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血型遺傳學規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高校遺傳學教學中存在許多經典案例,如:果蠅的翅型、體色、眼色等性狀的遺傳;豌豆的性狀遺傳以及玉米籽粒的形狀和顏色性狀的遺傳等。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典案例,即血型遺傳。自20世紀初至今,ABO血型遺傳一直是復等位基因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經典案例。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血型的經典內涵得到不斷提升,新的研究結果使血型遺傳所涵蓋的遺傳學知識點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因此,以我們身邊最常見的表型--血型為案例開展遺傳學教學不僅可以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形象化,便于理解,還可以將繁多的基礎知識串聯起來,便于記憶。另外,以血型遺傳作為經典案例在遺傳學的教學中還可以不斷加人新的研究和新的應用,使經典的內涵不斷得到新的提升,讓學生的視野接觸到前沿的科學知識,為日后的科研接力打好基礎。
1血型與遺傳學之間的重要關系
開展案例教學,案例的選擇是關鍵。血型是人類血液由遺傳控制的個體性狀之一,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用途廣泛。自1900年到2005年,已檢測出約29個血型系統[21。臨床上最常用的有“ABO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MN血型系統”和“HLA血型系統”。這些血型系統涵蓋了復等位基因、基因互作之上位效應等遺傳學的孟德爾定律拓展原理,基因的表達調控及群體遺傳等遺傳學的精髓內容。透過這個知識窗口,可以看到遺傳學在血型中的奧秘。
孟德爾遺傳定律從建立、發展到不斷拓展完善,一直都是貫穿高校遺傳學教學的核心知識點。由于現在大學生從高中開始就接觸孟德爾定律,如果大學教學還是重復高中階段所涉及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在高中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案例教學,引入現代遺傳學在人類血型上的最新認識,則不但可以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還能自然地激起他們深入探索的興趣。血型的遺傳特征及生化基礎可以清晰明了地向學生闡述清楚孟德爾定律的一些重要的延伸知識內容。從紅細胞血型到白細胞血型,從常見的ABO血型到罕見的孟買、Rh血型,對于假基因、等位基因、復等位基因和擬等位基因等不容易理解的基因概念以及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通過血型案例,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在教師的指引下由學生自己依靠其擁有的基礎知識結構和背景,在血型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比較輕松地掌握這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和一些難以理解的遺傳學現象,如非等位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上位效應等。
此外,人的血紅蛋白基因在不同發育時期的表達調控還涉及遺傳學中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間的關系,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達調控模式等知識點。對血型相關的一些遺傳疾病進行分析,還可以引申出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缺失突變及一些重要的遺傳標記。血型的遺傳學檢測方法及臨床上的輸血原則和溶血、血型互配等現象也與受基因表達調控的紅細胞的細胞膜糖基的特征和生化機制密切 相關,引導遺傳學從理論到實驗,再到實踐中的應用。血型與疾病的關聯分析,把科研思維引入高校遺傳學教學中,讓學生緊跟時展的步伐,理論聯系實際,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遺傳學中兩大重要的主題是遺傳和變異,主要包括孟德爾遺傳和連鎖遺傳、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通過以復旦大學遺傳學教學大綱為參考,與劉祖洞主編的《遺傳學》和喬守怡主編的《現代遺傳學》教材內容相比較發現,血型遺傳案例除了與上述遺傳學四大內容關聯外,還涉及到基因的表達調控、群體遺傳、表觀遺傳等知識點,其中大部分知識點都是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目前,血型案例所涵蓋的主要遺傳學知識內容及在遺傳學學科中的重要意義的歸納見表1。因此,把血型作為經典案例,開展遺傳學的案例教學既貼近生活,引發學生深刻的思考,又能代表性地進一步闡述探討遺傳學的生物知識。
