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風俗習慣的變化

風俗習慣的變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風俗習慣的變化

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習慣法; 國家制定法

    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基本原則出發,尊重各個民族的平等權利,不因為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而歧視或侮辱他們;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或保持,必須讓該民族的群眾去選擇,其他民族或個人不應強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別的民族,更加不能以個人主觀的好惡去看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有關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

    一

、民族風俗習慣概述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和習俗,是在各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反映。在民族生存環境中,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等條件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民族風俗習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民族長期傳承和廣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為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行為方式必然相沿成習、代代相傳,必然為眾人所用而廣泛普及。

    只要民族風俗習慣形成,即為全民族所公認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標準和宗教觀念等。某個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著民族的標志。在民族的相互往來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系中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看待。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風俗習慣也在變化,然而,風俗習慣的變化常常滯后于生活條件的變化,呈現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它帶有較大的穩定性,它的改變經常會滯后于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它集中地反映著某個民族的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意義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無論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其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本質上是堅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反映,侵犯民族風俗習慣,就意味著踐踏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刑法第147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正當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歸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從法律上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任何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常常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理解為對本民族的尊重,把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蔑視,理解為對本民族的歧視。所以,各種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都會傷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能夠促進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很多民族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例如,我國少數民族有很多是以講故事和唱山歌的口頭文學形式在人民群眾中代代相傳,而且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還有一些表現在他們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飾、建筑和手工藝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萬別的民族風俗習慣,才構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認同;新疆民族文化;新疆民族文化認同

民族文化是一種無邊、無形的存在,它是一種不可加工鑄造的形式做為存在實體。新疆由于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所以形成新疆民族地區文化的多樣性。所謂“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現和認同,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還是民族文化差異性的本質所在。

一、新疆民族文化認同發展沿革

新疆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組成部分,新疆民族文化認同是在新疆歷史民族文化沿革中逐漸形成的。由于新疆民族、宗教的多樣性,導致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以此為起點形成多民族文化認同的情感基礎。

漢朝統一西域與公元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奠定了新疆民族文化發展的基點。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由于連年的戰爭,西域人民渴望有一個統一團結的民族局面,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從心理層面突出的表現出來。唐朝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西域設置的安西、北庭二府,并為新疆的民族文化治理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完備的民族的治理建設,使得新疆在唐朝的民族向心力也得到了顯著地加強。這為新疆的民族文化認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元朝的強大導致西域的各民族處于從屬地位。因此,新疆民族文化認同處于高度的發展時期。民族文化認同從表層的文化現象融合到真正意義的文化大發展。明、清時期,伊斯蘭教的傳入使得新疆民族文化呈現多元民族文化并立的局面,從而影響了多民族的文化并存且相互依存的局面。因此,在古代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多元,進一步加劇了新疆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

歷史的沿革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個淵源,留給新疆民族的文化發展的空間。并由于歷史的原因,成為當今分析新疆文化發展的源頭。

二、當代新疆民族文化發展的現狀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因此,當代新疆的民族文化就與新疆的民族、宗教緊密的聯系起來。當今民族文化發展的現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華民族文化與新疆民族文化的差異性

民族的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生產方式的多樣性、信仰的多樣性等,構成了新疆地區文化的多元性。新疆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塞、粟特、古代突厥、匈奴、羌、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蒙古、錫伯、回等諸多民族與族群,都曾在西域的大地上生息繁衍。

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域,歷史的沿革促使十三個主體民族在新疆繁衍變化。新疆民族文化的存在相融、相存,伊斯蘭文化、烏茲別克文化、克爾克孜文化、塔吉克文化、塔塔爾文化、俄羅斯文化、錫伯族文化、達斡爾文化和回族文化、漢文化等幾種形式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但是具體表現形式上存在差異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語言的差異性

在新疆由于各種文化的傳播,使這里的語言文字對外來的語言文字的接受性和認同性十分強。通曉各種語言的人在新疆形成了一個廣泛的階層,他們首先是吸收了外國詞匯作為外來語,然后自己造詞來補充這種外來語。現今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文字便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蒙、錫伯文字則是以回鶻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塔塔爾語、烏茲別克語都屬于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語言。

2.風俗習慣的差異性

新疆民族與宗教有著天然的聯系。新疆各穆斯林民族在語言文字、宗教歷法、年節禮儀、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等傳統文化方面已基本定型,如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塔爾、塔吉克等民族文字的阿拉伯字體化,在宗教歷法方面均采用伊斯蘭教歷,由制定的兩大祭典形成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已成為最重要的穆斯林節日。在新疆歷史文化中由于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文化所形成的風俗習慣與中原文明有著一定的差異。這種表現在風俗習慣上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新疆民族文化的認同。一方面,漢族的遷入為少數民族帶來了新的農業種植技術、新的科技文化和生活習慣;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穩定性、社會性、傳承性,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也在漢族的日常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3.的差異性

