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早產兒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早產;心理特點;護理措施
早產是指妊娠滿28周不足37周的分娩者,其發生率占分娩總數的5%~15%,是圍產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產兒死亡率高,即使存活后近期及遠期并發癥亦較多。這部分產婦由于自身狀況不佳和對早產兒安危的擔憂,其心理狀況非常復雜,情緒不穩定,直接影響產婦的預后及母乳喂養。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改變,孕產婦情緒的變化日益得到重視,心理護理在提高護理質量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為了產婦和圍產兒的健康,做好早產孕產婦的心理護理,給予悉心照顧和精神鼓勵,更有利于孕產婦完成這一生理過程[1]。
分娩前孕產婦往往有恐懼、焦慮、緊張、憂郁等心理,對產痛的害怕;擔心分娩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幫助,順利結束分娩。而早產產婦與普通足月產婦相比,除了擔心能否順利分娩以外,更擔心腹中的胎兒是否健康,出生后能否存活。一方面產后身體尚未恢復,需要護理,另一方面由于早產兒不在身邊,母親角色缺失而情緒不穩定,又擔心早產兒病情、治療和預后,更加重心理壓力,處于嚴重焦慮狀態。因此,護士應采取心理護理、知識宣教,提供信息等護理干預措施,幫助產婦減輕焦慮。
在護理層面我們可給予:(1) 各項檢查及治療和護理過程手法輕柔,技術嫻熟,從行為舉止上給產婦以安全感消除其心理障礙,從而取得產婦的信任與配合。(2) 醫護人員熱情接待每一位孕產婦,尊重她們,同情她們,使她們盡快熟悉并適應新的環境。 (3)主動與產婦交流,鼓勵其表達心中的感受,幫助產婦了解早產兒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明顯降低產婦焦慮水平[4]。 (4)做好健康教育,為早產兒產婦講解早產發生的原因,早產兒常規治療的方法,早產兒在喂養、保暖、護理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早產兒的預后,也可用成功病例鼓勵產婦,使其正確的認識和對待,有助于產婦調整心態,減輕焦慮。 (5)在關注產婦軀體及胎兒安全的同時不能忽視產婦配偶的親情對其心理舒適的影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充分挖掘產婦家庭及配偶的親情支持,這將大大提高產婦的心理舒適度,增強信心,消除緊張與焦慮的情緒,以利于完成分娩或手術過程。告知產婦早產兒的預后一方面取決于孕周新生兒體重,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出生后提供的治療和護理。
對孕周較小早產孕產婦由于孕周小,早產兒出生后存活率低,死亡率高。即使早產兒存活,也大多轉新生兒監護室搶救或較長時間治療,并需要大量的治療費用。這部分產婦主要的心理問題有:(1)恐懼,害怕新生兒死亡;(2)預感性悲哀,擔心胎兒, 新生兒預后不良;(3)無助感:不能照顧孩子;(4)母乳喂養中斷及分離性焦慮:母嬰分離;(5)家庭應對無效:高昂的醫療費用與家庭經濟拮據[3]。我們需給予:(1)合理安排床位,將產婦轉入非母嬰同室病室,減少不良刺激;(2)給予心理治療與教育性心理治療相結合的心理護理,主動安慰產婦,鼓勵其傾訴,使其不良情緒得以宣泄。解釋早產兒轉入新生兒監護室治療的必要性,讓產婦接受既有的事實,使其了解早產的發生并非她的過錯,也要避免孕婦過度樂觀;(3)加強溝通,滿足產婦關注孩子健康的心理,盡量多地提供其孩子的信息,主動與新生兒監護室聯系,了解情況并及時向產婦反饋,條件允許時可推送產婦去探視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增強信心。(4)護理:對新生兒預后不佳或已死亡的產婦予及時回乳,避免腫脹給產婦帶來軀體的不適及心理負面影響,導致其思念自己的孩子。對母嬰分離的產婦積極鼓勵和指導產婦進行護理,每天堅持3小時擠奶一次,6小時按摩,保持正常泌乳,將擠出的奶汁交于新生兒觀察室護士喂養早產兒,既有利于增強早產兒免疫力,也可以對產婦起到安慰、激勵作用,使產婦感到與早產兒的情感聯系,持續泌乳也可為早產兒出院后的母乳喂養做好準備。
分娩是產婦的必經階段,心理因素對于待產婦來說既是致病的因素,也是治病的條件之一。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產婦順利分娩的重要基礎條件,心理護理與病情護理應相輔相成。尤其早產是出乎意料的,早產產婦情緒會更加緊張,心理狀態更復雜,顧慮也多種多樣。因此,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減輕早產產婦的各種心理反應程度,充分了解孕婦各方面的變化,才利于產婦順利完成分娩。而加強孕期健康教育,更是防治早產降低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質的關鍵之一。
參考文獻
[1]黃愛銀,黃祝嬌.醫源性早產產婦的心理護理.臨床合理用藥雜志,1674-3296(2009)04-0079-02
[2] 郝紅雁,劉偉慧.對孕產婦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護理.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20):1850.
