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石頭雕刻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看到上面這個故事后,我感慨萬千。第一個石頭是愚蠢的,它沒有忍受住眼前的苦難,雖然最后它也為人作出了貢獻,可其實它的貢獻本來可以更大的。第二塊石頭是聰明的,它知道自己的質地不如第一塊石頭好,想比它好只有意志比它堅強,它做到了,所以成為了佛像。有人抱怨石頭經歷了兩周就變成佛像受到萬人膜拜而我們學了6年卻一無所有。我想說,石頭在兩周內無時無刻不在遭受巨大痛苦,我們在六年的學習中最多就是疲倦和勞累,很少受到什么傷痛。而且難道作為一個佛像沒有自由,一動不動真的很快樂嗎?至少我不這樣認為,我們成功是為了享受生活的,不是為了一個虛名。
我們每個人都像鳥一樣,想飛,就要先振翅;想吃蟲,就要起早貪黑;想成功,就要不懈努力!很少有人能吃到免費的餡餅,除非餡餅促銷。當然賣餡餅的除外。王安石的《傷仲永》就記載了一個天資好的孩子因為不努力而逐漸平凡,方仲永小時候的“四歲成詩”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啊!可見無論天資多好,后天不努力,亦是枉然。就像雕刻一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再精美的玉石不經過長久的雕刻也不會變的精美動人,再有天賦的人不經過勤奮的努力也不會成功。愛迪生是發明大王,有人曾說他是天才,可愛迪生卻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沒有汗水只有靈感的話,也不會有那個“發明大王”
我們一直在說兩塊石頭,又有誰注意到了那個雕刻師呢?他雖然成功了,但是他面對第一塊石頭的時候心軟了。我不禁想問,如果他狠下心來好好雕刻質地較好的第一塊石頭,不因石頭的言論而動搖自己的決心,所制造出來的佛像會否更加完美?結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見要創造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必須持之以恒,完成到底。
人生亦然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雕刻師,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斷的雕刻心靈,塑造靈魂,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件藝術品,我們都想讓他更加完美、輝煌。
我們要雕心刻魂,雕刻我們的心靈與靈魂,哪怕受傷也不能放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句句名言警句告訴我們,一旦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底。“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像雕刻家一樣雕刻一件東西沒做完就放棄,就是在浪費機會!
對于雕刻師而言,每塊石頭就是一個機會。雕刻師發現了機會,抓住了機會,卻沒有堅持到底。有人曾經說過:“機會屬于有準備的人。”但我必須說:它同樣屬于不懈努力的人!世界上有很多石頭,雕刻師也有很多機會,我們的機會也不少,但是我們缺少的是什么?
時間。我們或許有時間去發現機會;或許有時間去抓住機會;但是我們絕對沒有時間去浪費機會!為什么說浪費機會就是浪費時間呢?因為如果我們抓住機會卻沒有進行到底,下一次有這種機會就很難了。所謂的“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在一個機會上進行了努力而沒有堅持到底,這些努力的時間不就白白浪費了嗎?
我們和雕刻師不同,他手中有兩塊石頭,兩個機會,可以退而求其次。但我們的面前不一定有那么多機會,所以一旦進行一件事情,就要做完,做到底,否則便前功盡棄了。很多時候我們下定決心要學習卻因為貪玩耽誤了,一拖再拖,這樣是不行的。只能說明你意志不夠堅定,必須磨練意志克服誘惑,在這方面有很多好榜樣。比如高位截癱仍取得許多文憑的張海迪;比如說耳朵失聰仍不停創作的貝多芬;比如聞雞起舞的祖逖、鑿壁偷光的匡衡等等……他們都有堅強的意志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可以沒有他們的成就,但我們必須學習他們的精神。我們都知道學習要制定計劃,但如果只制定計劃卻不實施的話,計劃只是一張廢紙!