自古以來新疆就是一個多宗教地區,不僅流行過原始的薩滿教,還曾有襖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喇嘛教,以及天主教和基督教,豐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寶藏。在新疆各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薩滿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新疆地區由于不同,就有了伊斯蘭民族與非伊斯蘭民族之分。

(二)新疆民族文化的內部多樣性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是亞歐大陸兩大民族、經濟、文化的必經之地。也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交匯之處。于此同時,由于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性與多元性導致新疆民族文化內部的多樣性。

(三)新疆民族文化的影響因素

1.語言文字對新疆民族文化的影響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維吾爾、哈薩克、蒙古、錫伯等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使得新疆的文化豐富多彩且具有獨特性。在新疆由于各種文化的傳播,使這里的語言文字對外來的語言文字的接受性和認同性十分強。通曉各種語言的人在新疆形成了一個廣泛的階層,他們首先是吸收了外國詞匯作為外來語,然后自己造詞來補充這種外來語。現今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文字便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蒙、錫伯文字則是以回鶻字母為基礎的。

2.對新疆民族文化的影響

新疆歷史上由單一宗教到多神教并存再到有佛教衰落伊斯蘭教的興起。具體體現為新疆各民族宗教文化是新疆傳統歷史文化架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實行自由政策過程中,以民族政策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民族政策的執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新疆民族文化的發展。

3.風俗習慣對新疆民族文化的影響

新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新疆的民族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操突厥語諸民族的伊斯蘭化,薩滿教在思想信仰上的統治地位已被伊斯蘭教代替,其原始文化的影響,主要遺留在各民族風俗習慣、生活禁忌和民間巫術之中,特別是在哈薩克、柯爾克孜等以游牧生活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中,原始信仰的風習還比較濃厚。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穆斯林文化蓬勃興起,早在喀喇汗王朝,信仰伊斯蘭教的文人學者們就已在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阿拉伯、波斯文化的營養。在新疆的風俗習慣中具體體現在飲食習俗、接人待物習俗、節慶習俗、民間文體習俗、喪葬習俗等方方面面。

三、新疆民族文化認同發展趨勢

新疆自歷史以來由于民族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新疆在未來民族文化認同的發展趨勢的復雜多樣性的特點。多民族的存在和新疆地處歐亞大陸的結合部不僅決定了新疆文化的多元特點,而且也決定了多種文化的交流與互補是新疆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新疆民族文化認同在認知上表現的一致性

新疆民族在其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方面,經過少數民族的干部和愛國主義的宗教人士的帶領之下,表現在民族認知上表現一致性。同時表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高度認同的情感。新疆民族文化認同認知表現的一致性不僅體現在國家制定相應的民族地區的政策上,還具體體現在少數民族之間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承的認知上是一致的。

(二)新疆民族文化認同在感情上表現的趨同性

新疆民族文化的發展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等途徑,以法律為準繩確定下來,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信仰自由。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愛國主義的傳統,特別是在近現代史上,新疆各族人民為抵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三)新疆民族文化認同在行動上的表現統一性

實際上,民族政治行動上的統一性,是建立在個民族政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大前提下的,尤其是新疆的民族文化。黨的民族理論及政策還是宗教理論及政策,都是以維護中國華人民共和國的統一,維護中華各民族大團結為前提。在處理宗教問題時,著眼于民族的根本利益,著眼于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著眼于把各族人民中的信教和不信教的群眾緊密團結起來,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

我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其地域遼闊,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多元一體共同交流。新疆的各民族文化所表現的兼收并蓄、的特點。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疆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面對西部大開發的潮流,新疆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并且為新疆的團結穩定打下堅實的民族文化認同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正大.新疆史鑒[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張先亮、戢廣南.文化認同-邊疆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之魂[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8(4):11-15.

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祭奠權 一般人格權 親屬權 民事習慣。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之邦,中國人歷來重視禮節,而祭祀之禮則是禮節之中最為莊重嚴格的。祭奠權在我國當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民事權利,特別在農村,祭奠權的實際享有因以對父母盡贍養義務為前提,因而是對一個人進行道德評判的重要標準,祭奠權通過立法規范化,有利于維護純樸之民風,進一步移風易俗,督促親屬間的撫養和扶助,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

一、祭奠權的內容

祭奠權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安葬權。安葬權的具體內容相當廣泛,如墓地選址、刻立墓碑、 送葬、人殮等。實踐中,特別在農村地區,一個人的社會評價常常與安葬 權掛鉤,法律應當確認不贍養就無權安葬這一民間習慣的效力, 使祭奠權以盡贍養義務為前提, 從而促進和諧家庭關系的建立。