【關鍵詞】
早產兒;護理
1 加強環境管理
1.1 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
由于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產熱不足,散熱增加,導致早產兒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適中的環境溫度能使早產兒維持理想的體溫,早產兒室的溫度一般應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在55%~65%,并應根據早產兒的體重、成熟度及病情,給予不同的保暖措施。早產兒的中性溫度(是指能保持早產兒正常體溫,而新陳代謝率最低,耗氧量最少的一種最適宜的環境溫度)一般在32℃~36℃之間,體重越輕者,周圍環境應越接近早產兒體溫。因此,早產兒往往需要置于暖箱中保暖,體重在1001~1500 g者箱溫應在32℃~34℃;體重
1.2 減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對早產兒正在發育中的大腦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的急劇波動,還可帶來長期的后遺癥,如聽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等。因此,護理人員應盡力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如說話輕柔,尤其在靠近早產兒時要降低音量,最好不在早產兒暖箱或床旁說話;走動輕柔,避免穿響底鞋;護理儀及電話聲音設定于最小音量,及時回應監護儀的報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門,避免敲擊暖箱等。
1.3 減少光線的刺激
光線對早產兒腦部發育有很大影響,光線刺激可使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增高,生長發育緩慢,持續照明能導致早產兒生物鐘節律變化和睡眠剝奪。然而,大多數新生兒病房都采用持續的,高強度熒光照明。因此,必須采取措施,減少光線對早產兒的刺激,如拉上窗簾以避免太陽光照射,降低室內光線,暖箱上使用遮光罩,營造一個類似子宮內的幽暗環境。24 h內至少保證1 h的昏暗照明,以保證寶寶的睡眠。
1.4 減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對新生兒,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產兒和危重兒,和營造一系列的近期和遠期的不良影響,應引起臨床重視,并給予相應的措施,包括:護理時盡量減少操作;在執行侵入性治療如打針,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時應給予肢體支持(一手握住嬰兒的雙膝將雙腿靠近軀體,另一手掌輕壓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盡量減少對肢體的捆綁;在去除膠布,電極等粘貼物時應使用去除劑以減輕不適感;撫觸、非營養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減輕疼痛感;必要時使用止痛劑。
2 合理喂養
人類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是從妊娠3個月到生后18個月,快速增長的大部分時間在生后,大腦快速增長的時期很容易受營養的影響,可能導致智力及運動功能的長期損害。母乳喂養是早產兒的重要營養來源,它能有降低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發生率。然而,單純母乳不能滿足早產兒快速的生長發育的需要,還需要加上一定的熱能,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國外一些醫院里,一般使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早產兒配方奶或經過比例配制的三大營養物質來滿足母乳喂養的不足。早產兒的住院周期已縮短,出院時早產兒仍然很幼小。因此,國外已有人開始關注如何為出院早產兒提供安全合理的營養,但目前開展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有待進一步探索。
3 保持舒適
舒適的能促進早產兒自我安撫和自我行為控制,有利于早產兒神經行為的發展。在安置早產兒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促進屈曲:有毛巾或床單制作早產兒的臥具,使其腳能觸及衣服,手能觸及毛巾床單,能感覺邊際,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嬰兒時要確定嬰兒的手能觸及面部,以利于頭手互動;②頭顱塑型:使用水枕,可避免早產兒中常見的雙側頭部平坦,因頭部平坦可造成持久的體格及心理社會適應困難;③國外有資料報道俯臥位可以減少早產呼吸暫停的發作和周期性呼吸,改善早產兒潮氣量及動態肺順應性,降低氣道阻力;俯臥位對于改善早產兒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但俯臥位時容易將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且與傳統的護理和監護方法不同,因此其臨床利弊有待研究。
4 促進親子關系建立
嬰兒在撫育過程中有被觸摸,擁抱及關注的需要,親子之間親密的接觸對于父母和嬰兒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數周內親子間互動,對于日后親子關系建立有深遠的影響。母子間的親密感主要通過親密行為表現出來,包括:觸摸,親吻,擁抱,面對面注視。護理人員必須了解親子之間親密感的重要性,并設法提供促進親子關系建立的途徑,鼓勵親密行為的表達,如鼓勵母親采用“袋鼠式喂養”方式,鼓勵父母參與嬰兒的護理活動。
5 對父母的心理支持
父母往往認為早產兒易于出現各種健康問題,而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1]。醫務工作者應該給早產兒母親更多的支持,可以通過開設網上和電話咨詢,定期舉辦早產兒健康講座,或制定宣傳小冊子等途徑來為早產兒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醫療資源,從而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2]。醫務人員不僅要重視早產兒出院后對其父母的心理問題進行護理干預,還要在早產兒住院期間為他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如允許父母每天1~2次進入nicu參與護理他們的嬰兒。這種護理方式在發達國家已廣泛實施,而國內目前只有允許病情危重的新生兒的父母入內探視。
此外,預防感染和加強呼吸道的管理也是早產兒管理的重要內容。
