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火山旅游資源的獨特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1阻力面理論的基本含義
景觀生態學家俞孔堅博士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生物物種遷移過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別模型,俞孔堅博士用阻力面理論來識別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狀態。在阻力面理論中物種對景觀的利用被看作是對空間的競爭性控制和覆蓋過程,而控制和覆蓋必須通過克服阻力來實現,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種的空間運動趨勢[1]。
2.2旅游地阻力面理論分析
在旅游開發建設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則應當是反映具有相當價值的旅游資源點、資源區克服阻力實現開發建設規劃,不斷擴大規模,參與旅游市場競爭的能力在空間的運動趨勢。因而,建立這樣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積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則應從資源點、資源擴展阻力及其影響因子等幾方面考慮。旅游地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公式如下:
附圖
式中:TMCR——某個地區內所有資源點擴散到空間某一點的最小累積阻力;
f——某個待定的正函數;
D[(K),ij]——以資源點i為圓心,以其中心開發建設的景區j向外輻射的半徑;
R[,i]——以資源點為主要開發對象的景區j在開發建設中的阻力,由當地的基面特性和資源點本身的擴散能力(市場競爭力)決定;
n、m——分別是資源點和景區類型的數目。
K[,i]——從源j到空間某一點的路徑數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確定模型中的R[,i]值時,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的情況,一是當地基面特性,二是資源點本身的擴散能力(市場競爭力),其包括的具體影響因子可如圖1所示。
附圖
圖1影響資源點本身的擴散能力(市場競爭力)因子分析
Fig.1Theanalysisofthefactorsthatinfluencethecapabilitycompletion
2.3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意義分析
在旅游區規劃設計過程中,通過對影響阻力面的各個構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確定,利用旅游資源點的最小累積阻力模型(TMCR)來確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繪制旅游地等阻力線圖(圖2),旅游地等阻力線圖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資源點、資源區在擴大規模和參與旅游市場競爭能力中其空間阻力的分布狀態,在旅游地的規劃和開發建設中通過對旅游地等阻力線圖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資源點或資源區的運動趨勢。從旅游地阻力線圖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資源點或資源區的擴散阻力在源區呈區域性下陷(圖中的大面積黑色區域,已經將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間擴散最難的區域,其阻力最強,等阻力線分布類似于地形圖中的山脊區域,區域阻力線分布集中且呈蜂狀突起;在兩下陷區域之間有低阻力分布區域,類似于地形圖中的山谷區域,等阻力線分布稀疏或沒有分布,可用谷地線相連,即旅游地阻力線圖中的源間通道;兩峰之間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線相連[2]。
在指導實踐上方面,可以根據阻力面進行空間分析,以判別資源點和資源區的在空間運動過程中的區間連接線、輻射道和戰略點[3];根據旅游地阻力線圖進行空間分析,可建立一組與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相對應的旅游地規劃要素,即:
以上述分析為基礎而進行景區規劃,可以達到地方旅游地科學合理開發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論的實踐意義可具體體現為以下幾方面:①旅游區的功能分區規劃;②旅游線路的設計;③旅游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④旅游產品的建設布局;⑤旅游區的范圍界線。
3旅游地阻力面理論在旅游開發實踐中的應用分析
本文采用我們參與完成的黑龍江省計劃委員會和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項目“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中,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研究為基礎,對旅游地阻力面理論加以點滴應用,以闡明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意義。
3.1指導區域旅游空間結構優化的作用
按照旅游者的市場需求,結合旅游資源的分布特點,有效地組織合理的空間結構和旅游線路,是區域旅游開發和規劃過程中需要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而阻力面理論的構建正是基于對當地旅游資源開發阻力的空間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線圖中,其點、線、面三類空間要素均可成為區域旅游空間結構要素的選擇基點,為優化區域旅游空間結構提供分析依據。
附圖
