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歷史 選擇題 錯因分析

歷史選擇題具有信息量大、知識覆蓋面廣、考查角度靈活等優點,在歷年高考試卷中已成為主要題型,且分值與材料題問答題平分秋色。本文對學生在考試中選擇題的失分原因進行分析,探討以后教學中的應對策略,以提高學生解答選擇題的能力。

一、基本史實記憶不牢固

例.(09全國卷I) 20.法國人達爾讓松在18世紀中期寫道:“委托給大臣們的事務漫無邊際。沒有他們,什么事也辦不了,只有通過他們,事情才能辦成;如果他們的知識與他們龐大的權力有距離,他們便被迫將一切交給辦事員辦理。”上述材料說明,當時的法國

A.專制王權強化

B.辦事人員權力上升

C.國王權力旁落

D.社會等級壁壘森嚴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A 。學生容易誤選C。誤選原因是學生對材料中的時間“18世紀中期”所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把握不清,從而受材料內容的迷惑落入陷阱。18世紀中期法國處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法國大革命(1789年爆發)尚未進行,國王權力不可能旁落,故選A項。

【應對策略】夯實基礎,重視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這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既要識記重要的史實、概念,又要掌握歷史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發展歷程;既要抓主干知識,也不能忽視非主干知識;既要認真學習課本大字內容,也要重視課本小字部分、插圖甚至注釋中隱含的信息。對于基本史實的記憶,平時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相互比較,對比記憶,注意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提高歷史知識的比較和遷移能力,使記憶更加準確牢固。

二、基本概念掌握不準確

例.(05全國卷I)15.明清兩朝在西南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

A.規定按田畝多少納稅,允許人口流動

B.在當地推廣土司制度.

C.康熙時為平息“三藩之亂”而加以大規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員實施直接統治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D。A、B項明顯錯誤,可直接排除;C項正確的表述應是平息“三藩之亂”之后加以大規模推行,而不是之前。誤選最多的是C。誤選原因在于對“改土歸流”的基本概念比較模糊,對“改土歸流”實施的背景與過程掌握不準確。

【應對策略】近年來命題者十分重視對歷史概念的考查,而歷史學科中基本概念非常多,諸如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近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等等,要加強對歷史基本概念的教學,把課本中基本概念真正講懂講透,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基本歷史概念,既要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又要掌握其外延,這樣再做此類型的題就能舉一反三、游刃有余。

三、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徹

例.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地使用鐵農具

B.實行商鞅變法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錯因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題中四項都是秦國成為最強國家的原因,但B項是最主要原因,因為按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原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確立起先進的封建制度,才是秦國富國強兵的主要原因。錯選其他項都是由于對基本原理理解不全面、不透徹,自然更談不上靈活準確運用了。

【應對策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很多,諸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等,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很廣泛,但由于理論性強、深奧枯燥,學生對此理解不透徹不深刻,應用不靈活,掌握起來有難度。以后教學中加強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的滲透,以史實為依據,史論結合,深入淺出,提高學生對這些理論觀點的理解力和靈活應用能力,同時強化對此類題型的訓練。

四、材料理解不到位

例.(07全國卷I)15.清末湘軍的組織形式“譬之木焉,統領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這種軍隊組織形式

A.便于國家直接控制、指揮軍隊

B.使將不專兵,妨礙軍隊作戰

C.造成兵歸將有,為近代軍閥所承襲

D.促進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戰斗力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C。考生易錯選A或B。錯選原因是學生文學功底薄弱,對題中文言文材料沒能讀懂,若理解“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之意,排除A、B就不困難了。

【應對策略】材料型選擇題由于命題靈活,對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近年來頗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選擇題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做此類題首先要求學生具有閱讀和理解材料的能力,這就涉及對相關學科知識的理解掌握,譬如語文文言文的理解、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等,這就要求學生重視各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注意各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訓練學生完整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綜合能力、透過現象揭示歷史本質和規律的能力 。

