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地用地總體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建設用地;預測方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中圖分類號:F301.23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要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科學測算若干年內各類建設用地需求,保障必要的建設用地,研究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方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成果的科學性。以往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方法主要包括:指數平滑法、時序回歸預測模型法、時序趨勢預測模型法和時序灰色系統理論GM(1,1)模型法,從數據的易得性、準確性和實際的可操作性角度,用相關性分析計算建設用地需求量。
1 按照地區生產總值趨勢法預測建設用地面積
按照分年度全區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1996~2010年》)與建設用地總量(數據來源于1996~2009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依據2000年~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建設用地總量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到2者之間散點分布圖,并得到下列方程:
線型方程:y=0.0056x+106.23
式中:y為建設用地面積(萬hm2),x為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按上述公式預測2020年建設用地面積值175.95萬hm2,較2009年增量為45.54萬hm2。
指數方程:y=107.0329303e0.0000460x
式中:y為建設用地面積(萬hm2),x為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按上述公式預測2020年建設用地面積值189.77萬hm2,較2009年增量為59.36萬hm2。
2 按照固定資產投資增量趨勢法預測所消耗的新增建設用地面積
按照分年度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值(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1996~2010年》)與建設用地增量(數據來源于1996~2009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依據2000年~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量和新增建設用地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到2者之間散點分布圖,并得到下列方程:
線型方程:y=0.0059x+0.0966
二元多項式方程:y=-0.00000019x2+0.00600964x+0.07739628
式中:y為新增建設用地面積(萬hm2),x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量(億元)。
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10680億元,“十三五”累計固定資產投資25000億元計算,按上述公式預測2015年和2020年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值分別為11.84萬hm2和34.86萬hm2。
3 按照固定資產投資與用地規模的比例預測
1996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每萬元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從“十五”期間的19.78hm2降低到“十一五”期間的9.98hm2,土地集約節約效果顯著?!笆晃濉逼陂g單位面積創造地區生產總值163萬元/hm2?!笆晃濉逼陂g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0億元,新增建設用地11.98萬hm2,每萬元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9.98hm2。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000億元;考慮集約節約用地,按每萬元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調整為8hm2計,“十二五”末預計新增建設用地28.80萬hm2;“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000億元,按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8hm2計算,“十三五”末預計新增建設用地28.8萬hm2。
綜上所述,按照固定資產投資與用地規模的比例預測,2011~2020年共需新增建設用地57.60萬hm2。
4 結論和建議
4.1 結論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與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模型公式計算得出,新疆2020年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為45.54~59.36萬hm2。
4.2 建議
也可以分項目預測建設用地需求量,分別從城鄉建設用地(城鎮建設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工礦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設用地(公路、鐵路、機場、管道運輸、水利、電網)等方面分別預測建設用地需求量,最終根據項目匯總用地量。
參考文獻
林省長強調,經國務院批準的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導土地開發、利用、整理、保護和管理的綱領性文件。當前正處于全力打好基礎、奮力實現跨越的關鍵時期,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好字當頭、又好又快,把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產業項目、重大民生項目、重大生態項目用地需要作為貫徹實施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工作重點,努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帶動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在土地供應方面,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首先要保證交通和水利建設,城市建設用地重中之重是要保障城市骨架路網建設和重點城市群、重點旅游城市發展,工業項目用地重點要保障能源、優勢原材料、煙酒、裝備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制藥等產業發展,農業產業項目用地尤其要保障草地生態畜牧業和蔬菜等大宗特色農產品發展,民生項目用地要切實滿足教育、衛生、農村危房改造、廉租住房建設、計生、文化等工程實施的需要。