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疾病療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型,其急性期癥狀重,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很多,但對其急性期的治療僅限于常規的脫水療法,即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雖能有效地緩解癥狀,但類固醇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愈來愈引起臨床重視,為了探索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的有效物理療法,我們于2000年7月~2005年1月采用電針加紅外線、牽引及超短波聯合的綜合物理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患者32例,并與常規治療組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均為我院門診病人,男30例,女34例,年齡37~55歲,平均43歲。急性發病14例,發病前無頸部不適及手臂麻痛,慢性病急性發作50例,病人原有頸部不適及手部麻木短時間內急性加重。所有病例均有劇烈的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16例伴手指麻;21例伴無力;全部病例均進行X線頸椎片拍攝,均見椎體呈不同程度的增生樣改變或椎間隙相對性狹窄,椎間孔變小。經X線片及CT,查血沉,抗鏈“O”,類風濕因子等檢查,排除其他疾病者及未按照實驗計劃完成治療療程者。全部病例在入選時投幣隨機分成治療組32例與對照組3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第1天應用綜合物理療法治療,對照組首先應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滴,地塞米松5mg加入甘露醇內,2次/d,5天后應用綜合物理療法治療。綜合物理療法包括:(1)電針加紅外線:取穴根據影像學的診斷選擇病變椎體兩側及其上下各一椎體患側的夾脊穴,疼痛麻木沿陽明經放射者加曲池、合谷穴;疼痛麻木沿少陽經放射者加外關、中渚穴;疼痛麻木沿太陽經放射者加后溪穴。選擇30號1.5~3寸毫針,頸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捻轉至穴位周圍產生酸麻脹重感,以傳導至上肢及手的疼痛部位為佳,余穴均常規刺法,要求氣至病所,然后在針柄上接G6805電針儀的導線,選用連續波,頻率20Hz,電流量以患者舒適為度,同時加紅外線燈照射,留針20min;(2)牽引:采用坐式枕頜帶持續性牽引,牽引重量一般從3~5kg開始,逐漸增大至8~10kg,以患者感覺舒適且能減輕癥狀為準,但以不超過體重的20%為宜;牽引角度視病情及X線改變而定,上頸椎后伸5°~20°,C4~5為0°,C5~6為前屈5°~15°,C6~7為前屈15°,C7~T1為前屈20°,每次牽引20min;(3)超短波:患者仰臥,采用上海產80型超短波治療機,頻率40.68Hz,電極22cm×15cm×2,頸肩部對置法無熱量,每次20min,以上治療均1次/d。在治療期間,兩組均用頸圍護頸制動,因為頸部制動,保持頸椎穩定是治療的前提。
1.3 療效標準 治愈:主要癥狀和體征消失,能正常工作;顯效:主要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基本能堅持工作;好轉:癥狀和體征減輕,工作部分影響;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兩組均在入選時,治療第1周及治療結束后,分別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AS)進行臨床疼痛測定[1]。兩組患者治療天數均在癥狀消失時結束,若癥狀未消失,最多不超過15天。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V.12.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分析處理,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P<0.01為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2 結果
經1個療程的治療,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平均治療天數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12.49±3.67天,11.67±3.79天)。兩組VAS治療前、治療1周和治療后的差值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P>0.05。隨訪1年,兩組的復發率見表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指數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根性痛產生的實質是在神經根管狹窄的基礎上,損傷繼發性生理、生化改變出現代謝紊亂、代謝產物淤積,炎癥因子的介導,神經根發生充血、水腫、炎癥反應及傳導特性損害[2,3]。電針加紅外線能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消除炎癥性介質;抑制傷害性信息的傳導,緩解肌痙攣,減輕或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4]。牽引可以解除頸部肌肉痙攣,使椎間隙增寬,松解神經根和關節囊的粘連,使神經根所受的擠壓得以緩解,并可改善或恢復鉤椎關節與神經根以及椎體后關節等的解剖位置,對神經根起減壓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5]。超短波能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和吞噬細胞功能,有利于神經根炎癥、水腫的控制和消散[6]。臨床界公認,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牽引易損傷神經根,不主張牽引治療,我們臨床觀察,只要牽引角度準確,牽引重量漸升漸降,牽引時確保患者感覺舒適且能減輕癥狀,不會損傷神經。體會:綜合物理療法與常規脫水療法都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有效可靠的方法;綜合物理療法與常規脫水療法對比具有無副作用、療效穩定不易復發的優點。在治療中應注意:針刺手法應平補平瀉,不宜強刺激,以免損傷神經干。綜上所述,采用電針加紅外線、牽引及超短波聯合的綜合物理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患者,具有協同作用,能有效解除患者痛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綜合物理療法后期療效優于常規脫水治療的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趙英.疼痛的測量和評估方法.中國臨床康復雜志,2002,16(8):2347-2352.
