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雕刻的技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賀蘭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中國的硯文化流傳久遠,博大精深,硯雕技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顯得彌足珍貴。寧夏雖偏居西北,但制硯歷史并不短,賀蘭石硯歷史悠久,雕刻工藝復雜,文化內涵深厚,深得名家喜愛。我們該如何將賀蘭硯文化發揚光大、綻放異彩?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闡述。
1 賀蘭硯的歷史
賀蘭石是寧夏五寶之一,用賀蘭石雕刻制作的硯臺叫賀蘭硯。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編撰的《寧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就有記載。
賀蘭石形成于13億年前震旦紀中前期,后經造山運動而推出。賀蘭石石料結構均勻,呈天然深紫、豆綠、黃、紅等色,其中豆綠、深紫兩色相互交錯,并鑲有石眼、玉帶、朱砂帶、云紋、眉子、銀線、金線、金眼、綠豆點等,自然紋理妙趣天成。石質硬度為3度,是優良的硯材。賀蘭石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等特點,加蓋后硯內余墨數日不干不臭。歷史上,賀蘭硯曾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齊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賀蘭”的美譽。
賀蘭硯雕刻工藝已有1500年的歷史。早在秦代,賀蘭硯與“蒙恬制筆”的“秦毫”同富盛名,留傳至今。在寧夏,賀蘭硯雕刻技藝已經生存發展了200多年,從清光褚年至今,寧夏賀蘭硯雕刻史上產生和造就了一個傳承百年、歷經四代的制硯世家――“閆家硯”,制作出不少代表時代風格的好作品,為后人發展賀蘭硯雕刻藝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技術和經驗。
2 賀蘭硯雕刻的技法與特征
賀蘭硯的雕刻過程比較復雜,要經過選料、相石設計、下料、粗加工、精細雕刻、打磨上光、配盒七道工序方能完成。因賀蘭石天然具有深紫、豆綠兩種顏色,根據石材的這種特點,采用兩種顏色互相襯托,俏彩雕刻各種圖案,就成為區別于其他硯種單一色彩的主要藝術特色。賀蘭硯創作題材廣泛,人物、山水、龍鳳走獸、動物花鳥、草蟲、瓜果皆可入硯。在造型上有隨形硯、仿形硯、規矩形、帶蓋硯等。賀蘭石雕除了硯臺之外還有印章、鎮尺、筆筒、屏風、擺件、石壺、立體雕件等。工藝表現手法講究因材施藝,相石俏彩,雕刻上做工精細,風格多樣,有的清新典雅、有的蒼勁古樸,兩種顏色互相映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國的硯材中獨具特點。
3 賀蘭硯雕刻技藝的價值及現狀
賀蘭硯雕刻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使用收藏價值,從古至今,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社會名人的贊賞。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對賀蘭石硯及雕刻藝術的發展及其歷史、藝術、使用、收藏價值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較高的贊譽。
(1)歷史文化價值。賀蘭硯具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硯文化中獨特而優秀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記述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民族的文化,保護、發展、創新賀蘭硯文化,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對創新發展寧夏地方特色文化產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藝術價值。賀蘭硯雕刻藝術講究“相石”“俏彩”,依據原料的質地紋理和石質中“深紫”“碧綠”二色的分布隨彩造形,這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使賀蘭硯在眾多硯雕藝術品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賀蘭硯及其相關雕刻藝術品由于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已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在《當代中國叢書》(1984年版)中,賀蘭硯在雕刻類刻硯排名第四,其重要的藝術價值可見一斑。
(3)商業價值。賀蘭硯作為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品,由最初的文人用硯發展到多種系列工藝品,集實用、觀賞于一體,目前已成為寧夏旅游形象的代名詞。由于賀蘭硯在生產、銷售方面已形成相當規模,形成廣泛的產業鏈條,在樹立品牌、開發創新方面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