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風景區)面積為1,060km[2],按其旅游資源的地域組合特征來看,可分為7個景區[4]。其中,藥泉湖景區、藥泉山景區、老黑山景區和火燒山景區之間相距較近,是整個風景區的核心景區,目前的開發層次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覽之景區。而旅游資源品質相當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區、龍門山景區、筆架山景區和兩個以火山堰塞湖為基礎的水域景區等,或由于旅游資源開發水平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區較遠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費了旅游資源合理利用價值的同時,嚴重影響了風景區旅游業的發展。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區的旅游資源在火山地質景觀中實數罕見的景觀類型,對五大連池這一以火山地質景觀資源為旅游資源基礎的風景區,其“火山地質博物館”的美譽就是產生于火山地質景觀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足嚴重影響了風景區的景觀形象,減少了風景區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滯留時間,影響了風景區的開發效益。如何降低景區開發劣勢,科學合理的開發這一景區,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可為其提供聯系中心景區的最小阻力線和最佳戰略點提供依據(圖3)。在戰略點設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覽參與的景觀,以有利于旅游活動的空間擴散,如可設置火山活動模擬演示館。戰略點的景觀建設,在空間上將南北格拉球山景區和核心旅游區連接了起來。
3.2優化旅游路線,提高旅游產品豐度
旅游產品是地區旅游規劃的核心所在,其獨特性和豐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發展地區旅游產業的關鍵。阻力面理論通過對各影響因子定量分析而確定的區域旅游發展阻力線圖,可為旅游資源實現產品開發提供指導。就線狀空間的利用而言,有兩種重要的線狀空間區域有待發現和利用,其一,旅游區域內景點與景點之間、景區與景區之間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線作為設計旅游線路的選址依據;其二,源間通道的選定為考察地文景觀資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線,以便于風景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旅游產品設計新的內容,例如,源間通道的地文為森林景觀則可設計為林間浴場或狩獵觀鳥道;再如源間通道為是河流等水域景觀的則可設計漂流項目;如果地文景觀為陡峻的山體則可將其設計為探險攀登旅游產品。這兩種旅游空間區域的發現,為旅游路線的設計和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有利的依據,使旅游路線設計即達到了連接景點與景點、景區與景區的作用,同時又豐富了該旅游路線上的旅游產品,提高了景區整體旅游產品的豐度。
在五大連池風景區,巖漿流動形成的五個火山堰塞湖,湖面清澈、兩岸風景秀麗,有溫泊和灰鶴濕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又與火山景觀形成完好的景區空間結構,然而由于水域景觀長期沒有得到相應的開發,使相當的水域已遭到周邊農業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壞。運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論來分析,可將五個湖泊作為五個旅游資源點——源,源之間有天然流水通道,將各源之間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開發出一條以船為交通工具的優質旅游路線,將旅游接待區、水域觀光娛樂景區、老黑山景區、南北格拉球山景區有機的連接成一體,沿源間通道可建設的旅游景點、景區主要有:溫泊云霧奇觀、垂釣樂園、連池礦泉水上餐廳、湖濱浴場、灰鶴濕地以及野外度假區等,在湖的兩岸還可以開發大量的湖濱園林或其它人造景觀,這不但豐富了旅游產品,增加了旅游路線,同時開辟了其它旅游產品的新的觀賞角度,有力地提升該風景區的旅游產品品位。
3.3建立風景區間的聯系形成旅游網絡體系
按照等級一尺度理論,地方旅游區僅是更大時空尺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1],在對區域旅游開發規劃的研究和管理中,不僅要注重風景區內旅游資源和產品的空間特性研究,而更應注重某風景區與相鄰地域其它風景區或旅游影響要素間的關系研究,以及旅游區與旅游區之間的關系研究。在更為廣泛的時空尺度上進行旅游區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并將不同層次的旅游區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旅游空間網絡體系。
阻力面理論可將不同等級和不同空間規模的風景區或旅游區確定為不同的因子層次,確定其模型分析中的因子等級尺度,并根據實際研究區域范圍的大小進行分析,設計出更大空間的旅游區域網絡體系,并用以指導具體風景區的旅游規劃和建設。在小尺度上研究景區內各資源點,例如,五大連池風景區內的一個泉眼、一個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間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則可將風景區內不同的景區作為點要素來考慮,例如,五大連池風景區內的10個景區,以景區與景區所形成的空間阻力面特征分析來實現整個風景區的各景區之間的空間結構優化組合關系,制定出整個風景區旅游業發展建設的理論依據;在大尺度上著眼于五大連池風景區與黑龍江?。酥翓|北地區)其它風景區間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風景區為區域單位的旅游源之間的點狀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則是用來研究更大空間范圍區域或國家之間旅游空間結構特征。這樣不同尺度旅游空間阻力面分析一方面為確定空間范圍內旅游發展的構建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各確定區域的比較優勢分析提供建設依據,同時有利于建設更大空間的旅游網絡體系,該研究策略的應用對以省或國家為區域單位的旅游發展規劃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結論
旅游地阻力面理論將旅游資源點看作是具有可擴張性發展的能動主體,實現這種資源的擴張價值則需要克服以當地基面特征和資源本身競爭力兩要素所決定的阻力來完成。從不同空間尺度進行分析,則特定范圍內的旅游空間結構可以通過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得到體現,其發展趨勢也可以通過對阻力面的分析得到預測和調控。因而,可以得出結論,旅游阻力面的研究可以在旅游規劃和開發實踐中起到優化資源配置和合理設計旅游地空間結構的指導作用。本文對于旅游地阻力面的論述僅僅是該理論初步的提出和探討,在模型的構建和因子的選擇上仍有待完善,而其意義則需在實踐中得以檢驗。
附圖
圖2旅游地阻力線圖
Fig.2Theequalresistanceside
附圖
圖3五大連池格拉球山景區的阻力面空間分析示意圖
Fig.3TheanalysisoftheresistancesidebetweenthecentralbeautyspotandGelaqiushaninWudalianchi
【參考文獻】
[1]徐海根.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設計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29-37.