2 張軍,孫樹椿.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期)動物模型的建立.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0,18(1):12-16.
3 Kuslich SD.Vlstrom CL.Michael CJ.The tissue origin of low back and sciatica:a report of pain responses to tissue stimulation during operation on the lumbar spine using local anesthesia orthop clin North Am,1991,22:181.
4 邵萍,志平.電針夾脊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12(4):24-26.
方法:介紹屈頸牽旋法結合快針的具體操作步驟,確定診斷及療效評價標準,對門診103例患者治療情況進行觀察。
結果:治療組痊愈15例,顯效28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效率96.23%。對照組50例,痊愈12例,顯效20例,好轉10例,無效8例,總效率84%。
結論:屈頸牽旋法結合快針頸夾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安全性高,易于操作,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頸椎病 屈頸牽旋法 快針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47-02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由于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側后方或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關節紊亂、生理曲度變直、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導致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而出現頸項部及肩臂酸脹疼痛,并伴有上肢酸麻脹痛,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癥的綜合征。多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提高且趨于年輕化。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60%-70%[1],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
目前治療神經根型病主要采用非手術療法,分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現有臨床研究多采用單一療法作為干預措施,對于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特點和不同體質患者,無論從顯效時間還是臨床治愈率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對于綜合療法治療此病的文獻報道較少。我們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改進了治療方法,以臨床療效最快速、肯定的按摩推拿手法治療結合針刺治療,總結出了這一屈頸牽旋法結合快針頸夾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特色療法,此法安全、易于操作、效果顯著,現即將其具體操作、應用報道如下。
1 診斷依據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中有關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有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②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長期伏案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像者,往往呈慢性發病。③頸痛伴上肢放射痛,頸后仰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弱,生理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④頸部活動受限,臂叢牽拉試驗、壓頸試驗陽性。