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嫁接的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搭棚 早春氣候多變,搭中棚可以有效調控溫濕度。用竹條搭5m寬、弧頂高約2m的棚架,播種前7~8天提早扣上8m寬幅的透光農膜提高棚溫。棚內縱向起3廂,每廂寬1.3m。
1.2營養土準備 用前作水稻的田土和火燒土各半,每50kg加復合肥(N、P、K各15%)0.5kg,過磷酸鈣0.75kg拌勻后過篩并裝袋(營養袋規格:口徑13cm、高8cm)。整齊緊密放在廂面上,用40%福爾馬林1000倍液噴霧土袋,并蓋膜悶, 3天后揭膜通風散去藥味。
1.3播種 2月底至3月初可播種,選用抗性、親和力、共生性良好的一代雜交四季蒲作砧木。播種前曬種3小時,浸種24小時后瀝干置于28℃~32℃的環境催芽,種子“露白”(一般24小時后)即播種,播前一天先淋透營養土,播時先用樹枝掏一個洞,將種子平放在洞里蓋土并壓實,最后蓋大小棚密封保溫保濕。
1.4水肥管理 出苗以后袋土保持見干見濕狀態,晴天高溫要及時通風降溫,保持棚內溫度白天25℃~28℃,夜間14℃~15℃,避免出現“高腳苗”。
2.接穗苗培養
2.1品種選擇 根據經驗選用優良品種。
2.2播種催芽 待砧木苗子葉出土尚未展開(一般砧苗播后7天)播接穗苗。種子用清水洗3~5遍,搓掉種子表面粘液,用50℃~60℃溫水燙種半小時,然后浸種6~8小時,撈起以后置于28℃~32℃的環境中催芽,破口以后均勻撒在純凈河沙床上,上面再覆蓋1cm厚的細沙,與砧苗培育一樣調節溫濕度,一般5~6天可以達到子葉平展、真葉初露的嫁接要求。
3.嫁接準備
3.1嫁接用具 剃須刀片、楔形竹簽(端口寬約1.5~2mm,以不撐破下胚軸為限)、薄膜、遮陽網。
3.2接前處理 接前1天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砧木苗和接穗苗,如果適接期天氣高溫干燥,要提前一天用清水澆透砧苗營養土袋和接穗沙床。
4.嫁接方法
采用頂插接法。左手姆指和食指捏住子葉節,右手拿竹簽鏟去砧木真葉和生長點,并從傷口靠近子葉端稍向斜下方插1cm深的孔,不要撐破和穿透下胚軸(避免引起接穗“自根”),先不要撥竹簽,馬上取健壯接穗在下胚軸靠近子葉節0.5cm處下刀,向根部斜削成1cm削面的錐形,撥出竹簽迅速把接穗下胚軸斜面向下插入洞中,并使接穗子葉和砧木子葉成“一”字形重疊。每接好一棵要馬上放入封閉的小棚內,并遮蔭以減少水分散失。
5.嫁接后管理
5.1溫度管理 嫁接后小棚內溫度白天保持30℃左右,夜間保持20℃。以調節大小棚通風量使苗床內保持日溫25℃~28℃,夜溫13℃~15℃。
5.2濕度管理 嫁接后3~4天要保持棚內較高的濕度,通過壓嚴大小棚以保證小棚內相對濕度達95%~100%,從第5天起逐漸通風降低濕度,幼苗成活以后保持正常相對濕度約65%~75%。
嫁接栽培是一種無性雜交的方法,通過嫁接可以使砧木與接穗體內的營養物質進行交換,從而提高接穗的品質,使棉花達到抗寒抗病、生長速度快、早熟、豐產和改善品質的目的。現將棉花嫁接優勢及關鍵嫁接技術總結如下,以促進該技術的推廣應用。
1棉花嫁接的優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經過5年的調查發現,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發達,長勢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強其對低溫和高溫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豐產性,延長棉花的生育時間,增加棉花的產量。2010年射陽縣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連續20多天的低溫陰濕,常規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連續高溫天氣下,嫁接棉的落鈴率也不到30%,遠低于常規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選擇的砧木為海島棉,其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尤其對土傳病害的抗性更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黃萎病的湘雜3號為接穗,特庸鎮興勝村張萬順家102株嫁接棉中,發生黃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鎮濱興村吳承奎家550株嫁接棉,發生黃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鄰常規棉發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魯研棉39號、鄂棉10號、中棉46號做接穗,在鹽城市鹽都區大崗鎮歧山村和射陽縣洋馬鎮北邗村2處同時嫁接,未發生枯萎病、黃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進早結桃,提高產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體內營養物質的交換,植株生長旺盛,促進了花芽分化,現蕾早。