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第1篇

(1.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科技學院管理學院,安徽鳳陽233100)

摘 要:文章以安徽省區域旅游業為例,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選取2012年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業投入產出數據,對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業相對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進行測度和分析。研究發現旅游業的人力、物質資本、旅游資源要素投入,以及地區是否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與資源配置效率存在非正向線性關系。不同要素稟賦與投入的區域均可通過有效的技術與規模的管理,實現旅游資源的有效配置。最后,根據測度結果,提出安徽省旅游業投入產出效率改進方向和措施。

關鍵詞 :安徽省;旅游業;數據包絡分析;效率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3-0090-06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331002,71271072,71301037);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項目(SK2013B142);安徽科技學院研究項目(SRC2013325)

作者簡介:鄭謙(1980-),女,四川自貢人,安徽科技學院講師,合肥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務科學,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梁昌勇(1965-),安徽肥西人,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駿峰(1981-),浙江長興人,合肥工業大學副教授,博士后。

一、引言

我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將旅游產業作為區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或支柱產業,并出臺相關政策加以培育。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地方政府在促進旅游業發展中,主要偏重以要素投入為主,依靠資源投入來新建擴建景區,改善交通、餐飲、住宿等旅游設施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是在實際中,究竟要素投入量和運營效率之間的關系如何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探討。

本文以安徽省區域旅游業要素投入與運營效率的橫向比較為例,分析要素投入量與運營效率之間的關系。主要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選取2012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橫截面數據,對安徽省內各地級市旅游業發展的技術和規模效率進行比較分析,建立資源投入改進指針系統。一方面對旅游業的要素投入與運營效率之間關系的假設進行實證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徽省各地級市旅游效率的提高,促進安徽省旅游產業發展。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稟賦,旅游業在安徽省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安徽省內的旅游資源分布不均,各地區的投入水平和相關設施的建設力度都在不斷加大,但是對于旅游業的投入,按照基本的經濟運行規則,應是以效率為導向,以資源的最優配置為目標,實現投入產出的最優比率。總體上看,對安徽省旅游業投入產出效率的相關分析文獻較少,測度安徽省旅游的投入和資源利用效率之間的關系,對于科學衡量安徽省各區域旅游業發展水平,豐富安徽旅游業研究內容和方法,以及合理評價其發展質量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理論假設

國外關于效率評價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領域,Lewin(1986)等提出效益、生產力和效率是組織研究工作的核心主題[1]。國外對于旅游產業的效率評價較豐富,早期的研究較有影響力的包括Berg, L. van den(1995)年關于歐洲8個城市旅游的績效與戰略的分析[2]; Ercan Sirakaya(1995)用Shift-share方法測度了美國南卡羅萊州的旅游績效[3]等等。近幾年來,關于旅游業的效率評價的相關研究不斷豐富,從分析方法和研究內容上都有很大的拓展,如V. Castellani(2010)研究了可持續旅游政策發展的績效指標[4]。總體上,國外旅游業的績效評價涉及面較廣,如旅游地、旅游交通、旅游政策以及相關影響因素都進行了評價和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比較豐富,但是對地域性旅游業綜合效率分析較少。

國內關于旅游業的效率評價方興未艾。從研究對象上看,微觀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業的效率評價,如劉靜艷等(2012)分析了上市旅游企業的股權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5];段正梁(2013)對上市旅游企業的并購行為對效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6]。宏觀上主要在大區域、省級和主要旅游城市層面進行旅游業實證分析,如馬曉龍(2009)通過比較中國主要旅游城市的效率差異來分析其發展階段演化[7];朱承亮等(2009)采用SFA對中東西部旅游產業的效率進行評價[8];周志宏(2012)采用非參數效率分析模型對省級旅游產業的績效進行了對比分析[9]。關于特定省域內旅游業的效率評價較少。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包括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TOPSIS、回歸分析、DEA、SFA等。

對于安徽省的旅游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特定區域或特定旅游項目的規劃,如胡文海(2008)對池州的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研究[10];程靜靜(2012)研究了安徽省黟縣評價指標體系[11]。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較少。同時,對安徽省內的旅游業績效評價的相關文獻較少,尤其是對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業橫向比較效率分析很少。近年來,安徽省旅游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旅游資源豐富區域。各地方政府往往以每年的旅游資本增量投入作為促進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方式,以景區的新建擴建為主要措施。但是各地區的投入產出效率是否一致,投入的要素以人力和物質資本為主,還是以技術提升為主,這都需要進一步分析與研究。依據C-D生產函數,旅游業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兩個大方面,但產出水平還受到管理技術影響,單純的資本投入并不能引致產出運營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旅游業投入規模與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之間,不存在正向線性關系

根據規模經濟性理論,投入要素增加可能是產出增長率呈現經濟或不經濟的狀態。安徽省不同地區的旅游業規模差異較大,處于不同的規模收益水平階段,因此,地區過高或者過低的投入量都無法實現旅游業的最優資源配置。

假設2:旅游自然資源分布量與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之間,不存在正向線性關系

安徽省旅游資源(包括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如黃山市等旅游資源豐富,知名度高,而部分地區的旅游資源則相對貧乏。旅游資源的豐裕度與資源的利用的效率不存在正向關系,受到技術、管理等多種因素影響。

假設3:區域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與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之間,不存在正向線性關系

