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教學設計 主線選擇 學生探究 知識建構 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一節好課離不開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教學中的“四基”: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基本態度、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既要重教,更要重學;既要尊重教材,準確理解核心概念,還要主動開發課外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既要設計學生的探究活動,也要指導學生自主構建。下面結合筆者自己聽課、評課及教學實踐的案例,談談教學設計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1 教學設計中的主線選擇
任何教與學過程中,都應有一條清晰的思路,即教師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教師的“教路”如果能尊重知識的邏輯結構,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就能在教學過程中轉變為學生的“學路”,達成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目的。如何選擇教學主線呢?筆者認為這條主線應是圍繞核心概念展開的。從概念的本質教學入手,擴展到其外延,以及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邏輯關系。這樣的教學才不會偏離高中生物教學的根本要求。
案例1:在“人類遺傳病”的教學中,圍繞“遺傳病”這一核心概念,可以沿著“遺傳病的概念遺傳病的類型及遺傳特點遺傳病的危害性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遺傳病的治療”這一線索進行教學。鑒于學生已有的遺傳規律的學習基礎,“遺傳病的類型及遺傳特點”的教學可以由學生自主歸納交流完成;“遺傳病的危害性、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遺傳病的治療”的教學可以由教師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如教師可出示“母親年齡與生育后代先天愚型發病風險曲線”,讓學生討論、分析曲線,自己發現適齡生育的道理。再如,教師介紹世界上第一例成功利用基因治療的方法,治療SCID(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癥)患者的資料,引導學生討論基因治療的原理。
核心概念“遺傳病”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中要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教什么”的問題,教師要完整而準確地理解概念內容?!斑z傳病”這一概念要從2個層面進行理解。(1) 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這是最低層次上的認識。(2) 遺傳病的發生需要一定的遺傳基礎,也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傳于后代的,生殖細胞或受精卵的遺傳物質發生突變或畸變是形成遺傳病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怎么教”的問題,概念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教師提供豐富的事實,指導學生參與討論——在豐富的事實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抽象、概括,并準確表述——分析概念要點,進行概念的應用與推廣。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完成蘇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邊學邊做”欄目中21三體患者的核型分析,讓學生親身體驗患者患病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減數分裂的相關知識,分析討論得出結論:異常的減數分裂導致或卵細胞中21號染色體多出一條,正常受精后,受精卵內有3條21號染色體。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提供色盲基因發現的故事,分析色盲男孩后代的患病情況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比較準確地概括遺傳病的概念,即由于生殖細胞或受精卵里的遺傳物質在結構或功能上發生了改變,從而使發育成的個體患疾病,這類疾病都稱為遺傳病。緊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對“腫瘤是不是遺傳病”進行判斷,并與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進行辨析。
2 教學設計中的學生探究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有效的探究活動不應游離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應是學生可參與的,有利于學生建構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
案例2:在“進化”一節中,基因頻率的變化是本節的難點,非常抽象。課標中提出了“用數學方法討論基因頻率的變化”的活動建議。教師可以創設2個計算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幫助學生學習認識遺傳平衡定律,理解自然選擇是如何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
活動一放在基因庫、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等概念的學習后,教師給出一個種群AA、Aa、aa3種基因型的頻率,假設該種群連續3代進行隨機,讓學生計算并填表(表1)。
通過計算,學生發現親代的基因頻率分別為A=0.6、a=0.4,且在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中均保持不變。基因頻率為什么能穩定不變呢?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種群基因頻率穩定不變必須滿足5個條件,即遺傳定律。顯然,在自然條件下,這5個條件不可能同時滿足,因此,基因頻率一定會發生變化。
怎樣變化的呢?教師緊接著,給出第二個計算情境。植物中常見的白化苗是由于缺乏葉綠素,不能成活,無法留下后代。假定有一株小麥苗表現正常且攜帶白化基因,該株小麥自花受粉結出第1代種子,第1代種子種植后自花受粉獲得第2代種子,依此獲得第3代,教師指導學生計算并填表(表2)。
通過計算,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在世代傳遞過程中,發生一次自然選擇,白化基因的頻率由1/2降到1/3,依次會降為1/4、1/5,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選擇定向改變基因頻率,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
