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范文第1篇

為了讓廣大農民便于掌握農作物平衡施肥的技術,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一般確定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有三條標準:

1.1 這種營養元素是完成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

1.2 缺少這種營養元素的作物呈現專一的缺素癥狀,唯有補充這種元素時才能恢復正常生長。

1.3 這種元素在作物營養上能起到直接的作用,而不是只起到改善環境條件的間接作用。

根據這三條標準,目前已確定為作物生長發育的必需的營養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硼、錳、銅、鋅、鉬、氯等16種。前面的9種在作物體內約占干物質總量的百分之幾十至千分之幾,常稱它們為大量元素和中量營養元素。后面的7種在作物體內約占干物質總量的千分之幾至十萬分之幾,常被稱為微量營養元素。除此之外,如鈉、硅、硒、鈷、氟等對某些作物的生長發育或增產是有益的,但并非必需,這些元素常被稱為“有益元素”。

由于這些營養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殊功能,構成了作物活體的結構物質,從而保證了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

2 各種營養元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規律

農業生產上經常強調氮、磷、鉀三要素,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它的營養元素就不重要了,而是同等重要,相互之間不可代替。

作物必需營養元素在作物體內,不論它存在的數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種元素對農作物來說都有它的特殊的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這就叫營養元素的同等和不可代替規律。

作物體內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差別可達十倍、百倍、千倍,甚至十萬倍,但是其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如作物缺氮時,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葉色黃綠,易早衰,產量低;棉花缺硼會造成大量的蕾鈴脫落;玉米缺鋅時,會出現白化苗或者心葉白化;油菜缺硼時出現花而不實;大豆缺鉬時造成結角不結籽等等。作物因缺乏任何一種元素時,都會出現不同的缺素癥狀,對產量影響很大或者絕收,并導致品質下降。

作物需要多種營養元素,并且誰都不能代替誰。如磷不能代替氮,鉀不能代替磷,氮也不能代替鋅、錳、硼等。那么缺磷的土壤只能靠施磷肥來解決,缺鉀的土壤只能靠施鉀肥去解決。同理,作物缺乏任何一種元素,只能靠補施缺的那一種元素去解決。因此,在作物施肥時,必須根據作物對營養元素的要求,需要啥給啥,缺啥補啥,缺多少就補多少,才能達到平衡施肥的效果。

3 最小養分律

最小養分律也稱最小因子律,在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如果出現一種或幾種必須營養元素供應不足時,按作物需求量來說,最缺的那一種就是最小養分,最小養分能限制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只有增加最小養分的數量,才能恢復正常生長和提高產量。當養分得到供應能滿足作物需要時,這種養分就不再是最小養分了,而其它最缺乏的養分就成為最小養分了。

最小養分律對指導正確施肥和正確選擇肥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則,盲目施用肥料會使土壤養分失去平衡,既增加了投資,又達不到高產。如目前農業生產上的施氮肥,用量過大所造成的小麥倒伏,貪青晚熟,籽粒秕瘦,棉花裂棵,大量的蕾鈴脫落的現象。

50年代,氮肥是最小養分,每千克氮肥可增產糧食達5千克左右。而如今由于氮肥用量大,而忽視了平衡施肥,出現了農業施肥的報酬遞減現象。說明施肥的數量在增加,而施肥的效果在下降。

4 影響作物平衡施肥的主要因素

4.1 養分含量單一的肥料多,數量大,肥料配比費工費時,技術難以掌握,給平衡施肥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

4.2 配方合理,養分含量低,達不到平衡施肥的標準;有的養分配比不合理,工藝流程不加調節;有的造成養分含量等同,無形中造成某種養分的浪費,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又造成土壤污染和化學固定。

4.3 有毒物質超標

有些復合肥料,不是根據土壤和作物需求選用配料,而是追遂高額利潤,哪種原材料能多賺錢就選用哪種原料,難免有些產品有毒物質超標。如磷肥中的三氯乙酚,尿素中的縮二脲,還有氮、鉀肥中的氯離子等等。如果你施用的是這些有毒物質超標的肥料,輕者造成土壤污染,重者可使作物死亡。因此,買肥料時,一定要重視肥料的含量、配方和其它質量標準,以免造成損失。

