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防治方法

1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

1.1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大豆灰斑病表現在幼苗子葉上有圓形或半圓的褐色斑痕,成株期的葉片病斑顏色從一開始的綠圓斑會發展為葉邊緣褐色,葉中為灰褐色的斑痕,形狀酷似蛙眼,所以又叫做蛙眼病。有的也會長成不規則的病斑形狀。大豆灰斑病主要是危害成株期的葉子,有時作物的苗、莖、種子也會受到感染,最后導致作物病死。病害嚴重時病斑就布滿葉面,整個葉面被斑痕覆蓋,最后導致葉片枯萎脫落。生于作物莖部的斑多是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種子上的病斑同葉片相似,也是圓形或橢圓形的蛙眼狀。

防治方法:(1)濕潤多雨的地區,用50%福美雙或50%多菌靈拌種,每100公斤種子用藥0.3公斤;(2)針對感病品種,常用藥劑有40%多菌靈膠懸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兌水80公斤~100公斤噴霧。視病情發展,間隔7天~10天,共噴2次~3次。

1.2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

大豆霜霉病的表現是在作物第一片真葉展開后,葉面葉脈兩側開始出現綠斑,成株期葉面會出現圓形或者不規則的班痕,并有黃綠色點分布于葉面,邊緣較模糊,之后點變為褐色,葉片的背面有灰色霉層。大豆霜霉病主要是危害幼苗、葉子和豆粒。有病的豆粒表面會有灰色的霉層,里面有大量致病的卵孢子,卵孢子可以在種子和葉子霉層立過冬,一直到第二年又稱為傳染源。發病期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每年7、8月多雨年份是高發期。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優質種子,排除有病的種子,選擇好的品種。實行2~3年輪作。(2)藥劑防治。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

1.3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大豆菌核病的表現是開始從植物的主莖部位往下一段距離開始發病,發現呈不規則形狀的水漬狀斑痕,呈淺褐色或者類似白色,從病發部位向上或向下蔓延,導致發病處蔓延上部枯死,易造成莖折斷。潮濕時病患處有白色絲絮狀菌絲,向上產生黑色菌核,最后導致主莖變空,使整個菌核充滿主莖,致使作物發生枯死。

防治方法:1、病區必須避免大豆連作或與向日葵、油菜輪作或鄰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一年以上即有明顯效果。2.對于發病的田地翻土時要注意將表層土的菌核翻入土內;燒毀殘莖減少感染可能。注意田地的平整和排澇情況,以防通過流水傳播。4、菌核萌發出土后至子囊盤形成盛期,于土表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約30克~60克,加水40公斤~50公斤噴霧。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或30%菌核利可濕性粉劑50克,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但噴灑已經發病的作物表面效果不佳。

2 大豆主要蟲害及防治

2.1 大豆食心蟲的防治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輪作,適時收獲,及時拉回場院。(2)藥劑防治。用5%甲拌磷顆粒劑750~1000克拌土10千克,8月10日前后,撒于田間,每4壟撒1壟,或用80%敵敵畏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浸蘸20厘米長高梁莖稈或玉米莖稈50根,每隔5壟插1壟,每走7~8步插1根。

2.2 大豆根潛蠅的防治

防治方法:用藥劑拌種預防幼蟲,40%樂果乳油按種子量的0.7%拌種,兌水噴霧,邊噴邊拌。如拌大豆種子100千克,用0.7千克藥,兌水4千克,用噴霧器噴霧,邊噴邊拌,攤開晾開。成蟲發生盛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667平方米噴藥液40千克。

2.3 黑絨金龜子的防治

黑絨金龜子基本都是危害幼苗,咬噬生長部位,嚴重的可以將幼苗吃光或者咬斷苗莖。

防治方法:可用2.5%敵百蟲粉劑噴撒,每667平方米2千克:或用2.5%敵殺死、5%來福靈、2.5%功夫等藥劑,每667平方米15~20毫升,兌水40千克左右,噴霧。