總之,早產兒是一個極其脆弱的群體,醫務人員為其提供良好的醫療護理對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重組護理流程; 常規護理; 早產低體質量兒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7-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4
早產低體質量兒因為其胃腸功能沒有發育成熟,因此通常在喂養過程中不耐受,導致其營養補充滯后,生長發育速度較正常的新生兒落后[1]。如何通過護理干預促進早產低體質量兒的生長發育,彌補其先天不足,降低早產兒出生體質量危害,是醫學界需研究的問題。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成功率,因此筆者所在醫院在本次研究中選擇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產低體質量兒作為研究對象,采取分組對照方法探討重組護理流程對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產低體質量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例,女39例;患兒出生體質量為1100~1900 g,平均(1521±376)g;胎齡為27~33周,平均(29±4)周;病程為2~7 h,平均(3±2)h;橫產式35例,縱產式47例;排除合并先天性遺傳疾病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根據護理措施的不同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兩組患兒的性別、胎齡、產式和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喂養護理,即采用普通胃管間歇喂養法實施護理。觀察組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即在常規喂養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護理措施,主要包括:(1)非營養性吸允護理;(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養護理;(3)腹部撫摸護理;(4)護理。同時,兩組患兒均配合以藥物治療和靜脈營養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鼻胃管的留置時間、恢復出生體質量的時間,同時對比患兒在喂養過程中發生的腹脹、嘔吐、呼吸暫停和胃殘留等不耐受情況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不耐受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不耐受發生率為14.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3.6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3.8836,P=0.0002),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兒鼻管留置時間和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鼻管留置時間為(9.51±3.58)d,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為(5.96±3.81)d;對照組患兒鼻管留置時間為(17.84±7.25)d,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為(14.44±5.59)d。兩組患兒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產低體質量兒指的是體質量不足2000 g、胎齡不足34周的早產嬰兒。早產低體質量兒因為腸胃功能的發育不成熟,因此在喂養時很容易發生不耐受現象,對早產兒的生存質量、生長發育均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如何給予早產低體質量兒有效護理干預,提高早產兒生存質量,促進其營養補充,加快其恢復出生體質量的時間,是醫護人員需研究的問題。當前,伴隨護理服務水平的不斷的提高,重組護理流程在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護理中的廣泛應用,國內早產低體質量兒生存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2]。
筆者所在醫院在本次研究對觀察組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其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非營養性吸允護理:即在對早產低體質量兒胃管喂養之前,給予患兒5~10 min的非營養性吸允;(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養護理:即在對患兒喂養護理過程中,遵照醫囑,對需要實施胃管喂養護理的早產兒使用微量泵喂養,將食物按照一定量與速度勻速泵入,每泵60 min,停止120 min[3]。(3)護理:早產兒喂養后,幫助其保持俯臥位。可使用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早產兒專用臥墊,即一種可置放于保溫箱中,讓早產兒能夠舒適而安全地俯臥或者仰臥其上的專用臥墊。護理人員在進行早產兒護理之前,要注意保持水囊墊中的水溫度適宜,然后將水囊墊置放在專用臥墊底部的雙層布套內,再將專用臥墊放在已經早產兒專用暖箱中,同時要保障暖箱的溫度。按照早產兒身高,在占用臥墊上放置凹形小枕。早產兒喂養后需俯臥時,可將小枕的凹口轉向臥墊外,并將早產兒頭肩部墊高15°,使其俯臥60 min。如果早產兒需要仰臥的時候,可將小枕凹口轉向臥墊的里面[4]。(4)腹部撫摸護理:在早產兒俯臥60 min后,需要進行再次喂養之前,護理人員要在早產兒腹部實施5 min掌心撫摸。在實施撫摸之前,護理人員需在手掌上涂抹嬰兒潤膚油,保持手掌。在實施撫摸時,護理人員要以早產兒的臍部作為中心,從內向外依照順時針方向進行撫摸護理,且用力需柔和、均勻。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使用手指指腹,在早產兒左側的小腹部位輕輕揉按8~10 min。護理人員在撫摸開始階段,用力要輕柔,到后來可逐漸增加力度,同時要密切觀察早產兒的反應,一旦早產兒出現肌張力升高、苦惱或者膚色發生反應等情況,要立即停止撫摸[5]。
綜上所述,筆者所在醫院本組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兒,與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鼻管留置時間和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在喂養過程中不耐受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兩組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蘭衛華,鄭丹丹.護理流程重組對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2):3620-3621.