安徽省各地級市要素稟賦存在較大的差異,有池州、黃山等旅游資源稟賦富裕的地區,也有礦產資源豐富的區域如淮南等,也存在大量的重工業城市如蚌埠、淮北等。以重工業和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產業結構的地區,其環境評價一般低于其它地區,進而間接影響到旅游業的發展。但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集約利用,地區文化旅游特色的宣傳與展示,也可以實現地區旅游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對于存在產業結構差異的區域來說,均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旅游業的高效運營與發展。

三、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DEA是由Cooper和E.Rhodes(1978)所提出的一種非參數效率評價方法[12],適用于對多個具有相同投出產出要素,組織目標相同,且外部環境相似的生產單元(DMU)的相對投入產出效率評價,通過對若干個DMU在生產前沿面進行投影,測度偏離生產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其相對有效性。由于其可有效避免權重賦值的主觀性,且對數據量綱無約束要求,可同時處理多種投入和產出效率評價等優點,因此,在魏權齡(1989),馬占新(1999),梁樑(2004)等一批學者在國內進行介紹以后,在經濟學、管理學、系統科學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日趨廣泛。

從旅游業上來說,安徽省內的16個地級市具有相似的宏觀環境和產業環境,行業發展目標和任務相近,且具有相同的投入產出要素。本研究選取BCC模型,對安徽省各地級市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進行測度,分析安徽省省域內旅游業效率發展水平的情況,促進安徽省各地級市旅游業投出產出效率優化。

2.指標設計

對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業效率的測度,擬采用BCC模型,對其規模和技術效率進行評價。旅游業屬于高關聯度行業,有形無形的影響因素眾多,基礎設施、景區建設、區域環境、服務質量等均可影響旅游業產出效率,但是受統計指標口徑以及數據可獲得性的影響,本研究主要選取對旅游業影響緊密,且具有完整數據的指標作為旅游業效率投入產出指標。同時,考慮到最終輸出數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盡可能保持測度單元數為指標數的兩倍以上。

本研究采用的投入指標包括資本投入(包括物質和人力資本),和旅游資源分布量。從物質資本投入來看,和旅游業直接相關的物質投入可用以下兩個個指標進行測度:各地級市星級酒店數(X1),旅行社數(X2)。從人力資本投入來看,由于旅游業從業人數在統計上的數據難以獲取,而區域旅游業從業人員和相應的餐飲業從業人員數量呈現較高的相關關系,因此本研究選取與旅游業最為緊密聯系的城鎮非私營單位住宿餐飲業從業人員數(X4)作為近似替代。考慮各地區旅游資源稟賦對區域旅游產出效率的影響,因此,以各地區的主要景區數(X3)作為旅游資源分布量的投入指標。產出指標上,相關文獻主要是以旅游業收入和接待游客數量進行衡量,因此選取各地級市旅游業總收入(Y1),接待游客總數(Y2)作為產出指標。結合安徽省統計年鑒(2013)和安徽省旅游統計年鑒(2013)中2012年的統計數據,獲取安徽省16個地級市旅游業投入產出指標數據。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對安徽省旅游業DEA效率評價的數據計算采用deap2.1軟件輔助完成,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2.投入規模與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比較分析

旅游業資源投入規模包括物質與人力資本投入。從計算結果來看,物質資本投入,如圖1與圖2 所示,各地的星級酒店數和各地的旅行社數量,均與綜合效率值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向線性關系。人力資本投入,如圖3所示,也與綜合效率值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向線性關系。

合肥的物質與人力資本的投入量最大,旅游綜合效率處于最優區間(θ0 =1),但黃山作為投入量僅次于合肥的地級市,綜合效率值卻為0.8。淮北、宿州、阜陽的物質資本投入量最少,馬鞍山的人力資本投入量最少,但是淮北、宿州與馬鞍山卻處于綜合效率有效區間(θ0 =1),阜陽的綜合效率值為0.85。因此,旅游業的資源投入,無論從物質還是人力資本投入上看,與旅游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之間不存在正向線性關系,假設1得證。

從原因上看,黃山地區的旅游資源豐富,物質與人力資本的投入量大,但是管理效率較低,管理人才相對缺乏,因此高投入的資源配置效率并不理想,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而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從人才吸引力、基礎設施支撐力上均處于優勢位置,旅游業的高投入伴隨著有效管理,帶來了最優的規模與技術效率。對于旅游資源投入較少的地區來說,淮北、宿州與馬鞍山的旅游資源較少,旅游業規模較小,管理難度較低,管理技術要求不高,因此盡管旅游業的投入有限,但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仍然實現了較好的綜合效率。

3.旅游資源分布量與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比較分析

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資源分布量不均衡,旅游景點數平均為16.6個,標準差9.82。黃山地區的旅游景點數最多,其次為宣城、池州、合肥等地,旅游景點數最少的為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等地。如圖4所示,各地級市的旅游資源分布量與旅游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正向線性關系。從圖中來看,在低于10個旅游景點數的旅游資源匱乏區,存在著淮北、宿州、蚌埠等資源配置效率有效區域(θ0 =1 ),也存在亳州、阜陽等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區域。在大于20個景點數的旅游資源豐裕區,合肥、池州、安慶的資源配置效率較高(θ0 =1),而黃山、宣城、滁州、六安等區域的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因此,假設2得證。

從原因上看,旅游資源充裕區域的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主要有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旅游業發展的技術效率不高,如滁州、六安、宣城等地,這些區域的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相對低,地區的人才集聚、技術進步速度與創新能力均制約了旅游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因此,技術效率均處于效率前沿面的0.5-0.8左右的水平。二是由于旅游業的規模效率有待提高,雖然這些地區的存量旅游資源充裕,但是其接待游客的規模和旅游業收入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可以通過創新旅游模式,加強旅游宣傳等措施來提升規模效率。旅游資源匱乏地區,如亳州、阜陽等地則主要是由于規模效率不高引起的資源配置效率較低,這需要結合地方特色,不斷開發地方旅游資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與。

