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方法:
1、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傳統教育觀念不利于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傳統教育是一種占有式教育,其特征就是教師主體觀,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宰者,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并且認為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因此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揮,使人成為盲目服從、缺乏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單向度的人;
2、將批判性思維培養納入教學目標體系:高校的教學任務不僅應該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應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成果,使他們明確自己的思考內容、方式,使他們學會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控制;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15-02
隨著高中生不斷的成長,他們的知識積累也逐漸增加,思維方式也日漸成熟,主要表現在思維和對現實的批判等方面。學生往往在觀察事物環境時都帶有批判性的目的,不滿足于現狀,僅僅學習教材上的內容。為什么高中學生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會出現定向的思維模式?是由于教學時對高中生采用不成熟的教條主義,而且他們對周圍環境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不足。本文在物理化教學的基礎上對提高高中生批判性思維方面提出以下幾種觀點。
一、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
在學生的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困難是對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全面,規律掌握不充分,同時不能進行綜合運用。我們通常把物理概念理解為反映在人們腦中的物理事物的本質和屬性,并不是事物真實存在的形式,而是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和思考得到的客觀事物。物理規律體現出物理運動本身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通過無數次的實驗總結推論出來的。由此可見,物理思維是基于實驗觀察,將物理定律抽象總結而成的。
學生在系統的學習物理之前,已經通過經驗儲備了大量的物理知識,盡管他們了解一些相關的物理知識,但其中一部分知識是錯誤的,很多經驗也不夠全面。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許多公式,很多人會膚淺的認為他們之間沒有聯系。對于剛剛接觸物理的人來說,學習公式一定很困難,因為他們不能區分這些公式的差異。能把相關公式統一有效的結合起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物理的系統知識植根于學生腦中,只需要掌握重點公式就可以推出其子公式。例如,高中力學的學習只需記住能量和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其它公式便可推導出來了。
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應該經常停下來想一想物理知識的來源和它的發展史,這可以充分理解物理概念,全面的掌握物理知識。不斷的思考它的發展過程,有助于看清物理知識之間的必然聯系。高中學生需要加強對物理批判性思維的擴展,其中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發展高中物理教育的批判性思維性教學策略
1、利用提問的方式,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采用問答的形式使學生選擇一種方式的理解物理概念,老師則是他們連接物理世界的重要紐帶。 3C模式是批判性思維概念的具體應用。它是說批判性能力的概念。將內容、意義和批判思想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學生在練習內容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時要有一個大體的概況。批判性思維技能,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物理內容和掌握相關學習技能,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性。它使學生在掌握概念方面找到快捷的途徑,而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模式。
2、通過研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試著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探索學習的能力,使其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時能得到綜合應用。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在現實世界中選擇適當的研究方向,能主動在研究過程中總結知識,運用知識,并處理相關問題。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著重強調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經驗的可靠性,正確的批判性思維的理性思考以及對物理概念的探索。例如,在對摩擦力作用的研究時,先讓學生研究摩擦作功的情況,然后再深入的探討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為一種思維功能,進一步思考和探討。在碰撞問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的是碰撞產生是因為什么,規律是什么,其類型應該怎樣劃分以及如何在一個給定的情況下篩選出真實的碰撞情況,其選擇依據又是什么。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積累和完善知識經驗,使所學知識變得更加可靠和牢固,學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來理解分析總結知識,通過用自己給自己提問的方式來彌補在知識上的漏洞,有意識逐步對思維模式進行調整,提高思維批判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批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批判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
3、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如果學生缺少運用批判性思維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們可以通過團結合作方法,分組進行討論和研究,達到他們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在大家一起探討的時候,要有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和對其技能學習的態度,學生要不斷的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議,并最后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和學生對批判性思維進行交流。通過團結協作的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加深批判性思維的理解。團結合作這種學習方式使大家對知識都有一個反思和懷疑的態度,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想法。
4、利用物理學史實,讓學生理解批判性思維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物理的發展史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物理學家不斷提高批判性思維的歷史,通過對物理學史的了解,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意識。例如,哥白尼質疑地心說;伽利略亞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說法;盧瑟福質疑湯姆遜原子模型的觀點,從而發現了正確的原子模型,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玻爾依據其原子模型發現它與原有的電磁理論相互違背,繼而發現原子量子模型。愛因斯坦通過探究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指出缺乏協調機制的電動力學,對牛頓力學的基礎產生了疑問,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完美無缺又促使他開始進一步的探索,所以就又有了后來他對廣義相對論的探索和研究。
科學家質疑了先前得出的的結論從而全面選擇批判的對象,并前人的研究成果,物理學的發展在歷史上經常會出現新理論與舊理論背道而馳的現象,科學家和權威人事之間的爭論。科學家敢于質疑權威,并不斷對科學進行探索和研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自我批判。他們這些英勇事跡都應該會使學生們受到鼓舞。
總而言之,國外通常用兩種方法教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一種是單獨開展批判性思維課程,另一種是結合其他科目進行教學。如果我們單獨采用批判性思維教學模式,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會增加學校的教育壓力,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教育減負。因此,我們應該將其滲透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 劉德儒.論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和內涵[M].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10(1).