4.4 當前施肥現狀不合理的表現

4.4.1 化肥用量在增加,有機肥比例在下降,無機養分和有機養分的比例失調,有些邊遠地塊因常年施不上有機肥而成了“衛生地”。其不知,按作物營養學,土壤中無機養分和有機養分的比例保持在1∶1.2時,作物才能正常生長發育。經測,目前土壤中無機養分和有機養分的比例僅為1∶0.53。這是目前我國黃淮海地區土地肥力下降,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的根本癥結所在。

4.4.2 化肥施用以氮磷為主,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失調,導致了最小養分限制其它養分的吸收,造成化肥施用的浪費。

4.4.3 由于氮磷肥投放多,鉀元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呈虧缺狀態。

4.4.4 高肥區肥料報酬遞減現象明顯,農業施肥的效果在下降。

4.4.5 化肥的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顯著上升。

由于早期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導致作物旺而不壯,抗逆力下降,易受病害,長勢弱易倒伏,產量低而不穩。

5 作物平衡施肥的方法

建議根據不同作物對各種養分的需求和土壤養分含量基礎,在施用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基礎上,補施作物缺少的微量元素。為了避免配肥的諸多麻煩,科研部門和企業聯合推廣的測土和配肥相結合的“集成”平衡施肥技術,研制出了有機無機互補,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互補的長效平衡肥料――豐壯肥料和平行肥料。農民用肥料不需配這配那,只需把買來的豐壯肥料或者平行肥料往里一撒,就可達到平衡施肥的效果。即使是不懂施肥技術的人施用,也能達到相對較高的產量。既高產高效,又省工省時。是目前實施平衡施肥和培肥土壤的最好、最快、最有效的途徑。

6 豐壯肥料和平行肥料的特點

6.1 有機肥的長效

豐壯肥料和平行肥料內含的氨基酸是一種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可給作物提供豐富的有機養分。

6.2 化肥的高效

豐壯肥料和平行肥料內富含高濃度氮磷鉀等高效養分。

6.3 微量元素的全效

內含有硼、鋅、錳、鉬等作物所需養分。

6.4 內含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有較好的抑制病菌、鈍化病毒的作用

6.5 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范文第2篇

衣、食、住、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糧食、蔬菜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對于我們人口重多的中華大國,吃飯問題是首要大事。

2 農工商互助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機工業的發展,大型農機具田間耕翻整地、播種、噴藥(人背手動乃至飛機)、收割,能保證大面積農田及時作業,小型農機具可方便農民各家各戶隨心隨時耕作,農產品國內乃至國際流通離不開商業信息。

3 科學種田

每種農作物,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樹、茶葉、藥材、棉花,有其特定最佳需肥(養分含量、比例)、需水、日照、空氣的條件,創造有利條件,可以達到穩產高產高質目的。

4 木桶原理在玉米試驗中的應用效果

“最小因子定律”亦即“木桶原理”,把提高產量的關鍵因素稱為最小因子。

玉米試驗和大豆試驗,皆表現鉀肥最小因子的作用效果。以下將試驗地土壤養分測定結果,田間調查及室內考種分析結論分述于下。

4.1 土壤養分分析

試驗地選擇在縣永安鄉永樂村,地勢平坦,土質為黑土,前茬大豆。

4.2 田間調查

4.2.1 試驗處理與方法

試驗設四個處理(A、B、C、對照CK),四次重復,隨機區組法,小區

為6行區,行長10米,行距66厘米,小區面積39.6m2。

A處理――畝施二銨10公斤,畝施硫酸鉀5公斤做底肥,追施尿素15公斤;

B處理――畝施二銨10公斤,畝施硫酸鉀2.5公斤做底肥,追施尿素15公斤;

C處理――畝施二銨10公斤做底肥,畝用硅酸鹽細菌(生物鉀肥)500克拌種,追施尿素15公斤;

