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早產兒;家屬;健康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37-01

早產兒是指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胎齡在28~36周之間出生的活產嬰兒,他們由于先天不足,出生時往往需要經過嚴密監護、保溫、吸氧以及對癥支持等醫院各種治療和完善的護理措施,以幫助其度過危險期[1]。提高院內護理只是早產兒保健的一部分,出院后大量的保健任務要靠父母、家屬等早產兒照護者來完成,早產兒出院后存活的質量仍需受到我們的廣泛關注,同時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以本院收住120例早產兒及其各自家屬中一位固定照護者為實驗對象,對其進行分組觀察,為期六個月,六個月后評估早產兒發病率,體重增長率等早產兒生長發育指標?,F具體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1.1 早產兒選擇

選擇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新生兒病房住院的120例早產兒為實驗對象。胎齡28~36周不等,出生時平均體重2193±530.50g,出院時平均體重2430±430.50g,其中男61例,女59例。此120例早產兒性別、胎齡、出院體重、住院時間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2 早產兒照護者選擇

對120例早產兒家屬〔主要為早產兒母親〕進行集體調查問卷,采用閉卷單獨完成的形式,試卷回收率百分之百。

1.2方法

將以上配對好的120對早產兒及其照護者隨機分成兩組,兩組早產兒均達到出院標準[2],現對選定的對照組早產兒照護者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實驗組早產兒照護者在此基礎上由責任護士對其實行一對一系統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 不同形式的溝通式教育

針對不同家屬對象由責任護士和家屬共同參與,對早產兒進行全面分析評估,找出共性及個性的健康問題,再合理安排教育內容,包括早產兒日常護理知識、特殊生理狀態護理、預防接種、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視力篩查)、撫觸、發育評估、常見疾病的診療原則和預防措施及預防感染、用藥知識等,然后對個性問題由責任護士重點進行一對一講解。

1.2.2 護理操作的示范性教育

對選定的實驗組早產兒照護者,在出院前幾周,找時間讓其在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后到床旁探望,由責任護士在旁耐心指導及演示一些技術性的操作,使家屬把握住操作要點,動手參與,提高操作的準確程度。

1.2.3 其他輔助健康教育方法

可通過圖片、電視錄像、發放早產兒育兒書冊等健康教育宣傳資料給早產兒家屬,來豐富實驗組早產兒家屬的育兒知識,另外在健康教育時護士應注意語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醫學術語,實施過程中重視信息溝通的雙向性[3]。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早產兒出院后患病情況比較(見表1)

表1顯示 出院后對照組有3例發生肺炎(1例發生吸入性肺炎、2例感染性肺炎),肺炎發病率為5%;2例發生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發病率為3.3%;3例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其發病率為5%;對照組總發病率為13.3%。實驗組僅有1例發生感染性肺炎,發病率為1.67%。兩組患病率比較, X2=4.32,P

2.2 兩組早產兒出院后營養情況(以體重為指標)比較(見表2)

表2顯示 出院6個月后實驗組早產兒體重增長明顯,增長率為279.4%,而對照組早產兒體重增長率為207.8%,t=14.3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實驗組早產兒體重增長明顯優于對照組早產兒體重增長。

對兩組結果進行統計學方法分析后,可以得出:早產兒家屬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可以明顯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3 討論

早產兒由于過早地離開母體,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對外界適應能力差,需要醫生、護士、家屬共同參與支持治療和護理的全過程。但是在早產兒早期住院期間往往被迫進行母嬰分離治療,這容易給早產兒家屬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4],本實驗以120例早產兒及其家屬為實驗對象,研究了對家屬系統健康教育對早產兒生存質量的影響。在本實驗中系統健康教育組早產兒家屬在掌握保暖喂養、消毒隔離、預防接種、異常情況處理等方面知識較熟練,在早產兒照護中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請教責任護士并處理。這說明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豐富了早產兒家長的育兒知識和護理經驗,提高了早產兒的被照護水平,提高了滿意度。故對早產兒家屬實施系統健康教育,是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減少發病率,增強早產兒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應用到臨床中。

參考文獻:

[1] 董會娟,劉淑艷,葛麗娜,等.對早產兒照護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699-3700.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92-193.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第2篇

