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舞蹈教學;兒童;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105-01
一、舞蹈的特點及意義
(一)特點
舞蹈是各類藝術中歷史最久遠的門類之一,是人們表達情感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名家們將舞蹈稱為“藝術之母”,認為它是一種美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誠然,舞蹈作為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在強身健體、塑造完美的形體的過程中讓舞者懂得美、發現美、追求美。
(二)意義
舞蹈都相應的具有其故事性、情節性、歷史性、地域文化性、風俗人文性。它的設計理念和靈感往往來源于萬千世界。心境萬象生,人的思維與感情皆付麗于大千世界、萬象自然。于是,舞蹈就像是一個媒介,將人的思維與神奇多變的萬千世界連接起來。體態美與純真爛漫的情感美在舞中碰撞、摩擦,發生巨變后,將各自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道德意識和意志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無道德,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本領,也無甚用”。由此我們可知,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觀念、正確的思想方法是德育的最終目標。
著名舞蹈家吳曉邦曾說過:“藝術以它的感染力去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質,鼓舞人們的樂觀主義和進取精神”,可以看出,把以舞蹈為代表的審美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方式或補充手段在實施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知道,整齊、統一的群舞在兒童舞蹈中占主導位置,為了表現出整齊的隊形和統一的動作,必須經過長期統一、協作的訓練。而在這種長期的訓練中,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會逐漸形成,相互配合、協同合作的觀念和道德意識也會慢慢形成。
另外,有時,為了使某個舞蹈動作達到統一、規范的標準,孩子們必須付出艱辛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孩子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不斷地艱苦訓練中,孩子們的意志力、毅力必將得到充分的磨練、捶打。久而久之,孩子們的性格將會更加的頑強,漸漸形成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長此下去,孩子們會變得更加的自強、自信。
(二)身體素質和形體氣質
線和形的完美結合必然會產生優秀的視覺藝術。舞蹈便是將線和形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是人體動態造型美的精華,科學、協調的舞蹈訓練,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提高兒童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塑造完美的形體,矯正形體的缺陷。
舞蹈,是一項全身運動。在參與到舞蹈活動中時,孩子們的全身各部位都活動起來。這樣一來,他們身體各部位的力量、柔韌性、控制力、穩定性、協調性、靈活性和耐力等都會得到提高。這樣一種高級藝術化的強身健體運動,它對培養兒童身體素質和幫助兒童保持良好的形體氣質的作用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三)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舞蹈和音樂像是一對雙生兒,進入舞蹈的世界,你便是進入了舞蹈美和音樂美的國度。動人的音樂旋律、優美的舞姿形象在耳濡目染中讓兒童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去發現美、理解美、認知美、懂得美,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舞蹈作為美育的重要形式,對于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審美水平有很大的作用。而事實上,讓兒童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學習到健康的知識技能、調整其身體素質、增強其意志力本身就是美的一種表現形式。舞蹈,作為一種最直觀、最形象的育美教育,通過將美浸透入每個動作、表情、姿態,然后融合在一起,以華麗的形態美和豐富的情感美變現出來,讓孩子們在更加生動、具體地感知到美的同時,為他們提供和構筑一個富于童心的審美欣賞與審美創造的空間。
一直以來,舞蹈就因其富有韻律的形體動作,飽滿的情感抒發,能夠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審美感覺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很多舞蹈,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特定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以及生活習俗的影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曉其器,舞蹈對兒童的審美教育是在其多看、多學、多練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的。在對兒童實施舞蹈教育過程中,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動人的舞姿、生動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孩子們的心靈和情操,使他們受到了美的教育。在這種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影響下,孩子們會逐漸形成形體美、舉止美、行為美、人格美和道德情操美的統一,而在這種統一中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也會逐漸得到提高。
關鍵詞:發展空間;審美素質;拓展眼界;創造力
一個人擁有一定水平的審美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它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道德高度和精神境界,培養人的審美素質是向更高質量生活的邁進。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合理科學的美術教學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審美素質。
審美就是用你獨特的視角來評定給人幸福感的事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審美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美術教師有職責對學生的審美觀進行正確引導。
一、給予學生充足的發展空間
作家的行為如果受到外界的限制,縱然文思泉涌,也只能空留遺憾,無人問津。同樣,學生作為小藝術家,他們的腦袋里也裝滿了五彩繽紛的童話,奇奇怪怪的想法,如果教師限制他們的思路,不能給予他們充足的發展空間,他們的藝術細胞就會被埋沒,何談審美素質。因此,如果教師能多包容,鼓勵學生在美術課上隨心所欲輕松愉悅地創作,然后對學生的作品表示贊美或者提出建議,一定會收獲驚喜多多。因為年輕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學生也會逐步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
二、拓展學生的藝術眼界
