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范文第1篇

1.1調查方法于2012年7~9月通過隨機分層抽樣對長株潭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國家級示范性、省級示范性和普通各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范圍內的失能老人先使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BI)對調查對象的失能程度進行等級評定。該量表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平地行走及上樓10項內容,總分100分,分為3個等級:①>60分為良,有輕度功能障礙(輕度失能),能獨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動,需要部分幫助;②41~60分為中,有中度功能障礙(中度失能),需要極大幫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③≤40分為差,有重度功能障礙(重度失能),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需要他人照顧。失能老人健康管理現狀調查表在查閱文獻和經專家充分探討和論證的基礎上設計形成,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經濟狀況、飲食習慣、既往病史、醫保類型、照護形式和對象等,由老人在所給選項中自主勾選;第二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常見癥狀,由調查對象根據研究者在檢索文獻中出現的15個常見癥狀選項中勾選;第三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健康管理現狀和需求,健康管理現狀包括健康管理形式(家庭自我照護、社區護理和醫院護理)及是否建立健康檔案、是否定期體檢、是否定期接受或參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宣教、是否經常參加各種社區體育鍛煉或活動等;健康管理需求在定期體檢、常見病、多發病健康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指導、用藥指導等12個選項中單選或多選。為確保調查問卷的有效性,預試驗共發放問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預試驗結果顯示與預期設計基本一致。該調查表的Cronbachs′sα系數為0.912。調查員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進社區,對篩選出來的老人進行無記名調查,大多數老人自行填寫,個別老人因視力或肢體活動能力問題請家人、朋友或調查員代為填寫。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631份,回收有效問卷582份,有效回收率92.23%。

1.2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18.0軟件,采用統計描述。

2結果

2.1失能老人常見癥狀

被調查的582人中輕度失能382人,占65.64%;中度失能166人,占28.52%;重度失能34人,占5.84%。受老化及各種慢性疾病的影響,排名前6位的常見癥狀分別是牙齒缺失(>3顆)332人(57.04%)、聽力損傷315人(54.12%)、尿失禁213人(36.60%)、便秘200人(34.36%)、高血壓190人(32.65%)及步態障礙161人(27.66%)。其中,只有一種常見癥狀者193人,2種256人,3種121人,4種及以上者12人。

2.2失能老人健康管理現狀

①就醫模式。選擇家庭自我照護者191人,占32.82%;到社區進行治療護理183人,占31.44%;到醫院就醫208人,占35.74%。②健康管理方式。有健康檔案198人,占34.02%;定期做健康體檢136人,占23.37%;經常參加社區各種活動(含廣場舞、太極等)362人,占62.20%;接受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常見病、多發病的健康宣教213人,占36.60%。③健康管理需求,排名前5位的健康管理需求分別為,健康體檢522人,占89.69%;常見病、多發病健康教育486人,占83.51%;慢性病自我管理指導466人,占80.07%;用藥、手法按摩等保健指導444人,占76.29%;家庭病床421人,占72.34%。

