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現代化;新疆;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

一、現代化進程對新疆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沖擊

(一)對民族語言文字和教育的沖擊。大約在十五世紀后期,維吾爾族全部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文字是阿拉伯文,而在維吾爾詞匯中,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借詞量約為40%左右。可以看出,維吾爾族語言文字深受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漢語普通話的推廣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使維吾爾族接受了現代的知識體系,改變了本民族通過寺廟等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另外,大量維吾爾族外出打工、求職、求學等,增加了他們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

(二)對生活習俗的沖擊。據調查發現,對維吾爾族生活習俗的影響仍居主導地位,同時,與聯系較少的風俗習慣在不斷變化。越是和聯系緊密的生活習俗,其變化的程度和可能性越小;越是和聯系較少的風俗習慣,其變化的程度就會大一些,如維吾爾族的服飾穿著習俗、維吾爾族房屋樣式以及飲食方面,尤其是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不斷提高。

(三)對傳統民間文化的沖擊。西部大開發以來,一些地方出現了因經濟開發而導致對民族民間文化生態資源進行破壞的短期行為。如對民族文化古跡、遺址濫加開發、濫建景點等。新疆維吾爾族原生態的民族手工技藝處于相對弱勢,傳統的某些門類的歷史文化內涵發生了急劇的消亡和變異,民族手工藝逐漸被工業品代替。有的傳統民居建筑藝術、傳統服飾手工藝等在原流傳地因無人繼承、市場萎縮而瀕于失傳,更談不上有詳實文字記載或圖像記錄。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舞蹈、工藝和體育活動等,如果國家不通過立法形式加以保護,有可能逐漸消亡。

二、現代化進程中新疆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

(一)新疆城鎮化進程加快,維吾爾族文化將逐漸過渡到工業文化。眾所周知,文化與經濟是密切結合的,經濟推動文化,文化提升經濟。根據新疆各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經濟文化類型和生計方式,我們可以把新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劃分為草原游牧經濟文化和綠洲農耕經濟文化兩種類型。但近年來,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新疆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充滿現代氣息,現代文化色彩濃郁,對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空間形成擠壓。如果我們的文化不與時俱進,它就非常有可能給經濟的發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礙。所以,維吾爾族傳統文化性質從農業文化和游牧文化轉向工業文化是一個必然趨勢。

(二)維吾爾族傳統文化將逐步變異和呈現多樣化。根據2013年新疆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至2012年底,新疆人口2232.78萬人,其中維吾爾族人口1052.86萬人,占到新疆總人口的47.15%,其為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承載著維吾爾族的文化,還體現著維吾爾族的文化價值觀,同時還具有強大的文化聚合功能。同時,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后,維吾爾族的文化在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過程中,除和宗教有密切相關的文化之外,族際間、區域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其文化會不斷發生變異,呈現多樣化,豐富維吾爾族傳統文化。

三、現代化進程中促進新疆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正確認識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與現代化的辨證關系。應該認識到,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與現代化是辯證統一關系。現代化為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維吾爾族傳統文化又豐富了現代化資源,是現代化的基礎。現代化促進了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融合,使民族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包容,提高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播能力,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因此,不能簡單將現代化與“漢化”、“民族同化”等同起來,使維吾爾族對現代化產生抵觸心理。

(二)重視立法,為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片面地強求文化融合甚至所謂的主流文化,會導致整個民族文化的枯竭,也不符合人類文化的健康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異己性、自我認同及傳承性等特點,有利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因此,我們理應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發揚光大。應繼續制定和完善符合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維吾爾族傳統文化事業會更加蓬勃發展。

(三)以本民族的生存發展大局為目標。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知識體系都同時存在精華和糟粕兩部分,我們應該以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和本民族的生存發展為標準來分辨并作出結論。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和現代所處的生存環境迥然不同,現代和后現代又有差別,我們必須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看待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不是為了保持傳統文化的原生態,放棄本民族面對新環境發展自己的權利。如果一個民族不以本民族的生存發展為大局,只能使其不斷走向衰亡。

