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總結

民俗文化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俗文化總結

民俗文化總結范文第1篇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義,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樣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性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其真實性和還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發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傳統性和連貫性以及自身的傳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對某一地區的文化結合自身的旅游特色來宣傳與弘揚和保持本地區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體現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群對民俗文化的評判依據上。第一,當地的居民是依據自身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的變動來體會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專家是從一個區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來考察的,主要關注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變化的動態過程,依據文本和史料以及對實地的考察來評判;第三,就是旅游者們,主要從自己的習性來對旅游地區地民俗文化來進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在人們更加關注的是生活的質量,由于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壓力巨大,這也就需要換個環境來舒緩心情,此時外出旅游,尤其是對民俗風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選擇。對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我個人認為應該集中在以下叫幾個方面:

(一)民俗文化當中的旅游契機——從旅游當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風景必須和風俗文化相結合才會顯得有人文的底蘊。把民俗文化與旅游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一來既弘揚了文化業又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第一,首先需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編纂,把民俗文化歸結成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產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把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相連,把自然景色與人文知識有機的結合,例如把當地的節日和風俗人情與旅游的時節相連,做好宣傳工作;第二,對有形的和無形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比如皮影戲、捏泥人、剪紙等等手工藝文化,還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劇等等這些無形的口傳藝術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間藝術,形成藝術展示區,可以定期組織會展或者交流大會,來發揚民俗文化旅游當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廣闊性---從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來考慮

文化是無界限的,同樣的民俗文化也沒有嚴格的空間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們積極宣傳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樣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就是當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們發揚民俗文化的自身優勢結合旅游來發展,比如說各個少數民族自己的節日,維吾爾人的開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以及彝族的火把節等等,要把這些獨居特色的民俗文化節日形成規模與市場來發展旅游,積極在開展旅游的同時弘揚和傳播各種不同的優秀的民俗文化,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實地的旅游當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強不同優秀文化的傳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樣性---從當地居民和專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們之所以評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藝術,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和繼承性以及創新適應時代的變遷能力。文化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評判的多樣性。從當地居民來說,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顯區別與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從專家的角度出發,就是一個地區帶有區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飾、節日、文字、各地的傳說等等。帶有明顯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對于旅游者來說,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觸的風土人情,這三個角度雖說區別不是太明顯,但是專家是專業的,帶有學術研究的特性;當地居民是最有發言權的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人,他們主要把民俗文化與時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進行弘揚和傳播。

四、結語

民俗文化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民俗文化;周秦文化;景觀設計

1 關中地域景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開始建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景觀,寶雞市作為關中地區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區,在眉縣、扶風、鳳翔等縣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民俗風情園、民俗旅游園等。關中民俗景觀無論是在建筑主體,還是在景觀設計方面,都要體現出當地的地域特色,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相結合,通過對民俗旅游開發的整體分析布局,結合形式美法則進行統一部署設計。通過走訪調查扶風關中風情園的實地分析,并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總結出關中民俗風情園的一些景觀設計手法:

1.1 傳統元素與現代手法相結合

通過調研能發現,關中民俗風情園中的民俗景觀設計表達手法,注重將傳統的元素通過現代材料或設計手法表現出來。植物品種選用關中地區比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馬樁作為一種傳統物件,原來是用來拴馬繩用的,現在卻以現代構成的設計手法散落在草叢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歷史感。

1.2 突顯地域文化

關中民俗風情園園中規劃與設計要想標新立異,應注重體現當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關中純樸與粗獷的民風,同時也能近距離感觸園林小品的設施;既可以拉近景觀元素與游客之間距離,又可以使游客體會民俗景觀的質感、滄桑和淳樸,以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顯現“原生態風景”的內心感受,沖擊視覺記憶。此外,關中民俗中最基本的農業生活用具被作為陳列的展品呈現給游客,讓游客懷念農耕文化,寄思鄉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體現與民俗生活的再現