對照CK――畝施二銨10公斤做底肥,追施尿素15公斤。

從試驗中可以明顯看出,施有硫酸鉀(速鉀)的處理A和處理B,在生長、發育上比未施速鉀的對照和施生物鉀肥之處理C,明顯超前:拔節期提前6天,抽雄期提前9天,成熟期提前10―16天。在田間觀察時,就可以看到,A和B處理區,生長旺盛,葉色濃綠,植株生長發育整齊;再看對照CK和C處理,植株矮?。ㄏ鄬Γ~色發黃,給人以缺氮肥,缺水分的感覺。實際是鉀肥缺乏,直接影響玉米植株對氮、磷及其它養分的吸收而表現的癥狀。試驗區在田間不同處理之間表現差別明顯。

從試驗中可以看出:處理A和處理B,在株高、株數、穗長、空桿率的各項指標上,均表現優勢;尤其重要的是青穗率,施速效鉀的處理A和處理B,比對照減少青穗28.16―30.13%,此項指標直接影響玉米品質和成熟期;單穗重、百粒重、籽實含水量之三項指標也直接影響玉米產量,品質,處理A和處理B在這三項指標上均表明顯優勢,對比試驗可見。施用生物鉀肥的處理C在各項調查考種項目上,有略強于對照CK的跡象,通過詳細的試驗調查及產量分析,證實鉀肥是玉米增產的最小因子。應引起重視的是,當鉀肥增施到一定高度時,就不成為最小因子了,如試驗中所體現的數據,當畝施硫酸鉀在2.5―5kg時,呈現報酬遞減。

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其最小因子,要想準確掌握提高產量的關鍵,必須在播種前進行土壤養分分析,明確作物應需養分種類和含量,土壤所含養分種類和數量,科學確定作物最小因子,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

5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科學地確定有機、無機肥料如氮、磷、鉀肥料搭配的最佳經濟用量和比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的施肥方法。一個配方只能在一定時期內適用于特定的土壤、品種及耕作條件。因此掌握制定配方的方法至關重要。

5.1 施肥原則

稻田施肥的原則應該是農家肥與化肥結合,氮、磷、鉀結合,施足基肥,早施蘗肥,巧施穗粒肥,瞻前顧后、平穩促進。

5.2 施肥種類和數量

根據養分平衡學說先確定計劃要求的產量所需要吸收的肥料種類和數量。同時,調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棕黃壤開墾的水田一般含鉀比較多,含氮、磷比較少,增施氮、磷肥效果比較好;草甸土開墾的水田有機質含量高,含氮較多,磷、鉀一般比較少,增施磷、鉀肥效果比較好。老水田經過多年種植,鉀和微量元素往往不足,施用鉀肥和農家肥,增產效果比較顯著。因此,根據土壤有效養分含量的豐缺施肥,有利于發揮土壤的生產能力。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范文第3篇

試驗設計田間試驗是獲得各種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徑,也是篩選、驗證土壤養分測試技術、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的基本環節。通過田間試驗,掌握各時期施用,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土壤供肥量、農作物需肥參數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構建作物施肥模型,為施肥分區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據。

1試驗材料與方法

以水稻品種空育131為試材,采用正交試驗法,設3個氮、磷、鉀肥料因素,4個水平包括:0水平指不施肥,1水平指常規施肥x0.5.2水平指常規施肥,3水平指常規施肥x1.5。試驗中氮肥選用尿素(N46%),磷肥為磷酸二銨(P2()/6%),鉀肥為硫酸鉀(K2033%)。共設計14個處理組合(表1)。三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圖1)。2水平常規施肥水平,確定為每畝總施肥量27.1kg/畝,其中46%尿素11.5kg/畝,46%三料(過磷酸鈣)8k/畝,33%硫酸鉀7.6k/畝,N、P、K比例為2:1.4:1,此施肥水平為分局生產技術規程推薦。

田間試驗要求:4月14日左右播種,5月18號左右移栽,株行距為30cm10cm,每穴5-6苗。田間管理按照分局水稻生產技術規程進行,小區之間筑土埂隔水,不同處理間用PVC塑料板隔開,單排單灌。

