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腦埂患者康復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康復訓練,心理治療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單位:710004西安市第四醫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血管意外性疾病,屬于缺血性腦中風,具有發腦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和并發癥多的特點。常見的腦梗死癥型包括:血栓性腦梗死、栓塞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和多發性腦梗死等。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筆者對偏癱患者采取心理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腦梗死病引起偏癱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齡37~73歲;經頭顱CT檢查診斷腦梗死;入院時間平均60 d,首次發病均有一側肢體癱瘓。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8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年齡、入院時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評測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兩組方法對比 對照組按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執行常規護理。康復訓練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對患者做心理康復治療和患者肢體早期床邊強化康復訓練工作。然后對患者詳細的功能障礙肌力評估。分別掌握好偏癱3個時期(即弛緩期、痙攣期、相對恢復期)的治療原則,制定4個階段康復訓練計劃(即床邊訓練、床上動作訓練、步行準備訓練、步行訓練),依據康復訓練計劃進行不同階段的強化康復訓練。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復 做好心理康復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首先應創造舒適寬松的治療環境,治療師通過語言交談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知識指導和幫助患者克服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識偏見和適應問題。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戰勝心理障礙[1]。具體如下:①心理干預: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心理疏導、情感關懷;②健康教育:講述有關癱瘓的醫學知識,以及現代醫學的進步,指導其進行肢體的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③家庭和社會支持性的心理干預: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沖突的緩沖作用;④出院指導:介紹出院后的注意事項,飲食結構和具體的康復鍛煉方法。

2.3 床邊訓練階段(馳緩期)

2.3.1 疾病處于急性期階段,患者尚需要安靜臥床時,即可開始在床邊的訓練。(1)良肢位設計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保護肩關節以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早期注意偏癱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確,有助于預防和減輕痙攣模式的出現和發展。(2)變換為了防止關節的攣縮和維持某一種時間過長而導致的壓瘡,應及時變換。(3)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當生命體征比較穩定后,應盡早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以預防關節的攣縮。一般情況是由治療師到病房床邊進行訓練,有條件的單位可由病房護士進行,訓練時為了防止出現誤用綜合征。要注意①在絕對無痛狀態下訓練;②動作宜弛緩;③特別注意保護肩關節;④鼓勵患者自我訓練;⑤防止運動過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動度維持訓練。(4)性低血壓的適應性訓練 對一般情況良好、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在治療師指導下盡早地進行變化的適應性訓練。在此基礎上增加坐位訓練的次數,盡早離開病床到訓練室訓練。

2.4 床上動作訓練階段(痙攣期)

2.4.1 患者病情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可以維持坐位30 min時,即可轉入本階段的治療。①治療師輔助患者體驗軀干與上肢雙側對稱活動,建立健側與患側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協助患者向患側轉移體重,使患者掌握身體的平衡功能;③預防或破壞患者利用健側調整代償喪失的患側功能和對患側的忽略;④抑制痙攣、原始反射和異常運動模式;⑤易化正常的運動模式。

2.5 步行準備訓練階段

2.5.1 當患者具備立位平衡訓練的基本條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時,方可進入本階段的訓練。否則患者就會因下肢缺乏負重控制能力而懼怕跌倒,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映和異常的運動模式,甚至造成關節及軟組織損傷。因此,掌握本階段的訓練時機是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目的①誘發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離運動;④掌握雙下肢站立相和邁步相得分解動作。

2.6 步行訓練階段(恢復期)

2.6.1 步行訓練階段 進入本階段患者應具備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離運動。偏癱患者80%以上可以獲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態或盡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對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年紀較大的患者可以將康復目標確定在室內安全獨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紀較輕或基本條件較好的年長患者,仍應將矯正異常步態作為本階段的重要內容。康復目標①拄拐獨立步行;②徒手獨立步行;③室內獨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階梯;⑤復雜地面的獨立步行;⑥室外獨立步行。

2.6.2 回歸社會后的訓練 患者離開醫院這種特殊環境,回到現實生活,如何繼續維持和進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提高生活質量,是此后的主要問題。為了預防患者的運動量不足,體力低下,或是因運動模式異常造成繼發障礙,治療師一般將患者分為三個水平予以指導,即輪椅輔助水平、輪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