(四)重視教育,提高維吾爾族文化素質。一是民族學校應重視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課程。民族學校是聯結現代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之一。少數民族學校的教育目標與任務應該是學習現代化文化和本民族傳統文化課程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要提高教師素質,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促進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繁榮。二是要提高維吾爾族個體文化素質。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光大,需要民族內每個個體的努力,而教育是前提。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增加對維吾爾族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維吾爾族文化素質,為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高靜文等著.邊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與社會穩定調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維吾爾族;伊斯蘭教;婚葬習俗;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一、維吾爾族的族源與形成

維吾爾族是中華民族中具有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的民族之一,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于貝加爾湖一帶直至以西的額爾齊斯河流域的丁零。公元7世紀,為抵抗突厥的壓迫,組成了名為“回紇”的部落聯盟。學術界稱回紇為維吾爾族的直系先民。8世紀中葉,回紇人建立了強盛一時的回紇汗國,后改稱回鶻。9世紀30年代,回紇經歷了巨變,汗國崩潰。其部眾四散,與自古居住在此的一些操印歐語系語言的部族和先前就分布于此地的漢人、羌人、吐蕃人、原西部鐵勒移民,以及以后陸續遷來的契丹人、蒙古人等共同勞動,共同生活,長期融合發展,到明代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二、伊斯蘭教的傳入以及在維吾爾族中的傳播發展

維吾爾族在歷史上曾信仰過很多種宗教,如:佛教、摩尼教、薩滿教、祆教和景教等。伊斯蘭教于公元10世紀經從中亞傳入新疆西部喀什等地的回鶻人中。此后,逐步東移,發展很快,取代了其他宗教。到公元16世紀,伊斯蘭教在新疆占據統治地位,代替了佛教的地位,維吾爾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地區是以文本借入型文化傳播方式播入突厥語族民族中,最終形成中國伊斯蘭教的新疆類型。維吾爾族社會生活也隨處可見伊斯蘭教的影響,“它對繼承和離婚、服裝和禮儀、飲食和個人衛生,都做出規定”。(楊建新,2009)作為伊斯蘭教經典的《古蘭經》是穆斯林一切行為的準則,在維吾爾族生活中居于權威地位,指導著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人生禮儀的影響

維吾爾族的習俗中積淀著豐富多元的宗教文化,古老習俗與伊斯蘭教文化結合,使得維吾爾族習俗有著豐富多彩的體現形式。維吾爾族的人生禮儀與伊斯蘭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下就以婚姻及喪葬習俗為例說明。

1、婚姻習俗

維吾爾族的婚禮,以遵照伊斯蘭教的有關教義為先。首先,不能與非穆斯林的男子通婚。在結婚儀式上也要遵循伊斯蘭教的規矩。

維吾爾族的婚姻習慣上都是由阿訇主持的。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稱為“尼卡”,誦《古蘭經》。然后,阿訇將兩塊蘸上鹽水的馕,作為珍貴的禮物交給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接下禮物并且互相爭搶鹽馕吃下。大家都認為,新人中誰先搶到鹽馕吃掉,以后誰的話就有分量。這個習俗來源于維吾爾族古老的敬鹽習俗。鹽是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久而久之人們便相信食鹽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祈求保佑。在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先要點燃驅鬼邪的“神火”,讓新娘繞火一圈。這與突厥先民的古老拜火傳統習俗有關,是用火驅除新娘身上的邪氣、病害,以干凈的身心進入新的家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現在許多維吾爾族年輕人,不但重視法律登記環節,同時涌現許多新潮的風俗。在新疆北疆地區,維吾爾族婚禮用大卡車載樂隊,維吾爾族青年們在卡車后斗上載歌載舞,氣氛甚熱鬧。

2、喪葬習俗

維吾爾族的葬禮,也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整個儀式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進行。人去世之后,先由清潔的水為死者擦洗全身,再由白布裹體。穆斯林的葬禮簡短而樸素,由阿訇念《古蘭經》祈禱。下葬時,死者頭朝麥加方向,表示無論身在何處都心系麥加。死者無任何陪葬物,代表清白來清白去。

伊斯蘭教盛行土葬、速葬。土葬是伊斯蘭教的基本要求,因為伊斯蘭教認為,在世上做過壞事的人,死后才會用火懲罰他。速葬即早亡晚葬,晚上死亡,次日中午前埋葬。伊斯蘭教認為,死是復命歸真,速葬是一種佳行,讓亡人早日回歸處,享受幸福。出葬時送葬者皆為男性,不允許女性和非穆斯林進入墓地。人死后的第3天,7天,20天,40天和周年家屬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訇念經,做“乃孜兒”。

