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麥常見病蟲害及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5
1 目前小麥病蟲草害發生危害特點
1.1 病蟲害的特征發生分析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因生長階段的差異性,使得其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病蟲害破壞性有所不同。并且,受小麥生長環境與生長地區的影響,不同品種的小麥針對于不同類型的病蟲災害本身的抵抗能力存在差異化。
1.2 主要的病蟲害種類與情況分析
就目前而言,小麥的生產會面臨的病蟲害影響類型主要包括了:紋枯病、蚜蟲災害以及白粉病等。再者,不同地區的小麥生長還會受條銹病、地下害蟲以及葉枯病等影響。這些病蟲害所帶來的生產破壞受多樣化的因素存在而顯得各不相同。
1.2.1 小麥從播種到入冬前主要是受害蟲、紋枯病以及腐蝕病的影響
具體來說,害蟲指的是以蠐螬類為主要代表的病蟲害,在小麥的播種階段對小麥的生根帶來破壞,進而導致了小麥的斷壟;紋枯病與腐蝕病,指的是小麥在生長階段,因土壤的濕度較高,所導致的枝葉破損、枯黃,更為嚴重地將會導致小麥因營養不良而直接死亡。
1.2.2 在小麥的返青階段,小麥主要因病蟲害的影響而帶來生長不良的表現
其中,以紅蜘蛛為代表的病蟲害對小麥的破壞性最大,而這個時候小麥本身對災害的抵抗能力將會大幅削弱,銹病、蚜蟲等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2 銹病的發病情況及防治
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鮮胺35~40g/667m2,或12.5%特譜唑250~450g/hm2,加水均勻噴霧即可。
3 白粉病的發病情況及防治
當農業生產活動的生產力不到發展的今天,需要就傳統的種植結構進行設計與調整,同時,針對于小麥的生長實際環境,可以借助于對栽培制度的轉變來有效地減少小麥病。在目前,隨著氣候的不斷惡化,小麥的蟲草病也在不斷的爆發,并且其發展的特征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同點。
防治各地農技人員及農民群眾應抓住時機,認真檢查發現發病情況,及時防治。一般可用45%戊唑.咪鮮胺35~40g/667m2,加水噴霧防治。
白粉病作為小麥的常見病,需要在小麥的栽培過程中進行格外關注,在一般情況下,所有小麥品種都會發生這樣的病情。特別是在生長環境較為緊密、施肥存在問題,且陽光不足的環境下更易產生此類病情。白粉病往往在小麥的拔節、抽穗時期最易產生。
4 赤霉病的發病情況及防治
在防治時期,齊穗階段應當選擇多菌靈兌水,均勻地揮灑在小麥的穗部,含量為600~750g/hm2。
在一般情況下,小麥的赤霉病主要集中于黃淮河以及長江中下游的小麥種植區,而在以東北地區為代表的北方地帶發生的較少。因這類病蟲害的發生于天氣情況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使得小麥往往會在抽穗期開始產生病變反應,其自身帶有的病原體會在適度的空氣環境中快速地蔓延,如若再處于陰雨天氣,病蟲害的蔓延速度將會更加迅猛。就小麥個體的發病特征來看,當小麥的主穗開始產生病變的時候,這樣的病變災害將會擴展到整株小麥,導致小麥的枯黃、減產、衰敗以及死亡。
5 結語
我們要注意:針對于病蟲害的解決措施,按照相關指標來完成藥劑配置,并將其規范地投入到病蟲害治理中去,選擇合適的施藥方式來減輕病蟲害可能對小麥造成的消極影響,確保小麥可以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進而增強防治成效。在對小麥進行施藥作業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選擇性與多樣化,以此來避免病蟲害對單一藥物的抵抗性生成而帶來的病蟲害肆虐。同時,應當在小麥到達收獲期的前兩周停止施藥;在灌漿期需要在其葉面噴灑富含氮與鉀的肥料,進而避免葉面的枯黃、衰老,更好地實現光合作用,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各類除草劑進行使用,根據實際的需求來對除草藥劑的品種、劑量與搭配方式進行選擇,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促使農業生產能夠實現預期的豐收。
關鍵詞:冬小麥;栽培管理;技術提升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08
1 提高整地質量