4.區域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與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比較分析

在安徽省的各地級市中,區域產業結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如淮南、淮北、銅陵、馬鞍山等礦產資源豐富區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結構,而蚌埠、蕪湖等重工業城市也形成工業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大量的礦產資源開發和重工業發展,對區域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間接引致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偏小,旅游業發展速度緩慢等問題。但是,從旅游業發展效率來看,這些以礦產也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其綜合效率值呈現多樣性特點。淮北、蚌埠、馬鞍山、蕪湖等地的綜合效率均處于前沿面(θ0 =1),而淮南等地的綜合效率值則僅為0.413。

黃山、池州等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地區,形成以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為特點的產業結構,旅游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旅游的資源存量和規模上都處于前列。但是,其綜合效率也呈現不同的特點,池州位于前沿面而黃山地區則規模效率欠佳。因此,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與區域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非正向線性關系,假設3得證。不能簡單以是否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來解釋旅游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這還與旅游業的技術管理水平、營銷能力、人才吸引力相關。礦產資源型和重工業型區域也可以通過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模式創新、發展地方特色旅游產業來獲得更好的旅游效益與資源配置效率。

五、研究結論

根據DEA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安徽省16個地級市旅游業相對效率情況,以及改進的方向和空間。考慮到旅游業產出的不可控性,而投入則屬于可控范圍,因此,在保持現有產出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各地級市可以優化的投入值如表2所示。

從前文的分析結果來看,旅游業的資源配置效率與旅游資本投入、旅游資源分布量以及區域以主導的產業結構存在非正向線性關系。旅游資源匱乏、投入量有限,或者地區產業結構為礦產資源型和重工業型區域,也能通過不斷改進技術管理水平,創新旅游業發展模式,發展地方特色旅游產業,來充分挖掘地方旅游業潛力,實現旅游產業的發展,從而提升旅游業在區域經濟中占比,這對于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構建和諧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

就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業來說,根據測度結果,可將綜合效率值小于1,即旅游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地區分別以三種指針方向進行改進。如圖5所示,一是位于上部的黃山、阜陽、六安、亳州和銅陵地區,主要以提升規模效率為主,黃山主要進行存量調整,增加服務的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而阜陽、六安、亳州和銅陵則主要是通過擴大旅游知名度,優化服務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提升規模效率。二是位于右部的宣城和滁州地區,則主要集中于技術效率提升,通過信息化與加強管理,吸引更多人才來提升管理水平,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淮南地區,則需要在規模和技術效率兩個方向上不斷提升,才能真正發揮好地區旅游資源的優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六、研究展望

本研究主要應用BCC模型,以安徽省區域旅游業發展為例,選取2012年度安徽省旅游業發展數據來測度各地級市的旅游業發展效率,在投入指標選取上盡量避免指標間的線性相關,測度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對各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提供借鑒作用。但是,在研究中考慮到2011年安徽省合肥與巢湖的轄區調整,以及由此帶來的統計數據變動問題,因此主要選取的是2012年的橫截面數據進行分析。但是,旅游業效率數據在不同的年份可能出現不同的效率值波動。因此,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隨著統計年份的積累,可以引入Malmquist指數,以旅游業面板數據來測度的旅游資源配置效率變化,建立安徽省各地區相對效率變化數據庫,動態跟蹤安徽省各地級市的旅游發展效率,以此來更深入的分析旅游業要素投入與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ARIE Y.LEWIN,JOHN W. MINTON. Determin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other look,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5):514-538.

[2]BERG, L.VAN DEN,BORG,J.VAN DER,MEER,J.VAN DER. Urban tourism: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es in eight European cities[M]. Avebury,USA,1995.

[3]E SIRAKAYA, M UYSAL, L TOEPPER. Measuring tourism performance using a shift-share analysis: The case of South Carolin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34(2):55-61.

[4]V. CASTELLANI,S. SALA.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6):871-880.

[5]劉靜艷,陳閣芝. 政府控制、權力制衡與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關系研究[J].旅游科學,2012,(01):51-59.

[6]段正梁,危湘衡.旅游企業多元化并購類型與長期績效的關系——以2002~2008年中國旅游上市公司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6-93.

[7]馬曉龍.基于績效差異的中國主要城市旅游發展階段演化[J].旅游學刊,2009,(6):25-30.

[8]朱承亮,岳宏志,嚴漢平,李婷.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我國區域旅游產業效率研究[J].旅游學刊,2009,(12):18-22.

[9]周志宏,周雨婷.我國省級旅游產業績效的對比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12):139-141.