4 賀蘭硯雕刻技藝傳承、發展現狀
賀蘭硯雕刻從第一代傳承人張云亭開始,經過了閆萬慶、閆萬年(第二代),閆子江、閆子洋、閆子海(第三代)以及閆森林(第四代),形成了以閆氏家傳為主的一批傳承群體。但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閆氏一脈能繼承技藝的已然不多,傳統手工技藝已處于瀕危狀況。由于缺少受過專業美術教育的接班人,學此技藝很難在短時期內掌握并形成經濟效益,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一般不愿學此手藝。大部分從業者因技藝、原材料、銷售等原因,收入普遍不高,嚴重制約著傳統技藝的傳承。
5 賀蘭硯雕刻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作為一門承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技藝,賀蘭硯的發展一直受到寧夏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8年,賀蘭硯制作技藝進入銀川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進入第二批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12年12月,閆家硯第四代傳承人閆森林被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與此相關的賀蘭硯雕刻大師張向東、石飚等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陳梅榮、施克儉等被評為自治區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這一舉動很好地體現了政府對賀蘭硯雕刻技藝的重視與支持,大大提高了從業者的自信心和職業自豪感。
未來,寧夏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有效促進賀蘭硯雕刻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1)互利互惠,培養人才。目前,寧夏各級政府已經建立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借此鼓勵賀蘭硯雕刻培養后繼人才,但這只是杯水車薪之舉,真正的人才培養計劃還要依靠分布在各地的賀蘭硯雕刻大師。銀川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塞上雕刻工作室走出了一條培養人才之路。2010年,工作室與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實用工藝美術系雕刻專業開展工學合作的模式,將賀蘭硯雕刻教學與培訓相結合,實現了學校拓展教育實踐,企業補充人才,學生創業創收的“三贏”局面。
關鍵詞:象牙雕刻工藝;象牙原材料;技藝傳承
1 中國牙雕工藝的發展歷程
(1)中國牙雕工藝的歷史進程。
中國象牙雕刻歷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懂得使用陰刻、鏤雕,甚至圓雕等技法來創作,后又出現透雕和鑲嵌。
商代牙料豐富,象牙雕刻盛行,作品風格華美細膩。匠人們采用鏤刻、彩繪、染色加之鑲嵌等技法,使作品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其婀娜多姿與典雅莊重的青銅工藝相映生輝。西周牙雕沿襲商代,凝厚結實簡樸典重又區別于商代的華麗繁密。它的圓雕器物注重立體感,浮雕器物層次變化比較復雜。周代的牙雕主要作為飾品裝飾在戰車、家具、王室貴族的乘輿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
秦因牙材匱乏,由“就地取材”至“外出覓材”,賴達官貴人的顯貴斗富維系,與春秋戰國時代的自給自足形成反差。漢代海上貿易頻繁,象牙來源除東南亞、印度之外,還來自非洲。漢代牙雕以線刻、淺浮雕為主,但也有個別作品采用深浮雕、鏤雕手法,造型別致生動,刀法質樸。
唐繼隋后,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促進了牙雕藝術的繁榮和題材的開拓。到宋時皇家有手工作坊-文思院,文思院下專設象牙作坊,每年大量進口象牙,牙雕規模空前。wWW.133229.Com因城市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宋元之后的象牙雕刻,雖是王榭堂前燕,百姓之家亦可見。
明清牙雕工藝枝葉繁茂,南北兩派工匠鍛造了中國牙雕史上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輝煌篇章。“天下熙熙,皆為象牙來,天下攘攘,皆為象牙往!”為其寫照。
(2)中國牙雕工藝的地域特征。
廣州為南派代表。廣州得通商口岸之便,象牙原料豐足。以鏤空技法獨步天下。鏤雕象牙球為其一絕。象牙球又稱“鬼工球”,整塊牙料鏤空成多層,每層厚薄均勻,轉動自如。1915年巴拿馬國際工藝博覽會上,日本和中國同時送展象牙球,評委將兩個象牙球放進水中煮,結果日本用膠粘合的象牙球遇水而裂,中國象牙球完好無損。另一絕藝是象牙編織。在特定溶液中軟化象牙后劈成薄片,再打磨編制。品種有象牙席、宮扇等。因耗工費時,難度極大,作品價值連城。