在土地管理方面,必須堅持從人多地少的最基本省情出發,嚴格耕地保護,確保國家下達的437.07萬公頃耕地保有量指標不突破,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在保護耕地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強調什么特殊性,也不變通搞什么花樣,國家法律法規規定該做的我們堅決做,不能干的我們堅決不干,這是一個基本原則。要堅持依法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快貴州發展,并不是要去亂占地、亂用地,誰違反了規定,該查處誰就查處誰,絕不姑息。在林地保護和生態用地保障方面,要按照建設現代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強現有林地保護和管理,把規劃中明確的生態用地安排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林省長指出,省、市、縣、鄉四級規劃是一個銜接統一、逐級控制的完整規劃體系,任何一級規劃做得不好,整個規劃體系的實施效果將大打折扣。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重點已轉移到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上來,在組織編制省以下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要切實把握幾個方面:
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和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實施計劃嚴格執行。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必須按照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的原則,與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各部門、各行業編制相關規劃,必須符合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規模和總體布局安排。
二是要統籌安排和合理布局各類用地,重點要按照省級規劃確定的規模做好布局,特別是對基本農田、建設用地,要做到城鄉統籌兼顧,為未來的建設發展留下足夠空間。
三是要牢固樹立守土有責、惜土如金的理念,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貫穿于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全過程,把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層層分解落到實處。
四是要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責任制及檢查考核制度,綜合采取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等手段,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關鍵詞: 涪城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實施評價
1.前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較長時間、較大范圍內,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適宜性,在時間和空間上,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分配土地,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 、整治和保護進行統籌安排、調整結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戰略性和控制性規劃。
上輪規劃實施期間,為保障涪城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由于當時的規劃思路的局限、技術手段的限制,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通過資料分析,對上輪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總結,評價規劃實施的效益、存在問題及成因,為涪城區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提供編制經驗和建議。
2.研究區概況
涪城區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中部,涪城區是綿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綿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和商貿中心,全區幅員的46.2%屬綿陽城市規劃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4°29’―104°50’,北緯31°16’―31°37’,轄區面積597.00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142個村,1098個組,總人口約為65萬人,200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73.09億元。涪城區境內丘陵起伏,溝谷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410―693米。區域內平壩、河谷地帶多為沖積土,丘狀臺地和丘陵地帶多為黃壤、紫色土,農田灌溉條件較好。
3.評價方法
3.1研究材料
以《1997―2010年綿陽市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研究對象,為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對1997―2010年綿陽市涪城區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所采用的數據為《1997―2010年綿陽市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3.2 評價指標選取
評價指標的選取基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對象、內容和目標,評價時遵循科學性、綜合性、主導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根據涪城區的實際情況選取了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具體見表1。
3.3 評價指標的量化方法
根據所選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涪城區資料的實際情況,選用數模型對指標量化。
[1]。
3.4指標權重測算
一般來說,根據數據的來源將權重確定的方法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類??陀^賦權法需要大量的樣本資料,而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中,無法收集到大量的統計數據[2]。因此,為了合理地反映各指標對規劃實施效果的貢獻程度,采用專家經驗估算的方法,來確定各級指標權重[3]。
3.5指標的平均合成方法
綜合分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平均合成的方法選擇幾何平均值,該方法能顯示各指標之間的差距。