實行母乳喂養是保證母嬰健康的基礎,加強早產兒母乳喂養尤為重要。我院自1996年正式成為愛嬰醫院,凡在我院分娩的活產兒、病理兒,包括早產兒均由母嬰同室統一管理。母嬰同室病房設有重癥監護室,派有專業水平高的新生兒科醫師負責救治,本文就早產兒救治分析出現并發癥與母體因素、出生季節、胎齡、體重、產前用藥等圍生期因素有關外,還與早產兒護理至關重要。特別是早產兒體重越低、胎齡越小,吸吮、吞咽、覓食反射越不敏感,實行鼻飼喂養和加強保溫等護理勝于藥物治療。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科1997年1月~1998年5月出生的早產兒共98例,治愈91例。98例中男58例,女40例,其中雙胎8例;出生在冬春季64例,有45出現并發癥;出生夏秋季34例,有并發癥5例。胎齡28~36周:≤34周38例有37 例出現并發癥;胎齡>34周60例有13例出現并發癥,體重<2500g與>2500g均為49例,前者45例出現并發癥7例死亡,后者5例出現并發癥無死亡。產前用地塞米松者62例有24例出現并發癥死亡2例。未用地塞米松36例有26例出現并發癥死亡5例。保暖肌注維生素K1及維生素E等共有50例出現一種以上并發癥,黃疸21例,窒息12例,RDS 8例;6例死亡,3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硬腫癥,死亡1例,死亡率2.94%,與母嬰同室前相比25/152(16.45%),χ2=4.6216,P< 0.005,差異有顯著性。

1.2 典型病例 例1,產婦,34歲,孕3產2(在鄉鎮醫院分娩2胎均早產死亡)。孕28周腹部墜痛5天,流羊水1天從區醫院轉入,經保胎治療失敗平產一男性活嬰,重1100g,出生時蒼白窒息,阿氏評分1min 4分,5min 6分,立即吸盡呼吸道分泌物。口對口呼吸、給氧、刺激足底3min后啼哭建立自主呼吸,抱入監護室即溫箱保溫、吸氧、靜滴碳酸氫鈉、葡萄糖酸鈣,補充能量合劑,消炎止血等治療,住院28天,鼻飼20天經過精心治療與護理無并發癥發生。出院時吸吮可,大小便正常,體重達到1770g,平均每天增長24g,3個月后隨訪,體重增至4300g,發育正常。例2,產婦,26歲,孕1產0孕34周因胎膜早破平產一男性活嬰,重1800g,阿氏評分1min 4分,5min 7分,抱入監護室,面色紅潤,哭聲連貫。冬季出生,出生時及出生后同樣方法保溫、吸氧、用藥及母乳喂養;出生后第5天病情慢慢穩定,第6天因當班護士未檢查溫箱,溫箱調節失控。雖測嬰兒體溫不升已調高箱溫至35℃,但箱內外溫度誤差17℃,接班護士檢查溫箱,實際箱內只有18℃,患兒體溫仍不升,相繼出現重度硬腫癥、皮膚發花、四肢涼、哭聲弱反應差、溫箱溫度過低的表現。即更換溫箱及按新生兒硬腫癥處理和護理等搶救無效,于出生后第7天死亡。

2 救治與護理

2.1 救治 (1)母體患有妊高征及慢性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盤等早產兒并發癥多死亡率高。本文發現產前用地塞米松3天以上者早產兒存活率高并發癥少,與國外報道一致[1]。(2)新出生早產兒體重2000g左右,面色紅潤,呼吸平穩,哭聲連貫,阿氏評分5min 8~10分,根據產前、產時情況用藥,常規肌注青霉素,維生素K1,維生素E,地塞米松。(3)靜脈高營養;國外學者主張TPN[2],但我院是母嬰同室具備人奶庫母乳豐富,再者農民和下崗工人對TPN費用的承受力差,所以母乳喂養為主。出生后第1天根據阿氏評分有窒息、呼吸困難早產兒靜滴5%葡萄糖加抗生素,一部分早產兒經口喂養的同時,用靜脈營養治療。(4)常規使用維生素K1 3天,可預防新生兒自然出血癥。

