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8-0134-01
一、前言
根據我省小麥種植的實際情況,在防治小麥病蟲害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我區的土壤和各階段的氣候狀況。堅持以預防為主,以后期治理為輔。與此同時,在對小麥的病蟲害進行防治時,要根據不同的病蟲害情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對于各種化學農藥的選用要慎之又慎。本文主要通過對防止小麥病蟲害的幾點措施加以闡述,旨在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
二、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1.選育優質麥種
在小麥的選種過程中,要根據我區的土壤類型以及氣候狀況,選擇高質、抗病能力強以及產量高的小麥品種。將選育優質麥種與采取具體的防治措施相結合,從根本上保證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隨著小麥種植經驗的不斷累積,抗病小麥的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但就我區目前來說,優質小麥的產量還未能盡如人意。以抗銹病為例,能夠有效抑制小麥銹病發生的良種僅有四分之一,而感病的小麥品種竟多達四分之三。針對上述情況,應根據區域實際情況減少感病麥種的選育面積,進一步提高抗病能力強的麥種,如百農矮抗58等良種的培育面積。
同時,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將在同一區域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的小麥。在小麥種植區域較廣的區域,應該選擇不同的良種,并合理布局其種植區域,進而減少小麥病蟲害的發生面積。除此之外,在小麥病蟲害的多發區和重病區還應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套種綠肥。采取多品種小麥混種的方法也是控制小麥病蟲害發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做好整地工作
在小麥播種之前,對于旋耕的麥田要做到平、實、細。在耕地過程中,要最大程度上擴大土地深耕的面積,使土地的作用力發揮到最佳,保證土地的質量。與此同時,旋耕耕種的土地應該保持三年進行一次深耕。使小麥的根部能深入土地,使其抗病蟲害能力進一步提高。對于秸稈回收利用的土地要進行深耕,田壟上的秸稈一定要進行粉碎,利用機械將其翻入土地,增強土地肥力。除此之外,麥田耕作之時,不僅要保證土壤的濕潤程度,還應該按照每畝地20斤的標準均勻撒施碳酸氫銨,進一步促使秸稈發揮效用。
3.合理用藥,綜合防治
3.1播種期
一般來說,小麥生長期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是在其播種期間。在此期間,主要針對各種地下蟲害,紋枯病,金針蟲以及蠐螬等病蟲害進行防治。主要通過對土壤進行處理,在良種里摻拌農藥等措施來防治病蟲害。對于紋枯病來說,可將麥種與三唑酮按照500:1的比例摻拌均勻。而對于金針蟲病蟲害嚴重的區域,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與種子兌水摻勻,其比例可為1:900:800,通常,摻勻之后放置3個小時左右播種為宜。而對于蠐螬重災區,則可用50%辛硫磷乳油與種子兌水攪拌,一般三者的比例可為1:70:600。通常這種拌種方法對金針蟲和螻蛄的防治也極為有效。
3.2返青拔節期
近年來,紋枯病和麥蜘蛛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重點,尤其是在小麥返青拔節時期。在保證麥田肥料和水分充足以及雜草控制得當的前提下,對田間的病蟲害及時使用農藥控制。將病蟲害的發生率降到最低。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在重視小麥栽培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采取追肥和補充水源等措施,加強小麥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進一步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
一般來說,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期,對于各種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應為,紋枯病應保持在18%左右,而被各種地下害蟲危害的麥株應在3%之內。通常,將5%井岡霉素按每畝地300毫升的量進行均勻噴灑。或者兌水澆于麥田也可。一般來說,病蟲害較為嚴重或者產量較高的地塊,應該在距離第一次用藥之后的15天之內噴灑第二次。使用15%三唑酮兌水均勻噴灑于田間,能夠有效防治小麥銹病,同時,對麥田其他病蟲害也有顯著作用。在小麥返青期,可用15%粉銹寧按每畝地25克的量進行噴灑,以此減少或控制小麥白粉病的發生。
3.3孕穗至抽穗揚花期
在此期間,小麥病蟲害多發為赤霉病、麥蚜等。而就我區來說,以麥蚜的發病率最高,蔓延面積最廣。一般來說,此期間是小麥質量和產量的重要保證,如不能及時有效對小麥的各種病蟲害進行控制和治理,小麥的產量將會無從保證。
對于麥蚜蟲害的控制,可通過保護麥蚜的天敵來進行。冬春季節是麥田多種害蟲天敵的繁殖時期,保護好害蟲田地能夠有效降低麥田害蟲的發生率,提高小麥的產量。除此之外,使用藥物控制也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藥物防治過程中,應該根據麥田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采用殺菌劑和滅蟲劑交替使用的措施,達到綜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以小麥穎枯病為例,可利用50%多菌靈按照每畝地75克的用量兌水對麥田進行均勻噴灑。
3.4灌漿期
