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麥常見病蟲害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小麥;種植;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6-0046-01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小麥的種植面積也在迅速擴大,在小麥的生產過程中,科學種植,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該文針對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詳細的闡述,以為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
1 播前管理
首先選擇適合當地種植條件、抗逆性強、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主要預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蟲[1]。其次是土壤處理。播種前宜將除草劑施于地表;采用機械耕地、耙地,保證土地平整,上虛下實,結構良好;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施有機肥30~60 t/hm2,氮、磷、鉀肥占總肥量的60%。前茬作物收獲前7~15 d及時灌水增墑,提高出苗率。
2 播種管理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在最適播期進行播種;種植方式可采用寬窄行,即寬行17 cm、窄行8 cm;膜側種植寬帶60 cm為一壟,壟寬36 cm,壟間距24 cm。播量一般在330~375 kg/hm2,晚播品種要適當增加播種量[2]。為提高出苗率,播種時要保證深度一致,下種均勻。
3 田間管理
3.1 冬水
越冬前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漏水嚴重可適當補灌。切忌冰層蓋苗。
3.2 越冬防護
在越冬期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
3.3 鎮壓保墑
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凍后及時打碾,彌合裂縫,保溫防凍。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進行1~2次打碾提墑,促進返青。
3.4 追肥
根據小麥需肥規律分階段多次進行,播種后追肥;長勢較弱的越冬群體需要冬季追肥;返青期群體偏小的麥苗需要春季追肥;拔節前結合灌水追施尿素;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葉面施肥[3]。
3.5 合理排灌
分階段多次進行。未進行壓冬水的小麥,需及時澆返青水;未進行返青水的小麥,拔節期需及時澆水,4月上中旬及小麥孕穗期早灌頭水,適時管好抽穗水、麥黃水[4]。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現倒伏或貪青晚熟的現象而導致減產。
3.6 防治病蟲害
小麥常見病害主要有小麥白粉病、條銹病、赤霉病、黑穗病、紋枯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麥紅蜘蛛、吸漿蟲、黏蟲等。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抑制小麥病蟲草害。盡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學農藥,禁止施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
3.6.1 農業防治。即根據農業生態系統中昆蟲、作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采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技術使生態系統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而不利于害蟲發生發展,或者直接抑制害蟲的種群數量。簡而言之,即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管理、栽培措施等防治害蟲的方法。例如,適時播種,有效減輕小麥銹病和紋枯病的發生;適時進行中耕除草,減少自生麥苗;秋播前,減少越夏菌源,減輕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的發生;合理施肥與灌溉提高抗逆能力等。農業防治雖然見效慢,但持效期長,而且省工經濟,還不污染環境,不易產生抗藥性。
3.6.2 物理防治。即不用化學農藥直接殺害或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物理防治手段包括: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人為捕捉或者設置障礙防止害蟲蔓延;結合害蟲的一些特性如趨黃性、趨味性、趨光性等,對害蟲進行誘殺。
3.6.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對人無害,無污染,不形成抗性。主要方法是以蟲治蟲,小麥病蟲害種類很多,同時病蟲害的天敵種類也繁多。應對病蟲害,向麥田引進天敵,保護和利用天敵,維持生物物種平衡,達到加強防治小麥蟲害,并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目的。
3.6.4 化學防治。盡可能避免使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盡量使用生態化學制劑,如50%辛硫磷乳油拌種,可防治蠐螬、金針蟲。抽穗前,或小麥銹病病發率達5%時,或小麥白粉病病發率達10%時,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 g/hm2對水稀釋后噴霧。小麥蚜蟲發生時,用40% J樂果乳油1 500 g/hm2對水稀釋后噴霧。使用生態化學制劑,污染少,對小麥生長無太多影響,是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必然趨勢。
4 后期管理
抽穗到成熟稱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開花、授粉、籽粒形成與灌漿等,是形成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嚴重發生時期,要根據后期的生育特點,進行科學管理。小麥成熟末期進行收獲。
5 參考文獻
[1] 周增蓮.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新技術產品,2010(16):228.
