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艾葉的功效與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能祛寒、除濕、通經絡。因現代人普遍寒濕重,所以艾草就成了治病不可缺少的幫手。用它跟生姜一起泡腳能快速祛寒濕,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 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 、牙齦炎、中耳炎等頭面部反復發作的這些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艾草泡開后再對一些溫水泡腳,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溫水,一般連泡次,也就是2-3天后,同時要多喝溫開水,不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這些因虛火、寒火引起的頭面部、咽喉部的不適都會明顯好轉或消失了。
2、可緩解風寒感冒 、頭痛 、咳嗽。用艾草加生姜泡腳,水以能浸到踝骨為宜,浸泡至腳面發紅為止,這種方法可緩解風寒感冒 、頭痛 、咳嗽。
3、可降血壓。在血壓升高時,可用熱的生姜水浸泡雙腳15分鐘左右。熱的生姜水浸泡雙腳,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擴張,使血壓隨之下降。
(來源:文章屋網 )
1、理血氣,逐濕寒;溫經,活血,養胎。治親信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月經崩漏,清稀,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2、艾葉草別名香艾、蘄艾、艾草,茯苓功效苦、辛、溫,入脾、肝、脾經。能散寒去濕,溫經活血。適用陰虛內熱性出血及腹痛,針對女性陰虛內熱月經不調、腹痛、月經崩漏有顯著功效,是一種婦科靈丹妙藥。現更是艾葉草發售的情況下,艾葉草可做艾糍小點心,生產加工成各種各樣菜品和養生藥膳。
3、抑菌功效:艾灸貼煙薰行遠必自降低燒傷創面的病菌。豚鼠結核病經艾灸治療后,病癥進度比較慢,變病偏輕,尤以現病史中后期更顯著;除此之外還能提高網狀結構內皮細胞的吞食反映,但所提高的水平比不上小動物得到免疫性時那般顯著;豚鼠網狀結構表皮系體細胞的吞食功能與內臟的結核病變是一致的,當肝、脾遭受病癥的危害時,吞食功能即降低。
其實艾葉不僅是一種食材,而且也是一種有2000多年歷史的藥材。早在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艾者,有治理、安定之義。《釋名疏證補》云:“艾,治也”。因艾可治病安身,是以得名,藥用其葉,故名艾葉。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指出了艾葉的神奇功效。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葉,為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草地、林緣等,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其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蔭,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最宜生長。常在4~7月花尚未開、葉正茂盛時,采葉陰干。艾葉多皺縮,有短柄,完整葉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有稀疏的柔毛,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以葉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臨床應用的艾葉以陳久者為好。
艾葉性味苦辛、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安胎等功效。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曰:“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說:“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艾葉止血宜炒炭用,理氣血宜生用。但陰虛血熱者當慎用。