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思維能力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兒童創造力;頭腦風暴法;強制聯想法;訓練
一、問題提出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有關兒童創造力訓練的研究多集中在綜合訓練的實驗研究方面。這些研究對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創造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在這樣的訓練中集中了許多因素,缺乏能夠詳細說明哪種因素或哪幾種因素更多地導致了創造力的提高。Baer認為,“對未來的研究而言,一種潛在的較為廣闊的領域將會是這樣的實驗設計,即能分離出哪種發散性思維訓練導致了特定任務下創造力成績的增加”。
我們認為,對于不同創造力水平的兒童來說,若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存在著最佳的訓練方法。
頭腦風暴法和強制聯想法是當前創造力訓練中兩種常用的訓練方法。兩者都立足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實踐中被證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們將這兩種常用的訓練方法分別用于訓練不同創造力水平的兒童,并設置控制組、對不同訓練方法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進行檢驗。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抽取鄭州大學附屬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476人。采用林幸臺修訂的威廉斯創造性思維量表,對被試施測。根據被試創造力5個維度的標準分,按高低進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學生作為高分組被試,隨機分配到控制組、頭腦風暴組和強制聯想組;取后20%(95名)的學生作為低分組被試,也隨機分配到控制組、頭腦風暴組和強制聯想組。由于實驗中的被試在訓練中或后測中缺席,還有少量測驗的答卷不合格,實際完成實驗的高分組被試84人,低分組被試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齡1067歲。
2.測量工具
被試的選取和后測都采用林幸臺修訂的威廉斯創造力組合測驗中的創造性思維量表,該量表共12個未完成的圖形,要求被試在規定的時間內,利用圖中的線條,盡可能畫出與眾不同的或有趣的圖。研究表明,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41~068,分半信度為041~092,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40~087;同時效度顯示,與托倫斯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相關系數為038~073,與賓西法尼亞創造傾向量表相關系數為057~082。該量表分別從流暢性、開放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和標題6個維度計分。流暢性主要包括觀念數量的擴充、思路的流利、反應數目的多少;開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開闊,內外的反應;變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見解、變換類別、富有變化的思路;獨創性包括非同尋常的反應、提出聰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響的結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與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并能對創造出的成果進行精細修飾。標題主要考察獨特的想象力、語言創造力等。考慮到創造性思維的維度,本研究只選取了流暢性、開放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5個主要維度來作為創造力的指標加以記錄。
3.研究程序
(1)實驗分組
將篩選的低分組被試隨機分為,兩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實驗組各為32人,控制組31人),采用被試間設計,兩實驗組中一個進行頭腦風暴法訓練,一個進行強制聯想法訓練。高分95人也隨機分為兩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也采用被試間設計,其中的兩個實驗組一個進行頭腦風暴法訓練,另一個進行強制聯想法訓練。這樣高分組和低分組中便各有二個實驗組分別接受不同的訓練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個控制組可以比較。
(2)實驗設計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隨機實驗設計,一個因素為被試的創造力水平:分為低水平、高水平,為組間設計;另一因素為訓練方法:分為控制組(不進行訓練)、頭腦風暴訓練組、強制聯想訓練組,也采用組間設計。
(3)訓練教學
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這種訓練方法針對要解決的問題或要討論的主題進行小組討論,按照一定的步驟,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下,小組成員敞開思想,各抒己見,自由聯想,充分發揮創造性,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價值的設想。訓練中鼓勵成員充分表達思想,不管這一思想看起來多么奇怪,甚至是瘋狂,都嚴禁批判和嘲笑。強制聯想法主要根據是,聯想可以活躍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產生新的觀念,出現創造的靈感。訓練中采用焦點法,給學生一個指定的項目作為焦點,讓學生再任選一項目與焦點相互聯想。根據訓練要求和主要理論,編制“頭腦風暴訓練法”和“強制聯想訓練法”教材,盡量控制因教師的差異而帶來的影響,科學安排實驗和訓練的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4)后測
仍使用威廉斯創造性思維活動量表進行后測。由于在訓練和后測時有少量被試缺席,最后,完成實驗的被試人數和開始時人數不同。
(5)實驗結果的統計處理
本研究搜集的數據采用SPSSforwindows13.0進行統計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不同創造力水平各組訓練前后成績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測和后測都采用了同一個測量量表,因此,三種訓練(包括控制組,不采用任何訓練方法)我們都取創造力各維度的前后測的差值(即創造力分數的增加值)作為評價指標,由于有控制組的運用,較好地控制了測量中的學習效應。