[10]胡文海.基于利益相關者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8,(7):82-86.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第2篇

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開發和建設的對象物,是一個城市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業發展和建設的最重要的地域單元,城市旅游是現代旅游活動的主體。現代都市以其活躍的經濟活動、現代的建筑風貌、優越的購物環境、先進的娛樂設施等條件,對各層次旅游者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隨之成為現代旅游和現代都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旅游資源是一個城市內能夠對旅游者構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總稱。城市旅游資源既包括傳統意義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類旅游資源,也包括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影響、文化特色、環境狀況、科技與信息的發達程度、娛樂設施保障等多種吸引要素。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城市旅游資源系統。

2.城市旅游資源系統的功能及其實踐意義

對旅游者構成吸引是旅游資源的本質屬性,城市旅游資源吸引力的大小取決于城市旅游資源系統的功能狀況。作為一個系統,其功能的大小不僅取決于系統要素(子系統)的自身狀況,而且取決于各系統要素之間的組合狀況(系統結構)和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等輸入、輸出條件(系統環境)。城市內各旅游資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對旅游者構成吸引和為城市旅游業發展服務這個層面上,表現為特定的結構,同時需要與其開發利用的條件相協同來實現特定的功能。

統計表明,我國50個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據全國旅游總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業總體規模越大,旅游城市體現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體性就越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旅游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開始擺脫了以桂林、西安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為風景名勝區提供接待服務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這兩種發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發揮,更加依賴于其自然、經濟和社會的綜合環境,依賴于城市旅游整體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認知,依賴于在多種環境條件作用下的各種旅游資源要素在城市范圍內的有機組合所形成的綜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資源的評價必須擺脫單一的旅游資源要素評價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種因素的作用,相互關系及其有效發揮其功能所必須的環境條件,優化旅游資源系統要素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整體功能,實現城市旅游產業的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筆者認為城市旅游資源的評價應該是對城市旅游資源系統所作的分析過程。在這個分析過程中,首先要對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進行詳盡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個性旅游價值;其次要對城市旅游資源系統要素的組合狀況進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結構特征,以揭示其整體旅游價值;最后還要對影響和制約城市旅游資源系統的環境條件進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環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際價值。

3.城市旅游資源系統的質量評價體系

3.1 旅游資源的要素特征及其個性旅游價值

城市旅游資源系統由城市旅游資源系統要素(或稱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構成。這些旅游吸引要素內容相當寬泛,它們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為子系統的城市旅游資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資源系統及其環境特征的制約與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資源要素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即旅游資源要素本身的、質的規定性。不論旅游資源要素怎樣組合,也不論其所處的環境和開發條件的優劣,這種獨立性都不會改變。

城市旅游資源要素的評價是對旅游資源要素自身屬性和特征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資源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環境影響的前提下,在滿足旅游者需求這個層面上去研究各項資源的美學價值、社會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其它旅游價值。城市旅游資源的要素評價要從對其資源屬性、狀態、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據旅游市場需求和城市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并得出各自的旅游價值。

旅游資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體旅游特征的基礎,多數旅游資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長期作用與人類社會文化的不斷積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深刻認識各項旅游資源要素的本質屬性,注意挖掘和彌補其有用成分,依據目標市場的需要并結合對開發條件的認識,按照旅游開發的針對性原則,實現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資源的組合特征及其整體價值

城市內各項旅游資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城市旅游資源系統。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能否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滿足旅游者的需要,不僅取決于各項旅游資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價值,而且還取決于各項旅游資源組合后所形成的綜合屬性和整體價值。因此,旅游資源的組合特征及其價值的評價是城市旅游資源系統質量評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合特征及其價值影響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體形象,因而對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向和策略。

旅游資源組合特征又可稱之為旅游資源結構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城市范圍內全部旅游資源要素的類型組合、地域組合和級別配置關系等。類型組合是指城市內各旅游資源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和功能互補性。如果在一個城市內(或包含其周邊地區)旅游資源要素之間關系密切并形成體系,資源在為旅游者服務的功能上相互補充,則可稱之為城市旅游資源優化組合,整體功能更強。如我國最著名的深圳華僑城旅游區,錦繡中華、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等大型主題公園,旅游功能互補、服務內容各異、巧妙配置組合,加上華僑城優美、舒適的周邊環境,形成極佳的旅游效果,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之相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國許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觀的建設經驗,缺乏合理規劃,大興人造景觀熱,相互雷同的旅游項目和設施近距離重復建設,教訓則十分慘痛。

地域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資源要素之間的空間分布格局和配置關系。如各旅游資源要素的空間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聯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資源開發的實踐表明:內容各異、相互補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要素相對集中分布,可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形成整體優勢,因此組合價值更高;而內容與形式大體雷同的旅游項目(特別是各種現代人造景觀)則宜在詳盡而科學的目標市場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樣條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線或樞紐地帶的各旅游資源要素具有相對空間配置優勢。

級別配置關系是指城市各項旅游資源要素的等級結構、資源產品的消費檔次結構等關系。不同等級和消費檔次的旅游資源及其產品在一個地域范圍內有機組合,可以充分發揮其不同作用,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特別是高等級、高消費的旅游資源及其產品(如世界遺產項目)在一個城市內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國內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帶動周邊乃至整個城市相關行業或部門的發展,產生巨大的輻射作用和綜合的經濟效益。因此,可以認為城市旅游資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級結構,各等級旅游資源要素聯結成城市旅游資源等級系統,城市整體旅游功能的發揮自然也離不開對城市旅游資源等級系統的優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應注意研究各細分市場的等級消費需要,堅持系統開發原則,挖掘旅游資源的綜合優勢,實現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資源的環境特征及其開發條件價值

城市旅游資源系統是一個與其環境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等聯系的開放系統。城市旅游資源的評價,根本目的在于對其開發和利用。城市旅游資源系統功能的發揮不僅在于系統本身的狀況,也在于系統所依存的環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資源系統評價應該是旅游資源系統要素特征、旅游資源組合特征、旅游資源環境特征及其質量評價所構成的體系。

