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廚房雕刻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康百萬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歷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被稱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他在先人的基礎上,利用清朝朝廷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計數,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盛極一時。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
康百萬莊園是17、18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筑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墻,建成了一個各成系統、功能齊全、布局謹慎、等級森嚴的,集農、官、商為一體的大型地主莊園;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全莊園由十九部分組成,占地240余畝,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住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大部分,33個庭院、53座樓房、97間平房、73孔窯洞,共571間,建筑面積64300平方米。展室擺放的有名畫和古玩珍寶,其中“留余匾”被選為“中國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孫的家訓匾,由清朝翰林牛暄撰寫。其中一張楠木頂子床,耗工17000多個工時,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采用各種雕刻形成,共雕有“麒麟送子”、“雙猩舞繩”等36幅圖案,由17個部分組成,拆開可以搬運,結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不僅有供主人休息的地方,也有供丫環伺候主人的地方,是頂子床中的精品。
令人吃驚的是,如此龐大的建筑群僅有一個入口。沒有知路人帶領,陌生人極難找到出口,彎彎曲曲地穿行在莊園里,宛如走進了一個大迷宮。與絕大部分有錢人家所建的房屋不同,康家莊的建筑風格可謂別具風采。它的大門入口可以與古代的城門媲美,入口兩側均有主墻相依。門里還有一個仿照北京長城的t望臺而建的居高臨下的觀景臺。進入門里,拾級而上便來到觀景臺。在臺上遠眺,綿延的邙山山脈一覽無余,遠處洛水的潺潺聲也漸漸入耳,可謂風景絕妙!
從觀景臺下來,便是莊園的中心區。盡管莊園的輪廓全貌保留得近乎完好,但畢竟是一片廢墟,如今這里是村里小孩子們游戲的天地。孩子們的陣陣歡笑倒也不時地打破這沉寂的氣氛,給莊園帶來絲絲生機。
康家是個大家族,平日里總是賓朋滿堂,因此可想而知康家的廚房該是如何的大,這樣才能解決眾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廚房里干活的人多,自然是熱鬧非凡,嘈雜無比。然而,其書房卻恰恰挨著廚房!這一點實在是讓人困惑不解,熱鬧嘈雜的廚房和安適靜宜的書房竟然為鄰。這里建有兩個小亭子,還有一些枯萎、古老的花木,這些無形中給大院平添了幾分傷感。書房裝飾簡樸,與大院里裝修得豪華富麗的畫室和臥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出了書房,過幾間房屋,便是畫室。所有的家具上都鑲嵌有閃閃發光的寶石。東墻上鑲掛著明、清著名書法家的作品,西墻上則掛著一件清朝官服和一把康英奎平時習武時用的寶劍。
書房西邊是放置祖先牌位的靈堂,有許多精美的神龕和有關祖先生卒的碑刻。每塊碑刻都要花費一個石匠三個月的工夫。然而,引人注目的還是莊園里隨處可見的石柱子的底座。石柱子的作用是支撐房頂。這種建筑方式使石柱免受潮濕的侵蝕。這些六邊形的底座是由多年形成的水晶石建造的,每個面上都刻有花卉和人物圖案。最富有想象力的是一個中間鏤空雕刻出來的人物,似乎整個石柱是由他們支撐起來的,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活潑可愛,整個結構又不失平衡。