五、解題方法與技巧運用能力欠缺

例.(2005年全國高考文綜四川卷)17.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是在

A.時期

B.第二次時期

C.時期

D.以后

【錯因分析】正確答案為C。此題限制條件是四個:中國近代、第一次、政府選送、留學生。特別是后三個條件,少一個它的答案就是不一樣的,此題難度不大,誤選其他項的原因主要是審題不清,沒能抓準限定詞和關鍵詞。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內涵十分豐富。根據我們的看法,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可以定義為: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豎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起來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用幻想的聯系來取代并掩蔽現實的聯系。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突出地表現為五個方面的主要特征:實踐性,系統性,階級性,相對獨立性,科學性。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在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弄清楚意識形態學說在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學體系?盡管對這個問題有不少爭論,但筆者認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已經清楚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馬克思在該書中認為,費爾巴哈哲學的根本缺陷在于他的唯物主義和歷史觀是分離的,而馬克思的哲學使命則是:在歷史領域中實現唯物主義的變革;舊的獨立的哲學已經終結,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哲學本質上即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并沒有創造過歷史唯物主義之外的任何其他的哲學。

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后,上面的問題也就轉變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中的地位。

首先,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是在意識形態批判的前提下形成起來的。在青年時期,馬克思的思想主要出于黑格爾和本文由收集整理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布·鮑威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之下。在對以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中,馬克思之所以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歷史領域是遭意識形態掩蔽最深的,因而也是理論上最混亂、最黑暗的領域。即使像費爾巴哈這樣卓越的唯物主義者也在這個領域中完全迷失了方向,成為黑格爾思辨的歷史哲學的俘虜;同時,正確認識人類本身,認識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鑰匙也正是隱藏在歷史領域里。正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和一般意識形態的批判,促使馬克思去探索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根本前提,從而發現并提出了“同意識形態相對立的抽象”,初步表述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后來的任何發展,都伴隨著他對傳統意識形態,尤其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深刻批判。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所倡導的根本方法是合理形態的辯證法,而這種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馬克思辯證法的批判特征最鮮明地體現在他的意識形態學說中。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也就沒有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語言觀體驗哲學比較

1.關于歷史唯物主義

1.1實踐性

綜觀哲學,實踐性可謂是其根本特性。1845年春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發表標志著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誕生。實踐唯物主義是以19世紀國際工人運動為背景而產生的,它為工人運動的政治理論即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哲學基礎,其基本主張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

作為馬克思一生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實踐性的提出在本質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解決了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兩難境地,因為舊唯物主義一方面堅持自然界對于人的認識的優先地位,肯定物質世界遵循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運動和發展。另一方面卻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根本不可能簡單地用自然界的規律,如地理環境和人口環境來解釋。簡言之,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即所謂的舊唯物主義的“精神分裂”[1]。而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看到人類能動的實踐活動同客觀物質世界一樣都是物質的活動,這就解決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把唯心主義從它最后的避難所里驅逐出去。

1.2認識論

在唯物論的指導下,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原則即認識論也得到了新的闡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一切唯物主義哲學都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堅持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承認客觀世界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認為認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論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貫徹于認識論的必然的理論結論。反映論的兩個基本觀點為:第一,認識是關于世界的主觀映像;第二,認識能夠提供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舊的唯物主義雖然在認識論上堅持了反映論,但過于簡單化、機械化,因為它單純從生物學的意義上去理解人的認識,把人對外界的認識看作消極的被動的刺激――反應的過程。而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2]。

值得注意的是,反映論的創新之處在于它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來考察人的認識。

首先,在實踐的觀點上,反映論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即指出了人對世界反映的社會性和能動性。

其次,在辯證的觀點上,反映論指出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絕不是像照鏡子那樣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個充滿復雜矛盾的辯證過程,即指出了人對世界的反映的辯證性。