創造力水平低分組和高分組在不同訓練條件下創造力各維度的分數的增加值結果見上表。
方差分析顯示,在創造力的開放性的維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維度上,F(2,164)=3.76,P<005,訓練方法的主效應顯著。在流暢性的維度上,F(2,164)=0.70,P>0.05,在變通性的維度上,F(2,164)=1.38,P>0.05,在獨創性的維度上,F(2,164)=1.23,P>0.05,訓練方法的主效應均不顯著。
在創造力水平方面,在開放性的維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暢性的維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維度上,F(1,164)=3.91,P<0.05,這三個維度上創造力水平的主效應均顯著。但在變通性的維度上,F(1,164)=0.66,P>0.05,在獨創性的維度上,F(1,164)=0.67,P>0.05,創造力水平的主效應均不顯著。
通過對各維度訓練方法與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顯示,在開放性的維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維度上,F(2,164)=6.57,P<0.01,訓練方法與創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顯著。而在流暢性維度上F(2,164)=140,P>005,在變通性的維度上,F(2,164)=0.35,P>0.05,在獨創性的維度上,F(2,164)=2.88,P>0.05,訓練方法與創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2.訓練方法與創造力水平的簡單效應分析
為了明確頭腦風暴和強制聯想兩種訓練方法對在不同創造力水平上的兒童創造力的具體影響,在交互作用顯著的維度上我們進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結果顯示,在低創造力水平組,開放性維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維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創造力水平組在這兩個維度上訓練效果顯著。而在創造力水平的高分組,開放性維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維度,F(2,164)=1.46,P>0.05,表明在兩個維度上創造力訓練的效應不顯著。
就訓練方法而言,頭腦風暴法訓練在兩個創造力水平組的測試結果是:開放性維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維度上,F(1,164)=14.44,P<0.001,簡單效應顯著,表明這種訓練方法是有效的。強制聯想法訓練在兩個創造力水平組的結果顯示:開放性維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維度上,F(1,164)=0.01,P>0.05,這種訓練方法的效應不顯著。
四、討論
1.兩種訓練方法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不同本研究發現,頭腦風暴訓練法在兒童的創造力訓練中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在開放性、精密性二個維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顯高于控制組和強制聯想法訓練組。
研究結果啟發我們,并非所有的創造力訓練在短期內都能提高兒童的創造力成績,我們所進行的一些創造力的短期培訓采用綜合的、立體的等多種方法混合,實際上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有的方法根本就難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創造力訓練的高效性應該是今后創造力訓練研究和實際操作中的重要內容。
2.短期的教學訓練對高創造力水平兒童的創造力影響較小
通過有針對性的思維方法與技能的訓練,可以較為明顯地提高創造意識和創造技能,從而明顯地提高其部分維度的創造力成績。而對于創造力水平高的兒童而言,短期的常規性的創造性訓練課對其創造力發展的作用較差,因為,這一群體已經具有較好的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和技能,且養成了良好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因此,創造力的訓練應該強調個性化,對于不同的兒童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
3.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只選取了創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訓練,研究沒有涉及對年齡和性別變量的探討;同時在訓練中只采用了兩種常用的訓練方法,而在創造力的訓練中存在著許多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CollinsMA,AmabileTM.Motivationandcreativity.InSternbergRj(Ed).Handbookof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R,ShanockL.Rewards,intrinsicmotivation,andcreativity:Acasestudyof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olation.CreativityResarch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N,AndersonN.Innovationinworkinggroups.InWestMA,FarrJL(eds.)InnovationandCreativityatwork.New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TR,AmabileTM.FromGuilfordtocreativesynergy:Openingtheblackboxofteamleve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MM.Ideationalskillstraining:akeyelementincreativitytrainingprograms.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7,10(1):33~44.
