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洋環境監測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監測任務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以目前的全國業務化海洋環境監測任務為基礎,對上報的監測任務進行標準化命名,如海洋生物多樣監測、海洋大氣監測,對不同填報的名稱進行標準化處理。
1.2組織單位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各地上報的組織單位比較混亂,有的上報了監測機構名稱,有的上報了其隸屬的行政部門名稱,不利于監測任務的考核。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以及各海區年度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目前組織單位主要包括國家海洋局局屬單位、3個分局、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和5個計劃單列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如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對不同填報的組織單位進行標準化處理。
1.3監測區域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地方上報的監測區域不夠規范,且很難表現出更多的區域信息,同時考慮到區域統計分析,因此需對監測區域進行規范化命名。監測區域命名結構為:沿海地區/海區+沿海城市/特定區域+名稱,其中沿海地區/自然海區和名稱字段不能省略,沿海城市/特定區域字段若無可以省略。如,遼寧葫蘆島赤潮監控區,廣東近岸、福建廈門近岸、東海近海及遠海,對不同填報的監測區域名稱進行標準化處理。
1.4監測要素名稱的標準化處理
每個監測任務里包含了不同的監測要素,且不同的任務可能會監測相同的要素,因此需對監測要素進行規范命名,以便對相同的要素進行統一分析、數據量統計等。以目前的業務化海洋環境監測要素為基礎,對上報的監測要素進行標準化命名,如水文氣象、海水水質、沉積物質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對不同填報的監測要素進行標準化處理。
1.5監測參數及單位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每個監測要素需要監測不同的監測參數,如海水水質需要監測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溶解氧等。而每個監測參數的名稱在寫法上有不同的形式,如化學需氧量也可寫為COD,氨氮也可寫為氨-氮或NH4-N等,給數據的統計、評價帶來一定的不便,因此有必要規范不同監測參數的名稱。另外,每個監測要素的單位也需統一規范。如重金屬的鋅元素,有的上報其參數單位為mg/L,有的上報為μg/L。在數據統一進入標準數據庫時,需將單位統一。參照國際標準、國內海洋環境監測調查規范以及各地監測機構的填報習慣等,針對不同的監測任務和監測要素,對每個監測參數的名稱及計量單位進行標準化處理。
1.6站位基礎信息的數據類型標準化處理
監測數據的類型包括數值型、字符型、布爾型和百分比等。對站位基礎信息如站位編號、經緯度、監測日期、水深和層號等的數據類型進行規范。(1)站位編號。上報的站位編號大部分為字符型,但也有站位編號為1、2、3等,為數據庫的統一管理,需統一轉換為字符型。站位編號不規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站位編號英文大小寫不一致;②監測機構各自命名;③在站位編號上加“臨”“平行樣”和“空白樣”等字樣。參照目前海洋環境監測站位編號規則,由任務編號、海區編號、類別編號和站位序號順次排列組成。對站位進行統一編號。對于歷史站位編號的確認,可通過核查相關的監測數據、核實年度監測方案、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等方式,將站位編號統一。(2)站位的經、緯度。上報的經緯度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小數形式,另一個是度分秒形式。為便于計算機的計算方便,目前統一為小數形式。