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對幼兒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由于目前我國所處的現狀,每個家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生活節奏的加速、養育方式的變化等影響因素下,面臨家長所給與的過多壓力,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承受著各方面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幼兒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開發,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調查顯示,我國幼兒健康狀況問題的存在和發生非常普遍和嚴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數量越來越多。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妨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還給家庭、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位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12條提出“幼兒園必須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和幼兒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強調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認識上的誤差,一段時間來,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著對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現象。很多幼兒園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園內的心理教育等實施活動中只滿足幼兒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質的需求,忽視了幼兒心理健康的真正內在需求。并且實踐過程局限,忽視幼兒實際接受能力,進行矯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為治療,未考慮對幼兒是否真正適用。
(二)缺乏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
幼兒心理發展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兒的潛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來說年限短、理論研究少,這就導致培養出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僅停留在一個較低層次水平上;幼兒心理健康的課程在幼兒園教育中分散、凌亂、沒有集中性,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大多只能借鑒其他相鄰學科或與幼兒年齡差異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整合力度不夠。
(三)師資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師們對心理健康標準及效果的評價把握不準,因為知識相對零散,教育時間的局限,教師在實際情況中面對幼兒的心理問題,往往束手無策,無法及時正確糾正。另外,從家長角度來看,生活中忽視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們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教育能力,導致有些幼兒性格過于內向,或者以自我為中心,或者在家長的溺愛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兒園中也常見到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幼兒,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擊性強等;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顯滯后,未能和幼兒園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遞進。
三、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重視理論,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
幼兒教育是一項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作。我國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多為幼兒教師,保育工作者在幼兒教育生活中也起著輔助的作用,他們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責任意識和專業知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幼教人才隊伍刻不容緩。幼教工作者從自身角度來看,應提高幼教專業素養和法治底線意識,真正做一個熱愛孩子、熱愛幼教事業的合格幼教工作者。應對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及診斷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有效運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更好地促使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二)創設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
環境對于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必須“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園的物質環境要能促進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幼兒園整體環境要安全、舒適、衛生、實用,園內裝飾和材料要考慮到色彩的選用,整體能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幼兒園利用自然環境,合理布局,院內裝飾色調柔和,要符合幼兒審美情況。要在良好、舒適的環境中,在教師理解、寬容的態度下,引導幼兒自由主動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發展。
(三)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園在一日活動中以具體、形象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心理的不斷發展。幼兒園教育者的教學活動在幼兒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長不僅要關心幼兒身體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應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樹立正確的兒童發展觀,充分利用社區及幼兒園資源。同時幼兒園要開設專門的講座為家長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充分利用社會、社區的資源,做到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沈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1).
[2]桑青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探微[J].中國健康教育,2002(07).
[3]王麗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2(16).
關鍵詞:幼兒園;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7-0265-02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我國的幼兒教育迎來了春天。《綱要》規定,幼兒園要把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當作幼兒園工作的首要任務。這也就指出了幼兒園的一個重要任務――健康教育。幼兒園進行各種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兒健康的基礎之上。眾多的幼兒園教師認識到了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承認幼兒健康是其人生發展和幸福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幼兒園工作中,現實并不樂觀。
一、我國幼兒園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雖然承認健康重要,但實際上卻更重視智育。眾所周知,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生命健康是一個人存在和全面發展的生物前提。幼兒身體的生物機能都還沒有發育成熟,各組織、器官都還比較脆弱;同時,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高速期,所以這個時候,幼兒需要成人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教育,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畢竟,幼兒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開展的基礎,尤其是備受重視的早期開發智力的教育。幼兒園老師們都能認識到并承認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師認為兒童到幼兒園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幼兒的健康問題應該是家庭的任務;也有老師認為現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兒的健康問題已很少,不用再過多關注……因此幼兒的健康問題雖然被掛在嘴邊,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大家更為重視幼兒早期智力的開發和各項技能的培養。這就使健康教育處于尷尬地位,形似一個不可或缺卻又沒有實權的“重要”職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擔完全交給體育和健康常識等學科,而忽視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很多幼兒園的健康教育,是通過開設體育課、健康常識課等方式來進行的,相當一些幼兒園認為通過開設專門的體育和健康常識教學就足以完成幼兒健康教育的任務。這是比較傳統的做法,這說明幼兒教師沒有整合的課程理念,沒有滲透教學的思想,沒有遵循幼兒教育課程走向整合的大趨勢,只一心鉆研自己負責的科目,沒有在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行為,錯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機會。
