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聞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
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媒體傳播的工作,一般在報社、雜志社、出版社、電臺、電視臺、或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工作。但這只是傳統的就業方向,現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單位了,很多畢業生還會從事文案、廣告設計、廣告策劃與管理等工作,可以說新聞傳播學這一專業的就業前景很廣泛,很被看好。
目前新聞傳播學專業就業前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傳統媒體、新媒體策劃、行業編輯。
傳統紙質媒體、廣播電視媒體和期刊是我國傳媒市場的中流砥柱,他們依然是新聞潮流的主角,除報紙外,廣播電視臺也是新聞傳播專業考研學生未來的就業,而且據數據統計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就是說每年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畢業生還可以從事廣告行業,廣告文案撰稿人主要負責撰寫廣告宣傳冊和產品包裝上的文字,以及配合廣告創意設計推廣軟文。對這個方向感興趣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同學可以關注企業的廣告部,以及媒體中負責廣告投放的部門。廣告領域是一個關注市場的方向,除了對傳播技能有要求之外,一定的市場意識也是必須的。
新聞學專業主要課程有哪些
主干課程: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史、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與評論、馬列新聞論著選讀、基礎寫作、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讀、中國文化概論、大眾傳播學、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新聞攝影、廣播電視學、新聞事業管理、廣告學、公共關系學等。
專業核心課程:新聞理論、傳播學原理、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評論、新聞倫理與法規、新聞心理學、新聞編輯、輿論學。
摘要
6月14日,由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新華社《中國記者》、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新聞專業期刊總編輯年會在武漢舉行,與會代表就新形勢下新聞專業期刊遇到的共性問題進行了研討交流,並通過《武漢共識》。
關鍵詞
新聞專業期刊
評價標準
社會影響力
參加第二屆全國新聞專業期刊總編輯年會的代表相聚武漢,就中國新聞與傳播學期刊的辦刊方向和評價標準等議題進行討論。經過深入交流與研討,達成以下共識。
一、當前,傳媒業態和新聞傳播方式發生巨大的變革,新聞專業期刊在新聞理論傳播和業務研究方面負有重要使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媒體發展迅猛,媒介的生態環境及生存樣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媒體在實現全媒體轉型和數字化建設方面碩果累累,出現了很多新的模式和經驗。移動技術改變了閱讀,也改變了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作為為業界和學界服務的專業期刊,應當適應新的形勢,關注前沿問題,研究現實問題,為推動業界的改革發展服務,同時提高專業或學術期刊自身的影響力。
二、我國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期刊有不同定位與研究方向。然而,不言而喻,新聞傳播在現階段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不僅需要追求學術價值,更應直面時代課題,注入現實關懷。
目前,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或學術期刊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由大學新聞院系辦的院校類刊物;第二種是由全國各類新聞協會或學會主辦的刊物;第三種也是數量最大的是由新聞媒體(報業集團、廣電集團等)主辦的刊物。三類專業或學術期刊的服務對象和研究方向各有側重。然而,無論上述哪一類期刊,其辦刊主旨都應是為中國新聞業界和學術研究服務。在推動新聞理論和實踐的改革創新方面發揮應有作用,是我們的共同職責。
三、現階段,在新聞與傳播學領域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符合理論和實踐要求並得到普遍認可的新聞專業期刊評價體系。
我國現有的關于新聞傳播學期刊的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評價功能,但有的存在側重量化評估,忽略社會影響力評估的問題。建立以質量為導向,注重社會影響力評價,結合量化評估的更為科學合理的學術期刊評價標準,不僅是新聞傳播類期刊緊跟時代、服務讀者的需要,也有助于新聞傳播學學術的健康發展。
四、建立更具實際意義的評價標準,應注重對新聞專業期刊綜合考量,評估研究論文的社會影響力。
國際上普遍認為,在人文科學領域,文獻計量方法得出的數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質量,但並不能代替質量評價。專業和學術期刊的質量評估的重要參數,應當是期刊文章的原創性、精準性和重要性。
研究或學術論文的社會影響力主要指“學術”之外的影響力,包括經濟、社會、政策、文化和社會生活。新的標準體系應當以質量為導向,結合量化評估,綜合評估各項指標,諸如在權威機構的獲獎情況、在權威期刊的發表或轉載情況及發行量等等。在此基礎上,由業界專家和學者組成的第三方評估小組,對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進行篩選。