3 教學設計中的知識建構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已被教師們廣為接受。那么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呢?朱正威教授認為就是在關鍵之處、深入之處,教師“鋪路”,學生“建橋”,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在實際教學中,資料分析、圖解設計、甚至綜合練習都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案例3:在“免疫調節”教學中,針對“神經—體液—免疫的調節機制”這一要點的教學,教師提供了一系列資料,要求學生在自學資料后,設計圖解說明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與免疫調節的關系,并回答問題。
資料一:實驗發現,垂體切除導致免疫細胞增殖抑制,淋巴器官萎縮和幾乎所有免疫功能的退化;而注射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則能逆轉這些效應。研究表明B淋巴細胞膜表面有甲狀腺激素的受體蛋白,甲狀腺激素還可以促使T淋巴細胞分泌細胞因子,而細胞因子反過來又控制甲狀腺激素對免疫的調節。
資料二:電鏡和光鏡下觀察到脾臟內神經末梢與淋巴細胞間有突觸結構,神經末梢釋放神經遞質與淋巴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控制著機體的免疫。而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等,在調節免疫系統自身功能的同時,也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資料三:在治療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中,通常注射糖皮質激素以抑制免疫功能;在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可以注射IL-1、IL-2、IL-6等免疫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
問題1:病原體侵入機體后,會影響內環境的穩態嗎?人體能夠通過反射或激素來殺滅病菌或病毒嗎?
問題2:為什么焦慮、緊張等心理因素,過冷、過熱、創傷、疼痛等刺激都可抑制免疫功能?(圖1)
4 教學設計中的資源利用
一節生動的課一定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撐。教師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各類資源外,教師還需要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學習水平,開發利用課外資源。在資源的利用上,要兼顧資源的時代性、歷史性、生活性和科學性。
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主要角色,按照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和控制教學過程,便于學生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哈薩克醫藥學專業少數民族學生來說,由于語言的差異,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培養略顯得不足。傳統教學法,它是以知識單向灌輸為主,重理論,輕能力,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哈薩克醫藥學專業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漢語水平有限,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免疫學不同于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這些形態學科,后者可通過讓學生觀察大體標本對理論知識加深理解,而免疫學缺乏直觀性,內容分散。免疫學比較抽象、枯燥、學習困難,使學生感到乏味,難教難學,不易掌握,而這些不足均可通過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引入得到較好的解決。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免疫理論教學中,“ADCC效應和調理吞噬作用”的講解,通常是在黑板上以箭頭圖標來敘述,學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抽象,不易理解。利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逐步地講解抗體是如何通過Fab段結合抗原后,再通過Fc段與不同細胞上相應的受體結合,從而發揮ADCC效應和調理吞噬作用,若能配合FLas效果則會更形象的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抽象的分子直觀化。又如在講解“補體經典途徑的激活途徑”過程中,多媒體動畫可清晰的顯示補體從C1(C1q)到形成C3轉化酶和C5轉化酶,最后形成膜攻擊復合物(MAC)的過程。多媒體這些手段應用使直觀教學更加形式多樣,生動具體直接,感染力強,容易加深少數民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同時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并且節約了板書時間,緩解了課時少,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識傳遞速度。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存在一些弊端,授課過于依賴電腦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師水平的提高,而學生死死地盯著屏幕,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信息顧此失彼。由此可見,為提高不同專業教學質量,必須兩種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組合,揚長避短,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多媒體技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輔助手段與形式,只有教學內容才是教學核心。因此,應根據教學內容來決定要不要使用多媒體教學,用應該明確用在什么地方,要達到什么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多媒體手段才能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一致,并非所有課程內容的教學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它的使用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比如講免疫學概述、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統,這部分主要內容為文字性內容,仍以傳統教學為主,適當插入有關圖片、視頻就可表達清楚了。再如免疫應答,是免疫學的核心內容,而免疫應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的處理及提呈,是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但每當講到抗原提呈細胞對內源性抗原與外源性抗原的處理和提呈機制時,學生理解起來都覺得難度大,通過多媒體技術中的動畫演示,一步一步展示此過程,就使復雜的問題容易理解了。