2 、署名權。包括署生者姓名和署死者姓名兩種方面的權利,前者要求在死者親屬名單(有的地區稱為“ 喪牌”)或墓碑上署祭奠權人的姓名。

3、死亡事實、死者墓地知悉權。祭奠須以知悉死亡事實為前提, 因此,知情單位和個人應向祭奠權人及時通知死亡的發生和骨灰、墓地所在地。但對于不履行通知義務的知情者應作區別,依死者生前遺愿或為了祭奠權人利益而暫不告知的應認定為善意,不構成侵權,對為了自己利益如獨占遺產而不告知的應認定為惡意,構成侵權。

4、遺體、骨灰占有權、保持墓葬完整權。祭奠權人對死者遺體、骨灰都有占有和保護權利,但遺體和骨灰不能分成若干份由大家來分享,因此常發生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相互爭奪的情形。祭奠權人有權保護墓葬的完好無損,排除他人盜墓和故意破壞,農村常出現鄰里積怨以至于掘祖墳、砸墓碑,對此種侵權認定為侵犯財產權、其他人身份權均不合適,可判定為侵犯祭奠權。

二、祭奠權保護的法理依據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多起祭奠權的訴訟案件,由于目前對祭奠權沒有做出明文規定,所以對于此種權利的保護, 主要有三種理論依據:一般人格權保護說;親屬權保護說;民事習慣依據說。

(一)一般人格權保護說

墓碑的精神利益中不僅寄托了對死者的悼念之情, 還具有社會評價性。在墓碑上篆刻姓名的人表明了與死者具有特定的社會關系,因此有學者提出祭奠權應當可以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 里面, 認為這也正是主張此類權利的法律依據[]。“其他人格利益” 這個概念,如果用準確的民法術語表述,應該是“一般人格利益”。它是一般人格權的客體,是指那些沒有被具體人格權所概括的人格利益。像祭奠權作為人格權益的具體表現,屬于人格權范疇,可以歸結概括在“其他人格權”的內容里面,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親屬權保護說

聯系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案例,不難發現行使“祭奠權”的主體與亡死者之間均存在特定的社會關系。該理論認為祭奠權以與死者具有特殊親屬身份關系而當然取得,任何與死者具有特定親屬關系的自然人都為祭奠權的主體。

(三)民事習慣依據說

以習慣作為判案的根據,這就是最后一種祭奠權保護理論。楊立新教授就認為,就祭奠權而言,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的時候,應堅持以民事習慣作為判案的根據。以民事習慣作為判案的根據,基本上能回應各類型的祭奠權侵權案。

(四)民事習慣為判案依據的合理性分析

以上三種保護理論依據各自并不沖突,且都有各自的優勢與缺陷。但針對我國現狀,筆者認為運用民事習慣進行裁判比較適合我國的祭奠權保護。

首先,習慣是彌補法律疏漏的客觀需求。我國民法對于人格權的保護比較充分,相比之下,對身份權的“關注”較少。而習慣可以填補成文法的僵化及滯后的缺點。習慣源于人們的共同意識,是人們長期養成的生活方式。因此,習慣的運用更容易獲得最廣泛的同意。

其次,充分利用習慣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益。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強制力是法律權威的源泉,也是生效裁判得以實現的保證。 這種強制力需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后盾。但國家司法資源總是有限的,處處依靠法律必然會使人力、物力增加,造成司法困難。而習慣是由當事人內心的信念及社會輿論來保證實現的,當習慣受到司法尊重時,司法裁判就會被社會內化,不需要國家強制力就能得以執行。反之則會遭遇阻力,造成國家司法資源的浪費。

三、祭奠權的民事保護路徑

我國法律對祭奠權未做出明確規定,所以對祭奠權的保護無法如權利保護那樣作出合理的預期。但是,大多數判例都從實體上支持了原告關于祭奠權的訴訟請求。目前,對祭奠權這一法益保護主要有以下兩條路徑:

(一)以保護權利為名實現保護祭奠權這一法益的目的

通過規則實現法益的侵權法保護,就是將法益類推為相關權利加以保護。20 世紀以來,各國民法都運用判例或者法解釋的方法竭力在民法權利保護制度的框架內加強對法益的調整,以保護權利之“名”,達到保護法益之“實”的目的。對此,我國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就沿著這一路徑展開對祭奠權保護的探討。