不少有關民間傳說故事的石雕在大院里隨處可見,經過了上百年的風吹雨淋,這些雕刻依然完好無損,雕刻的字體、輪廓依然醒目、美觀。這要歸功于選料的精細考究。
一個用一雙神奇的手搭建最小的藝術品的人,他是個傳奇。
今年的日內瓦鐘表展上,威拉德傳奇再度延續,
他與羅伯特·高珀、司蒂芬·富斯共同創造的作品藝術之作1(Art Piece 1)吸引了無數人的矚目,
也將微雕這項特殊的工藝帶到了我們眼前。
讀寫障礙患者
與很多人不同,威拉德的童年絕對稱不上愉快。1957年他出生在英國伯明翰,從小就患有讀寫障礙,這樣“笨”的孩子自然得不到老師的喜愛,常常被訓斥,被小伙伴們欺負更是家常便飯。孤獨的威拉德選擇與大自然為伍,并從中發現了常人難以觀察到的樂趣,用另外一種方式解讀世界。威拉德說:“我記得大概在三、四歲的時候,我就喜歡觀察螞蟻。”有一次,他問母親,為什么螞蟻會在我們的廚房里。他母親說,因為它們沒房子住。小小年紀的他記在了心里。在又一次受到排擠之后,威拉德躲到花園角落,看著地上的螞蟻,仿佛是惺惺相惜般。于是,他用碎玻璃和刀片給這些小生物做出微小的木頭房屋和家具。沒想到,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得到了母親的肯定,直到今天他還記得母親當時告訴他的話:“你把這些做得越小,你就會變得越偉大。”
很多時候,童年的經歷會影響到我們的成長,對于威拉德尤其如此。從小,雕塑就成為威拉德唯一的興趣,沒事就喜歡搗鼓些小作品。談及兒時的經歷,威拉德依然懷著感恩的心態:“童年的經歷雖然不那么美好,但卻是我這些年的動力,讓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看不到的才華,并不代表不存在,世界上沒有什么是一無是處的。甚至有時候,越小的東西越有價值,我做這個也是希望給大家啟示,要去開發自己的潛力。”
對于威拉德來說,真正的轉折點或者說真正讓他下定決心從事微雕事業的是高中時一臺偷來的顯微鏡。一次上生物課時,老師正對同學們講解昆蟲,威拉德想問老師一個問題,但老師對他的卻冷嘲熱諷:“你的腦容量還不如蒼蠅大,別浪費大家的時間。”對于威拉德來說,這樣的譏諷已經是家常便飯,但他卻對課桌上的顯微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把它偷偷帶回家,騙家長是同學送的。然后,他就在屋里開始琢磨用顯微鏡做一些更小的雕塑。誰也沒有想到顯微鏡是這個平時看起來“最笨”的學生偷走的,從那時起,他就開始認真進行微雕制作,一做就是40余年。
專注是成功的關鍵
微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其作品內容要用放大鏡或者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被稱之為“絕技”。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的微雕藝術家無疑是明代的王叔遠,在明代作家魏學洢所寫千古名篇《核舟記》中曾對他有過詳細介紹,他常常把核桃殼雕成玲瓏剔透的小船,船上人物更是惟妙惟肖。地球的另一端,威拉德同樣以微雕的技藝讓世界記住了他的名字。
看過威拉德作品的人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他的作品可以這么小,甚至肉眼都不能看見,他的作品可以微小到僅有0.005毫米,有些甚至不超過人體血液細胞的大小,需要用到顯微鏡才能看清楚。他曾經做過一只小鳥,也就是他迄今為止做過的最小的作品,是放在人的睫毛上的。假如我們設想一根頭發是中空的,這只鳥就可以放進頭發絲里。這件作品耗費了威拉德將近6周的時間,這還不是最耗時的。有一次他為了制作一對跳舞的男女,花費了足足2個多月的時間。“因為他們的舞姿是交叉的,所以在染色的時候,我得非常小心,不讓顏色碰到另一個人身上。至于我染色的工具,你們都知道的,類似蒼蠅的絨毛等。”
他所用的雕刻物料非常奇妙,除了將蜂蜜用作漿糊外,還有塵埃纖維、衣服線頭、鉆石碎屑、糖粒、沙粒等。他的雕刻工具也是特制的,鉆石的碎屑是他的刀刃,蒼蠅尸體的毛發是他上色的畫筆。由于材料過于微小,通過顯微鏡進行雕刻時,威拉德需要屏息凝神以防將作品吸入鼻子或者弄丟、折損,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讓前面的努力毀于一旦。