2.2文字內容宜少不宜多: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應有效結合,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最終途徑。因此,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有所取舍,只要把一些不便板書的內容制作進去,而對一些關鍵問題、闡述說明、師生互動等留給教師,通過板書、講授等方式去發揮。教師應靈活運用兩種教學方法,使各自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免疫學知識性強、理論抽象,各章節即相對獨立又相互緊密聯系。利用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形象生動的畫面,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切不可滿屏文字,特別是哈薩克醫藥學專業的少數民族學生,易造成其思維跟不上,整節課都在忙于記筆記,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課堂內容。如在講抗感染免疫時,通過視頻技術,不僅能看到人體非特異性免疫由屏障結構、吞噬細胞、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真實情況,這樣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的直觀理解,教師再去講授,學生就不難理解了。
2.3合理使用多媒體手段: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以各種媒體信息作用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一定要根據授課內容和對象來確定,有些內容可以是多媒體課件,也可以選擇錄像等手段,還可以使二者結合起來使用。醫學免疫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很強的基礎醫學學科,具有深奧,邏輯性強,名詞概念繁多,用語較為抽象,與臨床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學生初次接觸免疫學知識時,對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往往難于理解,特別是哈薩克醫藥學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因而易產生畏懼心理和厭學情緒,最終影響教學質量。采用power-point制作與應用多媒體課件,能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對于實施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也應牢記以教學為目標,要傳遞的是知識,而不是展現計算機的魅力。因此,不要把多媒體課件做得過于復雜,沒必要的圖片、文字、動畫效果、不必要的聲音使用等。否則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興趣;情境;多媒體;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314-01
求知欲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沒有主動學習的欲望,僅靠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不能得到長遠的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1.巧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所謂情景,不僅是指學習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完整、真實、具體的問題背景和心理困境,而且也指學生所獲得學習結果的具體形態和氣氛,例如問題的解答、對解答的形象解釋等。良好的學習情景使學生直接融入學習的活動中,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氣氛、體驗學習情趣、產生愉快的情緒、激發和維持學習的興趣、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強化學習的結果、促進師生的互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引入新課時,要注重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新課題的學習。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并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么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充分應用現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學影片,直觀生動,多彩的畫面吸引學生,興趣濃厚。例如,講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讓學生觀看影片,對學生分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個問題時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直觀的影片也使學生對整個克隆過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講到"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及其原因"時,一組組現實的畫面,把各種生物惡劣的生存環境一一展現出來,比課本單調的文字更能增加學生的印象。我在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像片,如基因、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
