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第1篇

關鍵詞:實驗教學改革;實踐技能培養;《土地利用規劃學》;GIS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16-05

一、序言

《土地利用規劃學》是一門跨度大、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的課程。它是“土地資源管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專業的核心課程,現階段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專業開設《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1-3],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相關專業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改革和建設,探索改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創新型、技術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學模式。本研究基于GIS技術及其應用,從教學目標設置、課程建設基本思路以及實驗教學內容設置這三大方面對《土地利用規劃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以期為《土地利用規劃學》教學改革的課程理論體系建設、知識結構完善、技術方法應用等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參考,最終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素質土地利用規劃人才,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目標設置

教學目標是課程內容和任務的重要衡量標準,是教學目的的具體化和形象化[4],在教育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內容相結合,可以更好的達到學習效果,提高《土地利用規劃學》整體的實際運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基礎理論,從而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的整體思路,靈活應用相關技術和技能[5],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規劃學》素質和能力教育的功能,大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使得《土地利用規劃學》更加貼近生活和實際,促進其更好的進步和發展。

課程在教學目標上影響和制約的因素比較多,而且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锻恋乩靡巹潓W》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靈活的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的融合各種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實踐的水平和本領。我們針對《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特點、社會對這方面人才的要求以及綜合了多年來在《土地利用規劃學》上的教育教學經驗,制定了適應專業培養特點的教學目標,主要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實踐目標這三方面來設置,促進廣大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

1.知識目標。(1)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務以及研究內容,能夠靈活的掌握和運用相關的知識,對基本的知識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2)熟練地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理論和原則以及各種土地利用規劃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對土地規劃的一般步驟以及相關規劃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做詳細了解。(3)系統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制圖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編圖和制圖的能力和技能。(4)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夠與時俱進的自覺關注和學習相關規劃流程的變化。(5)熟練地掌握與土地規劃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的學習或是工作時能夠靈活的運用相關法律法規解決規劃上遇到的難題。(6)理解3S技術與《土地利用規劃學》相關技術和軟件的理論和實際操作的知識,靈活的運用GIS等技術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

2.能力目標。(1)能夠系統的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和規劃實施的步驟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之中,促進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具有較強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管理、規劃方案制訂、規劃實施措施提出、規劃文本的編輯以及規劃技術的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掌握GIS的水平和技能,通過技術的提高和學習的深入來更好的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求。(3)能夠利用GIS技術及其相關軟件進行案例分析、規劃布局、圖件制作、技術分析以及數據分析制圖等。在不斷發展的土地利用規劃學領域,需要不斷的提高自身GIS的操作和運用的能力,靈活的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做一名高技術的人才。(4)能夠熟練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土地規劃現狀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足之處,同時對編制的規劃方案進行各種用地的分析和未來的數量預測。(5)能夠初始模擬某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真正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程序、思路及技術要領。(6)熟練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學、數據庫等學科知識和方法,綜合的分析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完成對各類用地的分析和評價。

3.實踐能力。(1)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等土地利用規劃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水平和實踐能力。在實際的案例和事件當中能夠充分的運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去處理相關規劃方案,提高實際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能力。(2)能夠通過收集的資料和數據模擬某地市或鄉鎮的土地利用規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教育教學訓練,增強學生對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案例分析和模擬運用的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收集或者是教師提供數據的方式讓學生在指導和幫助下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的模擬和分析,增強實踐能力的培養。(3)利用GIS技術能夠對某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供需進行預測與分析。在科學和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今天,更加需要在技術層面不斷提高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分析和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相關部門的需求。GIS技術與《土地利用規劃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土地利用規劃的相關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在GIS的基礎上進行。在實踐目標上需要學習并且不斷提高自身的GIS實際操作的水平和能力,掌握對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以及對土地利用未來的規劃和土地供需的預測,真正適應未來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4)理解和掌握某地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優化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在《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實踐目標設置上,需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某個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優化空間布局的方法和技術。在實踐的層面加強對其的要求和分析,全面提高實踐能力,適應發展的需求。(5)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的能力。《土地利用規劃學》所涉及的知識和能力范圍較廣,同時十分貼近生活和日常的規劃,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尤其需要提高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如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技術,掌握分析和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的方法和步驟等。(6)培養綜合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對各種技術和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全面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適應社會的需求。