由于經緯度的小數位數不一致,會導致部分空間定位有細微的差別。結合監測任務計劃和實際監測情況,統一經緯度的有效位數,目前保留到小數點后6位。(3)監測日期。上報的監測日期格式不一致,主要形式為:“2011-08-20”“2011/8/20”、或為時間型等。現統一其形式為“2011-8-20”,年份:填滿4位;監測月份:1—12,月信息小于10,前位無需補零。注意檢查,監測年份是否為該年度;月份是否大于12;日期是否在該月的自然日以內。(4)采樣深度與層號。部分地方監測機構在該填報“層號”的地方填寫了采樣深度,同時層號不統一,有的為中文———“表層”“中層”“底層”;有的為英文———“S”“M”“B”。《海洋監測規范》中對水深和相應的采樣層次進行了規范。對層號,統一用英文表示。其中:表層為S;底層為B;若只有一個中層用M表示,若為多個中層,則分別用M1、M2、M3等順延表示。另需檢查層號與層深的匹配情況,若層號為S(表層),則采樣深度應小于或等于2m;層號為B(底層),則采樣深度大于3m。部分填報機構填寫層號時,出現表層填寫“B”和底層填寫為“D”的現象,可能是按“表層”和“底層”的首拼音字母填寫造成的。
1.7監測參數不規范類型的處理
監測參數的不規范類型問題,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1)大于號、小于號。某些監測參數如重金屬、大腸桿菌數等,其監測參數值上報中含有大于號或小于號。此類數據通常不影響其評價等級的判定,但會影響該類參數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等統計的結果。可研究該參數的理化性質并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該參數的具體值大小。其缺省解決方法是刪除大于號、小于號,以便該參數的統計及評價。(2)未、無、“-”等字樣。結合年度監測任務,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該監測參數是未被監測,還是低于檢出限。未監測用空值表示;低于檢出限用“未檢出”表示。(3)空格及其他無效字符。上報的監測數據中常含有空格及其他無效字符,使得計算機在識別、歸類等過程中出現異常。可核查監測數據的內容和性質,確認為無效字符后,對數據值前、后含有的空格或其他無效字符進行刪除處理。對經緯度空缺,可核查相關的原始上報數據集和年度監測工作方案,或聯系地方監測機構;對層號空缺,可根據水深判斷,或聯系地方監測機構補缺;對某些監測參數值空缺,可結合年度監測任務,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該監測參數是未被監測,還是低于檢出限,再根據判斷結果給出規范填寫。
2監測數據的齊全性檢驗
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的齊全性檢驗,是以海洋環境監測方案為依據,檢查監測方案中規定的監測數據是否全部上報完整。首先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務以及各海區年度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進行分析,對監測工作方案進行信息解析,按空間維度、指標維度和時間維度對監測任務進行細化,空間維度包括監測站位、監測區域、管轄區域等,指標維度包括監測參數、監測要素等,時間維度包括監測時間等。其中監測站位、監測參數、監測時間是空間維度、指標維度和時間維度的最小單元,通過對最小單元的數據量統計,可獲得其上一統計單元的數據情況。因此對海洋環境監測方案的解析按監測站位、監測參數和監測時間3個方面進行分解。對照監測方案,檢查接收的數據是否存在區域、站位或頻次等有空缺監測的情況。記錄缺失的原因:可能由于某些緣故未能進行監測、地方調整了監測方案或地方漏報。仔細核查年度監測任務計劃,聯系地方監測機構確認。
3站位基礎信息數據質量控制
3.1空間位置檢驗
空間位置檢驗主要針對調查單位在站位信息匯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錄入錯誤。將調查站位經緯度轉換為十進制的單位后,通過利用GIS生成站位圖的方式檢查站位落點所在位置,看其是否落在規定的監測區域,對于斷面上的調查站位,還要檢查其是否明顯偏離斷面沿線。同時還需檢查“相同的站位編號,經緯度不同”和“不同的站位編號,經緯度相同”等數據空間位置精度的問題。對于該類問題,可通過核查相關的監測數據、核對年度監測任務、聯系監測機構確認等方法,予以更正。
