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第1篇

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建立一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限定城市發展邊界,劃定城市生態紅線,一張藍圖干到底。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國28個市縣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其目的一是解決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協調等突出問題,保障旗縣規劃有效實施的迫切要求;二是強化政府空間管控能力,實現國土空間節約、高效、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舉措;三是改革政府規劃體制,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基礎。

內蒙古雖然沒有被列入國家“多規合一”試點,但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區域劃分,確定了準格爾旗、杭錦后旗和扎蘭屯市為我區“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旗縣。

一、“多規合一”工作對內蒙古的意義更加重大

(一)有利于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盡管我區生態環境狀況取得明顯進展,實現了總體遏制、局部好轉,但生態環境依然十分脆弱,部分區域生態退化問題依然嚴重,實現構筑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目標還需付出艱巨的努力。加快推進空間規劃改革和“多規合一”工作,是我區貫徹落實五大理念,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和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等的重要支撐。推進“多規合一”,把生態底線的要求貫穿于“多規合一”的全過程,可以劃定生態紅線,形成統一的生態管控邊界,明確草原、森林、水源、耕地等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和容量,明確禁止開發、限制開發的具體內容,進而細化各項指標,增強可視化程度,做到公開透明。推進“多規合一”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具體路徑,也是運用技術手段進行監管的法理依據。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管控能力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空間規劃體系不完善、空間規劃管控不力、生態系統侵占干擾、土地資源利用不集約、規劃交叉重復、布局沖突等問題日益突出。創新空間規化,通過“多規合一”頂層設計,協調和引導各種“規劃”的編制,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空間體系,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空間布局,強化政府空間管理能力,調整建設用地規模,釋放存量土地潛力,突出集約用地、空間換地,實現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以空間結構優化來提升發展效益。通過建設“多規合一”大數據平臺,可以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實現各相關部門信息共享,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從而大幅度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三)有利于各類規劃的協調銜接

由于規劃編制部門分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各類規劃之間內容重疊交叉甚至沖突和矛盾的現象較為突出,各個規劃自成體系、互不銜接,浪費了規劃資源,而且導致資源配置在空間上缺乏統籌和協調,使得項目審批必須互為前置、串聯審批,大大影響了行政審批效率,影響了項目落地。“多規合一”不是把各類規劃簡單地疊加整合集成在一張圖上,而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探索,是發展理念和行政審批方面的創新性改革,可以解決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協調等突出問題,是改革政府規劃體制,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基礎,實現“合一”后的規劃“可落地、可實施、可監管”。

二、“多規合一”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從2014年國家開展“多規合一”全國試點以來,形成了可供借鑒的成果經驗,并已將“多規合一”工作向全省橫向及縱深層面推動,但內蒙古此項工作總體較為滯后、進展較慢,尚未形成成熟的成果體系和經驗模式,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如下:

(一)J識上存在誤區

一是階段性認識誤區?!岸嘁幒弦弧笔俏覈罨母?、涉及空間規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趨勢,但在我區各盟市旗縣,包括自治區級相關部門,普遍認為此項工作只是階段性、國家層面及上級部門的事,與自身關系不大,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目前試點工作大多停留在規劃層面,深入程度不夠,基礎信息平臺建設、規劃差異調整、規劃管理體制改革、審批制度改革等由于客觀原因沒有實質性進展。

二是重要性認識誤區。由于“多規合一”理論基礎知識在我國尚處于試點總結階段,我區大部分旗縣對要求的“一張藍圖干到底”缺乏準確深入的認識,對“多規合一”概念、理論、知識及技術體系等缺乏正確理解,更有甚者仍然認為是口頭形式上的一張宏觀大圖,存在認識理解偏差、錯誤等。

三是職能認識誤區。由于長期形成的“大一統”、“一刀切”的慣性思維,各部門依據各自職能權限制訂各自的規劃,在“多規合一”推進過程中,“一張藍圖”究竟該由發改委、住建部門、國土資源部門還是其他部門主導,沒有形成共識,各職能部門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二)領導組織力度不夠

目前,我區發改、住建部門均在推動“多規合一”,均有試點在推進,但從實際的工作進展來看,尚未形成當前及未來重點工作任務,且部門之間各有自己既定體系和工作要求,尚未形成領導組織和工作合力。

