園林藝術的圖書塞滿了關于中國文化的書架,卻很難找到一本關于中國真實的桃花源的書籍。長期以來,東西方學者們有意無意地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幅假像,使人們誤認為中國造園藝術——這一虛假的”桃花源“藝術就是中國景觀設計的國粹,繼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這種”國粹“埋葬了曾經輝煌的封建帝國,我寧愿將它和具有同樣悠久歷史的裹腳藝術”相媲美。
也正是這種虛假的園林藝術,于同樣腐朽的、來自古羅馬廢墟的城市藝術相雜交,充塞、裝點著當代中國的城市,成為中國“城市化妝運動”、“園林城市運動”的化妝品。 而與此同時,我們挖掉了農家祖墳上的最后一棵風水樹,搬進城市廣場;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花草,在營造一個當代虛假桃花源的同時,卻糟蹋了中國大地上真實的桃花源。
二、消失的桃花源:景觀設計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在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迅速退出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樣,農耕技術及農耕文明中孕育的關于生存和土地監護的、日常的、鄉土的景觀藝術也隨之衰落。20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城市化妝運動”,隨后一場席卷全國的新農村建設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這些都使中國的大地景觀面臨嚴峻的危機邊緣:生態完整性的破壞,文化歸屬感的喪失,歷史遺產的消失。農業時代的桃花源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
從歷史角度來講,這種衰敗的進程始于2000多年前的園林藝術。曾經是生存藝術的土地設計和景觀藝術,墮落成了帝王們和失意士大夫的園冶消遣之術,無異于斗蛐蛐和陶醉于“三寸金蓮”。 這種造園藝術在當今的延續和泛濫、或者說“發揚光大”的結果,最終表現為:當成千上萬的造園師們忙碌于城中小綠地和萬紫千紅的廣場花壇時,我們的母親河卻正在遭受著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仍然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伺候嬌艷的鮮花,而任由沙塵暴不斷侵蝕著良田美池和城市。
隨著舊時代“桃花源”的消失,巨大的機遇也將降臨,即如何在當代重建新的人地關系的和諧。在這個以全球化、城市化和物質主義為特征的時代中,當代景觀設計學,也是世界景觀設計學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和機遇:
1.挑戰之一:我們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嗎?
未來20年內,中國13億人口中的65%都將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約41%)。在中國660多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流淌的河流幾乎沒有一條未被污染;在中國境內的大多數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壩25,800座,占世界總壩數一半以上;與以往相比,當代中國有更多的人口處于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變成沙漠,目前,荒漠化總面積占整個國土面積的20%,且每年都在不斷上升;每年都有近50億噸的土壤被侵蝕[5-7].中國在過去的50年中,有50%的濕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8]連續幾年,中國每年消耗的鋼材是世界總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但它們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們被用來建設大型的紀念性廣場和建筑、被用來給自然的河道襯底,用來攔河筑壩。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是環境的破壞。過去的20年中,中國大多數城市的GDP增長幅度都十分驚人,而與此同時每年因為環境和生態的破壞造成的損失已經占到了GDP總量的7%—20%,這相當于每年GDP的增長量,甚至更高。[6]
人們不得不問:我們能夠在日益惡化的環境和生態中幸免于難嗎?
必須認識到,上述這些生態與環境的破壞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缺乏明智的規劃和決策,特別是以土地綜合設計為核心的景觀設計學科的缺席,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迎接這些空前的挑戰時,景觀設計學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些大背景促使我們重新回到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的含義。
2.挑戰之二:我們是誰?當今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問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快速的社會轉型中,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機。從傳統上講,中國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實上,當我們看看被列為國家遺產和世界遺產的大部分項目時,可以發現:被認為代表中國文化的遺產,其實大多是皇權和士大夫上層文化的產物。我并不否定它們的成就,只是我們的確需要問問自己:這種曾經的封建上層文化景觀是否還能夠代表我們民族當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設計中這種文化身份喪失的危機表現尤其明顯。眾多國外設計師在中國土地上大肆“試驗”、“創作”的時候,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試圖呈現給世界的究竟是什么?在中國過往封建帝王的華麗與現代西方的紛繁之間,我們不知所措,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這是當代中國、也是世界景觀設計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3.挑戰之三:“上帝死了”,我們的生活還有意義么?
