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傳承和發揚孝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精選篇】
1. 傳統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
2. 傳圣賢道、授大成業、解精神惑。
3. 博學助君明志,篤行助力致遠。
4. 借助先賢成就,打造現代經典。
5. 學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開今人之風。
7. 國學經典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8. 傳承華夏文明,引領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10. 傳承弘揚文明,鼎立世界中華。
11. 傳東方智慧,品華夏文化。
12. 珍愛優良民族傳統,傳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齊家有道,汶林學院傳教。
14. 集古人智慧,創當代精英。
15. 傳播東方智慧,文化潤澤心靈。
16. 傳播東方智慧,重塑中國精神。
17. 習四書五經,修德蘊之人。
18. 傳播東方智慧,共享華夏文明。
19. 承圣賢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熱門篇】
1. 傳承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2. 學傳統文化,做當代圣賢。
3. 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4. 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5.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6. 播傳統文化,不再迷茫暢天下。
7. 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8. 弘揚傳統文化,締造華夏智慧。
9. 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10. 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1. 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創造人類先進精神文明。
1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13.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14.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15. 保護古跡,是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16. 提高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增強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7. 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18.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
19. 習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0. 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21. 吸千秋文化,立萬代基業。
22. 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23. 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24.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25.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經典篇】
1. 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2.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 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4. 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創造先進燦爛中華文化。
5.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6. 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立足本國,面向世界。
7.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8. 溫習東方文化,修身齊家平天下。
9. 復古代文化,展今朝風采。
10. 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11.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2. 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13.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4. 留下歷史, 保護古跡。
15.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愛護薪火傳承。
16.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
17. 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
18.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9.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20. 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看了“保護文化遺產的標語”的人還看了:
1.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2.關于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
3.保護文物古跡宣傳標語有哪些
4.2017如何保護文物的警示語
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民族意識,形成民族自豪感,發揚傳統美德,讓民族永葆本色、自強不息。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時光快車駛進21世紀以后,中國更是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方興未艾的中國熱。
然在此之前,我們的國人也曾迷茫過、困惑過,甚至出現了鼓吹“全盤西化”的過激行為和言論。緣何至此呢?我想這與我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有莫大的關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然而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不少民眾產生崇洋的心理,喪失自我,認為西方的月亮更圓。于是有了1986年和1989年的兩次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和動亂。