同時,認識論的兩大特點為摹寫性與創造性。顧名思義,摹寫性即反映的客觀性,而創造性即人對客觀事物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2.實踐唯物主義指導下的語言觀

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作為一種哲學世界觀在整個哲學發展史上顯示出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其精辟獨特的語言觀也對當今語言哲學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的,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3],而且語言產生于實踐。這也是語言觀對語言的起源和本質的觀點。更確切地說,語言觀認為,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也創造了產生語言的主客觀條件和可能。具體說來,第一,勞動產生了人們借助于語言進行交往的需要;第二,勞動創造了語言交往的主觀條件;第三,勞動創造了語言的客觀條件;第四,實踐出成了語言符號的意指關系。在語言的本質這一問題的探討中,語言觀認為實踐決定了語言和思維,而且語言和思維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1]。

因此,語言觀是一種實踐的語言觀,是在能動的反映論為方法論指導下產生的科學的語言觀。

3.體驗哲學

體驗哲學被當代語言學界公認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體驗性。體驗哲學指導下的語言觀也是體驗的,認為語言是人們在對現實世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觀互動的結果[4]。

3.1體驗哲學的產生

體驗哲學又稱非客觀主義理論,是Lakoff和Johnson在把西方哲學重新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非客觀主義的對立面是客觀主義,一般指的是傳統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因為它們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和客觀性,認為可以得到關于世界的絕對的無條件的真理。客觀主義已成為西方傳統哲學的基石[5]。但兩者還是有差異的,那就是在求得絕對真理的方法上,經驗主義強調經驗是人的一切知識和觀念的唯一來源,即關于世界的全部知識是來自我們的感知,是由感覺能力所建構的。而理性主義強調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才能給我們提供關于真實世界的知識。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錯誤在于,它們錯誤地將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截然分開,認為理性、思維、觀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質環境的制約,人類心智是脫離主體的,超驗的,不依賴認知主體的身體經驗及其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在這種認知觀的支配下,它們視語言為抽象的符號,可以獨立于任何機體的特性直接與世界上的事物對立,語言符號之所以獲得意義是通過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系,但這種聯系是獨立的、自主的。

3.2體驗哲學的特性

體驗性是體驗哲學的特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心智的體驗性、意義的體驗性與思維的體驗性。從傳統的符號三角形語義理論到現代的各種語義理論都認為語言通過概念和指稱來反映客觀世界[6],其中的概念的作用只是一種連接紐帶。但是當代認知語言觀承認世界的現實性及對語言形成的本源作用,而且語言的體驗觀更強調人的認知的參與作用,認為語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是由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介于其間,即所謂的“心生而言立”。

4.歷史唯物主義與體驗哲學的異同

前面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其指導下的語言觀和體驗哲學的方方面面,接下來,將兩者在世界觀、方法論、辯證法和成因等方面進行比較。

4.1相同點

第一,在世界觀方面,體驗哲學遵循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摒棄了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中的錯誤的觀點,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既強調客觀實在對認識的第一性地位,認為必須依據客觀規律認識世界,又重視主觀意識,主張認識活動不僅可以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而且對客觀現實有反作用。

第二,在方法論方面,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實踐在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體驗哲學強調所謂的體驗,即人們用自己的身體包括各種感覺器官通過互動的方式在空間(包括地點、方向、運動)中體驗,這與實踐論要求人們需在親身經歷中認識和改造世界,而不僅僅是通過人的經驗、理性和思維來認識客觀世界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三,在辯證法方面,體驗哲學強調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這與實踐論中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不盡相同。

第四,在成因上,歷史唯物主義與體驗哲學都反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反對單純地強調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而主張把兩者相結合,從實踐中體驗,進而得到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4.2不同點

歷史唯物主義已包含了意識來源于體驗和空間的思想,只不過在具體論述上不如體驗哲學詳盡,或者說體驗哲學在關于人類認知過程的具體論述上更加細化。

5.結語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兩者的相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不同點不是質的差別,而僅僅是量的不同而已。