三、課程建設基本思路

為了更好的適應學科的發展以及結合教學的目標的要求,逐步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的經驗,歸納總結得出《土地利用規劃學》建設的基本思路,來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的探討和改革?;舅悸钒ㄒ韵碌膸讉€方面。

1.注重基本概念。在《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中應注重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實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解決復雜問題以及相關疑惑的基本點,進而有利于對學科精髓的把握和理解。同時,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是學習《土地利用規劃學》的重要理論保障和關鍵之處,只有打好基本概念學習的根基才可以更好的進行以后的學習以及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學習土地利用規劃的核心在于對土地利用在時空上實現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總體功能,實現土地的優化布局。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地規劃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和土地利用詳細規劃的知識,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從而為以后綜合利用和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2.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學習《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內容上,需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功底,形成一套土地利用規劃學的體系,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并且要求學生能夠在有一定的理論水平的基礎上靈活的把理論運用到實際當中用于指導實踐,提高整體的實踐水平和實踐能力,成為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只有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可以更好的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真正的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方法和技術。

3.靈活掌握GIS技術?!锻恋乩靡巹潓W》的涉及面廣,知識點多,靈活性要求高,技術性強,根據課程特點和專業的教學要求,以及與社會發展相結合,需要建立新的高效率、高技術的課程內容體系?!锻恋乩靡巹潓W》涉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地域的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供給和需求的預測;基本農田保護以及規劃建庫;某地區土地利用優化布局;某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研究;土地整治規劃研究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離不開對GIS技術的學習和運用。隨著社會發展和土地利用規劃對技術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生只有靈活地掌握GIS技術才能更好的適應發展的要求,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改革具有現實性和實踐價值。

4.建立多層次高效率的課程體系。在《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教育上具有靈活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在進行教育教學之前應從整體規劃好課程體系。在課程的設計和安排上,需要注意科學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同時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以及相關的政策措施等方面靈活調整課程,使得《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育教學以及培養的人才更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加強課程的管理體系建設,從不同的層次滿足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滿足新時代社會需求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只有把《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立足點放得更遠、更全面,才可以真正達到靈活的掌握和運用《土地利用規劃學》相關知識和方法的目的。

5.采用案例教學進行引導性教育。案例教學是一種把理論和實踐相融合,把知識和動手能力相協調的新的教育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去學習和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從案例中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和操作,因此在《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育上十分有必要增加案例教學去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通過有代表性的具體的案例分析來讓學生深入的學習這門課程的精髓,將課程的理論和相關的知識通過案例學習較為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同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實踐環節,可以利用一些土地規劃的案例,讓學生自己當一回規劃師去真正動手規劃某個區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去深刻認識規劃學的相關內容以及在實踐當中的操作要領,掌握相關的制圖軟件和制圖規則,真正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四、實驗教學內容設置

《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是依據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要求,根據土地規劃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土地資源優化分配和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的過程,涉及到多門相關課程的知識,需要用綜合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和解決問題[6]。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在各級國土、城市建設、城市規劃、農業、水利設施、交通等職能部門以及相關的企業對土地利用規劃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也是不斷提高[7]。在新的形勢下,對《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驗教學環節建設的創新性、技術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9],因此,在實驗教學的內容設置上需要與時俱進,結合當今社會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能夠靈活的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術,更好的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10-12]。

1.實驗教學目標?!锻恋乩靡巹潓W》課程實驗是以《土地利用規劃學》專業課程學習內容為基礎,教學目標配合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課程,利用實驗室資源,加強學科知識應用層面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該實驗課程由基礎性、綜合性和設計性三組實驗構成。其中基礎性實驗課內容緊緊圍繞土地利用規劃學實踐中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與分析、基礎數據預測等重要環節而展開;綜合實驗以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為主,采用ArcGIS為平臺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開展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圖件編制的工作能力;設計類的實驗則結合基本農田數據庫建設實際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和設計?;A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關鍵技術環節,在實驗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完成實驗項目,撰寫實驗報告。設計試驗要求學生根據土地利用規劃的技術要求和社會實踐的需求,設計并合理調整、完善基本農田規劃數據庫,完成數據更新和發展,掌握數據庫建設相關專業知識的應用;綜合實驗要求學生結合項目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土地利用規劃專業知識,加強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實踐和管理,編制完成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圖件,增強從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依據在室外進行調查的數據,在實驗室內利用ArcGIS等相關信息化管理軟件進行分組實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相關實驗內容,主要采用演示法、講授法、模擬法、DIY制作等教學方式。實驗完成,隨堂邀請學生對實驗成果進行展示和講解,充分討論和吸收優秀成果的經驗,不斷豐富完善成果內容,掌握先進方法技術,實現學生學以致用和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4]楊小艷,雍新琴,陳龍高.《土地利用規劃學》實踐教學環節建設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21):119-120.