1、適用所有權制度進行保護

祭奠性紀念物品的所有權屬于逝者近親屬,有時候屬于單獨所有,有時候可能屬于共同共有。如果單獨擁有所有權的一方控制逝者祭奠物,其他人不能進行祭奠,其他近親屬就可以濫用所有權為由請求支持祭奠權。如前文所述的德國“父親禁止兒子探望母親墳墓”的案例。如果共有所有權的近親屬一方控制祭奠性紀念物品,則近親屬可以所有權受侵害為由請求共同對祭奠性紀念物品行使占有和管理的權利,改變占有和管理形式。例如筆者在引言中引述的山東省滕州市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就是適用了所有權制度進行判決。

2、適用侵害名譽權規則進行保護

參與祭奠活動蘊含著精神利益、倫理道德和社會利益,是逝者近親屬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要求。如果逝者近親屬不能參與祭奠活動,尤其是逝者子女不能參加喪葬禮儀,不僅使其自身承受精神痛苦,也將會使社會主體對其個人品行、德行等人格進行質疑,導致社會評價的降低,影響其名譽。所以,在該類型糾紛中,可以適用侵害名譽權進行侵權法上的保護。如上文所述的據報道稱是上海市的首例祭奠權案件,原告就是以侵害人格尊嚴和名譽進行訴訟的。

3、適用侵害身份權規則進行保護

過去對我國民法是否規定了身份權存有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關于對親權和親屬權的保護規定表明最高司法機關對身份權及其保護的確認,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事權利體系。祭奠權屬于配偶權、親權、親屬權的一項具體內容,在祭奠權沒有得到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使用祭奠權的屬概念配偶權、親權、親屬權進行法律保護也是可行的。如遼寧省一起案例,沈陽醫學院擅自處理尸體,導致老張夫婦未能見兒子最后一面,留下終身遺憾。法院以侵犯死者家屬的親屬權,判決醫學院拿出1 萬元作為精神撫慰金,補償老張夫婦。

4、適用違約責任制度來保護

這一類案件主要是逝者近親屬與他方存在著合同關系,因他方的違約行為使祭奠性紀念物品受損或丟失,侵害近親屬的祭奠權,造成了近親屬的精神損害。這一類型案件存在違約和侵權責任競合問題。例如艾新民訴青山殯儀館丟失寄存的骨灰損害賠償糾紛案:1987 年 1 月原告將其兄的骨灰存放在被告處,寄存期限為 5 年,寄存費為10元,且領取了骨灰寄存證。此后,每年死者忌日,親屬都會去祭奠。1989 年,當原告前去祭奠時,被告知骨灰丟失,經多方查找均無下落。原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認為對于死者骨灰遺失造成其親屬精神痛苦,被告應當賠償。經調解被告賠償550元結案。

(二)用公序良俗原則救濟被侵害的祭奠權

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社會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基本原則,對祭奠權這一法律漏洞的填補具有重要作用,使之被人們看做是法治社會個體應當享有的利益。適用公序良俗原則來保護祭奠權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具體來說,應當沿著以下路徑來進行:

1、適用侵權法規則進行保護

關于祭奠權的保護就應當依照公序良俗違反類型進行侵權法保護。學界通說認為,一般侵權行為具有四個構成要件,即行為違法性、造成損害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有過錯。如果對違反公序良俗、損害法益的所有行為都運用法律手段加以救濟,對當事人一方是不公正的,也必將產生過多的訴訟。因此,民法上一般都運用法律技術手段對應救濟的范圍加以界定,明確何為因違法行為而造成的損害,以便確定賠償范圍。這種法律技術手段就是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況。

2、注重尊重民間風俗習慣

由于我國法律對祭奠權沒有規定,屬于法律漏洞范疇。法官應當通過法律解釋的法學方法彌補這一法律漏洞。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沒有遵從大多數國家對習慣予以立法確認的做法,對民間習慣的態度比較保守。對于祭奠這樣一個有深厚傳統文化背景與廣泛實踐的善良風俗,雖然有時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不同,但卻成為人人普遍遵守的社會行為規則,雖然沒有得到民事法律法規的認可,但是,在《憲法》承認各民族都有保持其風俗和習慣的自由的大前提下,我們從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第 14 條對辦理喪事活動的規定完全可以推導出法律對祭奠活動的認可態度,因此法官在個案審判中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7 條的規定認可不違反法律基本價值的各地殯葬習俗作為法源,并以之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這是完全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的。

3、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我國法律適用的一項基本原則。關于祭奠活動,目前我國有效的法律是《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這是一個行政法規。在這一法規中,有不少禁止性的規定,例如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區,水庫及河流堤壩附近和水源保護區,鐵路、公路主干線兩側建造墳墓(第 10 條),辦理喪事活動,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第14 條)等。民間風俗習慣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有與強制性規定相悖的民間習慣不能得到法律保護,社會公眾也不能以民間風俗習慣來對抗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民間風俗習慣的存在空間應是法律未予禁止的范圍。

