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定位;目標;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2-2944-04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ongqing City

YE Zhi-qiang1,HE Chun-yuan2,PI Jing1,MA Qiang1

(1.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2.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ongqing 40004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main power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etermine that Chongqing city must take the road of with its own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in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go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ut forward clear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ongqing city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target was proposed, and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6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above conten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accelerating Chongqing′s ty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positioning; goals; suggestions; Chongqing city

農業科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農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第一生產力持續發展的保障,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1]。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的關鍵時期,而農業科技創新是我國應對市場競爭,緩解資源壓力,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2]。重慶市是一座“大城市”與“大農村”共生、“大山區”與“大庫區”并存的大城市,雖然工業現代化突飛猛進,但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仍受限于自然條件的約束[3]。重慶市90%以上農村是丘陵、山地,其中山地面積占76%,因而自然條件決定了重慶市農業要立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發展,走現代農業之路[4,5],即特色效益型農業現代化之路。

重慶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推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6]。當前重慶市正按照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和“314”總體部署指引方向,圍繞五大功能區建設,整體謀劃,科學布局,以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為支撐,努力推進全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整體躍升。在深入分析了當前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成效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定位與目標,研究探討了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建議,對加快推進重慶市特色效益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參考價值。

1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成效與存在的問題

1.1 主要成效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迅速,并取得一些顯著成效。一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已基本構建,已基本形成“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應用”三大板塊,即科技創新、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形成前后相繼而又相互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科技引領特色效益型農業的發展儲備了較好基礎。二是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類大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40余個,主要有已建成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西南大學、中國畜牧科技城等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柑橘城、重慶農科城等。三是全市農業科技優勢學科與優勢領域影響力正穩步提升,如在家蠶基因組、榮昌豬、淡水魚、長采收期柑橘、耐熱粳稻、糯玉米、加工型蔬菜、甘藍型黃子油菜、雜交小麥、高淀粉甘薯等動植物良種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擁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得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舞臺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成效突出。據近十年來相關資料,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十分突出,已獲得了各類科技獎勵150多項,科技對農業增效增收貢獻日益顯著,其中2012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0%。

1.2 主要存在的問題

1.2.1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科技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最終將體現在通過創新活動而形成的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和加工業等相關聯的良種、技術、方法、產品及其他技術形式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上。雖然目前重慶市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總量似乎已經不少,但相對于幾十種作物、幾十類畜禽水產品種及近百個農業小行業而言,科技創新成果數量所占比例還是過低。從2006~2012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獲獎情況來看,其中涉農獲獎科技成果39項,占全市科技進步獎總數(808項)4.4%。然而,全市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僅為50%,這與發達國家和我國發達地區農業70%~80%增產增效來自于科技進步還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60%,雖然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但遠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轉化率。這表明重慶市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弱,重大突破性成果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對農業貢獻率也不夠高,不能完全滿足重慶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4,6]。

1.2.2 農業科技研究結構不合理,產業適用性較差 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極為廣泛,從生產到加工,從產前到產后,從田間到餐桌,從自然環境到社會經濟均與農業科技創新息息相關。由于長期受到我國農產品供給不足影響和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僵化等因素影響,導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往往目標單一,農業科技人員要么只重視理論研究而不夠關心科技產業應用價值,要么只重視拿來就推廣應用而不重視基礎研究,從而導致農業科研結構不合理。重慶市農業科技獨立研究起步較晚,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水平相對其他兄弟省(市)還不夠高,不合理的科研結構表現更為明顯具體如下: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基礎性原創研究較少,存在重科研輕中試、重研究輕轉化,重產中輕產(前)后研究,致使農業科技成果呈現出常規技術多,高新技術少;提高產量技術多,提高品質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技術少;組裝配套技術多,創新突破性技術少;產中技術多,產前產后技術少;知識形態技術多,物化硬件產品技術少等特點。這些短板均表明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還不足,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適應性還仍然比較差,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全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的現實需求。