評價方法為:
w為權重,k為各項指標值。
3.6評價標準
根據研究結果表明:總評價值80≤C≤100時,良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中社會、經濟、生態各方面很協調,效果明顯;當60≤C<8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中各方面比較協調,起到一定效果,較好;當40≤C<6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作用不大,各方面有點不太協調,一般;當20≤C<4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比較糟糕,很多目標難以完成,各方面不協調,較差;當C<20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很差,規劃如同虛設,基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4]。
4.評價結果
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指標平均合成后為77.78,處于“較好”評價等級,具體評價值見表1。該結果表明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總體良好。規劃實施以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以規劃為依據,以用途管制為手段,嚴格土地利用管理,并取得了明顯的綜合效果。效果指標和執行指標得分相近,都處于較好等級。反映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執行指標得到了較好的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較為注意妥善處理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產生了相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從中也反映了土地利用規劃在調控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實施,對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可以看到,耕地保護目標實施情況、建設用地滿足率、耕地總量與占補平衡率,以及環境改善率得分相對較低,有待提高。
5.結論及建議
根據評價結果顯示,涪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各方面比較協調,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時,規劃實施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足和困難。
5.1上輪規劃存在的問題
5.1.1耕地數量減少過快
涪城區城鎮周圍建設用地與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之間的矛盾相當突出,耕地減少數量過多過快。一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預期提高,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數量較大;二是因為開展農業結構調整是在規劃實施之后;三是在2001―2005年間,國家大規模開展生態退耕,退耕規模比規劃預計規模大。
5.1.2建設用地增速過快
現有建設用地規模已超過上一輪規劃期末建設用地規劃指標。主要由于涪城區作為綿陽城市規劃區主體,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第二三產業用地需求較大,規劃預見性相對不夠。另外,在規劃初期,城市用地以粗放型發展為主,未能充分節約集約用地,使得建設用地增長過快。
5.1.3規劃實施缺少必要的彈性空間
上輪規劃自上而下開展編制,各類規劃指標層層分解下達,具有很強的指令性和剛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超前性和長期性規劃,很難做到用地規模的準確預測與合理分配,缺少必要的彈性空間,增大了規劃在實施過程中調整的頻率,影響了規劃實施的效率和嚴肅性。
5.2改進規劃的建議
5.2.1嚴格保護耕地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過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計劃的安排使用土地,嚴格控制占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從而保證耕地數量穩定。
5.2.2重點控制建設用地和集約用地
隨著用地總量的擴大,既要適應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力布局調整的要求,又要反映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生產率提高的趨勢,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堅持“控制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高效益”的節約集約用地目標,發揮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作用,創新土地利用模式,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緩解土地供需矛盾,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規模,糾正主要依靠擴大用地、經營土地推進城鎮化的做法,努力經營城市,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刂粕a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例,促進城鎮和諧發展。
5.2.3圈外建設項目應留有余地
上一輪規劃除省、市重點項目下達用地指標外,沒有圈外項目用地指標,涪城區很多項目無法納入規劃,制約了地方經濟發展。由于未來圈外工業等項目用地的不確定性,建議適當預留部分可調節用地指標,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
5.2.4充分考慮小城鎮建設用地指標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城市化、城鎮化是必然趨勢,但上一輪規劃僅重點考慮了中心城市規劃區,其他鎮鄉場鎮、集鎮指標太少或無指標,不符合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實際,應予以調整。
參考文獻:
[1]歐海若.土地規劃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6):101-102.
[2]薛凌霞,孫鵬舉.蘭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8,(43).
[3]胡寶清,廖赤眉,嚴志強.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評價[J].農村生態環境,2003,19(2).
[4]涂姍,李江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探討――以桂林市資源縣為例[J].廣東土地科學,2006,5,(1).
[5]高希瑞,張永福,董煜,馬麗娟.新疆阿克蘇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新疆農業科學,2009,46,(1):161-16.
