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與環境污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型化學實驗是指以微量的化學試劑,在微量化的儀器和裝置中進行的一種化學實驗。它是一種新型的化學實驗方法,以綠色化學為基本理念,以環境保護為根本出發點,它通過盡可能少的使用化學試劑,而獲得比較明顯的化學反應結果和準確的化學信息。引進微型化實驗,代替傳統的化學實驗,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還可以減少設備、水、電等的消耗,減少實驗費用。微型化實驗效果更為明顯,使學生更為準確的觀察化學方應,提高了化學教學質量。同時由于較少的使用化學試劑,減少危害,提高實驗的安全性。
二、完善實驗設備
化學實驗是在化學設備下進行的,化學反應是在設備下產生的,可見設備對化學實驗的重要性。設備的好壞不僅僅影響了化學反應的效果,而且落后的設備在安全、環保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隱患。改進實驗的設備,更新實驗技術,先進的技術在某些實驗中減少化學藥劑用量、方便操作,反應速度快,減少了環境污染。運用先進的設備替換常規的設備,不易發生有毒氣體泄露情況,避免師生受到危害,使化學實驗在安全有序中進行。
三、化散為整實驗
對于化學教學,一學期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實驗組成的,教師可以在集中講解一章或幾節相關聯的課程后,組裝合并串聯其中的實驗,化散為整,把幾個分散的小實驗組合成一個整體,做一個連續的系列實驗。要求這一系列的實驗,前一個實驗的產物是后一個實驗的原料。這樣通過試劑的回收及重復利用,不僅可以縮短實驗時間,減少了課時,還有趣味性強,教學效果明顯;節省實驗試劑,減少了耗費;最重要的是減少三廢的排放,有利于環境保護。
四、應用仿真實驗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之中。信息的速度和更新,正是教學所需要的。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對化學實驗的實驗原理、裝置、流程、實驗過程等進行仿真,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影視等方式來顯示。這種教學方式是新興起來的一種實驗教學手段。學生通過這樣的模擬仿真實驗,自行操作,生動形象的觀看到實驗的現象,對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無限循環觀看,低成本、高質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做到實驗廢棄物的零排放、零污染,且始終對人體無害,實現綠色化化學實驗教學。
五、慎用化學藥品
化學實驗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實驗中所用的高毒試劑引起的,所以在化學教學中,在保證實驗正常進行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選用無毒或低毒性,無污染或低污染,且廢棄物容易處置的化學藥劑。
六、正確處理“三廢”
化學實驗所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如不妥善處理,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也使資金大量流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化學實驗產生的不同形態的廢棄物處置的方法不同。國家對化學實驗廢棄物的處理有明確的條文規定,在遵從國家條文的前提下,要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原則。
1.廢氣的處理方法。化學實驗室產生的廢氣種類較多,廢氣的處理以凈化措施為主,采取廢氣凈化方法很多,有吸收法、冷凝法、燃燒法、吸附法等。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氫等酸性氣體可用水進行吸收處理。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廢氣的性質,選擇適當凈化方法進行處理,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2.廢液的處理方法,化學實驗室產生的廢液數量雖不多,但是種類較多,且對環境的危害較大。廢液的處理方法主要是回收和凈化。廢液回收是指從實驗廢液中回收有用成分,進行再利用。廢液凈化處理是通過一系列的物理方法(沉淀、過濾、離心、分離等),化學方法(混凝、中和、氧化還原、電解、吸附等)及其他的有效手段將廢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離出來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
3.廢渣的處理方法。化學實驗所產生的廢渣量一般較少,但是他們的組成十分的復雜,不能隨意丟棄。廢渣的處理以回收為主,不能回收的進行無毒化處理。
七、結語
關鍵詞:環境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141-02
自1999年我校開設環境工程專業以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就列入該專業的主干課程,2003年,我校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被批準,大氣污染控制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學科建設促進了課程建設,十多年的教學摸索和實踐使得環境工程專業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8年,本課程被確立為校級重點課程;2010年,本課程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11年,本課程被列為精品課程。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主要講述大氣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有關的設計計算問題,適當介紹了國內外的先進實用技術。通過本課程的理論學習,并配合大氣污染控制的實踐教學環節,如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學生能夠掌握主要大氣污染物控制的基本理論、最新技術,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學習和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該課程具有內容繁雜、抽象等特點,導致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常常不太理想。我校教學團隊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