“多規合一”重心在于重構空間管理體系,但現有體制機制“路徑依賴嚴重”,而非單純的“規劃”技術改良。由于“多規合一”工作任務涉及部門較多,而目前我國空間管理各部門分離,國家各有關部委對“多規合一”工作要求各不相同,我區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領導和推動全區“多規合一”工作的實施。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存在管理空間交叉、實施分割、溝通不暢等“失衡”或“打架”現象,導致部門間銜接難度增大,改革思想難以統一、內容難以確定、措施難以實施,改革創新難度大。

由于沒有統一的工作平臺和統一的領導、協調機構,而“多規合一”工作任務又牽扯部門較多,導致推動“多規合一”工作關鍵的資料共享難度較大。“多規合一”項目所需各類龐大的基礎資料和數據、部分關鍵數據資料在不同部門掌握,且大部分數據為資料,如沒有得力的協調溝通機制保障,資料收集難度很大。

(三)規劃基礎工作薄弱

由于我區各地旗縣市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文物保護等各類規劃參差不齊,且編制較為粗糙,各類規劃期限、范圍、坐標系不盡相同,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用地分類也不一致,規劃之間經?!按蚣堋?,導致“多規合一”基礎協調統一難度加大,難以實現有效融合。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這“三規”之間的法律依據、規劃期限、分類標準等均不盡相同。由于編制要求不一,標準缺乏銜接,甚至在同一平面上,規劃、國土基準點都不同??臻g管控不一,造成土地利用布局差異顯著,最終導致規劃空間管控能力降低,大量建設用地指標不能直接使用,不利于存量用地盤活,而且由于缺乏統籌,影響生態安全,不利于生態用地保護。

“多規合一”關鍵在于“一張藍圖”,但發展總體規劃缺乏法律支撐,頂層管控缺乏硬約束。發展總體規劃雖繪制了“一張藍圖”,本可指引其它規劃的空間布局,但由于其法律地位缺失,編制審批缺乏依據,剛性不強,仍難以依法統領城鄉、土地、環境等剛性較強的空間規劃及其它重點專項規劃。

(四)工作保障有所不足

一是統一技術導則缺乏。自從2014年國家開展“多規合一”試點以來,已形成可供借鑒的成果經驗,且國家也出臺了較為宏觀的指導要求,但需要各省制定技術導則。我區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內蒙古“多規合一”編制技術導則》,導致目前“多規合一”成果體系無統一標準,無本區導則依據。

二是R導際躒嗽輩蛔恪N儀各地旗縣市普遍存在“多規合一”理論基礎知識缺乏,相關主管部門缺少此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導致各部門人員之間溝通存在困難,任務推進難度大。

三是項目經費保障不足?!岸嘁幒弦弧鄙婕岸嗖块T、多專業體系、多技術領域,如生態、城規、土規、測繪、地理、經濟、信息、軟件、計算等,因此項目團隊較大、任務較重、周期較長,所需項目經費較多,各地旗縣市經費有限,難以保障此項工作有效推進。

三、加快推進內蒙古“多規合一”工作的建議

充分學習借鑒“多規合一”試點地區成果經驗,結合內蒙古實際,就下一步推進我區空間規劃和“多規合一”工作,建議如下:

(一)注重“多規合一”頂層設計

充分借鑒國內其他省份經驗做法,加強頂層設計,按照先總體、后專項,先上級、后下級的編制程序,逐步推動“多規合一”工作。建議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定目標”、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指標”、城鄉總體規劃“定坐標”融為一體,創新“三統一、二協調、一平臺”(統一基礎數據、統一目標、統一標準,協調土地利用、協調空間管制,建立“三規”協調實施平臺)的編制技術路線,實現“一個城市一個空間,一個空間一個規劃”。

建議在我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編制我區“多規合一”總體規劃,因為主體功能區規劃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特點,也決定了其能夠統籌空間總體布局的地位。由于現行主體功能區規劃主要是區域開發強度管理,還缺乏區域全覆蓋的、明晰的城鎮、農業、生態等功能空間邊界管控,缺少市縣層面的規劃支撐,因此需要結合土地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對其加以完善。