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艾葉主要成分為揮發油,還含有鞣質、黃酮、醇類、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對艾葉油平喘有效成分進行系統的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單萜類、倍半萜類的化學結構與平喘作用有關。取艾葉油0.25~0.5毫克/千克,對大鼠進行灌胃或腹腔注射,結果顯示各組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艾葉油還有祛痰、抗過敏、利膽的作用,如將艾葉油制成混懸液(艾葉油25微升/毫升),可使大鼠膽汁流量增加。艾葉油還對離體蟾蜍心和兔心有抑制作用,并能對抗異丙腎上腺素的強心作用。將艾葉油對兔子進行腹腔注射,結果顯示有鎮靜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艾葉不同炮制品的凝血時間也不同。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油對球菌和大多數革蘭氏陰性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綜上所述,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護肝利膽、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可治療崩漏、痛經、習慣性流產、支氣管炎、肺結核、感冒等多種疾病。
民間常用艾葉紅糖水治療痛經:生姜5片,大棗5枚,艾葉15克,紅糖適量,水煎服。亦有取艾葉6克,生姜2片,水煎去渣代茶飲,治療寒性泄瀉。對月經過多、血虛者可吃艾葉阿膠粥:取阿膠20克,干艾葉10克,紅糖1大匙。干艾葉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鐘,倒出藥汁。將阿膠搗碎,加入藥汁中煮至完全溶解(邊煮邊攪),加紅糖拌勻。每日2次。
艾葉的另一個用于臨床的重要用途為艾灸,艾灸是靠點燃艾絨的熱力而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的目的。在日本應用艾灸預防保健、延年益壽,是作為一年中的大事來辦的;艾灸在韓國更是深入人心,普通主婦都會用艾灸緩解一些身體的小問題。
哪么如何進行艾灸呢?艾灸前先要將曝曬干燥的艾葉,篩去雜梗和泥沙,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搗碎,就得到了淡黃色、潔凈細軟的艾絨。有了艾絨就可以制成艾炷和艾條。
取純凈陳久的艾絨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不但放置方便平穩,而且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于耐受,此即為艾炷。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以艾炷施灸時,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一壯。根據臨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為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用于間接灸(隔物灸),如隔姜灸和隔蒜灸。一般臨床多用中炷,炷高1厘米,炷底直徑約0.8厘米,炷重約0.1克,可燃燒3~5分鐘。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細艾絨;若作間接灸,可采用粗艾絨。
艾條是用艾絨卷成的圓柱形長條。根據內含藥物之有無,又分為純艾條(清艾灸)和藥艾條兩種。一般長20厘米,直徑1.2厘米。將艾條的一端燃燒,對準施灸部位,約距1.5~3厘米進行熏灸。具體又分為溫和灸(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且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雀啄灸(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一遠一近)、回旋灸(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2~3厘米處移動,往返回旋)。此法操作簡便,療效良好,無痛苦及副作用,故臨床應用更為廣泛。
根據被施灸者年齡、體質的不同,每周可灸2~5次。
艾灸除對哮喘、肺結核、痢疾、瘧疾、腸炎等有顯著療效外,還可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防治。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施灸能提高白細胞的功能,加速抗體形成,增加機體防御力,對呼吸、循環、消化、生殖等系統有調節作用,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