針對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進行技巧性訓練手功能訓練,步態訓練,精細協調訓練。指導患者握筆、用湯匙、刷牙、洗臉更衣、進食、洗浴、轉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2]。時刻提醒患者及家屬讓患者使用患側習慣,目的是訓練患者健側跨過身體的病側取用物品,指導家屬在沒有治療師訓練的情況下,能夠協助患者進行肢體的康復訓練。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數在康復治療前后各測評一次ADL,評測結果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測,進行統計學處理見表1。

經統計學處理康復訓練組入院時與出院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5 討論

5.1 心理護理是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礙,使其能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促進患者盡快康復,提高生存質量的一種護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數是從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角度對康復護理效果預以評估。表1所見早期的康復訓練組入院時ADL評估積分較低,說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整體水平低下,對他人依賴明顯或完全依賴。康復訓練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數積分明顯升高,并能達到中等水平,與康復訓練實施前及對照組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5.3 偏癱患者在不同的階段存在著弛緩(肌張力下降)、痙攣(肌張力增高)、異常的運動模式、正常姿勢反應及運動控制喪失。出現這些問題是中樞神經系統破壞,大腦對低級中樞的調節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釋放,正常運動的傳導受到干擾的結果。如果錯誤地將中樞性癱瘓認為是肌力的喪失,用肌力的大小評價功能恢復的好壞,鼓勵患者進行提高肌力的訓練,就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映強化病理性的聯帶運動等異常運動模式,導致訓練陷入盲目性,將運動功能的恢復引入誤區。隨著康復醫學的早期介入,大多數患者的痙攣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聯帶運動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誘發出分離運動。因此,在準確分析問題和采取及時、正確的康復治療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運動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從而使偏癱肢體功能恢復過程大大縮短,使偏癱康復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癱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訓練方案科學合理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證。如果臥床時間過長,就會導致廢用綜合征;床邊訓練時間太久,不能及時轉入訓練室,往往因病房條件限制,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如果患者不具備運動的基本條件,過早地離床訓練步行,就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原始反射和強化異常運動模式等。為此,提出4個階段的治療方法,即病房床邊訓練階段、床上動作訓練階段、步行準備訓練階段以及步行訓練階段。這種分期方法可以與治療較好地結合起來,循序漸進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減少腦梗死偏癱引起并發癥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吳文源,季建林.綜合醫院精神衛生.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89-309.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范文第2篇

[關鍵詞]臨床路徑;腦梗死;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0)13-0030-01

臨床路徑(clininalpathway,CP)是指醫院內各個學科的專家,對某種疾病或手術方式制定公認的治療模式,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治療,并根據臨床路徑的結果進行分析,評估每位患者的差異,以免在下一個患者身上發生同樣的錯誤,同時依此模式控制醫療成本,維護和提高醫療水平。腦梗死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康復訓練可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CP早期康復訓練,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經CT或MRI證實,且患者無明顯精神、意識障礙,無心、腎及呼吸系統等并發癥。將所選病例隨機分成兩組,CP康復組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發病年齡平均(61.5±14.2)歲;對照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發病年齡平均(62.6±11.3)歲。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伴發疾病及既往史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選病例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病情穩定48h后即開始康復訓練,其中對照組進行傳統康復訓練,CP康復組患者自入院就進入臨床路徑康復訓練,具體步驟如下。(1)發病后,保持良肢位的擺放,給予患肢被動運動。兩周后,隨著腦水腫的下降,在語言、站立、行走等方面進行室內訓練。隨著腦水腫的進一步消失,進行室外長距離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2)出院前對家屬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交待家庭康復訓練時的注意事項,并留聯系電話以便隨訪。

1.3 隨訪 CP康復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在發病3個月時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語言和肢體功能恢復的情況、日常生活自理情況。

1.4 康復評定及資料處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出院及隨訪時均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簡式Fugl-Meyer評價法評定其運動功能各1次,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2 結果

腦梗死患者CP康復組與對照組24h后Bar-thel指數和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一個月時和三個月時指標較入院24h時均有所改善(P

3 討論

3.1 cP在腦梗死患者康復護理過程中的可行性近年來,隨著腦梗死的診斷與搶救水平的明顯提高,死亡率明顯下降,但致殘率卻有所增加,極大地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CP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適應新醫學模式的轉變,統一標準,項目完善,避免因護理人員責任心和水平的差異而遺漏項目。無特殊儀器設備購置和成本支出,在各級醫院均可推廣實施。