實際冬小麥栽培種植中,播前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麥田耕層的深厚度,保證土壤中肥水氣熱等各環境因子協調發展,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并且小麥精量播種過程中地面平整是必要條件,只有保證耕層深厚度,為全苗、壯苗及后續的田間灌溉及排水提供便利。
2 提高播種質量管理
提高播種質量管理的技術要點包括以下幾種:適墑播種。小麥播種階段的適墑標準一般是土壤相對水量的75%~80%,即播種前抓一把土壤如果可抓實,且齊胸高度自由落體可變碎即證明墑情合理。在土壤墑情合理時播種小麥可以保證小麥及時長出子根及次生根,促進根系下扎,提高小麥抗旱、防澇及防倒伏的能力。如播種墑情不充分則要提前澆水造墑;做好適期播種。
3 加強水肥管理
3.1 合理灌冬水與春水
根據田間小麥的長勢、環境溫度等進行冬灌,以提高冬小麥的產量。通常日均氣溫3℃左右為適宜灌溉溫度,低于該溫度會導致土壤凍結,不僅水分無法充分下滲,而且麥苗表面結冰導致其死亡;反之高于3℃則會增加田間水分蒸發量,不僅無法達到灌水增墑的目的,還可能導致麥苗徒長,增加后期發生凍害的機率。一般情況下旺苗無需冬灌,單根獨苗等弱苗也不宜冬灌,否則易出現淤苗、凌臺、受凍害等。冬灌要注意控制水量,否則地面易積水,或氣溫下降時形成冰殼,導致植株受凍害而影響產量。灌溉后要及早劃鋤,可有效提高地溫,促進冬小麥根系發育,培育壯苗。除了灌冬水外,春季第一水也是提高冬小麥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措施,如果麥田墑情較差或基本苗數少,可在麥苗起身期澆春季第一水;反之則可在起身后拔節前澆水。
3.2 科學施肥
冬小麥生長所需的底肥是保證冬小麥優質高產的重要條件,冬小麥底肥以各種元素為核心,做好各種肥料之間的科學搭配,農家肥與化肥互相結合,以氮磷鉀等基礎肥料為輔助,如條件允許可施播小麥專用肥料,每667m2用量在35kg左右,小麥專用肥可為冬小麥的生長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營養供給。如果采用農家肥與氮磷鉀等基礎肥料搭配應用,則農家肥、磷肥、鉀肥、鋅肥等用于底肥施播,60%的氮肥用于底施,在麥苗拔節期再追施余下的40%氮肥,以為冬小麥生長提供更多養分。施肥時提倡化肥深施,可采用機械施肥,注意不能表層撒施;澆水前追施尿素300~375kg/667m2。
4 做好雜草及病蟲害防治
關鍵詞:小麥;生產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1
我國小麥的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和水稻,年產量在10億t以上,在我國糧食產業和農業種植產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麥產業的持續性發展對實現農民增收、社會穩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麥的種植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小麥的產量、質量和收益,當前面臨的重點工作就是總結先進的實用種植技術,進而找到提高小麥種植收益的有效途徑。
1 小麥生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現代化機械與農業技術相結合對提升種植效益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人力資源也是種植效益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城市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民的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格局和生活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的勞動力緊缺,使得人們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過度依賴機械化,忽略了人力的投入,使小麥種植的收益大不如前。
通過對小麥生產的研究發現,小麥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較多,種植戶對整地過程不重視、機械作業不規范、小麥的生長過程管理不當、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用藥盲目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小麥產量和效益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為了將小麥的效益提高到理想的高度,實現產業進程的良性發展,必須調整之前的種植模式,大力推廣可以提高小麥產量與產業效益的新技術,使種植戶掌握與靈活運用到實際生產當中,為小麥的增產、增收、增效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2 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