關中寶雞地這作為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在景觀設計方面應使用現代的手法再現周秦文化,如將青銅器經過抽象、變形、再造以后,作為景觀雕塑、景觀座椅、景觀燈具,甚至是景觀地面來使用。寶雞市部分地段已經擺放了許多仿造的原始青銅器以體現周秦文化影子,但僅停留于簡單的形式擺放,沒有把這種器皿結合現代手法加以運用,進行二次創新。關中民俗風情園可以引入傳統元素的再生設計手法,以更好地體現周秦文化與現代文明。

其次,結合農村集鎮里面的生活場景,以原始又新穎的方式運用于民俗風情園。如扶風縣開發打造出了“以扶風為軸線”,再現關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項目――關中風情園,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館,也是關中民風民俗的縮影。其中把關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藝作坊和農家風情集于一體,各種小吃加工坊、織布坊、民間工藝品展坊、各色花卉、農家蔬菜園、多種名優果園等云集,其真實地展示了關中地區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勞動生活景象,當中收存和保護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拴馬樁、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傳統風格,又具有時代氣息,讓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能親身感受體驗到關中民風、民情的淳樸厚道。

3 關中民俗風情主題公園的應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錄入與保護,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藝術性與歷史傳承性。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飛速發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漸消失,民俗文化的傳承甚是堪憂,必須采取措施使其健康發展并傳承下去。關中西部地區作為蘊積歷史文化聚集之地,有著優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關中西部民俗旅游業的繁榮興盛。這里民俗旅游業形式多樣,其民俗內容多姿多彩、豐富多樣,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基礎。關中民俗風情公園的主題定位,采用多種設計手法展示和呈現關中民俗主題,緊跟主題形象,對景觀空間進行合理的空間組合和分區布局,積極挖掘多種關中民俗主題公園展現模式。通過不同的展現技法表現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親身體驗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濃郁的風土人情,同時,完成再現民俗主題公園教育和傳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傳播傳統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應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時,民俗主題公園也可以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將整個鄉村民居、鄉村田園綠地、鄉村果木基地等作為民俗主題公園景觀規劃的一部分,或者主題公園與周邊鄉村游相結合,形成一條旅游線路,可以帶動當地鄉村旅游和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由此可見,關中民俗風情主題公園的作用不容小覷,其景觀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公園獨特性的展示和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繼而影響到鄉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景觀設計應立足當地、回歸傳統、回歸自然,為人們營造一種生態、可持續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感召的景觀環境。

參考文獻

民俗文化總結范文第3篇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首先是一種立足于兒童需求的課程資源,它將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融入到兒童生活的環境當中,在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學前教育的結合使其具備了更加積極的意義和內涵。首先,學前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應當是具有選擇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厚的民俗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民俗文化內容并不是完全都適合用在學前教育階段,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必要的篩選,選取一些適合兒童的民俗文化對其進行重點傳授和培養。學前教育的民俗文化還應當具有適應性。即這些民俗文化內容應當符合兒童發展的需求,對于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優化兒童生命質量應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再次,學前教育民俗文化內容應當注重協調性,即各地區、各民族的地方文化應當在學前教育階段給予具體的體現。民俗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同時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又是分布在全國各地,他們應當對自己所在地區的地方民俗有所認知和了解。因此,在學前教育的民俗文化培養中應當注重這一原則的體現。民俗文化課程的核心目的培育全面發展的兒童,民俗文化本身即有較強的育人功能,它能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具體的民俗活動中傳遞給下一代,兒童正處于啟蒙階段,心理成熟和情感培育亟須大量的文化養分滋養,這一階段的民俗文化教育對他們今后的個性成長和文化意識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民俗文化在形態上來看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而學前階段的兒童信息吸收特點也是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民俗文化與學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這也為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發揮創造了天然有利條件。