3凋查內容

3.1農藝性狀結果與分析

從表1中看出,處理10灌漿期生長旺盛,表現在具有較大的分蘗數、葉面積指數、莖鞘重、稻草重,前期水稻“源”的供應能力強,水稻籽粒灌漿充分,并且在后期水稻衰老較慢,葉面積指數較大,單莖鞘中物質有所增加,說明加強前期管理增加K素用量形成較大的庫容,從而提高“源”的供應能力加速灌漿。而在處理6中每穗數較少所以在后期莖鞘中的物質反而有積累,在處理9中每穗穎花數多,莖鞘轉運率最高,但是由于未形成較多的穗數所以產量不高。

3.2水稻產量及產量性狀調查

不同處理問產量比較結果發現,處理10、9、6、7顯著大于其他處理,并且處理10產量最高,也就是N2P2K3為最佳組合,處理9與處理6相差不大,處理10與處理9相比具有較高的成熟期分蘗數,說明K肥具有提高分蘗數的作用。處理10與處理6相比每穗成粒數、成粒率、每穗穎花數及下粒重較高,這與K肥促進籽粒灌漿的作用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處理10的分蘗成穗率僅為74.5%,所有處理中最低,限制丁產量的增加,K肥的用量選擇在3水平時最高分蘗數在整個試驗中最高,可能是由于每穴分蘗數過高,營養供應不足導致后形成的二級小分蘗死亡,處理6和處理9的分蘗成穗率都在98%以上,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K肥的用量在2水平最高分蘗數較高僅次于處理10,后期形成的二級分蘗形成小穗,所以平均每穗穎花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都較低,限制了產量的增加;而處理9雖然也具有較高的分蘗成穗率但是最高分蘗數較低,最終田間成穗數不足限制了產量增加。

處理10與處理11和處理7相比,也就是增加K選擇3水平與N、P選擇3水平相比,每穗穎花數和成粒數多,說明通過增加K肥用量充分提高空育131水稻品種的穗粒數。是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可以預測到,本地的試驗田缺少K元素,增加整個生育期K肥的川量能夠顯著增加水稻產量。

4結論與建議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范文第4篇

1.增產增效情況 與不施相應的中微量元素肥料相比,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玉米、棉花、油菜、馬鈴薯、大豆、蔬菜、水果等作物一般增產5%~10%,每667平方米減少化肥用量1~2千克,當季化肥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農產品的品質相應提高,由于缺素造成的病害減少,保質期加長,蔬菜和水果的風味得到提高。

2.技術要點 以作物需要的鈣、鎂、硫、鋅、硼等中微量元素為主,通過開展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提出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種類、數量和施用方法。

(1)作物鈣肥施用技術。鈣在植物體內是極難移動和再利用的元素,因此缺鈣癥狀首先出現在新生組織和果實上。在缺鈣時,植株生長受阻,節間較短。缺鈣植株的頂芽、側芽、根尖等分生組織首先出現缺素癥,易腐爛死亡;幼葉卷曲畸形,葉緣變黃逐漸壞死;果實生長發育不良,出現病變。

農業上常用的有石灰、石膏、含鈣的氮磷鉀化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石灰和石膏。石灰可作基肥和追肥,不能作種肥。在施用時要求撒施,力求均勻,防止局部土壤過堿或未施到。條播作物可少量條施。番茄、甘藍和煙草等可在定植時少量穴施。不宜連續大量施用石灰,否則會引起土壤有機質分解過速、腐殖質不易積累,致使土壤結構變壞,誘發營養元素缺乏癥。石灰肥料不能和銨態氮肥、腐熟的有機肥和水溶性磷肥混合施用,以免引起氮的損失和磷的退化導致肥效降低。對于含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比較多的堿土,可以施用石膏,一般667平方米施25~30千克就可以。水稻生產中,可以用石膏蘸秧根或做塞兜肥(即集中施在稻株旁幾厘米深的土層里),均可以起到補鈣的作用。水溶性鈣肥可以葉面噴施。由于鈣素移動性差,必須實施全程補鈣措施。例如,蘋果葉面施鈣,時間應從蘋果落花后兩周開始,葉面噴施葉面鈣肥,每隔12~14天,噴1次,連噴2~3次。