一般3片真葉時移栽,栽后10 d左右開始現蕾,棉桃充實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馬鎮北邗村的嫁接棉發現中下部平均有56個棉桃,上部剛至開花盛期,用常規棉的生長規律“白露花不歸家”來衡量,產量基本確定。但10月12日再實地察看發現,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個,棉桃數量平均為72個/株,且桃殼呈深褐色,殼表皆有成熟的紅褐色斑紋,幾乎沒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結束。以鹽都區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測算,中棉46鈴重6 g,籽棉產量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奪得棉花高產,充分顯示出雜交棉的優越性。
2嫁接關鍵技術
2.1制缽
選擇土質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寬1.3 m左右(根據薄膜寬度靈活掌握),長度根據田塊長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開排水溝,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備好的缽床里取土制缽,加拌15%復合肥和殺菌劑,噴水攪拌均勻,以手握成團、平胸落地即散為宜。制缽器直徑7.0~7.5 cm。將制成的缽整齊排放在缽床內,蓋好薄膜,等待播種。
2.2播種
海島棉于4月5—10日播種,陸地棉推遲7 d播種,播種前6 h分3~4次對缽體噴水,噴水量以小木棒從上至下戳透為標準。陸地棉與海島棉播量為1粒/穴,播后覆蓋1層濕土,輕壓實,噴除草劑,搭架蓋膜,四周用土封嚴踏實,防風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種封棚后10 d內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時,晴天8:00左右將棚南側用磚頭墊起小通風,陰天低溫潮濕不通風,如中午有太陽也要小通風。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封棚。隨氣溫上升,通風時間逐步延長,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間靈活掌握,陰雨天低溫中午前后也要通風。15 d后要煉苗,晴天晝夜都要揭膜,陰雨天棚膜不揭,適當通風。
2.4嫁接時間
依棉苗長勢情況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島棉第3片真葉長至一元硬幣大,露出一心,陸地棉第1片真葉一元硬幣大,露出一心時為最佳嫁接時間。嫁接在室內進行,共有5個環節:①海島棉保留2片子葉,切去2片子葉以上莖葉;②取陸地棉一元硬幣大的真葉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葉的海島棉莖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長約1 cm口子,將取下一葉一心的陸地棉莖的兩側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島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葉下的結合部捆緊[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時移入床內,成排擺放,缽與缽隙間填上表層土,澆足水分,立即蓋膜封棚,并蓋上遮陽網封緊;⑤用遮陽網蓋6~7 d,在此期間如晴天,可在避風向陽棚子的側面觀察苗床水分情況,如發現水分不足,要再噴1次水,立即封棚保溫,7 d后逐步揭遮陽網,并由小通風過渡到全通風,煉苗,準備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間管理
一是按常規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長規律管理。實踐證明,不鋤草、不中耕、不打老葉、不抹贅芽、遲打頂、中輕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夠達到嫁接棉無限果枝、有限果枝、零式果枝同時存在,結桃多、高產、穩產的目的。
3參考文獻
[1] 郭香墨,劉金生.棉花良種引種指
導[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紅輝,李健強,王愛英.烏蘇市棉花示范區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101.