關鍵詞:數學;批判性思維;培養;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310-02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源于西方的批判性思維和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已有百余年歷史。1910年杜威提出批判性思維作為人類的一個基本技能:“能動、持續和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設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進一步指向的結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的批判思維研究開始深化,漸進實現了制度化和課程化。發達國家的高中和大學課程中均開設批判思維的課程。其課程內容一般包括有關歸納分析、演繹分析、推論分析、問題解決、假設測定、可能性和不定性確立等方面的技能。提高批判思維能力已成為個人成長與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批判思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批判性思維逐漸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哲學學會“德爾菲報告”研究成果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盡管人們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有側重不同的理解,但批判性思維對于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巨大的作用,得到一致認同。因此,人們十分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把它列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現在,專家學者一般認同批判性思維應該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兩方面。批判精神指對觀點、論斷、規律等有意識地進行評判的心理準備狀態、意愿和個性傾向。它包括:樂于提問、思想獨立、思想開放、思維謹慎、客觀公正、對否定樂觀等要素。批判性思維技能指各種思維技能及運用策略。結合中國的高中數學教學,它主要包括:提出問題,抓住問題解決的主要矛盾的技能;嚴格估計和評價事實與材料的可靠性、精確性、意義和價值,精細檢查思維過程和推理的質量,察覺存在的謬誤的技能;能從多個角度分析、全面討論、解決問題的技能。
二、批判性思維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西方學者對于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現已完成眾多研究成果。
1.關于課程的設置。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發達國家深化推進了批判性思維進程,完成了制度化和課程化,學校的核心課程設置貫穿批判性思維精神實質,能否掌握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個體成長與教育的核心目標。批判性思維的理論家理查德·保羅主張學校教育應從短期方略與長期方略兩方面培育批判性思維。短期方略是教授批判性思維中所強調的具體的思維技能;長期方略是把對話性思維與辯證性思維貫穿于整個課程設計,從而能夠整合伴有學生的價值觀與信念的種種思維技能。
2.關于教師要求。另一個批判性思維的理論家愛德華·格拉澤則指出,作為培養學生批判性精神的教育指導者的教師必須具有批判性態度。因此首要的條件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建立一個鼓勵冒險、增強自信、氣氛寬松的學習環境。學校應該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必須具備一下信念:錯誤有利于學習;不要要求學生一開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漸進;重視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并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好學生也需得到老師的幫助和反饋;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每個人都能成功。
3.關于教學方法。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跨學科寫作活動相結合,將會展示教師如何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結合到自己的課程教學中,以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追問、討論和辯論,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最好方法之一。通過教師提問可使對話式討論自然發生。教師提問的內容包括:追求表達的明確性;探尋證據與理由;考察解釋的觀點;協調不同的觀點;驗證思考的內容是否合乎實際。他還總結了批判性思維教學的四個方法:為學生提供他們自己發現、自己思考的機會;引出學生的不同觀點,并在討論中平等對待一切觀點;詢問學生的觀點的依據,并探索其確鑿性;確保探討課題的時間。從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研究在西方是比較深入的。他們不僅在課程上重視批判性思維,而且注重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他們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作了大量的探索,得出了許多有效的經驗。
在中國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眾多的研究成果都反映了批判性思維的跨學科性和重要的應用性,批判性思維局并不限于某學科或領域,而且與相關學科緊密結合。這樣既可促進各學科的學習,又能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批判性思維。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中國教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研究方興未艾,適應于中國的系統理論有待加強,與此相關的科學教學實驗研究亟待加強。
三、批判性思維的實踐意義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必須與新課程改革緊密結合,并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聯系起來,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融入到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貫徹批判性思維的原則,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潛移默化,不但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技能,而且形成批判性思維的精神氣質。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立可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案例,如在數學的基本推理過程中加入必要的、強化的邏輯學教學,并在邏輯學教學中加入批判性思維的內容。由于邏輯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邏輯基礎知識自然會成為學習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必然會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