祖母曾經告訴我:當一棵樹長大變老之后,會變成神,有精靈棲居;當一塊石頭陪伴我們的家園,日久也變為神,有精靈棲居,我們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嘗不是?祖輩們修建廟宇神龕用以供奉這些自然和先賢的神靈,它們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們曾相信是這些精神庇佑著我們的現世生活,還相信我們未來的生活需要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為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意義。
過去幾年,中國有近4000萬農民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載體,這個數字還以每年200萬的速度增長,他們的歸屬將在哪里?下崗的職工們,對于這些“以廠為家”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精神家園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樣,物質主義迅速地覆蓋著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中的每一個元素,包括我們的祖墳。我不能理解為什么不能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保留這些過往靈魂的棲息地和當代人的精神家園。美國的第一個公園是墓地,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而在我們的土地上,以往村落前神圣而意味深長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控制洪水的名義被水泥渠化了;寄托祖先信仰的風水樹被剃光了枝丫,成為城市景觀大道上“斷臂維納斯”。土地和景觀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漸漸地,我們失去了與土地的精神聯系。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不能一任懷舊而陶醉于農耕時代的田園牧歌之中。對應于一個高度工業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創建新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桃花源。景觀設計學則是實現這個“新桃源”的最合適的專業, 而此時的中國,正是世界景觀設計學發展的最合適的時間、最合適的地方。西方人說:“這是上帝的旨意”,老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矣!
那么景觀設計學應怎樣通過物質空間的規劃設計,保護和重建物質和精神的“桃花源”呢?
三、重歸“桃花源:”當代景觀設計學的使命與戰略
面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文化身份的喪失以及人與土地精神聯系的斷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擔負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使命,在這個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里設計新的“桃花源”。
1.為什么“斯人”乃景觀設計學?
為什么景觀設計學能夠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為景觀是一個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這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的、歷史和文化的、社會和精神的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著。卓越的博物學者、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曾經說過:在生物保護中,“景觀設計將會扮演關鍵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環境里,通過樹林、綠帶、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夠很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明智的景觀規劃設計不但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美觀,同時能很好地保護生物和自然。”[9]而景觀不僅僅事關環境和生態,還關系到整個國家對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和歸屬問題。[10]景觀是家園的基礎,也是歸屬感的基礎。[11]在處理環境問題、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聯系方面,景觀設計學也許是最應該發揮其能力的學科。景觀設計學的這種地位來自其固有的、與自然系統的聯系,來自于其與本地環境相適應的農耕傳統根基,來自上千年來形成的、與多樣化自然環境相適應的“天地—人神”關系的紐帶。
要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遵循“放眼于全球,從本地做起”的箴言,而景觀正是“從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
2.我們該做些什么?戰略和方法
景觀設計學要怎樣應對這些挑戰?作為重建和諧人地關系、主導學科的景觀設計學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我強調三個原則:設計尊重自然,使人在謀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保護自然過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設計尊重人,包括作為一個生物人的需要;設計關懷人類的精神需求,關懷個人、家庭和社會群體與土地的精神聯系和寄托。這三個關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則,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調整自身的定位和價值觀。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決定著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珍視什么又將決定了我們應該在什么地方、保護和創建什么樣的景觀。針對這些問題,我有三個觀點:
(1) 回歸景觀設計學作為“生存的藝術”的本原國際景觀設計學,尤其是中國的景觀設計學,要想成為保障人類健康安全、 重建和諧的“天地-人-神”關系的主導學科,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起源問題。我們必須重歸 “生存的藝術”和監護土地的藝術,而非一門消遣、娛樂的造園術。麥克哈格說的好:“不要和我們談論你家的花園。不要向我們咨詢如何拯救你那株快要死掉的鬼樹。這些皮毛小事無需向我們求教,我們要告訴你的是事關生存的問題。”[12] (Miller and Pardal, 1992)
在半個世紀以前,已故杰出景觀設計學教育家佐佐木告誡我們:“當前,景觀設計學正站在緊要的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領域,而另一條路則通向膚淺裝飾的雕蟲小計”[13] (Sasaki,1950)。不幸的是,除了少數的例子外,過去十幾年中,世界范圍內的景觀設計學都朝著后者的方向發展了。我們應該在一些更為緊迫的環境問題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這些緊迫的環境問題包括洪水控制和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土地保護和管理等。
我們已經和正在失去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
過去,景觀設計學在定位上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當作古老園林藝術的延續,這是大錯特錯的。豐富的園林遺產和眾多園林藝術的理論著作不但沒能幫助景觀設計學成為一個現代學科,反而扭曲或掩蓋了景觀設計學科的真正內涵。現在到了聲明景觀設計學不是園林藝術的延續和產物的時候了。景觀設計學是我們的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種種生存的藝術的結晶,這些藝術來自于對于各種環境的適應,來自于尋找遠離洪水和敵人侵擾的過程,來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種植、灌溉、儲蓄水源和其它資源而獲得可持續的生存和生活的實踐。
景觀需要重新發現[11],而景觀設計學也需要重新發現。這就是說為了使這個學科獲得廣泛的認同,更多的國際努力是必須的,通過強有力的實例,向人們展示景觀設計學如何在治理大環境和解決生存問題中扮演主導角色。
(2) 鄉土與尋常:重歸真實的人地關系
關于鄉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尋常,白話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對于豪華和異常而論。要重建文化歸屬感和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我們就必須珍惜普通人的文化,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視對于腳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實的普通事物。
從中國的第一個皇家園林和第一個文人園林開始,鄉土便遭到了上層文化的忽略。奇異、矯揉造作和排場就成為造園的主流,它們與周圍尋常的環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徑庭。在“混亂”的、尋常的海洋中,創造一個奇異的、“天堂般”的島嶼,這便是一切古典造園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在中國和西方都一樣。法國的凡爾賽宮苑是如此,英國的花園則更是收集異國花卉的代表。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皆以網羅奇花異草、怪石著稱。這種畸形的、上層文化的造園運動到了清代的圓明園可謂達到了巔峰,她簡直就是中國南方園林和當時西方貴族造園術的收珍獵奇。而她的最大的貢獻是加速、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西方列強的一把火,使它成為沒落封建華奢文化的代表,永久地成為封建王朝的陪葬品。
席卷今日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國和歐洲“城市美化運動”的后塵,但其實也正是中國自己的虛偽、空洞、畸形的造園傳統的延伸,是收珍獵奇、虛偽、排場、遠離鄉土、鄙視大眾嗜好的“發揚光大”罷了。在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里,造園藝術在尋找無意義的風格,無意義的形式以及虛幻的異常情調中,在虛假的“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
這種情況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一樣,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城市精英階層也像普通大眾一樣遭受著日益惡化的環境的困擾,他們的環境與生存困擾甚至比處于偏遠鄉間的農民還要嚴重,所以,重歸“生存的藝術”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學的訴求。同時,生存的藝術反映了真實的人地關系,而正是這種真實的人地關系又給予人們文化的歸屬感以及與土地的精神聯系。因此,現在到了景觀設計學重歸土地,重拾諸如在洪澇干旱、滑坡災害經驗中、在城鎮選址、規劃設計、土地耕作、糧食生產方面累積的生存藝術,重建文化歸屬感與精神聯系的關鍵時候了。
(3)景觀引領發展:“反規劃”途徑使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
應對時下的問題,景觀設計學應該做怎樣的調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迅速且無法抵抗,而“反規劃”是改變傳統發展規劃模式,主動爭取“天地—人—神”和諧的必由之路。這里所說的“反規劃”,是指景觀設計師和規劃師應該在城市建設發展計劃確立之前就通過識別和設計景觀的生態、文化遺產、以及休憩的基礎結構,引導和框限城市發展,即建立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在保障著生態過程的安全和健康、保護我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14-15]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是蔓延式的擴張。很長一段時間里,綠化隔離帶和楔狀綠地被視為阻止城市蔓延的景觀結構而被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而目前在美國華盛頓地區以及中國各個城市的種種跡象表明:試圖通過規劃綠化隔離帶和楔狀綠地阻止城市無休止蔓延的做法是失敗的。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于隨意,各綠地元素和水陸生境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
2)可達性差,不易親近,綠地和建筑物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利用率低;