二、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價值探析

1.民俗文化的互動性有利于促進兒童心理的成熟。

民俗活動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社會娛樂活動是古人調節心理、宣泄情緒、緩解疲勞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民俗活動具有鮮明的娛樂屬性,它滿足了人們的游戲本性。例如民間歌曲、舞蹈、游戲雜耍等民俗類目,它們的產生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人們以這些民俗活動為載體,追求身心愉悅的一種重要嘗試和努力,同時這些民俗活動還具有一個更加鮮明的特征,就是群體性。群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需要成員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既表現在肢體和活動形式上的默契感,同時又更加注重心靈溝通和互動中帶來的交往成就感。因此互動性是民俗活動和民俗文化的根本屬性,這對于兒童的心理成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國民俗文化內涵豐富,積淀深厚,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各民族異彩紛呈的節慶活動都是民族心理和互動特點的體現。例如侗族地區過新年的時候與漢族有所不同,通常族長或者有聲望的長輩會組織一支聲勢浩蕩的舞龍隊,隊員們要腰束紅布,舞著龍燈訪村串巷,而且每到一家門前,戶主都要出來給舞龍人員敬水。舞龍隊休息中或者舞龍完畢之后,老人則會帶著孩子向舞龍隊員要一截紅布,給孩子扎在腰間,因為龍代表吉祥和福氣,這些紅布能夠給孩子祛邪避兇,保佑孩子平安無事。

2.民俗文化活動能夠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維果茨基曾提出兒童文化發展過程中通常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作為旁觀者對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的觀察和學習,二是作為體驗著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和踐行。這一過程的實現就是兒童社會性的成熟過程。其中作為旁觀者的初級階段是兒童社會性形成的基礎所在。民俗文化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包含著既有社會的種種文化意識形態,社會道德規范、時代精神等內容。兒童在觀察和了解這些民俗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自然也接觸到這些規范,例如一些民歌民謠,諺語俗語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道、包容、禮貌等等。兒童在接觸這些民俗文化的活動中首先會對這些社會道德規范形成感性認識。同時長期的感性認知過程必然也會隨著兒童的身心發展進行理性思考階段。民俗文化活動中包含的道德傳統是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珍貴的資源。是兒童在今后行為的借鑒和榜樣,例如尊老愛幼、與同伴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甘于奉獻等等。我國朝鮮族、哈尼族等民俗文化活動中都包含豐富的道德教化內容。朝鮮族兒童在路上遇到老人都要彎腰致意,而且需要等到老人通過之后才能離開。這種孝道文化目前在韓國朝鮮被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來。同時這種民俗文化內容在我國也正在與學前教育相結合,并且已經成為兒童日常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一種社會美德,民俗文化中包含的這些孝道因素同時也是培養兒童作為社會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3.民俗文化有助于學前兒童體驗生活樂趣,感受生命的意義。

民俗文化的積淀是先民在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中積累的智慧成果,其中蘊含著人們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從發生學理論來看,民俗文化發生的最初根源是生存的壓力與生命的永存兩種矛盾不斷斗爭和協調產生的文化現象。民俗文化活動蘊含著濃厚的生命意識,對生命的慰藉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依托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時這種力量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的優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這一源動力的推動下民俗活動的豐富性和審美性才逐漸建立起來,并且這股神秘力量一直支撐著整個民俗文化延綿不絕的流傳至今。因此參與和了解民俗文化活動對于學前兒童更好感受生命的意義具有重要影響。它會逐漸內化為兒童的潛意識,對他們今后更好的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的意義起到明顯的強化作用。古代家庭的添丁之喜,以及產生的各種慶祝活動,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槎Y中對未來生命期盼,為老人祝壽時對生命延長的喜悅和羨慕等民俗文化活動都表現了人們強烈的生命意識。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內容在學前教育階段有所選擇的開展和實施有助于兒童體驗生活的樂趣,感受生命的意義.民俗文化當中蘊含著先民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磨煉而成的強大生命力。這些飽含生命意識的民俗文化對學前兒童的生命意識影響將是無形的。同時我們所接觸到的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最根本的還是藝術的生命力,它們有自身能夠吸引觀眾和參與者的優秀成分,它能夠給參與者帶來歷久彌新的娛樂體驗、審美體驗等等,這些都對學前兒童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深入挖掘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價值的路徑

