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皮影雕刻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豐富華麗的頭譜藝術
中國的皮影流派眾多,若撇開皮影戲中表演之部分,單從皮影的造型之美來加以評判的話,陜西皮影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陜西皮影是山牛皮手工鏤刻、上色制成的。它具有刻工精細、上色典雅華麗,線條生動流暢、構圖嚴謹概括的藝術特點-其中尤以豐富華麗的影頭雕刻最為杰出。
以下即挑選部分陜西皮影頭,與大家共同欣賞。
圖1將巾子空臉影頭這是一個清代制作的牛皮影人頭,它的臉部完全鏤空,僅以線條勾勒出臉線及眉眼。但它突出了飽滿圓潤的大額頭,向上挑出的劍眉和炯炯有神的線眼,使人感覺這是一個英姿勃勃、意氣風發的少年將才。
雕刻皮影的藝人經過幾代人的錘煉、總結,歸納出幾句精煉的口訣,來概括陜西皮影頭的藝術特點,那就是:
眼眉平,多忠誠;圓眼睛,性情兇。
線線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若要笑,嘴角翹;若要愁,鎖眉頭。
這些口訣概括地說明了刻制皮影人物如何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樂”的表情特征。
圖2草圈子小丑的形象草圈子是一種中間有孔的帽子,代表戴者是一個打柴的樵夫。這個小丑是清飾的影頭,因此雕刻藝人在他露出草圈子的頭頂和耳旁畫上了淡淡的綠色,表現清代小丑刮去部分頭發而露出的青頭皮。
圖3戴五佛冠的天王頭這個影頭是四大天王即: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中的一個。它的特點是眉毛與胡子的刻法。卷曲有力的須發從耳旁盤卷至頜下,顯示出天王的威嚴和與眾不同的相貌,具有威風凜凜的逼人氣勢。
二、陜西皮影的高超刻工和民俗之美
陜西皮影的造型之美往往令觀者擊節贊嘆,這與當地的雕刻藝人獨特的鏤刻手法是密不可分的:陜西皮影采用的是推皮觸刀的雕刻方法,即右手持刀不動,左手推皮按畫稿觸刀雕鏤。這就使刻出的皮影線條流暢,曲彎有致,迥轉圓潤,犀利透剔。
圖4紅衣雪花女旗牌影人此影人四個一組,是作為穆桂英(或其他女將)出場時的親兵隨從而進行表演的,整件皮影顯示出雕刻藝人在細節上的高超技藝和簡繁有度的總體把握。
圖5萬字甲虎頭龍旗牌影人此影人亦為四個一組,它是作為皇帝或親王之類的大人物的隨從而出場表演的,因此它的雕刻就更精細華麗,更富麗堂皇了。
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世俗之美
陜西皮影不僅僅表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故事,更將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畫面融入其中,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世俗之美。圖6至圖7即為其中的代表:這兩個影人都是影戲《社火》中的人物。《社火堤表現我國北方逢年過節所進行的游藝活動的皮影戲:
圖6被俗稱為“瘦”的一個小人物他瘦得肋骨凸現,瘦得小腿瘦骨嶙峋,但卻樂哈哈地吹著嗩吶,多逗人:
圖7一個舉燈的社火影人他似乎還有點身份,大概是保長之流(相當于村支書級別)吧,你看他身穿斜格馬褂,一手拿煙鍋,另一手掌燈籠,倒掛眉,笑瞇瞇,真使人感到親切:
圖8四個一組的社火捧瓶童子這四個影人作童子形象,手捧的花瓶各插不同的花朵,分別丸象征春天的牡丹、象征夏天的荷花、象征秋天的和象征冬天的梅花竹子,總體形象表達了四季平(瓶)安的美好祝福。
圖9 “馬車看社火”景片這幅景片表現的仿佛是一戶人家看完社火后回家的情景,老翁閑來點鍋煙休息片刻,而兒童則精力旺盛,仍然嘻笑玩鬧,中年管家則盡心盡責,點燈照路,而車后的小廝卻已不耐疲乏打起了瞌睡。整幅皮影構圖錯落有致,人物形象刻劃傳神生動,難能可貴的是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不同人物在同一時刻的不同感受與神態。
圖10皮影“唐王游地獄”景片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誤斬涇河龍王而被追入地獄,后逢判官崔玨為其加壽,并得以返回人間的故事。縱觀整幅皮影,崔玨紅袍的線條氣蘊生動,深淺暈染過渡自然,唐王的龍袍刻工精細,上色華麗,而小鬼的刻劃則突出了“鬼趣”二字,確實為陜西皮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四、陜西皮影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皮影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長期以來并不被人十分看重,但作為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已漸漸得到一部分有遠見的人士所喜愛、例如乾隆時代一位親王府中養有刻皮影的高手,他的戲箱以工藝精美,用料講究而著稱于世,其作品大部分被美國中央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德國皮革博物館收藏,另有少量藏于瑞典“東方藝術博物館”中,國內僅存少量作品。而作為中國四大博物館的上海博物館也收藏了幾千件陜西皮影,上海美術館還開設了皮影專門陳列室,這都是皮影藝術逐漸得到人們關注的標志:
而作為投資藝術品,皮影也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據幾位收藏皮影的老前輩對我描述,上世紀80年代(約1980―1985年),清代陜西皮影頭的價格大約是一元人民幣一個,到了幾年前價格已是幾十元一個了。而最近的行情是:較完整的清代影頭已上漲至一百多元至二百元一個了.比較精美,刻工精細的代表作更是上漲到幾百元1個頭了。而陜西皮影中的大布景(如大金殿、帥帳、繡房等),由于刻工精細華麗,存世量較少的原因,上漲幅度更大。前年還是一萬元一件的,去年年中就已漲至三至五萬元一件了,而且還是有價無貨的局面。
二十余年間,陜西皮影的價格巳上漲了幾十倍至百倍,漲幅不可渭不快:但與清代同時期其他的藝術品如家具,竹刻等相比,皮影還遠遠沒有達到它應有的價格。而陜西皮影以它的造型之美給觀賞它的人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則遠遠高于它所附帶的商業價值,正如收藏家馬未部所言:經濟上的好處是附加的,而文化帶來的樂趣是終身的樂趣。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發源于漢,唐以后流傳民間。眾多的史料典籍記載印證:世界影戲源于中國――中國影戲源于陜西,華縣(古華州)是陜西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在陜西皮影有四大流派:有東路的碗碗腔皮影,南路的道情皮影,西路的弦板腔皮影,北路的阿宮腔皮影,以東路皮影最為優秀。華縣皮影是陜西東路皮影的代表,與陜西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各流派皮影相比較,以其雕刻精美的藝術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優美的音樂唱腔在眾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獨秀,享有“國寶”、“活化石”、“中華一絕”的美譽,在國內外頗負盛名。華縣皮影成熟完備的體系在問世之初深受巫術、圖騰崇拜文化的影響,在發展傳承過程中又受華州地區繁榮多樣的地方文化的影響,融入了儒、釋、道思想和世俗生活,在受到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后始成為民間的藝術,最終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情趣,其民俗與信仰的關系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代奸與惡。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是華縣皮影藝術的真實寫照。
目前,皮影藝人(演出、雕刻)遍布華縣12個鄉鎮,約占全縣鄉鎮總數的80%,以老帶新、以師帶徒、與企業聯姻開展專業培訓的皮影藝術傳承機制已經形成。皮影演出班社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10家發展到13家,全縣共有皮影演出藝人120余人。皮影雕刻已形成產業化,以汪天喜、薛宏權、張華州等為領軍的皮影雕刻產業異軍突起,全縣從事皮影及相關產業人員2000余人,年收入4000萬元,產品暢銷國內,遠銷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10余個國家,成為華縣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華縣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和全社會的肯定。2004年10月,華縣人民政府命名柳枝鎮梁堡村為“皮影專業村”;2005年1月,陜西省文化廳命名華縣為“陜西省民間藝術?皮影之鄉”;同年7月授予“華縣皮影?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2006年5月20日,(國發〔2006〕18號文件)公布華縣皮影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9月,國家文化部命名華縣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月,國家文化部命名華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皖南皮影博物館陳列皮影影人