[6]張慶林,曹貴康.創造性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呂勇,馬麗.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4):26~27.
[8]張景煥,陳澤河.開發兒童創造力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6(3):277~283.
[9]段繼揚.小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實驗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1(6):24~28.
一、模仿訓練法
模仿訓練法即教師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兒童模仿著口述,通過模仿的媒介而接受這些信號進行內化,逐漸成為自己的語言表達。任何創造都離不開 “原型啟發”。學生口頭表述能力的形成,也離不開“模仿―創造”的過程。因此,教師課堂用語應精煉、嚴密,具有啟發性。特別是教師對有關數學概念的表述,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給學生以“示范”,使學生仿有“范例”。
1.仿照教材規范的數學語言“說”。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更是學生獲得基礎知識的主要源泉。教材上的各種數學符號、數學圖形都是數學里的特殊語言,它們的意義、用法或畫法在教科書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并且有典型的教學例子。在閱讀中我們就會學到很多規范的數學術語,且在語言表達時要用到,如“不大于、有且只有”等等,在教材中都有確切的說明。因此,數學書不但是傳授知識的教材,而且也是學習數學語言的工具書。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口答和習題解答給予適當地指導,要求他們盡量仿照教科書進行陳述作答,對學生進行規范化訓練,這樣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是有益的。
2.教師示范,學生學著“說”。學生在小學階段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還有一定的困難,低年級往往從模仿別人講話開始學習表達的。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教師的語言是啟發學生想象,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力求用正確、清晰、生動的語言來講述數學概念、計算方法等。教師示范著講,學生模仿著學,通過模仿的媒介而接受這些信號進行內化,逐漸成為自己的語言表達。
案例3:“口述40+20的算理”
教師在學生理解了“40+20”的算理后,示范口述:“40是4個10,20是2個10, 4個10加2個10等于6個10,也就是60,所以40+20=60。”同時邊說邊用計算器演示。學生然后照著樣子說,在領會的前提下模仿表達出來,從而掌握口述算理的方法。
像這樣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規范語言,適時為其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有利于他們掌握精煉的數學語言,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操作訓練法
操作訓練法是讓學生在操作中口述,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口述能力的一種訓練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渡過這個階段。通過訓練學生操作的有序性,從而提高表達的邏輯性。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隨著操作的順序進行,操作程序反映了學生接受的思維過程,反映了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操作程序混亂,學生大腦中就無法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表達能力。
案例4:《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擺:用24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擺成不同的長方體。
看:觀察(1)沿著長每排有幾個小方塊?(2)沿著寬共有幾排?(3)沿著高共有幾層?(4)這個長方體一共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
想:(1)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2)根據長、寬、高的厘米數,可以知道什么?(3)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怎樣算出來的?
推:(1)長方體長、寬、高的厘米數與擺小方塊時的“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之間的關系;(2)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體積之間的關系,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3)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怎樣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說: “你是怎么擺的?怎么想的?”“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怎樣的?”“求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應具備哪些條件?”“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高各表示什么?為什么用乘法計算?”“計算正方體的體積為什么要‘棱長×棱長×棱長’?”
這樣,通過一系列有序的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公式的來源及對公式運用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讓學生多種感官并用。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豐富了感性認識;通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使兒童的數學語言得到強化。
【關鍵詞】少年兒童; 協調能力; 訓練方法。
前言。
少年兒童協調能力是指運動員機體不同系統、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協同配合完成練習動作或技術活動的能力。少年兒童在參加體育活動時,要求機體的各個方面都被動員起來一起參與。幾乎所有的運動技術,都不可能單純地依靠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塊肌肉獨立地完成,所以,只有在平時充分重視少兒的協調能力的訓練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發展提高他們的訓練水平和參加大賽的能力。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用本隊 14 人作為研究對象。平均訓練年限 1.