四、結語

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英語翻譯 中西文化 差異 影響 對策

英語和漢語在翻譯時,有很多的不同,這與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不同的語言總是有其獨有的特點,語言是實現雙方溝通的橋梁,而翻譯就是實現這一過程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對于翻譯者來說,做好本職工作對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的實現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溝通。

一、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1、歷史文化差異

受戰爭,殖民統治以及地殼變遷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其歷史發展進程存在很大差別,歷史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別,而歷史文化對于語言差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些俗語和成語中,比如項羽破釜沉舟譯為burn one’s boats,只將船翻譯出來即可,這些詞的翻譯都可以找到歷史的背景,與歷史息息相關,假如沒有對歷史深刻的理解,就會使翻譯出現偏差,再比如granite,這個詞原意為花崗巖,但是在翻譯Yang was a despot with a heart of granite.受漫長的歷史文化的影響,這個詞在這里譯為堅硬或鐵石心腸,即楊廣是一個具有鐵石心腸的暴君,如果譯為花崗巖則明顯體現不出其真正的含義。

2、風俗習慣文化差異

每個地區的人,其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它與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水平等多方面有關,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民族文化密不可分,使對民族風俗習慣最好的體現。如The die is cast,可以譯為木以成舟,或者事以至此,這種翻譯就是因為羅馬時代長期的風俗習慣所形成的。一些附加詞受風俗習慣的影響,與其本身的原意沒有任何關系,如果對習俗不了解,那么就無法了解真正的含義。比如Between us譯為你知我知,而不是單純的空間上的在我們中間。

3、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來,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很深,而歐美國家基本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有很大的差別,這對英語翻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求翻譯者在工作過程中要時刻注意的影響,豐富的知識量使翻譯準確的前提。英文和漢語在表達上有很多的區別,英語和中國的桃園三結義,臥薪嘗膽等典故,在翻譯時一定要結合歷史背景,如禿鷹常被中國人認為是一種兇殘的或者丑陋的動物,但是確實美國的國鳥,對當地人影響深遠,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的影響。

二、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1、詞匯空缺

詞匯空缺即被翻譯的語言中不存在要翻譯的意向,比如對于中國的菜名,宮保雞丁在英文中并不存在,有時候會讓讀者不能理解,這樣的詞很多,像如來,春節,刺繡等,具有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英文中也有很多的意向,如西方人特別喜歡喝的咖啡,是直接音譯過來的,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其共通性越來越強,所以在英語翻譯中,要堅持以交流為目的,對一些被翻譯的語言中不存在的意向要尊重詞語在原有語言中的翻譯方法。

2、詞義不對等

詞義不對等是指在翻譯時,某個單詞翻譯與原意毫無關系,比如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譯為勉強度日,而與狼沒有任何關系。英文和漢語中始終存在這樣的不對等現象,如果在翻譯時不做深層次的理解就會出現錯誤,比如中國曾經有位著名的記者,他為了贊美中國的掃大街婦女的品質,所以他用了這樣一句話,The street girl in China is so beautiful.但是卻引來當地人的質疑,他們很幽默和奇怪的問:“Why they are so old?”這里不言而喻,實際上street girl是的意思,而不是掃大街的女性。

三、對英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方式

1、直譯法

直譯法能夠保持語言在原有國家的特定意義,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溝通,所以對于一些特有的意向采用直譯法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保留了英語或漢語有的文化基因。比如對于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直接譯成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即可。

2、附加注釋

對于一些特有的現象,詞語,無法理解時,這時候除了直譯以外,要對其進行一些相應的解釋,在翻譯的過程中,有些是原語語言特有的文化現象,必須加注才能說清楚。

3、用文化意義相近的詞代替

受英語和漢語的不同文化差異,意義相同的詞或者句子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時候,就需要用譯文中文化內涵比較相近的詞或句子來替換,或者取其引申義,從而實現交流的流暢。例如,有些句子不需要把所有的單詞都翻譯出來,而是要省略掉,Everybody just like an apple has been beaten by the god.譯為有缺陷的才是最美的。在比如As poor as a church’s mouse.譯為非常窮,而不需要譯成像教堂的老鼠一樣。有時候需要改變,轉移或者不翻譯出來,有些時候需要一些委婉的細微的變化,總之在英文翻譯中,要注意單詞或句子本身的含義,一定要進行正確的表達。