(2)作物鎂肥施用技術。由于鎂在韌皮部中的移動性較強,缺鎂癥狀首先出現在老葉上。當植物缺鎂時,其突出表現是葉綠素含量下降,并出現失綠癥。主要表現為植株矮小,生長緩慢,雙子葉植物脈間失綠,并逐漸有淡綠色轉變為黃色或白色,還會出現大小不一的褐色或紫紅色斑點,嚴重時整個葉片壞死。禾本科植物缺鎂時,葉基部葉綠素積累出現暗綠色斑點,嚴重缺鎂時,葉尖出現壞死斑點。

常見的鎂肥包括鎂的氧化物、硫酸鹽、碳酸鹽、硝酸鹽、氯化物和磷酸鹽、硅酸鹽等形式,其商品形態有固態和液態。在固態鎂肥中,有的溶解性比較高,但也有的屬微溶性。鎂肥宜作基肥,也可作追肥和葉面噴施。水溶性鎂肥一般是表施,不溶和溶解性小的鎂肥,應與土壤攙混。葉面噴施水溶性鎂肥,是常用的一種糾正作物缺鎂的有效措施,可噴施0.5%~1.0%的硫酸鎂溶液。另外,鎂肥必須與其他肥料配合或混合施用才有效果。氮對鎂肥效果也有影響,這跟銨離子對植物鎂吸收有拮抗作用有關,施用銨態氮肥時,鎂肥效果較好,而施用硝態氮肥,鎂肥效果較差。

(3)作物硫肥施用技術。缺硫時作物外觀癥狀與缺氮很相似,但硫在植物體內移動性差,缺硫癥狀往往先出現于幼葉。而在供氮不足時,缺硫癥狀發生在老葉。植物缺硫一般癥狀為植物發僵,新葉失綠黃化;雙子葉植物缺硫癥狀明顯,老葉出現紫紅色斑;禾谷類植物缺硫開花和成熟期推遲,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

目前應用較多的硫肥包括石膏、硫磺和一些含硫的氮磷鉀化肥。施用硫肥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土壤pH、土壤通氣性、作物種類以及其他硫源。能提供硫的物料很多,主要有含硫化肥、石膏和硫磺、有機肥等。含硫化肥包括硫酸銨、過磷酸鈣、硫酸鉀、硫基復合肥等。石膏和硫磺也常常作為硫肥施用,其中石膏可作基肥、追肥和種肥,提供硫素營養;石膏也用作改良土壤,此時施用石膏必須與灌排工程相結合。此外,施用有機肥也是補充硫素的重要途徑。

(4)作物鋅肥施用技術。調查統計,全國缺鋅面積占16.2%。低湖、冷浸、爛泥田和長期不施用鋅肥的田塊缺鋅尤為嚴重。水稻、小麥、玉米缺鋅導致遲苗、僵苗,瓜果蔬菜、棉花等作物缺鋅導致蕾鈴脫落,坐果率低等,影響作物正常生長,最終影響產量導致減產。

鋅肥主要品種有大粒鋅、富冠鋅、硫酸鋅,可作為基肥或追肥施用。具體施用方法,每667平方米用大粒鋅300~500克或富冠鋅、硫酸鋅500~1000克,與其他顆粒狀肥料或細土混勻后撒施或條施。鋅肥施用時應盡量早施,以滿足作物生長前期的需求,效果更顯著。對于缺鋅嚴重的土壤,可以在作物生長前期,噴施0.10%~0.20%速溶型鋅水溶液。

(5)作物硼肥施用技術。硼是作物生長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調查統計,全省缺硼面積占30%以上。棉花缺硼導致花而不實,油菜缺硼易發生莖裂、多頭癥、全株紫紅、開花推遲、花而不實和返花等典型癥狀,影響作物生長,最終導致減產。棉花、油菜、花生、瓜果蔬菜、水果等作物施用硼肥,已成為一項不可缺少的施肥增產技術。

