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219-02
一、“原理”課教師緣何需要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既是黨和國家對“思政課”教師的高層次總體要求,也是對“原理”課教師的具體要求;更是“原理”課本身所需要的重要教學方法。首先,“原理”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05方案”明確指出,高等學校的“思政課”“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器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切實解決“思政課”的實效性問題,就要加強“思政課”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增強“思政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其次,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是“原理”課教師實現教學期望的關鍵。“原理”課作為“思政課”四門必修課中基礎性、學理性最強的一門課程,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因為,“原理”課既不像“綱要”課和“概論”課那樣以史實和現實的形態呈現,又不像“基礎”課簡單易懂、案例豐富。這就要求“原理”課教師既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勤奮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關心的實際問題,更要有高超的教學方法和藝術,這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原理”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的教學總期望。最后,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原理”課的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論品質”。“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針對這樣一門產生于實踐、發展于實踐、以實踐為理論品質和基本原則的課程來說,最好的學習方法只能是理論聯系實際。為此“原理”課教材中明確指出,“堅持和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是學習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要很好地運用這一方法,關鍵在于提高“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二、“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要想切實提高“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必須首先厘清理論聯系實際的真意。按照《基本原理概論》的定義:“所謂理論聯系實際,就是以基本原理為指導,聯系國際國內的大局,聯系社會實際,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最大的社會實際是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也是我們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現實基礎……所以我們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要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讀的書;另一方面要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從定義本身來看,理論聯系實際好像只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讀的書”,即掌握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即聯系國際國內的大局,聯系社會實際,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如果不進一步分析,必然會導致對這一定義的誤讀。許多人沒有深入分析和理解“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僅僅停留在表面,把理論和實際看成是兩個靜止的方面,它們所謂的“聯系”就是將理論直接與實際照面,在“原理”課教學中就是將“現成的理論”即原理、規律轉達給學生。這不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真實要求。深刻理解理論聯系實際,重點是關照“聯系”這一中間環節,即闡明聯系的中介作用。其實,馬克思、列寧、等思想家在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時,也都對聯系——這一中介做了表述,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的要素之間等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理解“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理論和實際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種聯系作為相互作用,必然包含兩條理路,一條理路是用理論去聯系、解釋實際,滿足實際需要;另一條理路是實際對理論的校正或確認。不論是哪一條理路都要求實施者必須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能力,《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以此為基礎來理解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是具備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觀條件。在“原理”課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必然包括“教”和“學”兩方面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從教的方面來說,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從學的方面來說,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這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在此,我們著重分析“原理”課教師在教授基本原理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因為這是進行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即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觀條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原理”課教師的理論水平。這一點是做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和基礎。要想用理論去指導實際,或者用實際詮釋確證理論,首先必要對理論深刻透徹地掌握和理解。今天的“原理”課甚至整個“思政課”沒有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理論水平普遍不高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05方案”規定了“原理”課要著重講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了“原理”課教學要把握“一個主題”,貫穿“一條主線”,突出“一個重點”。這一內容實質上對“原理”課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求“原理”課教師既要對基本原理的三個組成部分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又要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從有機統一上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但是,現實卻是“原理”課教師盡管能夠從整體上來講授基本原理概論,但是就某一方面、某一部分而言不如專業課老師掌握得深刻。“原理”課教師關于哲學方面的理論水平普遍不如哲學專業從事哲學研究和教學的教師水平高;關于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理論水平普遍不如政治經濟學專業教師的水平高,等等。加上歷史原因,有許多學哲學的“05方案”后開始通講“原理”課,對于哲學部分還可以拓展,但到了“政治經濟學”部分就只能照本宣科,機械地向學生轉達原理和規律,更不用說“學以致用”聯系實際了。馬克思早就說過“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里不是理論本身不徹底,而是教師的理論功底不過硬,所以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更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第二,“原理”課教師了解實際的水平,即了解國際國內大局、社會實際、學生思想實際等水平。實際就是“有的放矢”的“的”、目標、靶子,如果“原理”課教師只知道或掌握自己的“矢”和理論,而不了解實際,沒有目標和靶子,這樣“原理”課只能在由教師自己鑄就的理論的空中樓閣中獨自徜徉、自我陶醉。不了解學生的需要、不解決現實問題,“原理”課必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能打動和改變學生,不使學生改變就是沒有作用,就是無效。第三,“原理”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擁有理論、把握實際還不夠,還要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這里的“聯系”能力既不是簡單地用現成的理論去直接套用實際,也不是用實際去機械地證明理論,而是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或從實際中提升理論。這種能力是掌握了理論知識以后,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在分析實際問題時彰顯出來的主觀條件。“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全面了解國內外大局、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如何從實際案例中抽出原理和如何運用理論分析、說明、解釋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努力建設一支“讓黨放心,讓學生滿意”的高素質教師隊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2):7.