要明確市區責任和部門分工,建立良好的協調制度,保障規劃、國土、發改、環保等職能部門的充分溝通與協調,確保不越位、不缺位、相互補位,保障“多規合一”成果質量、規劃效果。

(二)注重“多規合一”標準研究,制定區級技術導則

加快研究制定《內蒙古“多規合一”編制技術導則》,形成“多規合一”法定管理辦法,統一“多規合一”編制技術標準和規程,指導全區各地旗縣市“多規合一”工作推進。

(三)注重“多規合一”基礎研究,建立自治區級智庫研究支撐體系

“多規合一”涉及領域寬、專業廣、技術復雜,要加大這一領域的基礎研究,建議成立“多規合一”研究中心,聯合自治區相關專業研究部門和區內外專業研究規劃機構,為我區創新推進空間規劃改革和全力推進“多規合一”工作提供智力和研究支撐。

(四)強化“多規合一”協調機制

建議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主持、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多規合一”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多規合一”工作,形成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和機制,日常辦事機構可設在編制總體規劃的牽頭單位。

在“多規合一”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建立全區統一的“多規合一”數據信息管理平臺,逐步將各旗縣市“多規合一”數據庫納入全區平臺體系,同時為各旗縣市提供平臺技術支持,減少重復開發,節約高效利用資源。

在試點總結、示范推廣基礎上,研究制定全區“多規合一”推進實施方案,從點到面,從局部到全域,將“多規合一”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五)加強“多規合一”保障機制

一是注重經費保障,建議設立“多規合一”專項資金,自治區級補助、旗縣級配套,提高補助額度,解決項目資金財政缺口,同時調動旗縣推動“多規合一”工作的積極性。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第2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and the limited supply of l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must walk the road of intensive conservation. Using inductive analysis,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intensive use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to build a resource-saving societ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value of the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dentify the problem of including the main management is not the actual performance, lack of planning system, the lack of systemic issue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we need carry out intensive use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e clear targeting, preparation work,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and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關鍵詞: 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

Key words: city;land for construction;intensive use;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4-0007-02

0 引言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1-5]。但現行對于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研究多側重于從評價方面進行[6-8],而對于規劃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

目前,國內僅上海市和湖南長沙開展了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的相關探索,但未從系統、全面的角度進行研究。

基于此,本文擬通過論證開展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的必要性,分析當前城市建設用地在集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開展城市建設用地集約的對策建議,以全面推動城市建設用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

1 開展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的必要性分析

1.1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作為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國發〔2008〕3號文件指出“將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落實在政府決策中,落實到各項建設中,科學規劃用地,著力內涵挖潛?!?012年國土資源部出臺的《國土資源部關于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設的意見》(國土資發〔2012〕47號)提出了“規劃管控、計劃調節、標準控制、市場配置、政策鼓勵、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共同責任”八項制度。通過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夠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來實現較大社會經濟效益,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動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1.2 完善城市建設用地管理的需要

城市建設用地管理是一個宏觀復雜系統,實現對城市建設用地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建設用地利用開發的過程,現行管理制度下對城市建設用地實施有效管理包括對建設用地組織、利用、控制和監督等幾方面內容。

現行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主要是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規模邊界和擴展邊界,通過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等相關指標進行管控,側重于上限控制與外延限定,而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注重下限控制與內涵挖潛,對建設用地業態和時序進行科學調控,實現城市建設用地的精細化管理。

1.3 提升城市建設用地總體價值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土地物質和土地資本的綜合體,有價值的土地資本與無價值的土地物質相結合,使得城市土地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得到提高,土地資本的含量越多,城市土地的價值也就越大。

城市產業的發展需要確定合理的開發強度,充分發揮城市土地的開發價值,確保每寸土地的最佳利用。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通過優化功能布局、拓展立體空間、控制發展密度、優化物業形態等措施,有效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城市建設用地的總體價值。

2 現行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集約利用管理未實際履行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作為國土部門的基本職能職責,應由國土部門嚴格管理。