1.2.3 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創新發展條件差 農業科技發展源頭是農業科研投入,農業科研投入是開展農業科學研究的物質基礎,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7]。由于農業是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基礎性產業,因而國內外農業科技投資主體仍然是公共財政。近年來我國財政對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強度一直處在農業生產總值的0.25%左右,與國際平均水平1.00%還有較大差距。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政策保護措施逐漸失效,政府又不斷強化民生基礎保障的農產品價格調控,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十年如一日似的微幅上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很難取得生存空間。這對于受制于山地、丘陵特殊地理條件限制的重慶市而言,傳統農業已不能更好地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來提高生產效率,導致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生產更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更應該依靠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研發出符合區域特點的農業科技成果并推廣應用,才能實現全市特色效益型現代化農業產業升級和轉型。但是,由于重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不完全具備科技投資能力或投資積極性不夠高,企業在農業科研投資中所占比例僅為0.1%,低于全國2.0%的水平,大大低于工業化國家50%水平[8,9]。同時,由于重慶市定位于工業化城市,農業生產總值相對較少,農業科技投入未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全市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水平還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導致重慶市農業科研研發平臺條件日益落后,科技研發團隊實力逐年減弱,突破性農業科技成果已形成越來越困難。

1.2.4 農業科技產業化滯后,企業難以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重慶市農業現代化之路受自然條件和規模化程度低的嚴重約束。重慶市山區面積76%,其中中低產田70%、15度以上坡耕地50%,耕地有效灌溉面積30.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均耕地僅為573 m2(剛過國際警戒線566 m2),比全國人均耕地(933 m2)和世界人均耕地(1 920 m2)都少。戶均經營耕地2 000 m2,規模僅為全國平均的1/2、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導致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都難以適應生產規模化、品種專用化、經營產業和服務社會化的發展[8]。人多、地少、地差導致重慶市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十分滯后,至今全市只有極少數農業企業基本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科技研發體系。絕大數農業企業還仍然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成果來維持運轉,缺少具有高科技含量名牌產品和技術獨占性或服務獨占性的產品,更缺少高素質的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市場開拓營銷人才及高水平信息資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因而目前重慶市農業企業還難以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2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與目標

2.1 戰略定位

根據重慶市農業自身特點和產業需求新形勢,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應定位于“兩個增強”。一是著眼于增強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和成果孵化平臺的持續創新能力。以涉農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及時有效地為全市發展特色效益型農業提供科技支撐、攻克關鍵科技瓶頸和破解產業發展關鍵科技難題,并結合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成果示范推廣。二是著眼于增強農業農村經濟核心競爭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主動適應市場對農產品種類及其質量安全的需求,按照“追求高水平、實現新跨越”基本思路,推動全市農業科技進步,夯實農業農村經濟的行業科技基礎。

2.2 戰略目標

重點推進以農業科技進步促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核心目標,提高農業發展整體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達到特色產業優勢突出,現代農業高技術應用成效明顯,農業科技創新環境得到優化,科技研發實力顯著增強。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上,抓住我國擬建設10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區域中心這一機遇[10],以建設長江上游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基本目標,爭取多角度進入國家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更多的區試、試驗、示范基地成為國家級試驗站,構建層次分明、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在農業關鍵產業科技創新上,重點在農作物良種、優質高效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信息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等主導產業上,爭取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力爭到“十二五”規劃末,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0%。

3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建議

3.1 實施“三個帶動”,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目標

一是發展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帶動農業科技進步。重點深化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領域研究,增強區域農業特色資源研發能力,著力推動種質資源創新、生物特色育種、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綠色農用生物制品、綠色食品加工生物農藥、農牧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領域科技創新。二是強化優勢產業,帶動農業整體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重點以柑橘、生豬、糧油、草食牲畜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以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地道中藥材、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特色水產等特色農產品為切入點,搞好技術開發和成果轉讓,落實試驗、示范、推廣、研發項目,提高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產品科技含量,促進全市傳統農業的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創新農業科技研發合作機制。抓住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機會,深化與國內外涉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各類科技企業的交流合作,積極構建開放式的區域性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建設內外交融、合作共進的科研隊伍,以帶動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農業科技發展格局。

3.2 構筑符合重慶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研發體系

一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機構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研發核心。重慶市農業公益性科研機構主要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涉農院系、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重慶水產科學研究所以及區屬三峽農業科學研究所、涪陵農業科學研究所、萬州水產研究所等,這些機構主要承擔基礎性、關鍵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各個農業科研機構還應該在自己優勢學科、特色學科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獨樹一幟,同時培育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建成全市農業科技研發的核心。二是建立以政府為主、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農業相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已毫無競爭優勢,加上重慶市特殊地理氣候環境,對推廣難度大、費用高、風險大、社會生態效益好而直接經濟效益不顯著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政府應繼續起主導作用。同時,加強培育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與農戶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使之成為科研機構的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技術等研發成果的中試基地,才能不斷向企業輸送高新科技成果,提高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逐步形成重慶市農業企業特色突出的核心競爭力。