專注可能是威拉德獲得成功的關鍵。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店看到一本雜志,正好介紹了他一直想要雕刻的一種傳統英國建筑,于是他就捧著這本書思考這個問題,直到店員過來提醒他,已經要打烊了,他才驚悟到自己足足站了好幾個小時,連姿勢都沒有變過。在制作作品時,為了避免手顫,每次下刀得選在自己心跳的間隙。他的作品涉及漫畫形象、花草自然和各界名人等題材,細節豐富、情態逼真,對一般人幾乎感覺不到的細節精益求精,以求讓這些微小的藝術品彌散出濃濃的韻味。
與眾不同的跨界合作
如今,威拉德的名聲早已傳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是微雕世界名符其實的佼佼者,倫敦奧運會、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慶典,到處都有他的作品,成為英國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并在2007年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勛章。去年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時,他特意送上一枚加冕皇冠,由純金鑲嵌鉆石、藍寶石和紅寶石制作而成,總尺寸不超過三分之一微米。女王非常喜歡,交由秘書保管,并且只有在白金漢宮才能看到它。
對于中國的藝術愛好者來說,威拉德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曾經攜手謝瑞麟Estrella系列跨界合作——在100個切割面的“九心一花”鉆戒上雕刻的“星之戀人”,他還在上海舉辦過自己的作品展。這一次,他用與羅伯特·高珀、司蒂芬·富斯合作的作品又一次驚艷了大家的眼球。
源于一部越劇
我在一個夜晚走進了位于一個普通居民小區的一幢普通房子的六樓周氏父女的家。提到這部還沒有完成就在香港和日本引起巨大轟動、一周10萬人前來參觀的“石頭記”,給文字主刀的周麗菊站著就已經滔滔不絕起來。
個子嬌小的周麗菊四十出頭,有著上海女人的柔弱和上海女人的利索,也有著普通上海女人為人處事的恰倒好處,無論是打扮還是舉動,都平凡得親切,怎么看都想像不出那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是她一筆一劃刻上去的,原本在我的想像里,那應該是個象石頭一樣沉默的女子。
周麗菊是周長興唯一的女兒,父親是微雕大師,自然“虎父無犬女”,周麗菊說很小就已經給父親打下手,因此練就了一套集繪畫、書法、金石、鑒賞的過硬基本功,沒有這套基本功,后來按部就班讀大學,讀的還是中醫學院,畢業后做了一名中醫的周麗菊絕對拿不出今天的石頭版的“紅樓夢”。
問周麗菊如何會想到去刻《紅樓夢》而不是其它,周麗菊快人快語地說因為《紅樓夢》本來就叫《石頭記》,自己是刻石頭的,自然會先想到刻《紅樓夢》。當然,作為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紅樓夢》自然是招女性喜歡的,尤其祖籍浙江嵊縣,本是越劇故鄉,周麗菊對徐玉蘭、王文娟聯袂主演的經典越劇《紅樓夢》情有獨鐘,翻來覆去看了無數遍,如今提到依然是一疊聲的“真是好看啊”,所以一切全部緣于興趣,對《紅樓夢》的強烈興趣,這往往是無數成功的最原始動力,其能量強大無比,讓周麗菊下了個難度極高的決定,將《紅樓夢》變成名副其實的《石頭記》,并且讓其絕對完美,就向那部越劇一樣,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于是一場對藝術極限和人生極限的挑戰開始了。
認識“繁體字”
首先是文字關,周麗菊為了盡顯古風,堅持選用豎排繁體字版本的《紅樓夢》,只是在周麗菊這樣的年齡,認識的繁體字是有限的,尤其很多已經消亡不再使用的異體字,讓“識字”的難度大大增加,常常為了書本上的一個字,周麗菊先要拿放大鏡認真研究筆畫,然后查字典,搞清楚這到底是個什么字。繁體字筆畫繁多,一個字往往就要二十來筆,一筆都不能認錯。在雕刻的時候,《紅樓夢》畢竟是部超長篇小說,不是唐詩宋詞,能背誦下來再刻,那真是看一個字刻一個字,且在雕刻時絕對不用放大鏡,周麗菊說:“用了放大鏡,不停地讓眼睛換焦距,頭暈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能刻。”所以這一百二十回的繁體字《紅樓夢》完全是靠周麗菊的一雙眼睛“看”出來的,最小的字只有一粒米的六十五分之一。而至今,周麗菊說她的眼睛雖然在刻《紅樓夢》時用眼過度,常常酸痛,但視力依然在1.5以上,這不是天生的千里眼,完全是小時候基本功練出來的,絕對可媲美于傳說中的“百步穿楊”。結果整部《紅樓夢》刻下來,周麗菊提起筆來寫出的居然都是標準規矩的繁體字,常常要逼著自己回憶簡體字。