1.在民俗文化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性和藝術性。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應當與兒童的生活過程緊密結合。因為這一階段的兒童沒有形成獨立的認知,對于課程和生活沒有明確的概念區分,因此教育必須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但是課程與生活的結合不能僅僅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結合,同時還應當更加關注兒童的精神生活。這種結合應當是組織與非組織的結合,有一定的規范但不能強加給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兒童的興奮點和感興趣的項目,對這些項目注入民俗文化內容,從而實現潛移默化的文化感染。藝術性也是民俗文化課程秉承的重要原則,這是就民俗文化本身的性質而言的,同時藝術性與生活性之間也具有天然的聯系,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對兒童來說也是一種知識,具有情感教化的功能。同時這也是民俗文化課程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應當注重保留民俗文化的藝術性。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組織、教具選擇、環境色彩等。

2.營造和諧的民俗游戲氛圍。

游戲氛圍是最能感染兒童情緒的一個重要方面。營造和諧的游戲氛圍是抱枕民俗文化課程價值開發和影響力增強的重要途徑。做到游戲氛圍的和諧性首先教師應積極支持兒童游戲,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游戲環境,提供游戲道具、尊重兒童意向,鼓勵他們大膽嘗試。這些游戲內容可以有意識的向民俗文化活動靠攏。我國民俗文化活動中不乏大量的兒童游戲,例如滾鐵環、捏泥塑、丟沙包等等,這些游戲已經在我國社會流傳上百年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們保留了一個基本功能,那就是滿足了兒童的游戲欲望,能夠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樂趣。因此教師應當根據自身對民俗文化活動的了解選取一些適合兒童操作和玩耍的游戲項目。并且注重在游戲過程中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和諧的游戲氛圍中感悟這些經久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動的魅力。游戲氛圍是決定整個游戲過程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在營造游戲氛圍的過程當中教師尤其應當注重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做游戲是讓學生扮演古代英雄人物的角色,并且將人物的生活環境和游戲當中人物的使命等具體細節規劃詳細。這樣兒童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才能有較強的代入感,也才能更加集中精力的投入到游戲當中來。

3.在兒童生活活動中融入民俗文化課程。

生活活動在兒童的在校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例如用餐、午休、洗漱等等。同時這些生活活動也是兒童接受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他們能夠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了解這些生活活動的基本規范,掌握基本的生活節技能,因此抓住這個重要環節,不失時機的引入民俗文化課程內容,是開發該課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例如民俗文化中關于飲食文化的部分也可謂豐富多彩,因此這些飲食文化就可以在兒童生活活動中的用餐部分相結合,例如兒童在用餐前喜歡用筷子敲擊碗、盤等餐具發出聲音,取悅于耳。但是這些嘈雜的聲音破壞了安靜的用餐環境。而且在古代民俗文化中對于用筷子敲碗這種行為是非常忌諱的,因為只有乞丐在乞討的時候才這樣引起施主的注意,父母不希望孩子像乞丐一樣,因此也就非常忌諱孩子敲碗。用這種民俗文化來規范現代兒童的用餐習慣不僅有利于創造良好的用餐環境,而且還將民俗文化課程潛移默化的轉移過來,其思路非??扇?。

四、總結

民俗文化總結范文第4篇

民俗文化獨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在全國各地大力倡導文化旅游的契機下獲得了蓬勃發展,為增強地區旅游競爭力發展符合時代需求的參與體驗型旅游產品提供了新的動力。近年來以少數民族聚集區尤為突出,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隨著民俗村、民俗鎮的不斷興起,陜西出現了一些知名民俗村,如黨家村的古建筑群、鳳翔六營民俗村的泥塑、袁家村的民俗、富平陶藝村的陶藝、平利龍頭村的鄉村美景。這些民俗村或依托自身文化資源,或發展農耕文化通過民俗民風的實體展示凸顯出具有當地鄉土氣息的獨有文化,吸引了周邊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寶雞作為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加之“青銅器之鄉”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稱,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不勝枚舉,民俗文化更是眾多,但是寶雞雖然農家樂發展很早,卻沒有對民俗進行深入的挖掘,使得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滯后尚未形成知名的民俗村鎮。因此,寶雞應在借鑒周邊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礎上后發制人,兼容并蓄為寶雞創造新的旅游吸引點。