關鍵詞:嫁接技術;蘋果樹;嫁接成活率;技術措施
一、接樹時間
蘋果樹的嫁接對季節要求不高,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嫁接。果樹嫁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芽接和枝接。蘋果嫁接接樹的時間很重要。芽接的接穗是一個芽,應在接穗已經長好,砧木和接穗的樹皮容易剝離時嫁接,一般在6~8月進行。枝接的時間一般為3月下旬~4月上旬。
二、選擇接穗
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應在生長健壯、豐產、品質好、無病蟲害的優良品種樹上,選樹冠生長健壯和芽子飽滿的營養枝作接穗,選擇停長的已形成頂芽的綠枝,先將砧苗距地面4~5厘米的光滑迎風面擦凈泥土,用芽接刀橫切一刀,深達木質部,刀口寬度為砧木干周的一半左右,然后在刀口中間向下豎劃一刀,豎刀口稍短一點,再削接芽。這種嫁接方法一般成活率可達95%以上,嫁接后5~7天接芽會成活萌發。檢查如果嫁接成活,應解除綁縛,于第二年早春萌芽前剪砧,用剪在接芽橫刀口上0.5厘米左右處剪砧,然后進行常規管理,確保苗木健壯生長,達到一級苗標準。夏季或秋季芽接時,采用當年生新梢,剪去葉片(保留葉柄),插入水桶(或盆)中,以減少水分蒸騰。春季枝接,多在冬季修剪或早春復剪時,選擇一年生的枝條,取芽飽滿的中間一般作為接穗。秋季芽接,接后10天剝出芽片進行觀察,可以看到芽片內側長出愈傷組織,芽片含有較厚較多的愈傷組織,說明芽片的生活力強,反之則弱,因此選擇芽片含有較厚較多的愈傷組織也會提升蘋果樹的嫁接成活率。
三、嫁接方法
1.丁字形芽接法。對芽接來說,這是嫁接果樹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嫁接時,在接穗中部接芽上方0.7~0.9厘米處,用嫁接刀橫切一刀,深至木質部,再從接芽下方1.2~1.5厘米處,由淺至深向上削至橫切口,掰下盾形芽片,然后在鉆木基部距地面6~7厘米光滑處切一個“丁”字形切口,插入事先削好的盾形芽片(芽片切削得大一點或小一點都可以插入砧木 “丁”形接口中),對準形成層,用塑料薄膜條或馬藺綁緊,也可用“一橫一點”的芽接法,先將砧木切成“丁”形,用刀尖從切點處左右撬開皮層,左手將芽片尖端緊隨刀尖插入,并向下推,使皮層逐漸裂開,包緊芽片,然后用馬藺或塑料薄膜綁緊。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成活率高,所以,芽接時一般應選用“丁”形芽接法。
2.切接法。將砧木距地面5厘米處剪斷,用利刀從剪口面1/3處縱切2厘米深,然后把接穗剪成6厘米長,上帶有2~3個芽,下端削成馬耳形斜面,插入砧木中,對準形成層,用馬藺等捆縛物將接合部位捆緊,再用濕潤細土將接穗和砧木輕輕覆蓋,以防止水分蒸發。
3.劈接法。當選用的砧木比較粗大時,可采用劈接法,將接穗下端兩面削成長2~3厘米,一邊稍厚、一邊稍薄的等長削面,在厚的一面頂端、芽的上方剪下接穗,接穗上帶有2~3個芽。然后用劈接刀在砧木中間處劈入,深度與接穗削面長度相仿,插入接穗后捆緊、覆土。
4.皮下接法。多頭高接換種時,常用皮下接(又叫插皮接),先將砧木剪口削平,然后將削好的接穗(削法與切接相同)自皮層插入砧木中捆緊,涂上稀泥,最后用塑料薄膜或報紙將結合部包起來。
5.套芽接法。先將砧木距地面10~15厘米處剪斷,用嫁接刀從頂端向下縱切3~4刀,長約2厘米,將皮層剝開,然后選取與砧木頂端粗細相同的圓筒形接芽,自砧木頂端套入,最后將剝開的皮層包住,用馬藺或塑料薄膜條捆好。這種方法要切取1個筒狀芽片,套在砧木的木質部上,芽片過大過小都不行,因此這種方法幾乎不采納。
四、嫁接后怎樣檢查和管理
