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風俗習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我們偉大的祖國,社會主義的新風尚正在全國各地,大大發揚。但是,在一些人們中間,還殘存著一些舊風俗、舊習慣。新風尚和舊習俗之間,是要經常發生斗爭的。我們應當怎樣對待這種斗爭呢?《女兒的婚事》這篇文章,給我們作了一個非常好的回答。楊文龍同志對一切舊風俗、舊習慣,都是堅決抵制的。他不但說服和教育別人改變舊風俗、舊習慣,而且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創立新風尚。他破舊立新的態度十分堅決,方式方法也很正確。他在對待自己女兒的婚事上,堅決反對各種舊習俗,一定要堅持新事新辦。他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說服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母親、妻子點了頭,女兒、女婿都滿意。群眾稱贊楊文龍同志做得對、做得好。
我們廣大青年應該學習楊文龍同志這種堅決抵制舊習俗的鮮明態度。舊風俗、舊習慣是舊社會的遺毒。在舊社會,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思想統治的工具,不知坑害過多少勞動人民。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它更成了有害的東西,不利于社會主義事業,危害人們的健康成長。像找對象要聘金、送定禮,結婚時擺喜酒,辦喪事做道場等等舊風俗習慣,如果我們不抵制不破除,任其存在和泛濫,就不僅會鋪張浪費,造成無謂的物質損失,影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而且會腐蝕人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意識,妨礙青年的學習和工作,敗壞社會風氣。因此,破除舊習俗、創立新風尚,也是思想戰線上階級斗爭的一個方面。對于這樣的重大問題,我們決不能把它看作小事,坐視不管,更不能隨波逐流,跟著去干,一定要堅決抵制。楊文龍同志說得好,“禮錢雖少,社會風氣事大”。因此,不管介紹人怎么堅持按舊風俗辦事,不管母親、妻子怎么好心勸解,也不管女兒、女婿怎么一再求告,他都不為所動,始終堅定不移。這是每個革命干部,也是每個共青團員和青年對待舊風俗舊習慣應該具有的正確態度,
我們還要學習楊文龍同志在改變舊習俗的斗爭中采取的耐心說服、以身作則的正確方法。舊風俗習慣在群眾中的影響是長期形成的,和這種習慣勢力作斗爭,絕大部分是在人民內部的思想領域里進行的,因此不宜于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簡單強制的方法去禁止,而應該通過耐心說服的方法,先進分子以身作則的方法,去教育群眾,影響群眾。楊文龍同志很善于深入了解不同人的思想特點,抓住他們的問題所在,對癥下藥;他善于通過新舊社會回憶對比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給人們講明舊習俗的危害,新事新辦的好處,而不只是空講一般的道理;他善于一個人一個人地反復地去進行說服教育,直到解決問題為止;他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別人做出樣子。所以他的說服教育工作就卓有成效,真正達到了移風易俗和提高群眾覺悟的目的。
破除舊風俗、舊習慣,創造社會主義的新風尚,是在政治思想戰線上深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方面。為剝削階級服務的舊風俗習慣,是束縛勞動人民精神解放的一條繩索,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發展的今天,要充分調動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就必須斬斷這條繩索,使勞動人民的精神獲得徹底解放。因此,我們每個共青團員和青年,一切先進分子,都應該像楊文龍同志那樣,積極地勇敢地帶頭破除舊習俗、創立新風尚。我們要用生動的事例,向群眾說明舊風俗、舊習慣的危害性,宣傳新事新辦的好處。我們自己要帶頭新事新辦,給群眾做出樣子。我們要敢于頂住落后的輿論,勇于開風氣之先,在破除舊習俗,創立新風尚的斗爭中,作開路先鋒。這樣,我們就會在移風易俗的斗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一定能夠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創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的良好風尚。
本文認為大學英語專業精讀中文化意識培養的主要對策有:
(一)總體把握教學大綱
在考慮到語言的功能、意義及結構等因素之外,還要總體的把握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把目的語相關的文化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去,還要盡自己最大能力的確定外教在教學環節中的目的語的導入的重點,從而讓英語文化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編輯使用教材的時候要與目的語的文化相結合。課本中的練習、對話、及課文等材料的選編要重點考察他們在目的語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案例等方面的代表性與典型性。事實上,當前在改編教材上已經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的進步也是很明顯的。所以也能促進教師教授語言,結合文化內涵與文化背景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三)恰到好處的進行課堂文化滲透