一影一人 乃知魅力之無限
8月23日,團隊一行到達皖南民俗博物館,博物館的對面,是何館長正在修建的皮影修習館,再過幾個月,這里就將迎來南來北往的游客和皮影愛好者。面前的何澤華館長,看著有幾分勞累,也有幾分欣喜。經過商議,團隊與何館長確定好活動行程。下午,在何館長的帶領下,大家來到皖南皮影博物館對館內所藏皮影影人進行學習。
“紅臉代表忠誠,白臉代表奸詐”,“這種是軍師的帽子”,“這個黑臉的是張飛”,何館長指著墻上掛著的皮影影人,耐心地回答大家的問題,向大家介紹了皮影的影人樣式,生旦凈丑,唱念做打,原來皮影也有著和京劇類似的人物角色。
據何館長介紹,影人制作有其固定的模板,盡管年代、派別不同,影人制作的方式卻基本相同,但常常根據皮影藝人的個人特點而有所變化,皮影藝術家對于細節的觀察也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的尊卑貴賤根據衣冠服飾相區別,每個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講到興頭上,何館長取出放在自家大木箱中的皮影,這些作品大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卻并沒有因時間而失去色彩,盡管泛黃發黑,精細的雕琢刻畫仍然清晰可見,老藝人世代傳承的手藝在件件皮影上保存流傳。
何澤華館長介紹皮影影人
一影一人,百年皮影,我們看到的是她的無窮魅力,也期待著對她的更多的了解。
一腔一調,方曉經典之鮮活
24日清晨,柯玉英老師早早就來到水東,與隊員們一起進行皮影唱詞的記錄和學習。已是74歲高齡的柯老師看起來仍然很精神,談及自己與皮影,她很是愿意與大家分享。從花鼓戲的舞臺演出到皮影戲的影人唱腔,從自己曾經艱苦的經歷到對皮影的熱愛,從向師傅學習演唱到如今親自教授徒弟,柯老師的話中可以看到的,滿滿是她皮影生活的充實。
談到自己參加過的表演,柯老師拿出自己準備在小包里的相冊,指著每一張照“這是在中山大學”,“這是在上海”,“這個人是馬老師”......柯老師對每一張合影,甚至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歡笑之余,接下來的談話更讓人心痛,“吳老師前幾天已經去世了”,“這位老師也去世幾年了”,柯老師指著相冊上兩位與自己合影的兩位老先生,語氣里滿是惋惜與無奈。
柯玉英老師教授皮影唱詞唱腔
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柯老師向我們口授了《樊梨花掛帥》的故事內容,娓娓道來,細節處也能記得清楚明白。驚嘆之外,更是敬佩。經典的、古舊的東西常常會被淡忘,老藝人的堅持又為他們注入鮮活的生命,但文化的保鮮,更值得思考斟酌。
一刀一筆,始悟傳承之艱難
24日下午,我們與何澤華館長約好,進行皮影影人的雕刻制作,有了之前學習的基礎,何館長向我們布置了幾天學習的任務,大家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完成完整皮影的雕刻、上色、組裝等一系列工序,并在實踐活動結束時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
拿到皮影小樣的一刻,大家忍不住發出陣陣贊嘆,驚嘆于皮影雕刻的工藝精細,何館長為大家一一裁剪好皮影,交代大家:“這次大家慢慢地刻,先畫好樣子,不要著急”,大家拿到自己所分到的影人,躍躍欲試,看似簡單的皮影,盡管已經有過學習經歷,實踐起來也并沒有那么容易。一個小小的皮影,做工也非常講究,每一步都考驗著隊員們的耐心。經過一個下午的學習,大家的皮影雕刻漸入佳境,“你看我的這一刀刻直了”,“我學會了刻弧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何館長則在旁邊觀察著認真做皮影的同學們,指出大家刀法上的錯誤,給出一些技巧的指導。這一次的學習,再次讓我們感到完成一件皮影作品的不易,也激起了大家在接下來幾天里努力完成皮影作品的興趣和動力。天色漸晚,大家帶著對明天的期待,這才結束了下午的活動。
團隊成員制作皮影
關鍵詞:動漫人物;皮影藝術;技術保護;結合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5-43-3