[2]鄭丹丹,吳曙粵,汪莉,等.護理流程重組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6):524-525.
[3]張振華,黃義平,鄭愛華,等.早期綜合干預對早產低體質量兒運動及智能發育的影響[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1,29(5):488-490.
早產兒是指孕周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永州市中心醫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間婦產科收治的92例早產兒,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以及綜合治療無效患兒。92例患兒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自主呼吸較弱、吮吸能力不強、進食少、低體溫、喂養不耐受等。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2組,對照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齡30~38周,平均胎齡34.2±2.5周,體重1.00~1.98Kg,平均體重1.42±0.35Kg;觀察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齡30~39周,平均胎齡34.5±2.6周,體重1.08~1.95Kg,平均體重1.43±0.38Kg。本次調研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在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下進行,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46例患兒在監護室期間行常規護理[3],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觀察其不良癥狀,進行針對性處理。同時對其家長進行早產兒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對于存在緊張、焦慮、抑郁的家長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緩解或消除其負性心理,促進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監護期間可允許家長探望,每天4次,每次時間控制在30~60min,在探視期間,護理人員要趁機告知家長及親屬患兒目前的健康情況。同時詳細向其講解早產兒出生后易發的不良反應,日常護理需要注意的事項,提醒要注重患兒的營養、注意保暖、預防感染等,必要時要對產婦進行床邊示范指導,如正確的撫摸方式、喂養的方法、臀部及皮膚護理、如何回應嬰兒等。可將早產兒健康教育知識、護理方法通過播放宣傳片和發放宣傳手冊等途徑以提高家長對早產兒的認知度和護理技巧,另外,還需要向產婦強調母乳喂養的優點和必要性,盡可能采用母乳喂養[4]。
1.2.2 階段性護理干預
觀察組46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制定階段性護理干預的方案,分為住院期間、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隨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護理干預措施。
1.2.2.1 出院前護理干預
出院前,責任護士要將早產兒在住院期間的早產兒的健康狀況及治療方法和效果詳細告知家長,并根據早產兒各自的體質特點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并指導家長在家庭護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點強調應該注意的事項。指導母乳喂養的技巧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預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長早產兒定期體檢及接種疫苗的具體時間[5],并預約家訪,鼓勵其定期復診,共同完成家庭個性化護理。
1.2.2.2 出院1~2周的護理
早產兒出院1~2周,在家庭護理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會導致早產兒感染的因素,注意衛生、通風、減少強光和噪聲對其刺激,在此期間,責任護士要對早產兒進行家訪,至少1次,主要檢查其臍部是否愈合、黃疸是否消退,同時觀察期皮膚和大小便情況,指導家長要不定時按摩早產兒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觀察產婦泌乳情況,指導其如何促進泌乳,提醒家長要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照顧患兒。
1.2.2.3 出院2~4周護理干預
出院后2~4周可通過電話隨訪或者家訪形式了解早產兒的神志、膚色、飲食、大小便情況,同時了解產婦泌乳情況,再次指導產婦撫摸、按摩、視覺刺激、被動運動等的方法和技巧,促進早產兒各項生理機能正常發育。
1.2.2.4 隨訪
患兒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訪1次,2~4周家訪或者電話隨訪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規測量早產兒身高、體重、胸圍、頭圍等變化,評估其生長發育狀況,同時了解家長在家庭護理過程中是否嚴格遵循護理要點,及時解答其心中的疑慮。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筆者主要對比分析兩組早產兒體重、攝奶量、腹瀉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評估階段性護理的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軟件對研究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早產兒體重、奶攝入量、睡眠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 1 兩組患兒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分析
3 討論
早產兒在出生1月內面臨著外界環境各種危險因素,包括體溫、疾病、喂養耐受性等多方面問題,出院之后的家庭護理也直接影響著早產兒機體生理機能的健康發育,由此,早產兒護理已經成為新生兒護理重點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6]。早產兒的護理主要是針對其自身的疾病、皮膚、進食以及大小便的綜合護理和家長護理,其中家長護理其中極其重要的作用[7]。