歷史唯物主義在人類認知觀方面提出了科學的見解,由于它是一種以19世紀國際工人運動為社會歷史背景而產生的并且是主要用來指導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的哲學理論,因此在語言觀上不詳盡的論述也是在人們的情理之中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認了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它對近代語言哲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通過以上的論述和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作為當代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的體驗哲學在本質上同于的歷史唯物觀,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體驗哲學不過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參考文獻:

[1]錢偉量.語言與實踐[M].社會科技文獻出版社,2003:210.

[2]陶德麟,石云霞.基本原理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7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4]王寅.中西語義理論對比研究初探――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的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一、拓寬

所謂拓寬,就是要拓寬教材所涉及的范圍,對教材知識進行適當的延伸與補充。總的來說,這是由現行歷史教材不足、范圍局限所決定的。對于復習過程中的拓寬,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歷史基本理論方面的拓寬。歷史基本理論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成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考試題也經常考查學生掌握和運用歷史基本理論的能力。但是教材中幾乎沒有歷史基本理論方面的內容,所以歷史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史實對歷史基本理論方面的知識進行拓寬,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歷史基本理論,提高高考應試能力。

2.史實與史料方面的拓寬。由于教材對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主要的歷史現象的知識描述和介紹不夠詳細,所以在復習過程中歷史教師需要對史實和史料方面的知識進行拓寬。史實與史料知識的拓寬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還能夠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與歷史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的拓寬。現在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相關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與滲透。因此歷史教師要及時對與歷史相關的其他學科相關知識進行拓寬,尤其是與歷史聯系比較密切的科目如語文、政治等,以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

二、挖深

所謂挖深,就是要深入地挖掘歷史的內涵和外延,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挖深對于提高復習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歷史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挖深,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一般來說,復習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挖深。

1.從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背景和原因方面進行挖深。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背景與原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運用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與高考成績。

2.從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與作用方面進行挖深。由于各種版本歷史教材的篇幅有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教材在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敘述時,尤其是對事件產生的影響與意義進行描述時,往往不夠全面或只局限于一兩個方面進行描述,不利于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事件、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與意義進行挖深,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全面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知識水平,增強歷史學習能力。

3.通過對相關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比較進行挖深。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必然受到其所處的歷史階段與地理位置的影響,因此許多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作為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多個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無論是對歷史事件進行橫向還是進行縱向分析比較,都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這些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和歷史學習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完整地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復習效率。

三、提高

所謂提高,就是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邏輯起點;勞動;工具;人類起源;勞動異化;《資本論》

中圖分類號:D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3)02-0005-04

探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歷史起點,必須首先考察人類歷史的起點。那么,人類歷史究竟從哪里開始呢?這個問題的確是歷史之謎。從《圣經》里的上帝創世說,到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異化論,不能說沒有進步,至少,黑格爾在對于自然界和社會的源頭關系上的理解,有其積極的合理因素。但從根本上說是依然不科學的。

隨著科學和人類思維進程的發展,才從根本上正確地揭示了從猿到人的進化方向,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發生論的高度上,科學地回答了人類歷史的起源問題。但是,由于唯物史觀的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的理論環境和政治氛圍下,主要著眼于唯物史觀思想體系的創立,而沒有像建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那樣,建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體系(思想體系與邏輯體系是不同的,人們對于這種區別往往并不注意),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像《資本論》闡述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那樣,明確地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的問題。然而,《資本論》“邏輯地表述”方法(“邏輯地表述”與“表述的邏輯”也是不同的,人們對此也往往不注意),確定理論體系邏輯起點的一般的方法理論原則卻是普遍適用的。

根據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理論界有些人研究的結果認為,勞動是歷史的起點,“勞動”范疇也就當然地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并從勞動出發,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結構,得出“勞動”范疇是“打開社會奧秘的鑰匙”的結論(以下稱勞動起點論)。對于這個結論,筆者不敢茍同。筆者認為,歷史是社會的歷史,社會是人類的社會,追溯歷史的起點,實質上是追溯人類的起點,而要科學地揭示人類的起點,必須著力澄清下述幾個問題:第一,人類提升的本質是什么?第二,歷史的定指含義是什么?第三,真正人的勞動究竟從哪兒開始?