[2] 周有印,謝付振.農業結構調整下的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J].吉林農業,2010(8):253.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識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5.033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且栽培歷史悠久,吉林省水稻質量好、產量高,是我國大米的主產區。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病蟲害問題往往是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本文總結了幾種比較常見的水稻病蟲害的識別和防治方法。
1水稻常見病害的識別與防治
1.1y枯病
識別:水稻紋枯病是水稻常見病害之一,也稱水稻云紋病,該病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發生,該病發病主要受空氣濕度和溫度的影響,尤其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率高。識別該病主要是觀察接近水面的葉鞘上是否出現橢圓形的水漬狀的病斑,顏色一般呈灰綠色或者灰褐色,并有向上不擴展的趨勢,此時就要引起注意。總的來說該病在我國北方發病還不算典型,但是也要引起重視,因為該病可以引起水稻空殼率增加,導致水稻籽粒不飽滿,造成水稻減產。
防治:預防該病注意控制濕度,尤其在高溫環境下。同時注意品種選擇,盡量選擇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及生命力旺盛的水稻品種。同時,注意清除土壤中的病菌。藥劑防治建議使用20%稻腳青(甲基砷酸鋅)或10%稻寧(甲基砷酸鈣)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100公斤噴施,或加水400~500公斤潑施,或拌細土25公斤撒施。
1.2稻瘟病
該病害對于水稻危害較大,一旦發病就會對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如果防治不及時,嚴重時甚至可造成水稻減產50%。同時,該病由于發生部位不同,可以分為葉稻瘟和穗頸瘟。
1.2.1葉稻瘟 識別:葉稻瘟主要為害水稻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的斑點呈綠色,伴隨著葉稻瘟的發展,斑點會繼續發展變大直至葉片死亡,最終導致水稻植株發育不良,影響水稻產量及質量。
防治:預防該病仍然以抗病品種為首選,加強田間管理。藥劑可選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使用。
1.2.2穗頸瘟 識別:水稻發生穗頸瘟后主要是影響了水稻的養分輸送,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和發育,該病通常會由水稻葉稻瘟發展而來,嚴重時會導致水稻穗頸節壞死,出現白穗現象,造成水稻籽粒不飽滿,直接影響水稻的商品性。
防治:預防該病應從選種開始,選擇抗稻瘟病能力強的品種為主,注意栽植密度,同時注意平衡水肥,加強田間管理。藥劑可選用稻瘟康35毫升+稻瘟康Ⅱ號35毫升對水15公斤,均勻噴霧全株,7天用藥1次。
1.3白葉枯病
識別:白葉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發病極容易造成水稻出現碎米和秕谷現象,直接影響水稻的商品性,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該病主要感染水稻葉片,在水稻葉片的邊緣和葉尖出現斑點,斑點顏色一般為黃綠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沿著葉脈延伸,變成長條形的病斑且顏色逐漸變成黃褐色,最終變成灰白色,最后葉片枯萎。
防治:預防該病要先做好藥劑浸種工作,降低發生的幾率。注意水田管理,避免淹苗。多施用磷鉀肥,平衡氮肥,田間管理等。藥劑可選用20%氟硅唑咪鮮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 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2水稻常見蟲害的識別與防治
2.1稻飛虱
稻飛虱是水稻常見害蟲之一,體形很小,觸角呈短錐狀,有透明的翅膀,后足脛節末端有一可動的距。該害蟲主要以刺食水稻汁液為主,一般棲息在水稻基部,影響水稻生長,逐漸導致水稻植株變黃,從而影響水稻產量。防治措施:選用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畝用100克,對水45公斤噴霧防治,或者賽嗪酮,或10%吡蟲啉30克/畝對水45公斤噴霧。
2.2水稻螟蟲
螟蟲是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為主的害蟲,水稻螟蟲也是為害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其中為害最為嚴重也最為普遍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三化螟對水稻危害程度最大,其為單食性害蟲只為害水稻,而二化螟除了為害水稻也危害小麥、玉米等作物。防治措施:5%銳勁特懸乳劑30毫升/畝、48%樂斯本40毫升/畝、3.6%殺蟲雙大粒劑1.5公斤/畝、55%特殺螟50克/畝、1.8%阿維菌素40毫升/畝、90%殺蟲單可濕性粉劑50克/畝,以上藥劑任選對水50公斤噴霧使用,注意全田噴施應均勻。
參考文獻
[1]熊國蓮.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6,(29).