⑤正位X線攝片顯示,鉤椎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齒狀突偏歪,側位X線攝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X線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檢查示椎體后贅生物、頸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變窄。CT、MRI檢查對定位、定性診斷有意義。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上述診斷標準的非急性期(疼痛嚴重)患者,排除頸部外傷、結核、腫瘤、肌筋膜炎、其他類型頸椎病、風濕病、胸廓出口綜合征、鎖骨上腫物、進行性肌萎縮、頸椎病合并肩周炎等相關疾病,及合并有內臟器官急重癥患者,孕婦等。
3 一般資料
依據上述診斷標準統計了自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以此方法治療的門診患者103例,其中治療組53例,男25例,女28例,其中對照組50例,男25例,女25例。治療組采用屈頸牽旋法結合快針頸夾脊在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屈頸牽旋法結合按摩方法,不扎針灸治療。兩組在年齡、療程、性別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4 治療方法
4.1 徒手觸診法:患者坐于長方凳上,放松頸肩部肌肉。醫生站在患者后方,先囑患者最大幅度前屈、后伸、側屈、側旋頸部以診查其活動范圍;再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固定頭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頸后三條線:頸正中線(項韌帶)、左右頸旁線(頸正中線旁開約4cm,兩側小關節突位置)自上而下輕按,沿正中線輕按檢查各棘突位置和軟組織情況,并向左右2cm小范圍按壓觸診;而后將拇、中指置于兩側椎板部,將頭部稍向兩側轉動80°、后伸45°、前屈45°,檢查各頸椎的活動情況,并有無疼痛、上肢麻木、眩暈,兩側對比,同時檢查兩側椎板的傾斜度及局部軟組織張力是否對稱;最后,將拇指向對離棘突約4cm處向前觸診一側的關節突關節是否平坦、關節囊等軟組織有無腫脹、肥厚、條索樣組織及壓痛等病理改變,同樣檢查另一側的關節突關節,注意其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線上,確定出病變的位置。
4.2 理筋放松法:①用滾、拿、一指禪推法等手法放松頸肩部,肩背部肌肉,力量連綿不斷,用勁柔和,有滲透力,時間5分鐘。②重點以拇指或肘部點揉、彈撥肩胛骨上緣及內側壓痛點,或可觸及結節條索處,結合肩背部腧穴的點揉,如:天宗、肩井等穴,時間3-5分鐘。③用雙手拇指指腹交替在兩側頸部頸旁肌、胸鎖乳突肌,及頸后正中項韌帶處做自上而下回旋點揉,重點點揉上述觸診檢查出的患部,這些部位點揉時往往患者疼痛感非常明顯。注意力量要持久均勻,作用在肌肉層。一般反復做2-3遍,時間5-8分鐘。④用一指禪推法沿頸后三條線做由上而下推法,用拿法拿捏頸項部肌肉,時間3分鐘。通過以上四步手法治療,使頸肩及背部肌肉充分放松,粘連組織松解。
4.3 快針加強法: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針灸取穴:頸1-頸7夾脊穴(結合患者病變頸椎位置選用)。項背板滯者加肩外俞、秉風、天宗,頭暈者加百會、四神聰,偏頭痛者加頭維、太陽、合谷,手麻者加肩貞、曲池、外關、八邪。刺法:使用粗細為0.25~0.30mm不銹鋼針,在各穴位均快速進針,夾脊穴針尖略向內刺,余穴直刺,進針0.5~1寸,稍作捻轉,得氣后留針1~2分鐘即起針,起針前再稍作捻轉。
4.4 屈頸牽旋法:以右旋為例,醫生以屈曲的右肘部托住患者下頜部,左手拇、食指分開托住患者枕部。根據觸診檢查手法及X線所見,確定頸椎病變位置分為:上段(C1、C2),中段(C3、C4),下段(C5、C6、C7)。上段病變,將患者頭頸屈曲5-15°;中段病變,將患者頭頸屈曲20-30°;下段病變,將患者頭頸屈曲30-45°。此為最大應力位置。在此位置上輕緩向上提起頭部,靠患者自身重力作持續牽引數秒鐘,這可使病變椎間隙充分張開。在保持牽引力的情況下使患者頭部轉向右側,旋轉至極限角度(約80°),達到有固定感,同時迅速準確的作同向用巧力旋轉,操作成功可聽到一聲或多聲清脆的彈響聲,并且患者自覺頸部輕松感。左右各操作一次。
4.5 擦叩通經法:治療最后,以掌擦法將頸肩部擦至透熱為度,再叩擊拍打背部數次以結束治療。
上述治療每日一次,12次為一療程。
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痊愈為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工作和生活恢復正常;顯效為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為癥狀和體征有改善,但病情不穩定,易復發;無效為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反而加重。