2血型案例在遺傳學教學中的開展
在以血型為案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根據高校遺傳學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在學生掌握了一些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遺傳學的教學進度逐步有序地進行介紹:1.血型基本知識介紹;2.紅細胞血型的細胞膜糖基特征和生化機制;3.紅細胞血型與輸血;4.血型的遺傳學規律特征,包括(I)ABO血型復等位基因遺傳及其應用,(II)ABO血型基因的克隆,(III)ABO血型的遺傳學鑒定;5.ABO血型的拓展,包括(I)孟買血型與擬孟買血型,(II)紅細胞血型與白細胞血型。下面主表1血型與高校遺傳學教學的重要關系
要選取兩個方面闡述在遺傳學教學中的開展過程。
2.1血型基本知識在教學中的開展
ABO血型系統是第一個被描述的紅細胞血型系統,也是最具有臨床意義的一個系統。因此,在進行血型基本知識介紹時往往以ABO血型為例。隨著以分子生物學為基礎的血型研究的發展,ABO血型的基因遺傳背景目前已比較清楚。在介紹血型基因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涵蓋著遺傳學知識的傳播,而且隨著血型基因知識的不斷豐富完善,涵蓋的遺傳學知識也越來越廣泛。
ABO血型由3個復等位基因控制,即iA、產和i°o在開展遺傳學相關教學活動時,一般都用此作為分析生物界中復等位現象的經典例證。這些基礎知識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可能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獲得。因此,在大學開展相關教學時,除了簡單介紹這3個主要的復等位基因外,還可以深入講述新的研究結果,到目前為止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已經確定了160多個^50等位基因,只是目前國際上以4川7基因作為等位基因的參比序列,其他基因均與其緊密相關,非常保守。在此基礎上ABO血型又可分為許多亞群,其中A血型表現出最多的亞型。在紅細胞血型系統中還有一種Rh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Rh血型主要由3個緊密連鎖的基因D/d、C/c、E/e決定,這3個基因以單倍型方式傳遞,屬于擬等位基因。這樣在講解原有知識基礎上,又不局限于原有知識范圍,由ABO血型到Rh血型,由復等位基因引出擬等位基因,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通過相互比較,舉例分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
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人類的血型是不是一生恒定不變的?面對這個問題,很多學生都會認為血型是由遺傳決定,不會改變。其實人類的血型也會發生變異,如急性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可以使血型抗原減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可以導致血型抗原丟失等。而且,健康人也存在血型變異的現象,但是這個是與細胞表面血型物質受到掩蓋以及人體存在一些稀有ABO等位基因有關。這些新的知識可以向學生很好地展示“遺傳和變異”,利用身邊的血型案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掌握遺傳學的精髓。
此外,最近幾年疾病引發基因甲基化和突變的研究'又可以結合表觀遺傳學的內容開展教學。
2.2紅細胞血型的細胞膜糖基特征和生化機制在教學中的開展
人類ABO基因位于9號染色體長臂(9q34),其基因產物是一些專一性的糖基轉移酶,可以催化血型抗原前體特定部位的糖基轉移,從而控制ABO血型抗原的生物合成。其中4基因編碼產物為N-乙酰-D-半乳糖胺轉移酶(簡稱A酶),可以產生常見的A抗原;S基因編碼產物ci-l,3-D-半乳糖轉移酶(簡稱B酶),可以產生常見的B表面抗原;和S基因同時存在產生的等位基因,其編碼產物具有A酶和B酶的特異性,在紅細胞表面上產生不同強度的A和B抗原;而O基因則是第258位和第349位堿基缺失導致的密碼子移位,使終止密碼提前出現,合成了無酶活性的短肽,因而體內沒有A酶和B酶,也不能催化糖基轉移,只有前體物質H的產生為H抗原(圖1)。因此ABO血型有時也稱為八811型[71。這樣,不同的、B、0基因編碼不同的多肽,產生具有不同功能的糖基轉移酶,非常簡單地引出了遺傳學中經典的基因與酶的關系的“一個基因一條多肽(一個基因一個酶)假說”,使學生很容易獲得一個基因決定一條相應的多肽鏈(酶)的結構,并相應地