北京為北派典范。因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故,作品堂皇高雅,靜穆大氣,有皇室氣質、王者風范,以宮廷牙雕為主。題材則多為古裝仕女、人物、山水、花鳥,做工細膩,具繪畫筆意,裝飾精細瑣碎,著色填彩均有章法,在康熙、乾隆兩朝達到頂峰。制作上流于炫耀技巧,精細繁復。至道光、咸豐后,國勢衰微,漸見消亡。
牙雕工藝興于商,衰于秦,后又復興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故從整個中國牙雕發展歷史看,它的繁榮衰落與國勢天賜密切相關。
2 中國牙雕工藝的發展現狀
象牙有“有機寶石”的美譽。滑潤瑩澈如玉、紋理細密規則,易受刀,用以雕刻精巧的器物。可怕的是象牙的巨大價值為大象種群帶來了屠戮的命運。
上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熱衷于象牙首飾,在日本,象牙被制成各種工藝品和日用品,如筷子、佛珠、茶具、日本樂器三味線、鋼琴鍵盤、首飾、印章等。中東的石油富豪們用象牙做建材裝飾豪宅。大量耗用象牙使國際市場上每天的象牙交易量竟超1噸,對非洲象的濫捕濫殺使得野生象群急劇減少,象牙價格飛漲。牙料在解放前3美元1公斤,從2004年至今,價格已經翻了4番,達到每公斤850美元。偷獵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虐殺從一開始就成為他們天然的選擇,他們用斧子殘忍地砍掉大象的頭部,再抽取出象牙,巨大尸體被丟棄在原地的血腥凄涼的場面令人毛骨悚然。由于獵殺泛濫,非洲象與亞洲象早已被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野生動物物種。
象牙雕刻藝術與物種保護的目標發生沖突,中國的牙雕業不可避免地遭人詬病而地位尷尬,前景渺茫。禁止象牙貿易,牙雕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原料斷檔始終是懸掛在牙雕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北京牙雕廠自1990年以來就只能用1990年前進口的庫存原材料生產,幾年之后僅存的不到20根的牙料用完后也許就要停產。因無牙可雕,廣州牙雕大師馮少俠的女兒馮惠盈今已不知所終,北京象牙廠員工從最盛時的800多人銳減到今天的40多人,北京和廣州兩大象牙廠慘淡經營,許久都未能招募新人。不復當年牙雕名列北京民間工藝的“四大名旦”——牙雕、玉雕、景泰藍、漆雕之首的輝煌往昔。
3 牙雕藝術的未來
首先是生產原料問題。目前,尚能從事牙雕工藝的唯有廣州大新象牙廠和北京象牙雕刻廠等八家企業,主要是靠庫存少量象牙維生。藝人們被迫利用河馬牙、猛犸牙、魚牙、駝骨材料等其他動物的齒骨來替代生產和貿易。早在19世紀,德國商人就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發現了一種被稱為“象牙椰子” (corozo nut,棕櫚科:phytelephas macrocarpa)的植物,其胚乳曬干后色澤質地美如象牙,硬度同為1.5,被稱作“植物象牙”,據說能替代象牙材料。但最近國際已摒棄了死板的“禁牙令”,允許從自然死亡或者因病射殺的大象身上獲得的象牙貿易,象牙雕刻藝術又現一線生機。日本成為唯一被允許進行象牙貿易的國家,可以一次性從南非進口60噸象牙。由于動物保護主義者稱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象牙走私目的國,中國的象牙貿易請求卻未獲通過。
其次,象牙雕刻專業人才的培養未受足夠重視。比材料更珍貴的雕刻技藝同樣遭遇冷峻現實。一個入門者,通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夠掌握象牙雕刻的技術,要想雕刻出真正的象牙藝術品,還需經過十年左右歷練,再想小有所成,就得殫盡竭慮嘔心瀝血付出一生。牙雕大師的藝術生命十分短暫,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時光都花在學習上,步入中年才能有所進益,從事完成高品質的作品。及至晚年,手顫眼花已不堪勝任精雕細琢。一件精美作品的完成,快則幾月,慢則幾年!因此牙雕業成品率不到10%。新人不濟,導致從業人員的老化非常嚴重。僅有的幾位牙雕大師年齡均在50歲以上。目前,國內高校也無象牙雕刻專業,美院培養的學生在實踐上也無法適應生產要求。此外,象牙不但硬而且脆,雕起來與木骨等其他材料的手感有很大不同,雖和木雕和牙雕相似,但即便是紫檀、花梨木等質地硬度和象牙相類的硬木,也缺乏象牙的韌性。用象牙可以雕出昆蟲纖細的觸角,凌空顫動,其他材質則無法實現。牙雕的高超技藝還需要經年累月的實練,由于象牙原料緊缺,給新人提供練習用的邊角余料都極為有限。照此趨勢發展,等到現在從事牙雕的人退休,缺乏新鮮血液加注的牙雕業,或許就將謝幕成為歷史了。
此外,在這門高難度的行業中有著極為嚴格的行規,不輕易傳授外人,收徒亦有嚴格的限制,傳男不傳女。如要拯救這項瀕危絕技,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藝術大師也應打破陳規與政府通力協作,盡可能利用現有科技手段收集整理匯編牙雕工藝技能的第一手資料,記錄保存牙雕工藝的制作流程,工藝技巧,以供后人學習傳承。
4 結語