4、意譯法

意譯法對英文的翻譯十分重要,需要翻譯者掌握很深的翻譯文化,詞匯量,以及對英語國家和漢語文化的充分理解,意譯法是指翻譯人員在翻譯一些句子時,利用直譯法表達不準確或者無法翻譯出一些詞語時所用的方法,在英文中,許多詞語具有非常獨特的文化內涵,翻譯者在翻譯句子或單詞時一定要尊重句子最準確的意思,體會作者最真實的表達,不能帶有個人色彩和不正確的個人感情,而對于很多詞來說,與本身的翻譯具有很大的差別,這時候,翻譯者就要放棄句子或單詞原有的意思,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深厚的翻譯功底和知識量的指導下,對其做出正確的翻譯,比如說Dog這個詞在漢語和英文中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意向,或者翻譯時不能完全的對照著翻譯,比如lucky dog 在英文中藥譯為幸運兒,而不是狗,dirty dog 則被譯為流氓,這些詞都必須靠意譯法來翻譯,否者根本無法翻譯出句子本身的含義。

四、總結

總之,英語翻譯對人類溝通交流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其翻譯過程需要注意很多問題,需要翻譯者在長期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從而使其翻譯更準確,生動,實現翻譯的目的,實現文化的傳播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風俗習慣的變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共生互補;散雜居民族關系;特點

[作者]岳雪蓮,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0)02-0055-005

“民族關系是社會交往關系中涉及民族性內容的社會關系,本質上是涉及民族這個社會人們共同體的地位和待遇、民族這個社會利益群體的權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員的民族意識和感情的社會關系問題。”民族關系是多民族國家最復雜、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而散雜居民族關系在我國的民族關系中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關系中的一些問題,很大一部分發生在散雜居少數民族身上,“在我國民族關系中有70%~80%都是來自散雜居民族關系中的問題”。因此分析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特點對于我們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民族關系問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尤為重要。

共生互補的理念是由中南民族大學許憲隆教授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內涵是指人類的活動及其結果要確保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和睦共存、和諧共生、取長補短,互利雙贏、互助互動、協同進化和發展。它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共生互補,又包括人類世界中的共生互補(個人與個人、集團與集團、民族與民族的關系等等)。它強調的是:共生單元間優勢互補,互相借鑒,以收揚長避短之效;共生單元間互為依存,互利雙贏;共生單元間有競爭和沖突,要在競爭中產生新的、創造性的互補性合作關系;存在競爭的共生單元間的相互理解和積極態度;共生系統中的任何一方單個都不可能達到的一種高水平關系;共生單元在尊重其它參與方(包括文化習俗、等)基礎上,擴大各自的共享領域。在內容上它包括經濟系統的共生互補、文化系統的共生互補、政治系統的共生互補和社會系統的共生互補四個方面。本文在共生互補這一理念的視角下,從民族構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識、社會交往、風俗習慣、民族競爭和民族發展幾方面來分析中國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特點,具體如下:

一、民族構成的多樣性與分布的廣泛性

首先,從民族構成上來看,民族成份的多樣性。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中,包括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成分的全部。其中,阿昌、基諾、德昂、門巴、珞巴、塔塔爾、俄羅斯、烏孜別克、赫哲、京、高山等11個民族,盡管人口總和只有16萬多,僅占散雜居人口的0.55%,但由于他們沒有建立自治地方,因而,在散雜居少數民族中,占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建立了自治地方的44個少數民族中,滿、回、朝鮮、瑤、傈僳、畬、東鄉、土等8個民族的散雜居人口接近或超過了50%。其中,滿族四分之三的人口、700多萬為散雜居人口,居各少數民族之首。回族的散雜居人口占三分之二,近600萬。其他各民族也都有部分人口散雜居于全國各地,壯、蒙古、朝鮮等民族的散雜居人口都超過了100萬。藏族有20多萬人散居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即使居住比較集中的維吾爾族,還有10萬多人散居在全國1100多個縣市。

其次,從地域分布來看,民族分布的廣泛性。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幾乎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每個角落。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遍及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臺、港、澳未統計)以及全國97%的縣、市,但相對集中在西南、東北以及中間的連接帶上。云南、遼寧各有420多萬,貴州380多萬,廣西120萬,湖南220萬,河南110萬,河北130萬,吉林140萬,黑龍江190萬,以上9省、區的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總和為2200多萬,占全國的四分之三。此外,新疆也是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集中的一個地區,有230多萬,占當地總人口的15.3%,比例列全國首位。

二、居住地域的交叉性與生活的交融性

首先,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全國98%以上的縣市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成份。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既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又分布在非民族自治地方;既分布在城市,又分布在農村。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在一定的地域內是幾個或者幾十個民族交錯居住的,比如有一大半的省份其民族成份在40-50個,中等以上的城市或地區也大部分有十幾個到幾十個民族成份。各民族交錯雜居,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即使在民族自治地方,也往往形成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局面。比如,在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內有十余個民族交錯而居。尤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散雜居少數民族的人口和分布仍有進一步發展和擴大的趨勢。在民族散、雜居地區,少數民族成分與人口數量將日益增加,全國各地多民族共居的現象將會增加。