[5]杜國明,雷國平.“土地利用規劃實習”的任務與內容[J].中國農業教育,2011,(2):63-65.

[6]陳銀蓉,梅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4,(2):100-103.

[7]吳大放,曾娟,劉艷艷.縣級功能片區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3,145(4):55-59.

[8]吳大放,楊木壯,姚漪穎,等.《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J].才智,2014,7(19):101.

[9]吳大放,姚漪穎,馮艷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2):138-139.

[10]吳大放,劉艷艷.淺析《土地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青年與社會,2013,(16):111-112.

[11]吳大放,劉艷艷,林媚珍,等.《土地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實踐效果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270-272.

[12]吳大放,劉毅華,曾娟,等.GIS技術在《土地經濟學》網絡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77-78.

[13]歐名豪,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1999,(4):24-25.

[14]湯江龍,李大軍.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15]付梅臣,王金滿,王廣軍.“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7,(3):88-92.

[16]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第八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17]王占歧,張麗琴,劉建華,等.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0,(3):23-24.

Based on GIS of TCM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Land Us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LIU Yan-yan 1,YAO Yi-ying 2,WU Da-fang 1,LIN Mei-zhen 1,YANG Mu-zhuang1

(1.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 土地利用規劃 應用

土地利用規劃學是一個復雜、龐大的大系統學科,它涉及經濟學、土地學、社會學、生態學及數理統計等科學,通過各個學科之間的協調,在城市內部為省市各類活動安排必要的合理空間。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處理與利用都和現代科技信息處理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系,并根據土地規劃利用的工作階段,對信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土地利用規劃的整個工作過程,可以概括為數據整理階段和規劃編制階段。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土地信息收集和土地信息處理兩大方面的內容。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極大程度提高了龐大數據的處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一、地理信息系統

1.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GIS是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量學、地圖學等多門學科綜合的技術,雖然它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邊緣學科,但其核心是計算機科學,基本技術是數據庫、地圖可視化及空間分析。因此,可以這樣定義:GIS是處理地理數據的輸入、輸出、管理、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系統。

2.產生與發展

地理信息系統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初,1962年Tomlinson提出利用數字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大量的土地利用地圖數據,到了1972年,CGIS全面投入運行與使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運行型的地理信息系統。它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如下四個階段:第一,20世紀60年代的開拓發展階段:從開始用于地圖量算、分析和制作到針對主機和外設開發,但是算法比較粗糙,圖形功能有限。第二,20世紀70年代的鞏固階段:這個時期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掃描輸入技術出現,但圖形功能擴展不大,數據管理能力較小。第三,20世紀80年代的突破階段:計算機軟硬件發展并普及,GIS也趨見成熟。第四,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化階段: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建立和數字化信息產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深入到各行業乃至家庭,成為人們生產、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幫手。

二、GIS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1.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對各類用地的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或配置的長期計劃。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主要有: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土地利用潛力分析;土地供給與需求預測;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結構化;城鄉居民點用地規劃;交通運輸用地規劃;水利工程用地規劃;農業用地規劃;生態環境建設用地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論證和規劃實施。

2.GIS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

GIS是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信息化、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的主要手段。