恰當的進行英語課堂文化的滲透,其具體的方法有三大類:第一是通過單詞講解英語文化內涵。語言構成的三要素是詞匯、語音及語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教、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對詞匯的影響表現為其感彩和附加意義上。所以在講課中,要重點對詞匯進行講解,從詞匯的比喻義對比、象形對比、本義對比再到文化歷史意義的對比,分清詞匯的褒貶含義。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書本的知識,介紹課文背景。外教可以根據英語的背景知識,來促進和傳播本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精讀課堂上,通過語言材料最大資源的為教學所用。第三種方法是通過話題感受他國文化。不同的文化國度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舉例來說,中國喜歡談論婚姻、收入、家庭,然而在英美國家都十分重視隱私,這類的話題會很少涉及。
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外國的圖片與物品,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英語文化知識,了解國外的雕塑、藝術、風土人情與建筑風格。還要鼓勵學生與留學生或外教多交流,通過溝通了解外國人的禮節、忌諱、習俗等文化習俗。
通過課外活動加深學生的文化知識
幫助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拓展文化知識和目的語。舉例來說,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報紙、期刊以及英語文化作品,提升學生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社會關系、社會風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與意識。另外,還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后觀看英語錄像片和英語原版電影,不但可以學習影視本身的文化外,還能通過表演了解與目的語有關的非言語交流的手段和方法。
要鼓勵學生多同外教溝通
從英語語境來說,同講本族語的人交流能夠促進英語運用能力的進步。讓外教多給學生教授寫作、聽力、口語、英美概況等類型的知識,鼓勵學生課后要多與外教溝通交流,這樣便能學到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社會文化知識。
展開與文化有關的專題研討
多開展與文化相關的專題研討活動,然后還要結合中文對應的文化背景進行區分。舉例來說,可以開展閱讀英美文化書籍,來了解英美文化,再根據材料內容進行發散性的談論與介紹,在此基礎上再與中文的文化相區別。通過開展介紹、對比、分析、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目的語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結語
一、東西方語言的不同影響英美文學評論
語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由于語言上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對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評論。在語言的使用特點上很大程度的反應了語言使用者的思維能力。以東方的漢語語言來說明,東方人在文學作品中講究的是對文章中意境的掌握。漢語語言最精妙的地方就是它擅于創造意境,制造廣泛的想象空間,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象空間,使得漢語也很容易讓人感覺沒有真實的目的性。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語言中,西方語言會覺得東方語言缺乏連貫嚴謹,西方語言講究的是理性,邏輯思維,東方語言講究的是意境。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圣經》,東方文學評論家評論最多的是《圣經》中的神、天地、生命等所構造出來的意境美,而西方文學評論家則側重的是對《圣經》中,每一個角色所經歷的事情引起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恰恰是因為語言上不同使得對《圣經》這部文學作品的評論產生了不一樣的觀點。再如《傲慢與偏見》這篇作品,東方人評論最多的是作品中所勾勒出來的夢幻意境,西方評論家評論最多的則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社會風俗和戰爭的思考。
二、東西方文化歷史不同影響英美文學評論
東西方兩國有著不一樣的文化歷史背景,東方國家文化歷史比較傳統,西方國家文化歷史相對較為開放。西方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東方的歷史是五千年,因此,兩者在歷史的發展上有很大程度的差距,直接造成了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評論的不同,西方文學評論家側重的是結合歷史進行針對性的評論。如《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公元前2700年,英美文學作品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基于文化歷史的相對缺乏,東方文學評論家對這部作品的評論最多的是半人半獸的恩奇都,而西方文學評論家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側重的是國王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之間的友誼和戰爭帶來的災難。因此文化歷史的差異形成了不一樣的評論觀點。
三、東西方風俗習慣不同影響英美文學評論