[2]劉曉飛.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
[3]鄒前鋒,楊曉暉,彭楊,成連香,吳述云,胡柏森.淺談如何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農業與技術, 2016,(18).
[關鍵詞] 臨夏縣 玉米 常見病 玉米螟 黑穗病 防治技術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058-01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1735-4636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030.5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降水量640.5毫米,農業播種面積達50萬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馬鈴薯、油菜、中藥材、蔬菜等農作物。玉米作物是全縣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目前全縣玉米面積達17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4%,占糧食面積的46%,玉米作物病蟲害防治不但關系玉米的豐欠,還關系全縣糧食產量的高低。
1 臨夏縣種植玉米現狀
臨夏縣根據不同的生態區域可分為北塬灌區、干旱半干旱區、高寒陰濕區三種類型,全縣現轄25鄉(鎮),219個行政村,玉米種植遍布全縣各鄉(鎮)。目前,種植玉米17萬畝,其中,旱作區鄉鎮全膜雙壟覆溝播玉米11.14萬畝。種植的玉米品種主要有金穗3號、4號、酒單4號、預玉22號、等品種,其中金穗3號、4號,酒單4號等中早熟品種主要在西南片鄉(鎮)種植;豫玉22號中晚熟品種主要在北塬片灌區、中部川區鄉(鎮)種植。
2 玉米常見病及其防治
玉米作為臨夏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常見病也較為普遍,主要集中反應的病害主要為玉米螟、玉米黑穗病等,蟲害主要是粘蟲危害。
2.1 玉米螟
2.1.1 玉米螟。玉米螟又Q玉米鉆心蟲,是世界農業大害蟲,幼蟲群聚食心葉,嫩葉;稍大即蛀莖蛀果,一生經成蟲、卵、幼蟲和蛹4個階段。
2.1.2 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嚴重危害玉米的正常生長,受害的玉米苞商品價值下降,經濟損失大于產量損失。其以幼蟲蛀莖取食,破壞組織,造成籽粒不飽滿,青枯早熟,風折倒伏,甚至顆粒不收,嚴重影響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2 防治技術
2.2.1 化學防治
2.2.1.1 心葉期是玉米生長的旺盛時期,也是螟蟲危害的盛期,可與心葉中期和心葉末期防治。防治以1%幸硫磷顆粒劑,1%1605顆粒劑,0.5%林丹粒劑等施藥,畝施藥4-5kg。
2.2.1.2 穗期是玉米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可用50%敵敵畏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滴穗,每穗滴2ml;也可在雌穗頂端,穗上2個葉腋,穗下1個葉腋和雌穗著生葉腋撒施1%幸硫磷顆粒劑。
2.2.1.3 藥物不定期噴施:可用18%殺蟲雙400ml加8%敵敵畏200ml兌水噴施,也可用3%樂爾顆粒劑0.5kg,施與喇叭口或玉米花絲吐出處。
2.2.2 其他防治