2.2 護理要點

2.2.1 保暖 出生在寒冷冬春季比出生在夏秋季早產兒并發癥多,死亡率高。所以在同等救治方法外,特別要注意保暖。對早產兒有效的保暖已成為挽救生命的重要內容。娩出后應在有輻射燈源的保暖操作臺上護理。首先要擦干全身,用預熱好的溫暖柔軟的衣被包裹,再送入預熱好的暖箱保溫。暖箱先置在34℃預熱,待接入產房的早產兒再按其體重、胎齡大小給予調整適當溫度(表1)。表1 早產兒暖箱溫度、濕度調整 略

新生兒出生后24h復溫在36℃~37℃之間。(1)每2~4h測體溫1次并記錄暖箱溫度,根據體溫的高低調節暖箱。(2)一切護理操作盡量在暖箱內進行,每2h換尿布更換一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壓引起局部及肺循環障礙。冬天在暖箱擦浴、更衣、換尿布等。時間越短越好,動作幅度小而快。每日治療操作要集中進行,避免反復操作以免增加散熱。(3)在沒有輻射臺或暖箱的情況下,可采用電熱毯、熱水袋方法保溫,并設法提高室溫防止硬腫癥發生。(4)每4h叩背1次,促使肺部血液循環及痰液排出,同時對硬腫癥進行按摩。特別是冬天大部分早產兒出現程度不同的硬腫癥,護士將手烤熱伸入暖箱按摩硬腫處15min。用紅花油按摩硬腫效果更好,有助于硬腫的消散。中重度硬腫癥同用丹參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與國內同行稍不同[3]。

2.2.2 營養與喂養 早產兒生理功能低下,表現哭聲低微,吸吮無力, 無吸吮與吞咽反射,胃酸分泌不足易患胃腸道感染。腸道毛細管絨毛發育差,妨礙腸對營養物的吸收,胃腸道消化運動功能低下,更易引起腹脹、便秘及嘔吐。因此對早產兒的喂養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

2.2.2.1 喂養時間 一般在生后6~12h開始喂糖水1~2次,12~24h開始喂奶,體重越小,胃容量越小應采取多次少量喂養。

2.2.2.2 乳液的選擇 因我科有人奶庫長期儲存健康的人母乳,一般產后3天內乳劑不多,嬰兒吃人奶庫母乳,3天后乳計增多擠出存入人奶庫消毒備用,以便暖箱早產兒24h都有母乳供應。因母乳有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質、脂肪、糖的比例適當等優點。

2.2.2.3 喂奶方法 根據早產兒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胃管法:吸吮及吞咽反射均差的用鼻飼管鼻飼??蓽p少低體重兒嘔吐與窒息,又能保證攝入量。但每次注奶前應抽吸觀察有無殘余奶,殘余奶重新喂注。胃管殘余量超過上次注奶量的1/4則應考慮減少奶量。滴管法: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的可采用滴管喂養,慢慢滴在舌尖上待咽下后再滴入。奶瓶法:吸吮及吞咽反應良好者直接喂哺母乳,必要時采用軟橡皮以奶瓶倒豎時能呈滴落狀的速度為宜。

2.2.3 病情觀察 生命體征的觀察,定時測量體溫、呼吸、心率、瞳孔大小及一般情況,如患兒面色、口唇、膚色、肌張力、尿便的次數、鼻飼或哺乳的次數和量并作好記錄。注意呼吸的頻率、深淺程度,發現呼吸暫停應采取托背、刺激皮膚(如彈足底)等方法,并及時清楚呼吸道分泌物。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差,隨時觀察暖箱中早產兒的反應,也是保暖治療中最主要的環節,適宜的溫度、濕度,早產兒會很舒適,體溫正常。反之,暖箱溫度過低,早產兒會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如本文典型病例2。皮膚干燥、無光澤說明溫度不夠。患兒體溫升高、哭鬧,說明暖箱溫度過高應加以調節。早產兒病情復雜、變化快,應做到密切觀察。