四、批判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高中化學;批判精神;調查報告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2)5–0016–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批判性思維正逐漸為教育界所重視,與問題解決并稱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被看作是學習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成了學校教育的關鍵目標之一。在中學化學教育研究方面,相佃國[1]、陳興[2]、周仕東[3]等人對化學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途徑、意義,科學探究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等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批判性思維不受重視的原因等尚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調查。由于批判性思維涉及到深層思維的研究,僅從表面判斷批判性思維教學現狀,未免有失偏頗。因此,了解學生化學批判性思維能力現狀,明確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為批判性思維培養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1 研究過程
1.1 研究目的
了解高中生在化學學習中運用批判性思維的狀況。了解一線化學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看法,以及教學過程中應用批判性思維的現狀。從定量的角度進行分析,為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實證依據。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法
問卷分為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教師問卷主要調查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看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所采取的措施及遇到的問題。學生問卷主要從批判性思維精神、批判性思維技能、獨立思考能力及對批判性思維的態度等四方面來考查高中生化學批判性思維的現狀和整體水平。
問卷調查對象為福建省42位高中化學教師和福州市300名高中生。
1.2.2 訪談法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訪談了25位高中化學教師和57位高中生。教師訪談內容包括: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看法;對自身和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評價。學生訪談內容包括:對化學的喜愛程度及原因;喜歡何種教學形式;批判他人觀點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1.3 調查結果
采用當場回收的方式。共發放教師問卷42份,回收有效問卷42份,有效率100%。共發放學生問卷300份,每個年級各1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9份,其中男生146份、女生143份,有效率96.33%。
2 調查分析
2.1 教師調查結果分析
2.1.1 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態度
根據調查,大部分教師對自身批判性思維水平感覺良好,且以教齡在10~25年之間的居多。鄭長龍等人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教齡對教師批判思維個人教學效能感有一定影響[4]。但只有不到10 %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好,大多數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水平表示擔憂。在教學中,85.71 %的教師會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但經常注重的則不多,且其目的和出發點不盡相同:
表1 教師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出發點
另外,有的教師認為應辯證地對待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盲目地為了批判而批判,要綜合考慮知識、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能力水平。但也有教師對批判性思維存在一定偏見和誤解。訪談表明,有的教師認為只能在講授新課時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在復習課和習題課講解時則沒有必要。有的教師則認為高考只是前人知識的再現,考試所關注的只是答案標準與否,根本反映不出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水平。
2.1.2 教師培養批判性思維所面臨的困境
教師的教育觀念已經發生改變,但在實施中卻又是另一回事。從表2可以看出,教師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時面臨著三方面的困難:從學生層面看,大多數學生習慣依賴教師,積極性不夠,基礎差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能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從教師層面看,一些年輕教師由于能力和經驗的限制,傾向于采用保守的做法,側重知識的傳授而不是能力的培養;從學校層面看,由于學校的統一管理和教學進度的統一要求,衡量教師教學成效的標準仍是考試分數和升學率。
表2 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時所遇到的困難
通過對一線教師的調查可以看出,大多數教師對批判性思維還是抱有肯定的態度,但在實際教學中,來自外界的壓力和自身局限,使教師感受不到太多的教學效能感,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了限制。
2.2 學生調查結果分析
2.2.1 高中生化學批判性思維能力現狀
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識地進行批判的心理準備狀態、意圖和傾向[5]。由表3可知,學生在尊重他人和不迷信權威兩方面表現比較好,在求異創新方面則明顯薄弱。
表3 學生對自身批判精神的評估(%)
說明:男生比率為選該選項的學生數量除以所有學生(男女生之和)的數量,女生比率同樣采用類似計算方法。下同。
男生與女生批判性思維品質整體差異不大,但男生在求異創新和獨立自主上略顯突出。這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還與其對化學的興趣有關。在訪談中我們發現許多男生喜歡化學是因為他們認為化學是一門有趣、神奇的學科,會有機會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而一些女生對化學的喜好則傾向于認為化學相對物理、數學較簡單一些,對于畢業后能進一步學習化學,則沒有十足的信心。
批判性思維技能是指各種思維技能的運用策略[6],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調查表明學生在判斷外界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9.41%完全符合)以及及時地反思和調控思維過程(24.22%完全符合)方面相對較好。51.56%的學生在與人交往中會根據自身經驗覺察出哪些已經說明或未加說明的偏見、立場,這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基礎。
表4 學生對自身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評估(%)
與此同時,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比較薄弱的方面則是不會多視角、多角度分析、解決、驗證問題(16.96%不符合),不會尋求多種方法解決問題(27.34 %不符合),思維的創新性、邏輯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28.72 %的學生表示對課本和參考資料不敢質疑,這反映出學生批判性思維精神不足,在學習中很少運用批判性思維。
調查還發現,在選擇完全符合的學生中,高二、高三的學生略多,可能是由于高一學生剛入校,對教學內容、環境等還不太適應。這同時也間接反映了批判性思維經過培養是可以提高的,這與唐海燕[7]等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2.2.2 高中生獨立思考能力調查