為了專心致志地雕刻,周麗菊首先想到了辭職,沒有為自己的將來作一點設想,腦子里全是《紅樓夢》,結果還是單位領導提醒她并且堅決挽留她,這才讓她留職停薪,可以說這顆所謂的定心丸還是別人幫她準備的。一部《紅樓夢》,一套石頭記,讓周麗菊完完全全沉浸在“大觀園”和“容國府”中,完全忘記了自己,不僅放棄了工作,甚至常常刻到連天氣變冷都不知道,照她的說法是:“除了雕刻,已經分不清別的事情了。”全身心地投入也讓她嘗到了微雕的艱苦。由于長達2年的雕刻,每天思想的高度集中,周麗菊為這套石頭記得了嚴重的頸椎病,常常感覺身上像背了幾十斤重的東西,經常腸胃功能紊亂,胃痛和腹瀉總在她放下手中的刻刀和石頭的時候前來侵襲她。開始了不久,母親就病重,作為唯一的孩子,周麗菊別無選擇地搬來和母親同住,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繼續她的雕刻,她居然還把照顧母親作為一種調劑,可以想見,當時的工作有如何辛苦。但是她無怨無悔,這是自己喜愛的事業,沒什么能夠阻擋她的刻刀。她說從下決心刻《紅樓夢》開始,她就沒想過要靠它怎么樣,完全憑著一種熱愛和一股激情。
“苛求”的完美
整部“石頭記”對石頭的要求很高,并沒有人對周麗菊提出要求,一切全部是她自己要求自己。她要求每一塊石頭都要和在其上面所刻的內容的意境相吻合,這無異于用石頭重新將《紅樓夢》寫一遍,且石頭是大自然的結晶,又如何能完全恰到好處地和經過人不斷加工的文字相吻合呢。周麗菊在當時雕刻《紅樓夢》的兩年時間里,先是在家里現成的石頭“儲備”中挑選,那個時候周麗菊還沒有女兒。轉眼女兒都已經10歲出頭,在這十幾年里,周麗菊沒有停止對石頭的尋覓,每尋覓到一塊在意境上更符合內容的石頭,周麗菊便重新雕刻,將原來的石頭換下來。因此整部“石頭記”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一直都在調整,好像一個人,從幼年在逐漸地成長成熟和完善。因此,有了“群芳薈萃”的“怡紅夜宴”,有了天然含有“仙草”的“木石前盟”,有了純天然中秋意境的“大觀園賞月”……只要一看石頭,人們幾乎就能對上面所雕刻的內容猜個八九不離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周麗菊不僅要關注石頭的顏色、圖案,還要關注它的形狀和大小,因為它們的“尺寸”關系到整個行文的“排版”,每要在一塊石頭上刻下內容,周麗菊都煞費苦心,如何讓這段內容不多不少、不長不短正正好好地留在石頭上。這就是周麗菊的用心,真正讓石頭開口說話。
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在周麗菊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雕刻過程中,刻錯是在所難免的,有的時候是錯了字,有的時候是錯了編排,其實那么微小的字又有幾個人會去認認真真地看仔仔細細地讀呢,但是周麗君沒法對自己交代,對《紅樓夢》交代。一次,在雕刻過程中多空了一小格,這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算不上是個錯誤,而且整塊石頭已經雕刻得差不多了,但是周麗菊就是不滿意和不舒服,最終還是磨掉了全文重新雕刻。雕刻完成后發動全家幫助校對和數字,務必做到萬無一失。正是如此的“苛求”,才成就了這一部堪稱“圖文并茂”的“石頭記”,用周麗菊的話說“絕對不比當年的曹雪芹輕松,等于重新寫一遍《紅樓夢》”。在采訪中,周麗菊取出刻錯而留下的石頭和不斷被更好的石頭替換下來的石頭,前者她說是“錯版”,也很有“收藏價值”,后者是“過程”,就好比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串串回憶,同樣彌足珍貴。
微型的華美樂章