項目來源:綿陽市國土資源局資助項目。
本次規劃修編以《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委“八八戰略”,文秘部落圍繞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精神和推進率先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的戰略部署,結合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發展、堅持“三?!爸骶€,正確處理內涵挖潛與外延擴張、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的關系,通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本次規劃要充分與上一輪規劃相銜接,繼承和發揚在規劃編制、實施中的經驗。同時要與時俱進,做到六個“轉變”,即規劃定位向區域規劃轉變,工作任務向資源保護和集約利用并重轉變,規劃方法由指標控制型向空間控制型轉變,規劃內容由耕地保護研究向綜合研究轉變,決策方法逐步由領導決策向民主決策轉變,規劃實施由目標導向型向過程導向型轉變。努力使修編后的規劃更具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務于全市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原則
總體上要堅持“保護、保障、挖潛和集約利用”的原則。保護就是依法依法保護耕地、保障基本農田、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計保障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建設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潛,就是清理消化閑置土地和盤活存量土地;集約用地,就是努力提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則。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核心。要統籌合理安排各業用地,明確各土地利用區塊的用途,嚴禁隨意改變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點是耕地保護,特別是加強基本農田和標準農田的保護,要立足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推進耕地保護向數量、質量和生態上并重轉變。
2、占補平衡原則。
根據《紹興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力度,適度開發宜耕后備土地資源,大力推進農村居民點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確保實現全市耕地占補平衡。
3、合力建設原則。
“工業立市、開放興市、合力建市”是這幾年我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按照明確重點,兼顧一般,統籌安排的原則,遵循市場化機制,在全市范圍內實現資金和資源的互補和互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4、集約用地原則。
一是要加強土地利用水平評價,調查閑置土地情況,制定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進新增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的政策,完善“雙控”指標體系。
5、公眾參與原則。
規劃編制要充分利用“外腦”,依靠科研單位、專業技術單位和大專院校的技術力量,提高規劃編制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技術性。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廣泛征求公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建立相關信息的交流和互動渠道,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聽證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規劃的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努力做到規劃“以人為本”、公正透明。
6、三規銜接原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正確把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科學預測用地需求,認真分析土地供應潛力,合理土地資源布局,正確處理“保護”和“保障”的關系,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十一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機結合。同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要與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
7、成方成塊原則
根據城市發展邊界理論,按發展階段、重要程度和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開發區的外延擴張邊界,開發區塊盡量做到成方成塊,以利于資源配置、規劃實施和耕地保護。
8、可持續利用原則。
要按照生態紹興建設的要求,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開展土地適宜性評價,進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減少對生態脆弱地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不合理的開發,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9、信息化原則。
要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信息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規劃編制、規劃審批、規劃實施,滿足規劃要素實時更新、快速統計、共享互動等要求,增加規劃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計劃及時間安排
工作時間總體上按省廳和市政府有關要求安排,即計劃在本年度完成整項工作。如遇國家、省、市相關政策及安排的影響,則作相應的時間調整。
1、健全組織機構。
(1)由市政府統一成立“三規”領導小組。(時間根據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規”領導小組后半個月內設置聯絡員、專家咨詢組。
(3)成立市國土局規劃修編工作組。(4月1日---4月15日)
2、落實資金。(4月1日----4月23日)
已編制經費預算,由辦公室具體落實。
3、落實編制單位。(4月30日前)