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會以批判性的眼光認真分析、審視問題的表象和本質,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批判、問難。因此,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間接反映其批判性思維能力。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學生在遇到困惑時還是希望能夠在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在訪談中,多數學生傾向于教師講授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喜歡討論型和自主學習型教學方式的學生則是少之又少。
表5 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調查(%)
2.2.3 高中生對批判性思維的態度和看法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能夠客觀公正地對待他人的批判,男生在對待他人不同意見時更為豁達,并更有自信心,面對質疑時,立場比較堅定。女生性格敏感,會更在乎別人的看法。但無論男生還是女生不介意他人批判的前提是能感受到對方的尊重。
表6 學生對待他人批判的態度和看法(%)
由表7可以看出,學生不發表自己意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認知因素:一定的認知基礎是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批判時需以一定的理論和事實為依據。只有擁有足夠的知識量,在批判時才會有源可尋。(2)教育因素:我國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上都希望培養聽話、順從的孩子,不惜扼殺孩子的個性;又由于高考升學的壓力,大量的題海戰術,將學生的思維囿于一種固定的、不容質疑的、剛性的模式中[8],從而導致批判意識的缺乏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低下。(3)心理因素:從眾心理、害羞心理和害怕心理是學生不敢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又一重要原因[9]。害怕出錯被同學老師看不起,害怕與群體認同觀點對立,使不少學生雖有不同見解,但為了“安全”需要,不敢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在無形之中會漸漸磨滅學生批判的積極性。
表7 學生不發表意見的原因(%)
除了以上三個因素,也有研究者[10]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不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受到我國數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影響。
對學生的調查表明,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基礎,但由于在教學中和學習中沒有得到系統的訓練和指導,學生對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技能知之甚少。又由于受課堂嚴肅、呆板的教學文化氛圍的約束,學生不敢發表與眾不同的批判性意見。
3 結論與思考
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看出:
3.1 教師有批判性思維理念,但認識不夠到位,實踐中困難重重
廣大教師雖深知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會在教學中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付諸于行動。又由于許多教師對批判性思維了解不多,從而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時沒有明確的短期和長期目標,不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批判性思維理論家西格爾指出,批判性思維與教育之間的最重要的聯系在于教師應示范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 [11]。因此,教師一方面應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理論基礎,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和提升能力層次,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發表獨到的見解,做批判性思維的榜樣。另一方面,也應學會靈活多變,嘗試通過實驗改進、研究性學習活動、案例分析等多種渠道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3.2 男女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整體差別不大,批判性思維技能亟待培養和提高
從整體上看,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基礎,且對待他人的意見也更趨理性和公正。男女生批判性思維品質整體上差別不大,男生在求異創新上略高于女生。學生雖有批判意識,但對于如何批判、批判時應注意什么,理解得卻不夠全面,批判性思維技能亟待提高。技能的培養建立在對批判性思維的深入了解和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基礎上,只有讓學生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和重要意義,還原知識建構的科學過程,回歸課堂教學的本真狀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3.3 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差,不善表達自己觀點,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以往我們總是把學生的“沉默”、不善表達,看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差。其實,在訪談中,許多學生都表示他們的“沉默”是由于缺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加上害怕出錯,讓老師同學恥笑,他們才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多給予學生一些自主建構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善于質疑,樂于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同時,也應允許學生犯錯,并使得錯誤變成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理性的批判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不應只是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
總之,批判和反駁意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素質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長期鼓勵和培養[12]。如何構建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和策略,如何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教學內容、學習內容等建立科學合理多元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批判中創新,在批判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都是值得我們今后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相佃國.中學化學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研究[J].化學教育,2005,(7):32~36.
