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大學生;負面影響

后現代主義思潮是20世紀上半葉和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思潮及其哲學思潮。自70年代后迅速流行,至80年代后半期則成為一種時髦的哲學流派而風靡歐美等其他國家。后現代主義思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主張多元論。后現代主義主張用多元性反對統一性,以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確定性。其次,反對中心主義?,F代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堅決反對這種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不應該是存在者的主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并不是由人來決定的,而是由存在所決定的,人只是存在的鄰居。再次,推崇平等對話。后現代主義者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不應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人只是自然的托管人和守護者,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或主宰者。最后,反對理性主義。后現代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強烈的否定和批判。后現代主義主張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統治地位,它認為理性不能作為普遍規范,理性必然會限制人的個性的發揮,束縛人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只有個人的情感、體驗和想象才是真實的。

總而言之,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是一種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會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尊重個體的主體認識,呼喚人的自由、價值和尊嚴,對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倡導人與自然的和協相處。但也具有極大的消極作用,即片面宣揚個體自主性和否定一切的錯誤觀念,夸大個人意志的作用,否定辯證歷史主義的認識論,必然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的產生。所以,當前的后現代主義還不可能取代現代主義,只是作為對現代主義的修補而存在,目前它也不可能是為人類的自由與幸福尋求明確的出路。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導致大學生追政治觀的多元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各方面受到了西方社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給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觀念帶來多重影響。部分青年有意無意地接受了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放棄信念,不講操守,以反主流文化為時髦。這些使大學生們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的排斥,也使他們對當今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懷疑。中國現在堅持的是一元制,可是當代的大學生由于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他們對一元制產生了懷疑,有些學生對中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或資本主義制度問題上認識模糊,認為實行什么制度不重要,只要國富民強就行。雖然這種政治觀體現了大學生愛國動機的一面,但是,假如對這種政治觀控制不好,勢必就會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利,從而影響中國正在深化的改革。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偏離

在追求后現代主義的浪潮中,中國的大多數大學生都不加思索地接受后現代主義的思想觀點,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反傳統、反權威,導致他們是純粹的現實主義者。大學生們正是吸收了這些觀點,導致他們極力地追求個人利益,個別大學生將自我價值放在首位,他們不考慮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當然也不可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很多大學生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從精神上來豐富自己,他們之間互相攀比;甚至有些同學以一個人金錢的多少來判斷某個人,來判斷是否和這個人交朋友。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他們還摒棄了中國的一些傳統的精神,比如說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他們認為,這些精神對于他們來講已經過時了,是“老古董”了。比如“范跑跑”事件,出這樣的例子不稀奇,稀奇的是這樣的事發生以后還有很多贊同的聲音,就讓人感到稀奇了,而大多數贊同的聲音是來自大學生的,可見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已經發生了偏離。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

后現代主義是反傳統、反基礎主義的,他的懷疑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虛無主義導致他們否定一切,他們認為社會上是不存在絕對的道德、絕對的權威,當然更不可能存在崇高的理想。因此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某些思想不可避免地會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帶來消極影響。中國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盲目地追隨著后現代主義,以至于他們對什么事都抱有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放棄了自己以前所要追求的崇高理想。不追求、不思索、麻木不仁,這在他們的學習中有充分的體現,現在好多大學生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六十分萬歲”,他們認為只要及格就行,再高的成績都是沒用的??墒俏覀儑乙氖恰八挠行氯恕保坝欣硐搿闭恰八挠行氯恕辈豢扇鄙俚囊粋€重要方面。沒有理想信念,就沒有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輝煌。大學生作為我們偉大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他們更應該樹立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

四、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

后現代主義思潮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就是“反”,他的反理性主義、懷疑主義、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感,大學生們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強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也導致了極端個人主義、自我中心主義、享樂主義的產生。如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自私自利,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實惠;出了什么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來推卸自己的責任,絲毫沒有責任意識。這種人生態度在他們生活、學習、戀愛等方面都表現出來了。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扭轉大學生的思維定勢,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活他們創造性思維的激情,都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們應當充分肯定。但是,如前所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懷疑精神、反抗意識,與當代大學生追求新奇刺激、渴望參與和行動在某種意義上剛好合拍。其實,不少大學生對后現代主義文化知之甚少,難以辯證地、歷史地、批判地借鑒和繼承。與后現代主義文化一樣,靠直覺而不是靠理性判斷事物,大學生只知道他們喜歡就夠了,并不追究喜歡背后的原因。基于此,我們認為,面對后現代主義文化日甚一日的沖擊和不可避免的影響,應該認真研究,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楊楠,王東,劉洪波.當代西方社會思潮與我國德育[J].貴州社會科學,2006.03.