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建設投資多元化,各個集團的利益紛爭,以及不適當的行政干預下,導致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管理呈現多頭管理,現行集約利用管理的部門包括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多頭管理造成城市建設在集約利用上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對集約利用管理的組織、控制、監督缺乏合力,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2.2 集約利用規劃體系缺失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相關規劃側重于建設用地指標控制,更多的是偏重于物質建設規劃,注重確定的規劃期的人口和用地規模,對于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仍沿用功能分區的原則,而對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結構、布局、規模、時序缺乏綜合考慮,造成城市建設用地閑置浪費、低效利用,難以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2.3 集約利用缺乏系統性

現行集約利用側重于評價,大多通過構建集約利用評價模型,測算不同區域集約利用度來評價集約利用程度,再提出集約利用的建議,而缺乏集調查、評價、規劃、監測于一體的集成技術,難以實現全程化的集約利用;同時,現行集約利用側重于平面開發,缺乏地下空間規劃,未對立體空間進行相關集約利用規劃,難以實現立體化的集約利用。

3 開展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的建議

3.1 明確規劃目標定位

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是一項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法定規劃為上位規劃。

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的核心是以“已開發”土地為對象,以上位規劃對土地利用強度、投入強度、經濟效益的規劃值為標桿,以土地利用狀況的現狀值與規劃值之差評價集約利用度,提出土地利用強度及效益的下限性目標,是對存量建設用地實行改造升級的基礎。

3.2 開展規劃編制工作

建議將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上升為政府行為,由各級政府組織編制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

一是遵循“全面探索、局部試點、封閉運行、結果可控”的原則,在全國選取一個城市的主城區進行規劃編制試點;二是在試點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完善規劃,逐步在?。ㄊ校用孢M行推廣;三是待時機成熟由各?。ㄊ校┙M織編制?。ㄊ校┏鞘薪ㄔO用地集約利用規劃,并最終推動全國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的編制。

3.3 完善規劃組織管理

由政府牽頭國土、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成立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組建規劃編制隊伍,提出規劃編制工作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及時啟動重大課題研究和專項研究工作。

規劃編制經費由各級財政啟動專項資金進行下達,實行??顚S?,并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集約利用資金,采取銀行貸款、引進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保障規劃編制的順利進行。

3.4 加強規劃專題研究

開展《產業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研究》、《城市存量土地挖潛與集約利用規劃研究》、《地價與城市建設用地集約作用機制研究》、《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研究》等重大課題和專題研究,并在規劃編制中廣泛采用實地調研、座談訪問、專家論證等多種形式,充分聽取社會各方意見,增強規劃編制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3.5 健全規劃監管機制

建立集約利用規劃實施的動態監管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3S技術和互聯網等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監測,依法監督和查處城市建設中的違法用地行為;同時,加強建設項目用地的批后監管,加強規劃執法隊伍建設,建立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規劃實施跟蹤管理。

3.6 建立規劃考核體系

建立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考核機制,對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并公布結果,作為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劃、下達土地利用年度計劃、開發區升級擴區等的依據;同時,建立土地供應與集約利用規劃考核結合的評估機制,將增量用地計劃指標和存量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狀況掛鉤,建立長效的評估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林堅,張沛,劉詩毅.論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技術體系與思路[J].中國土地科學,2009, 4(4):4-10.

[2]吳偉偉,雷國平,李寧.試論新時期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可行性措施[J].商業經濟,2010, (9):29-31.

[3]馬濤.產業規劃:城市產業用地集約利用實現途徑及其經濟機理分析—基于土地空間特性的視角[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6):75-80.

[4]姚惠.城市存量土地挖潛與集約利用規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5]張艷,梅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差異影響因素[J].科技信息,2010,(1):309.

[6]陳曉軍,涂建軍,李寬等.重慶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 6(25):1-5.

[7]曹銀貴,袁春,周偉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國建設用地集約度評價[J].生態環境,2008, 17(4):1657-1661.

[8]劉宗強,付梅臣,張翼等.承德市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 13(1):55-60.