3 結束語

總之,要想提高大豆產量和質量,就必須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對于大豆種植者來說,要熟悉大豆病害和蟲害的癥狀,摸清規律,對其發生、發展及危害嚴重性有準確的掌握,確立嚴謹的植保策略,合理運用生物、化學、物理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根本防治,這樣才能達到產出優質大豆,提高產量的目的。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防治;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是我國的大豆主產區。由于黑龍江省土質肥沃,氣候冷涼病蟲害發生率低,適合無公害大豆的生產。但近年來,隨著氣候異常,大豆生產中的病蟲害逐年加重,因此,探討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提高病蟲害的防治能力,是提高大豆產量的重要措施。本文針對黑龍江省大豆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及其危害進行了初步研究,并簡要概述了大豆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以期為黑龍江省大豆栽培提供理論參考。

1 危害黑龍江省大豆的常見病蟲害

1.1 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又叫豆莢蟲、小紅蟲,是黑龍江省大豆生產上的重要害蟲,以幼蟲蛀入豆莢危害,咬食莢中的嫩豆粒,可以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產量和品質,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一般年份蟲食率在10%左右,嚴重時可達30%-40%,使大豆產量和品質下降,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大豆食心蟲以幼蟲蛀入豆莢內食害豆粒,此蟲一年發生一代,以老幼蟲在豆地結繭越冬,在在第二年7月末始見成蟲,8月中旬為危害盛期,危害約1個月。

1.2 大豆蚜蟲

大豆蚜蟲俗稱蜜蟲、膩蟲,屬同翅目蚜科,是東北地區大豆的主要害蟲之一。大豆蚜蟲群集于被害植株的嫩葉背面、幼莖及生長點等處刺吸汁液,造成葉背扭曲或皺縮,致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嚴重抑制,碳氫化合物的合成受阻,無法為大豆生長提供能量,造成大豆生育期推遲。受害嚴重的植株生長不良葉卷縮,發黃葉片早落,植株矮小,分支及結莢減少,百粒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此外還傳播大豆花葉病毒病。黑龍江省大豆蚜蟲在6月開始出現,高溫、干旱和少雨都易使蚜蟲大量發生。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土傳性真菌病害,該病的致病菌為鞭毛菌亞門的大豆疫霉菌、大豆專化型,屬寄生專化性較強的藻菌。這種病多發生在潮濕或有積水的地方,主要是由于長期的大豆重茬連作,土壤中病原菌積累,理化性狀惡化,土壤為生態環境改變所致。幼苗的根及莖基部產生褐色不規則病斑,可導致繞根莖擴展致根皮枯死,就會使受害株根系不發達,根瘤少,致使地上部植株矮小瘦弱,葉片淡綠,結莢明顯減少,發重病時使病株萎蔫,幼苗枯死。

1.4 大豆胞囊線蟲病

胞囊線蟲病是由大豆包囊線蟲寄生所引起的一種通過田間農機具、土壤、植物病殘體、動物糞便或者帶菌種子等傳播的土傳病害。其主要危害部位是大豆根部,根尖部位尤為明顯。感病植株的根系萎縮,肉眼可見節狀瘤,而根瘤稀少。這種病主要是是由于根部受害,就會影響植株出現生育不良,矮小,莖葉發黃,花器群生,發病比較嚴重的還能在根部產生一些淺色的小顆粒,這就是線蟲的胞囊。隨著危害程度的加劇,后期胞囊顏色變為褐色。