另外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什么雕刻師能刻出精美的佛像?因為他有高超的雕刻技藝和合適的工具,有了技術加上機會,方能成功,我們學習的知識就像雕刻師的技藝或工具一樣,有了它才能雕刻。就讓我們以我之所學,雕我之心,刻我之魂,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吧。
關鍵詞:大昭寺;柱體;人物雕刻
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古城區八廓街的中心,約1300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為了建立發展藏民族文化和統一的思想支柱,因弘揚佛法修建經堂。在修建大昭寺時也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至今這些故事還流傳于現代人的口中。這座約公元7到8世紀所建造的宗教建筑研究與保護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它經歷了不同時代的修建,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但直至今日,走進大昭寺中心佛殿還可以瞻仰初建時木構架建筑的獨特風格。中心佛殿上下一、二層圍繞的木柱挺立了十幾個世紀,現如今柱體的現狀并不容樂觀,從現存的柱體木雕刻圖案看,雖可感受到初建時各地區工匠的精湛技藝,但惋惜較多的柱體已經看不到早期的面貌。從藝術學角度出發,對中心佛殿一、二層中柱體人物雕刻圖案的樣式分析和闡述。
因研究,多次進入中心殿考察研究工作,每一次都會被這里如此豐富、精美的木雕藝術作品震撼和感動。柱體雕刻風格并非是本土風格,而是出現了尼泊爾風格,而這種風格又可在古印度時期建筑中找到相似處。許多學者的研究也提示我們,在吐蕃時期,大昭寺整體的建造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具有多元化的建筑風格,大昭寺中心佛殿內雕飾的柱體以及木質的門框同公元2~6世紀開鑿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寺的雕刻作品非常相似,宿白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有發表過,大昭寺中心佛殿內的雕刻與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第1號、第27號、第19號窟的雕刻相似。也有外國學者如阿米?海勒認為在吐蕃時期有尼泊爾工匠、印度藝術家的出現。這些也說明大昭寺中心佛殿中一、二層柱體雕刻研究的珍貴意義。
在《賢者喜宴》中有記載,大昭寺中心佛殿中柱子的柱身均呈金剛橛形。柱體除雀替外大體分為三段,柱體上段其下半部分呈八面楞形,柱體上部有五個層次組成,有蓮花瓣雕刻圖案的圓形,有方形,還有呈八面形,每個層次都有繁復的雕刻紋樣,柱基為石制材料,呈方體。
根據柱體不同位置,柱體托木有十字形、一字形托木兩種類型,曲線簡潔,前者使用承接雙向或多向枋、椽,這種情況多為枋、椽的轉角或轉向處,后者使用于單向承接枋、椽。兩種托木上都有雕刻裝飾,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一字形托架分三格中間一格雕刻有蓮花紋,十字形托木四半部分都雕刻有飛天,雙手上舉,給人一種托起枋、椽的視覺印象,雙腿向上飛揚起來,這樣的飛天造型使得整個柱體具有托起枋、椽的力量感。
柱體托木人物雕刻的著衣與顏色
柱體雕刻人物紋樣的位置有托木和木質柱基兩部分,這兩個部分幾乎出現的所有雕刻人物的穿著都只有下身,上身不著衣,這一特點同文章上文到的吐蕃時期出現尼泊爾風格及出現尼泊爾藝術家有關。人物褲子有未過膝蓋的短褲,也有長褲,褲子的顏色有藍色、綠色、橙黃色,并繪有金色的花紋,有些飛天形象腰間還配有飄帶,腰間飄帶有五彩和單色兩種,有些飛天肩上雕有綠色飄帶。因人物的身份區別,一些人物配有耳飾、項鏈、帽子,呈現非常豐富的人物形象和動勢。(在此提到的顏色指的是現在著色現狀)
一層柱體托架人物雕刻圖案(十字形托木)這種柱體上部托木部分可看到八個面,在八個面上分別雕有八位飛天人物圖案,有雙手向上托舉,雙腿上揚,也有側身雙手做向上托舉動勢,其中一只手托舉到頂端。
(一字形托木)一字形托木的柱體在整體佛殿中的數量較多,出現的不同人物形象也相對豐富些,看得出大昭寺在初建時工匠們的技術審美造詣很高。一字形托架上出現的人物形象多處于中間一格位置。簡略總結人物造型:左手向上托舉,右手拄膝蹲坐的男性形象。坐于石頭上的男性形象。半蹲,右手向上托舉,左手拄在左腿上的形象。側身坐在石頭上,右手捻一株植物,左手拄在石頭上,自然觀看植物的動勢。人物側身半屈膝,雙手各拖一塊石頭,像是在做建造的動勢。正面雙腿半蹲站在卷草紋上,大腹便便,雙手各持一束鮮花,頭戴帽子。雙手向上托舉的飛天形象。雙人坐于石頭上。雙人,一人坐一人站相互在交流各自手中的物件。雙手向上托舉,雙腿平和做飛起動作。人物下身穿五分短褲,上身不著衣,飛天上身會配有輕盈的飄帶,腰上配有五彩的飄帶,加強了飛起動作的優美動感,有些頭戴帽子,有些佩戴碩大的耳墜和項鏈,手腳和胳膊上也配有臂環。人物雕刻圖案較多,除了單個人物,還有雙人物畫面,人與動物場景,內容非常豐富。
二層柱體托木人物雕刻繪圖
(一字形托木)二層柱體雕刻同一層風格相同,動勢更加豐富多樣。