從物種保護的角度來看,在市場需求旺盛,象牙工藝品價格直線上揚的今天,似乎無法去勸說偷獵者良心發現放下屠刀,而無疑應該摒棄依賴野象生命與鮮血滋養的象牙雕刻工藝,但從藝術的角度出發,這門技藝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它是世代能工巧匠心血與智慧的凝結,它的衰亡同樣令人痛惜。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f•卡特在《表土與人類文明》中寫道:“文明之所以會在孕育這些文明的故鄉衰落,主要是由于人們糟蹋或者毀壞了人類發展文明的環境”。人類要走出窘境的道路只有一條,這就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遵循自然界平衡的法則,在保護和攫取之間尋找一個新的交匯。當新一代的象牙工藝品以耀人眼目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眼前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野象群悠然自得地徜徉藍天白云之下,我們才將擁有一個更加和諧的生存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藝術設計專業雕塑類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思路與教育理念,堅持以與時俱進的態度提高整體教學效果。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要堅持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雕塑內容與相關技巧進行定義與重塑,在不斷探索中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在當代藝術作品設計與創造中,雕塑是構成環境藝術設計景觀的最關鍵要素之一,對于增強環境藝術整體美觀和提高雕塑家的實際設計與規劃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構建積極的環境景觀空間表現因素,不斷發掘雕塑潛在的視覺功能。每一類雕塑都象征不同的認知空間、理解空間與審美意識空間,對于啟迪觀眾審美智慧具有重要功能,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將二維空間習慣積極轉換為理性三維空間的觀察分析模式,有利于雕塑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近年來,各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類學生在數量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也出現了激增現象,給教師教學帶來了較大困難。尤其是不少學生在入學前缺乏必要而專業的系統性訓練,因而其素描人物與選定色彩靜物的能力相對而言比較薄弱,給專業教學帶來了較大挑戰性,不利于專業教師實施完善而統一的教學目標。然而,科學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學生創造了很多契機,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為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帶來了可能性。教師通過完善教學機制,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雕塑能力和專業素質。
二、藝術設計雕塑課程改革方案探索
近些年,國內外諸多教育科研機構對藝術設計雕塑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教育模式進行了不斷探索與實踐,從本質上創新了雕塑課程理論的應用途徑,優化了整體教學改革效果。尤其是我國一些藝術設計類高校在引進包豪斯教學模式之后,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雕塑學科教學成果的進步與完善,促進了藝術設計雕塑專業學生知識的提高。然而隨著高校教育理念和體制的不斷優化調整與更新,藝術設計雕塑課程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斷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經驗和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提升雕塑課程教學的專業化水平。
1.完善注重理論兼顧技法的教學理念
藝術設計專業雕塑課程需要以技法訓練為基礎不斷深化和升華其理論教學。在雕塑課程中融入較多的專業技法,能夠提高教學系統的整合性與多元化功能,而在藝術設計專業雕塑課程中進行相關理論的培養與教育,可以進一步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雕塑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將技法訓練與理論指導相結合,突出理論指導的必要性,通過采用圖文并茂的圖片對照教學法緩解因單調性理論授課給學生帶來的情感疲勞,有效減少學生學習雕塑課程的隱性枯燥感;通過在設計專業雕塑課程大綱中融入較多的優秀作品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鑒別欣賞能力。學生通過學習與模仿、解讀與分析優秀作品內容,能夠全面提升認知能力,加強對于雕塑課程本質性內容的理解,增強教學效果。此外,高校還要注重宣傳與普及雕塑技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增強技法運用的靈活性與主動性,使操作技能更加嫻熟。