小麥灌漿期是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小麥的病蟲害主要為麥穗蚜和白粉病等。對于麥穗蚜的防治,可使用25%快殺靈乳油按照每畝地21毫升的量兌水均勻噴灑于田中。如果麥田中害蟲與其天敵能達到1:130的比例,則不用再額外進行藥物控制。
在小麥的灌漿期,黑胚病也是造成小麥低質低產的病害之一。在黑胚病的防治過程中,應該選用抗黑胚病的優質麥種。除此之外,還應用12.5%禾果利按照每畝地25克的比例兌水進行均勻噴灑。同時,三唑酮和多菌靈的防治效果也較好。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麥耕種之前,應選育優質、抗病能力強的良種進行耕種。耕種之時,以深耕為基礎,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在小麥的生長期,要根據具體的土壤和實際的氣候狀況,采取具體的防治病蟲害的措施,以達到對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目的。進一步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從而實現農民增收增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5
1 目前小麥病蟲草害發生危害特點
1.1 病蟲害的特征發生分析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因生長階段的差異性,使得其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病蟲害破壞性有所不同。并且,受小麥生長環境與生長地區的影響,不同品種的小麥針對于不同類型的病蟲災害本身的抵抗能力存在差異化。
1.2 主要的病蟲害種類與情況分析
就目前而言,小麥的生產會面臨的病蟲害影響類型主要包括了:紋枯病、蚜蟲災害以及白粉病等。再者,不同地區的小麥生長還會受條銹病、地下害蟲以及葉枯病等影響。這些病蟲害所帶來的生產破壞受多樣化的因素存在而顯得各不相同。
1.2.1 小麥從播種到入冬前主要是受害蟲、紋枯病以及腐蝕病的影響
具體來說,害蟲指的是以蠐螬類為主要代表的病蟲害,在小麥的播種階段對小麥的生根帶來破壞,進而導致了小麥的斷壟;紋枯病與腐蝕病,指的是小麥在生長階段,因土壤的濕度較高,所導致的枝葉破損、枯黃,更為嚴重地將會導致小麥因營養不良而直接死亡。
1.2.2 在小麥的返青階段,小麥主要因病蟲害的影響而帶來生長不良的表現
其中,以紅蜘蛛為代表的病蟲害對小麥的破壞性最大,而這個時候小麥本身對災害的抵抗能力將會大幅削弱,銹病、蚜蟲等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2 銹病的發病情況及防治
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鮮胺35~40g/667m2,或12.5%特譜唑250~450g/hm2,加水均勻噴霧即可。
3 白粉病的發病情況及防治
當農業生產活動的生產力不到發展的今天,需要就傳統的種植結構進行設計與調整,同時,針對于小麥的生長實際環境,可以借助于對栽培制度的轉變來有效地減少小麥病。在目前,隨著氣候的不斷惡化,小麥的蟲草病也在不斷的爆發,并且其發展的特征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同點。
防治各地農技人員及農民群眾應抓住時機,認真檢查發現發病情況,及時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鮮胺35~40g/667m2,加水噴霧防治。
白粉病作為小麥的常見病,需要在小麥的栽培過程中進行格外關注,在一般情況下,所有小麥品種都會發生這樣的病情。特別是在生長環境較為緊密、施肥存在問題,且陽光不足的環境下更易產生此類病情。白粉病往往在小麥的拔節、抽穗時期最易產生。
4 赤霉病的發病情況及防治
在防治時期,齊穗階段應當選擇多菌靈兌水,均勻地揮灑在小麥的穗部,含量為600~750g/hm2。
在一般情況下,小麥的赤霉病主要集中于黃淮河以及長江中下游的小麥種植區,而在以東北地區為代表的北方地帶發生的較少。因這類病蟲害的發生于天氣情況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使得小麥往往會在抽穗期開始產生病變反應,其自身帶有的病原體會在適度的空氣環境中快速地蔓延,如若再處于陰雨天氣,病蟲害的蔓延速度將會更加迅猛。就小麥個體的發病特征來看,當小麥的主穗開始產生病變的時候,這樣的病變災害將會擴展到整株小麥,導致小麥的枯黃、減產、衰敗以及死亡。
5 結語
我們要注意:針對于病蟲害的解決措施,按照相關指標來完成藥劑配置,并將其規范地投入到病蟲害治理中去,選擇合適的施藥方式來減輕病蟲害可能對小麥造成的消極影響,確保小麥可以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進而增強防治成效。在對小麥進行施藥作業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選擇性與多樣化,以此來避免病蟲害對單一藥物的抵抗性生成而帶來的病蟲害肆虐。同時,應當在小麥到達收獲期的前兩周停止施藥;在灌漿期需要在其葉面噴灑富含氮與鉀的肥料,進而避免葉面的枯黃、衰老,更好地實現光合作用,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各類除草劑進行使用,根據實際的需求來對除草藥劑的品種、劑量與搭配方式進行選擇,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促使農業生產能夠實現預期的豐收。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9.044
隨著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和種植品種的增加,小麥的高產和高質量成為農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然而小麥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如何做好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1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
1.1時間誤區