3.3 構建區域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重慶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進程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機制。2008年起全國農業科技工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集中力量解決一批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問題。目前,重慶市已有1名首席科學家、19名崗位科學家、12個綜合試驗站進入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設立的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綜合試驗站。根據重慶市的特點,相關部門已組建了相應創新團隊,對糧油、生豬、蔬菜、柑橘、蠶桑、茶葉等主導產業和對重慶市現代農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分別設立技術研發中心,進行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聯系和溝通,爭取更多的科研機構、科技人員進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3.4 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宏觀引導。建立農業科研基礎性科研投入機制,以科研機構編制人數為基數,預算基礎科研工作經費;依靠政府設立的“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資金”專項,加大農業基礎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充分利用“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項,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二是引導農業企業加大科技資金投入。通過市政府及區縣理論的政策引導,逐步使農業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特別是對那些困難農業企業,要在科技創新上給予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三是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農業科技。重點加強資本市場運作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向農業科技投入,努力拓寬吸引外資、個人等多元農業科技資金投融資渠道,也可加強農業研發機構與農業擔保公司等經濟組織有機銜接,多渠道融資,以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經費少的瓶頸問題。四是加大對科技資金投入的引導。鼓勵引導資金向重點農業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投入,特別是向被列入到農業科技發展戰略任務中重點發展領域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5 優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結構,全面提升人才隊伍質量

一是在搞好人才體系布局。從全國層面來看,在國家農業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中,重慶市優勢學科盡可能爭取列為國家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國家綜合試驗站,其科技人員進入科學家崗位。從重慶市層面來看,高層次科技人員分布不均,科技平臺分布不均,區域性差距大。全市4.9萬名農業高層次科技人才中,90%集中在主城區,其余10%分布在萬州、涪陵和永川。雖然全市有4萬余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分布在各區縣和鄉鎮,但普遍學歷不高。科技機構的90%分布在“一圈”經濟區,80%的科技機構集中在主城區。因此,在人才結構布局上,要建一支基礎實力雄厚、研發工作過硬、能理論聯系實際、科技創新能力強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也要建立一支推廣轉化成果能力強、能指導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二是加強農業人才培養。承擔農業科技創新任務的單位要有計劃地培養、引進和交流國內外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和綜合交叉學科人才。到2015年,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應提高,避免人才斷層和知識結構單一。同時還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支農民技術員隊伍。

3.6 實施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戰略,引領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一是走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道路。對科技開發能力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科研單位或科研部門,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對科技成果進行產品的研究開發及生產銷售,形成科研(育種)、生產、經營、示范推廣、質量檢測和售后服務一體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也可以與龍頭企業合作實施產業化經營,主要利用農業龍頭企業資金、生產經營體系優勢,科技成果以出讓、技術入股等形式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還可以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園轉化科技成果,重點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展示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增強農業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針對重慶市傳統農業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特點,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辦和成長需要優良的孵化環境,尤其是對初創階段的中小農業科技企業,需要建立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增強創新能力,并制訂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稅收優惠等政策,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管理科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規模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

參考文獻:

[1] 馬曉燕. 統籌推進重慶農業科技創新發展[N].重慶日報,2012-05-17.

[2] 李麗莎.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綜述[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9):5722-5724,5726.

[3] 唐園結, 何蘭生, 鄧 俐, 等. 探析重慶山區特色效益農業之路[N].農民日報,2012-11-05.

[4] 陳 鈞, 劉小磊. 重慶立足“四化”發展現代農業[N].重慶日報,2013-07-18.

[5] 王澤農. 重慶“四化”并舉主攻特色效益農業[N]. 農民日報,2012-11-13.

[6] 柏振忠.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4):39-41.

[7] 郭文寶,馬 青.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2):20190-20192.