3.2 實施CP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和滿意度 腦梗死后早期活動可增強病人的自信心、自理能力和成就感,護理小組遵循臨床路徑,使病人及其家屬了解康復的基本知識和技巧,以及早期康復的意義,消除病人的顧慮,并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參與到醫療護理過程中,促進了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腦梗死;運動性失語;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3-0058-02

腦梗死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導致該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肢體偏癱、運動、感覺和語言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語言障礙是腦梗死患者最主要的后遺癥之一。國內有關文獻報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約25%伴有語言障礙,包括失語癥、構音障礙、言語失用,其中以運動性失語最常見[1]。運動性失語患者由于語言交流的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從而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近年來,國際康復醫學的發展證明,早期語言康復訓練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腦梗死后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積極影響。本文現收集我院腦梗死后伴發運動性失語的患者共97例,其中49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科學的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伴發運動性失語患者共97例,采用電腦隨機選號法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為49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接受一個療程(20 d)的系統語言功能康復訓練護理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7例,年齡42~83歲,平均55歲;對照組為48例僅接受常規治療及護理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齡41~80歲,平均53歲。

1.2 入選標準

1.2.1 評定標準 (1)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斷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2],結合頭顱CT或MRI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梗死,并運用MMSE評測患者無智力障礙;(2)所有失語癥患者均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定的失語癥篩查量表(CRRCAE)進行檢測并確診,并且根據其制定的失語癥法評定為運動性失語。

1.2.2 排除標準[3] (1)病情重、身體虛弱、不能耐受測試者;(2)病情惡化,出現新的梗死,以及臟器功能減退或衰竭者;(3)處于昏迷狀態或急性期以及病情發展變化較快時期者;(4)患有老年性癡呆、情感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1.2.3 分類 根據患者言語障礙程度,將運動性失語分為兩類:(1)完全失語:語言功能嚴重受損,不能自發和復述言語,僅能發單音節。(2)不完全失語:自發言語或(和)復述有程度不同的障礙。依據其程度又分為:輕度:語量51~59字/ min,不費力,能表達或部分表達,可復述長句;中度:語量

1.3 方法

1.3.1 心理護理 良好的心理狀態是開展語言康復訓練成功的前提。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常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易怒、抑郁等心理問題,對患者身心健康極其不利,從而影響語言康復訓練的療效。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地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不失時機地鼓勵和安慰患者,告訴他們失語只是暫時性的,只要積極配合,反復訓練,語言功能一定能夠改善,使患者樹立信心,愿意接受康復訓練。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學、多種樣式的訓練內容以提高患者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

1.3.2 康復訓練 語言康復訓練應遵循越早越好、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

(1)發音器官訓練:運動性失語的患者在語言運動控制方面有一定障礙,因此發音器官的訓練非常重要。構音肌訓練:指導患者反復做簡單的伸舌、鼓腮、張口、嗑瓜子等動作練習舌的伸縮及口腔肌群的協調運動;軟腭抬高練習:指導患者盡量張大口腔,讓患者發a音或做出類似口形;舌部運動:指導患者反復做伸縮舌運動,逐漸加快,運動幅度盡量大些,前伸時舌尖抵上、下唇,再抵左右頰部,橫卷、豎卷,舌在口腔內沿牙齒轉動;唇部訓練:指導患者反復進行抿嘴、撅嘴動作。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的前提下,要及早進行訓練,每天訓練5~10次,每次30 min,一般在1周內都可進行。

(2)發音訓練:對于完全性失語的患者,要像教小孩兒學說話一樣從學發音開始,如讓患者從發元音開始或用嘴吹口哨誘導發音,然后再說常用單字,如吃、喝、好、行等,再依次教雙音詞、短語、短句、長句等;對于不完全性失語的患者,可以直接學習雙音詞、短語、短句及長句等。