農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現范文第5篇

【關鍵詞】玉米種植;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山西省和順縣位于山西省東部,太行山中段,地理坐標為東經113°05′-113°56′,北緯37°03′-37°36′。東臨河北省邢臺縣,西連晉中市榆次區、榆社縣,南毗晉中市左權縣,北接晉中市昔陽縣、壽陽縣。全縣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30公里,國土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全縣轄5鎮5鄉,294個行政村。總人口14.5萬,農業人口11.4萬人,現有耕地面積30.86萬畝,農作物主要品種有玉米、谷子、大豆、土豆、莜麥、蕎麥。海拔1070-2058.5米。正常年份糧田面積22.5萬畝。省農業廳種植業處的處長告訴我們,2000年全省玉米種植面積1800萬畝,此后山西玉米播種面積逐步擴大,除一兩個年份有震蕩外,這個數字在十年間幾乎逐年猛增;到2010年,全省的玉米種植面積已達到創紀錄的2300萬畝,占山西省全省耕地總畝數的46%。在這樣的形勢下,和順縣的玉米種植也出現了占據全縣所有種植面積的半壁江山的局面。玉米種植每年種植面積12萬畝左右,占糧田面積一半以上,總產3500-4000萬公斤,占糧食總產70―80%,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好行情。但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栽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多年連作不到茬。造成病蟲害發生逐年加重。(2)品種單一更新慢。如先玉335已連續種植10年以上。(3)玉米收后不秋耕。(4)農肥投入量不足。交通便利的地塊每畝施肥量在3方以下,偏遠的坡地農家肥完全不施。(5)種植模式需改進。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縣推廣了地膜覆蓋種植技術,目前每年的地膜覆蓋玉米種植面積都在10萬畝以上。地膜覆蓋種植技術雖然能延長生育期15天以上,大幅提高玉米產量。但該項技術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是回收難,易造成污染。二是無法實施追肥,后期缺肥,早衰,產量上不去。對此,筆者結合當地玉米種植的實際談幾點建議。

1.解決氣候對于玉米種植的影響

氣候是人力難以改變的,但是人類可以發揮聰明才智盡量降低氣候對玉米種植的影響。具體解決方法是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大力推廣播種、施肥一體機械化作業,麥收后貼茬機播要在6月16日前完成。麥壟套點的要在麥收前5~10天播種,以防播種過早苗大損傷。保證播種質量,要做到及時澆水,以促苗早發。地溫10攝氏度是播種玉米的最好時機;玉米種植密度應為40000株/hm2左右,還可以利用田間套作的種植方式,保證玉米植株吸收光照在玉米灌漿時有足夠的能量。

2.嚴把種子質量關

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嚴厲大力打擊倒賣假種的商販,一旦發現倒賣假種的商販要嚴懲不貸。另外,還要積極進行宣傳提高農戶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提高農戶識別種子質量的水平。盡量在正規公司購買;在購買玉米種子時要看好標簽,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尋求賠償。

3.積極推廣新型玉米種植技術

3.1品種搭配技術

這是根據氣候影響、玉米品種抗藥性等不同等條件,選擇幾種優良品種搭配種植以降低種植風險。如選用高產、優質、綜合性狀好的品種。當家品種采用耐密性狀好的浚單20、鄭單958、豐玉4號。麥壟套種的也可采用單株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如三北21號、蠡玉13、先玉335、銳步1號。播種時做好種子包衣處理,以防地下害蟲為害。

3.2規范種植形式及密度

高產經驗證明,擴大行距、增加密度是提高玉米單產的有效途徑,播種形式以1.6尺~1.8尺等行,或1.2尺:2.4尺大小行種植,改善玉米田間通風透光條件。耐密性品種一般畝留苗5000株左右,實收株數不低于4800株,大穗生育期長的品種畝留苗4200株左右,實收株數不低于4000株。要做到播種均勻、深淺一致,確保一播全苗。

此外,要及時查苗補苗、間苗定苗。以3~5片展開葉定苗為好,定苗時要拔除小苗、弱苗、病苗,留苗要均勻一致,缺苗留雙株,地頭地邊密度適當增大。缺苗要及時補種或移栽,保證合理的留苗密度。