文章從藝術學角度出發,試通過對大昭寺中心佛殿一、二層柱體人物雕刻紋樣的文字表述、圖片搜集及手繪雕刻圖案的方式,更清晰的記錄柱體人物雕刻的精美造型,豐富的人物動態。吐蕃時期與外國文化藝術的交流學習留下的珍貴的遺產,讓我們有幸還能看到大昭寺早期建造時藝術家們精湛的藝術造詣,精致的木雕手工藝,當時的人文風土都有在人物的動態上體現。此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但在研究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柱體顏色的采集、整合過程中發現,現今無法確定這些現代的涂繪對吐蕃時期雕刻上顏色的還原性。年代久遠,佛殿每天朝拜的信眾眾多,柱體損壞程度較大,精致的雕刻修復工作比較繁重,在考察過程中觀察到一些柱體雕刻的維修很草率,這一問題也是需要積極解決的,會造成惡性循環。希望通過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式,記錄現存的跡象、測繪、拍照、分類整理、分析風格特點等嚴謹的學術研究方法,努力鉆研,將地上寺廟建筑藝術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宿白.藏傳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工業建筑勘測設計院.大昭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奇硯出名山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塊土地愛得太深。任永廷說,自己生在黃石山下,長在黃石山中,癡迷黃石山的每一塊石頭。也許,今生今世命中注定,他和黃石硯有著不解之緣。
河南省方城縣境內有五條自然界的分界線: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的分界線,黃石山恰在秦嶺至淮河一線兩個溫度帶的分界線上;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線;南陽盆地與黃淮平原的分界線;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的分界線;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分界線。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變的氣候,造就了黃石山獨特的風景和奇石美玉之寶庫。
方城黃石硯歷史悠久,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民國,復興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與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一起,被譽為五大名硯之首。黃石山腳下的硯山鋪村,就是生產制作黃石硯的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村民們自古以來就有磨刻硯臺的傳統,至今還流傳著“硯山鋪的閨女不紡花,人人都會磨硯瓦”的民謠,可見自古至今這里硯臺生產制作的興盛。
由于黃石硯石質細膩,色彩斑斕,圖案精美,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追捧。硯林權威米芾就將黃石硯置于端硯、歙硯之上,稱其“石理向日視之,如玉瑩、如鑒光、而著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發生光,如漆如油,有艷,不滲也,歲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愛,聲平有韻,亦有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無暈。”書法家黃庭堅《次韻李之純少監惠研》一詩,亦表達其對黃石山天賜佳石的傾慕:“探囊贈研頗宜墨,近出黃山非遠求。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當窮搜。”明代的馬愈稱黃石硯為“石中上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方城黃石硯開始再次出現在加工作坊。1990年,中國書協主席啟功先生對黃石硯給予了很高評價,并揮毫題寫“中國黃石硯。”1993年10月,中國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1994年10月,榮獲國家名硯及石材金獎。2006年經國家郵政總局批準,“黃石硯”郵票躋身“文房四寶”系列郵票,并在全國發行。2009年,黃石硯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年,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先生為黃石硯題詞。2010年,任永廷攜帶自己生產制作的黃石硯華麗亮相于“第三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和“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其作品“三思硯”被中國民族藝術珍品館收藏,為黃石硯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精美的黃石硯也引起了國內硯臺研究領域的關注,文房四寶研究專家閻家憲和孫敦秀先生贊黃石硯為“方城石硯,文房一品”和“硯中極品。”