[2]萬美容.試論當代青年與社會思潮的互動作用[J].青年研究,1999.06.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范文第2篇

《尤利西斯》漢譯本中的“譯者注”研究:一個闡釋學的視角

從目的論角度論龐德現代主義詩歌翻譯

“活出歷史”還是“親歷歷史”——基于目的論視角的分析

女性主義文體學視角下的饋贈話語——以20世紀之交的美國禮儀讀本為研究對象

漢英句法結構對比與翻譯中的表達——TEM8(2010)漢譯英試卷評析

從模因視角看漢語流行語

“第一浪潮”俄國僑民學者、作家的普希金研究

藝術的歷險和宿命——《海浪》寫作技巧解析

《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覽》述介宗教翻譯思想探究——《法句經序》與《圣經之序·再序》比較

翻譯學呼喚“回歸美學”

論翻譯文學的獨立地位

建國“十七年”間國內魯迅文學作品英譯研究

《外語測試與教學》2011年出版

左邊界省略、賓語空缺與連動結構的論元結構

成語的語義和句法結構特征的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

回指與漢語中的反身代詞“自己”

英漢微觀對比研究30年(1977—2007)綜述

虛無主義的兩副面孔——《尤利西斯》中的現代反抗策略

叛逆與容忍——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下郝思嘉與吉妮人物之比較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研究生英語視聽說教學平臺設計

改革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明確學科發展方向幅當代國外翻譯理論的地圖——評謝天振教授主編的《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

《翻譯學的學科構建與文化轉向》評析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外英語自主學習情況調查

亞非作家會議的民族主義主題

民族意識的陷阱——法農的后殖民理論及其在奈保爾作品中的體現

斯皮瓦克的女性主義翻譯思想研究

西方女性翻譯理論家及其翻譯理論

英漢對比與翻譯學科建設高層論壇將在上海海事大學舉行

漢詩英譯中的變通——以《孔雀東南飛》的英譯為例

詩歌比較與翻譯研究——以羅伯特·彭斯詩“一朵紅紅的玫瑰”與三首漢詩為例

“頭/Head”的隱喻研究

調查性報道的文體功能與特點初探

語法資源對認知表征的建立:英漢對比研究

論修改及教師反饋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下的大學英語對話式教學

也談三島由紀夫

唯美主義和西方現代文學——試以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為例

向心理論在漢語中的參數化——語篇下指中心排序的實證研究

第三屆中國英語教學優秀論文評選通知

認知語境發展觀與話語交際的語用思考

典籍英譯的認知心理框架解讀

從原型理論的視角重讀“傳統譯論范疇”

詩詞英譯與中西文化交流

五四時期關于專用名詞的音譯標音法的討論

包天笑在清末民初的翻譯及其與創作的互動關系

中國翻譯之最與第一

論語篇銜接的本質、定位及范圍——與張德祿先生商榷

駁《索緒爾語言理論新探》的謬誤

廣告中的評價意義初探

教材編寫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宗旨

傳統效度理論的缺陷與發展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養;培養

人文,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素養,顧名思義,指的是素質和教養,或者修養。人文素養特指在人文方面人們具有的綜合素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人們通過學習人文知識,接受環境熏陶,將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內化為自身的氣質、修養和品格。它包括對人文知識的學習,也包括對人文知識的運用。人文素養的核心是關注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存在價值,關心人之為人本身,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文精神”。眾所周知,大學是培養具備高深領域知識的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機構,“成人”與“成才”是大學培養人才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雖然其辦學定位為應用型,其辦學目標為服務地方社會,但在人才培養上也不能忽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看待世界和社會的方式,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人文素養的培養,有“人文化成”的功效。人文素養的培養核心是使其“成人”,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社會良知的人,一個有處世智慧的人,一個有高尚涵養的人。進入大學,學生們從中學的目標明確緊張有序階段到大學的尋尋覓覓自由放任階段,仿似從籠中放飛的鳥兒,“天高任鳥飛”。面對形形的社會現象還有各式各樣的價值觀沖擊,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這時候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能幫助學生們正確把握人生的方向,樹立端正、良好地看待世界和社會的方式,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明明德”,不至于誤入歧途。當大學生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一個“止于至善”的人生,一個有理想的人生,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既不會只做有利可圖的事情,也不會荒廢時光虛無度日,更不會因為一時把持不住而越過自己道德和良知的底線。