其次,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居住形式決定了各民族生活上的交融性。散雜居民族與其他民族交錯居住,各民族間交往頻繁,共同的地域使各民族之間互相了解和學習,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促進了共同的經濟文化生活的發展,使各民族間共同的因素增多。同時,民族的獨特性也顯現出來又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散雜居民族關系中的互融性。比如,居住于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回族,其居住形式、衣飾等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已經和當地的傣族不分彼此了;再比如,隨著民族之間交往程度的加深,散雜居民族間異族通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城市中,不同民族通婚尤其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日益增多,據1990年統計,全國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的有6756042戶,通婚戶人口29798457人,這分別占全國少數民族戶數和人口的42.2%和41.9%。

三、民族意識的自覺性與行為的同步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它不會隨著各民族散雜居而消失和淡薄。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相對于聚居區少數民族來說不斷增強,具有自覺性。散雜居少數民族進入漢族地區,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不斷加強,即使原來素不相識,只要是同一民族就會倍感親切,關系自然就會融洽,同一民族之間的親近感得到加強。散雜居的少數民族居民脫離了本民族的居住與文化環境,在與當地主流文化交往的過程中無意識的暗中比較,兩種民族文化的潛意識的較量使得散雜居的少數民族所保留的民族文化傳統、反映到心理上的暗示會更加強化,民族自我意識不斷增強。

在各民族自我意識不斷強化和明晰的過程中,維系著民族群體的思想感情、民族的自我意識使得散雜居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尊嚴和民族利益表現出心理的敏感性。一般來說,散雜居少數民族,無論是在人口數量上,還是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都處于絕對少數,是容易受到傷害的脆弱群

體。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弱勢性使得散雜居民族關系非常敏感。人口上的弱勢導致了他們心理的敏感以及對周圍事件、環境的敏感,在實際工作中,一點小的失誤或考慮不周到就會損害到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利益,有時甚至因為一句話,就會導致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多,代表人物集中,他們的聯系廣,影響大,而且民族意識較強,對落實民族政策的要求較高,對不尊重和侮辱本民族的語言和行為以及各民族之間的關系都十分敏感,因而稍不注意就容易產生摩擦和矛盾。心理的敏感性,往往會表現為行為的同步性。散雜居少數民族對關系他們利益的問題十分敏感,他們要求得到理解和尊重,獲得平等權利,如果在某一件事情上觸犯了他們的共同利益和個人利益,往往會使他們產生為爭取社會生活的平等權利而采取一些失當或過激的行為。

四、社會交往的聯動性與流動的擴散性

首先,社會交往是社會個體成員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相關互動的形式和內容的總和。而民族之間的社會交往就是通過民族個體成員之間的相處和交往來表現的。散雜居少數民族關系的聯動性是由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形成過程所決定的。散雜居少數民族從聚居地或發源地向四面八方流動遷移,盡管遷移后的居住地域很分散,但散雜居地區和本民族聚居區同源同種,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有高度的民族認同。尤其因為散雜居人口的稀少,更使散雜居地區與本民族聚居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有散雜居地區主動加強和聚居區的聯系,更多的是聚居區在注視散雜居地區的發展,所以“發生在本民族聚居地的一些重大事情,很容易傳遞到各地的散雜居民族中,同樣,發生在散雜居民族中的一些事情,也很容易在其本民族的聚居地、邊疆地區甚至全國發生影響,引起連鎖反應。”前幾年的智力搶答賽答題風波、“奇異的性婚俗”出版風波的發生和處理,在全國少數民族同胞中產生的影響,就是很清楚的說明。另外,對于一些跨境民族而言,他們往往和國外的民族有著天然的、歷史的聯系,一旦發生矛盾和糾紛,很容易擴及到國外、境外,造成大范圍的影響。因此,散雜居民族關系這種聯動性的特點,使得個別民族成員、局限于散雜居地區的事件可能會被認為是針對整個民族群體的民族性事件,從而上升為全局性的民族問題,即牽一發而動全身,使散雜居民族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散雜居民族關系的擴散性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的,同時也與散雜居民族關系的聯動性相聯系。散雜居少數民族一般都是從相對封閉落后的地區流向較為開放發達的地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造成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眾多的少數民族成員流向城市,流向內地,流向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少數民族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除了畢業分配、部隊轉業、工作調動、通婚等途徑之外,主要還是務工經商。近年來,我國630多個城市都有少數民族流動,其中以大中城市為最多,并形成了一個個以少數民族經商人員為主的少數民族“聚落”。這些流動人口的增加,不僅使我國各民族散雜居程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而且散雜居的地域范圍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散雜居地區民族關系的覆蓋面也向更廣的范圍發展。