創新為古硯注入現代元素
方源黃石硯雕廠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廠長任永廷可以說是在祖父輩們加工硯臺的作坊中長大。耳濡目染,讓小小的他對五顏斑斕的石頭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這最終促成他日后創辦了“方源黃石硯雕廠。”
硯雕廠成立伊始,任永廷和工藝師張林坡、袁曉軍先生先后到廣東端硯廠、安徽的歙硯廠和河北的易水硯雕廠進行參觀和交流,同時開展了大量的市場調查,走訪收藏界人士、書畫家、消費者等等,最后為自己的硯臺定位在收藏、高端消費、名貴禮品之中。
在硯臺的開發制作過程中,任永廷多次拜訪中國文房四寶專家孫敦秀先生。孫敦秀不厭其煩的給他講解了歷代硯臺發展史和硯臺制作的范例,并且告訴他設計和制作需要有唯美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無論怎么做,都要把硯臺的古樸自然之美體現出來,雕工要精益求精,設計比例不能失調,把每一塊石頭都做成精品、上品。為了幫助黃石硯拓展市場,孫敦秀親臨方源黃石硯雕廠指導和考察。秀麗的山川,美輪美奐的石頭,讓孫敦秀流連忘返。任永廷對黃石硯的一腔赤誠,更深深地打動了孫敦秀的心。他說:“目前文化市場的拓展很活躍,收藏愛好者愈來愈多,黃石硯能重新步入歷史舞臺,得到社會各界和國際友人的認可,說明黃石硯有真正的可取之處。你們一定要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使這朵硯林奇葩愈來愈絢麗。”
在中國古硯收藏家閻家憲先生家里,任永廷明白了雕刻中保護原石的重要性。傳統硯臺講究循規蹈距的雕刻法,把珍貴的石料鋸得七零八落,造成嚴重浪費。閻家憲認為新時代要有新的雕刻法。每一塊石料都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滄海桑田,作為一名設計制作者,應該抱著一種謹慎負責的態度去審視對待每一塊珍貴的石料,認真琢磨和推敲之后再下雕刻刀。把靈感和技術相結合,利用石頭的自然形狀雕刻出精美的藝術品。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推介黃石硯的過程中,任永廷飽受資金不足、同行排擠、冷嘲熱諷和很多有關部門的冷眼,甚至自己的家人也流露出了不滿和疑惑。朋友們笑他是個“石癡”、“硯癡”,整日瘋瘋癲癲對著石頭悶想,或者舉債參加各種推介會,這樣不惜血本為黃石硯做宣傳,到底圖的啥!任永廷說。黃石硯這么好,市場上居然沒有其它硯臺的地位高,我不甘心,我就要讓黃石硯名揚全國,走向世界。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任永廷決定停止雕刻傳統墨塘帶蓋的硯臺,利用黃石山石頭七彩斑斕的天然顏色,把名家繪畫融入到硯臺雕刻中去,將一方又一方的隨形石塊,設計制作出了一尊又一尊景觀硯臺及精美絕倫的擺件,把現代雕刻手法融入到傳統手法中,博采眾長,吸收木刻、篆刻書法,并融入現代元素,賦予作品時代內涵。現在,方源黃石硯雕廠的產品,無論采用傳統的平雕、浮雕技法還是后來的圓雕、鏤空雕制作的硯臺,均集實用、收藏、觀賞及禮品于一體,形成了企業自己獨有的風格和特點,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新加坡、莫桑比克等國,方源黃石硯雕廠也被政府授予了“優秀民營企業”的稱號。
今年25歲的楊作明出生在山東省曹縣的一個農家。2003年,他從山東農林職業中專畢業后,懷揣著夢想來闖深圳,幾經輾轉卻一直沒掙到什么錢。
2005年9月,楊作明來到了美麗浪漫的青島找工作。可是他奔波多日,仍一無所獲,就在他幾乎要絕望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他刻骨銘心的事。10月4日,楊作明來到青島海邊,突然,聽到遠方傳來一個女子的呼救聲。定神眺望,發現有人溺水了,他趕緊跑過去,連鞋也沒脫,就撲進了大海,當他拼盡全力把溺水女子拖到岸邊時,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他還是堅持把女子送進了醫院搶救。
被救女子叫王文萍,22歲,河北省涿縣人,一年前跟隨做生意的男朋友來到青島。但是,男友幾天前卻突然跟別的女人結了婚,王文萍承受不了打擊,決意投海自盡。
聽了她悲傷的自述,楊作明十分同情。每天收工后,他總是要拐到王文萍開的小店去看看她。一來二去,他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重感情的女孩。可是,當他鼓起勇氣向王文萍表達愛慕之情時,卻遭到了她的斷然拒絕。她說:“愛情?我早就不相信愛情了!我經營了4年的感情都可以毀于一旦,我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什么誓言是可以相信的。”
求愛遭拒的楊作明心煩意亂地來到海邊,被一顆凸出的鵝卵石絆了一跤,他生氣地一把抓起這顆討厭的石頭,準備把它丟進海里時,卻突然想起了一句古老的愛情盟誓:海枯石爛心不變。這下他的靈感來了,心想:人們通常用這句話來形容對愛情的堅貞,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王文萍重新相信愛情呢?