2 防治措施

2.1 大豆食心蟲的防治

防治方法有兩種,關鍵是作好成蟲盛發期測報。大豆食心蟲屬滯育性昆蟲,無論南方、北方,每年只發生一代,且成蟲盛發期僅集中在幾天之內。在成蟲盛發期(黑龍江為8月5-10日),釋放赤眼蜂卡(螟黃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300塊/hm2,或用敵敵畏熏蒸。敵敵畏熏蒸可用高粱稈、玉米稈、去粒玉米棒、棉球、吸水能力強的厚紙板等蘸足藥液(不對水),放600~750點/hm2,離地約20cm左右,用藥量3750g/hm2左右。也可以選用敵殺死、功夫、桃小靈、氯氰菊酯、來福靈與益微或康凱、磷酸二氫鉀、米醋混用等藥劑全田噴藥,這些藥劑均是無公害大豆可以使用的。

2.2 大豆蚜蟲的防治

對大豆蚜蟲防治應把握以下防治原則。蚜蟲剛出現時不要馬上打藥,而是經常到田間細心觀察,發現大豆有卷葉株(窩子蜜)時,針對窩子蜜植株單獨噴藥。當發現有蚜株率達到70%或窩子蜜株率達到10%時,再進行全田噴藥防治。這樣有助于保護和利用天敵控制蚜蟲增長。非特殊年份,蚜蟲天敵足以控制蚜蟲增長,而不用全田噴灑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這樣堅持下去,保護了天敵,控制了蚜蟲等病蟲害,使病蟲害防治進入良性循環。防治大豆蚜蟲選用辟蚜霧、敵殺死、功夫、氯氰菊酯、來福靈。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發病。出苗前染病引起種子腐爛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莖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莖基部變褐,腐爛,病部環繞莖蔓延至第10節,下部葉片葉脈間黃化,上部葉片褪綠,造成植株萎蔫,凋萎葉片懸掛在植株上。病根變成褐色,側根、支根腐爛。在濕度高或多雨天氣、土壤粘重,易發病。重茬地發病重。在農業措施中,應注意及時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濕氣滯留。在發病初期,可噴灑或澆灌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植物動力2003或多得稀土營養劑可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也可以選用適樂時、金阿普隆、菌克毒克、35%多克福種衣劑,配合使用益微、埃姆必、生物肥。

2.4 大豆胞囊線蟲病的防治

目前,對于大豆胞囊線蟲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大豆與禾本科作物棉花等非寄主作物輪作,而且不能小于3a。加強田間管理,排澇防旱,提高作物長勢,可減輕發病。另外,結合土壤消毒藥劑對其進行消毒,化學藥劑防效最好的是涕滅威30kg.hm-2,防治效果可以達到70%以上,高劑量種衣劑的防治效果也可達到60%以上。對于大豆胞囊線蟲病的生物防治是其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國內諸多研究所已開展了針對胞囊分離菌的研究,并篩選出防治胞囊線蟲的保根菌劑,其盆栽及田間試驗的防治效果都較為明顯。

參考文獻

[1]段非.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3):257.

[2]王立俊,范飛.大豆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5):202,204.

[3]王朝暉.新害蟲大豆根絨粉蚧的發生與防治對策[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3):53.

[4]楊雪梅,王朝暉,趙姍姍,等.高寒地區大豆根絨粉蚧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初探[J].中國農技推廣,2008,24(6):37.

[5]王羨國.黑龍江省抗大豆孢囊線蟲病品種的選育及防治建議[J].種子世界,2009(5):103-109.

[6]高松.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2012.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蠶豆主要病害;危害癥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青海大通

中圖分類號 S435.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154-01

大通縣地處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北部,屬省會西寧市轄縣,耕地面積4.62萬hm2。大通縣海拔2 280~4 622 m,屬高原大陸性氣候,農作物以小麥、油菜、馬鈴薯、蠶豆為主,全縣播種面積45 487.41 hm2,蠶豆播種面積為1 642.69 hm2。其中景陽鎮、新莊鎮、塔爾鎮是大通縣蠶豆主產區。