3.2站位基礎信息一致性的檢測
根據站位基礎信息一致性檢驗方法,即監測區域、站位編號、站位經緯度、監測日期等基礎信息決定一條數據記錄,根據不同的監測任務和監測要素,分析站位基礎信息一致性是否符合。針對站位編號和經緯度不一致的情況,從空間位置檢驗是否合理,并核實監測方案進行解決。針對監測日期相同且站位編號相同等情況,判斷兩條記錄的監測參數值是否完全一致,若完全一致則認為是重復記錄;若不完全一致,可認為是平行樣記錄,并進一步核實。
3.3數據記錄重復的處理
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的上報過程中存在很多重復的數據記錄,產生這種重復記錄的主要有如下原因。(1)地方上報數據時,重復上報了監測數據集,如8月份上報了5月份和8月份兩份數據;年底將全年的監測數據再次上報。(2)不同監測機構報送的重復數據,如屬于上下兩級監測機構(省、計劃單列市)重復報送。(3)地方監測機構監測人員填寫報表時,將某些記錄重復填寫。(4)地方監測機構監測人員填寫報表時,將平行樣的數據填寫。(5)數據集合并時,將曾經合并過的數據集再次合并。對于重復的記錄數據,在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庫中應做剔除處理。
3.4平行樣的處理
平行樣數據只作為監測數據質量保證的輔助,在實際統計、評價和監測數據時需區別對待。一般來說,只有少數站位上報的數據是平行樣。為了數據量統計、環境質量評價等的需要,對于平行樣的記錄數據,可將監測參數值進行求平均處理。
4監測參數數據質量控制
4.1值域一致性檢驗
在海洋環境監測中,每個監測參數有其對應的經驗值域范圍,通過值域檢測規則對填報的監測數據按不同監測要素分別對每個監測參數值進行檢驗,對于超出值域范圍的值,需進一步分析該區域其他站位、其他頻次、周邊站位的參數值情況,并結合監測任務性質以及超出值域比例,從而判斷該參數值的可靠性。
4.2邏輯一致性檢驗
某些監測參數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即監測參數與監測參數間存在某種相關關系,有些關系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根據邏輯一致性檢驗方法,對于不符合邏輯一致性的監測數據記錄,應進一步同監測機構進行核實。
4.3數據輸出
對文件進行批量檢驗處理,對于檢驗結果,給出合理且足夠詳細的錯誤提示,并保存質檢日志,使得數據便于修改。為了區別一個數據是否進行了質檢、是否通過質檢,以及了解質檢的情況,需要對質檢過后數據增加一個質量控制符號,簡稱質量符。綜合參考“國標GB/T12460-2006海洋數據應用記錄格式”以及“908海洋化學標準記錄格式”等質量符格式。其中,“908海洋化學標準記錄格式”中質量符2表示可疑傾向正確,3表示可疑傾向錯誤,本研究將這兩者綜合考慮,記為可疑;另外,“908海洋化學標準記錄格式”中質量符8表示痕量,由于與“未檢出”有一定的重疊,因此本研究只采用“未檢出”。表1給出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符及說明。一般來說,數值型的監測參數數據,對其質量檢驗出有問題的只能作為“可疑”處理,不宜隨意修改或刪除。除非經過專家經驗檢驗,并經監測單位核實,可明確其為錯誤的,其質量符方可標注為“4”。對于監測站位基礎信息,如監測日期、站位編號、經緯度、層號等,檢驗出有問題的,可根據檢驗情況,標注其質量符為“4”或“3”等。按步驟完成監測數據處理流程后,可分年度或季度對處理的文件形成數據處理報告,并制作經標準化處理和質量控制后的標準數據集。
5結束語
一、檔案的收集
檔案收集是檔案管理工作的第一個環節,要保證檔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首先要重視檔案資料的收集。作為基層單位檔案人員,不僅僅是簡單接收單位內各部門移交的文件材料,還要承擔起文件材料形成質量的檢查責任,對文件材料的規格、字跡材料、用紙、頁數、簽署蓋章、文件邏輯關系、份數等方面都要進行仔細檢查。檔案資料除了文字資料、圖表資料以外,還有照片資料、音像資料、電子數據等,都要一一做好簽收登記。對不符合移交保存規范的檔案,檔案人員應該提出退檔,要求重新補充更正。有時有的業務部門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將常用部份的技術檔案留下,其他資料則移交檔案部門,造成其他部門需要技術檔案時無法在檔案部門進行查詢。有的業務人員雖然將文件歸檔,但未作任何清理,不管文件是否有價值,一個勁兒地成捆移交。這些在檔案收集過程中發生的種種情況都將影響檔案的質量。如果把住了這一關,就為開展檔案管理下一步工作創造了較為有利條件。