6 結果
治療組53例患者平均治療2療程,痊愈:15例(28.3%),顯效28例(52.83%),好轉8例(15.1%)無效2例(3.77%),總有效率96.23%。
對照組50例患者平均治療2療程,痊愈12例(24.0%),顯效20例(40.0%),好轉10例(20.0%),無效8例(16.0%),總效率84%。
7 結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肝腎虧虛、勞損、外傷、受風寒濕邪襲等因素,導致氣血阻滯,經脈痹阻,搏結于頸項筋骨,日久氣虛,痰瘀互結,痹阻脈絡,不通則痛,發為本病。針灸、推拿療法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而屈頸牽旋法結合快針頸夾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便是將上述兩種療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了推拿與針灸的相互配合,起到了很好的協同作用。這一綜合療法,可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靶點調治頸椎病,克服了以往單一療法的局限性,提高了有效率和治愈率。
其中,屈頸牽旋法是我們在傳統按摩手法的基礎上,根據頸椎病的病理和力學特點總結出的治療手法。在觸診檢查基礎上,以傳統按摩手法充分放松頸肩部,舒筋通絡,緩解痙攣疼痛,也為關鍵的牽旋手法做準備。牽旋手法治療時,根據病變部位采取不同屈頸角度,使病變節段處于旋轉中心,使之受到最大的作用力,而無關部位盡量遠離了旋轉中心,減少了對力量的緩沖。這既考慮到了頸椎的曲度,注重術前頭部的擺放姿勢,又考慮到了用力方向與受力部位的關系,使需要治療的部位受到相對最大的作用力。在此基礎上的牽提,靠患者重力使病變椎間隙充分張開,且此時頸部軟組織處于緊張狀態,利于自身保護機能,增加了頸椎的穩定性。而最終牽引狀態下的頸椎旋轉手法,用力靈活輕巧,避免過力而出現意外,安全有效。而針刺頸夾脊穴及上述相關配穴,是臨床中長期優選出的有效穴位,針刺可改善局部血流速度,止痛、解痙,促進微循環等[4],配合按摩活血通脈,更增加行氣活血的功效,以達到放松頸肌,疏通經脈的效果。且運用快針刺法,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更易接受,在臨床上被較多用于治療頸椎病,療效肯定。因此,兩法結合,對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是:①松解勞損、緊張甚至痙攣的頸肌;②促進軟組織損傷炎癥的消除;③降低椎間盤的負荷;④改善頸椎管內的高應力狀態和神經根張力;⑤調整小關節紊亂,增加椎體的穩定性;⑥減輕或消除對神經和血管的機械性壓迫和刺激,恢復頸椎的動靜力平衡。
綜上所述說明,屈頸牽旋法結合快針頸夾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是將針刺與推拿巧妙結合起來的綜合治療方法,且有快刺和改良的旋轉復位手法――屈頸牽旋法兩大特色核心,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更科學的改進技術,其安全性高,易于操作,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8 問題與展望
目前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及分型尚不完善、嚴謹,沒有統一標準,療效評定亦不細致。篩選的病例,由于個體差異較大,將直接影響最后的療效,所以治療頸椎病不能單單看有效率的高低,而應綜合評定,并且應跟蹤治療的遠期療效。因此,今后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統一這些標準,探求一種能使各種療法的療效更具可比性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施杞.要重視對頸椎病的研究[J].中國中醫骨科雜志,1999,7(1):1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86
1.1一般資料
本組三叉神經痛患者72例,男34例,女38例,年齡27~74歲,平均59.2歲;面肌痙攣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齡29~68歲,平均49.4歲;舌咽神經痛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齡47~71歲。
1.2手術方法