[8] 譚華玲. 重慶市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戰略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09.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范文第2篇

(一)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不足,資金環境有待優化資金不足往往導致技術創新不力,而在農業技術創新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是農業科研資金不足。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公共投資強度為3.4%,英國的農業科技公共投資強度為2.29%。而山東省這一比例僅為1.3%,遠低于發達水平。二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經費缺乏。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人均技術總經費和人均推廣經費不斷下降。三是農業科技單位負擔過重,主要是離退休人員多,負擔重;單位投入成本過高,資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負擔,加上還承擔了許多社會義務,導致了科技經費被轉移及挪用。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數農業科研單位設備落后,大多數還停留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設備陳舊、圖書資料少、現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積綜合試驗基地少。由于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僅具有應用常規技術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術的設備和能力。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

(二)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分配不夠合理,科研與生產脫節在農業系統內,農業產學研脫節,教學、科研、推廣之間不協調,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不暢。一方面,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分別隸屬于各級行政主管部門。農業科技人員又分屬于各個研究所、高校,其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直接由單位和上級領導決定。這樣一來,必然出現農業創新與農業生產的“兩張皮”現象。另一方面,農業科研項目的確定、農業技術推廣和擴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決策和行政推動的做法,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院校大部分課題結題后,其成果束之高閣或采用率不高。此外,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來說,農業新技術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嚴重。農業科研單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許多成果卻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由于對農業科技的評價,往往停留在上。這就導致多數農業科學家、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時間和經費花到了怎樣發論文上,而不是如何解決農民急需的良種、良法問題。

(三)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短缺,人才隊伍不穩定作為農業大省,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需要大量人才。但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與現實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嚴重不足。目前,農業技術人員中,大學以上文化水平的僅占37%。據有關統計資料,山東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才有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發達國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一方面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農業研發機構中的農業科技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缺乏,導致高新技術研究乏力。另一方面又因環境、待遇等因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變得相對困難。大學生中學農專業的人少,學農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力爭不搞農業的卻很多,最終分到農業科研單位、部門的卻又想方設法要跳出“農門”的也為數不少。而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尖端人才的流失問題更為嚴重,導致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很不穩定,成為影響山東省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有關科研院所反映,近年來每年科研人員的流出率為職工總數3%~5%,而且是以副研究員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術后備力量流失為主。

二、優化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環境的對策

(一)增強創新意識,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農業科技創新有著很強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迫切要求政府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制定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措施,從而從根本上保證農業科技持續創新能力。一是進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勵農業科研創新的法規,以法規規范國家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的力度,用法律保障農業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繼續保持對農業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地位,特別要保證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的資金需要。二是構建利益協調的激勵機制,制定優惠政策,拓寬農業科研經費投入渠道。鼓勵、吸引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撥款投人、輔以科技貸款、社會投入、自身創收反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人體系,逐步改善農業科研手段,為農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條件。三是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制度。制度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深層保障。這就需要不斷完善農業科技管理,形成綜合協調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讓一切科技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對于基礎性公益性的科研項目可以由政府整體安排,對于應用性的研究項目應由農民根據市場需要來誘導科研機構進行研究。總之,政府創造公平、寬松、自由的政策環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農業科技的創新。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科學研究成果表明:當一個國家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產值比重大于2%時,該國農業科技才會出現原始創新,農業與國民經濟及其部門才可能協調發展。荷蘭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推廣應用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穩定經費投入密不可分,荷蘭農業科研經費60%以上來源于政府的投資。因此,政府應把農業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加大農業科技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在各級財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一是加強對農業科學領域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資金投入。2012年新修訂的《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第七章明確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年增長幅度應當高于本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年增長幅度。二是加強科研機構科研儀器設備和人員經費投入力度。三是加強農村科技基礎研究領域的財政投入。四是加強在正外部性強、知識產權難以保護以及重大科技項目上的投入。此外,政府不應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唯一主體。目前,在美國,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的研發投入約占全國研發投入的70%。與國外企業廣泛參與農業科技研發不同,我國私人企業在農業科研投資中的比例不足2%,且科研投資高度集中于農作物。因此,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應穩步推進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角色轉變,引導企業開展多方面的應用研究,與政府形成合力,共同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范文第3篇

摘要以山東省為例,回顧了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強農業科研創新體系、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強農業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體系、農業科技人才創新體系平臺和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五點建議。