2.1 優化良種的市場份額
優良的種子是高產、穩產的基礎,抗性好的種子可以有效節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是當前市場上的良種覆蓋份額有限,即便有也是價格高的讓農民望而止步,而且現在有很多不良經銷商以錯充好,一味的追求利益,將品質不佳、出芽率低的種子推薦給種植戶,由于種植艫鬧識淡薄,隨意盲從,使種植壓力加大,種植效益也受到了影響。還有一部分種植戶,在種植時選用自留種,由于自留種沒有經過專業的處理,種植后病蟲害發生的機率較高,防治過程中自然加大的投入成本,也是造成低效的普遍現象。因些,加大優化良種的市場含有量、嚴懲不法經銷商、凈化種子市場,是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
2.2 優化小麥生產管理方法
小麥種植成本與種植效益成反比關系,除了選擇良種可以降低種植成本外,小麥種植的產業布局、生產中基本的機械化設備的配比、種植條件的改良都是保障小麥收益增長的重要因素。改變小麥種植原有的產業布局,不斷擴大小麥的種植面積,逐步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提高在生產中基礎機械化設置的支持,讓有限的物資投入創造更多的價值,相對程度上可以說,在沒有改變投入成本的情況下,通過產業布局的調整,使小麥產業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進而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達到增效的目的。
2.3 優化種植條件
改良土壤、增強土壤肥力可以優化農田的種植條件,是農業中提高產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實際生產中盲目施肥是不可取的,不但破壞了土壤結構,還會對小麥生長產生消極的影響。秸桿還田是增加土壤肥力的理想方法,不但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還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的松軟度,確保強化小麥的抗寒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機率,提高小麥的產量。
2.4 優化小麥病蟲害防治方式
針對小麥的常見病蟲害防治,不要自掃門前雪,對聯合片區內的種植范圍要統防統治,這樣可減少病害的傳染和害蟲的遷飛,大大增強防治效果,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基礎上,增強防效,提高收益率。
2.5 優化小麥的精深加工
農業產品加工業是在農業產品正式出現在市場上前,進行的預處理環節,有助于促進農產品中間需求的提升,有利于初級農產品需求量的提高。小麥的深加工處理是連接小麥生產銷售的重要環節。另外,有利于促進初級農產品需求量的提升。我國農產品顯然處于起步時期,小麥深加工處理只能達到20%左右,精加工所產生的效益十分微薄。鑒于此,拓展小麥的種植、生產和銷售產業鏈,開發小麥精加工的相關產品,對促進小麥轉化增殖無疑是有所裨益的。因此,政府等相關部門,務必要加強對小麥種植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延長小麥的生產產業鏈,從而提高小麥種植收益。
關鍵詞:新型農藥;綠植技術;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02
農藥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但是化學農藥對農產品的污染也不可忽視。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新型農藥的產生和應用,不僅實現了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也解決了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實現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
1 新型農藥應用
根據我國的產業政策,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發展新型農藥的研發和應用,根據無公害農藥的研制原則:活性高,單位面積用藥少,選擇性高,農藥噴灑無毒害,使用后對環境污染小,殘留小,降解后為無毒物,與環境建立友好關系。