一、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是“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本課程實踐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課程設計、課程實驗和實習三大項內容。原來的實踐教學主要根據課本進行設計,沒有針對性。現在課程設計主要針對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主要的就業單位進行題目設計,主要包括:煉鐵廠高爐煙氣處理工程設計;煉鋼轉爐煙氣處理工程設計;酸法焙燒稀土精礦煙氣處理工程設計;電廠燃煤鍋爐煙氣脫硫除塵系統設計;各種工業爐窯(電石、水泥等)煙氣處理系統設計。學生可根據自己將來的擇業方向選擇設計題目,同時也允許學生根自己的愛好在一定的范圍內自主選擇設計題目。課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改革內容主要是開設有針對性的單元實驗,分為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主要有除塵器性能效率測定、大氣中氮氧化物的測定、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的測定等,設計性實驗主要為靜電除塵實驗。以讓學生掌握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方法、基本測試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大氣污染控制領域的科研和工程實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習在本科階段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大氣污染控制的立體化印象,主要依托我們的實習基地,安排參觀一些典型的大氣污染控制工藝,如電廠煙氣脫硫、高爐煙氣除塵、氮氧化物尾氣治理,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大氣污染控制的全面立體化印象。
通過實踐教學的改革,在校學生和已畢業的學生普遍認為該實踐教學的改革,尤其是課程設計和實習的改革更能適應將來就業的需要,學起來也更有興趣。同時我們也根據每年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學生的反饋對實踐教學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以使實踐教學更有針對性。
二、課堂中引入“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現今大學教育中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之一[1,2],案例教學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密切聯系實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目的性。對一些難點問題采用啟發式教育,對重點、難點深入講解剖析,使學生具備對知識點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理論與典型案例相結合,對重點、難點進行深入擴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近幾年,我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實施了案例教學,例如在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一章里就引入了案例教學,以該市第三熱電廠為例,分析該廠的二氧化硫排放的成因、如何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并引入二氧化硫排放交易權。具體的教學形式為:每小組6~8人,每小組指定一名組長和秘書。每小組進行單獨討論,主要討論二氧化硫排放的原因、影響因素以及后果,并對影響因素排序并說明理由。最后進行綜合評價說明該小組認為主要的成因。每小組討論時間為10分鐘,討論后由每個小組推舉一名上臺陳述該小組的觀點和結論,陳述時間3分鐘,陳述后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各小組陳述完由老師給出總結意見,時間為10分鐘。課程結束后各小組結合其他小組的提問和老師的評價意見,寫出自己的評價總結報告,作為一次平時成績。
三、開展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3]。常用的是老師在講授內容前先提出一個或幾個學生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以使學生提高積極性,容易加深后面問題的理解,也可以在講授前列出幾個待學生課后回答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鼓勵學生間進行討論。例如在講述機動車污染控制時,提出機動車的污染源都有哪些?是否應該發展電動自行車?是否應該建立快速公交系統?一般情況下自己愿意選擇什么出行方式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自由作答,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回答積極,并且回答有一定的深度。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且教學效果顯著。
對于一些難度較小易于掌握的章節,采取先讓所有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相關信息后進行總結,采用隨機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解。例如在講授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這章時,提前告知學生這章內容由他們講解,每人準備的時間為20分鐘,講授的內容和重點自己定。學生也可以用雙語講授。讓學生自己講課加深了對本章的理解,同時鍛煉的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已經得到了普及,也使得傳統的黑板板書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多媒體減少了課堂的板書量與板書花費的大量時間,同時可以通過圖片、動畫、錄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多媒體教學有效解決了教學內容繁多和課時嚴重不足的矛盾,并隨時更新與補充教學內容。例如講解慣性除塵器時,通過動畫的演示,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理解粉塵的運動、捕集、清灰的具體過程及原理。使教學內容顯得直觀、生動,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同時,積極利用網絡下載一些大氣污染控制方面的視頻,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相關過程及機理。
n下,鼓勵學生利用微信群、QQ群分享一些大氣污染控制方面的資料,調動每個學生都參與進學習中來。此舉極大地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使學生掌握到更為先進的相關知識。
五、改革效果評價
通過近幾年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通過實踐教學、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效果有:(1)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由改革前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2)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3)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質。
六、結論
雖然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受到老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問題,例如可以進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題庫建設,在線提交作業系統等問題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胡英等.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探討-理論系列課程改革構思[J].化工高等教育,1996,(3).