[2]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14.
[3]莫放春.“05方案”貫徹落實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具體要求[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7)5.
[4]周濟.努力使“基本原理概論”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7,(7).
[5]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列寧.列寧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整頓黨的作風[M].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關鍵詞:專題教學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原始積累批判性
《基本原理概論》是隨著05方案實施形成的嶄新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性課程,內容全面而豐富,相對于其他的思政課程,它又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系統性的章節、學理性強而全面的內容與課時不足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課程教學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把握其理論的精髓,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著重講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教學目標,確實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求,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嘗試采用專題教學法,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本文選取《原理》課第四章資本主義的形成及本質中關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問題為例,探討專題教學在《原理》課教學中的現實可行性及意義。
一、《原理》課教學過程中必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
(一)把握和體現理論的整體性和思想性
作為科學的理論,不只是一門知識體系,具有知識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完整的思想體系,具有整體性和思想性。如果把它分為三個部分去教學,造成一種嚴重的后果:把它當成一門知識去傳播,大大降低了其思想性,弱化了其批判性,使原理課成為教條僵化、空洞說教等的代名詞,極大的影響了其教學效果。
基本原理的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辨別政治是非的能力。以專題的形式對基本原理進行教學,既可以實現三個組成部分在知識層面上的相互滲透,又可以體現理論的整體性和思想性。我們在教學中注重揭示理論本身的邏輯性,并力求展現其邏輯力量。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的借助理論本身具備強烈的邏輯性與批判現實的精神,在教學中,注重分析基本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第四章關于“資本主義的形成”的教學為例,教材在關于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的論述已相當完整,內容有: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的時間、主要途徑。2、資本原始積累的方式,及其在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的歷史意義。這些較完整的知識和系統的思路無疑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和老師重要的思路指向,然而如果教師只是將這些知識點講明,而沒有嘗試深入,那么這樣的教學就同中學政治課無異了,只是將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也就沒有辦法達到啟發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目的。教師要真正做到對理論的深入的挖掘,知識面上的展開,就必需選取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內容,以專題的形式,結合相關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前沿問題展開,就會有利于將理論本身的思想性得到彰顯。
在對教材的分析過程中發現,關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論述,注重從歷史上時間層面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關的各個因素的產生的時間及途徑,如資產階級的產生是由封建行會內部的分化產生的,由商業資本家演化而成的,而代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另外一個因素:自由勞動力的產生,由破產的農民及手工業者演變而來。針對這個問題,要采用對于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中,綜合探討其歷史背景,也就是探討封建社會的末期的歷史條件,在社會的各經濟因素中,特別是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有緊密聯系的生產因素,如封建社會所有制關系,生產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的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區別,如封建社會的地方割據如何形成及影響,人身的依附的關系,等重點探討,生產過程中,封建社會的資本的面貌,以及它運行的方式與資本主義存在的根本的區別。通過這個過程,引導同學綜合運用自己的歷史知識和馬克思唯物史觀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主動探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條件。
(二)把握理論深入與前沿問題的結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批判性不只是理論批判,更重要的是對現實的批判。批判的目的在于改造現實,使現實朝著更加符合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狀況發展。離開批判性,一味迎合現實不是的立場,也就不能說服學生,更不能使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思想政治理論課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盲目接受各種流行觀念和價值信仰,而是以一種批判的眼光進一步追問其合理性,進而做出判斷和選擇。
理論是在對現實的批判中產生的,它立足于社會歷史的現實發展,具有強烈社會批判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善于引導學生回溯歷史,考察理論的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探討馬克思提出科學的理論的現實意義。這反映在主題式的教學中,要求同學要針對某一理論,要具備歷史的視角,對理論本身形成與當時社會面臨的問題有深入的了解,最終,了解理論提出的歷史價值。在主題式教學過程中,要達到此目的應選取結合前沿性的問題綜合探討,充分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愿望,特別是選取正處在爭論當中的,對此沒有形成定性認識的問題,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必需要對選取的問題進行信息的搜集,達到對問題爭論的實質的認識,之后根據自身的立場和判斷,形成觀點,并探討支持此觀點的根據。課堂的完成,由于引入歷史的視角,不僅使得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在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以“資本的原始積累”問題為例,可以提前布置學生搜集近期關于“中國是否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爭論進行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是否屬于資本原始積累,資本原始積累的意義和內涵是什么,如果不是,那么,中國曾經經歷過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嗎?是在什么時候,以怎樣的形式進行。
對此問題的討論,必然要求學生在了解馬克思關于資本原始積累觀點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考察東西方特別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找出兩者之間的特點和區別。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探討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探討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的特點,綜合聯系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更替的基本規律及特殊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卡夫丁峽谷”的理論。使學生形成認識:資本的原始積累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形成的推動因素之一,是工業化進程的前提條件,而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特殊,發展緩慢,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是以政府推動為特點,如,推動資本積累,建立了清末的工業基礎。對于現今討論“民營資本原始積累”的問題,是不是資本原始積累,要考慮我國跨越了資本主義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對應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是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推動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因此,經過討論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關于“卡夫丁峽谷”的理論,分析現實的問題的能力。
