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
就旅游業而言,旅游資源是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進行觀賞旅游、參與體驗的客體。沒有旅游資源這個客體,就不會產生旅游動機,更不會有旅游活動。沒有旅游資源要發展旅游業,就等于是“無米之炊“。反過來,旅游業能否得到快速發展,影響因素很多,假設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旅游資源價值的大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游資源價值越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市場就越廣闊,對旅游發展越有利。而所謂的價值如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等其實無不包含在文化范疇之內。法國學者讓?梅特森曾提出:“旅游是一種消遣活動,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養“。
就旅游主體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外出旅游或是為了欣賞風光愉悅身心、或是為了探尋古跡感受歷史、或是體驗風土人情增長見識。雖然其中包含著物質消費,但歸根結底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者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才能由“形游“上升到“神游“,提高旅游質量,達到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所以,“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者追求的文化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體驗得以實現的。旅游業的文化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的。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才是整個旅游文化的核心。但是構成旅游資源文化屬性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是歷史。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大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凝結而成。
二、歷史與中國旅游資源的關系
回顧旅游業的發展,世界旅游業的出現是以1845年托馬斯?庫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為標志的,但實際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旅游業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歐美。從那時至今,旅游從僅為少數上層階級所能享受的活動發展到現今大眾旅游和社會旅游時代,僅經歷了50多年的時間,在這短短50多年的歷程中,世界旅游業發展大大超出世界經濟總體發展速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當今世界各國,不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把發展旅游業視為繁榮本國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和提升國際聲望的有效途徑。中國也不例外,從建國到現在,中國旅游業經歷了從政治的附庸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的重要蛻變,被稱為是“永遠的朝陽產業“。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得益于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和中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旅游資源有著密切的關系。“旅游景觀和相關文化因素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旅游景觀是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往往是其能否成名的關鍵“。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悠久的歷史所帶來的深厚文化底蘊正是中國旅游資源的獨特之處。
旅游資源就其屬性來講,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人文旅游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俗風情、城市風光、社會風尚等,這其中歷史類旅游資源占據著很大的比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國家旅游局于1990年作的《中國旅游資源普查分類表》中,列出歷史類人文景觀有如下26種:古人類遺跡、古城遺址、古工礦遺址、古作坊遺址、歷史交通貿易遺址、古代文化(科學、教育)遺址、歷代軍事遺址、歷史紀念地、名人故里、古墓葬、帝王陵寢、古代水利工程、古橋梁、古代宮殿建筑、古園林、古代宗教建筑、獨立古塔或塔林、歷史祭祀建筑、石窟造像、摩巖石刻、巖畫、古宅院、古衙署、傳統街區、古城鎮、其他古代建筑“。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與歷史的關系不言而喻。
對于自然旅游資源,我們似乎更關注它的自然美,但其實每個自然旅游資源的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價值,比如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如果沒有宗教歷史在其中,它可能也只是萬山中的一座,可是由于宗教文化的介入使其具有了深刻的歷史內涵,在眾山中脫穎而出。以泰山為例,其海拔在五岳中僅排在第三,卻被列為“五岳之首“,這是因為泰山地處東方,古代認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萬物生長之地,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內涵才使得泰山受后代帝王不斷地追捧,歷代帝王登基或者太平年歲舉行封禪都在泰山,泰山的歷史名聲要遠大于它的自然風光,大多數的游客到泰山除了領略自然風光更多的是想置身其中感受歷史。著名學者白祖誠先生就曾指出過:“我國最著名的如第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觀,也都幾乎無不在民族歷史的不斷加工和重染中被注入了、融合了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并因此而大大增強了其審美價值的吸引力。如果沒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他們肌體風骨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詩詞文章,以及人們不斷精巧構思、設計制造和配置的,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很高審美價值的樓臺亭閣、殿堂廟宇、碑刻雕塑、民俗風情等等,那么他們的價值、品位和吸引力,不是要大大降低了嗎“。可見,對自然旅游資源來講,有無歷史內涵對于其吸引力的發揮也有很大的影響。
三、啟示
關鍵詞:合理開發;資源保護;可持續性;承載力