[2]胡英.面向21世紀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1,(3).
[3]肖細元.《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方法創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2).
Teaching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ourse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LI Na,SHI Min,JIAO Kun-ling,ZHANG Lian-ke,ZHANG Kai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在取得這一系列成就的同時的同時,也對我國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各種企業“三廢”的排放等等都成為影響我國自然生態平衡的主要問題,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也成為人們綠色低碳環保生活路上的攔路虎,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之下,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成為當前不可推卸的一個責任和任務為當前不可推卸的一個責任和任務,更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的一步,本文對環境治理的幾個方面進行了技術性的分析和研究析和研究。
關鍵詞:
綠色低碳;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分析
1引言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自然生態平衡問題成為廣大人民所關注和重視的焦點問題大人民所關注和重視的焦點問題,也是人類所面臨的一次重大考驗大考驗,只有有效的預防環境污染,進行環境治理,在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斷增長的同時,嚴格控制污染源,控制“三廢”,才能讓人們重新獲取一片碧水藍天新獲取一片碧水藍天。
2環境污染的危害性
環境污染就是指人們的各種生產和生活中直接或者間接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種不利于環境的物質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種不利于環境的物質,而使環境質量降低,給生態帶來不平衡給生態帶來不平衡,具體來講環境污染可以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等污染等等,而這些污染的危害性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的進步不斷的提升進步不斷的提升,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很大的隱患。
2.1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也就是空氣的污染大氣污染也就是空氣的污染,是人類一分一秒都離不開的的,因為大氣是一種混合性氣體,它雖然會受到溫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發生變化,但那種變化卻不會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如果在空氣中融入了氮氧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硫中融入了氮氧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硫(SO2)等等污染物以后等等污染物以后,就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帶來嚴重的破壞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帶來嚴重的破壞,可能會讓人們從不同程度上患上呼吸道們從不同程度上患上呼吸道、生理機能以及各種粘膜組織的疾病疾病,嚴重時,還會出現中毒現象,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另外,大氣污染也會對植被的生長造成破壞大氣污染也會對植被的生長造成破壞,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同時也命名生物鏈被打亂同時也命名生物鏈被打亂,使我們的地球出現各種不良效應,形成生存危機形成生存危機。
2.2水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相對于大氣污染來講更為嚴重水污染相對于大氣污染來講更為嚴重,因為人們在飲用了受到污染的水了受到污染的水,或者食用到受污染水中的生物,就可能直接導致中毒死亡導致中毒死亡,而且污染水的長期食用,不僅會引起人們的一些諸如細菌性痢疾些諸如細菌性痢疾、血吸蟲病等等常見疾病,還會受到一些化學物質的侵襲學物質的侵襲,誘發癌癥的發生。而據數據調查發現,全世界水污染數量有5.5億立方米億立方米,這個數字是令人發指的,而水污染問題也已經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障礙染問題也已經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一個重大障礙,需要進行徹底的解決和根除進行徹底的解決和根除。