(1)確定落實編制單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
(2)收集編制單位的資料、信息;(4月11前)
(3)按規定落實編制單位,簽訂委托協議。(4月23日前)
4、調查研究階段(4月24日至7月23日)
這一階段與下階段的工作將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資料收集、實地踏勘、召開座談會??傮w規劃綜合性強,涉及部門多,需要進行多方調查。走訪各有關部門,調查各部門規劃期內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門對總體規劃的建議。深入各重點地塊進行實地踏勘和典型調查。
5、專題研究階段(5月24日至7月23日)
在前期調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調查批準的基礎上,開展上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價、土地供給與需求分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與土地利用戰略研究等專題研究,為規劃大綱及規劃文本草案的編制提供依據。
6、規劃大綱擬定階段(7月24日至9月23日)版權所有
規劃大綱文本包括紹興市基本概況、規劃總則、規劃目標、土地利用總體布局與結構優化、主要用地規劃和空間管制引導、規劃修編方法與實施機制創新、預期規劃實施成效等內容。規劃大綱編制完成后須報市、省批準后方可開展下步工作,時間進度較難把握。
7、規劃草案擬定與選優階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
本階段主要是落實土地利用分區、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整、確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規劃草圖。
需擬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方案、重點建設項目和城鎮建設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區方案。最終提供2~3套供選規劃方案。
確定規劃供選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編制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調整方案過程中,應分析土地利用的影響因素和變化趨勢,擬定規劃供選方案。⑵每個供選方案均需保證規劃主要目標的實現。⑶對每個供選方案的實施,從組織、技術,資金投入、公眾接受程度等方面進行可行性論證、評價其實施可能達到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綜合評價后,提出推薦方案,供領導小組審定。
8、規劃協調、編制規劃成果階段(11月24日至11月30日)
對推薦方案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干部和公眾意見,必要時召開規劃協調和論證會,對有關問題進行協商處理,形成最終規劃方案,編寫規劃報告。
【關鍵詞】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誤差源分析 質量控制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一定規劃區域內,根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協調土地總供給與總需求,確定或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用地布局的宏觀戰略措施。它是城鄉建設規劃、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據,科學制定并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于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影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質量誤差源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是指在各級行政區域內,根據土地資源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對今后一段時期內(通常為15年)土地利用的總安排。影響其質量誤差源[2]包括:空間參考系(大地基準、高程基準、地圖投影和行政區范圍);數據完整性(目錄及文件規范性、數據格式正確性、數據有效性、元數據、圖層完整性);空間圖形數據(點、線、面層內拓撲關系、線面拓撲關系、數據拼接、碎片多邊形、碎線檢查);表格數據(表格完整性、表格數據結構一致性、表格數據代碼一致性、表格數值范圍符合性、表格字段必填性、表內邏輯一致性、表間邏輯一致性);規劃內容(空間數據與非空間數據一致性、規劃成果間一致性)。
2 項目實例
2.1 項目概況
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沿海,北緯26°17′-27°14′,東經118°32′-120°52′,土地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直接相鄰的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F轄蕉城區、霞浦縣、古田縣、壽寧縣、屏南縣、周寧縣、柘榮縣、福安市和福鼎市9縣(市、區),12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269個村(居)委員會。轄區人口320多萬人,其中畬族人口17萬人,占全省畬族人口的1/2,全國的1/4,是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區。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近30萬人。
全面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方針,全面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五個統籌”,堅持保護、保障、挖潛和集約利用的原則,改變傳統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嚴格保護耕地、基本農田和土地生態環境為前提,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為重點,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為核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統籌安排各業用地,處理好建設和保護的關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決策和充分發揮城鎮各項職能提供用地保障,更好地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服務,實現寧德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2 項目驗收質量情況