他來到五金店買了鑿子和錘,到海邊找了塊外觀好看的鵝卵石,在上面精心刻上:文萍,我對你的愛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心不變!由于他以前有篆刻的技術和愛好,所以很快石頭就被雕刻好了。當天,他就把這塊別致的石頭當做禮物送給了王文萍,并深情地念起了石頭上的字。文萍看后,不禁笑了,她說:“沒想到你還有這個心思呀!”
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從此以后的每一天,楊作明都會送來一塊自己精心雕刻的石頭!一句一句,刻下的都是他對文萍愛的誓言。終于,文萍在收到第100顆石頭的時候,感動地緊緊抓住楊作明被鑿子磨得傷痕累累的手,哭著放到自己胸口,點頭答應了他的求愛……
2006年5月12日,楊作明和王文萍終于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愛情+石頭”的生意
一天,王文萍的一個小姐妹阿芳來家里玩。當她聽文萍說起楊作明送給自己100顆求愛鵝卵石的愛情故事,看到那些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石頭時,不由得愛不釋手,一個勁地纏著楊作明給她也雕幾塊,好送給自己的男朋友。楊作明爽快地答應了,他花了一天時間,為阿芳雕了3塊不同式樣的石頭,還把她與男友的名字刻在了石頭上。阿芳硬塞給楊作明50元錢,以示感謝。
看著這50元錢,楊作明突然心里一動。第二天,他對王文萍說:“我想去海邊刻石頭賺錢。”8月25日,楊作明在著名的海灘――青島銀灘樂園租用了一個小店面,立下一塊“專雕愛情石頭”的廣告牌。他的全部行頭只有兩把椅子、一把鑿子和一把小鐵錘,生意就這么開張了。那天,來看稀奇的人多,卻沒有一個人肯花錢請他雕刻。有個男孩試圖雕一塊石頭送給女友,卻被女友撇撇嘴嘲弄了一番:“你送只鉆戒給我還差不多,這么塊破石頭就想打發我呀,沒門!”
王文萍見丈夫不但沒有做成一筆生意,反而招來了這么多冷嘲熱諷,心里非常難受,不死心的楊作明只好向妻子請求,自己再堅持最后一個星期,如果實在不行,就收攤關門回家。
9月16日,一對外國情侶看見了招攬石刻生意的楊作明,十分好奇地走了過來。他們的中文講得很流暢,交談中楊作明得知他們是一對在中國留學的法國情侶,他們聽楊作明講述了“愛情石”的由來后,覺得十分羅曼蒂克,便請他雕兩塊浪漫的“愛情石頭”。石頭刻好了以后,他們支付了楊作明200元錢。
楊作明興奮地接過錢后,卻發現這對情侶做出了一個讓他目瞪口呆的舉動:兩個人手拉手拿著剛剛刻好的兩塊石頭,用力向大海深處扔去!他們笑著說:“你們中國不是有句成語叫‘海枯石爛’嗎?大海與石頭都象征著永恒,我們把石頭留在大海里,就是要讓它們永遠相伴,就像我們倆!”楊作明茅塞頓開:怪不得自己“愛情石頭”的生意一直不好,原來自己并沒有真正挖掘出它的“永恒”內涵;而且,這么重的東西,哪對情侶愿意把它塞進背包沉甸甸地背著到處跑呢?