旅游資源的環境特征及其開發價值評價是指對存在于城市旅游資源系統以外的,制約和影響對其開發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過程。作為整體的城市旅游資源系統,同其環境間有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等聯系;作為開放系統,城市旅游資源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也離不開系統環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資源評價中不能缺少對其開發環境影響的評價。影響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環境條件極其復雜,這些條件主要有旅游資源的區位條件、交通通訊條件、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旅游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容量、投資與施工條件、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法規等。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旅游資源 保護性開發 內涵 要素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旅游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以人員流動為特征,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綜合性大眾社會活動。”現代旅游活動的日漸普遍,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旅游地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與繁榮,但是,“一枚硬幣有兩面”,旅游絕非天生的綠色產業,如果開發與管理不當,旅游業在產生有利效應之時,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旅游資源是“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能夠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并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客體”,具有脆弱性、易損性特點,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極易遭到破壞,且旅游資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壞,覆水難收。因此,現代旅游活動的風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飛速擴張與旅游資源的脆弱性、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強烈反差,滾滾旅游潮流所產生的旅游垃圾、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植被破壞、傳統文化加速變異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我國旅游業向縱深層次發展,全球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許多省份紛紛建設旅游大省和旅游經濟強省等時代背景之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成為熱門話題,引起了許多學科領域的學者及政府部門、企業人士、社會公眾的關注,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這一提法隨之而生。學者們從各自學科體系出發,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觀點,但目前的研究還是比較集中于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及保護意義的討論、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觀念的強調、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辯證關系的論證、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對策措施的探討、旅游環境的保護等方面,而關于何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論論述則很少涉及。在此,論文欲對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內涵

旅游資源作為旅游活動的客體和對象,是旅游業發展的首要基礎。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和戰略措施,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開發觀點。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理論認為:生態旅游作為一種以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為特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造成負面影響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終目標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強調環境的美化與優化,協調人地關系與人際關系;在保護和開發關系處理上,堅持保護是開發的根本前提,保護與開發融為一體。事實上,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對傳統旅游開發思想的革新,對其它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借助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理論的啟示,將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概念界定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以保護為根本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強調利用性保護,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對旅游資源所進行的開發與利用。因此,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理念具有以下內涵:第一,以保護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在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中,也提保護的問題,并把保護和特色、效益、市場等一起列為導向原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以市場和經濟效益為先,保護則被忽視成一句空口號,很難落到實處,因此才出現了旅游發展中的諸多弊端和問題。而在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中,保護為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諸如特色、效益、市場等其它原則必須居于保護原則之下,這徹底改變了傳統旅游開發中 “保護”只能作為附屬原則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最大目標。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在全球性能源危機與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下環境意識的覺醒,這一理論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蘭特夫人向第42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為標志,在這份報告中,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構成危及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根據UNEP《可持續旅游發展》,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實質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其目標體現為:讓人們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給環境和經濟帶來的好處;在發展中維護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幾個目標所依賴的環境質量。在傳統旅游開發、旅游經營管理的實際操作中,經濟效益總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和評價依據,而社會效應、生態效應常常是經濟效益的陪襯。但保護性開發以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最大綜合效應為衡量指標,以實現旅游業和旅游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所以,保護性開發必然成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選擇。第三,強調開發利用性保護。在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上,強調合理的開發、利用是積極有效的保護手段,強調通過合理利用來實現保護。即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積極的、開放式的保護,是把合理開發利用作為保護與持續發展手段的理念,這與封閉、保守的絕對性保護不同。第四,擁有一個以保護性開發為核心構建起來的運作體系。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由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旅游監測四個環節組成,使保護與開發得以緊密結合,且各環節都以“保護性開發、利用性保護”為指導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經濟金融、科學技術、教育引導、社區參與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證在實際操作中使保護得到真正落實。相比之下,在傳統旅游開發中,缺少旅游監測環節和保護設施,并且,傳統旅游開發以經濟效益為首要原則和最大追求目標,再加之投資主體多元化,而政府宏觀調控乏力,規劃執行隨意性大,所以,在傳統旅游開發中,從早期的旅游規劃,到中期的項目建設實施,再到后期的經營管理,都以經

濟效益為驅使動力,缺乏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和運作體系,科學利用與資源保護在政府、企業和旅游者三個層面上脫節。第五,開發過程前后聯系、有機循環。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一般由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三個環節組成,規劃設計與建設開發、經營管理過程往往是分離的,這樣,前期旅游規劃中提到的保護問題很難在后期的具體實施建設、經營管理中得到落實,而后期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也無法反饋回規劃之中,致使規劃因難以重新優化而成為紙上談兵。與傳統旅游開發過程的直線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過程是一個前后緊密聯系的有機循環體系,包括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旅游監測四個環節。如圖所示。