二、檔案的整理
根據監測中心檔案管理工作實踐,檔案資料收集以后,檔案人員必須對其進行鑒別整理。基層單位的檔案主要分為人事檔案,文書檔案和業務檔案。人事檔案有著嚴格的編制和分類標準,一般由政府部門認可的有專職檔案管理能力的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文書檔案的分類編目也有規范的標準;業務檔案的整理和編目就很難有統一的標準,這是因為各個基層單位的業務千差萬別,管理要求也各有不同,這就需要各單位根據自身業務的特點和管理需要進行科學分類,使之形成一個具有一定隸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系統。
2001年,監測中心通過了省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評審,2005年,又取得了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頒發的《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證書》。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要求,監測中心建立了與承擔的檢測工作類型、范圍和與工作相適應的質量體系,并進行了有效的運行和維護。監測中心質量體系文件分為四個層次,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和質量計劃與記錄等。按照監測中心的作業指導書――檔案整理規范的要求,中心的業務檔案分為5個一級類目,一級類目下面根據需要設置若干個二級類目,二級類目下面在根據需要再設置若干個三級類目,如此類推,制定分類目錄,經過鑒別整理后的檔案按分類目錄進行登記造冊,使檔案分類和檔案內容一目了然,便于日后檢索和利用。
三、檔案的保管
實踐證明,檔案保管是一項非常嚴謹且責任重大的工作,也是實現檔案科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做好檔案保管,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軟件。所為硬件,是指有良好的庫房,標準的裝具,以及必要的保護設施。所為軟件,就是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的保護知識、保管方法、保密意識和需要認真執行的檔案管理制度。基層單位的檔案保管硬件往往因為條件的限制而比較簡陋,這就更需要檔案管理人員注意日常的巡查,注意檔案庫房的溫度、濕度的控制與調節,注意防盜、防水、防火、防霉變、防蟲蛀、防有毒有害氣體等各種因數對檔案的危害。
借閱檔案要嚴格執行管理制度,辦理借閱登記手續,借出和歸還時都要做到當面清點,歸還的檔案資料按順序放回原位,以便日后次查找。保證巳歸檔的資料安全、完整。
四、檔案的利用
檔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檔案利用,檔案利用工作是檔案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直接手段,檔案管理人員通過對檔案的編目、檢索、編研工作,編制出方便簡易的檢索工具,隨時準備為利用者提供急需的檔案,才能改變人們認為檔案室就是資料沒有地方存放而存放的地方、是廢紙倉庫的錯誤觀念,使檔案管理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我國沿海地區赤潮集中發生的時間為每年6月至8月,成因主要包括浮游生物暴發性激增;人類活動如排污、廢水等大量增多;海水富營養化;海水溫度提高;海水養殖等五大因素。一般隨著洋流或溫度降低,5至7天就會消亡。研究表明,赤潮主要發生在港灣等水交換能力較差的區域,在大連主要集中在大連灣、普蘭店灣、龍王塘等附近海域。因為國家加強了水質監測力度并加大了對排污口的管治,使大連海域近年來的海水質量明顯轉好,赤潮現象鮮有發生。筆者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一起類似案例,很具有代表性。2019年7月某日,接到相關環境監察部門通知,發現位于我市某區的一處近海自然水塘呈現粉紅色異常。市監測中心接到該通知后,立即派出監測人員進行相關準備工作,并第一時間趕赴水塘現場進行調查和監測采樣工作。