[論文摘要]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發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構建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使地域文化與旅游文化共同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地方特點的文化。齊齊哈爾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在歷史長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催生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經成為全國有名的綠色食品之都、裝備工業基地、生態旅游之鄉和歷史文化名城,贏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等稱號。當前,如何充分發揮我市地域文化優勢,打造齊齊哈爾旅游文化品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地域文化內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靈魂
在本地文化資源中,選擇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開發出有說頭、有聽頭、有看頭、有玩頭的旅游產品,提供有獨特體驗、有新鮮感受、有無盡回味的旅游服務,已經成為當今旅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
一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我市擁有世界聞名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最大的蘆葦濕地。扎龍濕地是首批被國家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的,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數以百萬的游客。河流漫溢,葦草叢生,湖泊星羅棋布,是鳥類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據統計,扎龍自然保護區有各種禽鳥296種。其中尤以鶴類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現有鶴類15種,在扎龍就可見14種鶴。我國有野生鶴9種,扎龍就有野生鶴6種。世界最珍貴的丹頂鶴不足2000只,扎龍就有400多只。因此,齊齊哈爾成為馳名中外的“鶴鄉”。鶴文化已經成為我市的特色品牌,寫鶴、畫鶴、吟鶴、攝鶴蔚成風氣,觀鶴成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歌頌為尋找走失的丹頂鶴而獻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龍馴養的丹頂鶴曾在澳門、黃鶴樓放飛表演,獨特、鮮明的鶴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競爭力。此外,齊齊哈爾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氣清新,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達到326天。境內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綠色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全市有14個中國特產之鄉,獲得綠色食品標識120個,綠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特色鮮明。首批國家級梅里斯綠色觀光農業園等就是生態休閑旅游的代表。風光旖旎的明月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東北最大的城市公園龍沙公園、穿城而過宛若晶瑩剔透的城市項鏈勞動湖等構成了鶴城旅游文化的精彩華章。區位上,齊齊哈爾是我省西部與內蒙古東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區域旅游合作的基礎。觀鶴節,鶴翔人舞,共同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齊齊哈爾的大濕地與大慶的大油田、五大連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倫貝爾的大草原共同構成了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成為中國十大完美旅游線路之首。
二是工業文化旅游資源氣勢恢宏。齊齊哈爾是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為我國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象馬恒昌小組那樣的產業工人在創造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里有被總理譽為“國寶”的中國一重集團、“掌上明珠”的北滿特鋼集團。有親自選址,為國防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華安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以及和平廠、建華廠等三大軍工企業。有亞洲最大的鐵路貨車生產企業齊車集團,有全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的第一和第二機床廠,已有三家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三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凝重厚遠。