美術教育具有審美愉悅性,抓住課堂機會,多給學生拓展一下美術方面的知識及魅力,不僅能愉悅學生的心情,這個奇妙無窮、色彩斑斕的世界也會讓他們流連忘返,不禁著迷,躍躍欲試。所以,教師應該在這方面做好豐富有趣的備課,提倡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觀后感,為學生打開那扇藝術之門,面美之門,讓學生在知識海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審美素質。
另外,還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給學生更多機會去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作能力,力求讓學生在美術中發現真正的美。總之,審美素質還有諸多的方法等待著美術教育者的發掘。
參考文獻:
[1]陳素華.試論初中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J].新課程:教研版,2009(11).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中學體育教育的現狀,圍繞德育、智育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心,對當代中學體育教育和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從事體育教育多年的經驗,為改善體育教育、促進體育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中學 體育教育 素質教育
目前隨著素質教育發展的逐步轉變。體育活動促進身體各方面素質的發展,因此,體育教育已然成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及手段,利用此契機,教育者有必要對中學體育教育進行改革,使其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學體育教學改革以及不合理因素進行探討研究。
一、中學體育教育的作用
“德智體”是中學教育圍繞的核心,體育教育是使得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依靠的依托,是提供健康、充滿活力的受教主體有力的保證。
(一)德育在體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體育教育與德育的主要內容都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由此可見對青少年愛國主義的培養不可忽視,“少年的力量就是中國的力量”以健康的體魄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富強民主的中國;以健康的體魄,作為知識與行動的載體,實現現代科技發達的祖國。
體育教育中的意志教育培養學生的堅強、拼搏品質。在進行體育活動中,各類不同的體育項目會鍛煉學生相應的品質及意志。如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會通過長跑、馬拉松等項目鍛煉;合作精神會和民族意識通過球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形成;國際主義意識通過對奧林匹克教育形成。
(二)智育在體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在體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青少年創新意識形成有很大的幫助。與傳統教授知識課堂相比,體育課堂更注重青少年身體素質以及活動開發創新能力。在不同形式的授課方式下,激發學生開發新型體育競技項目,從體育項目中汲取進取精神,從而充實內心精神世界。
在體育競技過程中,有助于青少年的心態調整。社會壓力不斷增大,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意志和心智都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在體育競技中,秉承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積極面對比賽,使得青少年對比賽以及未來生活形成的樂觀積極心態。同時促進青少年之間的關系,在賽程編制、比賽過程中,通過彼此的溝通交流,在比賽中收獲經驗、收獲友誼,從而達到積極心態的形成。
二、我國中學體育教育的現狀
(一)體育教學觀念落后
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手段基于教學觀念與方法。在現代體育教學過程中,“傳習式”傳統教育方法占據主要位置,并廣泛應用。受教主體青少年因習慣“灌輸式”陳舊教育,此類教學方法得不到良好的反應。對于片面的追求體育強度來使得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同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影響體育教學的發展。
(二)教學手段目的顛倒
體育教學的手段旨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現今學校制定作為衡量學生身體素質的青少年體質標準中,學生達成的效果卻與目的出入很大,主動鍛煉身體的學生少之又少,反而出現為達到“標準”應付鍛煉等現象。
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參與缺乏引導,忽略了學生和教師主題位置,使得對學生的品質個性培養遇到瓶頸,同時在忽視受教主體的需求,影響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積極性,對教學目的及地位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對于中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形成發展娛樂體育的觀念
根據青少年的教育接受觀念,教師通過“玩”的方式,使得其自主深入了解體育課帶來的樂趣,從而產生興趣。娛樂體育觀念是老師通過游戲規則的手段對體育項目的基本制度和技能的傳授,實現以學生自身為主題,以快樂游戲為核心,以鍛煉身心意志為目標的娛樂體育活動。在進行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做到以身作則,使教育意義得以實現。
(二)完善創新性教育內容
對于教師而言,教師們在理論教學方面大多缺乏新意,教學模式機械呆板,缺乏生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學習,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嚴重不足,主體地位往往得不到發揮,只是在被動接受,因此在教師選擇教材時應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程度、創新性、接受程度進行挑選。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創新形式的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使青少年對體育教育的重新認識以及定位,實現德智體美全方面的發展方向。
(三)注重教師素質及開發創造性
中學體育教師應具有健康的人才觀、教學觀和成才觀,受教主體才可通過教師的觀念得以影響、改變。傳統的教育手段、以及通俗的文化知識是教師的基本要求;為開展滿足受教主要的心理需求,創新人性化娛樂體育項目,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與知識等。
四、結論
隨著素質教育發展的逐步推進,中學體育教育以強健學生身心為主旨;激發學生對體育項目產生興趣、積極參與為基礎;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努力挖掘具有創造行、豐富的教學內容,滿足受教主體的最大需求。適時地從內容、形式和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中學體育教學的全面改革,進而使得中學體育教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谷志立.從整體觀談普通中學體育教學的觀念更新[J].洛陽師專學報.1996(5).
[2] 邵更生,任杰.中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2).