新型農藥類型分類。生物源頭化學合成農藥,從動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一定農藥的功能,帶有活性結構,通過人工模擬形成化學合成的結構,生成新型的農藥,其機理為天然毒素先導性化合物。如植物類農藥:除蟲菊酯、魚藤酮、皂角、苦皮藤等。從這些物質中提取的蚍蟲啉、噠螨酮等。再就是從動物生成長調節內源激素中提取的化合物,如苯甲酰基脲類殺蟲劑、多氧霉素殺菌劑等。從植物生長調節內源激素中得到的先導性的化合物,如油菜素內酯等。從除草劑中得到的環酰脲類、磺酰胺類等新型農藥等[1]。 還有內吸性殺蟲劑能有效保護全株作物,特別是對玉米的新生葉片等,能夠保持長期的有效期較長,幫助種植戶減少施藥次數,且具耐雨水沖刷性。
從微生物中提取的防治百余種蟲害的新型農藥類型,包括細菌類產品:綠粘帝霉菌、放射型土壤桿菌,從真菌類除草劑中提取的殺菌劑:春雷霉素、多氧霉素、井崗霉素等。從殺蟲劑中提取的阿維菌素、雙丙胺膦等,從植物生長調節劑中提取的有赤霉素等。
含氧雜環化合物具有高效、使用量少、成本低、對環境影響微小等優勢,尤其對溫血動物、鳥類的毒性很小[2]。
新型農藥應用推薦。SY-L190氟嗎啉,@種新型農藥的應用主要用于治療霜霉病、晚疫病等,對于卵菌綱病引起的常見病害有保護和防治的作用,能夠通過抑制孢子的活性達到防治病害的效果。用藥量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
HNPC-A9908。具有廣譜、殺菌、高效、低毒、快速擊倒的特征,屬于非酯類除蟲菊酯。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農藥新品種。
葡聚寡糖中科3號。噴到植物上對于植物的免疫系統具有激活的作用,產生活性物質,達到抗病害的目的,能夠通過提高植物的自身抗病性來防治病害。對植物的病毒病和土傳病有很好的療效。用藥量低,成本低,適合用于蔬菜和水果。
92825和H9201。廣泛應用在小麥、玉米、馬鈴薯中,屬于除草劑的品類。采用混合用藥量的方法,除去小麥、玉米、馬鈴薯中的雜草。2種混合使用成本低,毒性小,沒有致畸作用。如果配合使用磺酰脲累除草劑,效果更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3]。
2 農業綠色植保技術
采用綜合性的綠色植保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控制有害物質的殘留量,使用低毒、高效的農藥對農業實現生態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利用防治措施,有效地解決農藥藥劑的過量使用的問題,減少農作物中的有害有毒物質。
通過建立病蟲害檢測系統,掌握病蟲害的發病規律,對病蟲害的發展動態和危害程度予以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防控。建立病蟲害監測系統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農業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的方法。
加大綠色生產的宣傳力度,通過各個宣傳渠道宣傳綠色植保技術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幫助農民了解病蟲害的規律,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加以預防和治理。讓農民能夠對用藥采取科學的手段,提高農民從事綠色生產的積極性。
通過綠色植保的各項工作的開展。培養出一支專業的綠色生產隊伍,為農民提供服務;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廣大植保員的業務知識培訓;建立相關的綠色植保生產體系,促進綠色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開發和利用[4]。
3 結語
新型農藥的應用和綠植技術的運用,解決了病蟲害對于作物的損失,很好地保護了環境,今后的發展方向是解決老的農藥中的顆粒劑、懸浮劑弊端,向著水分散粒劑發展。在器械的使用方面改良常規噴霧的方法,解決跑冒滴漏的問題,有效利用助劑,提高農藥的藥效。并且繼續向著環境友好型和無污染高效的方向進行開發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楊云芳,呂娟娟,謝成虎,等.新型農藥防控馬鈴薯晚疫病對比試驗[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19):76-77.
[2]范平.淺談新型農藥發展方向和農藥廠設計規劃[J].山東化工,2014(05):166-167,170.