時間誤區主要是農民沒有準確把握小麥生產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間。由于農民對病蟲害的認識度不高,導致小麥已經嚴重受到病蟲害侵害時才發現,這樣就錯過了防治的最佳時期,防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比如小麥紋枯病顯現比較晚,一般在3月份應該開始防治,而許多農民在4月才發現問題,這時防治不僅要花費較多的成本,而且防治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農民對病蟲害的防治提前,比如小麥蚜蟲,只要它的益害比例是在1∶150就不用進行處理。而農民卻見到蟲害就殺死,結果雖然害蟲殺死了,但是也對小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1.2藥劑誤區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隨著氣溫等其他外界條件變化會導致各種病蟲害的發生,不同的病蟲害是需要不同的藥劑來處理。但是絕大多數農民對病蟲害的認識不到位,只是簡單地噴灑農藥和施肥,并不能徹底消滅病蟲害,反而延誤了病蟲害治理的最佳時期。
1.3灌水誤區
絕大多數農民在病蟲害的防治時都存在用水量少的問題。而在實際病蟲害的防治中是要根據病蟲害的數量、田地的干濕程度和田地的面積來確定用水量。水量過多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危害,水量過少會減弱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2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2.1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對于小麥的生長過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因此在播種過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播種前要先將田地精細耕好,并清理田地里的雜草,盡可能減少細菌基數,可每畝施用30公斤辛硫磷顆粒拌土并灑入田中,這樣可對地下病蟲害起到防治作用。要對小麥的種子進行拌藥處理,可以使甲基柳磷乳油和水按照1∶800 的比例與種子進行拌種,此方法能起到很好的防治病蟲害的效果。
2.2返青拔節期
在小麥返青拔節生長時期比較容易發生的是枯萎病、吸漿蟲、紅蜘蛛等,這些病蟲害對小麥的為害比較嚴重,如果不能及時防治,將會對小麥的生長及產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對這些病蟲害的防治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時機,可將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使用進行噴灑。要把握好小麥返青拔節期的小麥幼苗生長情況,將甲基異流磷乳油或辛硫磷乳油按照適合的比例對水,均勻地噴灑在麥田中,同時利用淺鋤對田地進行翻土處理,以達到防治害蟲的作用。
2.3抽穗期
小麥抽穗期是小麥生長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決定著小麥的最終產量和質量,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小麥病蟲害高發的一個時期。為害比較嚴重的有白粉病、葉銹病、赤霉病、小麥蚜蟲以及葉枯病等。在抽穗期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最佳防治技術就是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調整小麥的整個生長環境,進行綜合防治。首先可以選擇使用20%菊馬乳油 80毫升對水35~50公斤,在每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點后進行均勻噴灑。其次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同時可在發病初期使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70 克對水30公斤進行每周1次,連續2~3周均勻噴灑。在使用藥物之后,病蟲為害基本都會集中在小麥的頂部,因此還要對小麥的頂部進行噴霧處理,如果遇到陰雨天還要做好藥物的補噴工作。
2.4灌漿期
灌漿期是小麥顆粒成熟和飽滿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比較常見的是白粉病和小麥銹病。此時期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是選擇使用25%的快殺乳油每畝使用38亳升對水30公斤進行田間噴霧。如果這個時期出現黑胚病,則可以使用12.5%的禾果利可濕性粉劑每畝使用752克對水30公斤進行田間噴霧防治。
3結語
對于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多數農民不能把握最佳時期,還增加了成本投入。農民要多學習先進的防控技術,熟悉小麥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時對小麥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做好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對于小麥的高產穩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提高農民的收入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小麥生長的各個過程都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以保證小麥高產穩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棉花生產;病蟲害;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71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穩固、健康發展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棉花是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一大農業品種。