一、寶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概括

寶雞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從靜態的民俗工藝品到動態的社火表演,無不彰顯西府風情,據粗略統計寶雞市有市級以上非遺保護項目78個,如此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為寶雞民俗旅游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寶庫。筆者根據陜西省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將寶雞市的省級4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結成冊見表一。通過此表就可看出寶雞的民俗資源主要集中于隸屬寶雞的關中平原一帶,且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之地,同時寶雞的民俗文化除競技類外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類別,足見其的種類繁多。其中以傳統手工技藝數量最為豐富,而且涉及范圍最廣,動靜皆有是值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

二、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作為當前文化旅游的主打項目不僅具有文化旅游的文化歷史傳承性,而且還將文化旅游中存在的物態化表現力缺失通過民俗中的相關實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由于其獨有的地域特征使得旅游者在參與過程中對當地文化獲得了更好的體驗。因此在寶雞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的契機下,民俗文化首當其沖是旅游開發的重點。

(一)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從寶雞的民俗文化旅游發展來看,最早開發的當屬岐山周公廟民俗村,隨后在寶雞各個縣市得到了響應,但是主要是以單一的“農家樂”形式通過單調的起居飲食習俗來進行旅游活動,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2012年底市區建成了寶雞民俗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并積極申請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通過2013年2月在隴縣成功舉辦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的活動使得寶雞民俗文化家喻戶曉。雖然初具規模,但是依然屬于旅游開發的初期,在深入學習袁家村鄉村旅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5年確定了千陽縣黃里古鎮、眉縣庵嶺古城和鳳縣鳳州古城等16個鄉村旅游建設項目,目前眉縣庵嶺古城和鳳縣鳳州古城已開業運營,通過典型的民居建筑和飲食習俗為游客營造和體驗出具有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

(二)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

從對民俗文化資源的總體開況來看,靜態展示多于動態的生動表演,僅僅是通過民俗工藝品陳列,蠟像泥人的場景再現對民俗風情進行簡單的表現。而對于動態的社火、西府曲子等除了民間特定時間地點的表演外,基本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的體驗場所,更無從說將民俗文化動靜結合的整體呈獻給游人。民俗文化是對當地社會生活、精神態度的高度凝練形成的具有當地民眾特色的涉及日常各個方面的信仰、社會、生活、經濟的民俗。與當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謀而合,即對旅游地的社會生活的參與和體驗,但是要生動再現民俗文化不是簡單的擺幾個場景,放幾件工藝品就能夠完全做到的,對于民俗文化的開發需要一個整體的氛圍,讓民俗文化能夠活起來,不僅僅是對動態的鑼鼓、戲曲,還包括對傳統手工藝的過程的展示和參與。這樣才能將民俗文化的精髓通過體驗和傳承獲得不斷的發展融合。

2、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強

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此因地而異者也。”對于民俗文化正是在寶雞這塊優越特定生態環境下孕育而生的。民俗文化的產生與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關,只有將民俗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目前的發展僅僅停留在對人文環境的展示,缺乏對文化大環境的重視和烘托,這也造成了民俗文化旅游商業化氣息嚴重,產品類型單調,體驗和參與性幾乎沒有的狀況。

3、缺乏相關市場營銷手段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積淀下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民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地域風格鮮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燦爛奪目的瑰寶。其中鳳翔木版年畫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古樸自然的風格、夸張飽滿的造型、強烈鮮艷的色彩聞名全國;鳳翔泥塑以其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大膽夸張的造型在全國泥塑藝術中獨樹一幟;寶雞民間社火以其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和宏大氣勢而久負盛名。它們現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加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秦刺繡、社火臉譜繪制技藝、炎帝陵祭典、西鳳酒釀造技藝等不勝枚舉。但是這些民俗卻由于開發手段和宣傳力度不夠幾乎并不為旅游者所知。