二、《原理》課實施專題教學法的要求
專題教學法通過把學科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思想性、現實性相結合,以提高教學實效。基本原理的專題教學,就是要把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及其組成部分按照內在邏輯組成一個專題體系,并結合相應的方法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法。
筆者選取的關于資本主義的資本原始積累問題的專題教學,方法論的依據在于運用基本原理的觀點和方法,針對改革實踐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學生中出現的一些模糊認識,進行辯證分析,使學生掌握的正確原則、立場、觀點和思維方法。
本專題教學的目的十分明確,以的基本原理為依據,分析現今我國在經濟發展的上升階段,由于社會的改革的推動而出現的在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民營企業家個人財富增長迅猛的現象原因及意義。強調這個過程與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區別。認識到關于“卡夫丁峽谷”理論的意義體現在我國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歷史意義。引導學生應用關于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的認識,論證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實踐的科學性。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課程特色;基本原理概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211-02
根據《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本科,2010)》的界定:“精品課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學水平的優秀課程。”可見,課程特色是精品課程建設極為重要的內容,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尤其是這樣。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本科應用型人才由于其突出的“應用性”、“專業性”、“技術性”和“大眾化”等鮮明特征適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應用型本科教育以培養人才的“應用型能力”為中心,在我國已經形成為一種嶄新的教育類型。“應用型能力”包括應用型人才應該具有的“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等。應用型人才的多種能力在客觀上形成了一種“能力生態”。所謂“能力生態”是指人才的各種能力構成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系統。本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生態狀況,體現了本科應用型人才所具有的能力、知識、素質的整體水平,關系到本科應用型人才對于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大小以及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本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起著無可替代的優化作用。“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被公認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難度最大、知識點最多,涉及專業領域最廣的一門課程,它兼具理論性、思想性、實踐性和時效性的特征,具有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理想”、強化“信仰”、立志“追求”和實現“超越”等精神升華的功用。是廣博高深的理論體系,其中“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是其理論的精神特質,它昭示了“認識世界”是為了“改變世界”的“新”世界觀,包含了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變革創新”的“實踐轉向”[2],修正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往錯誤的運思方式,彰顯著對事物發展的“揚棄性”思維智慧,這不僅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尤其是為人們改造現實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而這些,恰恰是統協本科應用型人才各種能力的靈魂元素,形成為應用型人才各種能力發揮的價值引領,凝聚著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功能期待,契合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所以,發掘“原理”課程本該具有的獨特的育人功能,突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原理”精品課程特色,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啟悟其人生智慧、拓展其理論視野、開墾其思維沃土、優化其能力生態,以開辟出培養高素質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廣闊領域。總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原理”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除了眾所周知的政治導向和思想培育的功能以外,其原本具有的思維啟迪和方法論指導作用,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原理”課程區別于所有其他課程的精品特色之所在。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體現“原理”精品課程的特色需要諸多的條件。例如,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深化對“原理”教育教學內容的發掘,著眼于任課教師的素質水平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逐漸完善“原理”精品課程教育教學模式,等等。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原理”精品課程的特色,首先應該按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強化對于“原理”內容的發掘。如前所述,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而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開設的“原理”課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只有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闡發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著重在方法論闡釋及思維方式訓練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突出“原理”精品課程特色,并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哲學中唯物的態度、辯證的思維、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政治經濟學中對于社會經濟生活的矛盾分析方法、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必然發展為社會主義的歷史與邏輯的推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對人類未來社會展望所采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原理”精品課程特色的突出,要求學校必須在職業素質、學術水平、人格修養等方面高度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因為“原理”不是單純的理論課,也不是一般的人文課,課程性質決定了任課教師必然負有“非常”地擔當,也就是說,任課教師不僅僅是理論的傳播者,更應該是的堅定信仰者、不懈研究者和忠實的踐行者。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學生對“原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大學生對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習、思考、認同和實踐,也才能全面體現出應用型本科院校“原理”精品課程應有的特色。
應用型本科院校“原理”精品課程特色的突出,還需要不斷完善“原理”精品課程教育教學模式,其中包括:圍繞“原理”課程目標,緊密聯系應用型人才類型特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不斷完善實踐性教學,組織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社會實踐,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就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大膽探索,采用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多種教學方法;對傳統的考試形式進行改革,設計能夠檢驗學生接受“原理”課程教育成效的考核方法;充分發揮網絡功能,注意整合優秀教學資源,使“原理”課程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同時注重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不斷拓展和利用社會資源;等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2]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4.
