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院感科普小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多積累 多體驗 多讀書
小學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是因為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豐富,缺乏細致的觀察、體驗與表現生活的能力。 如何讓學生創意表達、創新思維、個性化作文,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說,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文是學生吐露心聲的場所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倡導“寫真事、抒真情”。我們的學生平時寫作文的時候,總是感到無話可說,提筆就抓耳撓腮,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如何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多積累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寫好作文,積累語言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積累呢?我們要告訴學生要善于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句、段要積累。語文課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識等,這些東西都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閱讀對寫作的作用方面看,閱讀是寫作的借鑒,是讀者間接認識生活的途徑。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了 解的生活,所產生的情感共鳴,所獲得的思想認同對于提高讀者的寫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寓言、詩歌、散文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教育學生摘錄下來,牢記在腦海里,隨時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闊學生眼界。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
2.多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作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多體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對農村學生來說,農村的風景優美,鄉土氣息濃厚。美麗的鄉村有千姿百態的動植物。這既是作文教學的直觀教具,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教師利用這種優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使他們“見景生情”。把 這種情景教育引進小學作文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寫一寫家中養的小狗,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狗啃骨頭、狗打架、狗搖尾巴等等,幫他們列出觀察項目,學生就會有目的的觀察,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說了。讓學生每天回憶發生的事,說一說、議一議,久而久之,學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價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內容。指導學生寫自己熟悉而又真實的生活,而不是寫那些“虛構生活”讓學生知道,說真話、寫事實、敘真情就是作文教師利用這種優勢,在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讀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多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開闊學生的思路。學生在寫作中就能夠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式,豐富了自己語言和情感的表達。首先,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讀有所用。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將讀書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讀書的感受記錄下來,背誦優美的語言等。這樣學生對看過的故事、優美的語言牢記在心,在以后的寫作中,學生對這些材料就能夠自覺地靈活運用。其次,教師應采用多種讀書方法,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到圖書館和閱覽室去讀書,也可以把圖書館的書借給學生去讀,也可以鼓勵學生訂閱圖書雜志和報紙,讓學生從課外的書本上搜集一些語言材料和寫作素材。學生都很感興趣,搜集得很認真。然后,同學們互相交流搜集來的材料,達到了互為補充、共同積累的目的。要多讀書,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才不會感到空洞無物,無所適從。
4.多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勤思考,學會閱讀生活、閱讀社會,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堅持寫日記。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必需,成長的必需。生活中處處有寫作的源泉,指導學生帶著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過生活的表面現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質。寫作必須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頭活水。日常飲食起居、鄰里親情、可以成為寫作的材料。另外,街頭巷尾,田園野趣,大院清晨,夕陽西下……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材料,這些材料學生都經歷過,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了解生活的意義,為寫作打好基礎。作文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知識水平、思想素質、思維習慣等的綜合反映。教師在組織學生寫作時,總會用一定的觀念、思想、情感影響學生。學生作文時也一定會涉及怎樣做人的問題,努力把習作教學與現有資源結合起來,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一定要利用好這塊陣地,培養出更多地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