第一個問題是人類提升的本質。筆者基于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原著的學習,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在于外延擴大化意義上的“勞動”而在于怎樣勞動,用什么勞動。如果人類不以自己特有的勞動方式和特有的勞動手段,而僅僅是和勞動那樣運用自身的天然的生理器官去獲取生存資料,那它就不可能從動物中提升出來,成為宇宙之花、萬物之靈。史前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證明,在遠古時代,類人猿基本上還是一種樹上動物。后來分化為兩支:一支發展為森林古猿和巨猿,現代大猩猩就屬于這一類;另一支則沿著另一種方向發展,為了抵御猛獸的襲擊和適應獲取食物的活動(一般稱作適應性勞動),他們便開始利用石塊、木棒等自然物來彌補自身機體生理的天然器官的軟弱與不足,這種活動的長期繼續,又使他們開始直立行走,由此便進行到了從古猿到人的“過渡生物”的階段,即“形成中的人”的階段。這種“形成中的人”與古猿的活動方式并無本質區別。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語言開始形成,人類才從獸類脫離出來,勞動工具在自然——社會共生態中,是人與動物、社會與自然的界碑。當“形成中的人”使用石塊、木棒和其他天然物的活物(這種活動可以叫做前人的適應性勞動)必然會發展到這樣一種限度,這時,如果不完善被使用的工具,即如果不過渡到勞動工具,這種活動就不可能進一步提高。而一旦跨出了這一步,原先使用天然的勞動就變成了制造工具并使用這些工具從事活動的生物了。這種情況大約發生在200~250萬年前。上述證明,人類提升的本質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而不能籠而統之的歸結為“勞動”。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歷史定指的含義問題。筆者結合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原著的學習,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歷史,是定指真正的人類的歷史,不能包括非人的歷史。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是以人類社會的普遍本質與一般規律為對象的。在古猿進化為真正的人類之前,無論怎樣講都是“非人”,這種“非人群”還不是氏族或社會,它仍然是自然界尚未分化的一部分,只具有生物的自然本質,它所恪守的是自然規律,而不具有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它不在歷史唯物主義特定對象范圍內。

第三個問題,即真正的人的勞動究竟從哪兒開始的問題。勞動起點論認為,勞動所以成為歷史的起點,因為勞動是人的起點;而勞動所以成為人的起點,是因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樣一來,實際上就陷入了一個循環論證:什么是勞動?勞動是人改造自然的自覺的活動;人從哪兒來?人從勞動中來。這種結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歷史唯物主義所講的勞動,即真正的人的勞動究竟從哪兒開始呢?從“形成中的人”的活動特點來看,他們主要是憑借自身生理的天然器官,偶爾也使用石塊、木棒等天然“工具”,覓取天然的食物,它們在自然界中,完全受著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規律的支配。在他們未知使用石器以前,這些“構木為臺”、“錯木作穴”和“掘穴”的工作,都是無法實現的,充其可能,也只能是“構木為巢”,所以,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這種過渡生物的勞動,還不是真正的勞動。在考察真正的人的勞動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即制造工具的活動起初必定具有動物的反射形式。這種活動,就其性質而言,不會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自覺活動,而是一種反射性活動,并且是在純粹生物學聯合體的范圍內實現的。因此,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不是人,而是動物。