老爺子周長興幾次想來一起聊聊,但都被女兒周麗菊打斷了,因為怕他又要從“宋朝”說起,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女兒負責文字的主刀,父親則負責了場景的復原,雖然刀下的內容不同,但老爺子的刀動出來的規模也同樣令人嘆為觀止,精美到了令人不舍得將眼睛挪開的地步。尤其是寶玉怡紅院里的多寶隔,高70厘米,長120厘米,總格數為244格。格內陳列的1000件擺設,最小的相當于1粒小米,但件件纖毫畢露惟妙惟肖。多寶隔從左至右為紀年順序,縱橫千年,開始于七千年前的新時期時代,終止與清朝末。這1000件擺設有古陶、彩陶、青銅器、瓷器、紫砂器、玉器、供石、盆景、景泰藍、禮器和文房四寶等等,每本書甚至都可以一頁頁翻動。老爺子在制作過程中,以《紅樓夢》為研究底本,以歷代文物為載體,經過周密考證并查閱大量資料經過精心設計而成。其中6把小石壺,總重量不及3克,居然還可注水,另外6只小茶杯,每只杯子只有0.04克重。周麗菊為其中的清三代粉彩瓷的創作花了很大精力,做出來的形色質地居然和真瓷幾乎一樣。
這1000件擺設雖然加起來也沒多少分量,其每一件的考究絕不亞于一件真品。雕刻這1000件擺設的原材料就有翡翠、珊瑚、琥珀、珍珠、水晶、象牙、田黃石、芙蓉石、雞血石、青田石和端石等等各類珍貴石料,制作多寶隔的木材有紫檀、黃花梨、綠木、烏木、紅木以及白桃木等名貴木材。整個多寶隔好似一首微型的立體古典主義交響曲,訴說著璀璨的中華文化,記錄著滄桑和變遷。老爺子運用天然木石,尤其是四大山系的優質章石特有的似玉之質和似虹之色的天然美,創作出的一切充滿了典雅、華麗、古樸和逼真的各種風格。史前的石器和古陶,夏商周的青銅器、漢唐的玉器、清三代的瓷器,組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幽古遺韻,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紅樓夢》中的真實場景,和女兒的文字部分可謂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融進血肉和精神
父女倆比鄰而居,父親住著二室一廳,客廳就像個陳列室,陳列著老爺子65年來的心血。一個房間作了會客用途。老爺子的工作室在廚房,工具和鍋碗瓢盆“和平共處”,老爺子在里面拿熱水燙腳,畢竟74高齡了,天天站著搞創作,兩只腳都腫著。
關鍵詞:皖南; 建筑裝飾;以人為本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風光秀美,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靜靜佇立。它們采用了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了幽雅的生活環境,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廣場,建筑的大門,室內的廳堂等,這些人們的視線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點裝飾。如款縣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徑縣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們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態立于村口,形成獨特的村口標志,同時也張揚著本村曾有的榮耀。另一些則利用門樓、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風貌來構筑村口空間。如徑縣桃花潭鎮的萬村,以“義門”門樓、彩虹橋和溪邊古楊樹,形成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氛圍。還未進村,以濃濃感受到家的氣息,村的靈秀頓顯無遺;而水東翟村的“踏歌岸閣”門樓屹立于桃花潭東岸,與古道石階、大夫第和銀杏古樹相擁而成的空間則氣勢磅礴,異常突出。牌坊群、門樓這些具有裝飾性的建筑物所營造的各種氛圍的空間不單純是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點,更重要的還是村落個性最好的反映。
逢時過節,祠堂前的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人們逗留的時間也最長。所以皖南的祠前廣場常設有高大的旗桿石、萬年臺(古戲臺)。人們在古樹的濃蔭下看戲聊天,形成一個較開闊的集會場所。萬年臺是廣場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翹角,相當耀眼醒目。舞臺又是戲臺的中心,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裝飾,來突出演員的活動空間。如祁門珠林余慶堂的戲臺,正中為彎隆式藻井,臺面前檐斗拱、額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圖案,裝飾性極強。還有則在梁仿和檐拄撐拱上雕刻戲曲圖文。