找到癥結后,楊作明立即著手改進。他用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對“海枯石爛”這個成語進行了詮釋:從前有一對情侶,他們忠貞不渝的愛引來了天神的嫉妒。他把男子變成了一塊大石頭,女子守在這塊大石頭邊日日哭泣,她的淚水匯成了大海。當她流下最后一滴眼淚時,自己也融進了大海,從此日日與愛人相伴,永不分離……他把這個凄美浪漫的故事掛在自己的攤位前,并拍攝了一對甜蜜的情侶把“愛情石”拋向大海的照片,然后用大量粉紅色和玫瑰色的紗帶把自己的小店裝飾得浪漫無比。
自從推出了“拋石入海”的儀式后,楊作明的生意就一天天好了起來,每天都有許多情侶光顧他的小店。一個月下來,楊作明盤點“戰績”時,發現自己竟賺到了4000元錢!
“海枯石爛”增值
2007年2月,為了把生意進一步擴大,楊作明把那個與石頭有關的浪漫愛情故事,請人編輯成具有一定軟廣告效果的情感故事,在當地的報紙副刊和生活類報紙上刊發,以吸引本地的情侶。他還和一些旅行社、婚慶公司及婚紗影樓商談合作事宜。為了多完成幾件作品,他的手上總是打滿了血泡,王文萍非常心疼,便花了近兩萬元錢為他買了一臺電磨式雕刻機。
2007年9月20日,楊作明接到了一筆大訂單――青島市婦聯準備組織100對新人在國慶節期間舉行集體婚禮,想要楊作明趕制100塊“愛情石頭”,屆時在青島銀灘進行集體宣誓,并舉行莊嚴的“拋石入海”愛情儀式。楊作明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9月28日,把100塊文字精美的“愛情石頭”按時交到集體婚禮籌辦組委會,他從中一下賺了6000元加工費。從此以后,經常有一些婚慶公司和影樓主動找上門來,與楊作明一起策劃婚禮活動。
在楊作明的用心經營下,他每個月都能刻300多塊石頭,每月的收入都穩定在萬元以上。2008年的“五一”,楊作明不僅接到了旅行社送來的79對新人集體婚禮的訂單,同時為將近150對情侶在現場刻制了“愛情石頭”。僅一天,他就將1萬元收入囊中。
2008年8月,楊作明靠賣“愛情石頭”,不僅在青島市中心供了一套3室2廳的住房,還為自己和妻子買了4萬元的紅利保險。
關鍵詞:壽山石雕;工藝特色;創作技法
一、壽山石雕的起源與發展
(一)壽山石的形成
在一億多年前的壽山,由于地殼變化和火山運動,形成了一種沒有完全噴發的火山巖與地下水和礦物質混合的巖漿,這些巖漿從地表間隙中滲流出,最終凝結成一種石質適中、色澤美觀的天然石料。
(二)壽山石雕的起源
因壽山石硬質適中、色澤美觀的特點,后人常以壽山石為原料進行石料雕刻。我國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形成時間最早的是在福州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作品,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二、壽山石雕的工藝特色
壽山石的雕刻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點的民間多種流派,亦有專業探究和綜合各地風格的學院派,目前,壽山廠雕工藝已經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歷史元素及西方美術元素,變得更加豐富多變。創作的靈感和手法的傳承主要是由工藝門類的延續和豐富的創作想像力。有很多以龍鳳、神獸為表象的物像更是以中國古代虛擬的圖騰形像演化而來。不同的雕刻內容也有著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代表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比如雞同吉、魚同余、蝠同福、鯉同利等都是取諧音借喻人們的良好期盼。
三、壽山石雕的創作技法
(一)壽山石的品種分類
壽山石按出產地、石質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品種。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組成。田坑即農田中零散成塊的不規則石塊,其石質最佳、產量最少;水坑是產自于河流、水洼中不同形狀和體積的石料;山坑是分落夾雜在山巒、叢林之間的野外。其中田坑壽山石中的田黃石色澤如黃金,像枇杷,石質堅硬而有韌性,被稱為石中之王,是價格最名貴的石料,素有“三兩黃金一兩田黃”的說法。
(二)壽山石雕的藝術特點