影響這個多肽(以及由單條或多條多肽鏈組成的酶)的功能這種遺傳學思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最新研究發現ABH抗原除表達在血細胞表面以外,還可以出現在除腦脊液外的分泌液中;有大約80%的個體具有產生這些可溶性抗原的遺傳基因;這種分泌抗原的表達由雙結構基因控制,即第19號染色體2個緊密連鎖的Ft/n(用和基因座。ABO血型抗原都由前體H物質合成,SeAe基因和丑冷基因都可以控制合成H物質;簡單來說,基因的表達決定體液中是否出現ABH抗原,H/h基因的表達決定紅細胞上是否出現ABH抗原。但是,并不是所有帶m基因的個體唾液中都分泌ABH物質,還要受到Wh基因的制約,其中hh型(即孟買型)均為非分泌型[7]。這樣又引出了遺傳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上位基因,很重要的遺傳學現象--上位效應。這些屬于遺傳學中基因互作的重點內容,而且發生基因相互作用的非等位基因仍然遵循孟德爾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可預計的,所以在遺傳學教學中還可用于親子鑒定、重大遺傳疾病的關聯分析、人種演化、群體遺傳分析等相關內容。
2.2相關技術的拓展應用
ABO血型的分子檢測是分子遺傳學教學中PCR技術拓展應用的案例。血型基因的表達影響血型的表現型,表型相同的個體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何區分iAiA、Pi0在表現型都是A型和iBiB、iBi0在表現型都是B型的個體,可以根據A、B、0血型基因堿基的差異,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多態性(PCR-RFLP)技術分型人類ABO血型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個體血型(血型基因型)進行判定:是屬于AA型、AO型,還是BB型或BO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改進,并結合教學進程,作為自選實驗在學生中開設,獲得了學生的好評。在135個學生中開展自選實驗,其中有80%的學生選擇ABO血型鑒定這個實驗,并表示對這個實驗很感興趣。
此外,還可通過分析核苷酸來確定分泌型ABH血型的Se基因型。主要基因分型技術有:(l)PCR-序列特異性引物(PCR-SSP),這是一種新的基因多態性分析技術,根據基因座某一堿基的差異設計一系列引物,特異性引物僅擴增與其對應的等位基因, 而不擴增其他的等位基因;(2)PCR-DNA測序法,先通過PCR擴增基因的主要片段,然后測定序列;(3)PCR-限制性內切酶法,用對位點特異的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基因,再通過Southernblot分析來確定。目前,PCR-SSP常用于胎兒血型鑒定及白血病引起的血型抗原異常等血型鑒定。隨著450基因結構和研究方法的迅速發展,AB0血型定型也將進入基因定型的時代,揭示更多的關于AB0基因和AB0血型表觀遺傳學等方面的奧秘。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計一系列與血型相關的論題,引導學生査閱相關方面的最新進展,總結出血型與人類疾病和性格之間的關系以及蘊涵的遺傳學原理。學生可以分組制作PPT討論,還可針對某一論題,學生組隊分為正反兩方,開展辯論式討論。一學期可以安排一次課時(45分鐘)開展辯論式討論,前30分鐘讓學生正反方陳述觀點,列舉證據開展辯論,后15分鐘用于總結和點評。在這個模式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將引導、鼓勵與考評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1]。開展“血型是否可以決定性格”類似專題的辯論式討論,既增加了遺傳學教學的興趣性及可接受性,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在辨析中得到操練。正反兩方隊員通過收集資料和案例,與同學辯論解釋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深奧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并且將遺傳學應用于實際,填補了傳統教學在知識靈活認知與實踐中的不足。
3以血型為案例開展遺傳學教學的優點
作為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廣泛熟知的遺傳學常識,血型遺傳學的研究歷程符合遺傳學的發展規律與教學規劃,其作為遺傳學教學案例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關鍵詞: 白細胞 血型 抗原 造血干細胞
白細胞抗原(Human Lecucyte Antigen,HLA),俗稱白細胞血型,一般是相對于紅細胞血型而言。通常輸血時紅細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吻合就可以了,但對于骨髓移植、造血干細胞及器官移植,必須白細胞血型吻合。[1]