3 分析與討論

先進的設備,科學的治療方法雖然很重要,但對早產兒來說,合理的喂養和保暖等護理是提高早產兒成活率的關鍵。因為24h都是護士接觸患兒,如能及早發現問題,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監護搶救措施,對于提高早產兒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至關重要的。常言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很有說明力。本文病例2由于當班護士缺乏責任心,發現患兒體溫不升,未檢查暖箱內溫度,未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也未向值班醫師報告,造成嚴重后果。這是值得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護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Autret E,Jonville-Bera AP.Modality of use of vitamin K in France in newborn infants. Arch-Pediatr,1996,3(7):675-680.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早產兒;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2(a)-099-02

蛛網膜下腔出血在新生兒期十分多見,病因與低氧、酸中毒、低血糖等因素有關,也可由產傷所致。出血原因常為低氧引起毛細血管內血液外滲,而不是靜脈破裂。該病多見于早產兒,約占發病的3/4[1]。早產兒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較高,嚴重者常有神經系統后遺癥。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早產兒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40例,現將其觀察與護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0例早產兒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均經頭顱CT檢查證實。其中,男23例,女17例;孕30~32周8例,33~35周21例,36~37周11例;治愈35例,占87.5%;死亡3例,占7.5%;自動出院2例,占5.0%。

2病情觀察

2.1意識和精神狀態

意識是大腦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精神狀態是指個體的情感反應。早產兒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多在生后2 d開始出現驚厥,繼而表現呼吸暫停、高調尖叫、煩躁不安;患兒出血量較少者,早期常出現興奮狀態、不易入睡、哭鬧不安、腦性尖叫,隨病情繼續發展,則出現抑制狀態、嗜睡、反應低下甚至昏迷。由此可見,對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早產兒應做到動態觀察、及時發現意識的細微變化、及時報告醫生,以獲得及時救治的機會。

2.2瞳孔的觀察

瞳孔變化是顱內疾病、藥物中毒等病情變化的一個重要指征。正常人瞳孔呈圓形,邊緣整齊,兩側對等,在自然光線下直徑為2.5~4.0 mm。而患者則表現為雙側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遲鈍、消失或雙側瞳孔擴大,均提示腦疝形成,表示病情危重,應及時報告醫生。

2.3囟門的觀察

應經常觀察患兒前囟是否凸凹及緊張,如前囟飽滿緊張提示顱內壓增高,顱內出血量大,應及時報告醫生,應用脫水劑。

2.4生命體征的觀察

新生兒全身血容量少,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喪失比例相對較成人大,同時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性差,易出現生命體征變化,故應密切監測體溫、血壓、呼吸和心率[2]。首先要特別注意觀察呼吸頻率,節律的變化;病情危重時可出現呼吸不規則、屏氣、甚至呼吸暫停,應馬上報告醫生,積極協助搶救。40例中有9例出現呼吸暫?,F象,呼吸快者達124 次/min,呼吸慢者3~5 次/min。另外觀察患兒皮膚色澤的變化也非常重要,注意有無皮膚蒼白、發紺、黃染等,皮膚發紺提示低氧;皮膚發花則有循環不良的情況,如顏面皮膚蒼白或發紺,以額部和口周為主者,提示出血量多,病情危重;體溫不升,皮膚黃染說明病情嚴重,需積極搶救治療。

2.5其他

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早產兒常有嘔吐及拒食,甚至有的患兒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因此要觀察患兒的吃奶情況,記錄熱量及液體攝入量,以保證機體生理需要,必要時靜脈高營養補液。此外還要注意觀察患兒抽搐持續的時間、次數、部位等并做好詳細記錄,為醫生判斷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預后提供依據。

3護理

3.1一般護理

室內應保持清潔衛生,定時通風換氣,室溫保持在24~26℃,濕度保持在60%~65%。保持絕對靜臥,減少噪聲,盡量使機械聲、報警聲和談話、走路等人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聲光等外界刺激,有計劃地集中完成治療和護理,一切操作要輕、穩、準。靜脈穿刺最好用留置針保留,減少反復穿刺,盡量避免頭皮穿刺和減少對頭部的搬動,以免加重出血。