這是歷史的前車之鑒,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引導國人認清現實,正確對待自我呢?從小注重傳統文化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再次得到人們的認可。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挖掘民族閃光處,讓人們看到民族的優越性,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確保在學習他人的進程中不迷失自我、不妄自菲薄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呢?我們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學什么,教什么,即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二是怎樣學,即通過哪些途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一、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因人而異選擇合適的內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可以開展以下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
1、古今中華民族杰出人物及其事跡的學習。我們可把愛國詩人屈原、抗金名將岳飛、科學家張衡、祖沖之、醫學家李時珍、華佗、文學家韓愈、范仲淹、書法家王羲之、教育家孔子等先輩賢人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認識這些中華優秀兒女,樹立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并因之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書法、國畫、京劇、民間藝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學校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學習方案,真正從小就對學生進行書法、國畫等“國粹”的教育教學,讓學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的巨大魅力。
3、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我國的傳統佳節都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將節日文化教育作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具有很強現實意義。如春節文化、清明節文化、端午節文化等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
二、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固定的教材,也沒有專門的課程。因而我們要尋找恰當的途徑來開展此項教育,謀求最佳教育效果。
1、充分運用課本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都會接觸到中華民族古今賢人的內容:或是其故事,或是其文章,亦或是介紹其事跡等方面的知識。我們在組織教學中就應大力宣揚古今賢人高尚的品質,光輝的形象,動人的事跡,讓他們在學生幼小心靈中留下一個深刻的烙印。促使學生以之為楷模,樹立遠大理想,成為一個具有民族意識的人。
2、是結合素質教育大課堂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書法、繪畫(國畫)、民間藝術、京劇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范疇。同時:書法、繪畫(國畫)等又是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學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教學資源,開展好這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喜愛上這一古老而又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進而將它發揚光大。
目前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
在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來,就應當了解目前我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以求找出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更好辦法。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不明顯。當前教學活動中由于專業限制,對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開設差異很大,甚至不開設此類課程,平時所教授的也是圍繞考試范圍展開,側重點在課本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只注重課本知識,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養的提高。教師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不明顯,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2.市場經濟下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在21世紀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免產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這也不利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看到成效的,因此,學生對于老師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免有厭煩的情緒,不利于教師教學的順利開展。
3.古代文學的特殊性。古代文學與現代話語在語法、構詞、詞義等方面均有明顯差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比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學習、理解文章的意義、思想,教師想著如何教好學生,學生想著如何學好知識,側重點均在知識的學習上,也就忽略了對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進行學習。
4.部分老師對教授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無法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師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作用沒有信心,被動的進行教學活動,必然使有限的教學活動收效甚微也是一個原因。沒有能夠效的利用教學活動,積極主動開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學活動,沒有能夠實現教學中的最大化,這是教師教學中對傳統文化教育認識不夠的弊端。