1現場情況調查
經現場人員調查,該水塘地處近岸,水塘內有呈粉紅色的糊狀物質,粉紅色糊狀物面積基本覆蓋整個水塘。經核實,該水塘在大潮期間有海水倒灌現象,且在退潮時存在海水存留,同時排查有無其他污水匯入可能。經查實,該水塘上游有兩個自然村,其生活污水匯入該水塘,另外有多家臨近海帶加工企業等生產廢水的排入其中。
2水質監測與樣品采集
通過調查,初步認定,是由于生活污水及多家臨近海帶加工企業等生產廢水的排入,加之7月溫度較高,造成局部地區的水華或赤潮現象。但通過經驗判斷,水華或赤潮現象,水體一般呈現紅色,但根據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呈現粉紅色的情況比較少見。為弄清水塘內粉紅色胡狀物質來源及性質,監測人員現場制定監測方案。按照相關采樣規范,對水塘中不同區域進行水質樣品采集,送回實驗室。分別對水中的化學指標及生物指標進行分析。
3監測結果與分析
3.1化學指標由于該水塘內混合了海水、生活污水和企業廢水,因此,在進行項目分析時,決定采用廢水和海水兩種不同的評價標準來進行結果分析。監測中心實驗室對采集的水樣按照廢水方法進行了常規項目分析。分析項目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監測結果見表1。監測中心實驗室對采集的水樣按照海水方法進行分析,即營養化指數指標分析。分析項目包括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和活性磷酸鹽,監測結果見表2。
3.2生物指標監測中心實驗室對海水樣品中的生物指標進行分析。大連市近岸海域富營養化評價可參照《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范》(HJ442-2008)[1]中富營養化狀況評價方法,即當E≥1時為富營養化,E值越高,富營養化程度越嚴重。E=化學需氧量×無機氮×活性磷酸鹽×106/4500。(式中:化學需氧量、無機氮、活性磷酸鹽質量濃度單位為mg/L。)同樣海洋監測技術規范第七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GB17378.7-2007(5))進行浮游植物監測分析[2],結果表明該水塘內優勢種為小環藻屬,優勢種半分比為20.6%,個體總數4.4×105個/升。
4監測分析
4.1水塘內化學需氧量和總磷超出《遼寧省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211627-2008)中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3],化學需氧量指標超標3倍,總磷指標超標1.4倍。
4.2近幾年大連市近岸海域水體一直處于貧營養狀態,富營養化指數均值保持在0.7左右。而此次水塘水質變色事件中水塘中浮游植物個體總數4.4×105個/升,且根據富營養化指數E<1,判斷該水塘不具備發生水華或赤潮的條件[4]。這說明此次水色異常事件不是由于水華或赤潮引起的,而是由其他特殊原因引起的獨立事件。
4.3經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專家咨詢和和查閱文獻[5-7],海帶加工廢水可排放出大量的多糖類物質、蛋白類物質及墨角藻黃素、葉綠素和葉黃素等色素,多糖類物質和蛋白質類物質大量存在,在適宜的條件下導致大量微生物滋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色素發生分解或微生物本身會導致水色異常。而文獻中多有報道,在海帶存放不當的情況下,易腐爛變質,微生物滋可生產生粉紅色的糊狀物質。因此認定,此次水塘水色異常事件,是由于上游海帶加工企業將生產廢水排入該水塘,廢水中的海帶殘渣腐爛變質,造成水塘內微生物滋而產生的粉紅色糊狀物質。
5改善措施
5.1赤潮的應急監測作為赤潮應急工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存在諸多問題。在各類應急預案中,無論赤潮災害的級別高低,其監測工作均采用統一的標準和監測內容,監測方案臨時制定,程序不可控,造成監測力量浪費及數據量不足等問題。為了有效了解赤潮災情及動態,應急監測工作應該根據具體赤潮災害的大小進行等級劃分,為提高工作效率,明確目標提供寶貴的應急時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