3.合理運用實驗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操作可以說是生物教學的一大法寶,這種教學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驗的演示無論是什么水平的學生都會給以積極主動的關注。因為它可以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好動的渴望。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通過演示實驗或讓學生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演示實驗是初中生物實驗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現象鮮明、直觀、簡潔明了等特點,它是課文文字敘述的一個重要輔助部分。例如:在講述莖的輸導作用時,就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易行的演示實驗:取兩枝生長健壯的植物枝條,把它們插入盛有紅色墨水的錐形瓶中放到陽光下照射2-3小時后取下,可以看到葉脈變紅了,說明莖(此處指的是枝條)具有輸導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的作用。如果用小刀把枝條縱向剖開,就可以看到枝條中只有樹皮與髓之間的木質部變紅了。由此可以證實紅墨水是通過木質部向上運輸的。接著再引導學生來分析木質部的結構特點:木質部中主要由死細胞構成的木纖維和由死細胞構成的導管兩部分構成,并且木纖維部分上、下不相通(沒有輸導功能),只有導管是上下相通的管道。至此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輸導水分與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來完成的。這樣既可以為前面所講的導管具有輸導水分與無機鹽的作用得以驗證,也可以為后面學生對"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鋪墊。可以想象出來如果我們在講解"莖的輸導作用"一節不設置這么一個演示實驗,單靠老師一張嘴,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是很難能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莖的輸導作用??梢?,巧妙地設計一個演示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的理解、掃除記憶障礙,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4.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教學結合學生生活意味著教學內容廣泛聯系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完整的生活,注重與其它學科知識間的聯系。在學生的生活當中存在著大量與生物有關的索材,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根據學生情況,收集篩選素材,不斷充實教學內容。通過生產、生活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啟發學生關注生活,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講到"人體的免疫防線"時,我說:"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通過疫苗來導入特異性免疫,把知識與生活實例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沒有生疏感。
5.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習興趣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言一行。一名教師能讓學生長時間喜歡是不容易的,這需要教師不但要具有很好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很好的道德修養,很好的親和力,以及一顆理解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心。
關鍵詞:中醫院校;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0)0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Refor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Ha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new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fe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eri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 of TCM;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reform
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醫學教育的精髓, 也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 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切實步驟,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長期以來,學院實驗中心堅持以學生為根本、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素質、鼓勵創新、強化實踐、協調發展的實驗教學理念。
根據高等中醫藥院校整體的課程體系改革及機能與形態實驗課教學的點,在借鑒國內其他醫學院校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從實驗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創新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構建醫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新模式。根據學校關于實驗教學的發展規劃,結合中醫專業基礎醫學學科的特點,統籌安排機能、形態實驗課內容,形成了實驗課程模塊化、實驗內容系列化、實驗項目層次化、實驗考核多樣化、教學方法科學化的新型實驗教學體系。
1積極開展機能 形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創新
1.1 實驗課程模塊化 傳統醫學實驗課中普遍存在著低水平驗證內容過多重復的弊端,打破學科界線,消除重復性實驗,對相同或相近的實驗內容進行合并對相互銜接的實驗內容進行融合,設立若干實驗課程模塊,機能學實驗課程模塊(生理學實驗、病理生理學實驗、藥理學實驗)形態學實驗課程模塊(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人體寄生蟲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病理學實驗、醫學免疫學實驗、醫學微生物學實驗)。
整合河南中醫學院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現在開設的經典實驗,刪除其中簡單重復的驗證性實驗;按人體系統多學科融合實驗,即將3個學科的實驗內容有機結合,形成集機體各功能系統生理學特征與調節、病理生理學變化指標檢測、藥物干預為一體的整體化綜合實驗;并根據實驗課特點,大部分專業開設了實驗基本技能操作課程機能科學基本實驗技術:如實驗動物基本操作技術、整體動物和離體器官生物電、壓力和張力信號采集處理及分析,藥物代謝動力參數分析等。形態學基本實驗技術:如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操作技術、組織、細胞、染色體標本制作、組織切片制作和常用染色技術。