與紅細胞血型相比,人們對白細胞血型的了解較晚。20世紀50年代,美國免疫學家斯奈爾發現了組織相容性。1958年法國免疫學家多塞在人體內發現了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人體第一個白細胞抗原Mac,即人體白細胞血型,這標志著HLA研究的開始。[2,3]從1958年到1999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LA的研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已完成HLA序列的測定,并對其基因表達產物在機體內的作用形式及過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作為個體組織細胞的遺傳標志,HLA不僅在抗原識別、遞呈,免疫應答與調控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HLA不同基因座之間連鎖不平衡而產生高度的遺傳多態性。[4]據悉,目前國際上已發現HLA等位基因2500余個。新HLA等位基因的發現不但可以在器官、骨髓移植方面幫助患者找到更適宜的供體,減少排斥反應的發生,提高移植成功率,而且將有助于闡明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全新的防治措施。[5]該研究對白細胞血型的進行了綜述,旨在為白細胞血型研究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為器官移植提供理論支撐。
1. 白細胞血型
MHC是表達于脊椎動物有核細胞表面的一類高度多態、緊密連鎖的基因群,因其編碼的蛋白質產物(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在組織相容性的決定中起主要作用而得名。小鼠的MHC稱為H-2系統,人的MHC存在于白細胞表面,含量最多,采集外周血白細胞檢驗,稱之為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HLA系統)。它是人類基因組中最復雜、多態性最高的遺傳體系,其主要功能為參與自我識別、調節免疫反應和對異體移植的排斥作用。
HLA系統位于人類第6染色體短臂(6p21.31),全長3600kb,包含128個功能基因和96個假基因,等位基因總數超過500多個。HLA復合體代表一組密切連鎖的基因群,所有基因均為共顯性。HLA作為人類白細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類,是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在白細胞上表達最強。HLA抗原是一種糖蛋白(含糖為9%),由4條肽鏈組成(含2條輕鏈和2條重鏈),重鏈上連接2條糖鏈。HLA分子部分鑲嵌在細胞膜的雙脂層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當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區段,輕鏈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結構上的相似,故HLA與免疫防御系統密切相關。[6,7]
2. 命名與分類
第十屆國際組織相容性討論會通過了HLA的命名標準,HLA命名一般以大寫字母A、B、C等表示HLA遺傳區域中的座
位。HLA抗原特異性用數字表示。HLA-C抗原特異性以Cw為字首命名。HLA基因命名一般以4位數字表示,其中前2位數字表示對應最相近的HLA抗原特異性,后2位數字則用于表示亞型的等位基因。如果出現第五位數字,則代表“沉默取代”。第6、7位數字代表相應的啟動子(包含內含子或側翼區等)序列的多態性。末尾加英文字母N表示無效等位基因或不表達基因。在不能區分等位基因時,可允許取最前面的2位或4位數字表示該HLA的特異性。
現已發現的HLA抗原體可分為A、B、C、D和DR等5個系列。每一個人都帶有每個系列上的兩個抗原。根據結構和分布特征,HLA可分為兩類:即I類抗原和Ⅱ類抗原。HLA-A、B、C屬I類抗原,分子量為56000,由一條重肽鏈和一條輕肽鏈所組成,分為多肽結合區、免疫球蛋白樣區、跨膜區和胞內區,其抗原特異性是由重肽鏈上氨基酸列所決定的。它們除分布于白細胞和血小板,還廣泛分布在各種正常組織器官和腫瘤組織的有核細胞膜。其余的HLA抗原即D、DR、DP和DQ屬于Ⅱ類抗原,由α鏈和β鏈組成的異源二聚體,同樣分四個區。分子量為63000,它們只分布在B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8,9]
3. 白細胞血型的應用
3.1器官移植的組織配型
器官移植時要先測定供體和受體兩方面的組織型別,只有型別相近的個體間才能達到成功的移植。HLA測定是最簡便和實用的組織配型方法。
3.2親子鑒定
HLA受遺傳規律的控制,決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對染色體上。每個人分別可從父母獲得一套染色體,所以可以同時查出A、B、C、D和DR5個系列中的5~10種白細胞型,因此表現出來的白細胞型有上億種之多。在無血緣關系的人之間找出兩個HLA相同是很困難的,但同胞之間則有1/4的幾率。因此,在做親子鑒定時,HLA測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3.3輸血
為了有效使用血液,現在提倡成分輸血療法。HLA同型輸血,可大大提高療效。因此血站應建立供血者的HLA信息系統,以便于查詢應用。
3.4人類學研究
各種HLA出現的頻率具有明顯的種族差異。例如高加索人種中,LA-A-A30和B42抗原的出現頻率比較低。因此,HLA系統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指標。
3.5疾病診斷
HLA與不少疾病相關聯,具有某種HLA抗原的個體患某種疾病的比率較其他人要高。例如,HLA-A2抗原陽性者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比率較高。[10]