第三,幼兒園對健康教育重視有限,表現為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及現在的家庭模式,使獨生子女成為一個日趨龐大的群體。這使得幼兒的身體健康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出于對兒童的保護,許多應該幼兒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師包辦和代勞,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和次數被減少,以此來避免一切所謂的危險活動,希望盡可能地減少意外的發生,降低幼兒身體健康受到傷害的概率。然而,正是這種所謂的“保護”,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和鍛煉自我保護能力的寶貴機會,導致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意識都較差。有資料顯示,現在的獨生子女雖然身高和體重較之以前都有發展,但是內在的組織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卻較差。而且幼兒園對幼兒健康教育的關注更多地放在身體健康上,卻忽視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在對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經從以前的健康就是沒病的觀點提升到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這一高度。因此,幼兒園的健康教育也不應僅局限在身體健康上,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問題。
二、幼兒園健康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對策
第一,轉變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幼兒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影響著他的教育觀、兒童觀以及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首先我們應當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使廣大的幼兒教師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兒童觀,真正理解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不僅口頭上重視,更能在思想和行動上落實。只有幼兒教師真正意識到此時的健康教育對幼兒一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才能真正地愛孩子,關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現象,才能得到緩解。幼兒教師應該把幼兒首先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其次才是幼兒教師施教的對象。
第二,培訓高素質的師資,這是為幼兒提供高質量學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過來。全國乃至全球的幼教領域都日趨出現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這種課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適合于幼兒階段的學習。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兒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教育也應當是完整的,而不應該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個教學法”。這種融合式的課程,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沒有高素質的師資做保證,很難實現幼教領域融合、滲透式教育的目標,也很難保證學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質量。因此,這是個不容忽視并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三,不僅要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綱要》要求幼兒教師形成科學的健康觀念,要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所以,幼兒園進行健康教育時,要把健康的內涵擴大到不僅包括身體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現在重視培養幼兒的知識和技能、重視開發幼兒智力、不重視發展幼兒的情緒情感、社會適應,已經是我國廣泛存在的現象。很多幼兒園通過開設興趣班、特長班來吸引和迎合家長,家長也對這些所謂的興趣班、特長班趨之若鶩。他們不在乎幼兒的愛好和情緒情感,更不在乎幼兒的想法和情緒,也不認為幼兒也會有心理問題或者社會適應不良。幼兒心理長期壓抑或社會適應不好,又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獨癥、自閉癥、抑郁癥……日本早已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們為幼兒園配備專門的幼兒心理咨詢師,這是我國應當學習和借鑒的。讓每個幼兒園有專業的幼兒心理醫生,使每個幼兒擁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記錄,使每位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國幼兒園應當努力的方向。
第四,創設一個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重視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伙伴關系。環境是幼兒園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輕松、和諧的心理氛圍中,幼兒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人是感情動物,教師和幼兒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師幼關系,有利于幼兒健康教育的進行。另外,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下,我國獨生子女眾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兒與人相處交流能力的發展,就更多地依賴于伙伴,同伴關系在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兒園恰恰有得天獨厚的伙伴條件。要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就要求幼兒教師要多站在幼兒的角度,體察童心的需要,要為幼兒創設和諧的師幼關系和伙伴關系,為幼兒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幼兒能夠自由表達情緒情感,能夠自由進行交往與交流,能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師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能敏銳地捕捉幼兒的特點與特長,并幫助幼兒發展自己的特長,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注重引導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才能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伙伴關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圍與環境。
第五,充分發揮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綜合的優勢,促進幼兒健康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塊教育內容,也不是一兩門學科就能涵蓋或完成的任務。更多時候健康是一種狀態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務也不應由某一門或幾門學科來承擔。健康知識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和角落,隨時有教育的時機和內容。除了由體育和健康常識教師承擔健康教育責任外,其他教師也應認識到自己負有健康教育的責任。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發掘自己所授課程中存在的、能進行健康教育的契機,把健康教育滲透到自己組織的教育活動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師的教育,注重幼兒園健康環境的創設。