棉花生產直接關系著人民的生活,所以提高棉花產量對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近年來棉花產業的發展卻遇到了一些問題,從棉花種植集中區新疆來看,病蟲害是影響棉花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造成了棉花產量和質量的下降。為了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和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積極研究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從多方面對棉花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提出科學的棉花病蟲害防治措施。本文將結合新疆的棉花病蟲害特點對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進行研究。
1 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方針
棉花病蟲害是制約棉花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為了棉花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結合新疆等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棉花病蟲害防治體系的主要思想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止,其重點在防止,通過綜合防治體系的建設把病蟲害對棉花的影響降到最低。在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中,要建立健全病蟲害防治的基礎措施,加強對病蟲害的治理。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是在原有化學藥物的基礎上,利用現在先進、環保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對一些病蟲害利用生物間的克制作用來消滅病蟲害,這也使棉花病蟲害的防治成本大大降低,同時也減少了由于化學藥物的使用帶來的其他問題。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是一種充分發揮農業防治的作用,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藥劑輔助防治方法來達到對棉花病蟲害的防治。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目的是在兼顧環保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控制、防治、減少棉花病蟲害。
2 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具體策略
2.1 健全組織管理機構
棉花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是系統工程,所以棉花病蟲害的綜合防治體建設要建立完善的體系。只有有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才能保證各項綜合防治措施落實到位。建立完善的綜合防治管理體系首先要健全部門團隊建設。棉花病蟲害防治是系統的工程,其中包括監控和防治兩大部門,而在這兩大管理部門當中又有許多職責不同的部門。所以完善的管理體制建設的基礎是完善的部門建設;其次要完善管理體制中監督部門的建設,一項好的管理要有完善、嚴格的監督制度,對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系統來說一個嚴格的監督系統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成功的關鍵是及時發現,及時控制,只有各個部門各盡其職才能提高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效率,而這些就要靠嚴格的監督體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機構是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基礎。
2.2 做好調查研究,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
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主要方向是通過提前預防來減少棉花病蟲害發生的幾率。只有掌握棉花各種病害和蟲害的發生規律,才能及時的制定防范措施,將棉花病蟲害消除。要達到提前制定措施防治棉花病蟲害的發生,關鍵就是及時對各種病蟲害做調查研究,掌握完善的病蟲害信息。從新疆地區一些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良好示范區來看,他們都設立有專門的科研部門對本地區的棉花病蟲害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掌握棉花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和前期現象,從而及時做出綜合防治措施把病蟲害消滅在萌芽階段。例如一些地區對本地區的各種棉花害蟲如七星瓢蟲、多異瓢蟲的產卵期和爆發期都有長期的研究。加強調查研究是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個關鍵階段,只有加強研究才能掌握病蟲的信息,及時制定防治措施。
2.3 提高新技術利用率