3討論

3.1長株潭地區社區失能老人常見癥狀與健康管理形式現狀分析本次調查顯示,長株潭地區社區失能老人牙齒缺失、尿失禁、便秘、步態障礙發生率占常見癥狀的前5位,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血壓升高、聽力損傷2個常見癥狀低于全國發生率。血壓升高這一癥狀低于全國的原因可能與部分老人飲食習慣偏清淡(飲食習慣中選擇清淡飲食者占57.22%)或由于經常參加社區關于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等健康宣教活動,思想轉變后改變行為有關。有研究證明,負性生活事件數(主要集中于家庭與經濟問題,如配偶死亡、收入減少、子女就業、子女管教困難及夫妻感情不和等)、負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等與高血壓存在密切相關關系,長株潭城市群區位條件優越,綜合經濟實力較強,又是湖南省創新源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先導區,居民安居樂業;相對于全國報道,負性生活事件數量較小,可能也是長株潭地區社區老人血壓升高癥狀發生率偏低的原因之一。老年性耳聾可能與遺傳、環境噪聲、慢性病、心腦血管病、感染、耳毒性藥物、代謝紊亂、飲食營養、生活條件、勞動強度、精神壓力、情緒及氣候變化等有關。長株潭地區失能老人聽力損傷低于全國發生率的原因未明,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值得提出的是,很多老人認為牙齒缺失、聽力損傷、步態障礙是正常老化現象,屬于“自然規律”,像這種對常見癥狀的認知問題還需要通過社區工作人員進行進一步健康宣教。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約32.82%的失能老人選擇家庭自我照護這種健康管理形式,原因可能與失能老人長期的養老觀念以及個人不愿拖累家庭、社區及社會的想法和醫療資金等有關;31.44%的失能老人選擇社區護理的原因與逐漸增加的對社區照護的健康管理政策及形式的認知以及便利的社區護理服務有關;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健康管理尚存在運行機制不夠成熟、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欠缺、各級政府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健康管理的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設不夠完善等問題,故仍有35.74%的調查對象在同等情況下選擇醫院就醫形式。建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社區為平臺,為失能老人針對老年人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和日常健康維護提供系統、連續、綜合的健康宣教和醫療護理服務。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更應重視培養專業老年護理、康復人才,并調動一切可能的失能老人社會支持網絡,推進與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的長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健康管理形式。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我國臺灣地區 長期照護 制度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居家養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老人福利法”。該法明確規定了管理老年事務的政府機構及各機構職能分工,并提出為“身心受損”老人提供輔助其日常生活的居家服務、建立長期照護機構等內容,養老服務主要集中于對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服務。近年來,隨著臺灣地區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及“在地老化”訴求的加強,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居家養老政策得到迅速完善,形成了較完善的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一、我國臺灣地區的長期照護政策

(一)我國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政策概述。

我國臺灣地區自1980年實施“老人福利法”以來,其長期照護政策經歷了從分散到整合的發展過程;相關政策包括:“社會福利政策綱領”(1994)、“老人福利法(修法)”(1997)、“老人長期照顧三年計劃”(1998-2001)、“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劃”(2001-2003)、“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2002-2007)、“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劃”(2007起)等(伍小蘭,曲嘉瑤,2010)。

由于我國臺灣地區對老年事務的行政管理較分散,很多行政部門,如內政部、行政院衛生署、教育部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等,皆有相關行政法規的權力,導致我國臺灣地區照護資源分散、缺乏完整連續性照護的提供(陳惠姿等,2005)。“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出臺之前,我國臺灣地區有關長期照護的法規分散于社政(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衛證(醫療法、全民健康保險法、護理人員法等)及退輔(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三大行政體系中,未形成統一的政策法案。

“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劃”(以下簡稱“十年計劃”)的出臺彌補了這一政策體系的缺陷,其對長期照護政策的受益對象、服務項目、政府補助、管理制度、人力資源方案、財務制度、法令制度及行政機構權責劃分、配合措施等內容進行了完整詳細的規定,并在之前政策的基礎上,對政府補助等內容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二)受益對象。

老人為“十年計劃”的主要受益對象。在界定受益對象時,“十年計劃”除以年齡(65歲)為分界線外,還將因“身心障礙、地區因素”(p50)導致的提早老化人群考慮在內。概括起來,我國臺灣地區長照政策的受益者包括以下幾類人群:(1)65歲以上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s)失能老人,(2)65歲以上僅IADL失能且獨居的老人,(3)55至64歲ADL失能的山地原住民,(4)50-64歲ADL失能的身心障礙者。總之,享受我國臺灣地區長期照護補貼的老人主要為ADL失能群體及IADL失能且獨居人群;換言之,ADL指標是界定補貼對象的最主要標準。