對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綜上所訴,對于在古代文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古代文學的教學結合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1.客觀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評價。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會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斷發展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的教學時,對于其中的傳統的文化,要教導學生運用辯證的思想進行分析評判,去粗取精,對于精華要吸取,對于糟粕要舍棄。例如,《論語》中教導子女要完全聽從父母以及關于“違”、“孝”的教導,如今,這個說法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與子女其實是平等的,父母的話不一定全都是對的,子女不應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錯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進行糾正。對傳統文化中的“忠、義、仁、愛、孝、誠、信、恭、儉、讓等,樸素、溫暖、智慧的傳統文化是我們需要傳承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2.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具體實際結合在一起。古代文學是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師在進行傳統教育時,不能搬開教材而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當使兩者相互結合,例如,學白的《將進酒》時,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其懷才不遇,但又擁有遠大抱負的偉大志向,教師可在這是教育學生,不管現實有多么殘酷,人只要有一個偉大的抱負,一個認定的人生目標,并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就一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艱苦奮斗自古就是我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學。中國文字從古代到現代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再到現如今的簡化字,文字的發展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適當穿插對古文字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構形法、構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說文解字》中有這么一句話。“天,顛也。顛,頂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頭頂的,有的解釋是正面站立著的人,也反應出了天人合一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觀念。
4.教師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教師自古就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教師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他就不足以去教學生,因此,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提高完善自身的修養,學校也要定期對新進教師進行道德修養的培養,培養教師的良好美德。
結語
秀文化。
詩詞如山水般溫婉,
又如桃花飄落到你的發梢,如沐春風。
當你遠去,我的心也不會變涼,
想起你,就如讀到最愜意的情書那般舒暢。
以古詩文為競技基礎的《詩書中華》正如涓涓細流,潤澤人們的心田。
“家庭團戰”成為新看點
7月8日晚,微博上出現了許多關于“詩書中華”節目的討論,當晚,歷時三個月的東方衛視原創文化節目《詩書中華》總決賽上演,八組實力強勁的家庭在對決臺前一展詩詞功底,經過激烈比拼后,最終,來自安徽的熊家兄弟憑借超群實力,一舉奪得了總冠軍。
這是2017年4月14日起,每周五晚上,由東方娛樂集團出品、東方衛視打造的文化類節目《詩書中華》。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會稽山陰的文人們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蘭亭集序》中形容那里“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王羲之與一眾文人才子圍著曲水列坐其次,一x一詠、暢敘幽情,即興寫下了許多流傳后世的經典詩篇……
160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又在《詩書中華》看到了這樣一幅“曲水流觴”的畫面:42個家庭列坐在蜿蜒的“曲水”兩岸,由“曲水”中“漂流”的羽觴來選取家庭,進行挑戰。
《詩書中華》通過“曲水流觴”的方式從來自五湖四海的42組參賽家庭里隨機選擇一組家庭,進行“家有詩書”挑戰賽。兩位家庭成員共同協作,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接上下聯的方式答題。順利通過挑戰賽的家庭將進入“君子之爭”對戰賽,7題答對4題則成為實時擂主。
與大批單人參賽的文化類節目相比,《詩書中華》另辟蹊徑,將單槍匹馬變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團結協作,既考驗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默契,又充分詮釋了該節目“詩入尋常百姓家”的核心理念。
在兩個半月時間內,《詩書中華》欄目組從全國范圍內開始招募,從5000組左右的家庭中最終挑選出42組家庭,圍繞“詩禮傳家”、“詩教家風”的主題進行對戰。節目還原“君子之爭”的概念,講求規則的良性競爭,以禮相待,讓觀眾在品味中華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體驗以智慧為基調的競技過程。
東方衛視中心獨立制作人、《詩書中華》節目總導演王昕軼詳細介紹,《詩書中華》在題目設置方面以傳統的古詩文為標準,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到“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不僅使用了大眾化的詩詞,還將范圍擴大到古詩文,深入淺出地將各朝代作品包含其中。
“文化含量的加重,增加了更多人文精神的東西。題目上專業,但深入淺出,節目注重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讓老百姓都能參與進來,真正地實現‘詩入尋常百姓家’。”王昕軼說道。
中國古詩文在發揚傳承的過程中不僅能與時俱進,還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文化和藝術相融合。《詩書中華》從傳統文化類節目考察范圍“古詩詞”擴展到古詩文,再加上跨界的藝術融合,與現實生活的連接,生動有趣地展示出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與勃勃生機。
而“家庭團戰”模式的創新,既是《詩書中華》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閃光點,又是節目內涵的關鍵。節目雖削弱了以往詩詞類節目所具備的競技感,但以“家庭”展現“家風”,強調“以文會友”的參與感,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關注。