現如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及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專家們正在建設和發展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資料庫,這為我國人群HLA遺傳學研究提供了絕佳的良機,也為免疫遺傳學研究的搭建了很好的平臺。研究成果的應用,除促進輸血醫學的發展外,同時也為臨床醫學、遺傳學、麻醉學、病理學、法醫學、人類學、犯罪學等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丁振若,于文彬,蘇明權等.現代檢驗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
[2]楊鋒.撲朔迷離的白細胞血型[J].健康,2000.1:36.
[3]勇.馬學嚴.實用血液免疫學血型理論和實驗技術[M].京:科學出版社,2006.
[4]劉越,米佳,黃耀江.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研究進展[J].生物學教學.2007.32(11):2-4.
[5]劉道安.天津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新等位基因.中國醫學論壇報.2007.3.
[6]陳慰峰.醫學免疫學(第四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何維.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8]鄭文芝. 臨床基礎檢驗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關鍵詞】遺傳與優生學、緒論、模型、醫學生。
遺傳與優生學是助產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醫學基礎課程,也是引導助產專業學生專業入門的一門機能基礎課程,隨著遺傳病的發病率越來越來高的現狀,掌握一些基本的細胞遺傳學知識和分子遺傳學知識也是一個醫學生必須具備的,同樣,學好遺傳學知識也是診斷和防治遺傳病、以到達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這一目標所必須的,但因為遺傳學內容抽象,細胞的結構、功能復雜,不能像有些臨床課一樣有很多具體的形象直觀的教學工具,所以學生聽起來覺得索然無味,老師也感到教的吃力。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遺傳與優生學的興趣呢?我想我們應該從下面幾點進行探索:
1、在緒論課中埋下伏筆
緒論課,也就是這一門學科的第一堂課,也許有的人認為:這堂課沒什么重要的理論知識,純粹是“東扯扯,西吹吹”,而我則不這樣認為,我認為緒論課非常重要,一堂生動有趣的緒論課就是老師給學生的一份最好的見面禮,學生不喜歡哪門學科往往就是從緒論課開始的,要是這樣,就給今后上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怎樣上好《遺傳與優生學》的緒論課,我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1.1幽默的自我介紹
上課之先,來一段幽默的介紹,學生一下子就與你拉近了距離,然后話鋒一轉,闡明我對《遺傳與優生學》教學的嚴謹,對學生學習要求的嚴格性。例如,我要求學生要做好復習和預習兩件事,每堂課之前我會對上堂課的知識進行約5分鐘的提問,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進行打分,分數納入平時成績積分。
1.2層次分明的介紹遺傳與優生學與其他醫學課的關系,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這門學科的發展簡史。
遺傳與優生學是遺傳學、優生學與臨床醫學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對遺傳與優生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雖然時間不長,但這短短的百年之內人們所取得的進展是不可估量的,從1865年孟德爾提出遺傳學的基本規律開始到摩爾根提出基因學說,以及DNA的研究,到20世紀末實施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多利羊的問世乃至當今世界對克隆人的爭論等等。給學生講述這樣的內容,無一不是當今關注熱門問題,對醫學生來說也無形之中在極大的吸引他們,激發他們學習這門學科的渴望。
1.3設下疑問,給學生留下懸念
在介紹《遺傳與優生學》所研究的內容時,可以恰到好處地設下一些懸念,比如有一次我介紹緒論課時我就用一個醫療事故的故事導入課題:20年前醫院弄錯剛出生的孩子,20年后僅一次體檢驗中測驗血型便引起了懷疑。我告訴學生,我們學習了遺傳規律的分離規律后,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學生很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老師在緒論課中卻不講了,那種“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體會促使學生日后總帶著這個問題,總想有一天能弄清這個問題,以至于到后來我給學生講述“共顯性遺傳”時,問到他們還記得我在第一次課給大家說到的事情嗎?異口同聲:記得!