2.3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主要包括X射線射線、γ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而這些放射性污染源大都是出自于一些原子能工業排放以及化學試驗及醫療排放物等等化學試驗及醫療排放物等等,而生物在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刺激以后激以后,輕則會出現感染、脫毛現象,重則傷及腸胃,甚者會導致其中樞神經損傷直到最后的死亡致其中樞神經損傷直到最后的死亡。
3綠色低碳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分析與研究
3.1綠色低碳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種類
從以上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我們可以看出從以上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我們可以看出,工業的發展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展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為人們帶來生活富裕的同時,也給社會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會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危及著人類的健康。而要從根本上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達到人們理想的綠色低碳生活,就必須要從其治理的技術種類入手要從其治理的技術種類入手,具體來講,可以包括生物技術、膜技術膜技術、催化技術、高級氧化技術、超聲波降解技術、微波技術術、等離子體技術等等,而這一系列綠色化學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從源頭上有效的改變生態環境可以從源頭上有效的改變生態環境,還可以進行一些生物資源的再利用源的再利用,達到節省能源,減少污染的目的。
3.2綠色低碳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應用
從我國當前環境分析得知從我國當前環境分析得知,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硫都是來自于煤燃燒后的產物來自于煤燃燒后的產物,而我們所常用的脫硫法有生物浸出法法、微生物絮凝法、表面處理浮選法等等,在進行新技術的研究以后究以后,可以對傳統的脫硫方法進行改進和提高,縮短脫硫時間間,改良脫硫微生物。在對于土壤環境的保護方面,可以采用固體廢棄物的電力氣化技術來完成固體廢棄物的電力氣化技術來完成,這種技術不僅可以減少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而且成本低,還能避免二次污染現象的發生生,達到能源的循環利用,尤其是對于白色污染的處理,更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在最重要的水污染問題上,綠色化學技術的合理應用更是實現了綠色理念技術的合理應用更是實現了綠色理念,實現污水的零排放,比如說如說,它可以完成對廢液的有效中和,可以對農藥的使用進行改良改良,讓農業生產實現綠色化,最終達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綠色低碳環保要求色低碳環保要求。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大家對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追求也越來越迫切和渴望家對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追求也越來越迫切和渴望,而在當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下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下,只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運用先進的治理技術用先進的治理技術,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達到綠色低碳的目的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金文.環境污染治理中綠色化學技術的運用[J].石化技術,2016(12):185+288.
[2]張東.低碳環保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分析及闡述[J].企業導報,2016(19):52.
[3]李豐呈.綠色化學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6(18):62.
[4]陳秀敏.淺談環境污染治理中綠色化學技術的應用[J].智能城市,2016(7):300.
[5]張勤芳.對環境污染治理中綠色化學技術應用的幾點探討[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6(6):263~264.