風俗指的是民族在綜合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者關系上對某一現象約定成俗的看法,其代表了該地區的整體習慣與整體心理,并為人們接受和習慣,這就構成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2]。西方民族是起源于馬背上的民族,且該民族對馬的喜歡已經上升到了人的高度,西方人喜歡狗,在英國的習語中也帶有大量的與狗有關的詞,如“luckydog(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而在中國,對狗的理解則是帶有鄙夷意義的,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因此風俗習慣的不同,也會影響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如卡夫卡的《城堡》,西方文學評論家給出的評論牽涉最多的是對城堡這個主題的評論,即評論的是猶太人渴望得到的精神寄托,而東方文學評論家關注的是這部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內容。西方文化側重于理性化,評論中涉及的是社會、宗教等方面的討論,是科學嚴謹的評價,東方文學評論家側重于藝術和意境,因此兩者的文學評論作品在表達觀點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如《魯濱遜漂流記》中,東方文學評論家很容易會將中國的《西游記》這部文學作品連接起來,因此在品評這部作品時,側重的是故事中的情節,而西方文學評論家們側重的是評論魯濱遜的永不言敗的精神。很顯然,評論是有差異的。
關鍵詞: 諺語 中學英語教學 作用
英語諺語的主要特點是簡短、扼要、緊湊、形式簡潔、便于記憶。它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了群眾的要求、愿望和理想,總結了群眾的經驗、教訓,表達了群眾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反映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是英語的精華和西方文化的結晶。了解西方文化,汲取它的精華是中學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方面,筆者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介紹英語諺語,堅持從第一次課開始,盡量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挑選積極向上、有益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諺語,不但增強了教學效果,而且增添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充分發揮了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學習諺語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還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如果學生在學習時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而對文字所承載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話,必定會影響對文字的正確理解。因而,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反過來又有助于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理解和領悟。
例如:Love me,love my dog.此諺語的表面意思是“你若愛我的話,必須連我的狗一起愛”。因為西方人多有養寵物的習慣,尤以狗為甚。也就是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必須愛屬于他的一切。而漢語中的烏鴉帶有“不吉利”之意,“愛屋及烏”的意思就是如果愛一個人,就必須連他的缺點一起愛。又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賞)進而了解dog一詞在英語中毫無貶義。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只有了解了有關的文化知識后,才能正確理解和表達語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語言的興趣。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教材,還要仔細琢磨課文所反映的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如歷史、地理、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二、諺語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若能恰當地引用一些積極向上、勉勵性強的英語諺語,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就能促進學生矯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例如,許多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就泄氣、退縮,教師可諺語來鼓勵他們積極上進:
Experience must be bought.吃一塹,長一智。
Success belongs to the persevering.堅持就是勝利。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是成功之母。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借用諺語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
教師如果每天上課能夠準備一些短小精悍、音韻和諧、朗朗上口、非常適合于背誦的英語諺語,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功能在于交際。交際的兩個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達(自己)。表達能力的高低與語言信息的輸入量和儲存量有著密切的關系。熟讀和記憶大量的英語學習材料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例如:
No pain,no gain.不勞無獲。
Art is long,life is short.人生苦短,學海無崖。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學到老。
四、借用諺語進行語法教學
很多英語老師都面臨的一大煩惱是:語法課很難上,學生不愛聽課,要么走神,要么就干別的事,好像對老師所講的一點兒都不感興趣。究其原因,是由于語法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因此,教師的當務之急便是努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語法學習中能夠體會到學習語言的樂趣。該如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呢?英語諺語的語言通常簡潔凝練,教師可將語法知識通過一些結構正確規范、語言通俗易懂的諺語展現出來,讓學生通過一條諺語掌握一條語法規則。
例如在教非謂語動詞時,可以舉以下例子來分別說明現在分詞、過去分詞、動名詞、不定式的用法:
Let sleeping dogs lie.別弄醒睡著的狗。(意為別惹是生非。)
Easier said than done.說起容易,做起難。
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Learn to walk before you run.先學走,后學跑;要循序漸進。
作者簡介:趙新穎,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理論法學;巨龍,新疆阿拉爾市公安局,本科,中級警官,研究方向:民族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06-160-02
調解是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在中立第三方主持下,自愿進行協商,經第三方依據一定鄉規民約、宗教習慣、社會風俗、法律政策等,進行教育疏導,促成雙方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調解的適用范圍僅限于民事糾紛和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
糾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世界各國所要面對的課題是,如何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而不是消除糾紛。民間調解節省成本、注重情理和實效, 將矛盾在萌芽中化解,當事人雙方原有的關系可以繼續維持,結果容易執行,更符合農村熟人社會的實際,在解決農村糾紛過程中發揮著司法救濟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維吾爾族農村地區大多自然經濟占主導,形成了穩定、封閉、保守的鄉村特有人際關系。人們在熟人社會里,不愿意傷害彼此間的關系。所以,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決糾紛。因此,在司法資源嚴重匱乏的維吾爾族農村地區,民間調解存在很大需求空間。
一、農村維吾爾族民間調解的運作
(一)調解主體
1.宗教人士
阿訇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稱謂,主要職責是宣講教義、主持宗教儀式等,也參與調解維吾爾族社區的糾紛,主要依據維吾爾族的傳統習慣、宗教理念。宗教人士主持的調解主要是在維吾爾族村社中進行。
2.本民族的權威人士
歷史上的維吾爾民族地處偏遠,遠離中央王朝,不便控制。因此,我國歷史上多選擇本民族內有威望的人出任地方管理者,從而為少數民族習慣法和民間調解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徹底廢除了舊的封建習俗,但時至今日,農村地區的維吾爾族仍然有族長或“頭人”參與村民糾紛調解,習慣法依然在農村地區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
3.社會精英
社會精英是指品德、能力、經驗、威望高于其他鄉村成員的人。家族中有威望的人、經濟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以及一些道德品行端正處事公正的人都可以成為鄉村調解的主體。這些德、能優秀的人是村民心中的榜樣,村民間發生矛盾時愿意去找這些人調解,對他們的話也會遵從,從而使矛盾較早的化解在萌芽里。
(二)調解的依據
1.少數民族習慣法
習慣法,其根植于民間,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自然形成的,被特定社會群體所選擇、接受、并融化運用在本民族的日常行為習慣中,從而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民族性、群體性和延續性,它凝結本民族的感情心理,成為民族特有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選擇,對民族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深刻影響。
維吾爾族習慣法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婚姻家庭、繼承、喪葬、商業、生產等諸多方面。當下的新疆維吾爾族農村地區,民間調解深受其習慣法影響,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調解制度。維吾爾族更是一個喜歡群體性活動的民族,民間有一種“麥西來甫”的文化傳統?!胞溛鱽砀Α眮碜园⒗Z,意為“聚會”,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意為“大家聚在一起歡樂”。無論是大小節日還是空閑之余,群眾會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以增加群體成員間的感情,因此他們之間若是發生內部矛盾一般不愿撕破臉皮訴諸法律,而往往會選擇長輩來參與調解,然會握手言和。