皮影戲始于中國漢代而興于宋代,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藝術體系。這門藝術囊括了豐富的歷史、文學、宗教、民俗、美術、音樂和戲曲等文化元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但由于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特別是多種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20世紀末以傳統技術為主的皮影戲發展式微,皮影戲班生存艱難,沒有經濟效益自然導致藝人流失,轉行是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這必然給皮影戲的傳承帶來極大的障礙。如果一直固守原來的耗時耗人力的制作和表演方式,勢必導致繼續沒落蕭條的狀態,為了保護和傳承,今天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去找尋發展的渠道。
那么,在這個視覺藝術無限量沖擊人們審美的時代,怎樣激發觀眾的興趣?這項研究探索無疑是眾多研究人士都在關注的焦點。
當下新媒體技術帶給我們藝術創作手段的極大豐富,是否可以通過新的媒體技術來展現皮影藝術,已經有了這類實踐的例子。首先就在動漫領域,找到了兩者可供結合的鏈接點,那就是技術上與形式上的融合性表現。此方向研究還有待發展,下文對皮影和動漫人物制作技術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試著找尋相關的拓展運用,以達到保護皮影藝術的目的。
一、皮影人物的制作技術
皮影從選料到制成,每一件要經過32道工序,一般可分為選皮泡制、雕刻、染色、組裝四個步驟。皮影人物組裝:在經過泡制、雕刻、染色后的人物肢體的每個部件,包括頭、軀干、四肢、手、足等,在組裝時是通過關節進行連接,準確地說是“依據節點,用多片局部造形組合”,基本程序是把制作皮影剩下的邊角料泡軟,剪成細條,搓制為皮筋線,將皮影人物身體各部分串接,便于人物的動作表現。皮影身上的關節線有十處:肩膀、腰部、左右手肘、左右手腕、左右手心、左右腿干。這些關節的分布,基本能夠達到人物直立、躬身、后仰、下蹲、匍匐、行走、跑、跳等各種動作的完成。(圖1)由于復雜的制作工藝帶給傳統皮影戲較多的限制。僅皮影雕刻的專用工具就有幾十種,分別用來切、割、雕。基本技法分為陰刻、陽刻、鏤空等。沒有專門的學習與訓練,一般人不可能掌握這門技藝,傳統師徒制的傳承方式顯然在今天又缺乏時效性。再者,固定場地的要求,表演一場需要演藝者、說唱、伴奏等全套人員,特別是皮影人物動作的操控者有詳盡分工,比如,演出西游記《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出場耍的金箍棒要舞得很圓,但這個動作通常需要三四個人表演完成。由此,無論是制作還是表演,在時下都顯得不合節奏。那么怎么將復雜的制作變得簡單,似乎在皮影藝術內部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二、動漫人物的制作特點
動漫人物制作中,不論角色造型是胖是瘦,是高是矮,其身體都是由內部骨骼所支撐的。因為,人體的骨骼是構成各種動作的基礎,構架了人的形體,起到維系人的肌肉和保護內臟的重要功能。動漫角色的骨骼并不拘泥于真實人體骨骼的細節,它主要是為角色動作服務的。只要大的形體結構就可以,像肋骨就是不用一根一根地都畫出來,可以用一個整體的形狀來表現。每個骨骼部分的連接是動作施展的關鍵,就是關節的作用,它制約著人的骨骼運動幅度大小。所以,連接骨骼的關節以接觸點為軸心,正如圖二顯示紅色的圓形所指關節的位置,它們決定骨骼的擺動角度,從而,構成各種人體運動的態勢(圖2)。動漫人物的結構、動勢線、骨骼等一系列的手段都是為能夠完成好一個漂亮的動態角色所準備的。每一種手段都是繪制動漫角色動作的利器。
在此,骨骼與節點連接正是兩者可以結合互助的關鍵,應該是比較合適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技術保護的可行性
首先,談到保護,先對其定義再認識。“保護”是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權益不受損害。所以,這里所談保護的前提是在不損害皮影藝術本身屬性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特征。為此,找到兩者的關聯無疑是實施保護的條件之一。
兩者之間在技術上的相似:皮影人物以關節串接方式達到動作的完成,這種方式與動漫人物通過骨骼之間關節的連接完成動態表現是類似的。由這一相似性,能夠使兩者找到互通互換的支撐點,便于把今天看來制作繁瑣,且技術瀕臨失傳的皮影戲轉換在動漫制作中,使其通過新的載體得到復興和延續性發展。
動畫的人物處理方法又是怎樣對皮影人物的動作變化進行補充的?顯然動畫對人物的關節處理較多,更符合人的正常行動,而皮影則簡單許多,肢體的擺動只能在前后和上下的范圍內進行,動作也偏于呆板。比如,上肢的活動依靠上肢各個關節:肩、肘、腕、指,這些關節的運動構成了上肢各個部位的伸展彎屈、旋轉和扭動等動作,其中的旋轉和扭動只能在動畫處理中實現上肢活動的三維空間運轉,而皮影只能保持平面的二維空間活動。這一技術的補充必然豐富了皮影人物表現的生動性。