(二)有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突出應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主要培養具學術、技術和職業三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科學研究、技術研發,除了要有良好的專業基礎,還要有創新精神和綜合應用能力,要有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能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和胸襟,并為大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文方面的素材,使他們的創作靈感得以激發,創造性思維活躍起來;與此同時,還可以使大學生更明白個人和社會的需要,不是在象牙塔里閉門造車,而是結合時代和社會的背景對癥下藥,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企業對自己吸納的人才的要求較高。既要求大學生是專業中的佼佼者,還要求大學生是高素質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要結合社會的需要,盡早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的人文方面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充實,內在涵養逐步提升,人文精神逐漸升華,外在言行禮貌得體,自然能在各種場合待人合情合禮,接物恰到好處,將來也能成為廣受各行各業歡迎的人才。

二、地方應用性本科大學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受制約的因素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在全國范圍的高等學校開展了素質教育工作。其突破口、切入點就是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如今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工作已逾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為各種原因,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仍有不盡如人意的方面,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制約:

(一)社會層面的因素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呈現一些令人擔憂的方面———功利主義、物質主義、利己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社會上存在這樣一些歪風邪氣,有時候作為社會喉舌的媒體也為之推波助瀾,比如鋪天蓋地地對高端消費品,富豪消遣方式的宣傳。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如今的大學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與世隔絕的讀書人,相反地,他們多多少少受到社會上惡濁風氣的污染。表現在:讀書求學越來越功利化,對將來能拿高薪、就業前景好的專業趨之若鶩;沿襲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勢,唯“考”獨尊,成績至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淡薄,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疏于甚至懶于與人交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使用錢財不節制,攀比心較重,為了得到奢侈消費品甚至沒有底線,如常被媒體提及的大學生,裸貸,很多當事人就是為了讓自己在人前光鮮亮麗花錢瀟灑而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

(二)高校層面的因素

應用型本科大學,因其特定的辦學定位,注定其必須面向社會,培養的人才也必須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因此,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壓力的重壓下,為了滿足“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前提,不惜犧牲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表現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技能課和各類實驗實訓課占巨大比重,人文方面的課程如語文、歷史、藝術鑒賞等邊緣化,作為必修課只開一個學期,或者通過選修課解決。這是“重應用輕素質”、“重技術輕人文”,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對人文教育的“弱化”。記得在《尋找北大精神》的演講中錢理群教授曾經指出現在我國的大學彌漫著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兩大思潮。實用主義完全針對個人利益,要不要干取決于其有用還是無用;虛無主義隨著實用主義產生,只認定時尚和利益,除此之外一切皆可拋棄。這兩大思潮導致了大學里面的“知識的實用化”和“精神的無操守”,大學里的老師、學生拒絕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也拒絕對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錢教授的講話一針見血,指出了現在在中國大學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傾向。一些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一味地講求“實用”,倒置“成人”和“成才”的本末次序,背離了大學培養人才的宗旨,勢必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造成不良影響,制造出一批“有文化的野蠻人”。

(三)教師層面的因素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目前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教師并不具備相應的人文素養,也不重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筆者曾經聽到一位思政部的老師提到學生大一要學的東西太多太雜了,連《大學語文》這樣的課程都要上。須知《大學語文》課程是承擔大學人文素養教育的主干課程,這在業界已經達到共識。在高校開設《大學語文》是國務院和教育部明確要求的———2006年印發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到“高等學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洞髮W語文》非常重要,不可棄置。它在傳承人類精神文化,提高大學生文化修養及漢語應用能力,健全大學生人格形成,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文課程的教學成功與否,教師是關鍵。教師如果意識不到人文課程的重要性,又如何能身體力行,“春風化雨”,“以文化人”?除了人文課程教師,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也很重要。一個不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的專業教師,如何能很好地“傳道、授業、解惑”?如何能合情合理地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如何能從更廣闊的角度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