――編者
暖春四月天,上山采藥去
湖南省中草藥識別科普示范基地 李穆 許光輝 李舴
山青青,水粼粼,鳥語花香拂清風。在路邊、在溪旁、在林中,有一群流動著的人影。他們時而尋覓、時而交談、時而討論;他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們有的扎腳勒手、顯然是農民,有的文質彬彬,似乎是學者。他們是誰?在干什么呢?
原來,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李鐘文教授和老藥農鄧正隆,又帶領一批中藥愛好者來基地學習、識別中草藥了。兩位老先生均年逾古稀,卻步履穩健、從藥園到自然生長區,邊走、邊尋、邊摘、邊講;學員們緊跟其后,邊問、邊記,一路走來從識別到應用、從單方到驗方,收獲滿滿。
山坡上,長了一些嫩綠的“野草”,李教授隨手扯了幾根,揚了揚說:“這是鮮薄荷,用它與嫩生姜去皮搗汁,治咽喉有痰或癢有很好的效果”。一位來自湖南岳陽石油化工總廠的學員,因患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多年,打針、吃藥總是不見好轉。聽了李教授的話,他立刻采了些薄荷,當晚就用如法炮制薄荷嫩姜茶――果然咽癢咳痰癥狀明顯好轉。
基地的中草藥苗圃里,半夏、麥冬、艾葉、葛根、紫蘇、十大功勞、虎耳草、魚腥草等常見中草藥郁郁蔥蔥。鄧老先生是苗圃的“大管家”,不厭其煩地為學員們介紹著心愛的草藥的特征和功效。 “啊!原來是這樣!”一位來自板江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在筆記本上邊感嘆邊記錄,因為他一直把紫蘇當見菜,今天總算糾正了誤區。
湖南省中草藥科普識別基地位于平江縣幕阜山下的流江村。幕阜山,古稱天岳山,中草藥科普識別基地占地8000多畝,地處海拔200~600米的山區。這里植被繁茂,冬暖夏涼,既有利于中草藥生長繁殖,同時也是一個休閑的天然氧吧。
在這里,參觀學習者能夠了解中草藥的生長環境、鑒別、采收季節、曬干、貯藏保管、加工等方面的系列知識。基地現有近500個品種的中藥供參觀者學習,已培養常用中草藥識別人才30多人,被評為湖南省科普示范基地。基地場所向中藥愛好者、鄉村醫務人員、中小學生等免費開放,并提供靈活多樣的活動、培訓等有償服務。
看圖識別中草藥
圖/文 湖南省中草藥科普識別基地中草藥圖片展覽室
紫蘇:
紫蘇有散表寒,行氣安胎,行氣寬中的作用,還可用于食魚蟹后引起的吐瀉腹痛。
食療方:
紫蘇葉、粳米適量,煮成粥。適用于感冒風寒、咳嗽、胸悶不舒等病癥,也是很好的健胃解暑食品。
艾葉:
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
食療方:
艾葉雞蛋湯:艾葉5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將艾葉加水適量煮湯,打入雞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能溫腎安胎,適用于習慣性流產,可每日晚睡前服。
馬齒莧:
馬齒莧有清熱解毒、祛濕止帶、益氣補虛、止血涼血、散血消腫、驅蟲的功效。
食療方:
馬齒莧粥:馬齒莧100克,粳米50克,蔥5克。將馬齒莧沸水汆后洗凈切碎;油鍋燒熱,放入蔥花煸香,再投馬齒莧,加鹽,出鍋待用;將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水煮熟,放馬齒莧煮成粥。此粥清熱解毒、健脾養胃,適用于腸炎、痢疾、泌尿系統感染、瘡癰腫毒等癥患者。
注意:孕婦和因受寒引起腹瀉的人禁服。
絞股藍:
絞股藍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鎮靜、催眠、抗緊張、抗潰瘍、抗疲勞、增強抵抗力、平喘止咳等多種功效,對多種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吉林周樹林
我今年63歲,是一名教師。去年9月份,我開始反復出現腹瀉的癥狀,病情時輕時重。我的大便有時較干,有時稀薄不成形,有時則全是液體,在排便時呈噴射狀。我曾去多家醫院進行診治,吃過不少藥,但療效都不明顯。后來,一位中醫朋友告訴我,用荷葉治療腹瀉的效果很好,不妨一試。于是我開始每天吃一張荷葉(老荷葉、嫩荷葉均可。嫩荷葉可以直接嚼服,老荷葉可與粳米一起煮成粥來吃)進行治療。沒想到,在服用荷葉后,我的腸胃功能一天比一天好。現在,我腹瀉的癥狀已經完全消失了。
專家點評:中醫認為,荷葉味苦、性平,可入肝經、脾經、胃經,具有解熱、抑菌、解痙的作用。在治療腹瀉方面,此藥僅適合脾虛型腹瀉或病情常在暑濕季節發作的患者使用。除了將荷葉煮粥吃以外,用其泡茶喝或蒸飯吃也是治療脾虛型腹瀉的好方法。
外敷大黃膏
可治療腹型肥胖
湖南郭荃