對現代農業發展來說,高技術含量農業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也要改變以前傳統單一藥物防治的道路,要及時引進新的技術,使病蟲害的防治走向一條兼顧經濟效益和環保的道路。特別是對一些病蟲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來減少藥物防治對環境的影響。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要實現高效環保就要提高高新技術在綜合防治體系中的利用率。高新技術是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重要技術支持,只有實現高新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完美結合才能提高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的質量和效率。
3 結語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江蘇泗陽;2010年
根據小麥病蟲草害越冬基數,結合歷史資料及品種布局、水肥條件、氣象預報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0年泗陽縣小麥病蟲害中度偏重發生。小麥病蟲害發生種類多,危害重,若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勢必造成小麥較大幅度減產。為確保小麥豐產豐收,切實搞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現將其應急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1技術措施
1.1小麥返青至拔節期
該期重點是查治小麥紋枯病、全蝕病和地下害蟲,補治麥田雜草。防治紋枯病宜早不宜遲,對病株率達15%的麥田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125~1.500 kg/hm2對水750~1 125 kg對準小麥莖基部噴灑,第1次用藥時間在2月下旬,隔10~15 d噴1次,連噴2~3次[1]。對已發生全蝕病的地塊,用15%粉銹寧乳油2.25~3.00 kg/hm2,對水1 125~1 500 kg,順壟噴灑麥苗,能顯著降低小麥穗期發病率。防治蠐螬和金針蟲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45~75 kg/hm2加細土450~600 kg拌勻,開溝施或順壟撒施,劃鋤覆土;也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對水11.25 t,順壟澆施。防治螻蛄用麥麩或菜籽餅粉5 kg,炒香后加入適量水和40%甲基異柳磷50 mL于傍晚撒入田間,毒餌用量為30~45 kg/hm2。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用75%苯磺隆干懸浮劑(商品名蓋闊)15~27 g/hm2對水450 kg均勻噴灑;以雀麥、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用6.9%驃馬乳劑900~1 050 mL/hm2進行莖葉噴霧;以節節麥發生為主的麥田用3%世瑪水分散粒劑450 g/hm2進行莖葉噴霧;對豬殃殃發生嚴重的田塊用20%使它隆乳油750~900 mL/hm2進行防治。
1.2小麥孕穗至抽穗揚花期(4月中下旬)
該期重點是查治小麥吸漿蟲、麥蜘蛛,監測挑治小麥白粉病、銹病、葉枯病,監測麥蚜。對發生吸漿蟲的麥田,于4月20日前撒毒土進行蛹期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4.5 L/hm2,對水75 kg,噴拌細土375 kg均勻撒施,撒后及時澆水;嚴重發生的麥田應適當增加藥量。當麥紅蜘蛛密度為600頭/m時,用1.8%蟲螨克120~150 mL/hm2對水750 kg,或15%掃螨凈乳油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小麥白粉病、銹病、葉枯病是流行性病害,必須注意定期進行調查觀測;小麥抽穗前,小麥白粉病病株率15%或病葉率5%,小麥條銹病病葉率0.5%~1.0%,小麥葉銹病病葉率5%,小麥葉枯病病葉率1%,只要上述任何一種病害達到防治指標時,均應立即進行防治。用12.5%禾果利300~450 g/hm2,或15%三唑酮1.5 kg/hm2,對水750 kg均勻噴霧。小麥抽穗至揚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 d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或大霧重露天氣,應立即組織大面積噴藥預防小麥赤霉病,防治關鍵期是齊穗至始花期,用50%多菌靈1.5 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750~1 125 g/hm2對水750 kg噴霧,隔5~7 d再噴1次。
1.3小麥灌漿期(5月上中旬)
該期為多種病蟲害發生為害高峰期,是小麥病蟲害關鍵防治時期。防治的重點對象是麥穗蚜、小麥吸漿蟲、白粉病、條銹病、葉枯病、黑胚病等。蛹期防治不到位或未進行的小麥吸漿蟲發生田一定要把好最后一關,搞好成蟲期補治;當兩手扒開麥壟,一眼看到2~3頭成蟲時開始施藥,用50%辛硫磷乳油750 mL/hm2,或菊酯類藥劑375 mL/hm2,對水常量噴霧。未防除野燕麥、節節麥的,要進行人工拔除工作。針對病蟲混發地塊要搞好綜合防治工作,混合噴灑殺菌劑和殺蟲劑,殺菌劑可選用禾果利或三唑酮等,殺蟲劑可選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辛硫磷等。施藥時可加入天豐素或碩豐481等調節劑,或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肥料,起到調節生長、補肥增產作用。
2保障措施
2.1加強組織領導