關鍵詞自主創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1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1農業科研綜合實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科結構、專業設置不盡合理,機構重復交叉。山東省農業科技機構雖然經過幾次積極調整,科技體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專業和機構設置上仍然存在設置不合理、機構重復交叉等問題,突出表現為“三多三少”,即種植業學科多、其他學科少,傳統學科多,新興學科少,產中領域研究學科多、產前、產后領域的學科少。二是農業科研機構和隊伍大而不強,農業科研方向、任務的調整還不能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強。如農業科技成果產出量每年上百項,但成果轉化率不足40%,除開發、推廣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應用性較差也造成了轉化難度的提高。三是農業科技項目中還普遍存在著常規技術研究得多,對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研究少,技術引進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少的問題。四是農業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現為農業科技團隊精神不強,特別是立題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復較多,缺乏一支結構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隊伍。五是農業科技產業創新能力低。農業科技產業發展規模小、效益低,經營管理不規范,農業科技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帶動能力比較薄弱。

1.2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不足,手段落后

資金不足是所有技術創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農業技術創新中尤為突出。首先是農業科研資金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山東農業研究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約2‰,為發達國家的1/10。其次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經費缺乏,經費來源渠道單一,來源不穩,使推廣工作受到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人均技術總經費和人均推廣經費不斷下降。三是農業科技單位負擔過重,主要是離退休人員多,負擔重;單位投入成本過高,資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負擔,加上還承擔了許多社會義務,導致了科技經費被轉移及挪用。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數農業科研單位設備落后,大多數還停留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設備陳舊、圖書資料少、現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積綜合試驗基地少。由于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僅具有應用常規技術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術的設備和能力。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

1.3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不活,體制不完善

從總體來看,山東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來,集中表現如下方面:一是農業科研力量部門所有制突出,導致各農業科研機構研究效率低、浪費大。二是在農業系統內,農業產學研脫節,教學、科研、推廣之間不協調,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不暢。農業科研單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許多成果卻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來說,農業新技術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嚴重。三是農業技術創新資源分配不當,農業科研項目的確定、農業技術推廣和擴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決策和行政推動的做法,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院校大部分課題結題后,其成果束之高閣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勵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五是農業科技單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經營性開發交織在一起,不便于分類管理,又影響農業科技創新實力的提高。

1.4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短缺,人才隊伍不穩定

主要是農業研發機構中農業科技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缺乏,導致高新技術研究乏力;還缺乏市場意識強、管理水平高、開拓能力強的開發型人才,導致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滯后;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農業人才進入全球市場流動的大循環,尖端人才的流失問題更為嚴重,成為影響山東省農業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科技單位的機制陳舊,激勵機制不夠,缺乏活力,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嚴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困難,加劇了人才流失。近年來,非農業部門爭奪農業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門對優秀農業科研人才的競爭。特別是一些農業科技帶頭人相繼離開農業科技系統,造成人才外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很不穩定。

1.5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

科技資源主要包括人、財、物三種資源。山東省農業科技資源目前仍集中在傳統的大田作物種植業,而畜牧、水產及特色經濟作物研究領域則嚴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產中階段,而產前、產后階段投入欠缺;農業科研領域較受重視,而中試轉化及產業化環節相對薄弱。從地方財政用于農林水等部門的科技三項費用支出的情況看,還普遍存在著支持力度不夠、年度間波動大的問題。從全省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分布結構上來看,各地區的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分布和財政資源在地區間配置一樣,不合理現象仍十分突出,集中體現東部地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集中,西部地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不但偏少,質量也比較低,東西部地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相差懸殊,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

1.6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差距大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山東農業科技創新差距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自主創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種,發達國家已育出轉基因植物200余種,并在大田推廣應用,我國只有很少幾個作物品種實現轉基因育種。工廠化設施農業,在以色列、荷蘭、法國、日本、南韓等國家,其設計、建造、運營已形成標準化、系列化、專業化、自動化生產階段,工廠化設施農業的效益,荷蘭畝產值一般在幾萬至幾十萬美元,山東為0.5~2.5萬元人民幣;與工廠化設施農業相配套的高新技術農業機械水平,山東只相當于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落后近20年。農業資源利用,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率高達90%以上,山東僅為35%~40%;每立方米水生產糧食以色列為2.32Kg,我國為0.87Kg,山東為1.15Kg。從總體來看,山東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份額與發達國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科技成果轉化率40%左右,推廣度不足30%。

2建設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2.1思路和目標

總的思路是:按照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與農業科技發展特點,以調整優化農業科技體系的結構、合理配置人才隊伍為重點,以服務“三農”和促進“五個統籌”為中心,進一步轉換機制,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高效精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四個結合”:即自主研究和技術引進相結合,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相結合,資源高效利用與保護相結合;形成四大體系,即科研創新體系,科技人才培養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體系;從而為山東農業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保證。