因凵絞的形狀、大小、色澤各異,故壽山石的雕刻講究的是因石材料定內容的原則,即通過對一塊壽山石的綜合外貌特征,包括石頭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用就石取巧的方法,利用石材原有的外貌特性進行物象設計,以達到自然原貌與工雕渾然天成、巧妙搭配的效果。特別是在色澤的利用上,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色層的分布特點予以設計和實施雕琢。同時,因為壽山石有內部色層突變的可能性,故雕工可在雕刻的過程中邊雕邊設計,邊調整和改變原有設計方案,這需要雕工有著嫻熟的雕刻技術和美學藝術水平。
(三)壽山石雕的內容種類和特點
壽山石雕可根據石材、顏色的不同設計人物、風景、動物、植物等造型,可根據石材大小、形狀和用途制作成印章、擺件、鑲嵌等表現形式。在雕刻的過程中,雕刻內容的設計和色層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四、壽山石雕的雕刻技法
(一)圓雕
圓雕是一種全方位、立體的雕刻方式,即是一種寫實的、全方面表現物體形狀及各方面細節的雕刻手法。壽山石圓雕起源于唐宋,南北朝以后,圓雕成為壽山石雕刻的主要手法,到了清代,圓雕已經成為一種工藝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法。圓雕要注重以打坯還原物體的比例,做到和諧、融合。
(二)鈕雕
鈕雕俗稱印鼻子。是指印章上部印鈕的雕刻,屬于圓雕的范疇,具有立體感和全方位的特點。其主要特點是雕刻體積小,雕刻主體的底面與印章為一體,內容主要以神獸為主;風格主要以威嚴、吉祥、靈動、豐富為主。在形式上還有一體鈕和組合鈕的區分。
(三)鏤雕、鏈雕
在圓雕中有一種鏤空的雕法,即將石料中需要表現的物體間隙或內部空間掘空,比如在龍或獅的嘴內,在鏤空的同時還要保留一個比嘴口稍大的石球。鏤雕對石料的材質和工具的細膩度有特別要求,常與其它雕刻手法同時使用,按照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鏈雕是用一塊石料鏤空雕刻成的可動石鏈,屬圓雕的一種。
(四)浮雕
浮雕是通過挖去多余部分,將物像雕至石面致使凸起效果的雕法,浮雕有深淺之分。是繼圓雕之后的一種裝飾性雕法,主要用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浮雕應選擇色層分明的石料,以上色層為雕刻層,下色層自然色差托底。應在雕刻的過程中先以一處雕刻,以找到色層分界為準,再確定浮雕的深淺度。
(五)薄意
薄意系指比淺浮雕更加淺薄的雕刻手法,因看似具有平面畫意,故稱之為薄意,是介于畫面與雕刻之間的一種雕刻手法。其歷史較前幾種雕法相比,發展比較晚,是清代才開始形成的。但因壽山石質和價格的特殊性,為更加容易雕刻和在物像中保留更多石材,薄意則逐漸成為壽山石的專用雕法。
(六)鑲嵌
鑲嵌是浮雕的一種,是小件石片上的淺層浮雕。主要用于在制作其它物件時,按設計需要,將薄石片進行淺層雕刻后再予以鑲嵌在其它物像之內。鑲嵌比一其它的雕刻手法多了一套粘貼的手法。這要求造型挖槽和雕刻石料要做到大小、形狀的一致。
(七)微雕
微周是利用較微小的石料進行雕刻的雕法,內容以畫面和文字為主。常用于石料印章的邊款或把玩石料之上。一般越微小的雕刻內容雕刻難度就會越大。雕刻時,應該有特別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雕刻的時候可進行“意刻”。臨場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鈞,一氣呵成。運刀要穩、準、狠。
(八)篆刻
篆刻的起源較早,發展也最成熟,它是以中國書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書畫用印所用。用壽山石雕刻始于元朝。壽山石石質晶瑩,硬度適中,易于奏刀,再加之其色澤彌久不變,成為篆刻書家的用章最愛。篆刻分為陽文和陰文兩種形式,印章分為名章和閑趣章兩種用途。
五、結語
壽山石雕刻藝術是我國雕刻藝術中的一朵麗葩,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只有以不斷傳承、發揚和專研、保護為己任,才能有效推動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發展,使其日久彌新。
【參考文獻】
[1]吳立旺. 淺談壽山石雕的歷史地位[J].東方收藏.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