2.2.2.1 推廣秸稈還田或用作漚肥、飼料、燃料等,以減少或壓低玉米螟越冬基數。
2.2.2.2 實行輪作、間作等耕作方式,采收后及時清除玉米秸稈及葉片等措施,減少蟲源。
2.3 黑穗病
2.3.1 玉米絲黑穗病:俗稱“狗尿胎”、“灰包”等,是幼苗侵染的系統性病害。小花雄花的全部或部分小花受害,花器變形,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瘤,呈灰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灰粉,受病重的整個花序被破壞變成黑穗。黑穗受病外觀短粗,苞葉葉舌長而肥大,成熟時苞葉開裂散出黑粉,內混有許多絲狀物。
2.3.2 病害癥狀:黑穗病一般穗期表現典型癥狀,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嚴重植株在苗期可表現各種癥狀。幼苗分蘗增多呈絲生狀,植株明顯矮化,節間縮短,葉片顏色暗綠挺直,有的幼苗心葉緊緊卷在一起彎曲呈鞭狀。黑穗病從侵染玉米幼苗到成苗,具有來年傳染性,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2.3.3 黑穗病傳播途徑
2.3.3.1 主子傳播。黑穗病病原菌為孢堆黑粉,該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則混入糞肥或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土壤帶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來源,種子帶菌則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2.3.3.2 土壤傳播。黑穗病病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玉米連作時間長及早播玉米發病較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病,沙壤土發病輕。旱地墑情好的發病輕,墑情差的發病重。
2.3.4 黑穗病發病原因
玉米黑穗病無再侵染,發病程度取決于品種的抗性,菌源數量及環境條件等因素。
2.3.4.1 品種抗性:品種間抗性差異大(但無免疫品種)。
2.3.4.2 菌源數量:連著地發病重,因連作土壤中的菌量會迅速增加。
2.3.4.3 環境條件:播種至出苗期間的土壤溫、濕度條件與發病有密切的關系。病菌萌發侵入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時最宜侵染。
2.3.5 黑穗病防治措施
2.3.5.1 選用優良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解決該病的根本措施。選擇種子時,應選擇抗病性強的雜交種。
2.3.5.2 種子處理:用藥劑處理種子是玉米黑穗病防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種子處理方法主要有拌種、侵種和種衣劑處理三種方式。一般用三唑類殺菌劑拌種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效果較好。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3%-0.7%用量拌種。選用包衣種子也是一種很好的防治方法。
2.3.5.3 及時拔出病株:玉米黑穗病在苗期已表現癥狀,隨葉齡增加,特征也愈加明顯。可結合間苗、定苗及中耕除草拔除病苗、可疑苗。拔節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拔除病株,徹底掃殘。拔出的病株要深埋、燒毀,不要在田間隨意丟放。