患者全麻后側臥位,在耳后發際內直切口,暴露乳突后部和枕骨鱗部外側部,在相當于乙狀竇與橫竇交界處鉆孔,利用銑刀和磨鉆做3cm×3cm大小的骨瓣,骨窗外側近乙狀竇。倒T形切開硬膜并懸吊,在顯微鏡下緩慢地充分釋放腦脊液,尤其注意保護巖靜脈,銳性分離目標顱神經周圍的蛛網膜,仔細尋找責任血管,并在責任血管與腦干、顱神經之間用Teflon團墊開充分減壓,對于血管壓迫不明顯的三叉神經痛,在感覺根部行定向微電凝及梳理毀損。對于舌咽神經痛患者,充分松解舌咽、迷走神經及移位減壓責任血管,并行舌咽及迷走神經根梳理。
1.3術后療效評估
將療效分為治愈(術后痛疼或抽搐消失,且6個月內無復發);有效(術后痛疼或抽搐明顯減輕)和無效(術后癥狀無明顯緩解或6個月內復發)。
1.4結果
7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中,治愈69例,無效3例,后行三叉神經半月節微球囊壓迫術后治愈;47例面肌痙攣患者中,44例治愈、2例好轉,另1例行肉毒素注射后控制癥狀;4例舌咽神經痛患者全面治愈。術后10例因三叉神經根定向毀損術后遺留有面部輕度麻木,1例面肌痙攣出現輕度面癱。另術后出現口唇皰疹9例,腦脊液漏1例,顱內感染1例。全部病例隨訪12~24月,平均15.1月,無復發病例。
2護理
2.1術前護理
術前做好常規術前檢查,因顱神經疾病患者中老年相對較多,宜將血壓、血糖用藥物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圍,高齡病人同時作肺功能及心臟超聲檢查,以客觀評估患者心肺功能,術前檢查并對手術側(左右)作好標識,積極做好基礎護理,配合醫生完成手術前的準備工作,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2術后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2.2.1術后早期并發癥的護理
2.2.1.1頭暈、頭痛、惡心及嘔吐
是MVD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清醒后出現,多由于術中腦脊液丟失過多導致的低顱壓所致,少部分可能與術中牽拉小腦、前庭神經有關。可給予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或頭低位,根據癥狀改善情況再逐漸抬高頭位,避免過早下床活動。嘔吐時頭偏健側,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嘔吐物,并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物。適當增加補液,囑多飲水使低顱壓及時得到糾正。值得注意的是,持續低顱壓也可引起顱內遲發性出血,應嚴密觀察病情,如出現持續劇烈頭痛、嘔吐頻繁、意識改變時,及時通知醫生復查頭顱CT。
2.2.1.2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尤其是后顱凹術野出血是MVD最嚴重的術后并發癥,也是MVD手術死亡的主要原因,手術損傷和牽拉小腦過度、巖靜脈處理不當及患者原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等基礎疾病均是出血發生的原因[1-4]。因此,術后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瞳孔及意識,如果患者術后長時間不清醒或清醒后轉為嗜睡、意識模糊,血壓升高、脈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應考慮顱內出血可能,需及時行頭顱CT檢查。我科MVD術后4~6h常規行頭顱CT檢查。
2.2.2術后中期并發癥的護理
2.2.2.1顱神經損傷
包括面部麻木、耳鳴、聽力下降、面神經癱瘓等。面部麻木主要是因為三叉神經感覺根術中搔擾或術中責任血管不明確而行定向毀損有關;耳鳴、聽力下降主要多見于面肌痙攣術后,面聽神經解剖結構毗鄰,作面神經減壓時不可避免造成對聽神經牽拉以及手術操作引起相應神經滋養血管痙攣[4];目前認為,MVD術后面神經癱瘓主要可能與術中激活皰疹病毒感染、面神經滋養血管痙攣、減壓墊片壓迫有關[2-4]。本組三叉神經痛患者有10例于術中探查發現責任血管不明顯,行定向毀損后出現患側面部輕度麻木、耳鳴聽力下降7例,遲發性面癱3例。遵醫囑使用擴血管藥、神經營養藥并輔以中醫針灸等治療,如有眼瞼閉合不全,可遵醫囑給予抗生素眼藥水白天滴眼4~6h一次,睡前可涂眼膏,以保護角膜,預防角膜炎的發生。
2.2.2.2口角皰疹
三叉神經痛MVD術后多見,多在術后2~3d出現于術側上、下唇及口角,認為是三叉神經半月節潛伏的單純皰疹病毒(HSV)在手術時被激活所致[2]。本組9例患者術后出現唇周水皰及疼痛,采取保持局部的清潔干燥,給予抗病毒藥膏外涂等,必要時口服抗病毒藥。2.2.2.3腦脊液漏表現為耳漏、鼻漏或切口漏,主要因為術中縫合硬膜不嚴密,或術中打開乳突氣房,骨蠟封閉不嚴密、腦脊液經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2]。一旦發現腦脊液漏應及時通知醫師,囑患者臥床休息,抬高床頭30°或半坐位,置漏口于高位以利于漏口的愈合,同時告知病人嚴禁填塞和沖洗鼻腔,不用力打噴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時行二次封閉修補手術。對于腦脊液切口漏,可在無菌下縫合漏口,切口處加壓包扎,必要時行腰大池引流放腦脊液。