1.2實驗項目層次化 重點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建設力度。在實驗課程模塊中分別設立了基本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研究創新型實驗3個層次的實驗項目。機能科學實驗課程模塊必修的實驗項目包括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制備、神經干動作電位和骨骼肌收縮特性、心輸出量的影響因素與心肌特性分析、缺氧家兔酸堿平衡紊亂、高鉀血癥、藥物不同給藥劑量給藥途徑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氯丙嗪中樞抑制效應的觀察、心血管活動的神經體液調節及減壓神經放電、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模型復制及抗休克藥物作用的觀察等一系列不同層次的實驗項目。形態學實驗課程模塊必修的實驗項目包括血液和血細胞發生、顯微鏡油鏡使用、細菌的基本結構、特殊結構細菌生長現象、特殊培養現象抗生素體外抑菌實驗葡萄球菌、病原性腸道桿菌的分離鑒定結核桿菌染色,結核桿菌形態及培養物觀察革蘭染色,口腔中細菌的檢查、免疫標記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
在保證實驗教學課時、增加設備投資、提高實驗開出率、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融合,分別設立基本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重點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建設力度,基本型實驗以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熟悉基本實驗方法、驗證基礎理論知識為根本;綜合設計型實驗以掌握實驗綜合知識、培養實驗設計思維、提高實驗操作能力為重點;研究創新型實驗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研究能力、提高綜合整體素質為目標。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出實現了多知識點的融合, 對培養學生基本的科研素質、創新思維方式, 提高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極大調動了廣大教師和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有利于醫學生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從知識型向能力型和素質型轉變,從模仿型向創新型轉變。
2 注重實踐教學方法創新
2.1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注意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采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在此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把培養創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2]。教師講授網絡與醫學文獻分析技術及實驗設計的方法,學生查閱資料,綜合運用中西醫多學科知識完成實驗設計方案。
例如氯丙嗪對體溫調節影響的實驗設計,首先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了解氯丙嗪對體溫調節的影響及特點,教師指導實驗設計的三大要素受試對象、處理因素、實驗效應,其中處理因素人為干預的因素及非處理因素包括飲食、鍛煉、情緒等。實驗效應指標的選擇應遵循的原則;實驗設計的三大原則:對照原則、自身對照、組間對照包括空白對照、陰性對照、陽性對照;隨機原則;重復原則。學生查閱資料提交設計報告論證、篩選實驗實施,實驗動物的選取實驗藥品及器材的選用實驗方法的設計確定給藥的劑量0.1mL/10g,小白鼠的捉拿、稱重編號測定肛溫,學生完成實驗。這樣根據實驗內容、實驗性質、實驗層次,科學地采用自主式、合作式、互動式和研究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多的獲得實驗操作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培養以及實驗設計思維的鍛煉和綜合整體素質的提高。
2.2教育技術與系統方法有機結合 教學方法科學化
盛群力[3]五星教學模式指出,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和融會貫通一些教學設計中嘗試
應用中設計了矯正型反饋環節,能夠起到示證新知的效果,除了示證新知之外, 嘗試應用也至關重要。如果說示證新知的關鍵是“緊扣目標施教”,嘗試應用的關鍵則是“緊扣目標操練”,到了評估階段,能夠做到“ 緊扣目標檢測”。
近年來教育技術界包括遠程、在線、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等沒有充分重視“教學”要素、錯將傳遞信息當教學的缺陷而提出的,僅有媒體技術上漂亮的包裝而不符合教學原理, 是不可能達到預期學習效果的。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 系統方法并沒有過時。如果說有什么不足, 并不是系統方法本身出了問題, 而是在具體實施時出現了偏差。特別是人們對什么是“ 教學”與什么是“ 信息”存在著極大的誤解, 錯將信息當教學。因特網當然是交流信息的好地方, 但信息決不等于是知識, 傳遞信息也不等于教學。教學中組織信息、練習與反饋、提供學習指導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動, 信息本身不具備這些要素。
在上細菌形態結構觀察的實驗課時,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提供給學生大量的信息,使學生從感官上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細菌的特殊結構芽孢、夾膜、鞭毛、菌毛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讓學生討論革蘭染色臨床意義,指導臨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用于細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結合理論課內容提問學生革蘭染色的原理:革蘭氏陽性菌等電點低,帶負電荷多,與帶正電荷的結晶紫結合牢固,細胞壁結構肽聚糖層數可達50層等特點,最后染色結果是蘭紫色;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結構較疏松,肽聚糖層數1~2層的特點,由于95%酒精的脫色,最后復染為紅色。示范細菌涂片具體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同時注意強調操作中要領及關鍵的環節,例如細菌涂片的應均勻厚薄適中,染色注意時間及沖洗的方法。最后學生親自操作完成實驗,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會及時的糾正,存在共同的問題集體答疑,通過觀察自己所做細菌涂片畫出細菌形態,通過多媒體學生掌握細菌特殊結構。最后通過學生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評估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
因此,多媒體本身僅僅是表征內容的一種手段, 單靠多媒體不能決定教學的效果。如果多媒體同教學是相配的, 那么可以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 否則就可能起到干擾的作用。