我今年39歲,體型較胖,腹部贅肉很多。多年來,我曾用過運動、節食等方法進行減肥,但都因無法長期堅持而收效甚微。有位老中醫告訴我, 外敷大黃膏可有效地改善腹部肥胖的癥狀,而且簡便易行。于是,我開始每天在腹部外敷此藥進行減肥,用藥一個月后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外敷大黃膏治療腹型肥胖癥的方法是:取大黃適量,黃酒少許。將大黃打碎,研成粉末。將10克的大黃粉用黃酒調成軟膏狀。用熱毛巾將腹部敷熱。將大黃膏涂抹在腹部的皮膚上,用紗布覆蓋。將裝有約50度熱水的熱水袋放在此藥膏上熱敷10分鐘,可每天熱敷兩次。
專家點評:大黃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臨床使用率很高。研究發現,大黃有促進腸蠕動和膽汁分泌、加速甘油三酯、膽固醇的溶解、使脂肪細胞體積縮小的作用,在治療腹型肥胖癥方面效果較好。一般來說,為了達到減肥的效果,腹型肥胖癥患者使用大黃膏的量應以用藥后每天排便2~3次為度。在使用大黃膏后若每天都排出水樣便,則應適當地減少此藥的用量。大黃的品種較多,其中甘肅禮縣出產的大黃質量最佳。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者、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應慎用大黃。
千里光治好了我的痤瘡
北京 曲鑫
我今年18歲。兩年前,我的面部開始長痤瘡,而且癥狀越來越嚴重。兩年來,我使用了很多藥物進行治療,但都沒有明顯的療效。幾個月前,一位同學告訴我可以用千里光治療痤瘡。我用千里光治療了一個多月,痤瘡就消失了,而且至今沒有復發。用千里光治療痤瘡的方法是:取千里光500克。將千里光和5000毫升清水放入鍋中,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煮,直至湯汁剩下原來的一半時,濾去藥渣,待藥液不太燙時,用毛巾蘸此藥液,敷在患處,可每天早晚各用藥1次,每次熱敷30分鐘。
專家點評:痤瘡又叫“青春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此病患者多為青少年人,發病的部位多在顏面部。很多人都認為,長痤瘡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無需進行治療。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中醫認為,痤瘡是由于肺熱熏蒸、濕毒過盛或痰濕互結所致,需要使用清熱涼血、化濕祛痰的方法進行治療。
千里光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藥。多年來,它一直被醫家當作治瘡的要藥,民間就有“識得千里光,全家不長瘡”之說。中醫認為,千里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明目等功效,可用于治療癰腫癤毒、干濕癬瘡、丹毒、濕疹等多種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千里光具有殺菌的作用,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較好的殺滅作用。因此,使用千里光治療痤瘡的確有一定的療效。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使用千里光治療期間,應忌食燥熱、油膩、過甜的食品。
艾葉雞蛋湯
治好了我的胃痛
吉林 黃凱
我今年45歲,患慢性胃炎已經20余年了。這20多年來,每當我未按時吃飯或吃了涼的、硬的食物時就會出現胃痛的癥狀。這種胃痛最多可持續一周以上。前不久,我家喬遷新居。由于忙著搬家,我連續兩天都沒有按時吃飯,結果胃病又發作了,疼得我幾乎無法下床走動。這時,我家的一位新鄰居來串門,看到我胃痛后,就向我推薦了一個治療胃痛的偏方――艾葉雞蛋湯。此湯的做法是:取艾葉150克,雞蛋2個。將艾葉洗凈切碎。將雞蛋打在碗里,向碗中放入艾葉,然后把艾葉和雞蛋攪拌均勻。在鐵鍋里放入少量的豆油,將油燒熱后將攪拌好的艾葉雞蛋液放入鍋中炒至半熟,再向鍋中加入200毫升的清水,煮5分鐘即成,連渣帶水一起服用。我服用此湯30分鐘后,胃痛的癥狀就消失了。
專家點評:方中的艾葉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雞蛋具有保護胃黏膜的功效。將這兩種材料聯合使用,不但可以快速緩解胃痛,還能起到保護胃黏膜、治療引起胃痛原發病的作用。不過,方中艾葉的用量有些偏大。艾葉的正常用量應為:干品10~15克,鮮品30克。此外,胃痛患者在使用此方治療前,最好先去醫院查明病因,以免因止住疼痛而掩蓋了原發病,引起更大的麻煩。
我用醋泡大蒜
治好了女兒的過敏性鼻炎
河北 孫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