3.2及時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早期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濃度,可以減輕腦組織的損傷,減少后遺癥。為避免鼻導管對早產兒鼻黏膜的損傷,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氧流量0.5~1.0 L/min;患兒抽搐或重度低氧時給予頭罩吸氧,氧流量為4~5 L/min;呼吸暫停可采用呼吸囊加壓給氧,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95%,病情好轉后改為低流量間斷吸氧直至停吸。蛛網膜下腔出血患兒因頭部不宜搬動,長時間采取一種易出現吸入性肺炎;應根據產傷的部位,抬高肩部,頭偏向健側,避免嘔吐物和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床旁備吸痰器,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兒應隨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吸痰手法應輕柔,自口腔或鼻孔輕輕從淺入深,慢慢轉動吸痰管口,邊進邊吸或邊提邊吸,減少刺激達到有效吸引,禁止拍背。

3.3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組織

3.3.1鎮靜止驚患兒出現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苯巴比妥為鎮靜抗驚厥的首選藥物,可降低腦細胞代謝率、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血流、減少顱內出血、抗驚厥、保護腦組織,早期應用效果較好,也可選用水合氯醛、安定止驚。用藥后需嚴密觀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

3.3.2防治腦水腫如患兒出現精神萎靡、腦性尖叫、肌張力減弱或增強、原始反射異常等,則為急性腦水腫的主要表現,應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應用甘露醇有加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應慎用。顱內壓力爭取在48~72 h內降下來。同時要限制液體攝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腦水腫;使用腦細胞營養劑,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壓氧治療。

3.4合理喂養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嘔吐加重出血。對于出血輕者可用滴管滴喂,出血較重而出現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可施行鼻飼,以保證營養供給。鼻飼管以較軟的乳膠管或硅膠管為好,每周更換一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側鼻孔插入。停乳期應給予靜脈補液,以保持酸堿及水鹽代謝平衡,供給足夠的能量,使患兒血糖維持在正常高值,即5.4 mmol/L左右。

3.5健康教育

鼓勵堅持治療和隨訪,教會家長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可進行全身撫觸,肢體被動運動,肌肉按摩,變換和姿勢,放音樂,給患兒看色彩鮮艷、移動的物體,以促進小兒腦的發育。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78-779.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現狀及原因,探討科學合理的護理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間收治的124例住院新生兒醫院感染資料。結果 124例新生兒中,13例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率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為胃腸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膚感染1例(7.7%)。早產兒和難產兒中,共9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36.0%。結論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改善病房環境,不斷提高患兒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夠有效的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院內感染;新生兒;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新生兒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發育特點,機體免疫抵抗能力差,尤其是難產兒和早產兒,易發生院內感染,不僅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還嚴重威脅到了患兒的生命健康,對患兒的生存質量和預后產生了不利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的診斷方法、治療儀器、藥物的應用以及病原類型的變化,加之人為的醫護因素使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率逐年升高。本文將通過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現狀及原因,針對性的提出科學合理的護理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4例新生兒均為我院兒科2010~2011年間收治的住院患兒,其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齡3d~1個月,平均年齡8.4d。早產兒17例,難產兒8例,足月兒99例。

1.2 診斷方法

診斷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臨床表現為哭鬧、煩躁、嗜睡、發熱、腹脹、黃染等。

2 結果

124例新生兒中,13例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率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為胃腸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膚感染1例(7.7%)。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為主,消化道感染以白色念珠菌為主,眼部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早產兒和難產兒中,共9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36.0%。

3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

3.1 患兒自身原因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夠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白細胞的生產和儲備比較少,當患有感染及嚴重疾病時,白細胞的消耗量會有所增加,從而降低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易導致感染發生[1]。據文獻[2]報道:嬰兒低體重以及住院時間是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3.2 病房環境

多數新生兒病區面積小,空間狹窄,患兒和各種醫療設備較多,使用密度大,醫護人員較為集中,患兒多集中在一起,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機會。病房空氣不流通,使得細菌病毒滋生傳播的速度加快,加之探視的人較多且較為頻繁,容易帶入新的病菌,給新生兒院內感染留下了隱患。