歷
層
次
星期五(7月8日)
星期六(7月9日)
星期日(7月10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計算機及其應用
080702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操作系統
02325 計算機系統結構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結構力學(二) 00420物理(工)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442鋼結構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037 美學
00819訓詁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087英語翻譯 00840日語 00832 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會計
020204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8 資產評估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0015 英語(二)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0151企業經營戰略
00139西方經濟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153質量管理(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2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經濟學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078銀行會計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79保險學原理
00015英語(二)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市場營銷
020208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0183消費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國際貿易
020110 00097外貿英語寫作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45企業經濟統計學 00096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99涉外經濟法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物流管理
020229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法律
030106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58保險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00233稅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倫理學 00370刑事證據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4729大學語文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1公安決策學
00859警察組織行為學
行政管理
030302 00318公共政策 00315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公務員制度
00034社會學概論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護理學
100702 03202內科護理學(二)
03200預防醫學(二)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3201護理學導論 03007急救護理學
03004社區護理學(一)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2199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5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0420物理(工)
02243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應用化學
081209 08291環境影響評價 08306環境分析與檢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基礎教育
040120 00266社會心理學(一) 04577中國通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78中國小說史
軟件工程
080720 07028軟件測試技術 07169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172信息安全 07171項目管理軟件
民商法
030116 00865證劵法 08957法律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560破產法
漢語言文學教育
050113 06414漢語言文學教育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541語言學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教育
050206 00830現代語言學 06421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00600高級英語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4人文地理學導論 06858中學地理專題選講 02105地理教育學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6452中學地理教學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144環境科學基礎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0312政治學概論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03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00483科學思維方法 05629思想政治課教學法
歷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775歷史教育學 0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0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00774史學理論與方法 05632中學歷史課專題精講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 進化生物學 02084組織胚胎學
02078生物統計學 02082 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
02085 細胞生物學 02079 生態學概論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7中學法律教育專題選講
0022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00261行政法學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016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26知識產權法
信息技術教育
080713 04340電視編導與制作 04344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 04347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02141計算機網絡技術
計算機科學教育
080745 07839計算機教學法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0441多媒體教學系統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2009抽象代數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數學教育學
物理教育
070202 06129固體物理 02035熱力學與物理統計 02032高等數學(三)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3結構化學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00735音樂教育學
美術教育
050410 00745中國畫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體育教育
040302 00502體育管理學
教育學
040108 00471認知心理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72比較教育
00468德育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學前教育
040102 00024普通邏輯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0885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02學前教育史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學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6092工作分析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00054管理學原理 06088管理思想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41基礎會計學 00034社會學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國概況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80高速公路 06079城市道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078交通工程(二)