三、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組成要素

從旅游角度而言,導致旅游資源受損的旅游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認識和行為。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長期不斷的大量涌入,其表現出來的行為、意識及觀念,天長日久之后,必然影響到旅游地文化生態。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覽過程中的不良行為或游人過量造成的旅游環境超負荷運做,將直接導致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特別是影視攝制組等團體旅游者的商業行為 ,其破壞性更為可怕,電影《無極》劇組對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壞,電視劇《神雕俠侶》攝制組對九寨溝景觀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業及旅游經營者的認識和行為。旅游業的經濟性必然使追求經濟效益成為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經營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標。所以,短期旅游經濟行為與旅游資源的保護之間有一定沖突,但從長遠看,旅游業的經濟性與旅游資源的保護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實踐運作中,由于旅游經營者的素質不高、環境意識淡薄、法制意識淡漠、缺乏可持續發展遠見等原因,旅游企業及旅游經營者一方面無法正確、深入地評估、詮釋和表現旅游資源的價值與特色,導致粗制濫造的旅游產品及商業化旅游景觀泛濫,另一方面,旅游景區點管理混亂,還有,因受豐厚經濟利益的驅動,旅游企業不斷過度利用旅游資源,甚至出現“殺雞取卵”式違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掠奪性開發。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決策部門的認識和行為。我國旅游業是政府主導型產業,政府的認識和行為對旅游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在我國,特別是在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先進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監控,旅游教育、旅游認識與旅游發展速度脫節,故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難免一些問題與事故的發生,造成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此外,某些政府官員認識錯誤,未經科學論證與規劃,就任意進行旅游開發,致使旅游資源慘遭建設性破壞或破壞性建設。如云南的某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地政府以所謂振興旅游業、擴大旅游收入的名譽,拆除了該城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耗巨資建造所謂“清式風貌”民俗文化一條街,使珍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慘遭毀滅性破壞。第四,旅游地社會公眾的認識和行為。社會公眾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主人與最終保護力量,其關于旅游業及旅游資源的認識和態度對資源與環境具有決定性影響。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產生、傳承、發展或衰退、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居民對其之認識、態度及實際行動。

因此,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可歸結為旅游者、旅游業、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會公眾四要素的組合。首先,對于旅游者來說,應注意環境意識的培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尊重和珍視自然賦予的物質財富及人類創造的精神價值,讓保護成為自覺行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對于旅游業及旅游經營者來說,應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特點及經濟價值,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在旅游經營中,務必嚴格遵守相關法規與章程,不能只講經濟效益,而不管環境效應、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再次,對于旅游地政府而言,應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上,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及脫貧效果,必須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通過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等手段為保護提供有力保障,重視并協調好政府、企業、旅游者、社會公眾的利益關系,同時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會的旅游產業認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最后,對于旅游地社會公眾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對家鄉的熱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正確看待旅游業發展的影響,正確認識資源及環境的價值與重要性,明確自己所負有的責任與合理利用的權利;并善待與尊重旅游者,營造良好的旅游社會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李天元:旅游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楊桂華 陶 犁:旅游資源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7

[3]楊桂華 鐘林生 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羅明義: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述評[J].旅游學刊,2002(3):75~78

[5]曉 王仰麟:生態旅游芻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劉 琴:我國西部生態旅游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鑾:中國可持續旅游產業理論問題探討[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旅游;體制;優化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10)-06-0058-03

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發展旅游業對于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就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益陽山水生態優美,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并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益陽旅游業經過20余年的培育與發展,旅游業發展環境得以優化,旅游服務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旅游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已具備作為益陽市的先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從益陽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而言,與周邊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管理體制的科學化運作則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一、益陽旅游業的發展有賴于管理體制運作的優化

我國旅游業行業管理是隨著旅游業發展為不斷適應其需要而逐步形成發展的。改革開放以前,為適應對外友好接待的需要,我國建立了旅游、外事統一管理的旅游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后,旅游業迅速發展,旅游、外事統一管理的方式已不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國家提出旅游體制的核心是企業化。因此,許多地方在外事管理機構基礎上成立了旅游公司,通過旅游公司進行企業化管理,形成了接待與管理合一的旅游管理體制。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旅游業進一步發展,旅游完全從外事接待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行業。各地旅游行政管理機構--旅游局紛紛成立,并與外事管理部門徹底分開,獨立行使旅游行政管理職能,旅游管理體制有了新變化。1987年國家提出旅游管理體制的關鍵是政企分開,各地旅游局與旅游公司脫鉤。至此,旅游局作為旅游主管部門真正開始地旅游業實行行業管理。

益陽旅游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采用了“政府主導、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運行方式。從運行方式本身看,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也完全符合旅游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與產業特色。一方面強調了政府在旅游資源運作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形式,但是由于缺乏與這一體制協調作用的良性運作機制,結果只能由行業主管部門即市、縣(區)旅游局負責行使政府對所轄范圍內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職能,但由于旅游業與其行業不同之處就在于同其它產業的關聯度較高,由于行業之間權限范圍的交叉,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局在對轄區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時必然產生沖突與困難。

當前,益陽旅游業在其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與制約因素:第一,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第二,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益陽旅游業是在“十五”期間,才被明確為培植的重要產業。全市雖然擁有40來個景區景點,但是上較高等級的不多,旅游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等相應配套均較為落后;第三,旅游景區建設進程緩慢,存在規劃標準不高,產品品質較低,特色不明顯等諸多問題;第四,瓶頸制約因素依然存在,旅游交通不完善、不配套;旅游企業規模小,旅游產品競爭力不強。而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都與管理體制運作密切相關,是現有的旅游業管理體制運作不到位帶來的結果,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各種利益矛盾,缺乏整體意識以及相關的職能部門管理缺位,益陽旅游業大發展的目標很難實現。因此,強化適合益陽旅游業大發展的管理體制科學化運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建立適合益陽旅游大發展的管理體制運作模式