在21世紀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不斷地快速發展,給旅游業帶來了巨大利益的同時,人們也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旅游業中的主體旅游者的數量急劇上升,不管是因為有足夠的支付能力、足夠的閑暇時間,還是其他的影響因素,都無不促使著人們外出旅游;旅游開發商對旅游資源無節制的利用,導致旅游業的客體――旅游資源的承載力急劇下降,這將引起人們對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高度重視。
一、旅游資源破壞的潛藏殺手
旅游資源的種類繁多,如:地文景觀類旅游資源、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氣象氣候與天象類旅游資源等。這些資源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受到破壞。為了使旅游可持續地發展,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工作能夠行之有效地開展,人們對致使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要有所了解。一般導致旅游資源有可能遭受破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這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首先是自然因素作用對旅游資源破壞的潛在影響
自然風化作用,在這方面,較為常見的破壞因素有水蝕、風蝕、日光照射等,這類因素長年累月的作用下對有關旅游資源造成的傷害,隨處可見。我國還有很多洞窟由于長期遭受風雨剝蝕和石壁滲水浸泡的危害,都出現了嚴重的裂塌,很多石雕造像因風化作用,或面目模糊、或斷頭失臂,大部分洞窟因嚴重損壞而無法讓游客觀賞。
(二)其次是突發性的天災對旅游資源破壞的影響
很明顯,每當山火、海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到來,往往會使受災地區旅游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損毀。如湖南省的鳳凰縣旅游業“6.8”特大暴雨洪澇災害致使全縣20個鄉村景點的基礎設施、表演場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損失500萬左右,經濟不僅遭受到損失,文物古跡也嚴重損毀。
(三)再次是動物的侵害也會對旅游資源造成破壞
如:號稱“天下書院之首”的廬山白鹿洞書院,年年遭到白蟻的瘋狂啃噬,其院內的古樹和木質房屋已遭到嚴重破壞,部分木質房頂甚至脫落。研究發現,鳥糞對旅游資源的生物化學分解也會導致旅游資源的緩慢衰竭。
二、旅游資源破壞的主導者
當然,除了自然因素的無法避免性,更重要的還是人為因素的主導。人為的破壞是多方面的,大部分超過了自然因素的破壞。不管是游客、當地居民、開發商還是政府都會對旅游資源或多或少地進行損害。使得旅游資源遭到很多不必要的破壞,進而要破費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挽救不該產生的損失。
(一)游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一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游客倍增,超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的承載力。還有游客的不良行為:隨意亂丟廢棄物;在古建筑上亂涂亂畫;肆意標記留名;以留取“紀念品”為名,采摘植物花、葉,捕捉蝴蝶等昆蟲等等。
(二)當地居民的不當行為對旅游資源造成的破壞
例如:亂砍濫伐林木;盜掘古墓;偷獵稀有野生動物;挖取萬里長城的磚石作私用;在旅游資源附近制造工業污染,排放有毒氣體等等。使得旅游資源的壽命一減再減。
(三)開發商與政府對旅游資源的使用管理不當
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直接拆毀、占用文物古跡。在蘇州城市建設中,有61.9%的古典園林和庭院已被破壞。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如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拙政園,在建設過程中,破壞了景區的整體環境美。
三、挽救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有效措施
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對于旅游和旅游業的發展帶給旅游資源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早就有所察覺。盡管上述有關可持續旅游發展問題的警鐘已經敲響,但是人們長期以來所看重的一直都是通過經濟活動的規模擴張以及對效率的追求去實現經濟增長。淹沒了一些有識之士關于警惕負面影響的呼吁。可持續旅游發展對于當代人非常重要,但是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更為重要。為了實施可持續旅游發展,關鍵在于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
(一)加強旅游規劃工作,防止超負荷發展
在發展旅游、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過程中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游業發展的承載能力,科學合理地制定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嚴格限制旅游景區的游客容量,行使有效的控制。
(二)健全法制,加強管理
旅游目的地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完善執法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的旅游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時糾正旅游活動中破壞旅游資源的種種不正當的行為,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將旅游企業和旅游者有損環境的行為置于法律和法規的監督之下。針對當地居民或企業的行為不當而損害旅游資源的問題,除了加強旅游資源保護方面的宣傳工作以外,還應該制定和頒布一些必要的法規、法律來加以管束。
(三)認真做好旅游資源的修復和養護工作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活動的大眾化使得旅游資源已瀕臨自我修復的極限。因此為保護旅游資源而采取的措施可分為主動性措施和被動性措施兩大類。這兩大類措施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防”與“治”的關系。除了不可抗拒和難以預測的突發性天災之外,針對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肯能帶來的危害,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處理或防范。例如:對于一些遺址或洞窟,因受自然風化的作用,我們可以對其改為室內展覽館等。對于有些資源因條件限制而無法采取防御措施的情況下,則應該更加重視,注意經常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治理。
總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我們人類來說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旅游帶給人們的種種好處已數不勝數,而旅游活動客體的重要性與主體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我們在享受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懂得如何維護和更好地建設旅游資源,為我們的子孫后代保留古老歷史遺跡的同時,更要為他們創造可持續的旅游資源。