3.3 醫護人員因素

醫護人員院內感染防范意識不強,在檢查、治療、護理過程中,未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如入室前未規范洗手消毒、未執行更衣制度,對聽診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并未引起重視等。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導致正常菌群失調,耐藥菌株產生一些條件致病菌,有機會迅速繁殖而致病,很容易造成醫院內感染的發生[3]。

3.4 侵入性操作

隨著現代化診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侵入性操作在新生兒病房使用,中心靜脈置管與機械通氣均屬于侵入性操作,由于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較薄,在操作過程中易擦傷而致皮膚細菌感染,同時也會破壞皮膚黏膜屏障,使自然防御機制受損,增加感染發生的機率。

4 護理對策

4.1 加強新生兒基礎護理,提高機體免疫力

護理人員應在新生兒出生后及時清理皮膚皺褶處的胎脂和血漬,每日用流動的溫水清洗新生兒,對于眼部感染的患兒,應用無菌棉簽沾生理鹽水輕輕擦洗患兒眼部,將分泌物擦干凈后再用眼藥膏涂抹。及時清洗更換患兒衣物,防止感染的擴散[4]。通過合理調整營養結構和預防接種增強新生兒免疫力,同時經常給新生兒按摩,能夠促加體重,提高免疫力。

4.2 健全院內感染防控制度,強化防控意識

健全的院內感染防控制度是避免感染發生的重要保證,醫院應針對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貫徹執行,定期進行檢查,監督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走進病區向醫護人員宣講院內感染防控知識,強化院內感染防控意識。

4.3 改善病房環境,加強病房管理

病房應科學合理布局,每日通風換氣,保證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每日用紫外線消毒空氣2次,每次3O~6O分鐘,并用0.2%過氧乙酸噴霧消毒4次,病房內使用的診療設備采用1:1000新潔爾滅擦洗[5]。同時,醫院管理者應進一步加強病房管理,強化無菌操作觀念,定期對病房環境進行檢測,檢查制度、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積極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4.4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規范護理行為

定期對護理人員尤其是新進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并進行考核,提高其對院內感染防范的認識,重視對早產兒以及難產兒的監護,合理使用抗生素,規范護理行為,護理過程中嚴格遵照各項無菌操作制度,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對患兒造成損傷。同時還應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操作培訓,可采取護士長經驗傳授、組織開展技能操作大賽以及派遣年輕骨干護理人員出外學習進修等方式,提高科室的整體護理水平。

5 結語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改善病房環境,不斷提高患兒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夠有效的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琴,馮占舂.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原因分析與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0,30(12):41-43.

[2] 潘玉杰. 新生兒醫院感染相關因素調查及護理對策[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6):197-198.

[3] 李玉妹.新生兒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8):736-737.

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第5篇

新生兒度過第一個冬天,年輕父母首先要考慮讓寶寶住在采光條件好、陽光充足、朝向較好的房間,室內溫床宜保持在攝氏20℃左右,這樣,寶寶換尿布就不太容易著涼。如果室溫太低的話,可考慮開空調調節溫度。

2.聽說新生兒是很怕冷的,要不要給新生兒穿得多一點?蓋得厚一點?包得緊一點?

由于新生兒產熱脂肪的分布與成人不同,體溫調節功能還較差,因此,一般新生兒的體溫是隨外環境的溫度升高而升高,隨外環境的溫度降低而降低。因此,適宜的環境溫度,對新生的寶寶來說最重要。如果天氣特別寒冷的話,室溫太低,新生兒易得硬腫癥;如果室溫適宜,但寶寶穿著或蓋得太熱的話,易得脫水熱,這兩種情況都十分危險。

那么,年輕父母怎樣才能知道寶寶是冷還是熱呢?告訴你一個小竅門:只要用手測試一下寶寶的鼻尖。如果寶寶的鼻尖不冷,那就證明寶寶不會感覺太冷,這樣的溫度還合適。

新生嬰兒應穿著適當、蓋得適當,不要用“蠟燭包”禁錮寶寶的手腳,要讓寶寶在適宜的溫度中活動自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冬季,一定要給寶寶提供足夠的熱卡,也就是說讓寶寶吃飽喝足因乳或配方奶,這樣就能保證有足夠的熱卡供應。

3.新生兒穿多少衣服才合適?