筆者通過對寶雞各縣區旅游網站的查閱發現明確將民俗單獨羅列提出的僅有眉縣和扶風兩縣,但僅對其工藝品做了圖片展示。旅游產品中基本將民俗文化的工藝品做為旅游商品售賣,沒有將其作為旅游相關項目參與產品設計,因此對民俗文化的宣傳根本無從談起,很多具有民間濃郁鄉土氣息,旅游吸引力極強的民俗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推銷。

三、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一)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整合開發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人類長期生活延續下來的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巫術以及婚喪嫁娶等相關活動。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脫離了自然環境下的民俗就失去了其真正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和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自然旅游資源與其千絲萬縷的關系。寶雞的眾多民俗就是依托自然景觀共同形成的,比如信仰民俗,這是人類對自然界現象不能正確認知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精神寄托,這類民俗在西府地區流傳甚廣,滲透于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雖有些已經消亡或發生了變異,但有些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甚至有些地方還產生了新的信仰民俗。社火表演和龍門洞、靈山廟會以及春節、清明、冬至等傳統節日,盛行的敬神祭祖都是民俗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寶雞市重修了炎帝祠、炎帝陵,在每年一度的清明節和農歷七月初七,兩處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民眾祭祀典禮活動。平時,海內外炎黃子孫亦來此尋根祭祖、觀光旅游。此外,在渭濱區的峪泉村、天臺山,鳳翔縣的槐原村和陳倉區的橋鎮白荊山,每年在農歷正月十一、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都要舉行祭祀炎帝及炎帝之母女登活動。祭祀炎帝已成為西府地區的民俗活動。

除傳統的節目外,近年來新設立的有“清明祭祀炎帝典禮”、“炎帝節”、“太白山旅游登山節”、“法門寺國際佛教文化節”等。這些民俗文化旅游不僅為寶雞旅游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同時也為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府文化提供了生動直觀的視覺盛宴。

(二)引入品牌化營銷理念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俗文化旅游火熱發展的同時,品牌化是其在旅游市場激烈競爭的重要手段,唯有建立屬于自身特色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才能增強旅游吸引力。因此寶雞民俗文化旅游要重點開發,推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村,民俗鎮,并且利用智慧旅游和互聯網+的助力創新營銷方式將其展示給游客。

金臺區的古陳倉印象,鳳翔縣的六營民俗文化村,岐山縣的食為天公社,太白縣的黃柏塬生態休閑古鎮,鳳縣的鳳州古城等16個鄉村旅游計劃項目無不各具特色,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建設的后期重點在于對其的營銷。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發達,進行網絡營銷、病毒營銷等手段讓眾多游客了解寶雞民俗,產生對寶雞民俗的參與和體驗需求,從而吸引其前來。同時加強智慧景區建設,讓游人能夠實時通過移動終端設備與景區互動交流,達到高效高質服務的效果。

(三)合理規劃發展特色衛星城鎮

由于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不可移動和模仿性,因此在百里不同俗的寶雞地區,有重點、有計劃、有特色的開發民俗村鎮形成以圍繞寶雞市區為核心的民俗文化特色衛星城鎮,進而帶動寶雞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建立衛星城鎮并不是簡單的選擇寶雞周邊的鄉鎮,而是在全面的城鄉規劃中,通過調研尋找具有典型民俗文化資源,交通及基礎設施利于發展旅游業的村鎮。唯有此才能在既便于外地游客前往,又具有強烈旅游吸引力的前提下達到鄉村旅游的深度開發,為地方經濟提供新的起飛點。

(四)形成政府保護引導,企業經營,本地居民參與共贏發展模式

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稀缺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項目的手工工藝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運行,后工業時代的碾壓正面臨消亡的局面。如何保護和傳承將是擺在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為這些民間文化找到了維系的紐帶,也通過旅游的方式為現代人展示了古老民間智慧的精髓,從精神層面給世人以新的推動力。