對嫁接而言,保持適宜的濕度同樣重要。嫁接時要用塑料條包緊包嚴,使接穗和砧木緊密相接,防止雨水浸入,又能防止水分蒸發、保持接口濕度。春季蠟封接穗可明顯減少接穗水分蒸發,提高嫁接速度。用塑料口袋將接口和接穗包起來,也可有效地防止水分蒸發,這是南方接穗帶葉嫁接時必須采用的方法,不過在烈日下要用紙將塑料口袋圍起來擋住陽光,以防溫度過高。芽接后10天左右,應及時檢查,成活了的芽子,顏色新鮮,葉柄一碰就落,應解去捆綁物;沒有接活的芽子變成褐色,皮皺縮,葉柄凋萎不落,應立即補接,對為成活的芽子進行及時補接,松綁與解綁一般接后新梢長到30厘米時應及時松綁,否則易形成縊痕和風折,若傷口未愈合還應重新綁上并在1個月后再次檢查,直到傷口完全愈合再將其全部解除。
參考文獻:
[1]高新一,果樹、林本嫁接成活率的提高與嫁接方法的選擇[J]科學種養,2013年05期。
1 嫁接茄材料的采集、播種和育苗
1.1 采集種子
于野生水茄漿果成熟期(7~12月),采集粗壯、果形圓滑和著色好的黃色果實去皮凈籽曬干待用。與此同時,備好在本地表現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的良種茄子種子(岑溪可用華航潤豐一號),為培育接穗做好準備。
1.2 播前種子處理
①曬種浸種前將種子拿到室外暴曬6~8h,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讓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粘附在種子表面的部分病原菌。②種子消毒和浸種種子消毒和浸種是個連續進行的過程,常用的方法是溫湯浸種法。具體做法是:用2份開水、1份涼水兌成約55℃(病原菌致死的溫度)的熱水,用水量為種子的5~10倍(根據種子量的多少定水量,種子少則用水量相對多些),將種子傾入水中后立即進行攪拌,在熱水中泡浸15min,然后加入涼水使水溫降到30℃左右,再泡浸10~12h后撈起晾干。
1.3 播種與育苗
1.3.1 種子催芽常規育苗水茄(刺茄)種子較難發芽,有三種催芽方法:①直播將種子浸泡48h,苗床消毒后澆足底水,均勻播種,覆土后蓋膜,晝夜溫差達10℃,10~15d出苗。②溫箱變溫處理將種子浸泡48h,撈起晾干后裝入布袋,放入恒溫箱中,調節溫度,30℃8h、20℃16h,反復變溫處理,每天用清水洗1次種子,8d即可出芽。③激素處理按每kg水加100~200mg赤霉素比例配成的液體浸泡24h后,再用清水浸泡24h,放置溫箱中變溫處理催芽,一般4~5d即可出芽。
1.3.2 播種 茄子在北回歸線一帶可常年露地栽培,播種期無特別要求,接穗育苗應比砧木育苗晚播25~30 d。春播可在春節前后進行,用薄膜保溫。秋植種子可在6月下旬~7月上中旬播種,播種量為10g/m2,砧木和接穗的用種量為每667m225~30g,砧木苗和接穗苗播在同一田塊或相鄰的田塊,當砧木和接穗長到2~3片真葉時分苗,株行距為8cm,以便嫁接。
1.3.3 育苗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并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和肥水管理。
2 嫁接和嫁接苗的管理
2.1 嫁接
2.1.1 嫁接適期和用具 當水茄實生苗長到6片真葉、接穗苗長至5~6片真葉時為嫁接的適宜時期。過早嫁接因莖細不便操作,過遲因植株木質化程度高影響嫁接成活率。嫁接用具主要用刮須刀片和嫁接夾,嫁接夾為塑料嫁接夾,小巧靈活,可提高嫁接效率,是目前最理想的嫁接固定物。使用嫁接夾,接口處保持一定的壓力,避免砧穗松動錯位而影響成活率,也可用寬1~1.5cm、長5~6cm的塑料薄膜固定嫁接口。使用前將刀片和嫁接夾或薄膜條放入200倍的福爾馬林液中浸泡3~5h進行消毒。嫁接場地光線要強,嫁接前1d苗地要澆透水。
2.1.2 嫁接方法常用劈接法嫁接:當水茄砧木長到6片真葉時,在第二和第三片真葉間將莖平切斷,去掉真葉處的腋芽,然后在莖中間劈開,形成向下1~1.5cm的切口,選與砧木莖粗相近的接穗苗(一般有5~6片真葉),保留苗頂2~3片真葉,去掉下端(即在半木質化處),并在兩邊削成雙面楔形,楔長1~1.5cm,與砧木刀口深度一致,隨即將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然后用嫁接夾夾在接口處或用上述的薄膜條在嫁接口處纏繞,并用曲別針卡住兩端即可。