(1)基于GIS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適宜性評價是評定土地在一定的經營管理水平下對確定利用類型適宜狀況的過程。通過評價土地單元對不同利用類型的適宜程度,可以明確土地對每一種利用類型的適宜程度及適宜程度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特征,揭示出影響確定利用類型的限制性因子及其限制程度,從而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依據。借助GIS技術,依據一定的數學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資源,對土地適宜性進行單因素評價和多因素綜合評價,實現評價區土地適宜性的分等定級。它具有相關的統計、分析、規劃和管理功能,集數據管理、土地評價、辦公自動化于一體,有力地促進了土地適宜性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現代化。

(2)空間預測模型。土地利用規劃一項重要內容是預測一段時間內的土地供需狀況。科學的預測模型和方法是進行成功預測的前提。傳統預測多選用經濟數學模型,如回歸、平滑、曲線擬合、灰色預測四大類近20種。這些模型以行政單元為基本單位,把空間實體看成點狀,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有所偏離?;贕IS空間預測模型將所有模型參數空間化,預測針對每一個規劃單元進行,預測結果較符合實際情況。

(3)基于GIS制定規劃方案。GIS支持下的土地規劃方案編制具有模型化、定量化、多元化、動態化等特點,編制出來的規劃方案更科學。規劃方案的確定總是涉及到不同方案的模擬、評價與比較。GIS可以根據已有信息、規劃模型、上輪規劃情況等自動生成不同參數條件下的規劃方案,采用圖形、表格等形式將不同的方案表現出來,并可模擬執行不同方案的結果。土地利用規劃專家和管理、決策部門可以在GIS等技術支持下進行協同規劃。在協同規劃環境下,不僅規劃方案可視化,而且提供研討環境,設置修編規劃方案的操作工具。

(4)編制規劃圖件。GIS具有強大的制圖能力,可按照規劃方案,輸出所需要的圖件。由于GIS的制圖功能在圖形符號、顏色分配等方面與土地利用規劃圖的要求不適應,因此必須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圖的有關規程對GIS的制圖模塊進行完善,或將相應的制圖軟件與GIS數據庫相聯接,從GIS中獲取有關的信息進行制圖,輸出要求的各種規劃圖件。GIS提供制這些圖的工具和符號庫,可以方便地編制這些成果。

(5)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與監測。GIS和RS結合能更好地輔助檢查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規劃審查、城鎮分批次建設用地規劃審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規劃審查等業務中符合規劃的執行情況,能生成輔助決策方案,輸出相應的文檔及圖件。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是通過對不同時相的遙感數據的組合、融合以提取出土地利用的變化信息,并利用實地調查與變更詳查數據對監測變化信息進行檢查,采用重點地區逐個圖斑一一對照,一般地區統計比較的檢查方法,對變化信息提取技術和監測結果反復修改,直至滿足精度要求的遙感工作方法。在GIS支持下,將監測結果與土地利用規劃結果疊加,可以提取規劃執行情況。

參考文獻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措施與建議

作者簡介:馬松梅(1983-),女,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副教授;王玲(1974-),女,江蘇淮陰人,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0-007)、石河子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2-02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6-0084-02

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全面重點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的工作方法和程序。[1]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態等多方面,是人類以土地為載體所進行的物資、能量、價值的不斷交流和轉換過程,而土地利用規劃學就是對這些過程活動所做的綜合部署與統籌安排,[2]其目的是使人地活動處于動態平衡中,從而保持人口、資源、生態等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學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科學中起著龍頭作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課程設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實踐環節,通過課程設計的實踐和教學,培養學生認識、分析、研究復雜的土地利用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基本具備土地利用規劃學工作階段所需的調查分析能力、綜合規劃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并且最終培養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相關文本(例:土地的整理與復墾、土地評價)的編制方法。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的任務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以農業生產為主,發展為當前的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為中心,這對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理論和技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現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滯后于社會需求,難以滿足土地利用的技術保障。[3]因此,尤其是目前的課程設計環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地理系的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課程設計的特點、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預期為培養土地領域的創新型人才提供基礎。

一、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

對于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本研究具體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闡述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定合適的、難易程度適中的課程設計題目,做到教學的廣度與深度適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激發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

第二,要注意在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調動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構建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環境。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要能聯系社會發展、經濟、生態、環境等與土地利用問題密切相關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課程涵蓋的多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引導、演示與學生分組討論等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教學中注意其他相關課程知識的巧妙引入,使學生了解規劃各層次(如總體規劃與上下層次的規劃等)的銜接,了解土地利用規劃相關規范與總體規劃的關系與區別。