5 年。
2、研究方法。
( 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協調能力訓練方法方面的研究文獻資料。
( 2) 實驗法 對研究對象進行協調能力的訓練。
( 3) 對實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二、分析討論。
1、協調能力的重要作用及其表現。
( 1) . 機體在運動時的協同工作主要表現在: 供能系統、內分泌系統與神經/肌肉系統工作的協同; ( 2) . 感知覺系統與運動系統工作的協同; ( 3) . 神經系統與肌肉系統工作的協同; ( 4) . 不同肢體、不同肌群( 肉) 工作的協同。
上述各種協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運動員完成的運動活動的水平與質量。
在傳統的訓練理論中,常常把協調能力視為與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運動素質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于協調能力給予新的理解。如果說運動員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著他們體能的高低,是運動員體能水平的外在表現,那么,協調能力則更多地體現著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運動時的外部環境之間的協同狀態。因此,運動素質與協調能力應該分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應該是并列的兩類運動能力。
2、協調能力的好壞,對運動員的總體競技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具備出色的協調能力,有助于運動員:
( 1) 迅速而高質量地掌握多種復雜的運動技巧( 技術與戰術) ;( 2) 更好地發揮運動員已具備的體能、智能及心理能力;( 3) 更好地適應運動時的外部環境( 包括對手、場地、氣候等等) ;( 4) 完成同樣的練習時能更節省使用能量;( 5) 減少產生運動損傷的可能。
3、決定運動員協調能力水平的因素。
( 1) 神經過程的靈活性及可塑性。運動員神經過程的靈活性越高,可塑性越大,其協調能力就越強,能夠更好地組織協同工作、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并能迅速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
( 2) 神經系統中已經建立的運動技能的動力定型的數量。運動員掌握的運動技能數量越多,也就是說在運動員的神經系統中,已有的動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更為廣泛而多向的神經聯系。能夠有效地調節不同系統、不同器官之間的配合工作,其協調能力也就越強。
( 3) 運動員的個性心理特征。具有活潑型心理特征的運動員,思維敏捷,學習欲望強烈,可塑性高,掌握動作快,協調能力則好。
( 4) 運動員的智力水平。運動員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維能力的強弱,對認識對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顯然都會對其協調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
( 5) 運動素質的發展水平。運動員的力量、速度等素質水平的發展狀況對其協調能力有明顯的影響。速度快、力量強的選手比較容易掌握新的技術和戰術技巧。
4、發展運動員協調能力的訓練方法。
( 1) 配合練習法。有目的地組織專門的練習去培養某兩個系統或兩個部位或兩個肌群之間的協同功能的練習方法。例如同側上、下肢一順的走步或跑步; 雙臂上、下擺的縱跳; 雙臂前擺跨步跳等等。
( 2) 變換練習法。訓練中經常變換練習的方式、方向、節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有效地發展運動員的協調能力。例如,交替用左右腿繞欄、或交替用左右腳單足跳; 交替在快速跑進或慢速跑動中跨過欄架; 用不同欄間步數完成半程或全程; 與同伴或對手同場練習等。
( 3) 漸進練習法。由易至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練習的內容,逐步提高練習的復雜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協調能力。例如,先做簡單反應練習,后做選擇反應練習; 先做跨越式跳高練習,再做背越式跳高練習等等。通過這種漸進練習訓練運動員由單個動作逐步發展到組合動作的練習等,都可以明顯地促進協調能力的提高。
( 4) 加難練習法。加大練習的難度,練習者在更為復雜的環境,更為困難的條件下練習,也是發展運動員協調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欄運動員跨越高度、欄距不一的欄架練習以及跳高運動員非常規的練習方法等。
5、通過對隊員進行協調能力培養和發展之后,他們的一般協調能力和專項協調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其中表現為能更好地發展提高他們的訓練水平和參加大賽的能力。較為突出的是毛志歡、吳崇彬、羅顯彥、龍劍華等隊員在所參加的各級比賽中表現的鎮靜和從容,在 2011 年廣東省少年錦標賽中,毛志歡獲得男子乙組跳高第一名; 吳崇彬獲得男子乙組 60 米第三名和 4 × 100 米接力第一名; 以及羅顯彥、龍劍華在比賽中也都能較好地發揮各自的運動水平,取得較好地成績。因此,我們說: 協調能力的發著和提高為取得的優異的運動成績奠定了基礎。
三、結論。
根據運動員的協調能力與其專項運動關系的密切程度,可將其分為一般協調能力與專項協調能力兩大類。
( 1) 一般協調能力。指運動員完成各種運動活動時的協調能力,它是運動員學習和掌握多種運動技巧,參加多種運動活動的重要基礎。一般協調能力主要包括反應能力、時間感知能力、空間感知能力、適應調整能力,以及協同 動員能力這樣五個方面的能力。
( 2) 專項協調能力。特指運動員完成專項運動時所需要的協調能力,其構成一般來說同樣包括一般協調能力構成的各個方面,但依專項的不同而有所側重。例如短跑運動員的專項協調能力,更多地表現在反應能力及適應能力兩方面; 跳高運動員的專項協調能力則主要表現在時間及空間的感知能力等方面; 接力比賽運動員的專項協調能力,則必須包括與同伴協同工作的能力。