2.3.5.4 合理耕作、輪作。可間作、套作,忌玉米多年連作,可與蠶豆、小麥、馬鈴薯、油菜等作物合理輪作。
2.3.5.5 適期播種。忌過早種植,一般在土壤墑情好,清明前后可播種,播種宜深淺一致,覆土薄厚適宜。
2.3.5.6 推廣新技術。可運用地膜半膜覆蓋側邊種植,也可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也可用寬膜覆蓋一膜三行種植
【關鍵詞】核桃;病蟲害;防治
1.核桃常見病害及其防治
該病害主要危害到葉片和新的樹梢,在感染的部位會產生白色的或者是灰白色粉狀的物質。
1.1病害的癥狀
葉片染病后,葉片的一面將產生病斑,一般呈現灰白色粉狀。同時葉片另一面粉層的濃淡不均勻,凹凸也不平,九月時候病葉上將會產生微小的黑色斑點,葉片發生扭曲褶皺。新的樹梢染病后,節間會縮短,葉形將變狹窄,葉緣出現卷曲,進而變成褐色呈現枯焦狀態。等到冬季落葉后,染病的樹梢將呈現灰白色。
1.2發病的規律
病菌以菌絲在冬芽鱗片間或者冬芽的鱗片內越冬。第二年春天,染病樹芽展開葉子出現花蕾后便會產生分生孢子。它借昆蟲傳播或者風雨的傳播,傳染危害其他枝條和植株。每年6月份和9月份都是發病的高峰期。一般來說,栽植密度過大而且通風透光不好的果園發病較為嚴重。
1.3防治的方法
首先是清除病源,從核桃展開葉子至開花的期間,要及時而且經常將病梢、病葉摘除;等到核桃全部采摘后,要及時地剪除病梢、病芽、掃除落葉然后進行集中的燒毀或深埋。然后再進行藥劑的防治,染病嚴重的種植區域要在發病初期噴3~5度的石硫合劑。
2.核桃黑斑病
該病由病源細菌引起。主要危害果實,葉片,較嫩的樹梢和樹芽,致使果實變黑、腐爛、早落,或使核仁干癟,出仁率降低,影響核桃產量和質量。而且在葉片大量脫落后,影響花芽分化形成,直接影響來年產量。
2.1病害的癥狀
果實感病后,果面上出現黑褐色小斑點,隨后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黑色病斑,有水漬形狀的暈圈。病斑中央下陷龜裂并變為灰白色。遇雨天,病斑迅速擴大,并向果核位置延伸,使核殼變黑。嚴重時,全果變黑腐爛,提早落果。葉片染病后,葉子上將出現多角形或者其他形狀的黑褐色斑點,而且葉子有半透明圓圈,染病嚴重的葉子病斑將擴大,葉片呈現褶皺枯焦,導致提前脫落。
2.2發病規律
病源細菌在病枝、芽鱗等組織內越冬。第二年春,核桃展葉期間借助昆蟲風雨及枝葉間的摩擦傳播到其他健康的葉片和果實。細菌從葉片氣孔或者其他部位入侵核桃樹內,等到8月份左右發病,并且會反復多次的感染。發病與種植區域周邊的溫度和濕度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細菌入侵葉面的最適溫度為常溫即20~25℃左右。
2.3防治的方法
首先加強栽培管理,核桃樹在生長過程中,每年秋季要施入足夠的有機基肥,并且使用合理配方施肥。同時注重清除感染源,采果后要清除病枝病葉病果同時進行集中燒毀或深埋。最后進行藥劑的防治,在發芽前噴灑3~5度的石硫合劑,等到核桃樹展開葉面后噴灑波爾多液多次。
3.核桃炭疽病
是由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這種病害主要危害到果實、葉片、芽和嫩梢。果實受到感染后將引起提前落果或者是核仁干癟。
3.1病害的癥狀
果實上病斑最開始為褐色,之后很快變為黑色,形狀呈圓形。染病的部位出現黑色斑點。濕度較大的時候,病斑上的黑色斑點呈粉紅色并且伴有小突起。染病嚴重的情況下,病果上出現多個病斑連在一起成一片,全果變黑腐爛然后提前掉落。葉上病斑并不規則,有時是沿葉緣四周約1cm寬處出現枯黃,或者在出現長條枯斑或圓褐斑點,嚴重染病的時候全部頁面會枯黃然后脫落。芽、嫩梢、葉柄、果柄感病后,出現不規則或長形下陷的黑褐色病斑,造成樹芽梢枯干,葉子和果實出現脫落。