管理體制的順與不順是促進或制約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益陽旅游的發展實際來看,益陽旅游管理體制的運作,必須在充分借鑒各地成功經驗基礎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1.基本思路: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產業關聯性強,市場化程度高,客觀上需要一個能夠實行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的行政管理機構。益陽形成了以安化茶馬大道、桃花江竹海、梅山文化生態園為代表的觀光、體驗旅游資源;形成了以高爾夫球場、奧林匹克公園為代表的健身旅游資源,形成了以會龍山公園、白鹿寺為代表的佛教旅游資源;形成了以梓山湖、黃家湖、桃花江、巖江、柘溪湖、魚形山、南洞庭為代表的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形成了以北峰山、寨子侖、碧云峰為代表的山體生態旅游資源;形成了以花鄉、竹鄉、漁鄉、茶鄉、樵鄉等系列農家樂為代表的農業旅游資源。依據益陽旅游資源的特點,決定了益陽市旅游管理體制模式的運行必須履行如下職能:能夠對旅游各要素合理組織與統一協調;能夠對旅游資源進行大規模、深層次的組合開發,促進、休閑、娛樂、消遣與觀光旅游的同步發展;能夠推動跨縣(市)區,跨行業、跨所有別的企業集團形成,真正推動我市旅游業的發展。

2.運作原則。益陽旅游管理體制的運作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由于旅游資源有別于其他產業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必須處理好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關系,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做到適度開發,合理保護,倡導綠色旅游消費觀念,以確保益陽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特色性原則。益陽旅游資源豐富,要將益陽旅游業做大做強,必須找準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打造核心產品。搞好益陽八個重點旅游項目策劃與包裝,打造核心景區,創建等級景區和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如搞好山鄉巨變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馬古道“三點一線”旅游產品開發。

三是主體性原則。要依據旅游資源性質與特點,采用不同主體進行合理開發。采取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的項目,主要是舊城區景點改造、水體保護。采取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壟斷性開發的項目,主要是公園建設,如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奧林匹克公園等。采取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的項目,主要是景區的接待賓館、旅游商品、旅游運輸企業等。

四是綜合協調原則。旅游業作為一個關聯性極強的產業,涉及到旅游景區、旅行社、賓館、飯店、交通、娛樂、購物等許多企業和相對獨立的行業。這些關聯行業的相對獨立性直接決定了旅游的具有協調和組合的重要產業特性。旅游的發展關鍵就在于要協調好相關的行業與部門,具有明確旅游產業與其行業的關聯性并利用好這特性才能最終組合形成旅游產品,通過和旅游產品來實現價值轉換,從而體現益陽市的旅游資源優勢為把這種優勢變成經濟優勢。這樣根據旅游業的特點,就決定了旅游業在管理體制的運作中,就應有別于其它行業的管理體制,其管理體制的運作就必須突出它的綜合協調職能。

三、政府主導下的益陽旅游管理體制的科學化運作思路

1.政府履行好主導職能。政府在益陽旅游業發展中主要履行以下工作職責:

一是履行資源所有者的職能。在旅游業發展中,資源的全民所有是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這樣政府是制定履行發展戰略的主體。政府要制定益陽旅游發展的戰略與政策,搞好宏觀調控。益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履行如下職責:做好旅游業與其它產業的協調, 實現旅游經濟與其它經濟深度結合,使旅游業的帶動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按照發展“大旅游”的要求,在吃、住、行、游、娛、購六個方面主動做好引導、溝通工作,聯合相關部門,統籌組織好各個要素的開發和經營;協調好旅游業與民航、鐵路、邊防、海關等單位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各方和諧、左右順暢、內外銜接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協調與旅游有關部門之間的關系,解決旅游市場管理中的重疊和“真空”,督促檢查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共同管理好旅游市場。

二是構建與完善旅游政策。益陽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旅游產業考核評比實施辦法》,市直相關部門大力支持旅游業發展,有的部門制定了扶持政策。社會各界對旅游業發展的認識逐步統一,支持、參與的積極性明顯增強,發展旅游的氛圍日益濃厚。

三是加強投入與整合資源。加大財政對旅游業的引導性投入,改善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使益陽旅游開發與城市建設、水利建設、開發區建設的發展緊密結合,互為促進。樹立“大旅游”觀念,主動出擊,通過精心策劃與整合,尋求與周邊旅游區域的合作。向西連接以張家界為核心的大湘西旅游圈,向東融入以岳陽和湖北赤壁為中心的湘北鄂南旅游圈。

2.旅游局發揮好主管部門作用。政府主導作用能否發揮,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與旅游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程度。旅游局作為旅游業的核心管理部門,承擔著全市旅游企業的日常管理重任。市旅游局的主要職責是:編制和上報益陽旅游事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和近期實施計劃,并會同市計委做好綜合平衡。會同有關部門做好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本市旅游資源的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對旅游業的新建項目進行審查。(起草地方性旅游規章,制定有關制度。參與在益陽市組建與旅游業直接有關的涉外企業的審批工作。按照國家頒布的有關旅游法規、條例,對全市旅游經營單位的經營管理和服務質量進行監督檢查等。)規劃和管理對外旅游宣傳、招攬和開拓國際客源市場的工作。審批和統一發放旅游簽證通知。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旅游經營單位對外經濟合作、業務交流和其他活動的管理工作。指導本市與兄弟省市在旅游業方面的聯合開發和經營。指導本市旅游行業性組織和群眾團體開展旅游業務和學術活動。負責全市旅游行業的統計和資料匯總工作,做好國內外旅游信息交流和旅游市場行情調查、預測工作。

3.規范行業監管。要宣傳貫徹《湖南旅游條例》和《旅游條例》,積極穩步地開展旅游飯店創星評星工作,加強服務質量的跟蹤檢查與安全生產監管,認真組織開展文明示范窗口和崗位明星、能手創建與評選活動。建立全市旅游市場投訴臺賬,完善管監管檔案資料,加強導游年審、培訓與跟蹤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袁鳳麗,益陽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益陽,2009(3)

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民族區域 旅游資源開發 思考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221-01