[2]陳興.中學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實踐[J].化學教學,2009,(8):56~59.
[3]周仕東,鄭長龍. 科學探究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J].化學教育,2004,(10):27~29.
[4]蓋立春,鄭長龍,林娟.化學教師批判思維教學效能感的發展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化學教育,2008,(12):42~44.
[5][6]姚林娜,周青,楊輝祥.化學教育與批判性思維[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0):92~93.
[7][9][10]唐海燕.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17~27.
[8]劉儒德.論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和內涵[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1):56~61.
關鍵詞: MTI 批判性思維 《基礎筆譯》課程
一、引言
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應用于教育改革之中,后至8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國一些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關注并研究批判性思維,利用批判性思維促進高質量的MTI的培養非常必要。批判性思維既能促進MTI綜合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知識經濟時展的需要。因此,加強MTI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十分關鍵。
二、批判性思維的研究現狀
批判性思維對于提高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極為重要,是近年來外語教育界關注的焦之一。國外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深遠歷史,早在1909年“現代教育學之父”杜威就提出“反思性思維能力”(杜威,1933)。Jennifer Richardson和Phil Ice設計實驗探究了學習者對案例討論、辯論和話題討論三種交互形式的偏好,以及這三種交互形式對學習者批判性思維的影響。Bridge Arend探究了在線課程中的異步討論如何影響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其他卓著的研究成果還有二維模型、類級模型及三元結構模型等(文秋芳,2010:55;韓虔,2012:19)。國內對于批判性思維的探索起步相對較晚,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較少,對于MTI批判性思維的研究更少。國內不少學者將批判性思維與英語專業教學結合起來,如黃源深在1998年發表的《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現象,我們不妨稱之為‘思辨缺席’”(1998:19);劉艷萍基于美國教師在華教學的個案研究,提出在英語辯論課中注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的訓練;孫有中將思辨能力與寫作課程相結合,提出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李莉文論述了英語寫作中的讀者意識與思辨能力培養的關系與策略;林巖闡述反思日志在培養學生口語課中的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王田保從寫作角度分析了現狀并提出有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模式。2015年,文秋芳則重點考慮如何處理批判性思維與外語語言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孫有中將重點放在外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上。本文通過探討具體某一門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強MTI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三、批判性思維在《基礎筆譯》課程中的習得
批判性思維并非“懷疑一切”和“否定全部”,而是一種有揚有棄的辯證思維形態。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哲學學會將批判性思維界定為“有目的的、自我矯正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理查德?保羅,2006),并指出“一個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慣于提問,知識全面,信賴理智,心胸開闊,思想靈活,公正評價,不帶偏見,慎做結論,樂于斟酌,善于應對復雜問題,勤于搜索資料和信息,專注于探究,不懈尋求問題答案等”(理查德?保羅,2006)。
《基礎筆譯》課程是MTI的核心課程之一,對培養高質量的專業譯員十分重要。該課程兼顧理論介紹和實踐能力培養,是全面提高學生漢英雙譯理論與實踐能力的課程。因此,在《基礎筆譯》課上培養翻譯碩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是較直接、較全面的一種方式。究竟如何在本門課堂上培養批判性思維,本文主要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研究。
1.轉變教學理念
傳統的翻譯教學理念強調教師主體作用,以教師講解、標準答案譯文為基準,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都不高。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思考與反思,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重要思維習慣,需要自由開放的空間和機會。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顯得極為重要,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理念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2.課前、課中、課后的實踐性鍛煉
課前準備階段:
老師將課上要完成的翻譯任務及用到的翻譯理論閱讀材料提前發給學生,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完成翻譯任務。對于翻譯材料,最好是現在仍沒有譯文標準的或者是答案有爭議的,這樣學生就會把精力放在如何翻譯或者說如何取舍譯文答案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辯證思考的過程。對于譯文材料的選取,也可由學生自己完成。譯文材料最好對各個專業方向都有所涉及,因為英語專業或翻譯專業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為以后工作或做研究考慮必須將翻譯技巧與其他學科結合。不同的學科材料常用的翻譯技巧與策略也不同,這樣結合學科方向講解常用翻譯策略比單純陳述羅列翻譯技巧更容易接受。選取好材料后,各小組自主討論,將最后的討論結果統一提交給做presentation的那組,最后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就是各個組的譯文。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培養新世紀復合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應對復雜情況、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勤于搜集資料和信息、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所有這些好的特征都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體現。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對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課堂中討論階段:
針對各組的譯文,老師逐一對比講解,學生自主發表意見,參與討論,對老師給出的譯文答案進行批評與賞析。對于不同的文本類型,常用的翻譯技巧是根據其平行文本進行對照翻譯,老師可詳細講解幾篇常見文本材料及其常用翻譯技巧,大可不必將所有用到的策略都結合單例進行講解,這樣易導致學生抓不住重點并且記憶任務加重。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總結、分析、辨別、學習的能力,養成慣于提問、思想靈活、公正評價、不帶偏見的好習慣,同時引導學生專注于研究,不懈尋求問題答案等,整個上課過程都體現出批判性思維的實用性和全面性。
例文:麻婆豆腐配料:辣椒粉、花椒面等
學生譯文1 chilli powder Pepper surface?