大門是出入的咽喉,它對宅第的規模、氣勢起著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貧富,大門都是裝飾的重點。皖南民居喜在門洞上方飾以立體的磚雕門罩。門罩雕飾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歷史故事、地方風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僅美化了大門,而且表現了主人的情趣;同時,門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藝術品。還有一些地區喜用滿飾有紋理的磨磚貼面來裝飾門墻,以襯托門頭所鑲的反映不同門第的嵌方。這種簡潔的裝飾手法更突出了大門的雄麗、威嚴。作為集會的重要場所— 祠堂,它的大門是采用石鼓、閥閱、鋪首和匾額來裝飾。
皖南居民的廳堂,是接待親朋好友和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也是人來人往最多的地方,作為居住空間序列的,更是重點裝飾的對象。用屏風、匾聯和天棚界定了一個面對大門、天井的半開長敞空間,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風前八仙桌坐定的賓主目及的地方,如廳堂大門的墻背面和天井左右的側墻,講究的都用磨磚拼花貼面。如徑縣茂林的滋樹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紋理的花磚側墻。稍次的也用磚墻粉白,再飾以墨線彩畫。廳內的柱礎、石墻裙和石踢腳通風口,都有表達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圓、五富捧壽、松鼠葡萄等表達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尋常人家喜用的裝飾。而文人雅士則多用能表達自己情操、氣節的圖案,如琴棋書畫、魚樵耕讀、梅蘭竹菊等。每戶帶堂名的掛匾,更是主人的家風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廳堂條案上還擺著“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交通性質的街巷,輔質的廊廂,從屬性質的邊屋雜院,在裝飾及加工上都大大減化至適用的程度。如街巷鋪地的石材,只是中間推獨輪車的一條,選用較大的條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鋪地那樣割拐拼縫;廊廂的石柱礎也是最簡單的復盆礎或方形刻線礎;廚房邊屋的梁架,更見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撐拱,也是形式最簡單的,絕對不會使用復雜精美的木雕;雜院圍墻更不見裝飾性的檐口磚雕或墨線彩畫……正是由于這些輔裝飾的簡化,襯托出主體空間中重點裝飾的細密與精致。如街巷平鋪的卵石,與民居前有各種吉樣圖案的卵石鋪地形成對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間的不同裝飾,不僅加強了空間性質的區分,也在加工時省工省時,節約了開支,真正做到了裝飾的有的放矢、恰倒好處。
人們的視線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傳統建筑中空間的轉換處。如徑縣桃花潭鎮“踏歌岸閣”門樓,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連村內外空間的人口標志。它高大的體量形態在寬廣的水面顯得格外醒目,透過二層明間的雕格漏窗觀桃潭風光,碧波煙云,如臨仙境。每戶廳堂和臥室廂房之間的天井橫門,如今門頭上還存有垂掛珠簾用的桃形吊鉤或石雕的鳳頸鉤眼,這種今日看來裝飾性極強的橫門,過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戶的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進一步是閨中繡房,退一步是會客廳堂。