第五,以具體案例為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實際調研的方法、步驟等,并能夠在具體案例中充分展示、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第六,根據實際范例,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相關軟件或圖紙制作土地利用規劃圖、空間管制圖等,并能夠獨立負責、完成一個土地利用規劃學專題文本的編制。

二、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分析

1.理論性和綜合性較強,學生感覺困難較大

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完設計專題,通常只介紹設計過程、步驟和方法,而學生要在課后花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查閱、收集數據資料,進行用地結構的空間布局、設計、修改及確定布局方案,完成設計圖及設計圖紙等。這些過程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不僅要熟練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的很多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很多如前所述的相關課程知識。此外,還需要了解許多相關的政策與依據等,所以說理論性和綜合性都較強。當需要學生把土地利用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時,學生通常缺少全面綜合把握土地利用各相關要素、相關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通常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2.“真題真做”難以實現

“真題真做”通常缺少現實的支撐平臺(如設計院、設計公司等)及規劃方案評審程序,這樣學生只能在實驗室練習,不能參與調研及資料收集等重要環節,而且缺乏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學習的機會,最終造成對土地利用規劃的總體程序認識不全面。另外,土地利用規劃的選題非常關鍵,選題的大小和內容決定了它是否適合學生有效完成。題目太大,在短時間內學生無法圓滿完成任務,而題目太小又起不到鍛煉的目的。而“真題真做”式的現實選題又很難實現,所以僅僅基于數據資料的課程設計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而且任務安排的不同,還會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3.成績評定不夠合理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的課程設計綜合性較強,課程設計的工作量較大,學生通常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學生分組協作,共同完成課程設計的內容。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是教師很難客觀地了解團隊里每一位同學的工作量。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有小組內的部分同學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這一方面增加了教師客觀評定成績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

1.加強實踐環節,盡可能實現“真題真做”

理論聯系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加強與相關實踐單位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才能保證學生在圓滿完成任務的同時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關問題,提高編制規劃文本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了更容易實現,可以將土地利用規劃分成若干個專題,使得每組學生的專題內容及側重點各不相同。

2.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的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方案構思能力、綜合協調能力和成果表達能力等。通過方案構思能力的培養,可以加強學生的調查分析能力。通過綜合協調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可以結合學習的專業知識,客觀準確地制訂出相關的規劃成果圖,并表達自己的規劃意圖。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能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規劃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采用過程評價體系

在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中,引入過程評價體系,即注重整個教學過程和課程設計過程的評價,做到評分標準的細化與量化,打分有理有據,從而提高出勤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參考文獻:

[1]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45-1

0 前言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對城市土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方面的問題做出一個總體的規劃,是有目的的安排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土地利用好壞的關鍵所在,通過城市土地規劃,才能夠更好的制定和安排年度用地計劃以及相關的建設用地的審批工作[1]。城市用地規劃能夠為城市的用地類型進行劃分,對城市的建設用地進行分析,對城市的建設用地按照需求進行結構優化和調整等。

1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對于城市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2]。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規劃環節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職能是要為特定的城市功能安排合適的城市用地,而且還要為特定的城市用地安排專門的功能。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把土地合理的劃分為建設的用地和不能用于建設的用地。另一個方面是把可建設的用地的土地性質、建筑密度以及建設形態等進行確定。第三個方面是要對部分的可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建筑給予特殊的規定。影響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方面的因素、社會方面的因素、公共利益以及環境因素幾個方面。

2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內容與方法的探討

2.1 城市土地的利用類型

城市土地的利用類型該如何進行劃分是城市土地利用調查工作中的一個主要成分。在進行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的時候,可以按照城市土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來判定城市的用地類型。城市的用地類型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十大類、46種類、73小類。對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還可以按照城市的土地利用特點進行劃分,比如可分為科研教育用地、開發區用地、別墅區、風景名勝等。在有些時候,對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還可以不按照規范進行劃分,而完全按照城市的特點劃分。