1 蠶豆銹病

1.1 危害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和莖。初期僅在葉兩面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后斑點擴大并隆起,形成夏孢子堆。發病嚴重的整個葉片或莖都被夏孢子堆布滿,后期夏孢子堆逐漸形成深褐色不規則形或橢圓形冬孢子堆,其表皮破裂后向左右兩面卷曲,散發出黑色的粉末即冬孢子。

1.2 發病條件

銹菌喜溫暖潮濕,氣溫14~24 ℃均適于孢子發芽和侵染,氣溫20~25 ℃易流行,因此多數都在3—4月發病,尤其是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可避病。植株下部的莖葉發病早且重。從土質和地勢看,土壤黏重、通透性差、低洼積水發病重。

1.3 傳播途徑

北方以冬孢子附著在蠶豆病殘株上越冬。萌發時產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傳播到寄主葉面,后在病部產生性子器、性孢子、銹子腔及銹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產出夏孢子,借氣流傳播形成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銹病的發生與品種、播種期、溫濕度等有關。

1.4 發生規律

翌年越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寄主植物上,在寄主組織內形成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銹孢子成熟后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溫度適宜,陰雨天濕度大的情況下,有利于發病。

1.5 防治方法

選用早熟品種,在銹病大發生前收獲或接近成熟時收獲。適時早播,生育后期避過銹病盛發期。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及時整枝[1]。發病初期用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進行噴霧,隔10 d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2~3次[2]。

2 蠶豆枯萎病

2.1 危害癥狀

病株莖基部有黑褐色病斑,潮濕時常產生粉紅色霉層。莖基部病斑逐漸向上發展,最后整個植株枯死。葉片自下向上逐漸變黃枯萎,病葉常扭折、彎曲,干枯脫落。葉初呈淡綠色,逐漸變為淺黃色,葉緣尤其是葉尖部分常變黑焦枯。病株根系弱小,極易拔出。根系受害,側根和主根上均產生褐色至黑褐色條紋,可導致主根變黑,皮層腐爛,須根全部壞死并消失。

2.2 發病條件

土壤濕度、溫度和酸堿度對此病的發生有較大的影響。當土壤含水量低于65%時,發病率較高,土壤越干燥,病勢發展越迅速,有的病株在結莢前就已枯死。土壤濕度高、土質肥沃,病株將產生大量自生根,可延遲病勢發展,有時病株僅有部分枯萎而其他部分仍能開花結實。土壤溫度在l5 ℃時,病株開始顯癥,土壤溫度升高,病害發展快,當達到25 ℃左右時,病株常迅速枯死。土壤溫度高于32 ℃時,病害發展減緩。病害在瘠瘦的土壤內比在肥沃的土壤內發生較為普遍且嚴重。酸性土壤比堿性土壤易發病。

2.3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病原在植株生長期間主要以分生孢子通過流水、農具等傳播,從傷口侵入植株須根,再擴展到主根。土壤含水量低于65%時發病重。缺肥及酸性土壤發病重。田間以結莢期發病較多,現蕾至結莢期為發病盛期。

2.4 防治方法

增施鉀肥,科學灌水,要求速灌速排;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可用種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種[3]。可用草木灰600 kg/hm2+磷酸二氫鉀30 kg/hm2,或3%~4%的石灰水,噴灑在豆根附近的土壤上進行防治。

在發病初期,可用25%丙環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0%雙效靈水劑l 500~2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9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5%噻菌靈懸浮劑1 000倍液澆灌豆田。發病嚴重時,7~10 d后再灌1次[4]。

還可在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施蠶豆根部,用藥2~3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 蠶豆根腐病

3.1 發病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根和莖基部,引起全株枯萎。根和莖基部發病,開始表現為水漬狀,后發展為黑色腐爛,爛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霉層,以后變成黑色顆粒。病莖水分蒸發后,變

灰白色,表皮破裂如麻絲,內部有時有鼠糞狀黑色顆粒。

3.2 發病根原

蠶豆腐皮鐮孢霉(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f sp.fabae),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瓶狀。大型分生孢子稍彎,紡錘形,具0~6個隔膜,無色。分生孢子卵圓形至圓筒形,單胞。厚垣孢子基部1~2個細胞,無色,圓筒形,單生。