齊齊哈爾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為黑龍江省省城達255年之久,是我省歷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寫入歷史教科書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學者稱之為“北方半坡”的滕家崗文化遺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遼金塔子城遺址、有中國最北的“金長城”遺址、金代蒲峪路遺址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龍江將軍府舊址,曾居住過薩布素和壽山等68位將軍。有民國黑龍江省最早的行政機構黑龍江督軍署舊址,有呂氏舊居等流人故居。有馬占山將軍打響全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江橋抗戰遺址??梢哉f,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條北疆歷史文化游的精品線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異彩紛呈。齊齊哈爾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蒙古族等35個少數民族,蘊藏著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構成了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有我國大陸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東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我省最大規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圣彌勒爾教堂等。這些建筑流光溢彩,無論是在設計、彩繪、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極具體現其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價值。
五是關東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我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的中國齊齊哈爾關東文化旅游節,緊緊圍繞冰雪文化、雪鶴文化、民俗文化等開展旅游文化活動,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旅游節慶活動之一。挖掘和弘揚生生不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闖關東”精神的內涵,為重振齊齊哈爾老工業基地雄風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我市至今尚有山東村、山東屯的文化遺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關內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產方式仍有關內習俗。電視劇《闖關東》就多次提及齊齊哈爾。全國聞名的甘南興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東移民村,它已經成為我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村。我市歷史悠久的冰雪游園開全國的先河,自1963年首屆開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二十八屆。冰澆藝術在全國更是堪稱一絕,冰雕玲瓏、雪雕奇偉、冰燈璀璨已成為旅游亮點,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
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因此,齊齊哈爾要依托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掘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建設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讓文化發展與旅游發展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產力提升旅游文化競爭力
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的強弱,我們要依托地域文化優勢提升旅游文化的競爭力。
一是結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據我市地域文化的特點和景觀分布及自然資源現狀,可以開發建設昂昂溪文化旅游、遼金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歷史建筑文化旅游、工業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旅游、農業觀光文化旅游、都市觀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產品。鶴文化研究也要進一步挖掘內涵,以鶴文化與關東文化的表現形式,逐步形成齊齊哈爾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煉地域文化精髓包裝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據齊齊哈爾地域資源特點,挖掘、開發并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化產品,力求與眾不同。目前,我市已經形成夏秋有綠博會、觀鶴節、小交會、和平節,冬春有關東文化旅游節、冰雪節等,構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齊齊哈爾文化藝術品廣場等作為展示和推介藝術作品和旅游產品的平臺。