早產兒早期護理主要指的是在院期間的臨床護理工作,出院之后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術指導,護理人員不會直接參與護理。患兒出院之后由于部分家長文化水平不高、護理技巧不夠專業,存在不能將孩子健康養大的憂慮,對于患病嬰兒更是手足無措,進而產生緊張、害怕、憂慮等負面情緒,在家庭護理過程中各項護理措施不當誘發各種早產兒疾病,甚至危及其生命,由此,重視階段性護理的重要性,對降低早產兒患病率,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8]。階段性護理在關注患兒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同時還增加了出院后較長時間的隨訪,更有利于從專業角度更深入了解早產兒的疾病和發育情況,及時指導患兒家長護理技巧和注意事項,進而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
【摘要】 目的 探討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對防治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臨床意義。方法 通過調查我院早產兒中心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病率,從護理角度對59例NEC患兒進行臨床資料的分析,尋找護理觀察與干預要點。結果 早產兒NEC的臨床分度與預后密切相關,護理因素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結論 加強早產兒的護理,實施正確喂養方案,及時發現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嬰兒 早產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護理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ing in nursing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early intervening in nursing agains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neonates.Methods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59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NEC in preterm infant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Nursing factors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ngthening nursing,implementing the correct feeding schedules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 infection were necessary in preventing premature neonates from NEC.
【Key words】 infants prematurit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ursing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長期以來一直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見的胃腸道急癥,也是構成新生兒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來,隨著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的上升,NEC更視為早產兒醫療護理中須高度重視和預防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我院早產兒中心10年間發生的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病例做一護理學總結分析,旨在指導臨床能采取切實有效的護理干預進行防治,進一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產兒進行調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發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齡<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體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評分正常(8~10分)46例,輕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養方式 早產兒配方奶(出生體重<1500g 母乳喂養)鼻飼或口喂;出生體重<2000g 2h喂養;>2000g 3h喂養。每日增加奶量:鼻飼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腹部X線平片診斷[2]。采用修正的Bell分級對患兒進行分級[3]。其中Ⅰ級36例,Ⅱ級9例,Ⅲ級14例。
1.4 治療方法 患兒發現有宿奶和腹脹立即禁食,給予全靜脈營養。胃腸減壓是治療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并發腸穿孔則轉外科手術治療。
1.5 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采用SPSS 1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患兒胎齡和出生體重與疾病程度的關系 見表1。
表1 NEC嚴重程度與患兒胎齡和出生體重的關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兒的胎齡和出生體重均小于輕、中度患兒,但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2.2 早產兒基本狀況 見表2。
表2 早產兒相關因素與NEC的關系