民俗文化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金華民俗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可行性

文化的傳播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必須依靠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推動。文章結合金華市委提出的“走在前列,共建金華”的目標要求和戰略部署,深刻探討金華如何在將民俗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方面走在浙江省前列,從理論上與實踐上論證金華民俗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可行性,以構建具有金華特色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

一、金華民俗文化以及金華地區對外漢語教學現狀介紹

(一)金華民俗文化

《禮記》記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庇纱丝芍?,不同地域有著各自獨具特色的民俗,并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民俗是人類群體中形成的一種不成文的文化心理和行為規范,是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是人們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民俗工藝文化、民俗飲食文化、民俗建筑文化、民俗節慶文化、民俗戲曲文化等。金華地處浙江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如民俗工藝文化有威名遠播的東陽木雕、浦江剪紙;民俗飲食文化有金華火腿、金華酥餅、義烏紅糖等;民俗建筑文化有蘭溪諸葛八卦村、東陽盧宅等;民俗戲曲文化有金華婺劇、浦江亂彈……繼承和弘揚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軟環境。

(二)金華地區對外漢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主要是圍繞著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的語言教學,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形成了百家齊放、百舸爭流的景象。但是,對如何將文化教學尤其是民俗文化教學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對外漢語教學為例。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自2007年招生以來,留學生招生人數多年來穩居省內同類高校第一。在學校的日常語言教學中,主要開設精讀、聽力、口語、讀寫等課程,而較少涉及文化教學尤其是當地民俗文化教學,即便涉及也多以課外活動的形式開展,面較窄,僅能面向部分學生。因此,文化教學融入課堂教學仍有待重視與提高。此外,該校對外漢語教材長期使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發展漢語》系列,缺乏文化教材尤其是民俗文化教材讀本。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金華民俗文化教育的原因與意義

(一)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導入,對外漢語教學也離不開文化的教學,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推動發展。語言的學習與使用總是與社會風俗、宗教、歷史、人文等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人們在使用某種語言進行交際時,無形中總會透露出語言背后所蘊含的相應的社會文化因素。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唯有把學到的語言知識結合所學語言蘊含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并且轉化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才可以更快更好地學習、理解并運用所學語言。著名語言學家羅立言(JohnA.Rassias)談到語言教學時曾說過:“你不是在教語言,而是教這種語言的文化?!睂τ趤淼街袊膰H友人,無論來華時間長短,在他們學習漢語的同時,無形中都會接觸到很多含有當地文化元素的風土人情、節日慶典、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文學藝術、歌曲電影、禮儀服飾、茶藝烹飪等。語言同文化的結合,讓學習者切身體驗,可以促使他們對漢語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漢語學習動機也因此增強。學習漢語不單單是為了獲得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為了與中國人交流來往,并最終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習俗中。語言教學同民俗文化教學密不可分、相影隨行。

(二)金華民俗文化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金華地處浙中地帶,其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無論是衣食住行、節慶文化、買賣交易等傳統民俗事項,還是深層次的民俗文化心理,都對整個浙江的民間傳統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作為從事文化交流與傳播工作的對外漢語教師,應當立足于金華民俗文化資源,促使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能夠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1.獨具特色的飲食民俗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飲食,金華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孕育出了金華地區獨特的飲食民俗文化。金華火腿是浙江傳統名產之一,火腿具有俏麗的外形、獨特的芳香、悅人的風味,色香味形俱全,是我國腌臘肉制品中的精華。勤勞智慧的金華人不僅火腿加工工藝技術精湛,而且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所以造就了具有獨特風味的金華火腿。義烏素有“紅糖之鄉”的美名,其紅糖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雞毛換糖”最早形成于這里,義烏小商品的發展淵源也可追溯到紅糖。金華火腿、義烏紅糖都是生于鄉土親于鄉土的,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著傳統習俗的力量。2.富麗別致的民間藝術金華戲曲以婺劇為代表,婺劇起源于農村,具有取材范圍廣泛、表演形式生動、注重手頭功夫等特點,不但表現了浙中人民獨特的藝術追求和審美情趣,更蘊含了濃郁的婺州文化,是婺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金華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歷史中,民間技藝文化也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如木雕、剪紙等經過歷代傳承、師徒相授,在民間發揚光大,成為一張張金華的名片。金華民間技藝以東陽木雕最具盛名,它歷史悠久、種類豐富、雕飾精美、技藝精湛,蘊含了我們金華人民的智慧,融匯了當地特有的氣質和文化素養。當然,金華民俗文化遠不止這兩個方面,金華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節慶文化等,經過長期積淀,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置身于這樣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更可以激發漢語學習者的興趣。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育事業,不但可以有效地向外籍人士推廣漢語,繼而傳播經典文化,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我國和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三、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金華民俗文化教育