參考文獻:
[關鍵詞]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內涵要素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旅游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以人員流動為特征,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綜合性大眾社會活動。”現代旅游活動的日漸普遍,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旅游地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與繁榮,但是,“一枚硬幣有兩面”,旅游絕非天生的綠色產業,如果開發與管理不當,旅游業在產生有利效應之時,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旅游資源是“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能夠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并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客體”,具有脆弱性、易損性特點,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極易遭到破壞,且旅游資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壞,覆水難收。因此,現代旅游活動的風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飛速擴張與旅游資源的脆弱性、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強烈反差,滾滾旅游潮流所產生的旅游垃圾、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植被破壞、傳統文化加速變異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我國旅游業向縱深層次發展,全球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許多省份紛紛建設旅游大省和旅游經濟強省等時代背景之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成為熱門話題,引起了許多學科領域的學者及政府部門、企業人士、社會公眾的關注,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這一提法隨之而生。學者們從各自學科體系出發,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觀點,但目前的研究還是比較集中于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及保護意義的討論、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觀念的強調、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辯證關系的論證、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對策措施的探討、旅游環境的保護等方面,而關于何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論論述則很少涉及。在此,論文欲對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內涵
旅游資源作為旅游活動的客體和對象,是旅游業發展的首要基礎。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和戰略措施,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開發觀點。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理論認為:生態旅游作為一種以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為特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造成負面影響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終目標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強調環境的美化與優化,協調人地關系與人際關系;在保護和開發關系處理上,堅持保護是開發的根本前提,保護與開發融為一體。事實上,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對傳統旅游開發思想的革新,對其它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借助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理論的啟示,將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概念界定為: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以保護為根本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強調利用性保護,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對旅游資源所進行的開發與利用。因此,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理念具有以下內涵:第一,以保護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在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中,也提保護的問題,并把保護和特色、效益、市場等一起列為導向原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以市場和經濟效益為先,保護則被忽視成一句空口號,很難落到實處,因此才出現了旅游發展中的諸多弊端和問題。而在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中,保護為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諸如特色、效益、市場等其它原則必須居于保護原則之下,這徹底改變了傳統旅游開發中“保護”只能作為附屬原則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最大目標。可持續發展是人們在全球性能源危機與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下環境意識的覺醒,這一理論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蘭特夫人向第42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為標志,在這份報告中,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構成危及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根據UNEP《可持續旅游發展》,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的實質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其目標體現為:讓人們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給環境和經濟帶來的好處;在發展中維護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幾個目標所依賴的環境質量。