四、關于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影響的幾點思考

1、民族與宗教的互動

民族與宗教處于互動之中,這種互動過程體現了民族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民族與宗教相輔相成,沒有形成所依托的宗教,就沒有該民族今天的發展。宗教特征與民族特征往往交織在一起。(高永久,2009)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民族社會生產水平、思維方式等的進步而產生。如上所述的婚姻習俗“尼卡”,葬禮的土葬和速葬,均以伊斯蘭教教義為范本。伊斯蘭教信仰已經滲透到世俗生活中,的很多內容逐漸成為民族習慣,宗教的節日也成為民族的節日。因此,維吾爾族特點實際上很多都是伊斯蘭教的特點。反而言之,民族對宗教也表現出極強的選擇性,主要表現為:接納、融合或者抗拒。伊斯蘭教最終在維吾爾族中占據統治地位并且源遠流長,正是由于伊斯蘭教符合維吾爾族的需要,豐富民族信仰,完善文化體系。

2、伊斯蘭教與維吾爾族的民族認同

維吾爾族自歷史上就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因為歷史上封建統治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對少數民族有歧視與壓迫。地處邊遠的少數民族深知族緣的重要性,形成了對內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的民族意識。伊斯蘭教的滲入加深了維吾爾族的民族認同,這種民族認同不僅是對身份上認同,更是對一切與民族相關要素的認同,起到凝聚協調民族內部關系的民族認同的積極作用。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民族認同也有其消極的一面。表現為:總是毫不猶豫地在本民族立場上看待問題,使本民族有著強烈的內聚性的同時,它也會產生對其他民族的東西帶有一種天然的偏見與排外性。例如:2009年發生在新疆的“7·5事件”,就是維吾爾族在錯誤的民族認同感指導下釀造的悲劇。對待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利用,使之為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服務。

3、伊斯蘭教與維吾爾族的文化認同

維吾爾族的文學、藝術、舞蹈等都具有伊斯蘭化特點。筆者認為,這正符合現代民族學家們提出的文化戍邊概念。各民族都有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尤其在生態與人文的邊緣地帶,文化具有多樣性。獨特的伊斯蘭文化形成了維吾爾族獨特的道德標準、價值和信仰體系,他們固守自己獨特的文化,安心固守邊疆,在鞏固邊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調查顯示:維吾爾族平時的交流使用民族語言,幾乎沒有維吾爾族不懂維語。即使是自幼在新疆漢族學校學習的維吾爾族小孩,一樣可以流利的使用維語,這一點足以見得維吾爾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五、結語

維吾爾族與伊斯蘭教的互動已持續6個多世紀,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的文化、社會生活、價值體系與道德標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維吾爾族習俗也會隨著時代的潮流在不同方面有新的變化演進。我們應該尊重維吾爾族的,做好民族團結。同時摒棄糟粕,促進維吾爾族社會更快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永久.民族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294.

[2] 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457.

[3] 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導論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8.

[4] 楊圣敏.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3.146.

[5] 楊啟辰,楊華.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文化[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6] 阿依先·肉孜,茹克亞·霍加.維吾爾族習俗中的多元宗教文化—以婚育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0.06.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維吾爾族;舞蹈文化;舞蹈教學;影響干預

中圖分類號:J7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3-0189-0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享受精神生活帶來的快樂,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舞蹈是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利用優美、放松的舞步來緩解人們身體和心理上的疲勞。維吾爾族在舞蹈方面具有很強的造詣,且其禮俗性、表演性更強,注重的是自娛自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民族的特色和區域特色。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很多情況下都會借助舞蹈來增加業余生活的情趣,放松心情,改善生活質量。舞蹈是在文化積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中滲透著多年來該區域的文化精神內涵,所以要想真正的學習該區域的舞蹈,對舞蹈充分的認識,就要將舞蹈學習和文化學習相結合,展現舞蹈中的文化特色。維吾爾族舞蹈屬于少數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包含了維吾爾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代表性極強。下面重點探究維吾爾族舞蹈文化對學生舞蹈學習的影響和干預。