四、建議。
1. 我們認為: 發展運動員的一般協調能力要從小抓起,要充分利用兒童少年時期神經系統及運動器官具有較強可塑性的優勢,加強和提高他們的運動協調能力。
2. 發展運動員的專項協調能力要密切結合專項的需要,盡量在專項技術動作的基礎上加以組合調整借以提高運動員的專項協調能力。
3. 發展協調能力的練習應該安排在運動員的身體,特別是神經系統狀況良好時。例如,中小訓練周期開始,或一堂訓練課的開始部分。
關鍵詞:幼兒;體操;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5-114-001
何為興趣?興趣就是人們積極認識某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在教學訓練中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因素,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因之一,對訓練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恰當有益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源于科學的引導。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幼兒的早期教育越來越重視。把幼兒培養成為健康聰明、身手靈活、體態優美、氣質高雅、樂觀開朗的一代新人,是我們共同的心愿。增進幼兒身體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幼兒基本體操就是幼兒園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參加幼兒基本體操鍛煉,對孩子們“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都有很好的影響。在鍛煉中,家長和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體會,它對發展幼兒肩、背、腰,四肢等肌肉群,養成幼兒良好的身體姿態和正確的動作,提高幼兒控制、平衡、協調身體動作能力和準確性,都有著其他教育活動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今后幼兒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礎。
興趣在兒童體操訓練中的作用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即對活動過程感興趣)和間接興趣(即對活動目的感興趣)。由于兒童的身心發育遠未成熟,對事物的認識缺乏深度和主動性,所以,兒童階段直接興趣占優勢。因此,如何培養兒童對體操訓練的興趣,就成了老師和家長關心的問題。
一、營造環境,培養興趣
利用早操、親子趣味體操游戲等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體操活動帶來的快樂。兒童的潛能如同一粒種子,只要有適宜的外部條件,它就會生根、發芽、長大。環境是孩子萌發興趣的基地,因而老師和家長只要多制造機會,營造環境讓孩子接觸,培養他們的興趣。
二、開發潛能,培養所長
每一個正常人都具備多種潛能,只是發展的程度和組合的情況不相同,如果在早期能發現其潛能的長處與不足,并適度的發展或彌補其能力,就能幫助他發展個人潛能,激發興趣,培養能力。因而早期教育非常重要,開發潛能、培養興趣多是在幼兒時代。家長應注重引導,孩子是自己塑造自己的,要讓兒童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體現兒童的主體地位和家長的主導作用,著重培養孩子的真正興趣愛好。
三、循序漸進,適度發展
培養孩子的興趣應循序漸進,如同種莊稼,不能急功近利,追求效率。不能違背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對幼兒基本體操初學者來說,教練安排的訓練內容不宜過難,應該著重培養幼兒對基本體操訓練的興趣。教練應該引導和鼓勵學生克服困難,耐心地糾正學生的動作。當幼兒掌握了一個動作后,不宜將訓練難度增加過快,應讓幼兒循序漸進,訓練幼兒做一些變化動作,讓幼兒感到新動作容易掌握,在增強他們的信心后再提高訓練難度。在這個過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進步,一點一滴的表揚他鼓勵他;同時還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進步,多采取一些方法,如讓他自己看看,聽聽,自己比較,體驗進步;讓孩子給家長或別的小朋友當小老師,促進其興趣的發展;在適當的場合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等等。幼兒基本體操訓練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1.直觀教學
幼兒形象思維活躍,在教學訓練中運用直觀教學,采用準確優美的示范動作和簡單形象有趣的語言,能夠提高幼兒對動作和語言的理解能力。訓練過程中,除使用球、圈等器械外,可增加紗巾、紅旗、鈴鼓等其他輕型器械練習,以豐富訓練內容和提高訓練的趣味性。訓練過程中,控制運動負荷量,交替訓練不同內容的項目,分階段循環教學,避免局部訓練負擔過重,提高少兒參加訓練的積極性。
2.游戲教學
少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對形象具體的信號容易產生條件反射,而抽象思維能力則相對較弱,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新奇事物容易吸引少兒注意力,但是持續時間不長。少兒性情多變、意志薄弱,他們的主動性、獨立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少兒藝術體操訓練中,應該多使用游戲的訓練方法來提高他們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范連友,李梅,況照霞.基本體操對幼兒發展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0(01)