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塑造旅游文化精品。當前,齊齊哈爾市的旅游業對文化的繼承、傳播和交流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在認真研究、深入探討的基礎上,確立目標、塑造形象,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注意研究旅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旅游景區、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務和旅游促銷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優勢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旅游文化產品,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要促進旅游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大力解決人文資源開發滯后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旅游業是一項經濟、文化兼承的產業,隨著經濟文化的互動和廣泛交流得到快速的發展,加強我市地域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按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濕地、中國鶴家鄉”的定位,突出生態特色,要大力實施地域文化發展戰略,打造我市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游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產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務、旅游營銷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游。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新晨
二要確立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我市旅游產品檔次低、品種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其次要注重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牢固樹立文化人才資源是第一文化資源的觀念。鄉土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鼓勵和引導他們創作出更多的文化藝術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藝術精品,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要延長旅游文化產業鏈條。旅游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比如以達斡爾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藝術表演、文化展覽等,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
【關鍵詞】災難旅游;開發;方向
一、問題的提出
災難旅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開發在我國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國際上的成功案例可以為我們所借鑒。“災難旅游”也稱為“黑色旅游”(Dark Tourism),一般是指游客以各種災難遺跡、紀念館或者博物館為載體,通過親身體驗到模擬或者虛擬的環境下參與各種有驚無險的互動活動,感受災難現場的沖擊力,學習防災和減災知識的旅游活動。
災難旅游的開發類型很多,如地震災難旅游的開發、火山災難旅游的開發、海嘯災難旅游的開發等,災難旅游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為體驗性的旅游項目或者與當地的實際旅游資源的情況結合,開發一些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來加強災難的吸引力,這些項目,能夠讓旅游者從災難旅游的體驗中,學會如何防災、減災,如何更好的珍愛生命。災難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能夠讓災區人民的生活得到有效的改善,另外還可做專題災難旅游的開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需要深入研究,以使得災難旅游與其他的旅游形態一樣成為旅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文以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開發為例,詳細分析如何進行災難旅游的開發。
二、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災難”旅游的開發優劣勢分析
通過對社會各界、原住民、游客、相似案例、遺址現狀等進行深入的調查,綜合分析得出開發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的優劣勢。
(一)優勢分析
1.政策優勢:
(1)震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機遇?!侗贝h“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發展產業“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化”。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四年,災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因此把旅游業作為災區重建的先導產業,全面啟動“旅游提升計劃”。災區文化產業發展抓住新的機遇,不斷放大文化產業的外延,將北川旅游區將創建國家級5A景區。