[3] 陳紅.中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探討[J].福建體育科技.2003(8).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XX年春季田徑運動會,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XX年我們學校在辦學經費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投資20多萬元擴建了操場,購買了比較完備的體育設施,為我們學校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學習,加強體育鍛煉,使自己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為今后成才打下扎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運動會,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認真實施新課的具體體現,就是提高全體學生素質,培養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為了成功地舉辦這次運動會,下面,我代表裁判員向大家表示:
全體裁判員都要及時到位,客觀、公正地履行裁判職責。給每一個運動員的付出,進行正確的評價和裁判。希望全體運動員,認真參加各項體育競賽運動,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技能,努力以最好的成績為班爭光,為學校爭光。
最后,預祝本次運動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1.素質教育的本質及定義。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主題教育觀的體現,是以樹人、育人、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體意識、發展良好個性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理論化、科學化過程中的概念,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教育價值觀的對立,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操作性定義: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發展的要求,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這就是說素質教育是一種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更注重人的本性發展,以全面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基本特點的教育,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著重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素質教育的主要特征。(1)全體性。指素質教育的著眼帶內與著力點都是面向全體青少年兒童,旨在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2)全面性。指要求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全面發展。(3)主動性。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4)創造性。要求學生時刻具有創造意識,充分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智力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二、我國學校體育的教育方針及目標
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是從體育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規律和特點出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教育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知識,主要闡述學校教育學的目標、過程、內容、方法、組織等有關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制,促進學生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其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增強學生體質。(2)掌握體育與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3)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
三、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
1.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學校體育教育著重于運動技能的培養,同時應加強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這不僅是一個自身體能的體現(因為交流的前提是自己的運動水平不弱),還是一個自信心、親和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以及社會交往和互動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對于學生走出社會之后大有用處。學校可以通過不同班級的交流、校際交流、省際交流甚至有條件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種族間的交流,來提高學生上述的能力。但這種引導并不是冠以自己的情緒和觀點,而是提供給學生一條客觀的思路,讓他自己去領悟,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校方和教師主動出擊和培養。
2.加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加強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疑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啟學生廣闊的思路并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敢于向權威或者已經墨守成規的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一點,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在運動時活躍的思維狀態,提出的問題不局限于體育領域。總之,學生不應只學會一種或幾種運動能力,還要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思維來看事待事物,獨立處理已發現的問題。
3.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并不只是思想政治課的專職任務,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引起重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指導學生用一種相對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評價事物,并且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去學找和開發事物的價值。例如社會上的一些對體育的不正確認識,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端正過來;再如對一種體育技能前途的評價,鼓勵學生見仁見智,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該種運動技能的理解深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