在傳統旅游開發、旅游經營管理的實際操作中,經濟效益總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和評價依據,而社會效應、生態效應常常是經濟效益的陪襯。但保護性開發以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的最大綜合效應為衡量指標,以實現旅游業和旅游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最大目標。所以,保護性開發必然成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選擇。第三,強調開發利用性保護。在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上,強調合理的開發、利用是積極有效的保護手段,強調通過合理利用來實現保護。即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是積極的、開放式的保護,是把合理開發利用作為保護與持續發展手段的理念,這與封閉、保守的絕對性保護不同。第四,擁有一個以保護性開發為核心構建起來的運作體系。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由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旅游監測四個環節組成,使保護與開發得以緊密結合,且各環節都以“保護性開發、利用性保護”為指導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經濟金融、科學技術、教育引導、社區參與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證在實際操作中使保護得到真正落實。相比之下,在傳統旅游開發中,缺少旅游監測環節和保護設施,并且,傳統旅游開發以經濟效益為首要原則和最大追求目標,再加之投資主體多元化,而政府宏觀調控乏力,規劃執行隨意性大,所以,在傳統旅游開發中,從早期的旅游規劃,到中期的項目建設實施,再到后期的經營管理,都以經濟效益為驅使動力,缺乏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和運作體系,科學利用與資源保護在政府、企業和旅游者三個層面上脫節。第五,開發過程前后聯系、有機循環。傳統的旅游資源開發一般由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三個環節組成,規劃設計與建設開發、經營管理過程往往是分離的,這樣,前期旅游規劃中提到的保護問題很難在后期的具體實施建設、經營管理中得到落實,而后期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也無法反饋回規劃之中,致使規劃因難以重新優化而成為紙上談兵。與傳統旅游開發過程的直線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過程是一個前后緊密聯系的有機循環體系,包括旅游規劃、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經營管理、旅游監測四個環節。如圖所示。三、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組成要素
從旅游角度而言,導致旅游資源受損的旅游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認識和行為。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長期不斷的大量涌入,其表現出來的行為、意識及觀念,天長日久之后,必然影響到旅游地文化生態。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覽過程中的不良行為或游人過量造成的旅游環境超負荷運做,將直接導致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特別是影視攝制組等團體旅游者的商業行為,其破壞性更為可怕,電影《無極》劇組對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壞,電視劇《神雕俠侶》攝制組對九寨溝景觀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業及旅游經營者的認識和行為。旅游業的經濟性必然使追求經濟效益成為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經營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標。所以,短期旅游經濟行為與旅游資源的保護之間有一定沖突,但從長遠看,旅游業的經濟性與旅游資源的保護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實踐運作中,由于旅游經營者的素質不高、環境意識淡薄、法制意識淡漠、缺乏可持續發展遠見等原因,旅游企業及旅游經營者一方面無法正確、深入地評估、詮釋和表現旅游資源的價值與特色,導致粗制濫造的旅游產品及商業化旅游景觀泛濫,另一方面,旅游景區點管理混亂,還有,因受豐厚經濟利益的驅動,旅游企業不斷過度利用旅游資源,甚至出現“殺雞取卵”式違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掠奪性開發。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決策部門的認識和行為。我國旅游業是政府主導型產業,政府的認識和行為對旅游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在我國,特別是在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先進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監控,旅游教育、旅游認識與旅游發展速度脫節,故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難免一些問題與事故的發生,造成對旅游資源的破壞。此外,某些政府官員認識錯誤,未經科學論證與規劃,就任意進行旅游開發,致使旅游資源慘遭建設性破壞或破壞性建設。如云南的某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地政府以所謂振興旅游業、擴大旅游收入的名譽,拆除了該城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耗巨資建造所謂“清式風貌”民俗文化一條街,使珍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慘遭毀滅性破壞。第四,旅游地社會公眾的認識和行為。社會公眾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的主人與最終保護力量,其關于旅游業及旅游資源的認識和態度對資源與環境具有決定性影響。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產生、傳承、發展或衰退、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居民對其之認識、態度及實際行動。