2.2 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評價

城市建設用地的合理評價是對于城市用地進行選擇的一個依據[3]。城市建設用地的評價標準是要在對城市環境的可觀分析的前提下進行的,是要按照具體的建設需要和技術進行的。在對用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評價的時候,主要是要依據城市的用地狀況,再結合自然條件,判斷是否符合建設的需求。對于評價結果的體現,往往是把土地質量劃分為3個大類,然后再體現在評價圖上。具體的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條件優秀的,可以簡單處理就投入使用,一類是需要加以處理后才能投入使用的,還有一類就是不適宜作為城市的建設用地。

2.3 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潛力分析

對于城市建設用地的合理分析,能夠更好的規劃城市土地利用情況。城市建設用地主要分為生活性的用地和生產性的用地。生活性用地的潛力發掘之處在于城市內的一些閑置地,平房區以及中低層的建筑區。對于其分類的時候,可以按照一個標準劃分為不同的小區,然后再根據建筑密度、外部景觀等進行判斷分析,評估其發掘潛力的大小。生產性的建設用地的潛力之處在于對單位的占地面積、固定資產以及經濟密度等多個指標進行分析,最后獲得其發掘潛力。

2.4 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設用地的布局安排

城市建設用地的基本布局原則是要把握好不同城市的不同的特點和要求,按照城市用地的實際情況,主要處理生活用地和開發整治等多個方面,要把握城市性質等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過程是挖掘土地發展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情況,還要注意擴大發展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是要多挖掘土地發展潛力,而不是擴大發展。在布局方面,還要主要向著具有針對性的功能小區發展,比如科研區,商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對于城市總體布局,是要注重土地的高效利用問題,而且要突出地方特色,對必要的地段,可以有一些特殊要求。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里,就是根據城市管理的特征,設置建筑高度限制區、重點名勝保護區等類別。根據具體情況,全面統籌,制定明確的城市用地建設限制情況表,這也是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內容和方法方面的一個部分。

3 結束語

在國家對于城市發展的改革要求下,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也勢必更高[4]。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整體的分析研究,對于合理的規劃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很有意義的。本文通過幾個方面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和方法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得到更為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相信在未來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尹向東,熊進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協調的法律探討[J]. 廣東土地科學,2007,(1):34-38.

[2] 吳郭泉,翟慧敏,喬大山.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J].安徽農業科學,2007,(22):6971-6972,6989.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第5篇

[關鍵詞] ArcGIS;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建庫;技術流程

[作者簡介]王沈佳(1989—),女,東華理工大學測繪工程學院研究生;陳 婧(1987—),女,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隨著土地資源管理不斷地科學化、信息化,其技術思路逐漸由“以圖管地”轉變為“以庫管地”,從而進一步實現土地資源管理的規范化。同時,國土資源“一張圖”建設也要求建立包括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在內的規劃數據庫。在土地管理過程中,為整合資源,改變信息孤島狀態,國土信息化必然以數據中心建設為核心。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只有全面掌握,才能提升管理效能,這也要求建立國土資源管理數據庫。而數據庫的建立又是保證圖數一致的基本條件,這也從另一層面規范了土地資源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

[一]規劃數據建庫的技術要求

1.成果匯交標準

依據規劃數據建庫的相關技術標準,成果匯交的標準主要在數據內容格式、組織單元和數據文件組織結構等幾個方面。

(1)數據內容格式。規劃數據建庫的數據內容包括數據庫成果和說明兩部分。數據庫成果主要有空間數據(如矢量數據和柵格圖)、非空間數據(如規劃文檔和表格)以及元數據;說明主要有數據庫有關情況說明、規劃數據庫成果報送清單、規劃數據庫質量檢查結果記錄等。各種數據內容的格式要求如表1所示。

(2)組織單元。鄉(鎮)規劃數據庫成果以縣級行政轄區為組織單元,數據必須進行行政區拼接,無拓撲錯誤。中心城區規劃數據庫與市域(或縣域)規劃數據庫一并匯交。

(3)數據文件組織結構。在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快推進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3號)的附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匯交要求》中明確規定,報送的規劃數據庫成果以文件夾的形式組織。

2.數據庫的分層

在國土部的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TD/T 1028-2010)中明確規劃數據庫的圖層有:境界及行政區、地貌、地理注記、規劃基礎信息、基期現狀、目標年規劃和規劃柵格圖等七類。其中的圖層分為必選和可選兩種,通常必選圖層可滿足規劃成果數據庫提交的需要,具體見表2:

[二]規劃數據建庫的技術路線

鄉級規劃數據庫建設,是將縣級第二次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庫作為基期數據,進行規劃編制,在進行鄉鎮規劃數據庫建設時,可以有兩種數據庫建設模式以供選擇:

(1)分鄉鎮進行規劃數據庫建立,再將其合并,進行接邊匯總成縣級規劃數據庫,可以同時組織人員進行,但是存在接邊工作;

(2)以整個縣級區域為基礎,建立一個整體規劃數據庫,其中分別導入各鄉鎮規劃數據,再通過行政界限進行切割成各鄉鎮的規劃數據庫。

本文探究利用ArcGIS進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的方法,在此就按分鄉鎮的技術路線進行建庫。

三、基于ArcGIS的鄉級規劃數據庫建設

[一]規劃數據庫的設計

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主要包括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兩類數據。空間數據以各種基礎地理空間數據為主,屬性數據則包括詳查成果中的地理空間要素的屬性及變更數據等。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就需要對基礎地理空間數據進行設計。

在《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TD/T 1028-2010)》中規定,數據庫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中的土地利用規劃要素等,各要素依次按大類、小類、一級類、二級類、三級類、四級類劃分,并對應以十位數字進行編碼。在數據庫中,空間要素采用分層的方法進行設計,主要有境界與行政區、地貌、地理注記、規劃基礎信息、基期現狀、目標年規劃、規劃柵格圖7類圖層(詳見上文2.3),每個圖層屬性表結構定義也在建庫標準中有嚴格規定。

[二]規劃數據庫的建立

借助ArcGIS 9X的ArcCatalog建立數據庫可采用新建地理數據庫和移植已存在的數據到地理數據庫兩種方法,選擇何種方法主要取決于數據源和是否在地理數據庫中存放定制對象。

國土部在下發建庫數據質量檢查軟件的同時,也提供了SHP交換格式模板。考慮新建規劃要素集工作量龐大,耗時耗力較多,本文研究時選取移植已存在的數據到地理數據庫的方法,將模板中的要素圖層移植至左里鎮數據庫的建設中。在ArcCatalog中具體操作流程為:

1.建立數據庫[Geodatabase]。個人數據庫[Personal Geodatabase]和文件數據庫[File Geodatabase]均可。鑒于個人數據庫和文件數據庫存放數據形式的不同,本文研究選取文件數據庫進行建設;

2.新建要素類[Feature Dataset]。要素類從形式上等同于圖層類,左里鎮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主要設置了地理注記、基期現狀、境界與行政區、目標年規劃和規劃柵格圖等要素類。按要求,新建要素類的參數設置如下:

地理坐標系——西安1980;

垂直坐標系——黃海1985;

容差均設0.0001

3.新建要素集[Feature class]。要素集即空間要素圖層,按照建庫標準的要求,新建要素集要對圖層中的每個字段嚴格進行定義。由于本文研究選取移植已存在的數據到地理數據庫的方法進行建庫,所以其各圖層的字段均為標準格式,不必逐一進行定義。

[三]規劃數據入庫

規劃數據入庫即向已建好的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中加載數據,是建庫的核心。地理數據庫中支持Shapefile、Coverage等格式的數據。

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存在規劃圖層字段名不符合標準規定,因此會出現規劃圖層字段定義和數據庫圖層字段定義不一致的情況,所以在載入規劃數據時,要對字段逐一進行匹配。加載完成后,可在ArcCatalog中進行預覽。

[四]對數據庫進行拓撲關系處理

由于土地規劃數據是空間數據,空間數據存在一定的拓撲關系,因此對數據庫加載數據后,要進行拓撲關系檢查。一般而言,拓撲處理的關系要求有:

1.面不能重疊或有縫隙;

2.零星地物不能落在圖斑邊界線上;

3.線狀地物不能跨越圖斑等等。

在數據庫的每個圖層文件,以及多個圖層文件之間的數據都有不同的拓撲關系,因此定義拓撲規則時要具體因情況而異。

定義好拓撲規則后,就可以對數據庫進行拓撲檢查。對檢查出來的拓撲錯誤,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