(3)視聽配合訓練:針對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聽理解能力相對保留而言語表達能力低下的特點,采用一對一方式,說話與視覺刺激結合,如說“喝”時示范喝水的動作,或用看圖識字方法,根據學習進度制作一些內容淺顯易懂、形象生動的圖文卡片,指導患者說出卡片的內容;將日常生活用詞、用語錄制成患者可以跟讀語音文件,讓患者反復跟讀練習,改善發音,每次練習15~30 min,每日2次;同時,給每位患者配備耳機,在患者跟讀練習結束后及輸液治療期間,根據他們的需求和喜好播放精心挑選的音樂,不但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同時還能刺激患者大腦語言中樞,以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在病房里準備大量報刊、雜志和書籍,讓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通過閱讀加強語言理解,對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鼓勵家屬與其多聊家常加強語言交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4.0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一般情況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均穩定,在年齡、性別等方面臨床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所有患者均為意識清楚、理解力正常,能夠接受語言訓練;治療前兩組患者失語程度及常規治療方案相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138, 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語言功能恢復程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47,P < 0.01),即實驗組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較對照組顯著,見表1。同時年齡相對較輕,文化程度較高的語言功能恢復情況較好。

3 討論

由于腦出血或腦栓塞,導致大腦皮質語言功能區受損,使患者表達或理解能力殘缺或喪失稱為失語[5]。失語阻礙了患者與他人的語言交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從而進一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早期進行系統科學的康復訓練對于改善腦梗死伴發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具有積極意義。

病后開始康復治療的時間是影響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期開展康復訓練可以改善功能轉歸,語言康復訓練越早越有利于語言功能的重建[6]。所以,最好能在發病后1~2個月內待患者生命體征基本穩定、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即可開展康復訓練,并且反復、持續的感覺刺激能夠加快腦組織的代償活動,對受損腦組織的神經元的生長和高級中樞機能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同時加強患者心理護理,積極地做好心理疏導,排除患者因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導致的語言障礙,使患者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康復[7]。

[參考文獻]

[1] 呂雨梅. 腦血管疾病所致運動性失語康復訓練的常用方法[J].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6,27(2):75-77.

[2] 中華神經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7,13(1):3-5.

[3] 馬延愛,薛云娜,朱春燕,等. 康復護理程序在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應用[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1,10(6):512-514.

[4] 羅玲,莊雷. 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的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1,9(4):584-589.

[5] 夏秋欣. 卒中單元護理與藥物治療[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36.

[6] 王寧. 腦卒中伴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康復訓練進展[J]. 中國療養醫學,2011,20(2):142-144.

腦埂患者康復訓練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腦梗塞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治療與護理不合理或不及時,會導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響,形成功能障礙,值得關注[1]。本文對比常規護理與康復訓練在社區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探討康復訓練在社區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重要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社區治療的腦梗塞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并依據干預措施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共17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方案上應用康復訓練,共1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為(55.21±1.26)歲;觀察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為(56.24±1.2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的基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護理方案上應用康復訓練,措施為[2]:①心理指導:定期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一旦發現負面情緒,及時進行疏導,同時,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心態,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②肢體功能恢復指導:在患者身體能夠承受的條件下,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實施運動鍛煉,提高患者的軀體功能恢復。③康復指導: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加快康復速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5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反之,表示患者的癥狀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越好,反之,表示改善程度越差[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各項指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42.51±1.54)分和(63.24±3.24)分,對照組為(43.02±1.04)分和(64.04±3.05)分,組間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20.14±2.14)分和(91.21±1.24)分,對照組為(32.11±1.85)分和(80.14±2.45)分,相比于干預前,兩組的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組間比較,觀察組的改善更好,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腦梗塞又稱為“腦中風”,是一種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病癥,其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發病機制主要為患者的腦部動脈粥樣硬化,使得組織形成缺血、缺氧的狀況,極易引發腦血管循環障礙性疾病,形成偏癱癥狀,對患者的肢體功能、生活質量、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影響[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凤庆县| 酉阳| 大理市| 额济纳旗| 文安县| 虞城县| 蓬安县| 方城县| 普定县| 包头市| 阳谷县| 夏河县| 玉环县| 太仆寺旗| 中方县| 保亭| 台湾省| 辽阳县| 阜新| 辽阳市| 桐柏县| 新兴县| 临泽县| 敦化市| 壶关县| 西丰县| 西乡县| 革吉县| 琼中| 中山市| 佛山市| 静海县| 西盟| 迭部县| 枣阳市| 青州市| 大田县| 鲁山县| 旌德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