2.2.3術后晚期并發癥的護理
主要是顱內感染,盡管發生率不高,一旦出現,治療往往比較棘手,其治療療程長,常需進行腰穿等侵襲性操作,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使病人了解顱內感染的相關知識。如患者術后3d體溫高于38.5℃,持續不退,伴有頭痛、嗜睡、精神差、頸項強直等癥狀,應考慮顱內感染可能[2],在積極處理高熱,按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前提下,配合醫生行腰椎穿刺檢查,同時動態監測腦脊液性質、顏色及化驗報告結果等。
2.3出院指導
應詳細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出院后多休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飲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切口干燥,出院1周后洗頭洗澡,避免局部撓抓導致切口感染。若有遲發性腦脊液漏或體溫增高、頭痛及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延誤治療。如有復發要及時就醫,告知病人復發再次手術效果仍非常理想,不可自行濫用藥物或亂投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討論
葉景華出身于中醫世家,早年畢業于上海中醫學院,師從名醫丁濟萬,建國后又進修過現代醫學。曾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和中醫科主任。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并于1995年被上海市衛生局授于“上海市名中醫”稱號,2003年由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繼發性腎臟病是指全身系統疾病導致的腎臟損害,包括腎小球疾病、腎小管及間質疾病及腎血管疾病等,其中不少繼發性腎病發病率高,危害大,需倍受關注。葉景華老師擅治腎臟疾病,他悉心研究中醫歷代先賢之理論,積50余載臨床之經驗,形成了自己治療繼發性腎病的辨證用藥特色,效如桴鼓,受到病家之好評。筆者現將本人跟師臨診學習所得的學術觀點、診療思路分述如下。
1 對繼發性腎臟病之認識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腎司開闔,腎為水臟,主水,為氣之根,主氣化,是生命的原動力,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素問? 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葉老師認為,中醫繼發性腎臟病范疇很廣,就整體觀來看,此病發生雖與腎、肺、脾三臟關系密切,但在其中起主要和直接作用者,當是腎的氣化功能與脾的運化功能。腎的氣化失常是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病機,由于腎臟與三焦密切聯系,邪氣閉關三焦,水液不能正常運行,停留而為腫、為痰飲,元氣不能通行,經絡、臟腑也失其正常功能。脾為土臟,主運化水濕,若水濕浸漬,或濕熱、寒濕困脾,濕毒浸,內歸于脾,或飲食、勞倦傷脾,均可致脾失轉輸,土不制水,泛濫肌膚而為水腫。
葉老師總結歷代治法,認為從發汗利小便到下法或之后的補脾溫腎,都應該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治療。他主張,在治法上應把腎病分作3個階段。早期,以感受毒邪為主,邪盛正實,雖有因正虛致邪來侵,但病時短、正尚足,邪氣不致傷正,只要邪去,正氣即能康復,故以祛邪為主。中期,病邪侵擾或毒邪留滯稍久,正氣在正邪交爭過程中已有所削弱,正邪力量相當,切不可一味攻邪,以免傷正,也不可一味補益,以免助邪,需攻補兼施,詳察具體病情以選方擇藥。后期,由于邪毒留滯已久,成濁成瘀成毒,正氣大傷,葉老認為,此期病情錯綜復雜,補不宜太過,攻更需得法,不可妄攻峻補。
2 糖尿病腎病診治經驗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糖尿病可由不同途徑損害腎臟,損害可累及腎臟的所有結構。本病屬“消渴”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因病變日久,氣陰內耗,先由陰虛,繼而陰虛及陽,陰陽皆虛,脾腎虧損,功能失司。脾不健運,不能化生精微,又不能運化水濕,致水濕滯留;腎不氣化,先不能固攝而精微下泄,后期又不能泌濁泄毒,致濕濁瘀毒滯留為患,邪氣日盛,正氣益虛,終屬虛實夾雜病癥。