2.3 實驗考核方法多樣化實驗考核實行基本實驗操作與實驗理論考試為主體,項目實驗報告與課后實驗作業為輔助的綜合實驗考核制度?;緦嶒灢僮髋c實驗理論考試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40%,課堂實驗報告與課后實驗作業分別占總成績的10%。基本實驗操作:主考教師從實驗項目中隨機選出一定數量的題目,學生從中抽取一個題目,選用適合的實驗設備,運用規范的實驗技術,進行實驗操作,教師根據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給出相應的分數;實驗理論考試:主考教師根據實驗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由學生進行書面作答,教師依據答案給出相應的分數;項目實驗報告:每個實驗完成之后,均要求學生撰寫項目實驗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基本實驗步驟、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結果及討論等;課后實驗作業:每次實驗課后,任課教師均布置課后作業,主要內容涉及對本次實驗的掌握情況、下次實驗的預習情況以及對實驗目的、過程、意義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等。
顯微攝影技術拍攝大體和組織學圖片,Photoshop軟件處理、編輯圖片,建立圖文并茂的形態實驗試題庫及網絡考試系統,將網絡考試的新方法引入實驗課程的考核體系之中,改變以往傳統實驗考試的煩瑣和容易作弊等不足之處,更為客觀、真實反映學生的專業實驗技術和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實驗課程的評價更加規范、合理,可操作性強。
總之,實驗教學是培養醫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科學的思維方法及嚴謹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對醫學機能、形態實驗課程體系改革嘗試還在逐步的探索階段,取得的成績與需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確,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 安連鎖, 米增強,王秀梅.完善實踐教學提升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5(6):12-14.
美國學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報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評價”概念,他認為“教育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大綱實現教育目標程度的過程”。1963年,美國心理測量專家克龍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評價”思想,認為評價的重點應放在教育過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過程結束之后,評價不只是決定優劣,同時也是為了搜集和反饋信息,從而改進教學工作。1966年,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提出以決策為中心的CIPP評價模式(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使教育評價深入教育活動的全過程,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評價對象的全貌。1967年,美國著名評價學家斯克里芬在《評價方法論》中,首次明確提出將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思想。所謂“形成性評價(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為改進課程教學及其方案活動而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思想講究信息的及時反饋以便給教學設計人員提供必要的信息,認為“評價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所謂“總結性評價(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選擇決策而在活動結束后對其最終結果進行的評價,講究結論的全面性,以便給決策人員提供某種依據。1984年,美國評價專家庫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評價》,認為評價結果并不依賴于其客觀實際情況相同程度如何,而取決于所有參與評價者的意見一致性程度如何,評價應更加關注過程,關注非預期效應。1986年,泰勒在《教育評價概念的變化》中,又提出“教育評價是檢驗教育思想和計劃的過程”。
二、藥學專業教學評價的現狀與問題
成功的教學需要一系列與決策相互關聯的評價,并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教學評價的實踐可分為兩個方面:教學過程的評價和教學成果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學習單元結束時進行,目的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彌補不足,從而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總結性評價是在一門課程結束或者某個學習階段結束時進行,主要目的是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確定不同學生各自所達到的水準和彼此間的相對地位,并確定總體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況。長期以來,我國高等藥學教育一直都是一種應試教育,忽視形成性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教師為了考而教,學生為了考而學,進而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這種評價體系考查的是人腦儲備知識的能力,而不是人腦運用知識的能力,阻礙了高素質、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評價方式單調
目前高校藥學教學評價形式基本上仍然以“總結性評價———考試”為主,存在幾多幾少現象:一是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二是筆試方式多,口試答辯方式少;三是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結論多,數次考試綜合考評少。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雖然操作簡單,便于管理,但知識覆蓋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2.忽視教學過程評價