夏糧是泗陽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在當前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形勢下,如因工作不力造成夏糧大面積減產,就必然給泗陽縣全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后果。因此,抓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夏糧有一個好的收成,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2]。各級各部門不僅要把病蟲害防治當作一項重點生產措施來完成,而且應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對待,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講政治的高度,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難,大打一場防控麥田病蟲害的人民戰爭,努力奪取2010年夏糧豐收。2010年小麥病蟲害在泗陽縣將中度偏重發生。為及時組織開展防治,確保小麥豐產豐收,成立專家技術服務組。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組織。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將其作為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大事來抓,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周密安排,確保各項措施的落實。小麥吸漿蟲、條銹病是影響泗陽縣小麥生產的重要病蟲害,農業部門要精心組織,立足“早發現、早報告、早部署、早控制”,切實做到“組織領導到位,信息傳遞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物資供應到位,督促檢查到位”,確保防控目標的實現。
(下轉第209頁)
(上接第202頁)
2.2加強蟲情監測,及時預報,及早準備物資
縣、鄉農業部門要及時組織科技人員,對吸漿蟲、條銹病等病蟲發生情況進行全面普查,進一步準確澄清病蟲分布情況,明確監測防治工作的重點區域,做到有的放矢。各鄉鎮要密切關注蟲情變化,并及時與縣植保部門保持信息聯系,以便全面監測小麥病蟲害發生發展動態,準確掌握其防治時機,提高蟲情預報的覆蓋率和到位率,把握病蟲害防治的主動權[3]。提前做好物資準備工作,防止需要時出現無藥供應的被動局面。農業執法、工商、質監等部門負責農藥市場監管,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行為,保證農民用上放心藥。
2.3強化技術培訓,搞好技術宣傳,大力開展統防統治
小麥吸漿蟲、條銹病等病蟲防治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及時組織專家和科技人員深入鄉村進行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讓農民了解和掌握小麥吸漿蟲、條銹病等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防治的關鍵時期,使科學的防蟲技術家喻戶曉,提高農民群眾對其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農民群眾防治害蟲的自覺性。縣、鄉農業部門都要組織科技人員分鄉包村,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服務,努力確保防治效果,力求不漏治,不留死角,最大限度地減輕病蟲害損失。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宣傳活動,把小麥病蟲害的識別知識、防治技術、危害后果等宣傳給領導,講授給農民,切實把病蟲害防治工作變成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各鄉鎮農業部門要抓好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點,并及時召開防治現場會,帶動和指導廣大農戶科學地進行防治。要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統一組織領導、統一蟲情監測、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防治技術、統一施藥時間,組織廣大農民群眾,抓住有利時機,開展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水平,確保最佳控制效果[4]。
2.4強化督導,部門聯動,優質服務
縣成立督查組和專家服務組,抽調46名技術人員分包鄉鎮,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分片包鄉包村,督促工作落實,加強技術指導,確保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組織,切實加強領導,確保組織、物資保障到位,安排專人負責小麥病蟲害發生和防治信息收集、報送工作,確保信息暢通。對于2010年的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各級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既要抓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又要做好各個部門的協調組織工作。發改委、財政、農業、科技、工商、供銷、氣象、農機等有關部門,都要結合自身實際,為麥田管理工作搞好各項服務。在2010年的麥田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不僅要追究該環節的問題,而且要追究上一級相關領導的責任。
3參考文獻
[1] 吳秀蓮.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7):180,182.
[2] 農業部辦公廳.農業部要求:各地切實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J].種業導刊,200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