2、多運用直觀教學法、適當穿插多媒體教學法
由于中職學生年齡偏低,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而形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強,我們面對的初中畢業生又沒有學過《普通生物學》,所以學習遺傳與優生學比較困難,如果多利用直觀教學工具,如:模型、幻燈片、投影片、錄像片,乃至把教學內容用POWERPOINT或者FLASH軟件制作成多媒體進行教學,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對于老師教、學生學都顯得輕松一些,學生也樂于接受這些教學方法。
3、在教學評價中適當用教學游戲的方式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多進行啟發式提問
初中畢業生一般十四、五歲,上課還是容易走神,多進行提問,這樣能抓住學生的思維,啟發式的提問又更能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同樣,教學游戲對于這一年齡層次的學生來說也是非常感興趣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玩”教學游戲,玩多了,時間不允許,學生也會膩煩,適當的穿插教學游戲,確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講授完“人染色體核型分析”過程后,就是利用教學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的,人染色體數目多,易混淆,不易記憶,我就用硬紙張剪了幾套染色體模型,涂成各種顏色,將學生分組進行染色體的配對,分組以及粘貼,這樣學生既樂意做又增強了記憶,掌握了知識,寓教于樂,何樂而不為呢?
4、穿插對學生情感、美德的教育
一個醫學生要有較高的醫德素質,遺傳與優生學雖然是一門基礎課,也要不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教育,使學生懂得將來要做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必須學好知識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5、課后善于小結
一時間,寢室里的爭辯聲此起彼伏,大家各有各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到底夫妻血型與下一代有何干系。結婚前要不要測血型,恐怕還得請有關專家指點迷津――新生兒AB0溶血最多見
事實上,夫妻血型差異,以致新生兒與母親血型不合,確實可能引起新生兒的溶血性反應,從而危及新生兒的健康。在已發現的人類26個血型系統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見。占新生兒溶血的80%以上。下面就以此為例,詳細作答。
要解釋這個疑惑,首先要對人類血型有所了解。臨床上,ABO血型由紅細胞表面的血型抗原所決定。即A型血者,紅細胞表面只有抗原A,血清中含抗B抗體;B型血者,紅細胞表面只有抗原B,血清中含抗A抗體:AB血型者。則紅細胞表面同時含抗原A和B。血清中卻無抗A抗體和抗B抗體:而紅細胞表面既無抗原A也無抗原B,血清中卻同時含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的為O型血。
當紅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的抗體結合,如A抗原遇上A抗體。或B抗原遇上B抗體時,就會發生免疫反應,引起溶血。
O型血的孕婦要注意了