其次,保護所需的語境條件。皮影藝術和動漫,兩者的語境必然有所不同。從語境考量的范圍來看,涉及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都是語境因素。
皮影戲的時間顯然早于動漫,空間發展也不同。皮影藝術自宋代蓬勃發展至今,經歷了元明清直至今天,不同年代空間發生著轉變,這期間的情景雖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但對皮影藝術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直到今天的皮影藝術形式,應該是融入了各個時空文化元素集一體。因此,皮影藝術的源泉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對象,則是始終面對市井的娛樂欣賞者。
動漫藝術顯然是新媒體技術的伴生物,是在現代時空背景中生存發展演變的。它的時空范圍小于皮影藝術,自然只是現代文化的負載物,從傳統文化的內涵來看,顯得遜色。上下文僅僅局限于現當代文化中。但它的對象與皮影藝術大體一致。
由此,兩者在語境分析中,各自有長有短。皮影藝術在固守原有傳統形式的基礎上,缺乏與時代俱進的改變,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使技術滯后、表現形式單一、經濟效益低迷、瀕于失傳的皮影戲亟待實效性的變革。當然,動漫藝術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介紹,目前我國民族原創動漫精品不足,表現在缺乏民族原創動漫精品。在人物故事、語言風格、畫面等諸多方面缺少有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代表中國傳統道德和價值觀,有民族精神和情感的民族原創動漫精品。由以上問題的提出,可找尋到其間的互補之處:新媒體技術與民族原創精神。將二者互為補充,必然找到共同發展的途徑。途徑關鍵就是融合,比如,語境的融合。
相互融合后的語境:對象融合是最易解決的,本身兩者在對象方面,存在一致性。可把皮影藝術的文化、時空背景補充在動漫中,找出互補的話語前提。此文,就以技術互補為前提,找尋保護與發展的出路。
一是皮影雕繪技術對動漫繪畫技藝的補充。
皮影的雕刻技術非常精細,專用工具就有幾十種,分別用來切、割、雕。例如:四川王皮影傳人的雪花雕刻技術是皮影雕刻工藝中的最高水平,基本技法分為陰刻、陽刻、鏤空等。除了花臉(凈)用陰刻外,其他的人物臉部基本以陽刻為主。一般先刻臉譜,從眼角和眼眶開始。王皮影的人物雕工細膩,講究線條清晰流暢。這類傳統工藝可提供動漫人物形式美感塑造的無限元素,充實中國動漫人物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同樣,皮影的染色技法也獨具特色,以透明度較好的植物和礦物顏料為主,借鑒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中的平涂、暈染技法,雙面染色,使得色彩明艷,可賦予動漫人物傳統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
二是三維動畫技術對皮影表現形式的豐富。動漫制作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逐幀制作到計算機二維動畫,直到現在的三維動畫的過程。皮影表演中的每個動作就類似每個幀的制作,以往需要表演者操作無數根線和桿來控制人物動作的勞神費力工作,只需電腦處理就可解決,再配以音樂、歌唱。在制作環節簡化發展了傳統皮影藝術技藝失傳、場地限制等問題。這種技術解決了傳承保護的目的。
中國美術館學術部研究員馬立明介紹,皮影的歷史源遠流長,皮影戲最早起源于漢朝,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內容。皮影還被稱為“活的繪畫”、“戲劇的活化石”等。
據介紹 ,皮影也是一種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和收藏品,它具有雕刻精細、色彩艷麗、形象生動、形式獨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等特點,因而受到國內外廣大收藏界的喜歡。
“比如明清時期的皮影,品相好的每張都在數千元以上,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節的古舊大幅皮影,其中以有布景、人物、家具、樹木等場地和可表演的完整皮影的增值空間最大。”北京皮影收藏愛好者周樹鵬談到自己的收藏感悟。
據考察,目前已經失傳的明、清之際的“灰”皮影,因比較難收集到而價格昂貴。比如,陜西一種用生石灰泡制的特殊皮料,色潔白晶瑩,手感柔和,適于雕刻精影,久放不卷不翹,其制法又秘不示人。如今民間已很難找到知其詳者,堪屬“絕代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