遣方特點:①氣陰兩虛,瘀毒內阻,見于早中期。治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藥用:黃芪30 g,太子參15 g,生地黃30 g,牡丹皮10 g,丹參30 g,天花粉30 g,黃芩10 g,黃連5 g,赤芍15 g,山茱萸10 g。隨證加減:煩渴多飲善饑、舌紅、苔黃,加生石膏30 g、知母10 g;胸悶隱痛者,加郁金10 g、延胡索10 g;脘脹納呆、舌苔白膩者,去生地黃、黃芪、天花粉,加厚樸6 g、制半夏10 g、白豆蔻5 g;四肢麻木者,加川牛膝10 g、雞血藤30 g;小便頻數澀痛者,加黃柏10 g、土茯苓30 g、萹蓄30 g。②陰陽兩虛,濕濁瘀毒蘊阻,多見于中晚期。治以溫陽益陰、利濕化瘀、泄濁解毒。藥用:熟附片6 g,生地黃15 g,胡蘆巴10 g,制大黃15 g,王不留行30 g,土茯苓30 g,澤蘭30 g,赤茯苓、豬苓各15 g,白術10 g,黃連5 g,桂枝10 g,車前子(包)30 g,陳皮15 g,砂仁3 g,大腹皮15 g。隨證加減:全身浮腫、小便短少,去生地黃,加葶藶子30 g、萬年青根10 g;納少泛惡嘔吐,去生地黃、桂枝,加制半夏10 g、藿香15 g。
3 尿酸性腎病診治經驗
尿酸性腎病是由于血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所引起的腎臟病變。中醫認為,稟賦不足,脾腎虛弱,飲食不節,過食高粱厚味、魚肉海鮮等,損傷脾胃,致脾不運化,釀濕生痰,水濕痰濁積聚留滯腎絡、關節經脈,腎氣化失司而引起石淋,腰腹疼痛,關節腫痛,病變日久,脾腎功能衰敗,不能升清降濁。一方面,飲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正氣日益虧虛;另一方面,代謝失常,濕濁瘀毒內蘊,出現虛勞、關格、癃閉等重證。
遣方特點:①氣陰兩虛,濕濁瘀阻,多為初期。治以化濕祛瘀、益氣養陰:黃芪30 g,太子參15 g,山藥15 g,陳皮10 g,茯苓15 g,甘草4 g,砂仁3 g,赤芍10 g,鹿含草30 g,鬼箭羽30 g。若關節紅腫疼痛,去黃芪、山藥,加忍冬藤30 g、徐長卿15 g、威靈仙15 g;舌苔薄黃膩、大便干者,加制大黃10 g、黃連5 g。②肝腎陰虧,濕熱內蘊,可見于中期。治以清化濕熱、滋養肝腎。藥用:黃柏10 g,知母10 g,制何首烏15 g,牡丹皮10 g,制大黃15 g,土茯苓30 g,王不留行30 g,地骨皮30 g,白茅根30 g。若關節紅腫疼痛,加忍冬藤30 g、赤芍15 g、黃芩10 g、山慈菇10 g;頭痛目糊加10 g、決明子10 g。③脾腎陽虛,濕瘀蘊阻,多為晚期。治以健脾溫腎、化濕祛瘀。
藥用:熟附片10 g,肉桂(后入)3 g,鹿角霜10 g,補骨脂10 g,黨參15 g,陳皮10 g,鬼箭羽30 g,澤蘭30 g,赤茯苓、豬苓各10 g,川貝母30 g。關節疼痛腫脹,加獨活10 g、徐長卿15 g、生薏苡仁30 g;泛惡嘔吐、舌苔膩者,加制半夏10 g、白豆蔻3 g、紫蘇子30 g;胸悶氣促、腹脹肢腫甚、小便短少,加葶藶子30 g、車前子30 g、澤蘭30 g。
4 高血壓腎病
高血壓腎病是高血壓所致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癥簡稱。本病屬中醫“腎風”范疇。葉老師通過長期臨診分析,早期表現僅以高血壓為主,多見肝陽上亢,究其原因,則與腎水不足相關,故而主張平肝與滋腎相配,達陰陽平調之境。中晚期,則又在腎水不足、肝陽偏亢的基礎上,積痰成瘀,阻滯腎絡,此時治療則要顧及化痰祛瘀而通絡。宜徐而治之,不宜速而求功。
[關鍵詞] 三叉神經痛;甘油;Meckel囊
[中圖分類號] R745.1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1(2009)01(b)-166-02
我院2003~2007年采用經皮Meckel囊穿刺甘油注射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352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性198例,女性154例,年齡25~86歲,其中50歲以上287例(81%)。疼痛發生部位:右側203例,左側149例,單側Ⅰ支52例(15%),Ⅰ、Ⅱ支81例(23%),Ⅱ、Ⅲ支137例(39%),Ⅰ、Ⅱ、Ⅲ支80例(23%),雙側2例。病程3個月~10年。本組病例均行顱腦CT或MRI檢查,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
1.2治療方法