因此,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可歸結為旅游者、旅游業、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會公眾四要素的組合。首先,對于旅游者來說,應注意環境意識的培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尊重和珍視自然賦予的物質財富及人類創造的精神價值,讓保護成為自覺行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對于旅游業及旅游經營者來說,應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特點及經濟價值,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在旅游經營中,務必嚴格遵守相關法規與章程,不能只講經濟效益,而不管環境效應、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再次,對于旅游地政府而言,應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上,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及脫貧效果,必須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通過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等手段為保護提供有力保障,重視并協調好政府、企業、旅游者、社會公眾的利益關系,同時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會的旅游產業認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最后,對于旅游地社會公眾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對家鄉的熱愛,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正確看待旅游業發展的影響,正確認識資源及環境的價值與重要性,明確自己所負有的責任與合理利用的權利;并善待與尊重旅游者,營造良好的旅游社會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李天元:旅游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楊桂華陶犁:旅游資源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7
[3]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羅明義: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述評[J].旅游學刊,2002(3):75~78
[5]曉王仰麟:生態旅游芻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劉琴:我國西部生態旅游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鑾:中國可持續旅游產業理論問題探討[J].旅游管理,2001(5):29~32
關鍵詞:旅游資源非優區;可持續發展;廊坊市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越來越多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重要產業。這其中包括部分旅游資源非優區,在這種背景下研究旅游資源非優區的可持續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1.旅游資源非優區的概念
旅游資源非優區是指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或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缺乏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地區。[1]眾所周知,旅游資源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旅游生產力增長的潛力所在,是旅游發展的唯一基石,尤其是現代旅游業,往往有可能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派生,依賴社會發展拉動旅游活動的開展,導致旅游地需求擴大,促使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的拓展。[2]上海、深圳等城市是很好的示范例證,而河北廊坊亦屬旅游資源非優區,而經濟及現代化水平不及上海、深圳,且此類地區在我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對廊坊市旅游發展的探討,相信對我國其他旅游資源非優地區的旅游發展有現實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2.旅游資源非優區與可持續旅游
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業既能滿足現代化人的發展需求,又不對后人的利益造成危害。旅游資源非優區在發展過程時,可結合自身實際,充分認識,挖掘現有的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旅游資源是一個區域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基礎。旅游資源較缺乏的旅游區發展思路應該是利用當地經濟優勢、文化優勢或區位優勢“發明”旅游資源,開發會議旅游、風俗節慶游、工業旅游、主題公園旅游、鄉村旅游等。[3]各種旅游發展模式都需要考慮地區特點,有計劃性地開發,保證地區資源的永續利用,保證地區旅游發展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3廊坊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3.1廊坊市旅游資源現狀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與津門交界,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稱。總面積6429平方公里,人口4358839人,是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城市,交通便利,商業發達。
表1表明廊坊市景觀較少,其旅游景點中僅有香河第一城一個4A景區,整體檔次較低,吸引力不強。
廊坊市是較典型的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資源品位低,缺乏有高強度吸引力的國家級旅游景點,不能給國內外游客以鮮明的旅游形象;景區配置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客源以一日游的當地游客為主,游客回頭率低;旅游收入水平不高。但是跳出狹隘的旅游資源的概念,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廊坊市旅游發展仍有較大的空間。首先,區位條件上,廊坊位于北京與天津之間,市區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與首都機場、天津機場相隔7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是北京到天津的必經之地;經濟條件上,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近年來廊坊市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其次,廊坊交通十分發達,境內有5條干線鐵路,3條高速公路、5條國家級公路,40多條省及其以下地方公路,通車里程2820公里,公路密度接近發達國家水平。[4]
3.2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根據對廊坊市現狀的分析,廊坊市旅游功能總體定位為以現代城市多功能旅游為開發龍頭,以 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跡、現代城市建筑為開發主體,將廊坊市逐步建成以觀光、會展、風俗節慶游等為主要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4.結束語