一、維吾爾族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從維吾爾族的現實生活中逐漸發展而來,其中必然會滲透著和維吾爾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氣息。維吾爾族舞蹈是在古代鄂爾渾河流域鵲族樂舞和天山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同時維吾爾族舞蹈又汲取了古西域樂舞中的精華,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改進,逐漸形成了現在豐富多彩,具有多種形式和風格的舞蹈藝術。維吾爾族舞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蘊含著維吾爾族地區的文化和思想,透過維吾爾族舞蹈,很自然而然的就會流露出維吾爾族地區的景象。通常在維吾爾族舞蹈中采用鮮明的、艷麗的顏色作為主打服飾的顏色。

二、維吾爾族舞蹈文化

維吾爾族舞蹈的文化發展經歷了不同時期多種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了絲綢之路的影響,其中舞蹈文化中滲透了阿拉伯文化、西域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種類型,多種文化形式導致維吾爾舞蹈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文化跟節日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維吾爾族舞蹈中每一種形式基本都跟傳統節日有關,真正實現了舞蹈文化跟傳統文化融合的局面。同樣,在傳統名族節日期間,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在舞蹈中融合著各種民俗性的節日文化,所以每一種維吾爾舞蹈形式都各具特色,每個動作和神態中都滲透著節日的氣息。

三、維吾爾族舞蹈文化跟舞蹈教學的結合

(一)舞蹈動作從文化角度進行分析

吾爾族舞蹈舞姿挺拔有力、旋轉步伐較快,結構感明顯,且手鼓歡快的特點,所以將維吾爾族舞蹈文化貫穿于學生的舞蹈課學習中,首先要對其舞蹈動作等進行約束和限制,同時要將維吾爾族舞蹈的體態、動作和姿態等進行分析。舞蹈教學中從維吾爾族文化中來了解本民族的特點,了解舞蹈中體態和動作的來源,明確每個動作和深情的含義后,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就會更容易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才會提高舞蹈的水平。

(二)在了解和領悟維吾爾族文化基礎上學習舞蹈

要想真正的讓學生學好維吾爾族舞蹈,首先要對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或者學生可以親身到該地域去體驗下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后針對維吾爾族舞蹈進行分析,從舞蹈中對舞蹈的動作和神韻進行分析,甚至要探析舞蹈的音樂節奏。因為很多維吾爾族舞蹈中音樂節奏正式人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節奏狀態。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例來了解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感受舞蹈中文化內涵,有利于舞蹈動作和精神內涵的掌握。在指導學生學習舞蹈過程中,要注重舞蹈節奏和幅度等要素,注重動作的輕重緩解,領悟舞蹈中賦予的情感和思想,體現出舞蹈的表現力。

(三)增強維吾爾舞蹈的審美感知

學生要想學好維吾爾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就是讓教師從維吾爾族舞蹈的審美出發,在訓練中,讓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疲勞和乏味,更重要的是要展現維吾爾族舞蹈的美。讓學生從身心出發,接受這種具有民族思想的舞蹈,通過舞蹈的動作、神態、節奏、音樂等各方面來展現不一樣的舞蹈美。所以學生在學習舞蹈時就會被感染和熏陶,認真、刻苦的學習舞蹈。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4篇

一、能提高學生解讀母語音樂的能力

對于一個人來說,了解自己永遠都是首要的,在認知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才能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交流。因而,在現行的理論體系下適當引入阿拉伯音樂理論,綜合運用此三種理論來分析解讀維吾爾族音樂是可行的,培養學生解讀母語音樂的思維和技巧,在擁有“解密自己”的能力的前提下,同時學習漢族音樂理論和歐洲音樂理論。以自己的母語音樂文化為陣地,強化自己的文化身份,進而橫向擴散的模式不僅能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實用性,也能更好地理解、溝通與融合三種不同體系的音樂文化。