上述引證說明,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的活動不是“勞動”,所以,認為“勞動先于工具存在”的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其實,馬克思對此早有論述。他曾明確地指出,真正的勞動不是開始于石制工具之前,而“只是有了用于新產品的最初的產品——哪怕只是一塊擊殺動物的石頭——之后,真正的勞動過程才開始”。[1]馬克思的這段話,闡述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即正在形成中的人運用天然“工具”,例如一塊天然的石塊擊打另外一塊天然石頭,使之成為一塊比天然石塊好用一些的石器的活動或行為,還不能稱為勞動,只是在有了這“最初的產品”——石器之后,并且再運用這最初的工具作用于自然對象,改變自然物質的存在形態,創造出某種使用價值,實現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才是人類的真正勞動。

換句話說,在最初的“反射性”活動所“制造”的“工具”未投入“新生產”之前,人的勞動是不存在的,只有把這“最初的”工具投入“新生產”時,真正人的勞動才開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沒有工具,人就不能從一般動物中提升出來,沒有人的勞動,也就不可能有歷史。從終極意義上說,工具不僅是人所以為人的起點,也不僅是人類勞動的起點,同時,也是歷史的起點。根據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應該是什么呢?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邏輯起點的范疇,不僅應與歷史的起點相統一,而且它本身還必須是以后歷史展開過程一切矛盾胚芽的潛在孕含體,即在這個抽象的范疇中,孕含著特定對象尚未展開的內在矛盾的全部豐富性。勞動起點論認為,“勞動”范疇孕含著歷史過程一切矛盾的胚芽,故以勞動為起點,構想了勞動對象化——勞動分化——勞動異化——勞動社會化——勞動自主化這樣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骨架”。本作者認為,以人類勞動的發展為主導線索,來分析歷史發展的邏輯,描述人類社會演進的“軌跡”自然不乏睿智,但仔細想來,不覺又發生了這樣的矛盾,即:如果說這“勞動”包含了“前人”——“形成中的人”——猿的活動,那么勞動范疇的外延便被擴大到人類歷史之外,這種外延擴大化了的“勞動”范疇使人的勞動和動物的活動失去了界限;如果說這“勞動”是定指人的活動那么它似乎又不及“生產”范疇涵蓋得那樣寬泛。比如:生產范疇涵蓋了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產——人口的生產;而勞動范疇僅涵蓋了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或抽象勞動、具體勞動,但人類自身的繁衍行為很難說是一種什么勞動。退一步說,即使勞動范疇涵蓋了生產范疇的全部內容,那又有什么必要非用勞動范疇取代生產范疇呢?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2]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范疇與生產范疇并無本質區別。如果說生產范疇不能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那么同樣,勞動范疇也不能作為這樣的起點。我們知道,《資本論》所以把商品范疇作為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是因為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豐富性都包含生產者之間發生聯系的實在的商品形式。由此可以認為孕含社會一切矛盾胚芽的范疇“生產”,也不是“勞動”,而只有工具范疇這一實在形式才孕含了歷史發生發展的內在必然性,因為只有工具范疇才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矛盾的交匯點。

第一,工具范疇包含了人與自然矛盾的胚芽。在自然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自從有了工具,人類便從動物中提升出來,使“人”成為人,使“人群”成為社會。至此,物質世界便發生了亙古未有的裂變——一方面是人類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主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這裂變了的世界和裂變了的世界矛盾體系中,是工具首先把人同自然界區別開來,對立起來;同時也是工具把人與自然界聯系起來,統一起來,形成了人——工具——自然界這樣一個兩對矛盾三個環節的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作為人與自然界的中介工具有著內在的二重屬性,一方面它是自然力量的人化,客體力量的主體化;另一方面,它具有了標定人與自然矛盾性質的功能,這是其他任何范疇所不能代替的。換句話說,一方面是人與自然的分裂,另一方面則是能動的主體對于這種分裂的征服。而這種征服,主體又必須憑借一定手段,因為人總是通過外物手段和他自身相聯系,這種手段集中地表現為工具。工具確定了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界限,工具又不斷地打破這種界限,確立新的界限,這種界限是歷史標定的,歷史打破的,又是客觀存在的,消除了這種界限,人類便被湮沒在自然中。正因為工具具有這些功能,所以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3]在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矛盾運作中,工具不但孕含著物質生產矛盾展開的胚芽,作為精神生產的特殊工具,也孕含著精神生產矛盾展開的胚芽。正因如此,理論家們就把勞動范疇作為“打開社會奧秘的鑰匙”,“鑰匙”也是一種工具。上述說明,在工具背后,隱藏著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矛盾。