(四)學生層面的因素

如今這個時代,新舊轉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面對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很多學生把持不住自己的心。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極大的沖擊。不知道應該相信什么,應該堅持什么,應該選擇什么。在功利主義的慫恿下,唯考獨尊,唯實用獨尊,唯網絡獨尊。他們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專業學習上,輕視人文課程,認為人文課程對總體成績和將來就業并沒有多大關系,更不用談花時間讀人文方面的書籍和聽人文方面的講座了。八十年代那種見面就談文學的良好風氣已經不復存在。更有甚者,一天花絕大多數的時間上QQ,刷朋友圈,打《王者榮耀》之類的游戲。理想的消失,人文的缺失,關鍵在于學生的忽視甚至是漠視。

三、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人文素養培養的途徑

(一)重視人文課程,多管齊下協同教育

培養人文素養,首先要加強人文方面的知識的教育。大學里的人文課程,包含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包括大學語文、大學英語、中國通史、“兩課”等基礎課,還有相關的選修課。應加重人文課程的總體的比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予以強調,在評價體系中納入相應的考核,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證,確保大學生通過較系統的學習把人文知識和精神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加強師資管理和建設,提高大學教師的人文素養

首先,在教師的選聘上把好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是對教師這個職業本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言行舉止,以及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師時,應該選用一些“治學”和“做人”方面優秀的教師。因為這樣的良師,能“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給學生以積極的人文精神熏陶。其次,透過講座、培訓等形式提高在校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是社會的一員,面對社會不良風氣,也會困惑,多多少少受其影響。應重視對在校教師人文素質的再教育??梢酝高^邀請外校知名專家、教授來校開講座、授課,與兄弟院校交流,開展人文方面的教師競賽和活動等方式,使教師的人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筆者所在的學校就曾經在教師培訓中邀請湖南省禮儀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袁滌非教授講授教師禮儀,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老師們都覺得受益匪淺。

(三)活躍人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課堂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主陣地。大學生對人文課程不感興趣的原因,與上課的方式有直接關系。很多人文課程從頭至尾都是教師講授,甚至照本宣科,教學效果不佳。教師應該根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于人文知識的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多樣化,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如可采取情景教學法,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領悟其中的文化和社會內涵;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師或者學生演繹詩人、歷史人物等,通過表演了解人物的生平,想法,感悟其具有的情懷,感同身受;也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分組研究,在查閱資料和互相切磋形成成果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應用人文知識;甚至可以“翻轉課堂”,學生通過查資料、看論文等提前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和討論。另外,課堂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大學語文》課堂,可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朗讀、朗誦、演講、辯論、寫作等活動,創設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生喜聞樂見,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禮儀習慣也得到很好的培養。筆者所在的教研室進行過相關嘗試,結合特定的知識單元,分別舉辦了“聆聽經典朗讀會”“中華好詩詞朗誦會”“讀書報告會”“電影分享會”“辯論賽”等活動。透過這些課堂活動,學生們對人文知識的理解日益加深,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禮貌禮儀等有顯著提高。

(四)利用網絡空間,構建大學生接受人文素養教育的平臺

今天是“互聯網+”時代,誰占據了互聯網,誰把握了話語權,誰就贏得他的觀眾。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更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推出一些優秀的人文方面的網絡課程,如“大學人文素養在線開放課程”;或者引導學生選修一些“國家精品課程網”上精良的人文課程,并制定相應的學分要求,使學生轉向,不再沉迷于網聊和網絡游戲,回歸人文知識本身,關注自身精神家園的建設。