根據遺傳學規律,胎兒血型一半源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當孕婦血型為O型,丈夫為非O型時,所懷胎兒可能是A型、B型或O型血??梢姡绻翰皇荗型血,就會出現母親和胎兒血型不合。如果胎兒的血型是A型,在懷孕的過程中,則胎兒含A型抗原的少量紅細胞可通過胎盤進人O型血孕婦的血液中,激發母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抗A抗體。這類由胎兒紅細胞抗原引起母體產生的免疫抗體,屬于免疫球蛋白G(IgG)。lgG分子量小,可以通過胎盤。這樣,來自孕婦的抗A抗體與A型血胎兒紅細胞抗原A結合,可能引起免疫反應,從而造成胎兒或新生兒溶血。同樣,O型血孕婦所懷的胎兒是B型血,也會因血型不合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溶血。
臨床發現,99%以上的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都發生在母親為O型血,而自身為A型、B型或AB型血的胎兒身上。所以,O型血的孕婦要特別加以注意。
母嬰血型不合:母親不怕,胎兒怕
母嬰血型不合的后果,對母體本身影響并不大,但對胎兒和新生兒卻危害甚大。這是因為母體內存在的與胎兒紅細胞抗原相對應的免疫性抗體,在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后,會與胎兒紅細胞上相應的抗原結合,導致胎兒紅細胞被破壞,引起溶血病。對胎兒來說,為了補充被破壞的紅細胞,其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會提高,導致肝大、脾大和未成熟的有核紅細胞釋放進入胎兒循環系統。如果被破壞的紅細胞不能得到有效補充,就會導致貧血,甚至引起胎兒水腫及心力衰竭,乃至造成死胎、流產或早產。即使順利出生,新生兒亦可能出現貧血、黃疸,嚴重的可導致心力衰竭和影響智力發育,甚至發生危及生命的核黃疸。
新生兒溶血病發生的概率和嚴重程度,會隨著胎次和人流次數的增加而上升。皆因分娩或人流時,母體子宮、產道可能發生破損,胎兒的血液得以進入母體內,刺激母體產生抗A或抗B抗體。因此,在下次妊娠時,胎兒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的概率就會明顯增加,病情亦一胎比一胎嚴重。ABO溶血病,可防可治
預防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方法是:測定妊娠前血液中抗A或抗B抗體的含量(又叫滴度)。如果妊娠前抗體含量高,可服中藥治療,待抗A或抗B抗體含量下降后再行妊娠;在妊娠期則要監測抗體。從孕16周開始測定抗體,第二次測定在孕28~30周,以后每2―4周查一次。如果發現抗體含量增高,就要開始給孕婦口服中藥,如茵陳大棗湯,每日一劑服至分娩。大多數病人服用中藥后??贵w滴度會慢慢恢復到正常水平,可避免新生兒溶血病。
生育能力評估
一些高齡女性在考慮生育“二孩”時會擔心年齡對生育能力的影響。從準備妊娠的角度而言,已經育有一個健康后代的夫婦不必過度擔心生育能力不足。
如果把妊娠的過程比喻為養育一盆花朵,那么則需要以下4個必備條件,即可以發芽的種子、良好的環境、足夠的養料和肥沃的土壤。妊娠首先需要夫妻具有良好的生殖細胞,夫婦雙方的染色體決定了“種子”的質量;女性的生殖系統結構即“種子”發芽的環境;激素分泌水平則是發育過程的“養料”;足夠的內膜厚度便成為了“種子”著床發芽的“肥沃土壤”。
針對40歲以上的高齡女性,建議其考慮妊娠前,在月經干凈后行子宮輸卵管造影檢查,以確定雙側輸卵管是否阻塞,判斷“環境”情況;在備孕階段可在家中自行觀察月經周期、月經量或通過測定基礎體溫等方法檢測自身排卵情況,也可以到醫院進行排卵檢測。若發現月經周期不規律、量少、無排卵等情況,須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或治療。通過檢測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或觀察B超下竇前卵泡發育情況等,對卵巢功能進行評估,了解“肥料”情況;在確定月經周期正常的情況下,行B超檢查子宮內膜厚度,即“土壤”情況。
第一胎生育對“二孩”妊娠的影響
生育“二孩”與第一胎須間隔多久主要由既往的生育史決定,第二胎分娩的時間要根據第一次分娩的情況合理安排。