關鍵詞:北方果樹;病蟲害;特點;防治
1 我國北方地區區域地理環境特征
每個區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并對該地區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人為的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南北方的分割線,即北緯34度以北均屬于北方。北方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大,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熱條件不如南方地區優越,由于降水量較少,年降水量平均處在400毫米以下,耕地利用類型在景觀上多為旱地。由于緯度高,熱量較為充足。特殊的水熱條件,使得北方種植的作物多為耐寒耐旱性較強的植物,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大豆、花生等作物,北方也是暖溫帶水果產區,主要種植的有梨和蘋果等果樹。
2 我國北方主要果樹品種概述
2.1 梨 梨樹是薔薇科梨屬,多年生落葉果樹,喬木。在全球都有廣泛的分布。別名:水梨、山弧⒂衤丁⒚鄹浮⒖旃、果宗、 。原生于亞洲、歐洲及非洲,主要是集中在地中海、中亞及中國。花白色、單瓣。葉呈披針形,長8~15公分,先端尖銳,秋冬會落葉。樹皮光滑有白斑,多分枝。食用,鮮食可生津止渴,清理胃腸積熱。果實橢圓形或扁圓形,果皮褐色或黃白色,具果點,果肉白色,質脆。
單葉,互生,葉緣有鋸齒,托葉早落,嫩葉綠色或紅色,展葉后轉為綠色;葉形多數為卵或長卵圓形,葉柄長短不一。花為傘房花序,兩性花,花瓣近圓形或寬橢圓形,栽培種花柱3-5,子房下位,3-5室,每室有2胚珠。
2.2 蘋果 蘋果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的果實。蘋果樹是栽培最廣泛的果樹。蘋果是梨果的一種,由子房和子房的組織發育而成。蘋果樹多為異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較為理想。雖然成熟蘋果的大小、形狀、顏色和酸度因品種和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但通常圓形,直徑50~100毫米(2~4跡,帶紅 色或黃色。蘋果品種數以千計,分為酒用品種、烹調品種、尾食品種三大類。
3 我國北方果樹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3.1 種類繁多 果樹病蟲害的防治需要重視兩方面的防治,一是病害,二是蟲害。
常見的病害有:以蘋果樹為例,主要有蘋果樹腐爛病、蘋果褐斑病、蘋果、蘋果輪紋病、蘋果斑點落葉病、蘋果銹病、蘋果白粉病、蘋果黑星病、蘋果霉心病等。
3.2 集中發生,覆蓋面廣 病蟲害一旦發生,會迅速波及整園的果樹,其傳播速度、感染程度都是相當驚人的。
果樹的種植以一定的距離為間隔,一般會形成中等規模及中等以上規模的果園。病蟲害來襲時,由于果園的生態環境在一個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果樹本身加上外界輔助的保護系統也在短時間內遭到破壞,一棵樹的患病往往會引起相鄰果樹的患病,這樣循環,如果不及時治理,很輕易的會連片發生病蟲害。
3.3 受環境影響大 果園生態系是由許多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組成的,是動態的。每個構成這一系統的細小部分發生變化都會引起整個果園生態系統的變化。病菌的傳播、侵染和害蟲的發生期,因受溫度、濕度、雨量、光照等氣候因子的影響,每年的發生期也都不一致,果農需要根據當季的具體天氣來預測果樹會得哪種病,進而確定給果樹施哪種藥。
3.4 不定期性 果園的生態系統受環境的影響較大,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環境變化大。
4 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有效途徑
4.1 定期剪除病蟲枝 許多害蟲將卵產在樹枝、樹葉上越冬,一些致病細菌往往殘留在在樹枝上越冬,如蘋果自粉病是以菌絲在芽鱗痕、瘦弱病枝、當年生新梢上越冬,炭疽病以菌絲干枯枝、破傷枝、病果臺和病僵果中過冬,另外,在這些地方越冬的還有梨莖峰、蘋果紅蜘蛛卵、黃刺蛾蚜蟲卵、蘋果腐爛病菌等。
4.2 定期清理果園 許多能給果樹帶來傷害的害蟲和細菌都集中在冬天果樹落葉中,以及果樹周邊的雜草叢中,所以應該對這些雜草、落葉、死樹枝等垃圾進行清除,
4.3 強果園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 在冬天對果園要采用多施有機肥,不僅可以對土壤進行改良,果樹的根系發育會有好的生長,對提高果樹抗病防蟲能力顯著,我們知道一些果樹的營養主要靠冬天施有機肥料。
4.4 藥物防治 有的病蟲在樹的其他部位越冬,因此在清理、刮皮、剪除后,噴含油量為4%~5%的柴油乳劑和波美5度的石硫合劑1―2遍,既能殺菌又能滅蟲,對蚧殼蟲、紅蜘蛛、蘋果腐爛病以及梨樹黑星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等都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對于蛀干害蟲天牛等,可采用人工鉤殺或用觸殺劑農藥稀釋成有效濃度往蛀孔內灌注。
5 結語
我國北方果樹種植受時間、地理環境的影響較大,連病蟲害的發生也受到環境的影響。果樹業的發展必須重視對病蟲害得預防,從病蟲害的根源查起,并重視對病蟲害治理措施的研究和采納,切實為果農治理果樹病蟲害出一份力,保護果農的利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