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地方政府要有自己的發展戰略,應兼顧當前和長遠利益,致力于交通設施改善、總體形象的建設與宣傳,特別要作好合理的規劃布局,科學地開發利用好旅游資源,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
[2]芮曄,張樹夫。淺析旅游資源非優區的旅游發展以江蘇常州市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
【關鍵詞】旅游資源 開發 保護 關系
在全球旅游不斷發展的今天,旅游資源的保護以及其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全球性的論題。環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態、文化、經濟現象,與旅游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良好的資源環境、健康的生態環境和健全的社會環境制度,是全球旅游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也是支撐旅游業健康向上并且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什么是資源,資源是可以為人類利用并產生效益的物質與因素。旅游資源顧名思義也就是可以為旅游業發展利用并產生效益的物質與因素。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平衡旅游業的發展。才能讓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出于兩性循環狀態。
一、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環境保護的關系
1.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環境保護的進一步體現,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不妨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所有地區的資源保護其實是我們開發和發展的前提,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開發。旅游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發揮其為游客提供觀賞、游玩、獵奇、探險等方面的功能,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資源保護的意義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能夠宣傳景區文化,還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是沒有保護好的環境資源,那么這一切也將不復存在,一定要保護性的開發,建設性的開發。這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社會發展使旅游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征的旅游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游產品(例如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就以中國來說,我們的旅游資源非常的豐富,其中有不少是國家級甚至是世界級的景點。這些資源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要想很好地進行開發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先對它們進行保護才是上策,而不是一味地進行開發。
2.二者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首先,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開發的過程,一定會經歷景區的重塑,對原有環境的改造,需要有修建道路,連接水電,建造房屋等一系列的開發,一定會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由于不經意的破壞而產生了矛盾。從人為角度來看,不正當的旅游資源的開發會對環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之前的景觀,花草樹木,動物植被,都會被改變。因此,對旅游承載力的研究和應用顯得尤為迫切。最后,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會對旅游資源造成破壞。由于旅游資源的文化性,不正當的開發而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只要一次,就可能是對旅游資源的毀滅性打擊。有些游客會隨意亂扔垃圾,采摘植物,亂刻亂畫,這都是對旅游資源的破壞。
二、開發和保護的對策
1.實施可持續旅游發展戰略。我們每天看著由于旅游環境的開發,很多游客最大程度上享受著旅游帶來的樂趣,確實,旅游過程中可以欣賞自然生態,欣賞花草樹木,欣賞野生動物,但是與此同時,景區的開發,是否是按照對該地區的影響最小而進行著。可持續旅游發展勢必應該成為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關系問題的衡量標準之一。
WTO,WTTC和EC在《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提到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中說到:“在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的同時滿足現時旅游者和東道區域的需要。每個人都知道,旅游產品是與當地環境與文化所一致的產品。我們相信,這些產品應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永久的受益者,而不應成為犧牲品。如何保護我們的旅游資源,同時更好的發展下去,并最大限度給予游客們享受樂趣,給當地帶來更好的收益,是發展旅游項目和旅游資源開發的負面影響的地區保持在最低限度,這將是一個可持續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向。顯然,保護與發展是一個核心旅游可持續發展。這種辯證關系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并不矛盾。可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重要的措施之間的關系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問題。
2.正確的政策引導,加強開發管理。每個地區環境的開發,都需要地方部門的審批,和政策性的支持,引導和管理。這些都是為了規范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而政府部門在其中起到了什么角色呢?政府需要規范,協調,規劃,組織整個旅游區的開發和保護。旅游單位自身,也要吸取經驗教訓,對于過往的景區開發利和弊進行研究分析,采取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進行最大化的景區建設。同時,加強旅游資源開發與交通、林業、建設、宗教、文化、歷史等相互關聯,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反饋、調整、改進,對于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研究、協調、解決。要讓這個旅游區綜合發展,就需要人為的組織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