不論是主體的屋頂、屋身和臺基,還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門窗洞及墻的轉角,都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如屋頂與屋身之間用雕刻精致的撐拱和柱間坐斗作過渡;屋身與臺基地面則以石雕柱礎和浮雕墻裙來連接;室內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飾以圈邊。屋面檐口的瓦則做成云頭和滴水狀。不同材料之間的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更是令人嘆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礎上的柱腳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線上,都挖了一個如意頭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實際上每個柱腳底端垂直交叉的四個孔槽,是施工時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標記,同時也是防止柱腳受潮腐爛的通風孔。只是匠人們將其藝術化了而已。這種兼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裝飾處理,很值得現在借鑒和學習。
微言大義,在面塑的世界里,同樣如此。
一面一世界,一塑一人生,
從面團,到精致的面塑,
只需要一雙靈巧的手,和一個愛玩的心靈。
來自湖南的劉潔是一個典型的80后,愛玩、愛時尚、愛挑戰自己,在江城武漢,他的面塑技藝小有名氣,柔軟的面團,在一雙巧手的塑造下,化柔為剛的成為一幅幅濃墨重彩、形神兼備的場景:關公舞刀、鐘馗捉鬼、霸王舉鼎……這些面塑,既有飄然輕盈的衣帶,也有細節入微的肌肉描畫、還有或淡然、或猙獰、或勇猛的傳神神態,這位不到30歲的小伙子,做面塑已經8年時間了。
當網友們還在爭論“要不要把愛好當職業”的時候,劉潔就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愛面塑,也以此作為他的職業,只是,他以面塑為業,卻不以此為生。在武漢一家餐飲公司工作的他,做的是企業文化推廣的工作,責任就是用面塑這門民間傳統藝術,喚起大眾的認同。劉潔自言:“我不用靠賣面塑養活自己,考慮的更多的是怎樣做好作品,面塑這門手藝,要帶有‘玩’的心態、放松的心態,才能夠做出效果,如果僅僅是為了制造商品而流水線似的作業,就沒有意義了。”
雕刻是做減法,面塑是做加法
對于雕塑的愛好,可以追溯到劉潔的童年,他說:“我大伯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根雕藝術家,耳濡目染之下,有了一些基礎的積累。”
盡管之后進入了看來與雕塑相隔甚遠的餐飲行業,但是劉潔仍然放不下自己的這個愛好,有了雕塑和食材處理的專業知識做基礎,他開始琢磨起面塑技藝來,他這樣描述自己的選擇:“食材的雕和刻都是做減法,而面塑則是在做加法,我更喜歡做加法。”
在最開始做面塑的兩年中,劉潔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晚上打烊后,等其他同事下班后,他便把自己關在廚房中做面塑,開始進入面塑的世界……等同事們第二天上班打開廚房門,發現他還在那如癡如醉。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潔的面塑逐漸得到了客人的認可,2009年,他為一道菜搭配的12生肖面塑在食客的一再堅持下被買走,他說,當時特別高興,因為自己的努力終于有了結果,但也有些難過,因為他舍不得。
有什么樣的心情
才有什么樣的面塑
盡管初試鋒芒便順風順水,但是劉潔卻并不滿足,在他看來,面塑這門傳統藝術不能也不應當作為菜品的附庸,但這個瓶頸卻難以破解。
讀書萬卷,不如高人指路,劉潔輾轉打聽到了中國面塑大師蕭占行,便興起了拜師的打算,誰知蕭大師家傳技藝,從不收徒,劉潔并沒有放棄,而是遞作品、通電話、登門拜訪,展示出了最大的誠意,在他的誠心請教的信念和不錯的資質條件因素影響下,蕭大師終于破了規矩。
師承面塑大師,劉潔實現了自我突破,他最大的感受是,在處理面塑作品時,不再只是關注面塑本身,而是通過面塑傳遞一種氣場,這種氣場包括場景故事、人物表情、神態、衣著甚至肌肉紋路。他舉了個例子,在做“霸王舉鼎”面塑時,他會讓自己先“進入角色”,有什么樣的心情,才會有什么樣的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