2.“本末倒置”教學法與真題真做、設計為主的實訓模式相結合
藝術設計專業雕塑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有著較大區別,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雕塑課程,全面提升多維空間想象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習熱情。因而在雕塑教學中,相關指導教師可以采用先進行實訓再教授理論再到實訓的授課模式,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操作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動力與熱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避免教師盲目授課、學生被動聽課,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探索學習。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各類裝飾性較強的動物和人物雕塑,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泥性,而且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意識,對于增強課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而真題真做的實訓教學模式更加能夠提高學生的真實設計水平與能力,讓學生在雕塑素材搜集與積累、雕塑主題收集與選定、雕塑材料設計與應用、雕塑工藝判斷與提高中全面提升創作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實訓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引導學生不斷升華自我,幫助其養成嚴謹治學的良好態度。
3.“考、評”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模式
在藝術設計專業雕塑課程教學中運用“考試”與“評價”相結合的教學機制,可以幫助學生營造積極有利的、真實可操作的文化氛圍,從而給學生帶來更加真實性的課堂體驗效果。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的雕塑設計題材、設計內容以及設計形式與材料,從而提升個人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加強考試后的公開評價,能夠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學習水平,進而對自身不足和缺陷進行及時彌補。此外,采用真題真做的教學模式還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相互評價、自我評價與教師專業點評機制效果,使藝術設計專業雕塑課程更具有生命力。
4.課后交流總結與知識更新相結合
木偶頭的制作材料上選是樟木或樟木根。樟木紋理結構交叉細致,具有驅蟲功用,不易蛀蝕,可保木偶頭“長命百歲”。但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木偶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Q的問題和缺憾。偶頭在雕刻完成最重要的工序是“粉彩”。傳統的粉彩工藝須先給它“打底”等過程:先把水膠加水加溫稀釋,然后控制溫度和粘度,適時裱上絲或綢或綿紙。陰干后讓膠水繼續稀釋,加入不同比例的海土。前后各刷三遍,根據情況再增補工序。由于工藝工序過于繁雜,歷時太久,且經過層層刷粉土容易造成土層厚而不均,在演出過程中容易發生碰撞、開裂。如果在全國各地演出,南北氣溫反差太大會造成開裂脫落,為了彌補傳統偶頭制作的不足,解放后,我團數代偶頭雕刻藝術家在新材料的選擇、應用和制作工藝創新作出了許多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傳統木偶頭的雕刻線條刀紋較深、角度呆板,要依靠數遍的粉刷和不斷填充海土,不斷地打磨整形,才能消除棱角,產生圓潤感。如果遇到活動結構時,它需要留出補土的空間,這樣使得結構無法精確緊湊,活動空間距離小,不能夠活靈活現。加上偶頭造型程式化、固定化,都使之不能夠適應當今木偶劇題材廣泛的需要和觀眾審美觀的變化的需求。
泉州木偶頭的傳統形象有口、目單獨活動的偶頭。江加走先生創作的“白N”形象,才有三塊組合成形的形象。傳統木偶嘴巴活動是留住上唇,口縫中線到兩邊嘴角下到脖子前點,直線往下挖掉清空,形成直角空間。另外安裝一塊能夠活動的下唇下頦,找中點插上軸,安裝牢固就算完成。正面看有二條連接縫。這形象還未到完美,活動時軸線與造型的關系,就產生凹凸,又與肌肉外輪廓線產生不用步變化,從而產生變形的缺陷。這樣的制作做“缺嘴”角色還算湊合,但用在“媒婆”角色就顯然不夠完美了。
傳統偶頭活動的眼睛用在“北”頭能使人物有兇惡感和有變化感。但是由于傳統粉彩工藝的關系,眼輪匝下肌厚度變厚而使活動量變小,加上提線木偶頭有向下看的特點會產生舞臺上表演活動不明顯的缺陷。
“三塊組合”的偶頭即脖子、枕骨、頭骨外殼到眉弓位、雙邊嘴邊(臉)算一塊。眼睛、鼻到上唇上齒、側面到雙眼外邊角,直線向下算一塊。下唇下齒下頦算一塊。因為都是直線向下,不因形而變。因而形象完整性不足,破壞了外形的整體感,同時,由于內部安裝是下頦嘴至下斗這塊向上頂。從而帶動眼睛和上唇活動。中間這塊在制作時,背面雙邊留出槽位,中間一支竹軸穿到顴骨位固定。這樣的制作方法使偶頭的臉部表情活動無法一次到位,且有活動度不大的缺陷。