3.3 發生規律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在田間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條件適宜時,從根毛或莖基部的傷口侵入,田間借澆水及昆蟲傳播蔓延,引起再侵染。一般在蠶豆花期發病嚴重。田間積水或苗期澆水過早,病害發生重。多年連作的田塊發病較重。

3.4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輪作。實行與馬鈴薯、小麥、油菜等作物3年以上輪作,效果最好。但不宜與豆科牧草輪作[5]。二是加強田間規劃和管理。選擇高燥、排水好的田塊,播種時盡量避開陰雨連綿時間;灌水實行速灌速排,防止土壤過干過濕,干旱時及時灌水,多雨時疏溝排水[6]。三是科學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7]。四是藥劑拌種或浸種。在播種時,用種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種,或敵克松均勻拌種10 h,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浸種10 min。五是合理密植。確保通風透光良好,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減輕病害[8]。六是進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劑應在傍晚時拌細土施用,不宜對水噴霧,避免造成傷苗[9]。七是藥劑防治。苗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灌根,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12]。

4 參考文獻

[1] 尚啟兵,高運青,徐東旭,等.冀北蠶豆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2(6):122-123.

[2] 陳新,袁星星,崔曉艷,等.蠶豆病害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1(8):108-112,123.

[3] 李翠英.蠶豆幾種主要病害的發生與藥劑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09(12):45.

[4] 劉志平,章朝堯.蓮都區蠶豆主要病害及防治[J].麗水農業科技,2007(3):28-29.

[5] 李春.云南蠶豆主要病害的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06(2):21.

[6] 馬建列,白海燕.西昌市蠶豆病害調查及防治對策[J].雜糧作物,2002,22(4):237-238.

[7] 張曉蘭,楊玉珠,楊衛國,等.保山透心綠蠶豆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7):88,91.

[8] 郭志禮.六盤山地區蠶豆豐產栽培技術[J].青海農林科技,2012(3):74-75.

[9] 劉紹蓮.蠶豆根腐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12(6):55.

[10] 馬占川.春蠶豆根腐病防治農藥篩選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9):29.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1、大豆羞萎病

1.1病害癥狀: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和莖。葉片染病沿脈產生褐色細條斑,后變為黑褐色。葉柄染病從上向下變為黑褐色,有的一側縱裂或凹陷,致葉柄扭曲或葉片反轉下垂,基部細縊變黑,造成葉片凋萎。莖部染病主要發生在新梢。豆莢染病從邊緣或莢梗處褐變,扭曲畸形,結實少或病粒瘦小變黑。病部常產生黃白色粉狀顆粒。

1.2防治技術:(1) 在發病初期噴施25%咪鮮胺水乳劑250毫升加43%戊唑醇懸浮劑50毫升/公頃。(2)必要時在結莢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

2、大豆根腐病

2.1病害癥狀:從幼苗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被害部位為主根,一般初發病斑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點,以后迅速擴大呈梭形、長條形、不規則形大斑,病重時整個主根變為紅褐色或黑褐色,皮層腐爛呈潰瘍狀,病部細縊,有的凹陷,重病株側根和須根脫落使主根變成禿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長勢很弱,葉片黃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輕者雖可繼續生長,但葉片變黃以至提早脫落,結莢少,粒小,產量低。

2.2防治方法:可用種子量0.5%的50%多福合劑或種子量0.3%的50%多菌靈拌種或在大豆生長期發病時,用菌克毒克260~300倍液900~1?200mL/hm2加300~500倍液小葉敵600mL/hm2葉面噴灑。

3、大豆葉斑病

3.1病害癥狀:主要為大豆葉斑病病害葉片,大豆葉斑病初期為散生灰白色不規則形病斑,大豆葉斑病擴展后大小為2~5mm,中間淺褐色,四周深褐色,病、健部界限明顯,后期病斑干枯,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子囊殼。