(五)發動校團委、學生會、圖書館等部門,創建富有人文內涵的校園文化,開展人文方面的活動

校園文化可謂校園的“軟件”。美好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在校大學生的情操、營養大學生的心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美化校園環境,給學生怡情的空間;應充實圖書館人文類書籍館藏,給學生怡情的養分;應請高雅文化進校園,讓地方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充實校園文化,并傳承地方歷史文明。如湖南本地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舉辦長沙花鼓戲欣賞,長沙彈詞介紹,湖湘文化講座等活動。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還應構建良好的人文氛圍,可在全校各院系舉行相應的活動如四月“讀書節”,“校園文化藝術節”“誦讀經典”比賽,“母親河探源”,“演講比賽”等。另外,還可通過團委、學生會組織相關活動,讓大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等,從而開拓大學生的視野,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偠灾?,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聚焦應用型的前提下,應重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并針對現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透過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既在制度上保障人文課程的教育,在師資上加強人文課程教育的實力,也在實際工作中多渠道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使大學生不僅僅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也具有豐富的內涵和人文素養,做到“成才”與“成人”兩不誤。

參考文獻:

[1]陳平原.大學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韓奇生,卿中全.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與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3]吳俊,劉佳人.試論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8):48-52.

[4]閔永軍.多途徑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1):148-149.

[5]黃正元.大學辦學泛市場化的風險———以部分大學生人文素養嚴重缺失為視角[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3(2):5-8.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全球化 大學生 愛國主義

一、為適應全球化背景下浪潮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一)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基礎地位、長抓不懈的教育理念

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個大學教育的基礎地位,這是全球化背景下正確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和基本認識前提,必須堅持。全球化時代并不會導致民族國家的消亡,全球化也決不意味著對國家的否定和民族利益的抹殺;恰恰相反,要在全球化中捍衛國家和利益,要求強大的民族獨立自主精神以及凝聚力的支持。強大的民族獨立自主精神以及凝聚力,正需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來培養。沒有愛國主義教育,就沒有民族獨立自主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獨立穩定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必須重申和強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地位。

(二)堅持立足民族性、注重開放性的教育理念

全球化時代,伴隨“全球化”趨勢發展,“國家化”和“民族化”趨勢也在增強。一方面,全球化呈現出全球不斷融合的開放性特征;另一方面各個國家要保持自己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立自主地位,必須立足于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這一特征要求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樹立和堅持立足民族性又注重開放性的教育觀念。

全球化背景下時代,各國競爭日趨激烈,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己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現。強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民族性,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抵御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入侵。

(三)堅持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教育理念

愛國主義教育要保持其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保證其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樹立不斷創新的理念。這種創新,要建立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的基礎上,不僅是在理念上創新,而且要在內容、方式方法、載體等多方面創新,把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創新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全球化背景下繼續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生命,綻放出新光彩。當然,這種創新,還應建立在對世界其他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方式方法的吸收和借鑒之上,同時還要關注全球化的社會實踐,關注、研究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學會運用新理論、新成果和新研究工具來推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發展。

(四)堅持理性化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大學生奉行狹隘的、非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一些問題上過度敏感、極不冷靜等,他們往往糾纏于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而大做文章。這種所謂的愛國心,一是并不長久,二是不能指導大學生正確的行動,甚至產生與主觀愿望相異、相反的效果。所以大學生愛國要講究方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增強理性化,幫助大學生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辨別國際社會中形形的理論與思想。正視本國的歷史和國情,認清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形勢和地位以及自己的發展目標。既要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也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同時應把情感與理性的反思結合起來,把對祖國的滿腔熱情與對現實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結合起來,刻苦學習,學好本領,為將來報效祖而努力。

二、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建設

(一)注重研究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新問題、新情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它將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造成持續沖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將不斷出現新問題、新情況。因此,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要緊跟時代變化的潮流和趨勢,密切關注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加強對它們的理論研究,并以這些研究成果來指導教育實踐,使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不斷應對新情況、新變化,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推進。

(二)培育應對經濟全球化沖擊的優秀理論成果

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出版社、雜志社以及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視應對經濟全球化沖擊的優秀理論的建設;應提供資金、物力上的支持,成立相關研究機構,加強科研隊伍建設,使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建設在組織機構、人員配備、資金、時間和精力上有充分的保障。尤其要組織一批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文、史、哲方面的專家、學者,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要求與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和個人發展需求結合起來,進行高校愛國主義教材建設、歷史和文學藝術讀物的建設,為實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更新,提供理論與知識文化支持。