2.2建設重點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標,省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確定以下建設重點:

2.2.1農業科研創新體系

農業科學研究創新體系是實現自主研發創新的平臺,要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調控,調整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形成以省和市兩級為重點的全省性農業科研體系。省級層次科研機構要重點支持以省農業科學院為主體的農業科研機構群體;地方層次應根據農業發展需要,以及自然、經濟區劃,以市級農業科學研究所為重點,給以重點扶持,逐步發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區位優勢的區域性農業研究中心。同時,允許和支持民營等其他形式的農業科研機構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業、民營多形式、多類型農業科研機構,形成縱向有層次、橫向有分工的農業科研體系。要通過建設新型機構,通過分流重組,形成重點研究所、區域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工程中心、農作物改良中心、農業研究開發基地、農業科技決策咨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應用研究、基礎性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為主要任務,層次分明、結構優化、精干高效、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農業科學研究體系。

在農業科研創新的領域方面,應重點突出以下領域: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節水灌溉、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加工、可持續發展、管理決策等。

2.2.2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體系

技術創新平臺要以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群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產業化帶動農業科研、推動農技推廣為重點。要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加工技術以及其他諸多領域逐步實現技術成果產業化,以企業為龍頭,以技術為核心,以成果轉化為手段,以創造經濟效益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以帶動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升級。要集中力量,辦好一批農業高科技企業和農業高科技園區,使之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的“孵化器”。在涉及到農業發展方向和起主導作用的農業科技領域,要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高強度投入,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發展。

2.2.3農業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體系

以現有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為主體,推進與農業高校、科研單位,特別是與地方農業科研院所的聯合與合作,構建新型、高效、暢通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通過建設和調整,充分發揮三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主渠道作用,創建機制靈活、形式多樣、適合市場經濟條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證農業知識傳播順利實現的我省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2.2.4農業科技人才創新體系平臺

以穩定、培養和支持人才干事創業為重點,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使用機制、人才流動機制、人才競爭機制、人才績效與收入掛鉤機制。通過人才創新平臺的建立,為我山東農業科研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知識傳播和技術推廣平臺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個創新體系,是一個以農業科研創新為基礎,以農業推廣創新為紐帶,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創新為特征,以人才使用創新為核心的總體創新體系。這四個創新體系,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互為影響、互為關聯,缺一不可。

2.3幾點建議

2.3.1制定農業科技產業發展政策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科技產業政策是相輔相成的,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由此,從山東省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迫切需要制訂具有強大政策導向作用和長遠意義的農業產業發展技術政策。政策應以產品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為中心,對那些技術含量多、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予以重點產業扶持,加速其產業化。政策應充分體現對產業鼓勵政策、優惠政策、風險分擔政策、經費支持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從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2.3.2加強農業科技體制創新建設

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就必需在農業科技運行機制和體制上進行改革和創新。要打破傳統的農業科技體制宏觀管理條塊分割、組織布局分散、研發層次重疊、管理效率低下,學科設置陳舊,專業單一,跨專業綜合型項目較少,研發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運行機制、分配機制、激勵機制僵化落后的狀況,要按照科技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對科技布局及機構設置優化配置,并建立新的運行機制,改變農業科技管理模式和內容。要推進靈活、公平競爭、蓬勃向上的運行機制建設,實行公開招標、競爭立項,人員自主結合、競爭上崗的辦法,發揮每個農業科技崗位的作用。

2.3.3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重點是發揮高等農業教育系統培養人才的主力軍作用,提高培養造就人才的質量;通過科研工作,在科技實踐中培養造就高水平的學術人才;建立起人力資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資源優化配置新機制,克服人才不足與人才閑置同時存在的不正常狀況,要調動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氛圍,建立激勵機制,發揮人力資本充足的優勢。

2.3.4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范文第4篇

1.1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與實踐基礎不協調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不能很好地為當前的農業基礎做出成效。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著眼于農業產量,而忽視了農業其他環節的創新與發展,造成了科技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適用于農業發展鏈條中的每個環節,造成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實踐基礎不相協調。