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包含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之中,既包括對教師教學滿意度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雖然近年來增加了“生評教”環節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滿意度,并納入教師年終的教學業績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學生常憑自己對任課教師的好惡隨意評分,結果造成教師不敢管、不愿管學生,甚至對學生管理出現放羊現象。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除了實驗課程和實踐環節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時成績來體現,而平時成績的評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師印象來決定,缺乏真正的課堂互動環節設計和相應的評價標準。
3.忽視知識運用能力評價
現行考試檢測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書本(教材)知識或講課內容本身,過分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測試,強調共性知識和記憶能力的考核,忽視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尤其是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核,這種以測量學生“知識接受度”為主要內容的考試,不但沒有起到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和激勵學生主動研習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學生消極應付考試和瞬時遺忘的進程。
4.忽視評價信息分析
學校教學管理者和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命題、施考、監考、成績評定等前序環節,忽視考核結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饋的后續環節。過分地擴大了課程考試的評價功能,淡化了導向、反饋和激勵功能,不注重通過考試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效果。導致管理者和教師無法知道現行評價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進方向,學生也無法通過考試來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改進學習上的不足。
三、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改革總是從問題開始,這是教育評價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事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內在機制??v觀教育評價的發展歷史,清晰地印刻著它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改革應試教育原有的“一考定成敗”的總結性單一評價模式,構建兼顧過程和結果評價的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考核,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小測驗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調整和改進教學計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對實現高素質創新型藥學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藥學專業課程分類評價體系
按照全國藥學本科專業認證方案要求,將藥學課程分為純理論課程、理論-實驗課程、實踐類課程三大類,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分別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
(1)純理論課程:即只有課堂理論教學,而沒有實驗教學環節的課程。比如,臨床醫學概論、藥事管理學、藥學概論、中醫藥學概論、藥物經濟學等。這類課程評價指標包含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和討論、平時作業、小論文或平時測驗、期末考試等組成部分,突出課堂討論環節和平時作業的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為50%以上,其余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決定。課堂討論或小論文的題目和次數、作業或平時測驗的次數和時間,必須在教學日歷中明確規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監管。
(2)理論-實驗課程:即理論和實驗教學兼而有之的課程。比如,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生藥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儀器分析、生物技術制藥和醫藥數理統計方法(上機)等。這類課程評價指標包含課堂考勤、提問和討論、平時作業、實驗操作、平時測驗、期末考試等組成部分,突出課堂討論和實驗操作環節的考核,其中理論測試與實踐考核的比例與理論課時數與實踐課時數的比例相當。任課教師可根據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群體實際情況的不同在指導性意見允許范圍內決定總評成績各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討論、平時作業或測驗的次數和時間,以及操作考核的內容和方式,必須在教學日歷中明確規定,所有的考核材料應當存檔備查。
(3)實踐類課程:指完全實驗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比如藥學專業大實驗、藥用植物野外采集實習、藥學生產實習、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設計)等實踐環節課程。這類課程屬于集中實踐環節的性質,由于不同實踐環節的內容和開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異較大,故每類實踐環節都要根據相應的教學大綱設置獨立的、特征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尤其要突出實踐教學過程的評價,注重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弱化教學成果的終結性評價。比如“藥學專業大實驗”應注重操作技能和結果分析能力的評價;“藥用植物野外采集實習”應注重獨立認知和分析能力的評價;“藥學生產實習”應注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臨床見習”應注重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藥事管理能力的評價;“畢業實習(設計)”應注重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文獻檢索以及論文撰寫等綜合能力的系統評價。
2.形成性評價的實施與信息反饋