第六,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隨時、隨地、隨機進行幼兒健康教育。幼兒的日常生活蘊藏著許多心理教育機會,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靈活采取多種形式和有效的手段,進行引導。以預防為主,防范重于矯治,及時運用隨機教育,幫助幼兒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關系,使其獨立性及社會交往合作能力不斷加強,逐步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如幼兒午睡后,部分幼兒穿鞋不會系鞋帶或認不清左右,有的幼兒樂于助人、熱情幫助別人,有的幼兒膽小,不與別人交往,有的幼兒不會尋求別人的幫助。此時,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立即進行教育,或運用課程設計情境進行教育,如講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園共育,做好家長教育與指導,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生活的兩大主要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起著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兒園一方重視幼兒的健康教育,而沒有家庭的配合,那勢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現“5+2=0”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所以,幼兒園要想進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須爭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長有家園共育的意識。有些家長很重視幼兒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沒有合適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做好家園共育,對家長進行健康知識的講解與宣傳是勢在必行的。只有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總之,幼兒時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長大后走向成功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所以幼兒園在注重幼兒智力開發和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只有幼兒園、家庭和社會都關注幼兒的健康,家園共育,使幼兒身體健康、心理和諧健全、社會適應較好,才能使孩子擁有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黃顯軍.對當前幼兒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3,(Z1).
[2]徐艷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和對策[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7,(1).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下對現今社會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明顯存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于對幼兒身心關系的認識模糊,在于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范,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盡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系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只能借鑒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表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四、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范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扎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系,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引言
在幼兒保持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成長,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幼兒全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和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發揮。
三、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1.不正確的教育觀念
僅有身體的健康是不全面的健康,但人們往往過多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這些會對幼兒教育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如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重動作技能熟練,忽略幼兒個體差異;重體育活動形式,忽視幼兒身心特點;重個體功能,忽視幼兒個性、德育、美育等的培養。這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不僅錯過培養幼兒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機會,而且還使孩子對體育活動喪失了興趣和自信心。
孩子年齡小,渴望有安全感,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師總是高高在上,什么事只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專制地強迫幼兒接受,這給幼兒造成一種:上對下的心理壓力,易使幼兒產生敵對情緒、自卑感,形成壓抑和抑郁等心境障礙。
2.家庭教養方式不當
在很多家長看來,家長的任務是讓幼兒吃好,穿好,卻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已成普遍問題。“溺愛型”的家長對孩子處處包辦代替,致使孩子依賴性強、懦弱、缺乏獨立性,導致孩子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獨尊的不良心理和對集體格格不入;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使孩子在“絕對服從”的高壓環境中形成自卑、膽怯、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父母經常吵架或離異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是巨大的,年齡小的孩子會出現攻擊行為、退縮行為,并表現出害怕、拒絕、孤獨等問題行為。
3.來自社會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經常處于緊張之中,心理上的種種沖突、壓力和焦慮不斷增加。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對幼兒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等先進科學技術與幼兒的生活日益密切,兒童與社會傳媒的接觸,直接影響了兒童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對其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四、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來社會人才必備的素質
當孩子感到心理壓力時,表現情緒緊張、煩躁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從而影響其智力的發展。實踐證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學習輕松、愉快,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并增進體腦發展,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排除不必要的憂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心理健康也影響著一個人事業能否成功,有才華而事業未能成功的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響其才能的發揮。
2.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
幼兒期是人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一階段中的生活經歷與環境教育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有的影響甚至是終生。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認為兒童經驗對于人格發展極端重要,在這些經驗的作用下會形成一個人長期的人格基本框架與基本特征。
3.幼兒心理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包括幼兒園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人才。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無論是科技文明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在不斷變化更新。面對當代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強調知識傳授的傳統教育將難以實現其目的,會被強調素質培養和人格發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