為了解決傳統木偶頭的雕刻制作方面的不足之處,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團以林聰權大師為首的偶頭雕刻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銳意創新,摸索突破,取得了突破的成績。
我們在反復研讀劇本,精確理解劇情中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在劇中的情感變化。既重視形體的把握,又重視從形體上捕捉變化,細節處理創作出許多別具風采的人物、動物形象。僅舉神話劇《火焰山》的偶頭制型與雕刻制作為例加以說明。
《火焰山》的鐵扇公主她第一場出場時是以大旦形象出現,既賢惠良母之溫柔又帶些富貴嬌情之感。再次出場的鐵扇公主要跟孫悟空打斗,這時形象則是采用了武旦的造型加上那雙能眨動的大眼睛和長睫毛,讓觀眾形象地感受到她剛勁、雄健、略帶男兒氣概的煞氣。
孫悟空火眼金睛,雙眼眨動讓人感受到他的機靈和堅定。猴形嘴巴因形而作,活動幅度大,一動就有活潑調皮之感。耳中取出金箍棒使觀眾感到他身懷絕技能夠說變就變,既可愛又有氣勢。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 藝術基礎課
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立,源自于20世紀20年代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立,包豪斯的教學理念是追求各種造型藝術之間的交流,建筑、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都被納入到包豪斯的教育課程體系之中。
1 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藝術設計與創作、研究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培養能在藝術設計、藝術設計教育以及研究領域、書籍裝幀設計、網頁設計、動漫造型設計等相關藝術設計領域工作的專業人才。對于平面設計方向:重點培養企業形象設計、包裝設計、書刊設計以及廣告設計等專業設計師;對于環境藝術設計:重點培養專業環境空間設計師及環境空間研究人才;對于工藝美術設計專業:重點培養掌握工藝美術方向人才,需要具有較高水平工藝美術設計、創作、實際操作能力,能夠熟練運用計算相關設計軟件進行設計,能夠在各類藝術產品設計公司、藝術產品設計工作室及工藝制品企業中,獨立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創作與加工的高層次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對于產品設計方向:重點培養能在企業、科研單位、學校從事產品開發、產品造型設計、信息設計、公告設施設計的人才。
由以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見,藝術設計專業非常強調藝術設計能力、藝術修養和水平的培養,而藝術造型能力的培養,均離不開藝術基礎課程的學習和研究。
2 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學習內容
主要學習藝術設計和藝術理論,通過藝術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藝術設計方法和藝術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最終要將所學應用到實際之中去,也就是要學有所用。更高層次的要求,是能夠設計出符合應用要求、時代要求和自然規律的藝術作品(產品)。能夠將所學進行創新或者創意形式的設計,能夠將中外的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作品中有所體現,并對文化進行傳承,因此要求設計者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造型能力,有比較全面的藝術文化修養、較強的設計和實踐能力,能夠成為設計發展領域的主力軍。
3 藝術設計專業的方向細分化
藝術本身分為兩個大類:(1)純美術類專業,例如:國畫、版畫、油畫、雕塑、書法等;(2)設計類專業,例如:動畫設計、平面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雕塑設計、室內裝潢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廣告設計、展示設計等。
中國開設的藝術設計專業,為了更符合中國國情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其專業更加細分化,主要細分化的專業方向以及藝術基礎課程設置情況見表1:
由表1可見,無論是藝術設計方向細分化之后的哪一個方向,都必須學習素描、色彩、表現技法和三大構成等藝術基礎課程,也就是要求具備扎實的藝術基礎造型能力。因為藝術基礎課程是對造型、色彩基礎能力的培訓和訓練,藝術基礎課研究和學習的對象是事物的造型與結構,是利用光與影、色彩等在平面之中來塑造三維空間,是培養人的觀察能力和再造能力,是繪畫者內心世界的一種反映。通過該種形式的訓練,可以訓練對空間的認識能力、空間造型能力、色彩的辨識能力、對色彩的應用能力、各種表現形式等,這些能力是設計專業實際應用過程中必然會用到的,也決定著一個設計者未來的發展空間。