[五]規劃數據庫的實現

完成對數據庫的拓撲檢查和拓撲錯誤修改后,即可實現數據庫的建設。至此,即可完成對土地利用規劃數據的建庫。利用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質量檢查軟件對此數據庫進行治療檢查,即可得知建好的規劃數據庫合格與否。

四、鄉級規劃數據庫質量檢查

建庫數據質量統一用國土部下發的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質量檢查軟件對匯交的數據自行進行檢查,并輸出規劃成果數據質量檢查報告和檢查錯誤記錄。一般情況下,檢查結論為“合格”時可匯交數據。上級部門復核數據為不合格或認為標注例外的原因不合理,將返回修改意見,重新匯交數據,直到數據合格。

建庫數據質量檢查分為自動檢查和交互檢查兩部分。自動檢查對質檢細則的檢查方式為“自動”的內容進行檢查,一般主要針對數據的格式、是否符合數據庫相關要求。交互檢查對質檢細則的檢查方式為“人機交互”的內容進行檢查,并人工給出檢查結論,一般針對上下銜接、圖數銜接進行檢查。

本文研究時對左里鎮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庫數據嚴格進行了自動檢查和交互檢查兩部分的檢查,結果是:因空間數據拓撲錯誤扣除2.8分,因數據結構不規范扣除4分,因元數據二級錯誤扣除1分,總計扣除7.8分,數據質量合格。

在以上幾方面導致扣分的主要原因中,拓撲錯誤及數據結構導致的扣分可在建庫操作過程中有效減少。在對數據庫進行拓撲關系檢查時,盡可能詳細地定義拓撲規則,全面檢查拓撲錯誤,并及時處理這些拓撲錯誤。而數據結構嚴格按照建庫標準中的規定進行定義即可避免因數據結構不規范導致的扣分。

五、結論

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設,是進一步發揮好土地利用規劃管控作用的根本要求,是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切實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客觀需要。土地利用規劃的信息化設計與管理必須基于一個明確的技術標準。通過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形成規劃修編圖件成果及規劃編制相關統計表格。規劃指標及規劃文本作為規劃實施年度計劃指標的核減依據。規劃成果數據(圖件及表格)作為規劃實施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核減依據,從而為下一輪更加科學地進行規劃編制提供參考。

在江西省內,目前采用較多的規劃修編與建庫軟件平臺為MapGIS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系統。但由于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質量檢查軟件以ArcEngine 9.3 Runtime為開發平臺,所以建庫時需要對規劃數據進行格式轉換,而不同軟件間的數據格式轉換常常產生一些拓撲錯誤及其他問題。利用ArcGIS的Geodatabase進行規劃數據建庫可以有效消除不同軟件平臺間的數據兼容問題,減少因數據格式轉換產生的拓撲錯誤,提高規劃數據庫建設的合格率,加快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另外,使用Geodatabase模型建庫能更加直接地體現數據庫中對象與對象間的關系,更有利于數據庫結構清晰,不但有效降低了建庫的復雜性,而且能夠保證數據間相互關系的正確性。Geodatabase數據模型是建立在DBMS之上的統一的、智能的空間數據庫,其具有一般空間數據庫所不具有的特點與功能。

[參考文獻]

[1]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曲衛東,韓瓊.土地信息系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龍. 基于Geodatabase的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設計與實現[D].徐州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4]崔鐵軍.地理空間數據庫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鄧青春,辜寄蓉.基于ArcGIS的縣(市)級土地利用規劃建庫流程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7,?穴12?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兰考县| 兴宁市| 屏东县| 阿拉尔市| 托克托县| 富源县| 茌平县| 应用必备| 大石桥市| 三亚市| 容城县| 高青县| 子洲县| 交城县| 禹州市| 轮台县| 嵊泗县| 溆浦县| 玉门市| 绥滨县| 嘉祥县| 绥中县| 永吉县| 通化市| 孝义市| 阿拉善盟| 海原县| 灵丘县| 张家港市| 江陵县| 凤凰县| 罗源县| 临清市| 炎陵县| 洪江市| 涟源市| 邳州市| 屯门区| 永德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