基于老人的身體情況,依據ADLs和IADLs指標的規定,“十年計劃”將失能老人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個等級,給予不同程度的服務或現金補助。

(三)服務項目。

“十年計劃”規定政府對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提供長期照料服務,其規劃的服務在居家、社區和機構式服務方面皆有涉及,但以社區和居家式服務為主要服務方式。

1、居家式服務。

(1)居家服務:包括家務、日常生活照顧服務和身體照顧服務。

(2)居家護理:包括一般傷口護理、注射、一般身體檢查、提供護理指導、營養及基礎復健運動指導、巡診、醫療咨詢等。

(3)居家復健:對老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社交功能進行評估和訓練。

(4)輔具購買、租借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為失能者提供日常生活(沐浴、排泄、飲食等)及機能訓練輔具購買服務,提供輪椅、特殊臥床等不與身體直接接觸的輔具租借服務,提供住宅改修服務以使失能者生活更為便利(如加裝扶手、防滑、地板材料更換等)。

(5)老人營養餐飲服務:對行動困難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務。

(6)緊急救援系統:建立緊急救援體系,當老人在家發生突發事件時,可通過設備發出信號以獲得緊急救援服務。

2、社區式服務。

(1)日間照顧:服務對象日間自行或由家人接送至日間照顧機構,晚間返回家中的服務。其可提供家屬喘息的機會。

(2)社區復健:在社區進行的,對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社交功能的評估與訓練。

(3)老人營養餐飲服務:選定適當地點對行動自如的老人提供集中用餐服務,地點一般為社區內部或附近。

3、機構式服務。

2007年出臺的《臺灣長期照顧十年計劃》進一步突出了居家與社區照護服務的重要性,同時弱化了機構服務。在該計劃出臺前,失能老人可享受的機構服務包括養護機構、長期照顧機構及護理之家三項服務;而“十年計劃”中僅保留了長期照顧機構服務(提供生活照顧及護理服務)一項,可見政策對居家和社區服務的側重。

4、其他服務。

(1)交通接送服務:為協助重度失能者就醫和使用長期照護服務,我國臺灣地區政府特提供交通(車費)補助,以保證低收入的重度失能者能夠使用類似康復巴士等交通工具。

(2)喘息服務:使家庭照護者獲得一定時間的休息機會,以減輕照護者壓力為目的的服務。

(四)受益內容。

“十年計劃”以老人的失能程度及收入水平為依據,對失能老人制定了不同等級的補貼標準。這些補貼皆以實物補貼(即補貼服務)為主,現金補貼為輔。不同的服務項目,補貼標準也不同,例如,有些服務僅提供給重度失能者,而有些服務僅依據受益對象的經濟情況進行補貼等級的劃分。

(五)資金來源。

我國臺灣地區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費用由失能者和政府共同分擔,分擔比例由失能者的失能程度和經濟狀況決定。一般原則為:家庭總收入未達社會救助法規定最低生活費用1.5倍者,可獲政府全額補助,也即自身不必負擔服務費用;家庭總收入符合社會救助法規定最低生活費用1.5倍至2.5倍者,需負擔10%的服務費用;一般戶需負擔40%的服務費用;超過政府補助時數的則由民眾自行全額負擔。

政府的長期照護補貼資金通常來源于稅收或社會保險。我國臺灣地區“十年計劃”中建議于“過渡時期”選擇稅收作為長期照護補貼資金的主要財源,因其認為,我國臺灣地區的長期照護體系尚處于發展初期,直接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民眾在繳納保費的情況下可能會提高對服務的利用率,進而影響家庭照護意愿以及導致正式照護資源供給的不足;相比之下,使用稅收制可視政府財政情況提供保障,避免資源的浪費及過高的財政負擔。

近年來,我國臺灣地區開始規劃以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作為政府補貼的財源,由我國臺灣地區衛生署研擬的《長期照護保險法》草案已于2011年3月31日經行政院報請立法院審議,尚未通過。