————————————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第3篇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發展建設必然導致用地數量增長,其中包括占用一部分耕地。這屬于經濟發展正常情況,但問題是一些地方用地觀念落后,一味擴大用地面積,占用資源稟賦較好的土地,粗放利用,對土地資源造成極大浪費。而本身我國土地資源非常短缺,進一步加劇了發展建設和土地面積有限之間的矛盾。因此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成為土地利用領域里面的熱點問題。

一、 土地集約的內涵

筆者認為土地集約利用內涵包含以下幾方面:(1)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尚未充分利用的存量土地的投入、轉變利用方式和空間布局,通過改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土地使用潛力,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目標,不斷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促進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功能提升的動態過程與狀態。(2)土地集約利用就是增加土地投入來獲得更多產出的一種土地開發經營模式。(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開發模式,要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節約土地資源。(4)集約利用的內涵之一包括節約利用。(5)對于農村土地集約重點是要對耕地的利用,保護好基本農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使土地利用過程中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達到最優。

二、 我國土地集約分類

按照土地集約利用方式來對土地集約進行分類,分為平面型集約利用、空間型集約利用、時間優化型集約利用,多附加型集約利用和綜合型集約利用。平面集約利用是指在同一利用空間下,加大對土地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投入,提高土地生產率??臻g型集約利用是在同一面積土地不僅利用地面還利用幾個處于不同生產空間的生產項目。僅是在農業上利用層次性差異,來提高農業產出,也在其他行業中立體的利用土地資源。時間優化型集約利用在同意土地上安排不同時間的生產項目,充分利用生產項目的銜接時間。多附加型集約利用是指不僅對土地產品追加更多的勞動投入,實現土地增值,而且通過對土地上的政策附加,基礎條件改善等各種附加條件,提升土地的區位條件,經濟條件等以達到集約利用的目的。綜合型土地集約是指綜合運用以上措施,即追加每一利用層次的生產項目勞動投入和產品產出,同時又增加利用層次的優化前后生產項目的銜接時間,使其更為緊湊,另外還對各種農產品沿食物鏈及物質、能量、價值循環方向增加飼養、加工等環節、增加產值。

三、 當前我國土地集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開發區違規建設造成城區土地閑置浪費嚴重

近年開發區建設呈上升趨勢,且各開發區普遍存在開而不發,先圈地后立項等土地閑置現象。這種土地粗放利用的嚴重情況,一方面導致土地過量供應卻開發能力不足,造成大量土地閑置荒廢。另一方面導致政府手中存量土地匱乏,新來投資者所需用地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綠化用地難以得到保證,降低政府運用土地供求杠桿調控經濟發展的能力。

2、 土地集約利用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

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在農業中土地投入比例逐漸縮小,土地供地中生態用地所占比例很小。居住中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其他保障性住房用地比例偏小,造成一種失衡狀態。

3、 城市外延式擴張造成城中村等現象出現

長期以來,多數城市管理者把片面地理解為城市占地面積的擴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為城市化,卻忽略了其內涵和實質,即“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功能的完善”以此思想為指導,許多地方政府“攤大餅”式地進行城市化。在城市化外延式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城中村”和“城市化空置現象”。

4、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存在缺陷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存在的缺陷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體制上的缺陷。雖然我國已經逐漸從計劃經濟制向市場經濟轉變,但由于制約因素復雜,使目前的規劃體制仍有著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夠相適應。

(2)調控手段和編制的缺陷。在城市發展中單純追求規模擴大,在規劃中盲目擴大建設用地范圍,不重視資的約束,使得規劃缺乏可持續性,不能夠對土地利用進行合理調控。

(3)規劃的監管不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以后,對規劃重要性認識不足,法制觀念淡薄。只重視規劃而忽視實施。規劃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缺乏溝通協作,存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其他規劃產生矛盾。

四、 我國實施土地集約利用的措施建議

1、 推進開發區土地的合理利用

借鑒國外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經驗,推廣總結國內開發區已有的土地集約利用的經驗,對于未來推動開發區土地進一步的集約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強化政府開發區土地的管制,指標控制引導開發區土地高效利用,稅費政策調整加快發發去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三種手段來推進開發區土地的合理利用。

2、 優化土地結構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優化用地結構目的在于通過合理安排不同土地用途,實現資源共享,使各種經濟活動聯系在一起,實現用地功能組合,提高綜合效率。大幅縮減工業用地比例。通過城市用地置換,提高城市中土地的利用效益。提高生態用地規模,保證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需求。