006081隧道工程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2358單片機原理與應用 05694制冷技術與控制 02141 計算機網絡技術
05693音響及視頻技術
英語翻譯
050134 05350中級英語筆譯 05384科技英語翻譯 05355商務英語翻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351高級英語筆譯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4汽車保險與理賠 04946汽車發電機原理與汽車理論 04447汽車維修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444汽車鑒定與評估
小學教育
040112 00542文學概論(二) 00472比較教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230小學藝術教育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3031藥物分析 03026藥理學(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781藥事管理學(一)
1、生態的由來
“生態”這一詞語最早是由于本•阿格爾提出的。1979年,時任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的本•阿格爾在他的《西方概論》中,第一次運用了“生態”這個概念。生態被中國學術界接受并認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隨著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不斷涌現,還有中國學術界對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的重視,到了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學術界才接受和認可生態。200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第五期中,段中橋闡述了生態,并把其作為西方的一個重要思想流派加以介紹,該文在2006年被《新華文摘》第五期轉載,中國學者才逐漸采納生態這一譯法。
2、生態的內涵對于生態的涵義,在本•阿格爾本人的著作《西方概論》中有所提及。他認為:在生態和生態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上,生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包括馬克思、弗洛姆、歌德曼和馬爾庫塞等。本文將生態定義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聯系的角度對資本主義進行系統地批判,并對自然的觀念進行重新解讀,力圖賦予自然以歷史和文化的內涵,來改造傳統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重新理解自然、文化、勞動之間的關系,重構歷史唯物主義。還提出了生態的制度理想——生態社會主義。這一流派旨在將的基本原理和批判功能與人類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相結合,尋找一種能夠指導解決生態問題和人類自身發展問題的雙贏理念。
二、生態的主要理論
1、萊易斯和阿格爾的生態危機理論萊易斯和阿格爾以生態危機將經濟危機學說。他們認為,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敘述,不能夠詮釋資本主義的繼續生存和進化,難以為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化提供理論上的向導,當代出現的新危機就是生態危機。因此,要以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危機作為切入點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除此外,他們還認為資本主義的過度生產和消費會引起的生態危機,雖然根本原因即資本積累,但是無產階級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責任。消費異化是無產階級消費的一種特點,正是這種異化消費支撐了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從而使生態危機替代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因此,阿格爾期望通過消費期望的破碎和穩固經濟理論消滅生態危機。
2、詹姆斯•奧康納的雙重危機理論雙重危機理論是由詹姆斯•奧康納提出的,所謂的雙重危機即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同時存在。他概括了兩類矛盾,矛盾之一是對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矛盾之二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性和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通過資本積累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奧康納說明了在二元對立結構中(當然是一種全球性不平衡發展的二元對立結構),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剝削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和能源,揭破了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內在原因,即資本積累以及由此而釀成的全球發展不平衡。
3、克沃爾的生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克沃爾提出了對生態社會主義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設想。首先要實現使用價值代替交換價值。克沃爾論述了革命型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和原則,這正是以的勞動異化理論為理論基礎,從使用價值的角度去探討的。生態社會主義強調使用價值,而不是資本主義的交換價值。其次是設想生態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克沃爾初步構建了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需要不斷發展和挖掘打破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各種形式,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的一切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最后,生態者必須在生態系統沒有崩潰之前采取行動。
4、福斯特關于馬克思的生態理論學福斯特仔細研究馬克思的“新陳代謝”觀念,并在此觀念中發現了馬克思的生態學思想。現代生態學的重點是如何解決自然與社會之間存在的緊張關系,福斯特指出,馬克思考察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口、土地、工業三者,并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研究,這無疑就是現代生態學的系統觀點。他主要考察了馬克思應用新陳代謝的四個環節:首先,人需要和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互換,而且自然是人體的器官的延伸,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其次,人類與自然新陳代謝的橋梁是勞動;再次,社會性的勞動聯系著新陳代謝和整個人類社會;最后,馬克思提出了要控制整個新陳代謝的觀點。福斯特認為馬克思在分析自然與社會的代謝過程中已經提出了現代生態學概念——可持續性發展。
三、借鑒生態建設
生態中國生態之所以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青睞,是因為其具有的研究價值和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啟發。要營造和諧的生態環境,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更要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
1、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人類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的維持,生態環境也應該為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一,以科學發展觀主導經濟發展全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全方位的認識現代化的新趨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二,要加大力度發展循環式的經濟,努力建設節約型的社會,以此促成低耗能、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的形成。第三,實施清潔生產,采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第四是要盡快建立環保資金投入的機制,把社會和民間的資本引進,推動生態環保項目的產業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2、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制度,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激勵政策一定要盡快制定并實施,要盡早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機制。通過財稅政策、價格政策等各種經濟杠桿,推進能源節約和“三廢”減排工作,形成激勵和約束結合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并且形成在生態化發展中對不同產業和行為的鼓勵和懲戒機制,對符合生態化要求的產業給予支持和鼓勵,逐步淘汰對破壞生態、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