1.2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效果差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農村的勞動力受教育的范圍與城市差距大,80%的農民不能很好地運用科技的創新成果,仍然采用傳統的農耕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村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進城去從事有發展潛力的第二、三產業,剩余的文化程度較低的勞動力大大遏制了農業發展的腳步。

1.3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不足

國家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不足。不足的財政支持使得各地方的農業科技創新的設備落后,僅僅運用常規的調研設備很難進行科技創新的突破;不足的財政支持對科技創新人員的社會保障方面也造成影響,待遇低、條件差和科研的難度大、周期長更是加劇了人才的流失,農業科技創新的后備力量不容樂觀。

1.4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與體制不配套

目前,在農村仍發揮著作用。一方面,小規模的農村經營使現代化的機械技術、組織配套技術和工程技術的推廣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同時,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仍是政府為主導,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使有些科技創新成果未融入到農業的發展進程當中;另一方面,信息交流渠道是科技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但農村的信息交流渠道不暢通,不僅導致農民不能及時接收新出臺的政策和相對應的農業信息,也阻礙了上層領導對農村科技創新成果的接收,造成了政策與體制不配套。

2農業科技創新的解決對策

2.1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財政支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努力改善科研設備和物質條件。同時,國家也要制定出與農業基礎實踐相適應的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與關注,為農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2大力開展對農民科教的培養

農民是農業以及科技創新成果得以有效實施的主體,低文化素質的農民則是阻礙科技創新成果實施的最大問題。因此,國家要積極開展對農民的科教培養,對于直接關系到科技創新成果實施的主體———農民,更要加大對其培養的力度,這不僅要求農民在農業經營上有著過硬的技術支持,更要求其在思想上認同和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儲備,用先進的科研成果將農民武裝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實施。

2.3努力擴充高素質科研人員隊伍

人才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主要推動力,但農業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科技創新成果停滯不前。因此,國家應努力擴充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員的隊伍,建立起人才合理優化的重要機制,并通過財政支出和政策支持改善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4改革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

農業科技創新的局部性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家要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的改革,突破傳統條塊格局的分割,加強農業鏈條的各個環節的創新和科研項目低水平的重復利用,要在多年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創新出多個科研項目,而非一個科研項目使用多年。

3結語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范文第5篇

1農業科技創新的意義知識經濟時代是知識和技術不斷創新的時代,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加快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的步伐。當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背景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1可以有效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新農村的農業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現代農業。傳統的農業技術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必須要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提升農業發展,用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來指導農業生產,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因此,只有不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

1.2可以有效地提高農產品質量我國的農業發展體系還不完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要解決我國當前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必須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數量,解決農業產品供需矛盾,滿足市場的需求。

1.3可以有效地提高新農村建設進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主要的推進手段,把現代農業發展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提高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增長方式和農民增收渠道發生顯著變化,一些新問題也隨之產生,這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必須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步伐。農業科技創新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

1.4可以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城鄉之間差別較大,如何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農村增收、農業經濟發展,保證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和諧社會,一直是社會各界探討的熱點。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效果,才能更好地完成社會目標。沒有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就不會出現農業科研成果的運用和推廣,就不可能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抑制。只有加快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廣和運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才能更好的保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這對于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2制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因素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科技在創新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這些問題和不足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瓶頸。

2.1財政投入力度不足充足的財政支撐可以保證我國農業科技持續有效的創新發展。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投入方面受國家整體財力不足的影響,長期投入不足,尤其是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表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業生產的基礎,雖然我國一直在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但總體而言,我國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相對偏低,農業科技研究開發經費投放總量相對不足,致使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科技儲備不足,農業科技創新開發缺乏資金保障,科技開發缺乏后勁。同時,我國農業科技資金大部分投向了傳統農業,種植業比重過大,新興農產品的資金投入不夠,這嚴重抑制了我國新興農業的發展。由于我國農業科技體系發展較晚,許多農業資金很難找準市場,使在農業科技活動中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現行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限制了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影響著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民增收、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當前我國農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學科結構發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貢獻率過低,不僅成為我國制約我國農業整體水平的瓶頸,也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目前我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體規模呈現上升態勢,但我國農業科技體系建設還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激勵保障機制,沒有將技術創新和創新人員的相關利益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致使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流失嚴重。同時,農業科技創新人員較多的集中在傳統種植產業,而新興農業人才相對偏少,農產品加工人才、農業標準質量管理人才等復合型人才更是奇缺,這種技術人員缺失、學科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對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產業轉型是極為不利的。