以動漫設計專業為例,各種動漫造型均需要以大量的繪畫手稿作為設計基礎,然后通過計算機進行后期加工和處理,如果沒有大量的素描、色彩以及寫生作為前提,很多生動的造型都將無從談起。沒有藝術基礎課程作為支撐,不理解空間、色彩的概念,塑造的造型必然是綿軟無力、不能夠打動人的,也必然是沒有自身特色和影響力的。
事實上,許多設計專業的設計師也會經常去各地寫生、采風,這一方面是設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積累設計素材和尋找創作靈感,畢竟藝術是來源于生活之中的。在現代的很多設計作品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與純美術作品相互結合的設計作品,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說明了藝術基礎課對設計專業的重要性。
4 細分化的藝術設計專業對藝術基礎課程能力要求的異同
經過細分化的藝術設計專業,針對不同的方向,對藝術基礎課程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如表1中所示,廣告設計專業的藝術基礎課程更傾向于創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因此,設置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等課程,注重開發學習者的創意和設計能力;而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其發展方向是化妝、美發造型設計、整體人物造型設計,因此,要求在藝術基礎課程的學習中,能夠了解人物面部的肌肉、骨骼關系,并熟悉虛實暈染技巧,能夠用繪畫形式表達自己的設計意圖,在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的化妝教學中也證明,具備比較扎實的人物面部繪畫能力的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好肌肉、骨骼的走向,能夠在人物化妝、尤其是老年妝的刻畫時表現更好,并且在整體人物造型的設計中,會相對更有表現力和創造力;而服裝設計專業,要求學生能夠用效果圖的形式,將自己的設計表達出來,因此要求設計者對人體比例關系、人體基本的骨骼、肌肉有所了解。
總之,細分化后的藝術設計專業,在對藝術基礎課程有共性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還有各自的特色能力要求,這是不同藝術設計方向的特色所決定的。
5 藝術之間不應該是割裂的
在藝術設計的專業學習中,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沒有藝術基礎,并且不理解純美術與藝術設計之間的關聯,認為這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個領域,因此,在主觀上拒絕或者抵觸學習藝術基礎課程。
事實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藝術家都是多面手,他們多是融合繪畫和設計于一身,能夠將兩者完美地進行聯系和結合,將純美術應用在實用藝術領域。以達·芬奇為例,他不但是優秀的畫家,還是優秀的造型家、解剖學家、設計師;再有米開朗基羅,是造型藝術家、畫家、雕刻家。他們不同于現代社會中分工具體化的美術家,畢竟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最終都是為真實生活而服務的。
20世紀的荷蘭畫家彼埃·蒙德里安,是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他獨特的繪畫風格被大量應用在服裝設計、服飾設計、家居設計領域,表達了簡潔、明快的節奏感,是對自然力量和自然本身,以及對簡單化生活的一種追求。
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一直都存在緊密的聯系,優秀的藝術家應該具備成為一名優秀設計師的潛質,而且也應該成為優秀的工藝設計師。
藝術設計與純美術的分離,是后工業化的結果,是生活領域細分化的結果,細分化可以給人們更多的發揮空間,并產生各種新領域,但是繪畫與設計仍然是緊密相連的,因為它們之間的藝術規律是一致的。因此,在實際生活的應用中,不能將兩者割裂開。
6 針對目前學生藝術基礎能力薄弱的解決辦法
針對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藝術基礎能力相對薄弱的情況,以及學生對學習純美術課程實際價值不理解的心態,建議可以采取“逆向教學法”,也就是從實際專業方向入手,先進行動漫造型設計、藝術造型的表達,當學生不能夠、也沒有能力表達自己設計意圖的時候,必然會意識到藝術基礎薄弱是個問題,相對會對藝術基礎課程有所重視;也可以采用更靈活的教學形式,例如:聘請企業一線設計人員、往屆畢業生現身說法,或帶領學生深入到企業中去,體會設計企業(行業)對藝術基礎能力的需求。
7 結束語
怎樣更有效地開設藝術設計專業藝術基礎課程,使課程能夠更有效地輔助藝術設計專業本身,還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共同努力和重視,這也是我國藝術設計專業長遠發展必然要面對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