3)被當作阻止城市蔓延的對抗和屏障,功能單一,缺乏諸如對防洪,遺產保護,棲息地保護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綜合功能的整合;
4)當外圍發展壓力增加時,這些綠地很快地成為投機和尋租空間;
5)它們被各個行政管理部門條塊式分割,支離破碎,很難實現應有的功效;“反規劃”途徑則試圖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綜合生態安全格局,將各種生態服務功能、文化遺產保護及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通過一個完整的,連續的生態基礎設施整合起來,擔當城市生態安全、文化認同和精神給養的功能。[14]
從宏觀的區域和國土范圍上來講,EI被視為洪水調蓄、生物棲息地網絡建設、生態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設的永久性地域景觀,用來保護和定義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和城市形態。
從中觀的城市尺度上來講,區域的EI將延伸到城市結構內部,與城市綠地系統、雨洪管理、休憩、自行車通道、日常步行和通勤、遺產保護和環境教育等多種功能相結合。
從微觀的地段尺度來講,EI將被作為城市土地開發的限定條件和引導因素,落實到城市的局部設計中。
EI成為各種過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聯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在保護生態環境完整性、建立文化歸屬感以及為人們提供精神需求方面,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景觀安全模式。中國浙江省臺州的“反規劃”案例說明了這一點。[15]
結語
千百年以來,我們的先民不斷地和自然界作較量與調和以獲得生存的權利,這便誕生了景觀設計藝術,一種生存的藝術,它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聯系,記錄了人們的喜怒哀樂。知識、技術、連同可信的人地關系,使人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培育了人們的文化歸屬感和與土地的精神聯系,使人們得以生存而且具有意義。這些有關生存的知識和技術就是景觀設計學的核心。而這門“生存的藝術”,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雖然造園藝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關系,但那是片面的,很多甚至是虛假的。
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人與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舊時代的“桃花源”將隨之消失,人類生存再一次面臨危機。我們必須建立起一種新的和諧的人地關系來度過這場危機,包括環境與生態危機、文化身份喪失的危機和精神家園遺失的危機。這也正是景觀設計學前所未有的機遇,景觀設計學應該重拾其作為“生存的藝術”的本來面目,在創建新的“桃花源”的過程中擔負起重要的責任。為了能勝任這個角色,景觀設計學必須徹底拋棄造園藝術的虛偽和空洞,重歸真實地、協調人地關系的“生存藝術”;它必須在真實的人地關系中、在尋常和日常中定位并發展自己,而不迷失在虛幻的“園林”中;在空間上,它必須通過設計和構建生態基礎設施來引導城市發展,保護生態和文化遺產,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諧。
中國的問題正在成為世界的問題,解決好中國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解決了世界的問題,因此,中國的景觀設計學也必將是世界的景觀設計學。
參考文獻
[1] Fajardo, Martha, 序言[M]. 俞孔堅,李迪華。 景觀設計:專業與教育。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6.
[2] 夏正楷,楊小燕。 青海喇家遺址史前災害事件的初步研究[J]. 科學通報,2003,48(11):1200-1204.
[3] Boerschmann, E , (trans. L. Hamilton), Picturesque China,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Based on travels in China. London:T.FisherUnwin Ltd.,1930.
[4] March, A. L…… An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Geomancy.[J]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68 ,XXVII, pp. 253-267.
[5] 蔣高明 劉美珍,沙塵暴[M].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Vol.2,310-320.
[6] 過孝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M].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Vol.2:53-71.
[7] 趙克興,黃平,楊朝飛,過孝民。 中國環境與發展態勢分析[M].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Vol.2:23-50.
[8] 陳克林,呂詠,張小紅。 沒有濕地就沒有水 [M].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Vol.2:296-309.
[9] Wilson, O. Edward. The Diversity of Life [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 Girot, Christophe, Four Trace Concept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 James, Corner,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9 :59-67.
[11] Corner,James.Recovering Landscape as a Critical Cultural Practice[M]. James, Corner,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9.
[12] Miller E. L., and Pardal, S., The Classic MeHarg, An Interview., Lisbon :CESUR.,1992.
[13] Sasaki, H. 1950, Thoughts on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uly: 158-160.