3.2防治技術:(1)實行3年以上輪作。(2)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4、大豆孢囊線蟲病

4.1病害癥狀:在大豆整個生育階段均可發病。苗期發病,子葉及真葉變黃,發育遲緩。成株期發病,植株矮小,葉片變黃,葉柄及莖頂端失綠呈淡黃色,開花推遲,結莢小而少;發病嚴重時莖葉變黃,葉片干枯、脫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燒焦一樣,因而有火龍秧子之稱。根部被線蟲寄生后,根系不發達,側根減少,須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著生許多白色或黃白色小顆粒,即孢囊。

4.2防治方法:(1)用5%的甲基異硫磷顆粒劑120kg/hm2用細土拌勻后施入表層20cm土壤中。(2)應用大豆保根菌劑進行防治。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最新成果,主要防治大豆胞囊線蟲病,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對解決大豆重迎茬障礙有一定效果。使用方法:按1?500mL/hm2的用量,將菌劑與大豆種子倒入容器中充分混合,使菌劑均勻包衣在種子上,陰干后(一般30min)即可播種。

5、大豆褐桿病

5.1病害癥狀:大豆褐桿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莖和葉部,導致根腐、莖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軸變褐、變軟,真葉期被害幼苗莖部呈水浸狀,葉片變黃,嚴重者枯萎而死。成株期:往往在莖基部發病,出現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擴展,病莖髓部變褐,皮層和維管束組織壞死,葉柄下垂但不脫落,呈倒八字型,根部受害變黑褐色,病痕邊緣不清晰。

5.2防治方法:(1)用2%克露1 200g/hm2對水450kg/hm2,間隔7d進行2次葉面噴霧。(2)用種子重量的0.3%~0.4%的72%克露拌種,隨拌隨播。

6、大豆菌核病

6.1病害癥狀:大豆菌核病又稱白腐病,從幼苗到成株均有發生,尤其是結莢后危害嚴重。主要侵染大豆莖部。田間以植株上部葉片變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時病株的莖部已斷續發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成為菌核。縱剖病株莖部,則見內有黑色鼠糞狀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莖中空皮層往往爛成麻絲狀,病株外部的菌核頗易脫落。莢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結莢,最后全莢呈蒼白色,輕病莢雖可結粒,但病粒腐爛或干縮皺癟。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豆褐紋病;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107-1

大豆褐紋病又叫斑枯病,據調查2003年以前大豆褐紋病在紅興隆分局地區發生還較輕,2003年開始有較重的發生,發生面積26.7萬畝,占大豆種植面積的18.2%,近年來有逐年加重之勢。一般地塊病葉率達30%左右,病情指數為15%左右,嚴重地塊病葉率達90%以上,病情指數為60%以上。該病主要造成葉片枯黃,提前10-15d落葉。當病情指數為20%時,產量損失可達12%,病情指數達50%時,產量損失可達19%,病情指數達90%時,產量損失可達26%,大豆植株下部葉片感病對植株中、上部產量損失率影響很大,所以要防治好植株下部葉片受害。

1 病原形態特征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葉組織里,散生或聚生,球形,器壁褐色,膜質,直徑64-112μm。分生孢子無色,針形,直或彎曲,具橫隔膜1-3個,大小26-48×1-2(μm)。病菌發育溫限5-36℃,24-28℃最適。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4-30℃,高于30℃則不萌發。

2 危害癥狀

褐紋病的典型癥狀是葉部產生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大小1-5mm,褐色或赤褐色小型斑,病斑略隆起,中部色淡,稍有輪紋,表面散生小黑點。病斑周圍組織黃化,發生重的地塊葉片多數病斑可匯合成褐色斑塊,使整個葉片變黃,病葉發生發展的順序是自下而上的發生,直至葉片脫落。莖和葉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條狀邊緣不清晰的病斑。病莢染病上生不規則棕褐色斑點。