五、風俗習慣的相容性與信仰的重疊性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體反映,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了該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傳統和心理情感。散雜居少數民族由于遠離了民族聚居區,在風俗習慣上變化比較大,入鄉隨俗,與周圍民族在風俗習慣上同習共俗的較多。風俗習慣的彼此了解不但能夠加強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也會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與合作,對促進民族關系的發展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民族的風俗習慣與是交織在一起的,民族的風俗習慣、歷來都是民族問題最敏感的因素。在散雜居地區,隨著各民族相互交往的頻次和深度的增加,不同宗教之間的容忍度也相應增加。宗教之間的客觀差異雖然使各民族在認同方面有一定的界限,但是并沒有因為的不同而導致或出現民族之間的隔閡。因為無論什么宗教、什么民族,作為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在接受他人的過程中取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一點在散雜居地區又尤為明顯。所以說,在散雜居地區,宗教差異不再是民族關系融洽和諧的障礙,也不是社會成員劃定交際圈、生活圈的參照。雖然散雜居民族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有所變化,但仍具有本民族特點,因而,在民族交往中,仍然需要了解、尊重、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了解他們的吃、穿、住、用、婚儀、喪葬、信仰等,不觸犯少數民族的忌諱,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特別是占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多數的回族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的特征比較明顯。

六、民族競爭的互惠性與利益的協同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和矛盾變得更為直接和尖銳。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在迅速擴大,同時也導致了民族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進各民族聯系日益密切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積極尋求發展、縮小與先進民族之間發展差距的愿望和要求。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是以市場和公平競爭來調節經濟活動,這強烈刺激起了各民族成員發展的愿望,使得各民族之間的競爭意識普遍得到加強,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民族之間的關系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被動”為“主動”所取代。

散雜居地區不同民族之間既有競爭、又有互助,通過競爭和互惠,加深各民族間的交往程度,加強不同民族間文化的溝通、理解、認同,催化民族文化的更新與創造,進而達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同步,形成新型的民族關系。各民族在獲得各自利益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互助的關系,隨著各民族關系的日漸加深,培養出各民族間深厚的情感,最終實現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因此,散雜居少數民族在市場經濟的競爭壓力下,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加深了民族之間的理解和交往,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和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七、民族發展的層次性與目標的一致性

散雜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高寒山區、偏僻地區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地方,自然條件較差,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由于自然條件較差,目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水平與漢族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在散雜居少數民族內部,其經濟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別是在不同區域的這種不平衡表現的比較明顯。一般來說,城市少數民族的經濟狀況較好,平原地區的良族鄉和其他的農村相對次之,山區、丘陵地區的民族鄉和農村狀況較差。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由于底子薄、不適應等原因給散雜居少數民族帶來了諸多困難,地區之間的差距、同一行政區劃內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拉大。

一般來說,民族平等狀況主要是通過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接近程度反映出來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良好的民族關系也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發展、共同繁榮的基礎之上。民族之間的經濟結構狀況及發展水映民族平等的實現程度,對民族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同民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要求當中,不可避免的因歷史基礎、自身及客觀條件不同而出現差異性。在散雜居地區的經濟發展上,少數民族和漢族是相互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少數民族與漢族要優勢互補,漢族和少數民族必須把各自的優勢、長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加快民族間資本、技術、信息的交流,共同發展經濟,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因此,雖然目前散雜居各個民族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經濟和文化發展存在差距,具有層次性,但我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以及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指引下,最終會實現同一目標,即各個民族共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小結

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民族關系是全方位的,具有廣泛性,它既涉及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少數民族之間和少數民族內部的關系;既涉及城市民族關系,也涉及廣大農村地區的民族關系;既涉及到十一個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也涉及到建立了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中聚居人口與散雜居人口之間的關系;既涉及政治平等權利問題、風俗習慣和的自由權利問題,也涉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權利問題。總之,它涉及到所有少數民族、全國所有地區以及民族生活的所有領域,因而,散雜居地區的民族關系極其復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阜阳市| 乌拉特后旗| 新和县| 建湖县| 洱源县| 长寿区| 新绛县| 抚顺市| 寿宁县| 新乡县| 根河市| 墨竹工卡县| 开平市| 延长县| 临海市| 临沂市| 青岛市| 新蔡县| 广州市| 平南县| 锦屏县| 瓮安县| 高密市| 武夷山市| 文水县| 武强县| 涿鹿县| 新巴尔虎左旗| 资溪县| 肥东县| 双鸭山市| 丽水市| 疏附县| 安阳市| 芜湖市| 马公市| 呈贡县| 淳安县| 额济纳旗|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