3、 控制城市外延發展,劃定城市發展邊界

對新增建設用地進行嚴格的審批,控制城市外延發展,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的潛力。嚴格按照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來執行,對不符合工地條件的用地堅決不予審批。推進土地整治盤活存量,通過對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活質量。

4、 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

從改進規劃編制的內容和方法,嚴格監督規劃實施兩個方面來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改善土地空間結構以及在土地使用中反映的社會經濟關系。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完善,對現有的土地進行再開發和挖潛。

5、 加強農村土地集約利用

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清理,建立耕地地力保養和環境保護制度;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改革;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力度;以科學技術為依靠,提高土地產出,為農村增收;嚴格耕地保護,禁止違法違規出讓耕地,改變耕地用途;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業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達到最大化;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稅改革。

參考文獻:

[1]董秀茹,石水蓮,王秋兵.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綜述[J].黨政干部學刊,2009,6:27.

[2]董秀茹,石水蓮,王秋兵.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綜述[J].黨政干部學刊,2009,6:28.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市用地、理性擴展、對策建議、重慶市

城市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城市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潮流。土地非農化是城市化的客觀需求和必然結果,城市用地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平臺和空間,成為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重慶市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內陸開放高地,城市發展速度迅猛。重慶市主城區,作為重慶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核心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較大,特別是直轄以來,城市建設用地高速擴展,區內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引導城市用地合理增長

重慶直轄以來,主城區新增城市用地效益并不高,仍存在城市用地的閑置和浪費現象,因此建議應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利用績效評價制度,科學設立城市土地利用績效的評價標準,以提高城市土地的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根據土地資源管理的動態化和信息化要求,利用在日常工作中累計的土地資源管理數據和項目用地信息,把土地利用績效評估結果與用地供給相掛鉤,對土地利用績效高的項目優先供地,對土地利用績效低的項目不予供地。

根據重慶市主城區城市用地當前擴展特征來看,相對于城市人口增長,主城區城市用地擴展過快,因而建議將以增加城市用地為主的“外延式粗放擴張”方式,逐步與以挖掘存量城市用地內部潛力為主的“內涵式集約用地”方式結合起來,參照主城各區城市用地擴展的核心驅動因子,結合各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潛力,引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從而實現對城市用地增長的合理調控,推進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二)合理引導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重慶市是“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城市直轄市,主城區城市用地擴展主要受非農業人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會經濟因素的驅動,其中非農業人口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城市用地擴展正相關,是促使主城區城市用地擴展的主要社會經濟驅動因子,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市用地擴展負相關,反映了城市用地集約利用程度。集約化程度越高,說明城市外延擴展越緩慢。產業結構升級是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有效措施,以增強主城區作為重慶市市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價值。目前重慶市主城區的產業結構表現出“三、二、一”的格局,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較大,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持續上升,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持續下降?;谥鞒菂^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主城區應繼續推進“退二進三”戰略,讓高效益的第三產業逐步代替污染重效益低的第二產業,讓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三)推進城市用地置換,優化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土地結構不合理是阻礙土地集約利用的隱性原因,而城市用地置換通過把不適宜留在城市中心位置的,與城市最佳功能布局相違背的用地,通過土地置換方式,實施遷出或合并壓縮其用地規模,來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城市用地效益。城市中各個地塊都有其自身的區位優勢,只有按照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布局,優地優用,才能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土地置換可以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資源,不僅有利于促進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有助于盤活企業資產,救活企業;同時,還有助于改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促進舊城改造和城市社會經濟功能的合理重組與戰略性結構調整。

通過級差地租和稅費杠桿等的作用,調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結構性效率,運用級差地租原理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資源,盤活企業資產,改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重建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功能,通過“退二進三、“退市進郊”等措施,挖掘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用地,通過合理置換,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使黃金地段真正發揮黃金效益,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促進城市用地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優化城市空間發展格局。