如果前一次是剖宮產,最好選擇2年后,在子宮疤痕修復較好的情況下再考慮妊娠,這里的2年通常是指子宮下端橫切口的剖宮產史,若為縱切口則可能較難愈合,子宮疤痕修復時間需要更長。子宮壁切口可能愈合得不會很好,加之瘢痕使切口缺少彈性,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時易發生瘢痕撕裂,導致子宮破裂。疤痕組織彈性恢復較好常須2~3年,所以,自前一次剖宮產后,再次妊娠至少應在2年以后。
第一胎是陰道分娩的產婦就不必擔心上述問題了。如果前一次是順產,一般來說,哺乳期結束后,此時就可以受孕。但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子宮修復,還是妊娠女性本身的心理接受程度、家庭計劃,即使是順產的女性也最好是在1年以后再考慮受孕。同時,只要再次妊娠,應嚴格控制胎兒體重,無產科并發癥或分娩禁忌證者,完全可以再次自然分娩,且總產程會比前一次分娩的時候縮短很多。
如果在妊娠前發生流產,至少須等3個月以后,待子宮內膜修復較好時,且發生2~3次正常的月經后,才能考慮再次妊娠。
如果曾經孕育過智力殘疾的畸形胎兒,再次妊娠則會有一定的畸形胎兒再發風險。例如,21-三體綜合征,又稱唐氏綜合征或先天愚型,該病多發生于高齡孕產婦,且再次妊娠后仍有1~2%的再發風險,高齡孕產婦孕育的胎兒再發風險更高。因此,再次妊娠的夫婦應進行染色體篩查。若懷疑新生兒溶血病,應對夫婦進行血型分析;必要時女方應行甲狀腺功能、糖耐量試驗等,以排除內分泌疾患。
正確認識輔助生殖技術
輔助生殖技術(ART)指針對不孕不育的夫婦通過醫療輔助手段使妊娠發生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AI)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術兩大類。使用IVF-ET方法生育的嬰兒俗稱為“試管嬰兒”。
人工授精(AI)是以非的方式將輸入女性生殖道內,使與卵子自然結合,實現受孕的方法。根據來源不同,AI又可以分為夫精人工授精(AIH)和供精人工授精(AID)。兩者適應證不同,AIH治療主要適用于女性因宮頸黏液分泌異常、生殖道畸形及心理因素導致不能等不孕癥;或男性因少精、弱精、液化異常、障礙、生殖器畸形等及免疫性不育等。AID治療適用于:①男方無精癥,嚴重的少精癥、弱精癥和畸精癥;②輸精管絕育術后期望生育而復通術失敗者及障礙者等;③男方和(或)家族有不宜生育的嚴重遺傳性疾?。虎苣竷貉筒缓希荒艿玫酱婊畹男律鷥?;⑤原因不明的不育。實施AID治療時,供精者須選擇身體健康,智力發育好,無遺傳病家族史的青壯年,供精一般從人類庫獲取。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將從母體取出的卵子置于培養皿內,加入經優選誘導獲能處理的,使精、卵在體外受精,并發育成前期胚胎后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經妊娠后分娩嬰兒,俗稱為“試管嬰兒”技術。IVF-ET的適應證為女方因輸卵管因素造成與卵子結合困難;排卵障礙;子宮內膜異位癥;女性免疫性不孕;男方少精、弱精癥;不明原因不孕不育等。IVF-ET及其衍生技術目前還包括體外受精-胚胎移植、配子/合子輸卵管內移植或宮腔內移植、卵胞漿內單注射(IC SI)、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卵子贈送、胚胎贈送等。
卵胞漿內單注射(IC SI)是在體外受精微滴法、透明帶部分切除法及透明帶下授精等方法(主要針對男性數量不足,功能異常導致受精障礙采取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技術又稱第二代“試管嬰兒”,主要適用于男方嚴重的少、弱、畸精癥;梗阻性無精癥;生精功能障礙;男性免疫性不育;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失??;無頂體或頂體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