2.2 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后,砧木與接穗的愈合過程分為接合、愈合、融合和成活四個時期。嫁接初期,嫁接對溫度、濕度和光照都有較高要求,是嫁接成活的關鍵時期。溫度應維持25℃左右,白天要求25~28℃,夜間20~22℃,溫度高于30℃或低于20℃都不利于愈傷組織的形成。管理上,春季應蓋小拱棚和紙皮等,秋季溫度過高應注意避光降溫。嫁接苗在愈合前對濕度要求較高,相對空氣濕度要求保持在90%以上,但要注意不能在苗床上澆水,可采用畦溝灌水滲透潤地。嫁接后遮光3d,防止高溫和保持苗地(小拱棚)內的濕度。由于此時期內接穗和砧木之間的愈傷組織未形成,不能進行水分和養分的傳輸,若陽光直射茄苗則容易引起接穗萎蔫,在嫁接后第三天傍晚才可逐漸進光,中午防止強光,遇陰雨天可不遮光。一般10d左右可逐漸撤掉小拱棚覆蓋物及塑料膜,轉入正常的管理階段。
3 大田的栽培管理
3.1 整地施肥
嫁接苗移植大田后長勢強,生長迅速,可實行3~5a宿根栽培,因此大田整地時要深耕,每667m2施足優質有機肥500kg以上,加施磷酸二銨和硫酸鉀各30 kg或施尿素10kg、磷酸二銨和硫酸鉀各20kg。
3.2 定植
當嫁接茄苗成活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移栽大田,采取雙行定植,株距0.6~0.7m,行距1.0m,每667m2栽1000~1100株。
3.3 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應及時抹除砧木萌芽,并在門茄即第一朵花開花坐果前去掉嫁接夾子。保護地栽培應在開花時蘸花保果。
嫁接茄苗移栽大田后長勢猛、吸肥能力強,因而需肥量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移栽成活后結合澆水,每667m2混合施尿素和復合肥各5kg,以后每10d薄施1次,以滿足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
3.4 坐果期的田間管理與植株管理
3.4.1 坐果期田間管理 為保證植株和坐果的正常生長,應及時采摘門茄,當門茄果實膨大時,即可采收,每采收1次果即及時澆水追肥,每667m2可施磷酸二銨15kg,硫酸鉀10kg和尿素5kg。冬春氣溫偏低,植株吸肥受影響,造成坐果率低,果實生長緩慢。可在葉面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加0.3%~0.4%的尿素混合液,可用30mg/kg的2·4-D生長液蘸花的辦法提高坐果率。當植株陸續坐果氣溫逐漸回升后,應注意澆水施肥,但澆水不宜過多,以免濕度過大導致漚根和灰霉病等病害發生蔓延。在果實采收中后期長勢旺,采用支架或吊枝技術防止倒伏。
3.4.2 植株管理
①摘芽 門茄保留1個側芽,使植株形成三條主干呈三角形分布。
②摘葉 摘葉能增加通風透光,減少下部老葉對營養物質的無效消耗,要將病葉、老葉、黃葉和過密的葉片摘去,確保植株和果實的正常生長。
③剪枝 這是植株整理的重點。當植株進入“滿天星”花期后,由于結果多,營養難以跟上,植株易衰老,結出的茄果會變小或彎曲,品質下降。因此在植株長出第二節分枝后,“對茄”開始膨大時,把開花結果的那條打頂,讓營養更集中地供給果實發育。在該果收獲后,于分枝約10cm處把該分枝剪斷,讓其長出一個側芽分枝繼續開花結果,依此類推。用此方法控制植株高度和結果數量,培育出粗壯的植株和比較理想的大田群體結構,以提高植株群體的抗逆力和抗病力,確保優質高產。
④疏果 把發育不良的幼果、畸形果和病果摘除。
4 嫁接茄宿根栽培的整枝技術
為了充分利用嫁接茄高產優質和優良的生物學特性,降低勞動成本,因此嫁接茄應實行多年宿根栽培。方法是:秋末冬初植株衰弱后,在距離嫁接口3.5~6.5cm的上方短截上部枝條,或距嫁接口30~40cm處剪去上中部枝條,然后在接穗木樁上選留1~2個壯枝,其余疏去,繼續正常管理。經過整枝、宿根,可連續進行3~5a宿根栽培,每年每667m2產量可達1~1.5萬kg。