二、管理體系

我國臺灣地區的老年照護與老年健康服務分屬不同的行政體系,相關的行政部門包含了內政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等多方機構;由于各部門的目標人群不同、政策重點與執行理念也不一致,導致我國臺灣地區的老年長期照護事業無法統籌發展,阻礙了照護服務體系的完整性與連續性(陳惠姿等,2005)。

為解決老年長期照護服務多頭管理的問題,“十年計劃”提出兩點整合建議豍:

1、在中央層級設置跨部會的長期照顧推動小組,邀請各部會(如內政部、衛生署、勞委會、原民會、退輔會、經建會、財政部等)行政主管與學者專家共同參與,通過制定長期照護政策規劃及協助地方政府發展長期照護資源等工作,實現統籌衛生署與內政部派發的補助經費,達到事權統一的效果。

2、在地方層級成立跨局室長期照護推動小組,將地方政府相關局室主管、當地民間相關代表和專家學者聯合起來,通過營造有利于照護資源發展的環境、管理照護服務機構、監督服務計劃實施、評估實施成效等工作,實現地方相關局室力量的整合。

三、啟示與借鑒

我國臺灣地區的長期照護政策經歷了從分散到整合的發展過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作為一項完整規劃,對長期照顧服務的各方面都做出了詳細規定。

我國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政策的重要特點是:充分考慮了收入水平的影響。對收入水平這一因素的關注,表現在其對受益對象的界定及對補貼標準的劃分上,——兩者皆以收入水平(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重要判定因素。首先,“十年計劃”對受益對象的界定不以年齡為唯一標準,而是充分考慮到生活環境(即地域也即收入水平)對人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十年計劃”的受益對象不僅包括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還涵蓋了因生活水平較低而提早老化的人群(55-64歲山地原住民)及身心障礙者。其次,在劃分補貼等級時,我國臺灣地區未如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一般,為照顧社會公平而僅以失能程度作為補貼標準劃分的依據,而是將個人收入水平作為決定政府補助額度(即費用分擔比例)的重要指標。總體而言,我國臺灣地區的長期照護政策充分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差異,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考評與補貼標準,保證了有限的政府資金提供給更需要的人,兼顧了效率與公平。

然而,我國臺灣地區的長期照護政策尚處于較分散的管理體系下(雖然十年計劃做出整合管理機構的建議,但建議的采納與執行效果還有待研究);我國臺灣地區行政管理體系的不統一,阻礙了完整的養老體系的構建,這是我國臺灣地區未來發展養老服務事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我國大陸地區發展養老事業時需關注的重要命題。

基金項目: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海外人才專項資助課題“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體系框架研究”(編號:503375)

(作者:劉月,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學歷:碩士, 專業:地區經濟發展,研究方向:服務管理,養老政策;劉建兵,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運行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學歷:博士,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服務創新,服務管理)

注釋:

豍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臺灣內政部.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劃(核定本)[EB/OL].[2007]:340-341.

參考文獻:

[1]陳惠姿、黃源協、李世代、胡名霞、蔡欣玲. (2005). 我國長期照顧資源開發規劃研究: 內政部委托規劃報告.

[2]陳叔紅主編,《養老服務與產業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61-63.

[3]老人健康檢查保健服務及追蹤服務準則.臺灣醫師公會聯合會網站:http://tma.tw/meeting/meeting_02_info.asp?meete_id=2399

[4]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臺灣內政部.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劃(核定本)[EB/OL].[2007].