譯文2 cayenne pepper face
譯文3 paprika Chinese Prickly-ash
參考答案 chilli powder Chinese Prickly-ash
針對學生不同的譯文,老師并沒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先重點介紹針對這種菜名翻譯時該用哪些方法,引導自主學習。作為合格譯員,必須充分考慮到接受者的感受。此次實例為菜譜,若配料翻譯都存在問題,那么作為這道菜的譯員就是非常失敗的。辣椒,在中國可分為很多種,有彩椒、青椒、紅辣椒、小綠辣椒等,而花椒完全不同于辣椒。到底該如何斟酌區分這幾種椒,僅靠查對應單詞是完全不夠的,必須對應上相應圖片才能更確切。最終,在各組一起討論對比后,得到自己最理想的答案。這種授課模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樂于斟酌、勤于探索,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再苦悶于答案到底為哪個,而是化為行動,專注于搜集資料和信息上,進而分析、評估、推論及判斷,最終得到考慮周到的最佳選項。
課后鞏固階段:
課后鞏固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進行激烈討論后對譯文達成共識,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反思總結,有助于課堂內容的鞏固和記憶。學生可繼續延伸自己的課堂記憶,找類似文本進行簡單試譯,勤寫翻譯日志是自我總結、自我提高的好方法,分析自己在翻譯文本材料時遇到的問題,針對該問題該采取何種應對策略,自己的譯文與譯文標準間的差距等,是有目的的、自我矯正的判斷的過程,體現出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和培養。
四、結語
通過課后對MTI的采訪和問卷調查得知,這種模式在同學們中反映良好,很多同學表示這是上課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既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思維擴散性,又提高學生自主動手搜索資料和全面思考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良好途徑。通過對《基礎筆譯》課堂上提出的理論和實踐兩大方面的建議,相信翻譯碩士研究生在這堂課上會收獲頗豐,既能鍛煉自己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又能增加自己學業知識的積累。翻譯實踐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翻譯理論的靈活運用和夜以繼日的時間鍛煉,翻譯理論的運用和實踐鍛煉都需要正確的、具有指導作用的思維方式貫穿其中,批判性思維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因此,對于翻譯碩士研究生來說,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培養批判性思維對其翻譯能力的培養十分關鍵。
參考文獻:
[1]Bridge Arend.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Online Threaded Discussions[J].The Journal of Educators Online,2009(1):1-23.
[2]Jennifer C.Richardson,Phil Ice.Investigating Students’ Level of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Online Discussions[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52-59.
[3]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9.
[4]李莉文.英語寫作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7.
[5]林巖.口語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29-33.
[6]劉艷萍.英語演講教學與思辨能力的培養[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9(3):49-661.
[7]理查德?保羅.批判性思維:思維、寫作、溝通、應變、解決問題的根本技巧[M].新星出版社,2006.
[8][美]尼格q德貝爾,方伯林.網絡環境下利用討論來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的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7(8):81-86.
[9]孫有中.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座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603-608.
[10]孫有中.外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5(2):23.
[11]王田保.從閱讀角度談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外語翻譯,2013(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