5 病蟲害的防治
嫁接茄雖然對病蟲害的抗性較強,因為它的生長結果期長,而且進行多年的宿根栽培,難免會受到病蟲危害,病蟲害的防治仍非常重要。
嫁接茄的病害主要有猝倒病、褐紋病、炭疽病、黃萎病、青枯病;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茶黃螨、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白粉虱、薊馬等。
對上述病蟲害,應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法。第一要實行栽培防治:除上述的科學肥水管理和整枝技術外,還要實行輪作、選用綜合性狀好的接穗品種,清潔田園,排除積水。第二經常檢查大田病蟲害發生動態,對癥下藥,及時做好病蟲害的藥劑防治工作。
關鍵詞 刺槐;利用價值;嫁接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2.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173-01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value of locust was introduced.Aiming at two types of methods such as branch-grafting and bud-grafting,the grafting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locust wer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ocust seedlings.
Key words locust;utilization value;grafting technology
刺槐原產美國,引入中國后稱為洋槐,又因其與國槐的葉片等基本特征相近,加之其枝具皮刺,故命名為刺槐。刺槐是一種水土保持、生態林建設及發展畜牧業的優良品種,而且因為其生長快、適應性強、材質優良,所以是我國主要的造林樹種[1-2]。刺槐具備一定的抗旱能力,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在鹽堿土(含鹽量
1 刺槐的利用價值
1.1 工業用材
刺槐木材屬硬雜木,具有材質堅硬、厚重的優良特性,可以用作礦柱用材、運動器材、工具把柄、機械部件、車軸、車輪、橋梁構件等,經濟價值高。木材負荷超過抗壓極限強度70%時,破壞面呈纖維狀犬牙交錯狀,產生“咯吱咯吱”的警戒響聲,可以耐受較長時間的破壞過程。刺槐木材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和韌性,可以用于海帶養殖、造船等各類工程,還可以制作農具零件、滑雪板、地板、鐵軌枕木、木橇等。
1.2 景觀綠化
刺槐樹形美觀,樹冠高大,葉色鮮綠,常作為庭蔭樹和行道樹進行栽植,其花朵為白色且具香氣,在開花季節與綠葉相襯十分美麗。結合刺槐的生長特性,還可作為先鋒樹種用于荒山荒地、工礦區的綠化工程。
1.3 食用與藥用
刺槐的花具有食用功能,可泡茶或者烹制菜肴;槐花可以保健護膚,其中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芳樟醇、鄰氨基苯甲酸甲酯、芐醇、橙花醇等;根皮、枝葉可以用來健胃通腸、抗菌消炎,頗具藥用價值。
1.4 用作肥料與燃料
刺槐的枝丫、樹根易燃,是上等薪炭材,燃燒時具有發熱量大、火力旺、著火時間長等優點。此外,槐樹的葉還可作為畜禽養殖的飼料,也可以漚制綠肥用于農業生產。
2 刺槐嫁接技術