(2)各級政府指明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重建的方向。立足地域特色,注重羌族文化,遺址保護開發,要注重教育意義并積極融入四川“大愛無疆”災區新貌旅游線、申報世界遺產。
(3)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厚積薄發決策優勢。北川老縣城是中國汶川災后重建“一館三地”精神家園重建的重要項目之一,是唯一的“一館”需通過中央的決策。四年重建發展旅游,四年之后厚積薄發。專門成立指揮部進行保護及管理,已取得一定效果。并通過開展勞動技能免費培訓(羌繡、廚藝等),提升百姓服務意識和綜合素質。
2.社會優勢:
(1)世界級的關注度。北川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北咱。“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已不僅是綿陽的北川、四川的北川、更是中國的北川和世界的北川。社會各界關注密切,強調尊重居民意愿。企業逐漸投入北川文化旅游產業。學術專家支持發展旅游帶動經濟發展、重建精神家園。
(2)本地百姓發展旅游意愿強烈。熱切歡迎游客及外來投資者;支持政府統籌規劃,指導就業。
3.經濟優勢: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4.市場優勢:
一是游客自發旅游已形成一定客源市場,對遺址區內配套綜合評價比較好;二是地震知名度使之擁有全球性的市場潛力,可開發國際旅游市場;三是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多項掛牌,有基礎出發專項旅游市場。
5.區位優勢:
交通區位優勢逐步攀升。(1)綿陽國際機場和成綿高速復線(成都――彭州――什邡――綿竹――北川――青川)的規劃建設、成綿樂城際快鐵、省道105和302的全面通車,唐家山隧道的打通增加了可進入性、而且車程較少。(2)九環東線穿越北川縣境,連接鄧家至九寨溝,有潛力融入九環旅游線。
6.資源優勢:
(1)世界性的地震遺址旅游資源,國家性的地震紀念館。
北川老縣城遺址和唐家山堰塞湖是兩大世界遺產級核心旅游吸引物。北川老縣城遺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呈現“地震對極震區(烈度XI度)城市的毀滅性破壞”的實體案例,已成為“5.12歷史記憶”的形象化符號。唐家山堰塞湖作為全世界唯一保存的因地震次生災害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北川地震紀念館是國家認可的“一館在地”中四大核心保護遺址中唯一的國家性紀念館。
(2)地處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區域內擁有豐富的羌族文化資源。
羌族的信仰、節慶、飲食、歌舞、建筑、手工藝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可開發利用的價值。石椅開發較好,已形成一定的民族特色。有迎客、婚俗、喪葬等民風民俗有;有羌歷年、農歷年、轉山會等節慶;有民間演藝如跳鍋莊、羌族皮鼓舞、馬馬燈、板凳龍、羌笛演奏、儺舞、羌戲、許家灣十二花燈等;還有羌族白石崇拜宗教活動;廟會、羌族服飾、傳統手工資源等。
(3)土特產、特色經濟作物可供開發旅游。
土特產、特色經濟作有羌式藥膳、羌山雀舌茶、魔芋、中藥材、臘肉、野雞、恩達的獼猴桃、石椅的李子、咂酒、蜂蜜、玉米酒、鹿茸酒、竹筒燒肉、火子燒肉、洋芋糍粑、攪團、淌皮子、白牛滾澡、核桃花、薇菜、蕨菜、魔芋、豆漿、花椒、山珍野菌、銀耳、黑木耳、刺梨、當歸、黨參、黃連、玄參、木香、天麻、黃柏、厚樸、辛夷、杜仲等。
(4)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
北川是大禹的故里,禹穴溝是大禹的出生地,民間流傳著許多大禹誕生、治水的傳說故事。相會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
(5)氣候溫和宜人,各種生物分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適宜旅游開發。
(6)周邊旅游資源豐富,與遺址區距離較近,可聯合打造。
小寨子溝、千佛山、大禹故里遺址遺跡、九皇山猿王洞、古城堡遺址永平堡等景點均已有一不定期的知名度,有助于與遺址聯合開發,形成常規旅游線路。
7.建設優勢:
已邀請國家知名規劃設計單位、專家等進行擂鼓鎮、任家坪區域規劃、紀念館的設計;老縣城的遺址也進行了加固保護,唐家山堰塞湖更是積極申報水利風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政府各界高度重視,加快規劃、設計、建設速度,為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劣勢分析
1.管理體系不完善
目前遺址區內的管理體系存在較大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遺址區名稱申報工作落后,影響了整個管理體系的構建;管理機構與遺址區發展規劃不符,導致管理方向不明確;管理機構職權不匹配等。
2.主題定位不明確
遺址區內包含的文化內涵很豐富,有地域文化、民族羌文化、抗震救災文化、重建大愛感恩文化、民俗特色文化等。如何用一個明確的主題可以包含所有的內涵,并與5.12地震旅游地相區別,使其震懾人心,一鳴驚人。
3.項目吸引力不強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目前因未進行開發,主要以老縣城遺址參觀為主,部分羌寨如石椅有一定客源,但過夜率、重游率較低,旅游產品目前較為單一,自發性較強,需盡快統籌規劃、完善旅游產品,增加具有吸引力的項目。
4.商品開發滯后
地震遺址區周圍節點的商業整體呈現商品同質化現象,缺乏統一管理,直接影響游客量與商品銷售量,當地業主收入普遍較低。
5.氛圍營造不足