(四)按緊湊型城市要求,挖掘城市存量土地資源

目前,重慶市主城區城市用地效益不高,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且城市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而建設“緊湊型”城市的主要優勢體現在對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上,緊湊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利用強度高、容積率高和建筑密度高。一是科學確定城市發展方向。重慶市主城區主要沿長江、嘉陵江兩岸分布,介于中梁山與銅鑼山之間,直轄以來,主城區城市用地空間擴展已經形成了一條東北-西南方向的軸式擴展格局。二是對舊城區建設用地進行再次開發。舊城改造是挖掘城市現有用地潛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引導城市用地由粗放型、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和集約型轉變。三是合理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國際經驗表明,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土地資源的有效途徑。盡快開展地下空間資源普查,建立信息管理系統,盡早實施地下空間規劃的編制工作,規范地下空間的建設行為,使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成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突破傳統的二維規劃模式,向三維規劃發展,由平面規劃向空間規劃轉變。

(五)加強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

當前城市土地利用規模、空間布局、擴展方向等主要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的控制和約束,兩規的水平直接影響城市土地管理工作的落實、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用地結構等,因此應科學編制“兩規”,保證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時效性。第一,通過編制主城各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劃定城市發展邊界,合理確定土地利用分區和土地用途,強化土地的用途管制,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土地管理,保證城市化過程中,農地轉用的合法和有序。第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應該結合主城各區的現實,城市用地指標也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而是根據各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其城市用地規模,選擇合適的用地布局模式和功能分區,統籌安排各類用地。第三,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的銜接,應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用地規模,合理編制城鄉總體規劃,嚴格圈定城市建設用地范圍,防止城市用地的盲目外延擴張。

參考文獻:

[41]鄭新奇,孫元軍,付梅臣,等.中國城鎮建設用地結構合理分析方法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5):4-10.

[2]林堅,祖基翔,苗春蕾,等.中國區縣單元城鄉建設用地經濟密度的空間分異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3):46-53.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兩規;差異;協調;建議;長沙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7-0154-02

一、現實意義

“兩規”既有聯系,又有較多差異。計劃與規劃的不協調是“兩規”不協調的根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分別體現著計劃與“規劃”的特性?!皟梢帯倍紝窠洕蜕鐣l展計劃作為依據,進而分析和研究用地布局,進行土地資源優化,合理實施征地和流轉,切實提高集約利用效率,實現城市建設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的提出,耕地紅線、土地利用規劃等詞匯隨即擺上臺面,故理清“兩規”的差異,實現“兩規”相互協調和銜接,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二、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差異

合理利用兩個規劃,在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環境的宏觀規劃的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在特定的焦點上還是有一定差異。

1.兩規的核心支撐法規體系差異。城市總體規劃法規體系由《城鄉規劃法》、《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條例》等組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規體系是由《土地管理條例》、《土地管理法》、《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等組成。

2.兩規的規劃管理體系差異。由“兩規”產生的規劃管理體系在中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行政規劃系統。現在,不同的部門分別負責規劃,發展改革部門管理著社會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土地規劃又由土地部門管理,城鄉規劃部門負責建設與管理,交通專項規劃、水利、農業、電力分別由各自的部門負責組織。

三、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的內容

依據《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和《長沙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指標(見表1)。

1.加強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诠δ軈^土地利用的劃分,進一步明確了四類建設用地(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管制分區的建設,并明確區域規則,提出了這四類功能區土地使用要求。(1)允許建設區主要用于城市、鄉鎮工業發展,按照依法批準的相關規劃具體安排土地。(2)有條件建設區在不突破允許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情況下,土地面積可用于布局調整規劃,或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指數施工中的應用。(3)限制建設區內,應該大力開展土地整治特別是基本農田建設的綜合整治,促進耕地質量的提高,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4)禁止建設區內,土地主要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嚴禁在禁止建設區內進行與主要功能不符的建設活動。

2.強化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的銜接。城市總體規劃中將逐步增加城市的區域規劃強度和農村地區的統籌力度,在確保健康和諧發展的同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指導思想逐步確立。通過對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協調發展,城市支持農村,實施工業反哺農業,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向產業集中,郊區和農民向城市集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民主管理,鄉風文明的原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對農村土地流轉循序漸進地實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為城市建設用地,加強城市反哺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3.加強建設用地總量調控。調控城市和農村建設用地的過程中,全面推進城市建設用地的結構不斷優化,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規劃目標。在長沙市建設用地總量的測定中,不僅要充分考慮基本農田和其他要素的保護,也可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用途管制和發展的要求,從總量和空間分布角度,與城市總體規劃充分協調,確保實現城市總體規劃與實施。