[2]彭啟錄.淺談幼兒基本體操對幼兒發育的促進作用[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7(03)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小學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其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往往從動作開始。在教學中,我注重設計學生操作或教師演示的環節,使學生在操作觀察中,動手、動眼、動腦、動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成為探索知識和發現知識規律的主人。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先讓同桌動手擺學具,用10個蘋果圓片,平均分給同桌2人。學生很快分好,每人分到5個。然后再擺:把9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同學們感到麻煩了。一個個小手舉起來,有的說:“老師,我們每人5個,不夠了。”有的說:“老師,我們每人4個,還剩一個!”在學生擺學具的基礎上,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東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況,進而揭示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是“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動手實踐,對分的結果有充分感知,這就為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有關概念,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思維方式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低段教學中,為了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首先從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入手,力求讓學生做到“四快”:眼快、口快、腦快、手快。(眼快:很快看清題目;腦快:迅速想出正確結果;口快:很快說出計算結果;手快:正確、工整,迅速寫出算式的得數。)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一般可以用視算、聽算,計時算等訓練方法。視算:利用口算卡,學生快速看算式,直接把口算得數寫在本子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的口算能力將會大大提高。聽算:采用教師讀題,學生聽題計算,這樣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敏捷性。計時算:在規定時間內正確地完成一定數量的題,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手段,是教師接收信息反饋調整教學的重要環節。練習的設計體現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度和駕馭知識的能力。要使練習達到精練高效,必須巧練。教師一方面要研究課本中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配套的習題的設置意圖,難易程度,另一方面要為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增設一些單項練習題型。還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適當設計一些趣味性的練習。然后精選習題,編制練習的程序,使學生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逐步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能力。例如:1.抓住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如利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125×32×25時,可首先讓學生領會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含義,然后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不同角度思考計算方法。如有的學生用“125×32×25=(125×8)×(4×25)=1000×100=100000”;有的則用“125×32×8=(125×4)×(8×25)=500×200=100000”。2.通過“一題多答、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啟迪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一題多變是指改變同一問題的條件或求解目標,構成一系列的新題目,便可得到一個“題組”,然后進一步求解。多題一解是敘述方式不同,但運算完全一樣的題目,引導學生計算后發現,同一個算式,可以改編成多種方式不同的文字題,并逐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敘述題目。例如,修一條1200米的公路,由甲隊單修需要20天完成,乙隊單修需要30天完成,兩隊合修需要多少天能完成任務?1.改變條件:(1)將“1200米”改為“600米”,怎樣算?(2)將“一條長1200米的公路”改為“一項工程”,又該怎樣解?這樣,由一題發散為若干題,不斷深化,既能強化學生對雙基的理解,又能活化思路、啟迪思維,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應變能力。教學中可精選一些優秀試題進行類似的改編、翻新、拓展、加深,對學生思維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訓練,從而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效果。
四、培養學生思維的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