[5]臺灣老人福利法,內政部網站:moi.gov.tw/

[6]臺灣老人福利與政策,內政部網站:moi.gov.tw/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老齡化;醫養結合;成本醫養

結合機構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根據統計顯示,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94億,到2015年底,65歲及以上的老人將占全國人口總量的10.5%。未備而老、未富先老、孤獨終老是現階段我國老齡化表現的三個特點。隨著失能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老齡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構建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已成為我國一些地區的養老產業的發展重點。

一、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服務的基本介紹

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象是指全體老年人,而并非是指“需要長期專業醫療服務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醫養結合”服務內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經失去自理能力下提供服務而是在于提前介入,增強老人對慢性病的預防,這遠比治療疾病更有意義,也能夠合理的利用醫療資源。醫養結合養老是指把醫療照顧和養老服務職能相結合,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為不同的老人提供固定的養老模式。當下推出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主要包含:在醫療機構中增設養老機構;將醫療結構轉型為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在養老機構自辦醫療機構;醫療與養老機構的整合。具體來說,醫養結合的養老就是有病治病,未病療養的養老模式。

二、醫養結合機構的醫養成本分析

本文以雅安市醫養結合機構為參考,通過對2013年入住的305位入住老人來分析醫養結合機構醫療養老的服務成本。

1.對社保分類和報銷比例的分析

作為醫保的定點單位,因為老人醫療保險的類別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支付醫療費用方式。城鎮職工醫保報銷是最為主要的方式。入院老人擁有此種醫療保險的占78%,12%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其他的6.6%是由不同地區的異地醫保組成,其中包括異地農合、退休干部、以及其他外地醫保等。余下的3.4%則自費。由此可以看出,本機構入住的老人以事業單位退休員工為主。就不同的醫療保險的報賬比例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賬比例高達91.24%,擁有此類醫療保險的老人每月只需自費304.9元。第二位的則是新農合持有老人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分別為79.58%和77.57%,其他的比例則為非擁有醫療保險的患者,具體的報銷比例未知,在此不做贅述。

2.退休職工老人的收入及醫養成本構成分析

由于老人在入住期間完全由護理人員照顧,因此本文的醫養調查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即老人每月的生活費(包括餐飲費和其他生活開銷費用)、聘請護工費、和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不能報銷的自費部分)。康復科實施護工代管制度,護工由機構進行統一的管理,由于老人在入院檢查時情況各有不同,所以護理標準也不一樣,每月費用從300元到1500元不等。老人的平均護理費用為每月803元,生活費為580元(包含伙食費每月480元和其他開銷每月100元)。通過對其療養期間的醫療費用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老人每月需承擔的醫養成本為1688元,而目前雅安市退休老人的養老金為1443元。綜合看來,退休老人僅靠退休金并不足以支付養老醫養費用。其中護理費用高達48%,在所有支付費用中所占比例最高。

3.醫療費用分析

醫療費用是指老人在住院期間在檢查、治療、藥物、醫療護理及其他項目上花費的總和。從比例來看,治療費用是醫療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比重高達50%以上,其次為藥品費用和檢查費用,所占比例相對較低。

4.護理費用分析

護理費用是醫養結合護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我國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較少,又缺乏專業的護理人才,所以養老護理費用需要老人自己承擔較大的比重。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平均護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高。60歲以下的老人每月費用為478元,90以上的老人護理費用則高達每月1333元。由于進入80歲以后失能程度進一步惡化導致護理費用越來越高。

三、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降低養老成本的措施

在積極研究“醫養合作”的新形式下,大力推廣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機構對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降低老人的生活經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當前養老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低,且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以政府財政為主要支持力量,發展動力不足的現狀,需要采取實際的措施來降低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成本構成,以此來提升對失能老人的服務水平。

1.構建完善的融資制度

根據實踐調查發現,經濟能力是影響老年人入住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失能老人無法獨自承擔醫養機構所收取的費用,而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工資要求高,工作強度大的特點,導致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入住率低,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為此只有建立完善的融資制度,加強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對養老機構的支持,鼓勵投資機構投資養老產業,也可以有效緩解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壓力。