(三)博采眾長,開展借鑒其他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研究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研究應該面向世界,對世界其他國家愛國主義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系統研究,從中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效經驗、方法,加以借鑒。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啟發教育,讓教育對象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并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高道德認知、道德境界和踐行道德原則的能力。這些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方法和經驗為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提供了借鑒,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重視這些方面的研究,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借鑒和吸收。

三、不斷充實和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大學生歷史虛無主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能力;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2-0074-02

一、道德能力的內涵與意義

所謂道德能力,就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已知的道德原則或規范,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能夠鑒別出真善假惡,從而對一定的事件與人物作出比較合理的道德判斷以及道德選擇的能力。道德能力是人的本質的一種倫理體現,是人的諸種道德素質的綜合,亦是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與塑造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內容。所以,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

當前,中國社會呈現著快速的變化。與以往的社會情形相比,市場經濟的建立與不斷完善,外來文化大量持續涌入、網絡生活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青年大學生在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認知社會的同時,還受到一些社會生活中的消極因素影響。例如在某些大學生的身上,就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道德理想迷失、道德觀念錯位、道德選擇與道德行為失范,還有的學生甚至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這些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之出現,使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受到嚴峻挑戰。如何幫助大學生驅除由于巨大的社會變化帶來的道德迷茫?怎樣讓大學生擺脫時下的道德窘境?……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培育大學生的道德能力,使他們能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中,提高分辨道德是非、辨別善惡美丑、知道榮譽恥辱的能力,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二、大學生道德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道德能力的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應對社會變化與和價值多元的現實需要。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當代中國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前三十年,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這種似乎時空倒錯的壓縮式發展變化,把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歷史與現實、社會與個人、選擇與困惑、理性與情感等問題幾乎同時呈現出來。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多元還是一元、傳統還是現代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國社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在這種環境下,人在自己的道德生活領域面對全球范圍內多種價值道德文化的相互激蕩,認為對個人態度和價值觀沒有影響,那是一種幼稚的想法。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目前在社會生活中普遍感覺到人們的道德水準下降,道德教育與道德規范失去其應有的威信和作用。這表現在:一方面在社會的劇烈變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道德信念與道德規范受到不同方面的沖擊,外來的道德價值觀念以及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改變而帶來的一些新的道德觀念的出現;另一方面,人們對新的道德觀念的認知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道德法則難以最后確立,因此無法發揮新的道德觀念應該具有的價值;加之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中一些腐朽的道德意識沒能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令人覺得道德規范似乎可有可無,在現實生活中其價值顯得蒼白無力。

但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毫無疑問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較之以往更大的道德空間。例如,隨著人們活動領域的不斷擴大,國人的視野不斷地被一再擴展。

人們的道德生活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諸如人們對道德的認知由原來道德的“克己復禮”,繼而轉向道德應該保證人們應當生活得更自由;道德標準由原來的近乎嚴苛轉向更多的寬松與包容,道德價值呈現多元化。然而,這種現象的另外一方面就是當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以及更多的道德選擇時,道德的困惑也隨之產生,即如何在多種道德選擇中進行合理抉擇。

正確的道德選擇來自于道德主體正確的道德判斷,而正確的道德判斷來自于正確的道德認知。其種種都是主體是否具有道德能力的反映。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肩負著建設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不但在學校里要學習各種科學文化專業知識,同時也必須在當前這個動蕩紛雜的社會中學會分辨真善美丑,提高自己的道德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自己生活幸福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來培養自己的道德能力。

三、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育路徑

既然對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承擔歷史使命的客觀要求,那么,我們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向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

首先,培育大學生完備的道德意識。道德意識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對于善與惡的認知。一般而言,道德主體意識中對善與惡的認知能力是與道德主體的年齡、知識以及社會閱歷有關。當下,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認知與道德素質,但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還不甚穩定。尤其是面對紛繁的社會環境時,面對著善與惡何去何從的選擇時,會顯得搖擺不定。這主要是因為善與惡在他們的觀念中還不是十分明晰。因此,這里我們首先應該強調的就是加強道德倫理的系統學習,學會辨別真善美丑。諸如人性,它既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不是天生“人與人之間像狼一樣”。人性是社會的產物,“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盵1]我們要通過歷史與現實的關聯教育,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道德現象,辨是非,明曲直,從認知的角度提高學生的道德能力。