4.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品德教育的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教育體系中兩個不同的部分,但他們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人格結構來看,道德品質是人格的一部分。通過教育社會化的過程,個人認可和同化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并根據這些規范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但是。傳統學校教育偏重與政治思想和道德認識的灌輸,未將道德品質當作一種內在的人格特征來培養,使不少學生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脫節。要克服兒童認知與行為脫節的現象,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應進行德育改革,把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并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
五、幼兒心理健康培養的方法與對策
當前學齡前兒童心理衛生問題較為常見,家長們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衛生保護,將會導致孩子在學齡期發生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等對學校適應不良的現象,個別少年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幼兒的這些不良行為問題不僅妨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還會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負面影響的產生,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1.教師要注意自身言行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心靈也很脆弱。幼兒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成為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
教師要合理安排好幼兒一日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及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不怕困難的幼兒。教師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要以恰當的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與必要的規則相結合,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同時培養幼兒在活動中要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情緒,保持健康的情緒,處理好與小朋友之間的人際關系。
2.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見家園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證。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父母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對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家長園地”等家園合作方式,幫助家長提高認識,促使他們改變不正確的教育觀念。這樣家園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獨立性強、有責任感、善于社會交往等積極情感,讓幼兒從小開始學習做人,成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的一代新人。
六、總結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志,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問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魚”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以一生的知識和技能。但可以教會孩子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識和創新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長為祖國的棟梁。
參考文獻:
一、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素質。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現象愈來愈復雜多樣,復雜的現實不但影響了成人,而且也對幼兒產生了復雜的影響,特別是心理健康的影響。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復雜現象,有健康純潔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發現幼兒這些心理現象,并對其健康加以激勵,對其不良的加以矯治呢?首要條件就是教師要懂心理知識,特別是幼兒心理知識。同時,幼兒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幼兒心理知識,而且教師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兒心理發展又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在老師和幼兒相互交往過程中,如果老師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進而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做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覺抵制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保持一份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率。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去。我們強調幼兒園教師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師對幼兒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不擔會增加教師的負擔,而且讓幼兒教師在無任何專業培訓的情況下擔任此項工作會適得其反。因此,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兒園日常教育的有機體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幼兒園一日教育活動過程中,要采取積極的教育態度,以鼓勵為主,多說說:“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來肯定、鼓勵幼兒。這樣有利于培養幼兒積極的情緒,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接納感。千萬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語言來否定幼兒。否則孩子在負面影響下,情緒會變的消極。同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如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通過故事、兒歌,使幼兒明辨是非善惡,培養幼兒關心、愛護、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質,在健康、社會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游戲活動中讓幼兒學會遵守規則、自我約束,幫助幼兒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等等,當然,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把教學活動、游戲活動中內在、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游戲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們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每天的一日活動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積極培養和積極防治相結合。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我們不但應該重視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也要增強幼兒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做到培養與防治相結合。一些幼兒得到表揚時興高采烈,做錯事受到批評時就表現出極大的委屈,甚至幾天不說話。這種情況說明幼兒承受能力差,就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現在幼兒園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與同齡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養成任性、愛發脾氣、自私等不良性格特點,因此幼兒入園后,要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團結互助,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并通過集體活動來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兒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錯誤心理觀念得以糾正。幼兒心理呈現出的各種不良預兆,教師要及時糾正,積極防治。如“問題家庭”的孩子,心靈上都受到過創傷,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膽怯、多疑等消極心理特征。因此,對這一類幼兒要多施愛,從而有效地防治此類幼兒的心理扭曲。鼓勵他們不斷努力,取得成績,這樣他們因有了某方面的興趣或特長而會逐漸產生優越感,性格也會在活動中因得到鍛煉而日益堅強、日漸開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正常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