羌族是有原始信仰的民族,宗教影響下形成的羌族文化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祭山會”是羌族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羌語稱“蘇布士”,是古羌民族傳承至今的祭祀活動。依羌族的習俗,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四月二十八、五月初五、六月二十四、八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要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羌人“祭山會”習俗相傳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因此,打造羌寨的“祭山會”文化景觀項目,必須依托羌寨的宗教文化背景進行設計。在羌族特色聚落中建設“祭山會”文化景觀項目,一方面強化能提高羌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也能促進民族獨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提升羌族聚落的景觀效能,將該項目打造成吸引中外游客的特色旅游項目,能有效帶動羌族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本項目研究將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出發,宏觀層面的規劃范圍包括整個茂汶羌寨旅游文化規劃區,微觀層面選取已建成的北川吉娜羌寨、理縣桃坪羌寨、曲山鎮沙壩村恩達羌寨等實際案例來論述“祭山會”旅游文化景觀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二、羌區“祭山會”旅游文化景觀格局的構建
(一)基于文化景觀破碎化程度優化空間“文化景觀破碎化程度”是用于評介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景觀聚集程度的新理論,這一概念主要論述地域性文化的物質載體(建設性景觀及其周邊緩沖帶)的變遷狀況,主要受交通建設(人工廊道)和現代景觀建設(景觀斑塊)兩大因素影響。基于這一理論來觀察和研究羌族聚落在現代建設中的聚落重構和文化變遷現象,將從更科學、更生態的視角來制訂設計方案。震前,岷江流域的羌族聚落景觀基質由點狀散落的聚居狀況構成,2008年震中處于高山臺地中的部分羌寨損毀嚴重,震后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逐漸搬遷到河谷—平原一帶,因受地震損毀以及災后重建的雙重影響,羌族聚落逐漸被統一到更大尺度的景觀基質中,形成面狀聚集的河谷—平原類型。
(二)設置立體多元的旅游景觀線路羌族諸多的祭祀活動中以“祭山會”最為隆重。祭山會活動以“祭山神”為主要內容,在祭地的同時也祭天,“天神”—“地神”兩者從時空上相對。從時間節點上看,主要的時間軸線貫穿全年,因為各寨所處地區氣候差異,農忙農閑的季節不同,例如,茂縣的鯽魚寨、水西寨在春播之前農歷二月即開始,較晚的汶川各寨則要在農歷八月秋收后進行,且各寨的活動內容、祭祀項目以及祭祀建筑等具體內容也各有特色,這無疑為多時間段、多方位觀察羌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托。因此,“祭山會”從時空跨度上呈現出立體多元的特性,將其打造成旅游文化景觀也具有豐富的文化性和觀賞性。從河谷地區到高山臺地依次遞進的空間關系和時間節點上的不同,可以將四川羌區的祭山會規劃為三條特色線路,這將為多層次、多視角地了解羌族聚落關系、羌族民俗民風以及羌寨周邊的自然風景提供便利。