二、能促進維吾爾族音樂理論體系的構建

新疆是中國音樂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眼下許多優秀的民族音樂正在消失,對這些音樂進行調查研究、傳承發展顯得尤為迫切。維吾爾族音樂歷來重實踐而輕理論。迄今為止,沒有記錄維語歌詞的符號系統,沒有分析解構維吾爾族傳統音樂的理論體系,基本是按照歐洲符號體系和漢族音樂思維來進行記錄和研究的。管建華教授在為《維吾爾傳統音樂文化》所寫的序言中明確指出:“新疆民族音樂屬于阿拉伯音律體系,于日前盛行的西方十二平均律體系有很大不同,與漢族的十二不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也不相同。”如維吾爾族傳統音樂中因“四分中立音”而產生的中三度、中六度和歐洲的大、小三六度是不同的;維吾爾族傳統音樂中的多結音、一級多音、活音和歐洲大小調體系下固定的功能音級關系也不相同;維吾爾族傳統音樂中復雜的變換節拍、混合牌子、增盈節拍和歐洲規范化的節拍體系也無法比較。因而維吾爾族音樂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思路。綜合運用阿拉伯音樂體系、漢族五聲體系、西方理論體系來分析維吾爾族音樂文化,逐漸形成有別于歐洲體系和漢族體系的第三種分析體系。這套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傳播,使分析、研究、發展新疆民族民間音樂有了更強的理論支撐,能更好地促進本地、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能增強學生傳承民族音樂的意識和能力

維吾爾族學生天生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使他們能便捷地深入到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之中感受語言所帶來的音樂美感;能夠深刻理解唱詞的情感意境而產生共鳴;能夠深入地和民間藝人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能夠讀懂各種維文的書籍資料,聽懂音響、看懂視頻,所以,他們是研究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最佳人選,他們對傳承維吾爾族音樂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相反會有一些學生追求那些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地位較高的民族的價值體系而看輕自己民族的文化體系。再者,即使有認同感和使命感的學生也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才能進行傳承與研究。培養他們分析解讀母語音樂的能力,即是給予他們傳承與發展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能力,在獲得能力的過程中也能從心理上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他們愿意并且能夠承載起傳承發展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重任。

四、能促進多樣文化的和諧共處與交流融合

審美的差異有利于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卻不利于多樣性文化的和諧相處與交流融合。突破二元格局,構建合理有序的三元理論體系,使三種體系在維吾爾族學生身上共生共存、交融互補,既能體現文化價值的平等,又能促進多樣文化的和諧相處與交流融合。當然,三種體系的深度認知與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在“弄懂自己”的前提下去“了解別人”,以平等的文化姿態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三種體系的有序發展,不僅能夠提升維吾爾族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認知把不同樂系的音樂風格進行融合與疊加,從而創造出更為多樣化的音樂作品,為世界音樂的多樣性做出貢獻,同時也把優秀的維吾爾族音樂帶入世界更大、更廣闊的舞臺。

樊祖蔭在“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上發言說:“在音樂藝術院校中實施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也應該與各民族音樂實際相結合,并以培養各民族所需之音樂人為主要目標。”突破二元格局,構建合理有序的、適用于維吾爾族學生的三元理論體系正是在朝著這一目標努力。

【基金項目:喀什師范學院教研教改重點項目:新疆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學專業民語言班級曲式與作品分析中的應用研究(KJDZ1203)】

參考文獻:

周吉.維吾爾族傳統音樂文化.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阿瓦提;刀郎麥西萊甫;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1

研究麥西萊甫能為研究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民族文化、文學藝術等方面提供珍貴的材料。阿瓦提刀郎麥西萊甫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既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也顯現出自身特殊的個性。這是由其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的獨特性所決定的。阿瓦提縣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中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位于葉爾羌河、阿克蘇河、和田河三大河流交匯處。東、北與阿克蘇市的喀勒塔勒和庫木把什鄉接壤。從阿瓦提維吾爾族的歷史、生活、歡樂以及民俗中不僅可以了解麥西萊甫的歷史、傳承方式,也可以認識到阿瓦提維吾爾族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風情、思維定勢等等。因此阿瓦提刀郎麥西萊甫能為我們研究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文學藝術等方面提供珍貴的材料。

一、阿瓦提刀郎麥西萊甫的起源及概述

麥西萊甫最初從阿拉伯語中發展而來。它在現在的維吾爾語中可以解釋為“集會”、“聚會”,后來當地人就把它當作娛樂戲劇性表演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麥西萊甫是一種具有規模的藝術表現,它在思維與藝術、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前提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它比較完整的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融合為一體。