老縣城遺址沒有設計瀏覽線路,景觀小品、軟性參與性不足,緬懷、紀念氛圍不強。各羌寨建筑風貌不統一、羌族文化氛圍不足。
6.百姓方向盲目
百姓對于參與旅游服務業有極大的熱情,但因游客不足,交通問題,業態設置無方向等,導致本地居民大多數“等”、“靠”思想嚴重,這也說明百姓急需政府或者外來投資者統一引導。
7.其他
如基礎設施還需要完善,交通安全問題也急需要解決。
(三)挖掘優勢、化劣為優
通過區域優劣勢分析,可以看出,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擁有一流的資源、市場、區位、政策支持、社會支持;但是缺乏盈利點、過夜率、引導性、串聯性、體驗性、規范性,如何通過挖掘優勢、將劣勢轉變為優勢,創造自身的造血能力,謀求自身的發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故以下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
三、“災難旅游”的開發對策
通過對北川老縣城地震災遺址難旅游的開發優勢的挖掘,并對優劣勢進行分析,要讓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災難旅游的開發化劣為優。通過對區域優劣勢分析,可以看出,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擁有一流的資源、市場、區位、政策支持、社會支持;但是缺乏盈利點、過夜率、引導性、串聯性、體驗性、規范性,如何通過挖掘優勢、將劣勢轉變為優勢,創造自身造血功能,謀求自身發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讓北川老縣城的旅游業發展得更快更好。
(一)找準“災難旅游”開發的主題文化
災難旅游的主題文化有很多,可結合災區、針對北川老縣城的特殊性,可考慮主題文化定位,明確定位方向――世界級愛心文化主題園。
地震中黨和國家對災區人民的大愛,人民的愛、白衣天使的愛、志愿者的愛、世界華人的愛、國際友人的愛…….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以老北川縣城遺址、紀念館、唐家山堰塞湖為核心,匯聚大愛。
老北川地震遺址、紀念館、唐家山堰塞湖是物質基礎;大愛文化是精神內容;以大愛文化可涵蓋北川大禹故里之傳統大愛、抗震援助精神的地震大家、羌族兒女的民族大愛、人間點滴的世間真情、人與自然的和諧之愛,共同構筑中華民族不朽的“大愛”精神。
故以“大愛文化”為核心主題,串聯地震、羌族、人間、自然等各種大愛精神,開發主題特色項目,分片區進行差異化功能定位,打造世界大愛文化城。發展方向定位,世界級愛心文化主題園。
(二)確定“災難旅游”開發的對策
根據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項目開發的主題定位和空間功能布局,可進行參與體驗項目的開發、旅游特色商品的開發、配套完善旅游設施、景觀小品文化氛圍營造、服務業業態規劃等的開發。
1.“災難旅游”的體驗性開發
開發災難旅游的體驗性項目,目的是讓旅游者能從中體驗到地震時的感受,以國家地震紀念館和特色漂流的開發為例。(1)紀念館要建議要融入高新技術,設計更多樣、更豐富的展出方式,同時推出更多參與體驗性項目;建立減災防災生存教育基地,災難體驗項目、自救生存體驗項目、野外生存技能培訓、地震時期戶外大鍋飯體驗、戶外拓展、角色扮演(地震故事匯)。(2)打造愛心接力漂流,從老縣城遺址后門為起點,鄧家為終點,將地震遺址的大愛傳遞到其他地方;中途設置各種不同的障礙,用泄洪時候救人的特制船漂流,模擬愛心救援。通過“愛朝涌動特色漂流”將漂流融入“大愛文化”,融入“災難救援體驗”,形成特色盈利項目,吸引游客至沙壩鄧家片區。
2.“災難旅游”的保護性開發
以老縣城遺址保護為主,完善游覽設施;增加軟性活動,規范參觀儀表方可進行景區;并設置一些告示牌,讓旅游者提高自己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如不亂丟亂扔、亂刻亂畫等,減少人為的破壞。
3.“災難旅游”的獨特性開發
唐家山堰塞湖打造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國家唯一的最大堰塞湖地質公園。結合泄洪洞區域民居打造唐家山堰塞湖接待服務中心、生態徒步走廊、地質科普教育基地、地質主題生態餐廳、遺址紀念品購物中心、觀景平臺、大型水庫電站、原生態淡水魚庫、開發水上游樂、結合漩坪鄉打造鄉村旅游、結合禹里鄉開發大禹文化旅游等。
4.“災難旅游”的教育性開發
以擂鼓鎮為例,(1)中華斗志園:以“中華骨氣”為核心,建設文化主題園。開發一鼓作氣、壯膽酒莊、激情擂鼓、刀山火海、中華氣功、開天辟地等項目。(2)打造世界愛心主題園,形成精神核心,將擂鼓區域打造成中華民族精神集中展現地:以中國傳統大愛、抗震大愛故事為創意打造主題項目;以民族大愛為創意打造羌族本土文化項目;以現實社會的大愛與大恨為主題打造特色基地;包裝大愛廣場(愛光匯流),舉辦大型感恩中國行、愛在北川等活動;進行心靈洗禮教育、建慈孝文化推廣基地、人間大愛推廣中心等。
5.“災難旅游”的學習性開發
以恩達為例,在這里可以實地參觀地震斷層遺址,讓旅游者了解地震的開成原因及形態。以沙壩地震斷層遺址為例,沙壩村地震斷層遺址距離茅壩村北東500米左右,斷層走向為北東55度,斷層的傾向為南東,地震誘發的斷裂帶上下盤垂直和水平位錯都高達8-10米,是非常典型的地震斷層點,可在此處設置科普解說牌,作為典型的地震斷層遺址參觀點。
6.“災難旅游”的民族性開發
四川汶川大地震,具有很明顯的民族特色,以羌族文化為主。以羌寨為例,特色定位,差異發展。石椅以羌族婚慶為主,特色水果為輔;卓卓以羌風特色飲食為主,住宿為輔;恩達以羌繡產業、特色購物為主,羌族文化體驗為輔。
四、結束語
目前由于很多旅游者對“災難旅游”缺乏認識,導致對其開發力度不大,有的“災難旅游”資源缺乏保護而被破壞,為此加強對難害旅游資源的開發便成為化害為利的有效途徑。總之,由古代的科考探險、地質考察等,發展到當代,災難旅游已經變得理性和具有教育意義,并初步得到游客的“接受”。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災害旅游必將蛻去“負面”的外衣,積極的一面將不斷被利用,而成為旅游者的“新寵”。隨著災害旅游研究的深入,災難旅游開發的加強,災難旅游業將迅速崛起而成為旅游業中的一支生力軍。
參考文獻:
[1]趙諍,姚明,李青剛.我國“災難旅游”開發與建設芻議[J].經濟視角(中旬),2011(04).