術前30 min常規肌注地西泮(安定)10 mg,患者取仰臥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方法,在痛側的口角外2.5~3.0 cm作為進針點,顳頜關節前緣為定標一點,兩眼正視前方,瞳孔與眶下緣的交點為定標兩點,兩點向進針點的聯線作為穿刺的導航線。常規消毒后以1%利多卡因局麻下進針穿刺,當穿刺針達卵圓孔時,有韌性感,患者有劇烈疼痛反應,再進針1.0~1.5 cm,針尖有突破感即進入Meckel囊,拔出針芯,可見腦脊液流出。注入1%利多卡因0.2 ml,患者一側面部感覺消失,證實穿刺成功。甘油的注射量依患者的年齡及疼痛范圍不同而定,患者采用坐位頭前傾,病變為單純Ⅰ支痛者注甘油0.3 ml,為Ⅱ、Ⅲ支痛者注射甘油0.4 ml,對第Ⅰ、Ⅱ、Ⅲ支均疼痛的患者給予甘油0.45 ml,老年人三叉神經感覺根對甘油敏感性低,故60歲以上患者可增加0.05 ml。注射后拔出穿刺針,保持該1 h。
2 結果
甘油注射后立即或當日生效者302例,次日生效者50例(50/352)。本組隨訪3個月~3年,疼痛完全消失者302例(85%),明顯好轉者28例(7.9%),部分好轉者13例(3.6%),復發9例(2.3%),其中有51例患者接受2次治療。
3并發癥及其處理
3.1惡心、嘔吐
術后安靜休息及對癥處理后1~2 h癥狀消失。
3.2 面部感覺減退
約66%的患者出現面部感覺減退,根據我們的隨訪觀察,在術后3~6個月癥狀減輕,對日常生活及各項功能無明顯障礙。其原因可能為患者已適應這種麻木,加上部分神經功能已恢復。
3.3 角膜反射減弱
如出現角膜反射減弱,應立即滴眼藥水,涂眼膏,戴眼鏡,給予角膜保護,以便防止角膜病變的發生。術后隨訪3~5個月恢復正常。
3.4口唇皰疹
如出現皰疹,可應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皰疹凈或氟美松局部涂抹或肌內注射干擾素治療,1周后可消失。
3.5術后低熱
當穿刺卵圓孔時可損傷翼靜脈叢,血液順穿刺道流入蛛網膜下腔,患者可出現低熱,頸部強硬有抵抗感,腰穿可有血性腦脊液,以上情況應囑患者臥床,并立即對癥治療。
3.6 低顱壓性頭痛
常見于體弱或手術中放出腦脊液過多,檢查時頭痛與有明顯關系。坐、立時疼痛加重,平臥后減輕或消失。補充輸入高滲液體后亦可減輕疼痛,甚至痛止。
4 討論
自1981年Hakanson首先報道經皮Meckel囊穿刺甘油注射術治療三叉神經痛以來,國內外已有不少相關報道。
有關無水甘油的止痛作用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實驗提示,它是一種對無髓鞘神經纖維的神經崩解劑或神經分解劑,特別是傳導痛覺細纖維。Hakan Son發現應用甘油治療后尚未出現面部感覺喪失,提出甘油首先破壞異常粗大的神經纖維,使其作用于神經纖維修復的髓磷脂喪失。半月神經節內注射了甘油,提高了止痛效果,這可能是由于甘油能使傳導痛覺的纖維失去傳導功能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穿刺時可能出現如下情況:有腦脊液流出,注入利多卡因后,不出現面部麻木,說明針尖可能在顳葉底部蛛網膜下腔,應退針,調整方向后再行利多卡因試驗,取坐位頭前傾,注射甘油。注藥后保持該1 h,可避免甘油過早流入蛛網膜下腔,延長作用時間。
經皮穿刺Meckel囊內注射甘油治療三叉神經痛是目前公認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方法具有以下優點:①手術危險性小,操作簡單,費用低,療效好。②在消除疼痛后,觸覺影響輕,患者易接受。③其他方法治療復發者應用本方法仍然有效。④適用于年老體弱、高血壓、糖尿病者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參考文獻]
[1]Grossman RG, Loftus CM(著).王任直(譯).神經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鄒慶貴,董春雷,趙偉,等.經皮穿刺麥克氏囊內注射甘油治療三叉神經痛遠期療效觀察[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19(6):465.
[3]Mendoza NL, Lingwoth RD. Trigetmial neuralgia treated by microvasscular decompression: along term follw-up study [J]. J Neurosurgery,1995,9:13-17.
[4]Kondziolka D, Lunsford LD. Percutaneous retrogasserian glycerol rhizotom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technique and expectations [J]. J Neurosury,1986,65:28.
[5]Lunsford LD, Bennett MH, Martinez AJ. Experimental trigeminal glycerol injection: electrophysiolgic and morphologic effects [J]. Neurol,1985,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