刀郎麥西萊甫的構成包含刀郎舞、刀郎木卡姆、民間歌謠以及富有戲劇娛樂性的種類繁多的演出,經過上述這些表現形式能夠表達出刀郎維吾爾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當地風俗、倫理道德、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民族心理、傳統教育、周圍環境等比較多形式的,具有民族及當地特點的文化綜合體。刀郎麥西萊甫是一種娛樂性傳統儀式,它是刀郎維吾爾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包含歌舞,各種民間娛樂,風俗習慣及社會倫理道德相結合的藝術文化。由于刀郎維吾爾人把它作為自古以來的生活經驗的精髓,加上深受刀郎維吾爾人民的喜愛,所以,刀郎麥西萊甫在民間廣泛流行,慢慢地變成了具有傳授傳統、藝術和風俗習慣、教育人們及維護社會道德的方式或手段。

二、阿瓦提刀郎麥西萊甫中的飲食文化特點

闊納克麥西萊甫,諾肉孜麥西萊甫等是特地為慶賀諾肉孜節或是在特定的季節舉行的麥西萊甫。

(一)諾肉孜麥西萊甫

諾肉孜麥西萊甫(恰克皮來克麥西萊甫)亦稱恰克皮來克麥西萊甫,恰克皮來克是轉輪之意。這是此地一年一度最大規模的麥西萊甫,多達數萬人參加,有的時候甚至在各縣同時舉辦,這種場面熱烈又隆重。在諾肉孜麥西萊甫中還舉辦各種各樣的民族游戲活動,比如,麥西萊甫是農民在每年新春到來的時候,為辭舊迎新,送走冬季,迎來春耕播種等勞動而舉辦的,因此成為諾肉孜麥西萊甫。諾肉孜節當天家家戶戶都烹燒諾肉孜飯,除了傳統的七中配料之外,人們還根據各自的口味、愛好、經濟情況等烹調出百家風格的諾肉孜飯。那做諾肉孜飯為什么要用七種配料呢?維吾爾族對“7”字,持有一種特殊的觀念。維吾爾族數字觀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得比較明顯。譬如,小孩出生七天后才給起名,稱為“搖籃婚”。因此,做諾肉孜必須要用七種配料。

(二)闊納克(khonakh,玉米)麥西萊甫

每當玉米收成之時,農民會把收摘的玉米堆到院子中,這時村子里的人集合起來挨家挨戶一起剝玉米皮,等大家把玉米皮全部剝完后, 家主宰羊做飯款待大家,舉行麥西萊甫。此外,大家還做很多好玩的游戲,如“泊塔”(pota)游戲。闊納克(khonakh,玉米)麥西萊甫是在每年收摘玉米的時候舉行的,能反映出飲食作為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類所有生活活動的最終目標。體現出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蘊含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容。

從以上阿瓦提麥西萊甫中能看出維吾爾族人的飲食文化。麥西萊甫飲食是無規定的,不同環境、不同季節、不同類型的麥西萊甫決定其飲食的構成。一般來說只要條件許可,人們都會在麥西萊甫上美餐一番,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同時麥西萊甫也是一種精神食糧,吃什么無關要緊,重要的是喜在歌中、美在舞中、樂在戲中。麥西萊甫是包容,展現維吾爾文化的所有種類的文化場。麥西萊甫文化中具有的文學性,綜合性與生活性等特性使得麥西萊甫文化成為維吾爾人所特有的文化遺傳,構成維吾爾人整體而獨特的麥西萊甫文化。

參考文獻:

[1]海燕萍,周玉玲:《淺談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特色》,新疆社科論壇,2004.6

[2]王德懷:《從熟語看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1)

[3]阿布力米提?買買提,歐陽偉:《維吾爾麥西來甫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3)

[4]艾迪雅?買買提:《以為人類學者視野中的麥西萊甫》民族出版社.2006(9)

[5]阿布都許庫爾?吐爾地著,張宏超譯:《論維吾爾民間藝術麥西萊甫》,載《新疆社會科學》,1983(1)

相關期刊更多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畫畫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新疆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丹巴县| 嘉黎县| 鄂伦春自治旗| 梅州市| 蓬莱市| 潞西市| 郑州市| 顺义区| 清丰县| 名山县| 桑植县| 青浦区| 沅江市| 合作市| 乐山市| 景宁| 仁寿县| 昌平区| 关岭| 客服| 德江县| 安吉县| 垦利县| 南宁市| 佛坪县| 云龙县| 凤凰县| 英山县| 轮台县| 武隆县| 桃江县| 昌吉市| 肃宁县| 盈江县| 桐柏县| 沂水县| 长宁区| 体育| 海南省|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