其次,引導大學生學會在道德實踐中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道德選擇是道德主體在實踐中的一種自由選擇。眾所周知,所謂選擇就是在客觀存在的若干種可能性中擇其一;如果人是別無選擇的,那就說明這個人是被迫行動的,也就說明這個人沒有道德能力。當然,人只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活動。誠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如果他要進行選擇,他也總是必須在他生活范圍里面,在絕對不由他的獨自性所造成的一定事物中間進行的”[2]。所以,從這樣的角度理解,道德選擇本質上是自由與限制的統一,也就是說,道德主體是在對意志自由和外在必然性關系的把握中實現道德選擇的。

在這里,我們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那種認為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無從選擇,一切都是預定的宿命觀念,必定會導致最終放棄對于道德的自覺遵從,從而喪失道德信念;另一方面還要教育他們,即便是人具有按照自己意志選擇的自由,但是這種選擇也不是絕對自由的,因為所謂的自由都是在一系列不自由的條件下實現的。雖然目前較之以往相比,人們有了寬松的道德生活空間,也有了比較自由的道德選擇范圍,然而對于那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而言,環境給予他們的自由與選擇,與其說是道德的福音,還不如說也許是道德的陷阱。受消極社會生活的影響,有些學生反對任何有關的道德約束,主張放任自流,以虛無的態度對待文化傳統中倡導的道德規范與道德理想,解構道德意義。這種傾向導致原本具有明確是非準則和善惡性質的事物等不道德現象被視為個人的私事,純屬于個人自由選擇。所以,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能力教育,是抵御時下各種負面道德影響的客觀要求。對于社會生活來說,道德是一種傳統,一種習俗,一種確定的規范,一種無可選擇的原則;對于個人來說,道德則是一種個人的習慣,一種個人的選擇,甚至是某種個人的偏好。必須使他們懂得要按照社會生活的必然律,按照道德的規范去選擇必須遵從的道德律,在學會限制中獲得主體自由。

最后,強化大學生自身對于道德規范的自覺認知和遵從,而這應當來源于對大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教育。道德作為社會規范,與法律規范最根本的區別在于,道德是要求道德主體自覺自愿遵守的規范,人們不但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樂于遵守,而且還在對其尊奉的過程中感覺到一種甚至是幸福。講到道德修養,人們似乎更加偏重于理解是道德主體的一種自我改造與自我磨煉。但是,即便是這種更傾向于“自我”的道德實踐,也是應該從教育的角度去引導青年學生。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貫重視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孔子就強調“修己以安天下”。道德修養作為一種高度自覺的活動,特殊性在于其是主體的內心反省以及在其基礎上的自我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是一個艱難曲折的精神凈化與充實的過程,誠如德謨克利特所言:“和自己的心進行斗爭是很難堪的,但這種斗爭的勝利則標志你是深思熟慮的人。”[3]沒有經歷如此的磨難,那么,主體道德能力的提高可能就是一句空話。在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反復向青年學生強調自我修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尤其是在當前外界信息呈現爆炸狀態之時,應當保持自身的寧靜,堅守自己心靈的家園,而不是在紛繁的誘惑中迷失自己。

總而言之,在時下巨大的社會變遷中,現實所呈現出的道德危機與道德境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他們學會在道德的困境中做到合理的道德選擇,首當其沖的就是必須把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能力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因為沒有學生道德認知、道德選擇以及道德能力的提高,就沒有和諧校園,就沒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出現。因此,加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道德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會以自身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去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從而作出道德選擇來彰顯自身的道德力,能夠自覺自律地做到知榮明恥,以正確的道德規范正身律己。正因為如此,道德能力是青年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大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6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七台河市| 巴林右旗| 肥城市| 胶南市| 车险| 青阳县| 华蓥市| 怀来县| 会宁县| 苏尼特右旗| 娄烦县| 集贤县| 丰城市| 蕲春县| 神农架林区| 达拉特旗| 饶阳县| 天祝| 大荔县| 金阳县| 荣昌县| 嘉祥县| 界首市| 中西区| 平武县| 宁化县| 鹤岗市| 蒙自县| 万山特区| 鱼台县| 南宫市| 富源县| 富裕县| 昌平区| 会理县| 满城县| 大英县| 廊坊市| 淳化县| 洛宁县|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