3.2發病規律
病菌通過菌絲以及分生孢子寄在病枝上、病果及芽鱗中越冬,成為第二年初次病原的來源。分生孢子借助風雨傳播和昆蟲的傳播,從皮孔等處侵入核桃樹。發病的早晚和輕重程度主要取決于種植區域周圍的溫濕度。一般情況下,雨季早,雨水多、濕度大、溫度回升快的年份發病較早而且較為嚴重,反之則發病較晚且比較輕。
3.3防治方法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加強撫育方面的管理,同時注意保持園內通風和透光,來提高植株抗病抗寒能力。也要及時的清除園內病枝、病果,減少染病的來源。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托布津500~1000倍液,在核桃開花前,幼果期,果實迅速生長期各噴1次。
4.核桃常見蟲害及其防治
4.1核桃舉肢蛾
4.1.1為害情況
該蟲6~8月份以幼蟲蛀食青果,使果實變黑而早期脫落(俗稱黑蛋),是影響全省核桃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害蟲,其發生數量與樹下荒蕪程度成正比例關系。
4.1.2防治方法
冬季至翌年4月深翻樹下土壤,清理雜草和枯枝落葉,以阻殺、減少越冬蟲源。6月中旬至采收之前揀拾落果、摘拾黑果,并集中深埋,以消滅果內害蟲。在深山或不便采取前兩種防治辦法的地方,在小麥稍黃之際,每隔10d,連續兩次向樹冠噴灑2.5%敵殺死乳劑或功夫乳劑3000~5000倍液,以滅蟲保果。
4.2核桃小吉丁蟲
4.2.1為害特征
幼蟲主要蛀食1~2年生枝條,在韌皮部蛀成螺旋狀坑道,切斷營養及水分輸導,造成枝梢干枯和幼樹死亡,是嚴重影響我省核桃樹生長與結果的主要害蟲之一。
4.2.2防治方法
防治此蟲非常經濟有效的辦法是:4月中旬~5月中旬之間,或果實采收之際,徹底剪除干枝(略帶一段活的樹枝),并集中燒毀,以消滅枝條中的害蟲。
4.3芳香木蠹蛾
4.3.1為害特征
幼蟲會蛀食危害核桃頸部皮層和木質部,受害后當年樹勢衰弱,葉子和果實出現枯萎,來年則整株死亡。
4.3.2防治方法
7~8月間在核桃根頸部幼蟲入侵孔處涂抹2.5%敵殺死乳劑300~500倍液,以毒來殺低齡幼蟲。在幼蟲蛀入木質部危害時,先刨開根頸部土壤,清除孔內蟲糞,然后用注射器向蟲孔注射80%敵敵畏乳劑50~100倍液;也可以用蘸敵敵畏的毒棉球堵塞蟲孔,并用濕土封嚴,以熏殺木質部中的幼蟲。
4.4銀杏大蛋蛾蟲
4.4.1為害特征
銀杏大蠶蛾蟲體大,以幼蟲暴食核桃樹葉,往往可將整株樹上的核桃葉片吃得蕩然無存。
4.4.2防治方法
抓好三個環節:①在4月上旬前,用小釘錘或斧背砸死蟲卵滅蟲;②低齡幼蟲期向樹干和有蟲的樹冠部位噴灑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劑3000~6000倍液;③7~8月摘除蟲繭,并集中銷毀滅蟲。
5.結束語
防治核桃的病蟲害,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將病蟲消滅或控制在最低指數和最小范圍內,不至造成災害。核桃穩產豐產的關鍵是科學地實施以核桃病蟲害防治為主的田間技術管理,重點抓住4~7月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科學使用防治效果好的專用藥劑,并輔以人工撿拾落果、水肥管理等措施,就可大大提高核桃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吉勝.核桃病蟲害防治[J].中國林業,2012.