3.3玉米施肥技術

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磷鉀三種肥料,所以,農戶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配比、施肥。一般來說,玉米需氮肥量較多,尤其是在拔節開花期間需加大肥量;在生長中期需要施磷肥以保證玉米根系發育,鉀肥需要在玉米幼苗時期施肥,保證孕穗期的需求。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畝產700公斤產量指標,總需肥量為畝施純氮20~25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4~5公斤。在施肥方法上,實行分次施肥,底肥、攻穗肥、攻粒肥合理搭配。一般畝施磷酸二銨10~15公斤、鉀肥8~10公斤、鋅肥1公斤作底肥,用玉米播種機隨著玉米播種一起測播下去。麥垅套點的地塊,可結合澆出苗水,采取耬播或刨坑施肥方法,品種、數量同上。攻穗肥根據品種特性一般在7月中旬進行,畝施尿素35~40公斤。攻粒肥要在玉米抽雄-吐絲期(8月中旬),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

3.4玉米灌溉技術

玉米灌溉需要根據土地實際情況進行一般采用地面灌溉方法,有條件地區可以采用噴灌,保證玉米葉片的需水量。要根據玉米需水規律,科學掌握三次澆水。一是出苗水,機播玉米后,應立即澆出苗水,以促苗早出早發。攻穗水在7月中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期進行;三是攻粒水要在8月中旬抽雄揚花期進行。澆水與追肥要協調安排。

3.5及時搞好化除、化控

一是及時噴施除草劑,要在澆出苗水后,趁墑噴施除草劑,每畝用水量要達到30~40公斤,以確保除草劑藥效的正常發揮。二是在玉米7~10片展開葉時及時噴施“金得樂”或“達爾豐”等生化試劑,畝用30~35克(一袋)兌水15公斤噴施,具有明顯的降桿、抗倒作用。

3.6搞好玉米隔行抽雄

多年經驗證明,在玉米開花授粉前,搞好人工隔行去雄。既改善玉米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又使養分迅速往果穗轉化,對提高玉米產量具有明顯作用。

4.綜合防治玉米病蟲害

傳統的病蟲害以藥物防治為主,堅持做到三點:一是苗期及時噴施殺蟲劑,除治灰飛虱等傳毒害蟲,防治“坐坡”病。二是拔節至大喇叭口期及時除治鉆心蟲、粘蟲、棉鈴蟲等害蟲。三是抽雄至灌漿期及時噴施殺蟲、殺菌劑,除治玉米蚜蟲、鉆心蟲、玉米褐斑病、大小斑病等害蟲。也可以采用剪花絲、抹藥泥等方法進行防治。

新型的防治方法以生物防治為主。白僵菌粉可以有效防治玉米螟蟲,在玉米心葉末期撒入白僵菌顆粒防治玉米螟蟲,赤眼蜂對玉米螟蟲也有較好效果。大部分的玉米疾病多是由于缺少某種肥料所致,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肥料的增施。

5.堅持完熟收獲,確保籽粒飽滿

在籽粒乳線消失、基部出現黑色層、達到完全成熟時再收獲(時間掌握在9月底),以免收獲過早,降低粒重,影響產量潛力的發揮,確保玉米實現高產、優質、高效。

總之,要抓住玉米增播的關鍵期,積極研究與分析玉米種植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指導并給出解決現存問題的對策,這不僅解決了玉米種植戶的問題,同時對促進我縣玉米種植業的發展具有重要貢獻。所以,在以后玉米種植業的發展中還應該積極開發與推廣新型的種植技術,繼續促進我縣玉米種植業和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巍美.氣候對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品質的影響[J].現代農村科技,201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们市| 定兴县| 迁安市| 旌德县| 鹿泉市| 昂仁县| 厦门市| 运城市| 韶关市| 麦盖提县| 长海县| 诸城市| 巩义市| 丹寨县| 屏东市| 芜湖市| 福安市| 上思县| 申扎县| 新晃| 邯郸市| 霍州市| 乾安县| 北安市| 林口县| 泰安市| 喀什市| 宽甸| 城市| 新闻| 达日县| 日喀则市| 普兰县| 钟祥市| 锡林郭勒盟| 湾仔区| 萨迦县| 安龙县| 丹江口市| 藁城市|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