(一)師資培養方面,對外漢語教師應樹立本土民俗文化理念

文化的對外傳播,對外漢語教師是關鍵。金華民俗文化資源豐厚,身處這種文化環境下的對外漢語教師應當重視本地區民俗文化教學。然而,在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民俗文化并未得到相應的傳播,究其原因,首先是多數對外漢語教師并非金華本地人,對金華民俗文化了解不夠且對民俗文化敏感度不高,其次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教學,而忽視了語言教學與民俗文化教學的融合。為此,相關高?;驒C構應對對外漢語教師進行適當的民俗文化培訓,促使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對外漢語教師對本地民俗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此外對外漢語教師自身也應樹立起語言教學與民俗文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將漢語語言教學放置在當地民俗文化的背景環境之下,引導留學生親自體驗當地民俗文化,從而激發他們語言表達的興趣。

(二)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社會實踐,融入本地風俗

對外漢語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在教育過程中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使教學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學習動機。除了進行常規語言教學外,適時開設一定的文化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播應當采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即對外漢語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不能為傳播而傳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除了在課堂上補充拓展文化知識,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漢語學習者更可以直觀體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樣也更加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并使其融入當地生活。

(三)可編寫適宜本地對外漢語教學的民俗文化讀本

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關于語言教學的教材很多,但文化教材尤其是民俗文化教材則顯得稀缺,目前市面上專門為留學生編寫的民俗文化教材有舒燕的《中國民俗》、祝健的《中國的節日與民俗》、王衍軍的《中國民俗文化》。對于金華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成果也較少,高燕(2016)在專著《金華民俗文化讀本》中,從傳統工藝、節慶、戲曲、建筑、飲食等五個方面較為全面地介紹了金華的民俗文化。為繼承弘揚金華民俗傳統文化,為振興金華文化產業,對于對外漢語教學者而言,我認為,可以專門為漢語學習者編寫金華民俗文化讀本,將金華民俗文化最經典的代表匯編成冊,并結合金華漢語學習者的國際特點,出版漢語、英語、阿拉伯語、韓語等多種語言譯本,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要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推動我們的民俗文化走出國門、傳播普及。相關機構及學校要支持鼓勵開設更多中華文化課程尤其是民俗文化課程,舉辦更多社區推廣活動,要面向漢語學習者大力開展相關民俗文化的教學和推廣。此外更要加強對外漢語師資的培養、培訓和派出力度,研發、翻譯、出版更多語種的教學資源,充分調動政府、學校、組織、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做好金華民俗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這項工作,為振興浙中文化產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柯玲.對外漢語教學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4).

[2]史笑非.山西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高燕.金華民俗文化讀本[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耿马| 临夏市| 岳普湖县| 简阳市| 德清县| 天津市| 北川| 永寿县| 康保县| 梁山县| 汤原县| 海丰县| 仲巴县| 鹰潭市| 廉江市| 措勤县| 九龙县| 会宁县| 浦北县| 晋宁县| 前郭尔| 永年县| 营口市| 桦南县| 彩票| 乌拉特中旗| 凤凰县| 大荔县| 丹寨县| 曲水县| 普安县| 青川县| 凭祥市| 卢湾区| 邳州市| 呼玛县| 新民市| 安平县| 镇宁|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