“研發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結合當下傳承傳統文化。最后我們確定了兩個出發點: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點要更多,面要更深。讓家庭成員并肩攜手來參加文化創新,同時,內容從古詩詞擴展到古詩文,注重活學活用。”東方衛視中心黨委書記李逸分享了《詩書中華》的制作經驗。他表示,節目中所有的創新手段,都是希望能在最大范圍內啟迪中國的觀眾。
雖然《詩書中華》節目已經圓滿結束,但是這幾個月節目中發生的故事,還是讓觀眾歷歷在目。在第二期節目中,80歲老人吳孝琰與兒子吳健民是亮點家庭之一。來自浙江嵊州的中學語文教師吳孝琰剛出場便用濃郁的口音介紹自己,舉手投足精氣神滿滿,熱愛生活熱愛古詩文,平時就會對著花花草草吟詩作對,他正在實現“環游世界”的夢想,目前已經跑遍國內外,希望下一個地點是南極洲。
比拼的是詩文,傳承的是文化
80歲吳孝琰仍能過著精彩詩意的人生,引來網友欽佩和討論,“看到吳爺爺手舞足蹈的說話就覺得他精氣神十足,80歲夢想還在發光,古詩文信手拈來,精神世界很豐富,真的要向老人家多學習了。”在贈字環節中,吳孝琰與吳健民父子的默契搭配也令觀眾羨慕不已。吳孝琰不僅利用多年積累的古詩詞經驗輕松答題,還在念詩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時,特意用嵊州口音將“絕”讀成四聲,詩句結尾上翹的語調和用方言巧妙念詩的口音,使得評委嘉賓錢文忠大贊吳孝琰發音完全符合古律:“用普通話念,‘千山鳥飛絕’好像還有鳥,老人家這么一念,一只鳥都沒了,把這首詩的味道全讀出來了。”網友也紛紛點贊吳孝琰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不忘留下地道的方言:“原來古詩文還可以用方言讀出來,這樣更有利于把讀者帶到詩人寫詩的情境中,吳孝琰老人家真的很厲害,一定要給他點贊。”
在第五期節目里,六歲的小選手李泊廷更是令大家眼前一亮。李泊廷和母親李榮都是“新上海人”,李榮來到上海后受到了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才開始教李泊廷讀《三字經》,背古詩文。李泊廷一上臺就表明來《詩書中華》的最大愿望就是和主持人駱新用接龍的方式“切磋”《蜀道難》。接龍過程中,李泊廷步步緊逼,駱新則以攻為守,兩人你一言我一句,帶領觀眾重新領略了蜀地山川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觀。
李泊廷對古詩文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在對戰環節中,即使答錯也悉心聽取點評嘉賓的解答,當對方搶到答題機會時,更是全心全意地為對方鼓掌,獲得了點評嘉賓錢文忠的由衷贊賞:“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君子之風,一看就有好家風。”
除了選手精彩的表現以外,平局的激烈對戰和評委老師對古詩文的深入點評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旗鼓相當”的主觀題環節中,出題人張大春和錢文忠不僅將著名油畫《吶喊》和中華古詩文相聯系,還鼓勵選手答題不要過度嚴肅,要大開腦洞:“詩人不能鎖在一個宗旨、主題里,有些時候你離題,可能更容易激發你的想象和讀者的想象力。”
張大春、錢文忠在了解到觀眾真正需求后,以觀眾的興趣點出發,用娓娓道來的形式普及了更多關于古詩文背后的故事。第五期節目中,錢文忠通過講述曹植《七步詩》背后“兄弟相逼”的悲情故事,點明了詩句“煮豆燃豆萁”的深意;張大春更是再度刻畫了坡寫“明日黃花蝶也愁”時的情景,提醒大家注意成語的誤用現象,讓許多觀眾都有所啟發: “一直以為‘明日黃花’是指‘正當紅的人或事’,原來恰巧相反啊。”
節目播出后,《詩書中華》的創新模式和獨特節目氣質引發行業內認可和贊譽,《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評價節目是“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再度突破”。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說文解字》曰:“教,上所思,下所效也。”林則徐說:“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中國傳統文化,德是教育的首要,當今中國特殊的家庭模式不僅造就了孩子任性、懶惰、自私的性格而且嚴重影響青少年一代良好品格的形成,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教學生學會做人。而童蒙養正是教育的根本點,所謂童蒙養正就是在學校首推《弟子規》,中國的孩子不能不讀。《弟子規》是一本經典著作,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闡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一、學習《弟子規》的必要性
為什么要在中、小學提倡《弟子規》的學習呢?
首先,孩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關乎國家未來,關乎世界發展,因為在幾十年后,中國的發展就主要依靠這群人,他們是中堅力量,如何讓他們擁有良好的生活、行為、思想觀念,對于中國的發展,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昔時賢文》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桑條從小矯,長大矯不屈。”有鑒于此,踐行《弟子規》學校責無旁貸,故需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國學啟蒙教育,以優美文化來教導學生,“改過遷善以培養福德”、“勤學敦行以開顯智慧”,求取人生真正之幸福,進而肩負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圣使命。將《弟子規》引進課堂,并以此為平臺,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進一步構建和諧校園。
其次,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而此時,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孩子越小,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思想,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習慣,對于他們養成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有一定的好處,且對于孩子一生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
“每個國家都應該珍惜自己的過去” ,那才是真正屬于中華民族的自我。學習《弟子規》的內容,“每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真正達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
二、如何把《弟子規》的內容深入到課堂實踐中
首先,我們應該開設《弟子規》這門課程,《弟子規》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本書,孩子學習《弟子規》,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其對于孩子的成長的現實意義和對于孩子獲得幸福人生的意義,那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讓老師深入學習《弟子規》的內容,尤其要聽一些專家對《弟子規》的講解,別看就只有十幾個字就能夠總結其內容,可其中包含的哲理、現實意義、人生之道卻是普通人看了后無法理解的。讓我們的老師深入的學習《弟子規》,這樣才能讓老師更好的把《弟子規》的真諦傳遞給學生。
再次,開辦家長學校,讓家長也學習做人的道理。只有讓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同時對我們的下一代進行教育,才能振興我們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