2.3 臨床特點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發病,1~4季度分別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發病時間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兒起病時均有宿奶和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內抽出黃綠色液體,明確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潛血陽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預后情況 見表3。輕度 NEC患兒多數獲痊愈。嚴重者病情進展迅速,全身狀況急劇惡化,酸中毒難以糾正,多發生腹膜炎、腸穿孔,病死率高。本組資料6例患兒有反復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發病常規禁食1~2周,開始喂養后2~24天再發。其中2例并發腸穿孔。
表3 臨床分度與預后 (例)
轉貼于
3 護理觀察與干預
3.1 早產兒喂養 研究表明,新生兒胃腸道功能的差異,使早產兒易患NEC。目前認為,腸黏膜損傷、腸道內細菌作用、腸道喂養是發生NEC的基本條件[4]。調查顯示[1],隨著本地區早產兒配方奶廣泛應用和NEC的預防意識,臨床已不存在高滲奶方喂養因素,但仍須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發生NEC的危險。因此,選擇早產兒配方奶和母乳、嚴格遵從醫囑標準計量喂哺嬰兒是護理工作的首要問題,也是預防NEC的關鍵一步。我們體會,早產兒喂養前后的護理觀察與醫生的及時溝通、靈活處理對NEC的早期發現、早期干預至關重要。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即便常規加奶喂養,也會有嬰兒發生宿奶、嘔吐、腹脹、胃液顏色及大便性狀改變等情況。護理觀察結果往往成為診斷疾病的第一手資料。
3.2 感染因素 從本組資料看出,感染仍然是發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并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表現為臨床特征典型,全身狀況差,病程進展快,易發生敗血癥、休克、腸穿孔、腹膜炎等并發癥,預后差。因此,如何監測和防止早產兒腸道內外的感染,及時有效的選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護理工作的消毒隔離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須進一步加強的關鍵環節[5]。目前,手部衛生預防院內感染已引起醫學專家們的重視,這也是對感染影響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細節。加強早產兒中心醫護人員手部衛生的嚴格管理和監測,杜絕早產兒NEC腸道內外的外源性感染,為今后護理工作特別強調的重點。
3.3 胃腸減壓 絕對禁食、胃腸減壓是治療NEC的首要方法,胃腸減壓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患兒預后。放置胃管行間斷胃腸減壓(時間根據病情決定),壓力不宜過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凈胃內容物(殘胃液)。每班更換注射器,每天更換胃管。嚴重者采用持續胃腸減壓,要特別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每班認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數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確統計。勤觀察、勤巡視患兒腹脹情況。如胃腸減壓不理想,須及時尋找原因,切勿等待,并與醫生商討下一步治療的調整。但何時恢復喂養尚缺乏直接的組織學客觀依據。本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腸減壓時間(10.72±3.79)天(5~21天)。我們體會,需因人而異,根據臨床體征,結合腹部X線表現和實驗室指標,慎重判斷,不必局限于常規。通常是待腹脹消失,大便潛血轉陰性,出現覓食反射,全身情況明顯好轉,開始恢復喂養。先試喂生理鹽水,再試喂5%糖水,根據體重每次1~5ml不等,無異常時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開始。增加奶量需謹慎,防止復發。
3.4 早產兒基礎護理 本組均為早產患兒,病情變化快,易發生各種并發癥,死亡率高。因此,基礎護理質量在防病治病過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訂護理計劃,選派臨床經驗豐富且責任心強的多年資護士全面護理。作好生命體征和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對吸氧的患兒隨時調整吸入氧濃度,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口腔清潔護理。讓嘔吐的患兒取側臥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嘔吐物進入氣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體溫正常,監測體溫變化。每日了解體重情況。確保患兒皮膚黏膜的清潔和完整性,勤換床單、衣物,每日予溫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紅臀、膿皰疹、臍炎等的防治。加強室內空氣、地面消毒,定時通風,保持周圍環境清潔。定期進行暖箱、輻射臺的清潔、消毒。
NEC患兒禁食中完全依賴全靜脈營養,每天根據補液總量合理安排補液順序、速度,同時兼顧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證抗生素達到有效濃度。使其既達到治療目的又能將全部液體均勻輸入。營養液,包括抗生素輸注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熟練穿刺技術,防止藥液外滲,控制好輸液泵速度。輸液時定時巡視進液情況,密切觀察輸液后反應,有情況及時處理。注意隨訪血氣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標、腹部X線平片等。
4 小結
早產兒NEC的臨床分度與預后密切相關。加強基礎護理質量對本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提高患兒存活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莉,陳豪,徐秋玲,等.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臨床流行病學特點.新生兒科雜志,2004,19(2):58-61.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467-473.
3 Walsh MC,Kliegman RM.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reatment based on staging criteria.Pediatr Clin North Am,1986,3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