【關鍵詞】地方文獻地方文化關系
地方文獻是記載和反映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及各個時期狀況的信息載體,它承載著一個地區的發展脈絡,是一個地區客觀縮影與文化底蘊的集中反映。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的聯系,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基礎,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著地方文化,并對地方文化產生多方面的作用。
一.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基礎
所謂地方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某一地區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社會風氣,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文化傳統和名俗風情等多種因素,是某一地方歷史發展的文明載體,蘊涵著豐厚的文化知識。地方文獻是反映特定區域內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凡是在內容上涉及該區域并具有一定價值的文獻信息載體,均屬地方文獻。它與其他文獻內涵的界定,在于其內容須是能夠反映當地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狀況的圖書文獻資料。與其他文獻相比,它在內容上涉及一個地區內的自然與社會基本情況,以不同的題材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層面、系統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地理、民族、風俗、民情、宗教等本地區事物的特色,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廣博性、實踐性、資料性、翔實性等特征。顯然地方文獻的產生不是憑空的,而是以一定的事實、一定的情況為基礎的,這些事實和情況不是別的,正是當地的地方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地方文獻就是對地方文化的記錄和反映,它的內容恰恰包容了一個地方在個時代的各方面的種種情況,從這個意義看,地方文獻是有關地方特色文化的記錄,地方文化是這部分地方文獻的源泉。當無論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獻,其首要特征都是地域性,由于它們豐厚的蘊藏量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當地的政治、經濟、人民群眾心理有著很大影響,其中積極的先進的部分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地方文獻的產生以地方文化的形成發展為前提,記錄了地方文化積累過程中方方面面的詳細資料,離開了地方文化,地方文獻就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在文化事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地方文獻對地方文化的作用
文獻對于該地區文化的作用又有著具體的特點和表述,正如文獻信息對于文化所起的作用一樣,地方文獻對地方文化也起著保證繼承、加速傳播與交流、促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地方文獻并非消極地被地方文化所決定,而是不僅僅在內容上動態地反映著地方文化的情況,而且對地方文化的發展起著能動的反作用。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重視地方文獻,就是要重視它們對地方文化繼承、由于不同區域人們文化生活習俗、社會風尚、生產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區域、民族的人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形態及其具有與他資源不同的特性,形成從遠古時不同的圖騰崇拜到后來不同的風俗習慣、鄉規民約生化、塑造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化資源就具有差異性的文化底蘊,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資源。地方文化資源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體現著原有時代的價值觀、宗教觀和人文觀。發揚、交流的作用,這是地方文獻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地方文化與其產生的地方文獻都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不同地區的地方性,在利用中應該具體地區具體分析。
三.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獻的關系
保山市,古稱永昌,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有"滇西文獻名邦","世界動植物南北交匯走廊","物種基因庫"之美譽,旅游資源獨特而豐富,有名揚世界的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神奇壯觀的騰沖火山熱海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國家級保護區北海濕地,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的松山抗戰遺址,南方絲綢古道等眾多名勝古跡,保山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語言、生活習俗等多方面差異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批極具濃郁地方特征的文化,由于不同區域人們文化生活習俗、社會風尚、生產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如哀牢文化,永昌文化、保山文化等等,這些保留特文化氣質的個性文化就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一個地方的形象標志,富于時代氣息和獨特個性的地方文化是一個地域的靈魂,在地方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大量的地方文化精髓,隨之產生了大量地方文獻,地方文獻就是地方文化的記錄和反映,它真實、全面、系統、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社會的完整面貌和發展軌跡,是反映當地社會發展的歷史現實狀況的圖書文獻資料。地方文化與地方文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方文獻是對地方文化的記錄和反映,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的源頭,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它們兩者都是積淀歷史、記錄地方文獻的認識和實踐,并傳承現代與未來,服務于社會的精神財富。地方文獻在地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發掘、收集、保存地方文獻,為地方文化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地方文獻資源記錄特定區域內的自然現象和人們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對于研究當地人文、經濟和地方發展情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永久的歷史價值。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要有效保護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地方文獻收藏的歷史類,民族類,方志類圖書資料,是記載地方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民族風情文化教育的可靠文獻,地方特色越鮮明,越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只有本地方文獻的相關信息,才能讓本地區獨有的資源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近年來,隨著圖書館地方文獻征集意識的喚起,以及地方文獻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的特點,使之成為當今圖書館的收藏和利用的重點。利用地方文獻為研究我市地方歷史和現狀供史料依據地方文獻歷史悠久,內容廣泛,記錄詳實可信,它對當地地理沿革、風土人情、人物事跡、歷史掌故、歷代沿革變遷都有詳細記載,為研究當地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地方典章制度、地方風俗史、宗教史提供了許多細致寶貴的材料,史學工作者可以通過對地方文獻資料研究,從中選取適用的史料,撰寫通史、專業史、地方志等,也可以經過綜合研究、升華為新的史學,對研究地方的歷史理論,提出新的史學觀點和現狀有重要意義,是地方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我們利用本館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特色,積極參與和主動服務于地域文化研究項目,通過查閱圖書、文集、正史、叢書、方志、名錄、地圖、報紙等大量地方文獻資料和結合網上查詢檢索、復制等手段,地域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們的整體文化素質、人文素質和生活品質,營造健康向上、文明高尚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 駱偉.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G.圖書館論壇,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