其中,不同葉子的危害癥狀不同。子葉病斑不規則形,暗褐色,上生很細小的黑點。真葉病斑棕褐色,輪紋上散生小黑點,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直徑1-5mm,嚴重時病斑愈合成大斑塊,致葉片變黃脫落。

3 發生規律

該病是一種在低溫條件下容易發生的氣傳病害,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從傷口、氣孔直接穿透組織表皮侵入大豆葉片,該病每年有兩個發病高峰,7月上旬為第一個高峰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病害增長速率非常緩慢,8月下旬以后,隨著氣溫降低,病情快速增長,8月末至9月初進入第二個高峰期,發病嚴重時,9月上旬大豆葉片自下而上全部黃化脫落。我地區6月中旬至7月初氣溫偏低、多雨、高濕、少日照,前期發病重;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溫較快、多雨、高濕,后期發病重。

4 發病條件

病害發生輕重,主要取決于病菌的菌源數量、氣象條件和耕作、栽培技術等。

4.1 品種

尚未發現免疫和高抗品種,但品種間的抗病性則有明顯差異。

4.2 菌源數量

一般種子帶菌率高,幼苗、子葉和單葉上發病率也較高。田間越冬病殘體多,成株期發病較重。所以,大豆連作地比輪作地發病重。此外,豆田進行秋、春翻地比不翻地的豆田,由于菌源少,發病較輕。

4.3 氣象條件

春季氣溫低,多雨、高濕、日照時數少,則大豆生育前期發病重,開花結莢后,降溫較快,遇多雨、高濕,大豆生育后期發病則較重。

5 傳染途徑

以器孢子或菌絲體在病組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引致幼苗子葉發病,在病殘體上越冬的病菌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先侵染底部葉片,后進行重復侵染向上蔓延。侵染葉片的溫度范圍為16-32℃,28℃最適,潛育期10-12d。溫暖多雨,夜間多霧,結露持續時間長,發病重。

6 防治方法

6.1 綜合防治

6.1.1 選擇適宜品種 根據當地種植條件及氣候,選擇合適的品種,雖然目前還沒有高抗品種,但是可以選擇抗病性表現較好的品種。

6.1.2 栽培措施 根據大豆的長勢,進行合理的大田管理,科學施肥、合理灌溉,要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6.2 藥劑防治

此病屬于氣流傳播為主,多循環病害,在合理輪作和合理施肥的基礎上,防治方法應以藥劑防治為重點。在6月中旬噴藥可控制前期葉部病害,在8月20-25日噴藥可控制后期病害。發病前及中后期各進行一次藥劑防治,防病增產效果最佳。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微粒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300倍液,隔10d左右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

參考文獻

[1] 靳學慧,馬匯泉,鐘湘植,等.大豆褐紋病發生與危害[J].現代化農業,1995(10).

[2] 辛明路,甄鴻凱,李賢亭,等.大豆褐紋病的防治試驗[J].現代化農業,1996(04).

[3] 靳學慧,吳興泉,馬匯泉,等.大豆褐紋病造成產量損失的分析[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1997(04).

[4] 郭紅蓮.大豆褐紋病發病規律的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1999(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霍林郭勒市| 昭平县| 青浦区| 桂阳县| 玉溪市| 黄骅市| 永康市| 新郑市| 遂宁市| 石渠县| 美姑县| 罗甸县| 道孚县| 南雄市| 铜梁县| 渝北区| 西华县| 宜黄县| 商都县| 栾川县| 天台县| 磴口县| 蓬安县| 克东县| 浙江省| 九龙城区| 涿州市| 玉门市| 天峨县| 张北县| 泸水县| 萍乡市| 霸州市| 邵阳市| 海林市| 喀什市| 沈丘县| 乌苏市| 宜丰县|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