刺槐可以運用嫁接技術進行繁殖,一般于夏秋季進行,采取枝接和芽接等嫁接方法均可。對金枝國槐可以進行就地嫁接,即對1~2年的國槐進行截干,高度距離地面10~30 cm,隨剪隨接,并將接穗用塑料薄膜封頂。高接換頭也是常采用的方法,將3~5年的實生刺槐樹截斷后,選用健壯枝嫁接,斷口處直徑在3 cm以上均可,每個枝頭上接上接穗1~3個,并用塑料薄膜將穗封頂。還可以采用離地嫁接的方法,挖出1年的實生苗在室內嫁接,接穗可以不封頂,但是為了減少水分散失,栽植時必須將其埋入地下,封頂栽植時接穗可露出地面。通過嫁接栽培,可以使母本的優良特性得以延續,從而生產出優良的苗木,因此有必要掌握刺槐的嫁接技術,從而為刺槐苗木的擴大生產提供保障。
2.1 枝接
枝接法也稱為插皮接法,是刺槐嫁接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選擇普通刺槐作為砧木,一般2年左右的即可。選取帶有4~5個芽的枝條作為插穗,于清明前截取,待樹皮脫離、樹葉開始流動時進行嫁接。進行枝接的時候,先從樹枝下端芽的背面削一刀,應當超過髓心,形成平直的削面,長為3~5 cm。于長削面背面末梢再削一個小削面,長為0.4~0.7 cm。平滑地剪斷,避免劈裂,留芽2~3個。將接穗長削面兩側分別削成尖削形,注意削口應當平直,操作力度要輕。樹干上選擇相對光滑的部位進行垂直切入,根據接穗長度的1/3~1/2確定切口長度。插穗的長削面朝向木質部,于樹干的木質部與韌皮部中間插入接穗,接穗背面對準樹干切口正中,注意削面的上部應當留出0.2~0.4 cm。在完成嫁接后及時除萌,以保證接芽的養分供應,提高嫁接成活率[3-4]。針對不同立地條件,設置保護措施。為了防止接芽劈斷或風折,應當設置支撐物。在確保樹木成活后,應當解除捆綁物,以免阻礙生長,同時做好松土除草的工作,及時防治病蟲害。嫁接后未成活的樹木還可以有效利用,可以從樹干中選留健壯的一株翌年再次嫁接。
2.2 芽接
利用芽接方法可以成功育出當年成品苗,砧木苗在溫室中培育,當年6月即可進行芽接繁殖。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刺槐種子與濕度為80%的沙子進行混合,于0 ℃條件下進行沙化低溫休眠處理,放置于背陰處,但應避免結成冰塊。處理約50 d即可進行溫床催芽,當40%的小芽出現時可在溫室進行栽種。小苗在溫室中生長至基部達到5 mm時可以用于嫁接。為避免嫩芽失水,接芽應隨采隨接,以利于成活。選取與接穗直徑較為接近的枝條,否則難以吻合,易造成死亡,接刀在砧木基部向下斜切一刀,剪除預接部位以上8~10 cm處其他枝條。從砧木切口上方2.5 cm處向切口削1個舌狀槽,深度以達木質部2 mm為準。對接穗采用相同的方法切取舌狀芽片,大小與切口相同,然后用塑料膜綁緊。為集中養分,并促使接芽迅速愈合,從接芽向上保留葉3~4片,其余部分全部剪去。
高枝嫁接一般在春季進行,并且注意及時除萌。為防止被風吹折,當接芽長到4~6 cm時,要及時固定在預留的砧木上。秋季芽接的苗木,翌年入春后在芽接點以上18~20 cm處截干。夏季剪去砧木長出的枝條,一般修剪3~4次即可。接芽枝條長到8~10 cm時,在靠近基部處將其縛在活樁上;長到20~25 cm時,再在上端縛1次。接枝木質化后可以切去活樁,繼續留在大田培育大苗。
3 結語
刺槐嫁接技術總的要求是做到“快、準、光、凈、緊”。所謂“快”,就是指動作要快,道具要快;“準”是指樹干配接穗形成層要對準;“光”是指接穗的切面要光潔平整;“凈”是指刀具、削面、切口、芽片等要保持干凈;“緊”是指綁扎要緊。在嫁接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三不”原則,即下雨天不接、刮大風不接、不適時不接。
4 參考文獻
[1] 王國利.刺槐的特性、栽培技術及作用[J].綠色科技,2010(4):80-82.
[2] 宋永芳.刺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J].林產化學與工業,1992(4):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