當前,傳媒業態和新聞傳播方式發生巨大的變革,新聞專業期刊在新聞理論傳播和業務研究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媒體發展迅猛,媒介的生態環境及生存樣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媒體在實現全媒體轉型和數字化建設方面碩果累累,出現了很多新的模式和經驗。移動技術改變了閱讀,也改變了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作為為業界和學界服務的專業期刊,應當適應新的形勢,關注前沿問題,研究現實問題,為推動業界的改革發展服務,同時提高專業或學術期刊自身的影響力。
我國新聞傳播類的專業期刊有不同定位與研究方向。然而,不言而喻,新聞傳播在現階段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不僅需要追求學術價值,更應直面時代課題,注入現實關懷。目前,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或學術期刊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由大學新聞院系辦的院校類刊物;第二種是由全國各類新聞協會或學會主辦的刊物;第三種也是數量最大的是由新聞媒體(報業集團、廣電集團等)主辦的刊物。三類專業或學術期刊的服務對象和研究方向各有側重。然而,無論上述哪一類期刊,其辦刊主旨都應是為中國新聞業界和學術研究服務。在推動新聞理論和實踐的改革創新方面發揮應有作用,是我們的共同職責。
現階段,在新聞與傳播學領域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符合理論和實踐要求并得到普遍認可的新聞專業期刊評價體系。我國現有的關于新聞傳播學期刊的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評價功能,但有的存在側重量化評估,忽略社會影響力評估的問題。建立以質量為導向,注重社會影響力評價,結合量化評估的更為科學合理的學術期刊評價標準,不僅是新聞傳播類期刊緊跟時代、服務讀者的需要,也有助于新聞傳播學學術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媒介素養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數字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被廣泛地應用到各行各業當中。在新聞傳播領域,數字信息技術改變了以往的新聞傳播方式,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新媒體豐富了信息傳播形式,尤其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大眾傳播,對信息的傳播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對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新聞工作人員有必要強化自身的新聞編輯媒介素養。
(一)新聞編輯的職業能力與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受到了數字信息技術的影響。以往的新聞信息主要是通過圖片、聲音、文字傳播,但當下,傳統的傳播方式漸漸被綜合應用多樣化的影像技術替代。同時,其逐漸成為新聞媒體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面對這種趨勢,相關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另外,以往的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傳播工作時,必須遵循客觀、公開、全面的原則,還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但在新媒體時代,保證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變得極難。新聞編輯在搜集、整理新聞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無關信息的干擾,導致編輯新聞時容易對相關信息產生錯誤的判斷。當下,不少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提高自身的關注度,在新聞中大量播報娛樂新聞,忽視與國計民生相關的新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發展理念是對新聞編輯的新聞價值觀的誤導。
(二)新聞的搜集與整理方式發生了變化
在新媒體蓬勃興起的時代大背景下,信息量與信息的傳播方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趨勢下,就要求相關新聞工作者強化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高效地搜集、整理信息,并正確判斷信息的新聞價值。經過對信息的認真處理與加工,最大限度地體現信息的新聞價值。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在處理新聞信息的過程中,要對新聞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與警覺,具備從眾多紛雜的干擾信息中找到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的能力。
(三)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控制力遭到了弱化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形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相關新聞工作者要時刻保持新聞敏銳性,同時要有強大的新聞捕捉能力。新聞具有時效性、客觀性與較大的影響力,這就要求相關新聞工作者要在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中排除干擾,保持新聞敏感,進而捕捉到集時效、客觀與影響力于一身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量的信息通過網絡完成了信息共享,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聞編輯對新聞的控制力度。