要想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模式,關鍵是要更新觀念,形成統一的切合目前實際的正確的教學評價理念,認識傳統的總結性評價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藥學生的認知發展,“存在著以記憶為主的專業知識積累、記憶與理解并重的專業思維發展,進而以聯想為主的綜合應用能力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根據這一特點,藥學教育不同進程,其相應考核評價體系也應有所不同,基礎課程考核應加強學生自學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培養訓練的引導;專業課程階段考核應體現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因此,在不同階段課程評價體系相應指標應有所側重,著重考核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創新的能力,避免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要實施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必須更新觀念統一思想,首先應通過校內外調查研究、開展教學評價改革大討論、召開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等形式,組織廣大師生深入分析、探討,確立課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實施意見。根據建立的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實施總體方案,任課教師與教研組可結合課程及學生群體的實際需要來確定具體課程評價指標,在課程開課初將評價方案告知學生,明確評分標準,在評價過程中要及時、如實記錄以作評價依據隨時備查。任課教師在某一單項評價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總結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及時向學生反饋,這不僅可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此外,“生評教”作為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應納入評價體系,但在設計內容上應具體化,操作上應實名制,強調學生評價的責任性和客觀性,以確保評價內容的有效性。
3.網絡互動教學的形成性評價
隨著高校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傳統的教學時空被打破,尤其是內部局域網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逐漸轉向以多媒體網絡為主體、以自主的個性化學習和互動式的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成為大勢所趨。目前高校的大量課程包括精品課程、重點課程,甚至一些普通的選修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都建立了網絡互動教學平臺,大部分課程建立了常規課堂教學與網絡互動教學平臺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獲得的信息有很大局限性,通過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實現教學過程的在線實時評價,不受時空限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改進教學設計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教學互動平臺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互平臺,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資源的管理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其主要優點如下:①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網絡互動教學強調教學中知識信息資源的多元性,通過在線系統把文本、圖像、動畫、視屏、語音等多媒體信息有效整合,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從接受型學習轉向探究型學習,實現自主、探究、個性化學習,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加工和更新,在實現知識建構的同時實現能力的提升。②加強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和反饋。通過網絡互動教學平臺,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實時和有效的交流,從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間的角色定位,建立了平等的、朋友式的共學關系。另外,通過在線討論方便了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學效果,實時反饋教學情況并監管整個教學進度。③為教師提供了更大的教學設計空間。通過網絡教師可以把相應的教學資源整合加工后,根據學情特點實時上傳到網絡互動平臺,方便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同時,也方便了教師課后在線更新教學資源和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造過程。
網絡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與傳統教學的形成性評價一樣,也需要首先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比如上網點擊率、網上作業完成情況、網上測驗情況、參與討論發言情況、教學信息反饋發帖情況、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情況等。但其特點在于整個評價活動都是按照任課教師的預先設計,通過建立的“在線實時評價系統”自動記錄、分析和統計完成的。當然,網絡教學還應結合常規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另外,網絡互動教學關系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式應以“問題”為中心,以“任務和興趣”來驅動;教學過程始終圍繞“師生互動、實時反饋”展開。網絡教學的過程評價具有簡便、高效等諸多優點,因此,隨著網絡教學及評價平臺的不斷完善,必將為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和藥學人才培養作出更大的貢獻。教育評價研究對于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管理和決策,具有重大意義。目前人們對教育評價的認識還不到位,而且我國教育評價研究存在著行政化、統一化、行為化、指令化等問題,由此產生了窄化功能、缺乏個性、注重外表、被動應付等負面效應,影響了教育評價在教育改革中的應有地位與促進改革功能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