進入21世紀,旅游業發展迅速,各地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推陳出新,隨著旅游需求的不斷變化跟新,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倍增,近年來對部分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備受游客喜愛。

一 、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民族區域旅游是指以部分民族區域為旅游目的地,以當地人文習俗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當地民俗文化,追求淳樸潔凈,滿足求知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正因為民俗區域旅游既能給游客帶來優美原始的自然風光和體驗傳統民俗文化,更能讓游客體驗和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異域風情,因此近年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多。

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既為旅游者提供了滿足其領略異域民族奇特風俗和原始自然風貌的機會,展示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以及對孕育該文化的地理環境的打造,又為當地居民經濟創收創造了條件,并對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如對五龍寨和桃坪羌寨的民族旅游資源開發效益進行探討。

二、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開發效益分析

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會帶來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三大效益,本文將對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效益進行分析。

(一)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的經濟效益

1.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以桃坪羌寨為例,在發展旅游業之前,當地村民主要從事農林牧業生產活動,農業產出主要是玉米、青稞、小麥、土豆、蕎麥等,基本用于自己生活,且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由于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極為落后,無法大力發展工業生產。但該地卻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鑒于此,發展民族區域旅游是其擺脫貧困,發家致富的一個捷徑。自從進行旅游開發以來,桃坪羌寨接待中外游客數量和收入逐年增加,僅2011年桃坪羌寨接待的旅游人數就超過十六萬人次,旅游經濟大大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沒有發展旅游業的另兩個區域與之相比,經濟收入少得多。由此可見,旅游業的發展對當地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是一直接有效途徑。

2.民族區域旅游可為當地人們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機會。 據世界旅游組織的預測,旅游每直接就業一個人,將給社會其他行業提供五個間接就業機會。在五龍寨所屬的北川縣青片鄉,全鄉農業人口約4000人,旅游從業人員400多人,解決就業人員478人。五龍寨的正河村鄉村從業人員235人,其中120人就業于本地旅游業。根據本人實地調查收集的資料表明,在許多區域開發旅游后,本村的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返還本鄉,或是自己經營旅游業,或是在本地的旅游企業中工作。

三 、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社會文化的效益

通過對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對當地的民族文化起到保護作用,能使當地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在北川的五龍寨,當地由于歷史上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有很多漢族人經過,并有一些與漢族雜居,所以當地羌族的外顯文化已經消失,他們不穿本民族服飾,不會羌語,也不會羌族的歌舞樂器,但是通過發展旅游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幫助下,當地居民又重新穿上了本民族服裝,又學會了本民族的語言,又跳起了羌族的“莎朗”舞,還吹響了羌族的古老樂器――羌笛,這些變化正是得益于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四、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效益

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羌族的多神崇拜的觀念里有著樸素的生態意識,盡管是潛意識和不自覺的,甚至是帶著迷信色彩的,開發和利用這種樸素的生態觀,是一條有效的生態保護途徑。例如,羌族人民在祭天、祭神的時候,是嚴禁砍伐樹木和進山打獵的,通過這樣的禁忌和民俗活動,將樸素的生態觀融入傳統文化之中,客觀上也對生態環境起到了保護作用。在北川的五龍寨,以前人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上山伐木以及打獵和采藥為主,后來國家禁止伐木,退耕還林后,人們失去了經濟來源。為了生存,人們偷偷上山伐木、打獵,于是與當地的森林警察經常發生沖突。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發展旅游業,人們發現接待游客所創收入比以前伐木和打獵更可觀,還沒有之前辛苦。通過發展旅游業,當地村民意識到正是有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有特色的羌族文化才吸引來了大批游客,而大量游客的到來使村民們才有了客觀的經濟收入。因此,村民們自覺地加入到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再也沒人偷偷伐木和上山打獵了。這種現象有利地說明民族區域旅游的開發只要真正讓百姓受益,讓他們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自愿成為環境保護者,就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五、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對當地經濟的負面影響。 民族區域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例如隨消費能力較強的旅游者的不斷涌入,會引起當地物價上漲,如果當地居民不能從旅游發展中獲益或獲利較多,這種物價上漲會引發當地居民的不滿。

2.資源開發導致利益不均衡,影響群眾關系。在對桃坪羌寨的調查中發現,當地村民由于對發展民族區域旅游業以來所得利益的分配感到不公,村民之間先是互相不滿,嫉妒,繼而發展到爭搶游客的地步,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以淳樸民風為吸引力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根據調查顯示,在發展旅游業之前,羌民民風淳樸,人們羞于談錢,且有夜不閉戶的習俗。但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部分人年收入上百萬,有的家庭卻只有幾千元,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淳樸的民風喪失了。這也是在對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在五龍寨及羌寨在對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其三大效益都得到了體現,其中經濟效益最為突出。但是從長遠來看,對民族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應該注重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發展。民族區域旅游對游客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原始自然的環境,因此只有加強了對當地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對該地的民族區域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中注重了文化和生態環境效益,才能持久地獲得經濟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永年县| 龙胜| 甘洛县| 柏乡县| 准格尔旗| 隆林| 武强县| 无棣县| 石门县| 东兰县| 枣庄市| 新郑市| 富平县| 柯坪县| 海原县| 巍山| 方山县| 榕江县| 勃利县| 永顺县| 巫溪县| 合阳县| 三河市| 塘沽区| 商都县| 威宁| 巴林右旗| 临洮县| 水城县| 恩施市| 三明市| 东辽县| 航空| 镇原县| 南江县| 灵宝市| 邢台县| 汝州市| 大荔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