基礎資料收集全面、客觀、準確;調查核實實事求是,重點項目實地勘查、核實率達100%;報告編寫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的要求;數據庫建設嚴格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標準》要求;項目質檢合格率達98%。結果是:寧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成果通過驗收,并達到優秀。
3 誤差分析與控制措施
3.1 空間參考系質量控制措施
參與土地規劃的依據圖件,均應進行數據空間參考系統一,平面坐標系統采用“1980西安坐標系”,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投影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分帶符合《標準》[3]要求,縣級及縣級以上行政區范圍是否與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使用的行政區范圍一致。
3.2 基本數據完整性質量控制措施
基本數據質量檢查包括基礎資料的收集和實地勘查核實兩部分:把握基礎資料收集的權威性、準確性、完整性、實用性和現勢性,是開展規劃修編工作的基礎。
(1)在基礎資料的收集中,應從實際出發,做到資料收集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采集、補測的數據和圖斑精度要求高,其誤差應不影響建庫要求;外業調查收集的資料要包括專題研究和專項規劃所需的資料,其資料一定要內容全面、數據準確。
(2)核實數據與實地勘查過程中,應對土地利用活動要素和規劃重點項目要素,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圖上,結合基本農田保護區分布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生態公益林分布圖、自然保護區分布圖和遙感影像數據等基礎圖件,做到100%的調查分析,并形成分析報告;對規劃新增建設用地區、基本農田補劃區、重點建設項目應100%重點實地勘查、核實;對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區(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區(生態退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自然保護區)劃定做到90%以上勘查、核實;對準備劃為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優質果園進行勘查、核實;對于土地利用活動要素和規劃新增建設項目進行實地勘查、核實,并將其作業量定量化,作為規劃修編質量控制和質檢工作的重點。
3.3 數據庫建設質量控制
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在現有資料基礎上,保證圖形和屬性數據的正確性、完整性、一致性。為保證數據質量,在建庫過程中采取100%檢查,并逐個數據、逐項內容進行檢查。并對每項內容,不同的操作人進行三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更正,直到數據質量附合《標準》要求。數據庫建設質量控制內容包括:
3.3.1 空間數據質量控制
空間數據質量控制主要是對規劃圖上的內容進行質量檢查,要分別對所有圖層進行逐項檢查,檢查的重點是:數據庫屬性表是否完備,是否有遺漏或冗余的表,具有邏輯關系的表是否有關鍵字段聯接等;數據庫屬性結構是否規范,是否有遺漏或冗余的字段,關鍵字段的標識是否正確等;數據庫內容是否完備,關鍵字段的內容是否唯一、是否有空值,一般字段內容為空值是否合理,字段內容與其邏輯值域是否一致等;圖層是否有遺漏或冗余,圖層的名稱、代碼是否規范,圖層要素和要素類型的劃分是否正確;檢查每個圖層屬性數據的正確性,圖層之間邏輯關系的一致性與完備性,各圖層之間相互重疊的點、線、面是否能保持基本一致,作到不扭結、不交叉、無縫隙等;檢查每個圖層的拓撲關系的正確性,是否有冗余的多邊形碎片,孤立的點、線要素是否合理,懸掛的線要素是否合理,圖層中需要表達的內容是否有遺漏或冗余,圖層中各要素與對應的屬性項的表達是否一致等;檢查行政區劃和土地用途分區圖層是否做到完全剖分,即做到全域覆蓋,不重不漏;檢查注記的正確性,抽查30%的注記,檢查其正確性;檢查圖廓修飾是否規范,圖面設計是否合理;檢查空間坐標系表示是否規范。
3.3.2 規劃指標數據質量控制
是指檢查數據結構的是否與本數據庫規范一致,并對照規劃文本檢查與規劃實施相關內容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3.3.3 規劃資料文檔控制
規劃資料文檔控制主要是對照審批后的總體規劃文本及規劃指標等檢查規劃數據庫所要求的總體規劃文本、編制說明、規劃指標等資料文檔是否齊全,內容是否正確;并檢查元數據采集表及入庫數據內容是否合乎要求。
3.3.4 數據質量監控指標控制
上述內容的檢查總錯誤率小于1.0%,其中,圖元(包括點、線、面、注釋)錯誤率小于0.5%,屬性(包括文字、代碼、ID號對應,記錄個數等)錯誤率小于0.5%,凡錯誤率大于這兩個值的,或發生圖層缺失、指標缺失、文檔缺失以及未提交正確的元數據采集表和入庫數據的,一律不予通過。
4 規劃圖件編制質量控制
需進行100%的圖面檢查,質檢內容包括:圖面內容、規劃要素表示是否齊全合理;用途分區是否準確,界線、符號及各要素表示是否恰當,地類圖斑是否完整,有無遺漏;新增建設區位置和范圍表示是否明確、是否完整;鄰幅間接邊、規劃圖間接邊是否準確、無遺漏;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區)界線是否明確;新增建設項目注記有無遺漏,檢查所有注記的字體、字高、及顏色表示是否符合有關要求;圖廓整飾是否標準、規范;通過目視進行圖面各要素檢查,結合上機查看,把錯誤的位置圈劃之后,把錯誤緣由記錄在圖紙上,并根據ISO質量保障體系要求,詳細填寫各級質量檢查記錄表,作為供作業員修改更正的依據。
5 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項目的實踐,論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質量的控制。為控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了一套較系統的作業參考與借鑒。
(1)規劃修編的指導思想應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前提,以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為重點,以節約集約用地為核心;
(2)首先要有可靠的空間基礎數據,并且要保證有高質量的數學基礎;
(3)保證用于土地總體規劃的空間基礎數據的現勢性;
(4)建庫所采用的硬件、軟件應符合《標準》要求。
參考文獻:
[1]王萬茂,王群.土地利用規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25.
[2]標準制定者.測繪案例分析[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9: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