四、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建議

1.建立兩規相協調的規劃法規體系。(1)法規體系的完善。協調“兩規”先協調“兩法”,即協調《城市規劃法》和《土地管理法》。因此,需要修改兩部法則的部分內容,從而協調兩法的關系。其次,制定區域規劃法。編制區域規劃是協調兩規最好的方法,若把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當作區域規劃的兩個專項規劃進行編制和協調,那么矛盾也將不復存在。建立完善的區域與城市規劃法體系,制定區域規劃法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區域規劃法作為區域規劃的法律依據,就會導致相應的規范缺位。(2)用地分類標準的完善。針對用地標準分類的差異,應以《全國土地分類》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中的一套為基調,對另外一套進行協調,使兩套分類標準同時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兩規相協調的規劃編制體系。(1)規劃指標的協調。第一,要研究人口及人口規模。在人口統計方面,統計、公安、計生等部門應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和措施,對本地區流動的人口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結合人口普查數據進行更新。同時,對于環境容量應加強研究能力,使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達到在人口規模上的同一水平。第二,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劃分。對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劃定時,城市總體規劃不應超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范疇,而且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建設內涵上必須保持一致的定義。為了保證城市用地在內涵上的一致性,以及保證在用地指標上兩個規劃的一致性,在兩個規劃的用地分類時應盡可能地對建設用地的分類保持內涵上的定義相同,建設用地這一大類下的各中類的外延和內涵至少要保證相同。(2)“兩規”在編制內容上進行明確分工?!皟梢帯痹诰幹苾热萆嫌泻芏嘞嗨苹蛘呦嗤c,因此務必明確各自的編制重點,避免在同一編制內容上的重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放在糧食安全的確保上和耕地的切實保護上,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等非農用地。

本市城市總體規劃應樹立整體觀念,統一規劃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各種類型的工業園區、開發區、城鎮、村莊和集鎮建設,明確各級、各類產業園區和城市開發區的用地規模、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3.建立兩規相協調的規劃實施體系。(1)區域規劃體系的構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空間區域規劃上的具體實施,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則是進一步深化,銜接兩者的路途還很遙遠,除了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以外,區域范圍內的資源環境保護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各類產業園區和農村居民點布局等都是兩者協調須首要關注的問題。(2)整合區域規劃管理權利。法定的權威機構與區域規劃工作的開展是密切相關的,它可以是負責組織規劃的編制和審核,并監督實施規劃,使各部門、行業、區域位置的觀點和立場相互融洽,并及時調整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進一步修改和評價計劃。

五、結語

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問題牽涉多個方面,而且規劃布局也是因地制宜,空間概念很強,今后可以從獲取基礎圖件、3S綜合運用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魯春陽.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研究[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4):1-2.

[2] 張瑞平.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發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20-25.

[3] 王素萍,杜艦.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矛盾與協調[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2):6-8.

[4] 唐蘭.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12:33-37.

[5] 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S].2012.

[6] 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長沙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3―2020)[S].2013.

[7] 蕭昌東.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發展規模相協調探析[J].城市規劃匯刊,1999,(2):36-37.

[8] 蕭昌東.“兩規”關系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1998,(1):29-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新沂市| 晋州市| 顺平县| 喀喇沁旗| 饶阳县| 安远县| 焉耆| 固始县| 连山| 高雄市| 穆棱市| 山东省| 汉源县| 略阳县| 蕉岭县| 库车县| 青冈县| 巴林左旗| 张家港市| 阿鲁科尔沁旗| 普兰县| 南木林县| 普安县| 琼海市| 永修县| SHOW| 通道| 平阴县| 西贡区| 炎陵县| 榆林市| 呼和浩特市| 定襄县| 象州县| 丹阳市| 泾川县| 铅山县| 平安县| 莱阳市|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