2.2科技人才匱乏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

者,同時也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動者,農業科技人才是實用推廣的重要技術保障,他們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水平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民增收、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當前我國農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學科結構發展不合理,科技水平和科技貢獻率過低,不僅成為我國制約我國農業整體水平的瓶頸,也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目前我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體規模呈現上升態勢,但我國農業科技體系建設還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激勵保障機制,沒有將技術創新和創新人員的相關利益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致使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流失嚴重。同時,農業科技創新人員較多的集中在傳統種植產業,而新興農業人才相對偏少,農產品加工人才、農業標準質量管理人才等復合型人才更是奇缺,這種技術人員缺失、學科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對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產業轉型是極為不利的。

2.3農民對新技術吸納能力較差農民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直接載體,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農業科技知識轉化的效果,決定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雖然現在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但是在農村居民中高中以上學歷占比依然較低,農村居民接受現代農業科技的能力較差,技術停滯現象較為嚴重。同時,農村居民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支付一些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農業科技培訓費用。這些障礙不利于農村農業科技人才群體的形成,導致現有農業技術應用基礎薄弱,以農業機械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困難,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影響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4農業科技管理運行機制不完善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相應的科技體制的配合,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是組織發展的重要保證。由于受傳統計劃體制的影響,我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各部門管理混亂、職責定位不清等問題。許多科技研究部門的科研工作取向發生偏差,研究取向并不是面向社會,而是面向上級有關單位,將爭取科研資金做為首要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為“三農”發展提供服務。同時,各科研機構缺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協作,造成科技力量分散,缺乏統一的組織與協調,企業與科研單位之間缺乏仃效的信息溝通,致使科研成果無法及時有效的推廣和應川.不能形成相對穩定和規范的管理體制,整體優勢難以發揮。

3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策略

3.1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通過科技力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農業科技投人足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必須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持。要不斷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投入體系,完善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各類資本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

3.2加強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人力資源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隊伍的建設力度,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力支持。要對現有的農業科研機構進行改革,不斷完善科研機構的設置,形成覆蓋全面的科研體系。要建立一支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隊伍,不斷的對現有人才進行培訓,鼓勵其參加學習并促進知識升級。同時,要加強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各類復合型人才。要加強同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的聯系,加強交流,通過對一些重大科研項目的開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要建立健全組織管理制度,加強對農業科技人才的考核力度,按照課題和成果的完成程度以及社會效益、適用效果等指標進行考評,形成公正廉明的用人機制和人才成長條件,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為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創造有利環境。

3.3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加速農業科技轉化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斷加強對農村居民的培訓力度,提升農村居民接受新科研、新成果的能力。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落實領導責任制。要成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促進農民農業科技知識的更新,對農民當前在培訓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進行認真分析,了解問題所在。要結合我國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訓措施。要創新培訓方式,通過現代化的培訓手段,形成功能齊全的培訓新體系和靈活的運行機制。要不斷整合現有農村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教育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法。這樣才能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使農業科技得到更有效的推廣和使用。

3.4完善農業科技體系運行機制健全農業科技組織管理運作體系,對于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不斷地改革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機制,改革現有機構設置隋況,形成合理的組織機構體系。要創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經營形式,充分發揮各類運行模式的效能,強化農業科技的開發、應用與轉化力度。各級地方科研機構要加強聯系,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建立有效的農業科技推廣合作機制。要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推廣的主導作用,支持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了解“三農”發展過程的需求,使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夠來源于實踐,并能夠有效地指導農業生產。同時,要建立和健全農業科技服務推廣體系,完善體系發展,不斷整合各方力量,實現資源配置最大化,逐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和運用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县| 喀喇沁旗| 凤阳县| 平谷区| 丽江市| 长子县| 弥渡县| 如东县| 咸丰县| 徐水县| 大渡口区| 曲沃县| 五河县| 深圳市| 县级市| 澜沧| 抚远县| 佳木斯市| 南丹县| 嵩明县| 道孚县| 麻栗坡县| 曲沃县| 罗甸县| 景泰县| 延边| 苗栗市| 大荔县| 仪陇县| 利川市| 娱乐| 镇坪县| 柳州市| 崇义县| 普兰店市| 乌拉特后旗| 宁南县| 高雄县| 新密市| 锡林浩特市|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