2.建立護理保險,緩解護理費用壓力

醫養結合養老結構的護理費用雖然與護理對象的特殊性有直接關系,但是由老人承擔過高的護理費用,無疑會增加老人的經濟負擔,直接關聯到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積極,造成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偏低。我國一直存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也可以借鑒外國經驗,發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將護理費包含在醫療的報銷項目中,對于符合條件的老人進行相應比例的補貼。

3.讓醫療制度同步,實現異地報銷

通過努力,我國已經在全國試點醫療制度的并軌,比如成都市,自實行了城鄉一體化的治療制度后就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從全國范圍看來,還有很多地方不僅存在巨大的城鄉差異,在不同保障類型上也有較大區別。

三、結語

雖然現在“醫養結合”還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面臨著很多問題和考驗,但解決失能老人養老問題的根本途徑是醫療養老相結合的一體化服務。規范發展和重點扶持醫養結合型機構來解決失養老人的養老困難,探索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異地報銷、護理保險等問題才能有效降低醫養結合機構醫療養老服務的成本,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從而做到真正的老有所養。

參考文獻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范文第4篇

聚焦困難以及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老年群體,有助于增進社會凝聚力和老年市民的歸屬感。在區縣街鎮社區關愛失智失能老人的工作基礎上,拾遺補缺、有效地創設“老年希望工程”的相關項目,一直是近年各分會的工作重點。一批特色公益項目,通過不斷地調查研究,掌握基本情況后得以開展并壯大。

金山區分會將擴大“幸福樂園”設備添置項目的受益面。深入第一線,走訪養老機構和村居委老年活動室,針對實際情況,根據輕重緩急和資金條件,分批分期對老年人的生活和活動場所添置必要設備,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在此基礎上,還將拓展創新公益助老新項目:“陽光關愛―貼心呵護”失能老人公益項目將為滿足困難失能老人的需求,向養老機構贈送護理床、護理墊等;“高齡老人助行”項目,為部分高齡困難老人配備拐杖;“老年人健康干預”項目,如:組織老年人重陽登高、中醫保健等活動。

其他如寶山區分會的“生命之橋――尿毒癥患者援助”項目,浦東分會的社區部分失智失能老人非醫療上門康復護理項目等,都將繼續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為各分會區內困難老人提供服務,搭建新的平臺,送去關愛。“集中力量,每年解決1~2個幫困助老問題,加以推廣,以期形成制度,這樣社會覆蓋面更大,受益老人面更寬。”

盡管每年有上百萬的老人因為各個項目的實施而受益,但面對全市387.62萬的老年人群,需要得到幫助的老人還有更多。

楊浦區分會以創建老年宜居社區為抓手,助力宜居社區試點街道服務需求為出發點。以老人的實際需求為本,在做好做優“親情服務送到家”、“失智失能老人看護人員培訓”等原有項目的基礎上,設計開發與創建老年宜居社區緊密相關的服務項目,試點街道老年人心理慰藉、老年人法律常識及防詐防騙等,為社區老人提供人性化且實實在在的服務。

“整合資源,創新平臺,學會‘借天借地借資源’,充分發揮各級資源,形成為老服務綜合平臺。”

充分發揮各級資源,便是聯合社會上各個團體、各種力量,依托各專業工作委員會的功能,借力緩解老齡化矛盾,盡力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靜安區分會的“樂齡五彩星期”系列助老公益創設項目21個。它們巧妙地與科、教、文、衛、體等部門結合,借助他們的專業力量。這些特色項目既有新意,又能讓老人得到實惠。同時,做實2014年市、區串百家門、知百家情、百名法官下社區等各項為老服務項目,弘揚“孝親敬老”的社會風尚。從而營造敬老、愛老、助老、尊老的社會氛圍。

“形成穩定的基金來源,這是基金會的生命力。”