16世紀末維吾爾族開始信奉伊斯蘭教,逐漸實現了宗教信仰統一。從此,文化、社會生活領域都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維吾爾習慣法也不例外。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有一共同特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和相關政策的調整往往牽涉到部分社會成員的精神或物質價值取向,對于穆斯林社區群眾更是如此。所以,這點對于思想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2.傳統風俗、公序良俗、法律法規
民間調解的主要依據是本民族地區的傳統習俗家族習慣,也有少量的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傳統的風俗習慣作為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對社會主體影響至深,雖然這些風俗習慣并沒有見諸于文字,也沒有被現行法律所確認和吸收,但在日常生活中卻為社會民眾遵行,我國法律對少數民族的大多數習慣予以保護,但對社會有危害的少數舊俗予以取締;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民族風俗習慣至關重要,幾乎所有生活都會受到風俗習慣的約束,因此,傳統的風俗習慣是民間調解所必需的主要依據。
二、 農村維吾爾族民間調解的不足
(一)自身的弊端
首先,民間調解只對各方當事人有影響,調解結果的執行是靠其自律實現而無強制力保證,如果一方當事人反悔或不嚴格服從調解協議,那么調解結果則毀于一旦。其次,民間調解由于使用傳統的習慣、習俗,其中包含著一些愚昧、封建思想,已與現代社會嚴重不符,這不利于農村農民權利的保障和法律意識的提高。筆者在實地調查中了解到一些調解者與當事人,甚至仍有以牙還牙的封建思想。再次,當今社會糾紛發生范圍不斷擴大。民間調解僅在熟人社會間,甚至在同一家庭、家族內部,如果糾紛當事人一方來自于其他社區,不怕丟面子,不尊敬調解者,也不怕當地社會輿論的指責,則調解成功機率大為下降。最后,民間調解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雖了解民情但不了解法律法規,有時調解結果會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或政策,不利于我國法制建設以及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
(二)與其他調解缺乏銜接
調查發現,維吾爾族農村地區的群眾發生糾紛時,多數較信賴民間調解和派出所的治安調解,但是民間調解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等這些帶有“官方”背景的調解之間幾乎是各自為政。民間調解不能主動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溝通請教,而其他調解也無暇顧及民間調解,任其自生自滅,這樣就極大浪費了有限的社會資源。
(三)民間調解的依賴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紛紛走向城市,人口流動導致人際關系發生巨大變化,熟人社會意識淡化,原來共同遵循的道德、習慣、習俗逐步失去約束力,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的輿論社會評價也失去了以往的影響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新型農村青年渴望享有一個自由、平等的機會,不希望受到任何人的“干涉”,更是對傳統嚴格等級關系下的家長權威有著本能的排斥、抵制心態。這樣,家長式權威逐步下降,傳統民間調解賴以存在的條件“熟人社會”和“熟人壓力”的作用不斷消解。
(四)民間調解存在部分違法活動
在維吾爾族農村地區,由于民間調解者大多不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不能把握刑事與民事案件的界限,不能認識到刑事犯罪的嚴重危害性,刑案民調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行為姑息了犯罪,架空了法律,使一些犯罪份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更有甚者,在少數當事人中,法院的生效判決,也通過民間調解的形式被更改,嚴重損害了國家司法的權威。
調解過程中還存在男女人格不平等現象。在維吾爾族農村地區,婦女處處要服從自己的丈夫。在糾紛中,婦女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她們既沒有財產繼承權,也沒有婚姻自主權,民間調解極大地損害了婦女的權利。
三、完善農村維吾爾族民間調解的對策分析
通過民族內部的民間權威來解決糾紛,不但能處理好本民族的內部關系,還能節省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減少國家法在民族地區的適用隔閡,以此來彌補國家法的不足。
(一)優化調解主體
農村地區維吾爾族民間調解主體法律知識缺乏。因此,實踐中應吸收具有相當文化知識和法律素養的人參與調解,如警察、教師、人民調解員等??赏ㄟ^專門培訓、招收法律志愿者等方式,使民間調解員拋棄落后觀念,不斷提高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成為鄉村中的熟練“法律人”,讓調解在法律框架內進行。這樣,不但能解決好矛盾糾紛,還能讓鄉村的權威人士成為國家法律政策的宣傳者,使民間調解符合民族地區的區情和我國的法治理念,實現調解法治化與民間化相結合。
(二)加強民間調解與治安調解、人民調解等其他調解方式的對接與配合
對于民間調解,法院應當給予支持和配合,經過核查認為合法、可以確認其效力的,就應確認民間調解結果的法律效力;司法所、公安機關也要大力支持民間調解,參與對矛盾糾紛的歸類處置,對于更適合民間調解解決的就交由民間調解;對社會危害嚴重的刑事案件,公安機關應及時立案偵查。這樣,糾紛就會得到相應的解決,也會避免調解者因法律知識缺乏而違法。
(三)建立長效保障機制
對于政府來說,要建立一套規范民間調解的規章制度,加大對民間調解的規范和資金、政策支持,明確民間調解者的地位和責任,讓其最大限度地平息矛盾糾紛,塑造健康和諧農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