第二,工具范疇還孕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胚芽。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經濟的關系,社會關系中的其他方面——政治關系、思想關系,從根本上說都決定于經濟關系。而在經濟關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人們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以及對它的占有關系。在生產資料中,要使之轉化為現實的衣食資料,原始人類只能依賴于勞動工具這一中介手段;另外,原始人類處在兇禽猛獸的包圍中,人們只有依靠武器(特殊工具)才能戰勝他們,以維持自己的生存。這時,人們的價值觀念僅僅是“工具——生存”觀念。私有制產生之后,“工具——生存”觀念被“工具——財產”觀念所取代。人們意識到“要強迫人們去從事任何形式的奴隸勞役,那就必須設想這一強迫者掌握了勞動資料,他只有借助這些資料才能使用被奴役者”。[4]創造財富,這種“工具——財產”觀念,在奴隸占有制時代,被強化到了這樣的程度:奴隸主為了占有財富,不僅占有了無聲工具(無生命的工具),也占有了發聲的工人(牲畜),而且,就連奴隸也是當作工具——會說話的工具被占有的,占有奴隸的多寡,成為奴隸主富有程度的標志。到了封建制時代,農民(農奴)形式上占有一定的勞動資料,但實際上,封建主對于勞動資料的占有是通過對農奴或農民的半占有這種曲折的方式實現的,農民不過是自動的“牛馬”。當然,隨著社會形態的完善,人們的財產觀念也逐漸由勞動資料擴大為生產資料。這時,封建主一方面通過農民半占有這種曲折方式占有勞動資料;另一方面,則通過占有勞動對象(主要是土地)來占有勞動者及其勞動資料。到了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的時代,勞動者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人”,但是勞動者一旦進入生產過程,資本對他們的奴役便表現為機器和工具上。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所以能夠成為社會的主人,也是因為實現了勞動群眾對于勞動資料的直接占有和結合。通觀歷史不難看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包括階級關系的變化,是以人與勞動工具關系的變化為轉移的,所以,我們要考察歷史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像《資本論》通過商品透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那樣,首先應當考察以不同性質的生產工具為標志的不同的經濟時期中,人們同生產工具的結合方式和占有方式,通過考察勞動工具的性質、功能、系統結構對于人們相互關系的決定與制約作用,透視人們之間的關系,嚴格說來,生產、分配、消費、流通,乃至分工、協作,都是以生產工具為軸心而逐漸展開的。總的說來,人類文明的根本標志,不是勞動,而是工具。工具才是人類文明的尺度。所以我們說,在工具的背后,隱藏著人與人關系全部矛盾的胚芽。上述特征表明,工具是歷史整體關系中最基本的范疇,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最初的前提與基礎。由此證明,只有工具范疇,它才能夠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广宁县| 普宁市| 沐川县| 舒兰市| 仁怀市| 德惠市| 建德市| 柞水县| 盱眙县| 永顺县| 浮山县| 平和县| 上林县| 资中县| 秦安县| 乐清市| 文登市| 桂平市| 双柏县| 石景山区| 盱眙县| 游戏| 宝清县| 新干县| 永善县| 白河县| 榆林市| 绿春县| 弥渡县| 济源市| 阳信县| 太和县| 慈溪市| 棋牌| 习水县| 江永县| 金溪县| 印江| 墨脱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