在探索基金募集方式上,浦東分會建議:每年以申報項目的形式把“福彩公益金”作為助老項目資金的主要來源,浦東老年基金亦按資金比例配套,形成項目資金總額,以此逐步形成常態化募集為老服務資金機制。并且繼續以項目爭取多方籌措資金,與新區民政系統充分協商,圍繞新區政府老齡工作重點提出助老項目來實現多方籌措資金。

讓捐贈的人感到自豪,就會產生長期的社會正能量效應。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這是基金會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重心下移,夯實基礎。沒有基礎就沒有生命力,就沒有持續發展。”

將工作重心面向于區縣、扎根于社區,并向郊區薄弱地區和困難老人等傾斜,才能進一步擴大受益面,讓更多老人從中受益。

閔行分會在項目運作上,聚焦三類老年群體,立足“拾遺補缺”的宗旨,配合“老年宜居社區”建設,實施“老年希望工程”。“老年介護培訓”項目,“情暖鴻雁”醫療幫困項目等被市基金會評選為特色公益項目。

“老年基金會工作程序一定要規范,確保做到公正透明。”

完善基金組織管理和募集資金的使用規范是確保基金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松江分會制定了《松江區分會資助社會公益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健全、規范運作。

長寧分會總結要堅持以安老、扶幼、助學、濟困為重點,拾遺補缺,創新品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從而不斷提升老年基金會的影響力。讓基金會成為盛裝愛心的“玻璃口袋”。

對失能老人的護理及管理范文第5篇

第二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于5月1日-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展館舉辦,來自11個國家和20個省份的350家專業參展商參展。展會期間中國社會福利協會與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共同主持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題論壇”很受各界的歡迎,美國居家養老護理品牌仁愛華的負責人表示:養老不離家,是中國傳統的養老優勢,生活在熟悉的環境里,不但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能夠增強老人的安全感,而且還可以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因此需要為他們提供專業化的居家服務,使他們能夠安享晚年。

在此期間,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公司正式啟動了北京市海淀區“社區養老服務體制創新試點”合作項目,通過在社區建設養老服務平臺-更好地為社區老人提供愛老、敬老、助老的居家養老服務。同時,北京金軒投資有限公司宣布再次捐款30萬元,為更多老人免費提供居家照護服務,為中國養老服務企業的發展伸出幫扶之手。

為了推進海淀區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進程,根據“全面關懷、重點照顧”的工作理念,結合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的不同需求,海淀區民政局充分利用政府的現有資源,同時引進服務機構,依托社區養老管理服務中心和助老服務站,積極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設。通過慢性病管理、“30分鐘養老護理計劃”及建立家庭病床等措施,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養老服務。

“養老助殘管理服務中心”具備老年餐桌、康復護理、日間照料護理、慢病管理、老年人洗浴助浴、理發、助行、陪伴、精神撫慰、文體娛樂等功能。該服務中心將實施對社區內老人的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維護,建立失能老人的家庭病床服務模式,讓老人在家中,在社區內即可享受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

為積極應對海淀區人口老齡化,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制的創新模式,發揮社會養老專業服務機構在養老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海淀區民政局、衛生局、區殘聯、北下關街道辦、雙榆樹社區醫院、南里二區居委會、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公司正式啟動了“社區養老助殘服務體制創新試點”合作項目,在雙榆樹南里二區建立“養老助殘管理服務中心”,對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切實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相關期刊更多

時事報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中央宣傳部

油田化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建設科技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黄平县| 海丰县| 南岸区| 临武县| 噶尔县| 夏河县| 老河口市| 屯昌县| 黑山县| 大姚县| 江北区| 邓州市| 合水县| 平果县| 安福县| 新宁县| 锦屏县| 翁源县| 兰西县| 乐昌市| 大港区| 宁南县| 探索| 浏阳市| 兴仁县| 旌德县| 巴塘县| 绥化市| 宿松县| 金昌市| 凌源市| 南昌市| 博白县| 纳雍县| 屯门区| 威信县| 金塔县| 黄平县| 广灵县|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