[關鍵詞] 陽泉曲鎮 玉米 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14-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社會大眾對食物的營養化續期越來越高。玉米是我們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食物,其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對改善人體營養結構有著很大作用。此外,玉米還是重要的飼料和工業原料。近些年,我國對玉米的需求量不斷提升,而全國范圍內玉米種植面積呈現縮小趨勢,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就需要我們積極研究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單位面積內玉米的產量,盡量滿足玉米市場需求。
1 科學選地整地
科學選地和整地是玉米獲得高產的關鍵。玉米適應性強,在任何土壤中都能夠生長,但是為了保證獲得高產,應該選擇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排灌方便,沒有連續種植過玉米的土地種植,以壤土或者沙壤土為宜。選地后要做好整地工作。整地深度一般在25~30cm之間,確保地面平整,土壤細碎,上虛下實,為播種創造一個良好條件。對于田間有效層較淺的情況,應該使用深松機進行深松,打破犁底層。一般情況系深松深度在30~40cm之間。結合整地還要做好施肥工作。底肥施入應該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每畝施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公斤,施入復合肥30公斤,磷肥15公斤,鉀肥10公斤。將上述肥料混合均勻后隨整地一起施入。
2 科學播種
2.1 做好種子處理工作
首先,科學選種。玉米種子對保證玉米獲得高產和穩產有著很大影響,因此,一定要科學選種。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種植制度和田間肥力情況,選擇生產潛力大、抗病蟲害性能高、抗旱、耐倒伏的雜交玉米品種;其次,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在播種前需要做好科學選種工作,將種子在陽光下暴曬2~3天,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同時將種子的癟粒、病蟲害粒和機械損傷粒及時去除,提高種子純度。播種前2~3天使用粉銹寧、多菌靈或者辛硫磷進行藥劑拌種。對于有條件的種植戶我們推薦使用包衣種子,大豐系列較適合當地種植。
2.2 適時播種
首先,足墑播種。結合當地氣候條件,一旦田間墑情適宜應該立即安排播種作業。結合地區病蟲害流行趨勢,搶墑早播,避開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一般在4月20號-5月5號播種;其次,確定合理的播種量。播種量要結合立地條件和玉米品種綜合確定,一般情況下機械播種每畝用種量為2~2.5公斤;最后,機械化播種。玉米播種采用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深度維持在5~10cm為宜,行距維持在50~60cm之間。在正式播種前需要調整好機械,確保播種一致,播種均勻,不存在重復播種和漏播現象。
3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3.1 查苗補苗、間苗定苗
玉米播種5~7天左右就會連續出苗,出苗后要及時檢間出苗情況,針對缺苗的應該及時補種或者移栽。對于田間斷壟不嚴重的從稠密地區移栽玉米苗,對于斷壟嚴重的使用相同玉米品種催芽后直接播種,確保田間出全苗。當玉米生長到3~4個葉片之后應該及時進行間定苗,間苗按照去小留大、去弱留強、去雜留純的原則進行,對于缺苗地^應該保留兩株玉米苗。
3.2 做好中耕培土工作
做好中耕工作可以疏松土壤,促進玉米根系生長發育。一般情況下,拔節期中耕1次,大喇叭口期第2次中耕并培土。中間如果遇到降雨天氣,還需要額外進行一次中耕,促進土壤呼吸和玉米根系生長。玉米出苗后如果田間雜草較多,可以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嚴格控制好除草劑的使用量。
3.3 做好施肥灌溉工作
首先,做好施肥工作。一般情況下,每畝產量在500公斤的地塊需要碳銨80~90公斤或者尿素30~40公斤。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要結合玉米實際生長情況進行科學追肥。從玉米進入拔節期就需要及時進行追肥。一般在玉米拔節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要及時進行施肥,每畝每次追施尿素10公斤。
4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當地玉米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絲黑穗病,有一年發生過粘蟲。針對這些病蟲害,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還要做好化學藥物防治。對于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要點: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適時晚播、提高播種質量、農藥防治、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焚燒或深埋。農藥防治:可用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也可用高巧、立克莠進行拌種。玉米螟的防治要點:玉米收獲后徹底處理秸稈,粉碎還田、燒柴、漚肥等。種植抗螟蟲品種、燈光誘殺(用高質汞燈誘殺玉米螟蛾)。藥劑防治,螟蟲進入莖稈或雌穗之前用氯氰菊酯進行防治。對于玉米黏蟲可以選擇使用20%殺滅菊酯乳油15~45克對水50公斤噴霧,或用5%滅掃利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不同種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層結構及光合特性[J]. 呂麗華,陶洪斌,夏來坤,張雅杰,趙明,趙久然,王璞. 作物學報.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