我們不主張給寶寶穿太多的衣服,如果室溫維持在攝氏25℃的話,寶寶只需穿兩套衣服就夠了,一套內衣褲再加上外套;如果室溫低于攝氏25℃的話,外套可穿厚一點。

建議年輕父母不要給寶寶穿棉花做的、腰部系松緊帶的棉衣、棉褲,因為新生兒很容易出汗,反而容易感冒;如果棉衣太小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壓迫新生兒的胸部,影響寶寶的呼吸和運動。有的年輕父母還讓寶寶穿著棉襖睡覺,這會造成寶寶睡眠姿勢不良。另外,最好也不要給寶寶穿毛衣、毛褲,一方面穿著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羊毛、腈倫等纖維容易引起寶寶皮膚過敏。

寶寶的穿著,以不出汗為宜。保持一定的室溫,盡量讓寶寶少穿衣服,活動自如。如果開空調室內空氣太干燥的話,可考慮添加超聲霧化加溫器,或在廚房里長時間燒一壺水,以增加空氣中濕度。

4.如何預防新生兒硬腫癥?

新生兒硬腫癥,又稱新生兒寒冷綜合癥,一般多見于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在特別寒冷的地區,如果保暖設施不夠完備的話,有感染的或患病的寶寶易得新生兒硬腫癥。因此,新生兒一定要注意保暖。在北方地區,剛出生的寶寶可在媽媽的懷抱里取暖。

5.要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洗澡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給新生兒洗澡,室溫最好在攝氏25℃以上,水溫宜在攝氏40℃左右。

如果沒有空調設備而達還不到這個溫度的話,可放置一個浴罩,先在浴盆里灌熱水,不要放冷水,待水溫自然下降,浴罩里則彌漫著足夠的蒸氣之后,再給寶寶洗澡。

有條件的話,最好每天給寶寶洗澡;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兩天洗一次也沒有關系。請注意:如果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的話,最好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

6.在冬季,新生兒最容易得哪些冬季疾病?如何預防?

新生兒都擁有天然的免疫力,能抵抗不少冬季疾病。一般情況下,新生兒最容易患的是感冒,因此年輕父母預防感冒要從自己做起,以免將病毒傳給寶寶。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室內每天通風兩次,通風時空氣要對流,以20分鐘為宜,但要注意不要把寶寶放在通風口。

此外,注意不要讓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親支接觸、探望寶寶,必要時,可用醋在室內熏蒸,進行空氣消毒。

7.可不可以讓新生兒接觸冷空氣和曬太陽?

我國許多地區至今仍保持著這樣的舊俗:新生兒不能出門。其實在許多國家,寶寶出生后兩三天父母就帶著他出門和曬太陽了。因此,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年輕父母也可帶未滿月的寶寶到戶外活動活動,如散步等,接觸一下冷空氣和曬曬太陽會使寶寶長得更結實。

8.如何護理低體重兒或早產兒?

護理要點是:A.保持適宜的室溫。室溫對低體重兒或早產兒尤為重要,年輕父母可根據寶寶的體重來調節溫度。一般來說,如果寶寶的體重在2-2.5公斤之間,室溫最好維持在攝氏20℃以上。如何沒有空調設備的話,在北方,土坑是很好的保暖設施。其他的地區寶寶則可用熱水袋取暖,但熱水袋只能使局部保暖,要多放幾個在寶寶的身體周圍,熱水袋一定要用布包裹起來,不要緊貼寶寶的皮膚,水溫在攝氏50度左右,防止燙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新蔡县| 石景山区| 康乐县| 前郭尔| 肇州县| 突泉县| 伊宁县| 顺义区| 乡宁县| 徐汇区| 新乡市| 冕宁县| 富源县| 奎屯市| 阿图什市| 平遥县| 呼和浩特市| 涪陵区| 岑巩县| 行唐县| 大港区| 水城县| 南岸区| 娄底市| 泰安市| 石城县| 遵化市| 大新县| 孟津县| 萍乡市| 承德县| 湛江市| 鹤岗市| 昭苏县| 永泰县| 竹北市| 老河口市| 栾川县| 旬阳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