三、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工作者媒介素養的培養
(一)順應時展,完成對信息的整理歸納與傳播
在傳統的信息傳播過程中,新聞編輯的主要職責是對新聞信息進行審核與把關。所以,傳統的新聞編輯在達成工作目標的同時,也是在履行工作義務。換句話說,就是對新聞信息進行審核并處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主體的變化,新聞傳播媒介變得更加豐富,這給新聞編輯對信息的審核與定位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新聞編輯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高質量地完成信息的處理與傳播工作,引導輿論的方向,進而對新聞傳播產生影響。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被賦予了商品的標簽與價值,商品是受到市場影響的,信息也不例外。受眾通過閱讀新聞可以了解到新聞中的重點關注內容,同時可以給予新聞工作者相關的新聞反饋,這樣的新聞就會變得既有意義又有價值。
(二)強化新聞編輯專業能力,高質量地完成信息的傳遞工作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工作中,新聞編輯主要是在幕后工作,其主要工作內容為:對搜集來的新聞進行適當的歸納與加工。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迫切要求新聞編輯不斷強化專業能力與業務水平,尤其是要重點強化新聞歸納能力。當下,人們對專業的新聞媒體存在依賴心理。其原因在于,專業的新聞媒體可以將零亂、復雜的新聞信息進行歸納整理,體現新聞價值,進而滿足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另外,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要培養、鍛煉自己進行網絡溝通與交流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與新聞接收者展開互動。例如,可以搭建網絡平臺,通過搜集新聞素材與信息,在微信平臺上與網友進行討論與互動。通過類似的形式,完成對話題討論能力的訓練,進而強化新聞編輯的職業技能。
(三)強化新聞工作者對信息的掌控力
在以往的新聞傳播時代,新聞工作者對信息做到了絕對的掌握,同時也制定了大量的信息管理措施。但新媒體橫空出世,新聞信息呈井噴式增長,這給新聞編輯對新聞信息的絕對控制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挑戰永遠與機遇并存,新媒體為新聞編輯帶來了新的工作形式以及新的工作理念。新聞編輯要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保持新聞敏銳性,排除干擾信息,做到對信息的利用與掌握,使得新聞編輯人員從幕后走到臺前,完成對信息的傳播,強化新聞工作者對信息的控制力。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的新聞工作者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作為一名新聞編輯,要順應時展的需求,完成身份的轉換,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信息掌控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時處理信息接收者對新聞的反饋,引導輿論向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新聞編輯要順應時展趨勢,在新聞工作中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娜.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編輯之友,2014(9):56-59.
一、新媒體新聞傳播特點和規律研究的理論性強
該書將新媒體新聞傳播分為人際、大眾、群體和分眾傳播四種形式,并分析歸納了新媒體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異同,主要表現為去中心化和大眾賦權;新聞傳播方向和新聞事件的不確定性;傳播者與受眾關系的位移和傳播主體的多元;新聞傳播形式、媒介、內容的融合化;信息生產的社會化和傳播信息的碎片化。然后,作者采用“沉默的螺旋理論”和“狂歡廣場理論”重點分析了新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理論的消解,運用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來分析新媒體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分析大眾傳播對接受人群的影響。作者認為,新媒體傳播改變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路徑,人們在新媒體中找到了更多的滿足感,并且在與媒體的接觸和使用過程中就已經有滿足感。人們在使用新媒體時能夠激發出未知的需求,感受到自我認同的力量。上述理論分析邏輯清晰、依據充分、內容詳實,能夠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媒體新聞傳播的規律及發展趨向。
二、從文化心理層面分析新媒體新聞傳播效果及影響因素
該書從網絡輿情和大眾文化心理方向具體分析了新媒體新聞傳播的效果。首先,作者基于新媒體新聞傳播形成網絡輿情的兩個主要途徑——傳播新聞信息和個人信息,列舉了大量社會中發生的熱點事件,具體說明了網絡輿論形成的特點:一是消解權威,相信網民的聲音;二是行使監督權,彌補傳統媒體的監督缺位;三是人際傳播中的信息變異導致輿論方向的改變。其次,作者從文化心理層面解讀了新媒體新聞傳播帶來的巨大改變及其影響因素,具體表現為對聽覺、視覺、觸覺等知覺能力的強化和依賴。人們的自我意識得到強化,對自我的身份認同開始加強;大眾的文化心理開始出現自由和平等的心理訴求,更加重視對弱勢群體和底層百姓的人文關懷;情感和情緒對新媒體新聞傳播影響的擴大和消失起到關鍵性作用。這些心理層面的分析能夠幫助讀者從根源上理解新聞傳播效果產生的過程,并找到有效增強新媒體新聞傳播效果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