災后重建的羌文化村寨旅游線路大致分為三條。其一為汶川—理縣沿國道317線,以桃坪羌寨為中心,自西向東延展依次為“汶水寨特色步行街布瓦寨羌人谷(東門寨)桃坪寨甘溪村木卡羌寨休溪村甘堡藏寨米亞羅”,這條藏羌文化走廊可以依托雜谷腦河文化進行打造,這里的祭山會景觀應該更多體現多羌、藏民族融合的印記。其二為汶川—茂縣—松潘,該原生古羌線路地處在高山臺地之間,傍岷江河谷,沿國道213線自南向北延展,依次為“汶水寨特色步行街羅卜寨牟托羌寨茂縣羌城坪頭村甘青白石羌寨楊柳村牛尾村松潘九寨溝”,這條景觀線村寨比較有序,應該結合自然環境,幫助其保護和修復祭山會原生態的文化特性,以祭山特色主題展開綜合規劃和設計。其三為北川—平武—九寨溝一線,自東南向西北延伸依次為“北川新縣城巴拿恰羌族風情步行街吉娜羌寨卓卓羌寨西山坡羌寨老縣城遺址恩達羌寨平武縣牛飛村九寨溝”,這條漢羌大融合景觀線可以更多地通過祭祀建筑群、祭祀活動演示、建公共藝術群以及羌族宗教文化博物館等現代旅游景觀的形式,將“祭山會”建成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羌族文化展示窗口。
三、羌寨“祭山會”旅游文化景觀空間的設計思考
(一)“祭山會”項目主題定位傳統的羌寨“祭山會”景觀空間,由各寨村民就地取材,依照歷代相傳的經驗建設而成,既遵循固定的模式,又不斷接受周邊環境和各地域文化影響而成,因此,它們的景觀環境,既從精神上獲得了高度的統一性,又保持著各地域物質景觀環境的獨特個性。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隨著對羌寨聚落文化研究的深入、建設經驗的不斷提升,一些優秀的設計項目在充分分析項目特點的基礎上,逐漸營建出各具特色的“祭山會”主題,例如,汶川龍溪羌人谷景觀依托“釋比文化”為主題,茂縣甘青羌寨提煉“白石神崇拜”為主題,茂縣金龜寨提出“多神崇拜”為主題,北川曲山鎮沙壩村恩達羌寨以展示“羌年”為主題,北川西山坡寨則將“祭山會”相關的民俗節慶活動運用在整個羌寨景觀中。
(二)“祭山會”景觀空間分析羌族祭山,所祭的是氏族所在地方的山神,岷江流域的羌族依山而居,高山叢林之巔自然成為羌族心目中神仙居住的靈異之所,傳統村寨附近多開辟一塊場地作為神山林子,祭祀活動即在這里進行。2008年汶川地震后,深山臺地間的村寨損毀嚴重,在政府統一規劃下,分散的羌寨被逐漸統一到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重建。隨著旅游業不斷介入,“祭山會”的屬性由單純的羌族宗教崇拜轉變為現代的羌族文化展示活動,祭祀坪、神樹林和祭塔等祭祀元素也被融入村寨內部成為現代聚落景觀的一部分。新建的“祭山會”景觀項目大致形成兩類景觀空間:集中式和散點式。前者居于羌寨的前部、中部或羌寨一隅,將祭祀坪、神樹林、碉樓、祭塔等祭祀元素集中布局,或平地展開或層層抬高,形成羌寨中的重要景觀節點,例如北川曲山鎮沙壩村恩達羌寨、北川吉娜羌寨、理縣桃坪羌寨、茂縣甘青白石寨、茂縣鳳儀鎮坪頭村、四川茂縣南新鎮牟托村等;后者則將祭祀元素分散布局在整個羌寨中,循著自然景觀軸線,環繞村寨或在高山臺地間層層遞進,形成多個景觀節點,例如,茂縣中國羌城、北川西山坡寨、汶川縣龍溪鄉阿爾村寨即是此例。
(三)“祭山會”文化景觀元素的運用“祭山會”活動并非單一的祭祀活動形式,在羌族社會里,“祭山、祭地、祭神林、白石祭、水祭、火祭、喪祭”等祭祀禮儀繁多,“祭山會”只是繁多祭祀名目的總稱。通過對“祭山會”場地的田野踏勘,整理祭祀場地基本景觀元素包括高山間的祭祀坪、叢林間的祭祀神林、片石堆砌的白石祭塔和濱臨自然河道的祭祀水渠,這些傳統的祭祀景觀和建筑往往不多加修飾,比較粗陋,更多的是對自然神靈的崇敬和精神上的膜拜。災后新羌寨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需要滿足游客觀賞性的需求,一些羌族文化符號、漢文化符號甚至是藏文化符號被不斷嫁接和融入此類祭祀景觀中,例如羌碉、晾架、月亮太陽饃符號、羌文化浮雕墻、民俗文化雕塑等。2009年,茂縣甘青白石寨被建成精品旅游村,羌寨中的祭祀空間由抽象羊形的白石祭塔、白石泉和散放雕刻羌族象征符號的白石渠組成;茂縣南新鎮牟托村2010年被列為城鄉統籌發展試點村和精品旅游村示范村,同時也被評為國家級AAAA旅游景區,祭祀空間位于羌寨中層層錯落村寨中,這個空間中整合了三層片石祭塔、高山羌碉、晾架、草龍、牛骨風鈴、羊骨頭等景觀元素,有極強的觀賞性;而茂縣羌城定位為羌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地、羌民族朝拜圣地以及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羌城的“祭山會”空間則由規模龐大的神廟、宗教祭祀臺、演藝中心等建筑群組成。由此可知,羌族的“祭山會”景觀在文化旅游的影響下,將更多地體現出宗教活動與展演性質的結合。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