【關鍵詞】環境保護;園林植物;農藥;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lid waste, the harm of solid waste and several common resource, harmless treatment and disposal technology. The initi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China's use of technology in solid waste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refer to the study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of foreign advanced design idea, harmony and unity so as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solid waste disposal; pre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 X-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前言
園林景觀在整個生態體系中起關鍵作用,并且隨著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園林綠化更顯得極為重要。但因園林生態的特點復雜多樣[1],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多,大量的病蟲害迅速繁殖,致使園林景觀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雖說施放大量的化學農藥能有所控制,但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為有效保護園林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以及減輕農藥對人類的健康損害。我們應針對園林景觀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分析,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2.環境保護的基本概念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針對目前的環境污染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以調整人類生活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此外,環境保護也是人類自主探索與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的過程[2],以減少資源利用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創造更為合適的生態環境。我們應對已被污染的自然環境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各種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與恢復已污染的自然資源。環境保護與人類的生活、社會發展等密切相關,其不僅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還能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助于促進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園林種植與保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由于園林生態環境的復雜多變,植物來源的較為繁多,導致園林的病害蟲大量繁殖。就當前得知的園林病害蟲就有上千種,其不僅危害著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還引起較多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以來,我國主要通過施放化學農藥來防止害蟲,雖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污染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早在七十年代之前,世界各國普遍使用除草劑來防治害蟲,如666在那時曾是最佳的滅蟲劑[3]。但后來經研究顯示,這種滅蟲劑若有不慎進入人體,將導致中毒,甚至借助食物鏈的傳播,通過母體傳播胎兒,影響后代的生存發展。此外,為保護園林植物而施放大量的化學農藥,既污染了植物的生長土壤,也污染了空氣與水源。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大部分的城市地下水源已發生嚴重污染。如云南省因施放的農藥過多,導致多個湖泊的水質受到污染,各種生物種群逐漸消亡,進而致使生物鏈遭到破壞,生態體系嚴重失衡。由此可見,為確保園林生態環境的長期發展,我們應適當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與此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
4.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
4.1利用園林植物凈化大氣污染
園林植物能對大氣中的各種污染物進行吸收、累積、降解以及排放等,具有良好的凈化作用[4]。但因植物種類及其生態功能的不同,似的其對環境的保護功能也有所差別。針對不同地區的環境污染特點,選取相對應的園林植物實行綜合治理。比如,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塵類物質或者汽車排放的尾氣,因而可選取樟樹、國槐、桂花、楝樹以及銀杏等喬木,或大葉黃楊、海桐等灌木種植,以很好凈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環境。至于在工廠污染氣體比較集中的地區,可選取種植能凈化多種污染氣體的抗污染樹種,例如白樺、大葉黃楊、國槐及棗樹等。這些樹種不僅能有效吸收大氣中的SO2,還能很好凈化空氣中的HF,具有良好的環境保護作用。
4.2農藥的安全與合理使用
據生態學的理論觀點得知,對植物噴灑農藥,是人為干預生態環境的表現。利用農藥殺滅害蟲,起效快,作用強,應用普遍。因而,通過化學防治措施清除園林病害蟲,有助于保護園林植物。但過分使用化學農藥,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其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導致有益生物或害蟲的天敵死亡,最后反而造成害蟲更加猖狂。可見,合理安全的利用化學農藥非常必要。首先,針對城市人口眾多,園林植物群類多樣,氣候變化復雜等特征,可選取較新的無毒、無氣味且無污染的高效化學農藥。其次,按照防治對象的不同,選取針對性的化學農藥。再者,在施放農藥時應選擇有益于天敵生存、防治害蟲效果較好的時機。最后,最好混合或交替使用農藥,以有效抑制病害蟲的抗藥性,延長農藥的藥性,從而實現以最少農藥來更好保護園林植物,減少環境污染。除此之外,合理掌握正確的農藥施放方法與技術,盡可能的通過澆灌或根部等方式進行噴灑農藥。或者在綠地施放農藥時,應選取靜電噴霧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術,以減少天敵的死亡,減少環境的污染,從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4.3利用園林植物修復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據有關的實驗研究表明,部分園林植物對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富集作用[5],可將重金屬吸收并轉運至地表,并有效修復被污染的土壤,有利于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比如美人蕉、構樹等園林植物,其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銅、鉛等重金屬,因而可作為修復和重建環境污染區的首選植物。而對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機物,少數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其能徹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機的污染物。另外,通過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藝,也能有效促進園林植物修復水體污染的進程。比如睡蓮、黃菖蒲、黑麥草、綠蘿等各種植物,均適合用來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體,且均起到良好的環境保護作用。
5.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確保生態環境的綜合平衡。就必須盡早發現與分析園林景觀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園林生態中的各種植物來凈化與修復環境污染,同時合理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環境的污染,防止人類的生態環境遭到更多破壞。
【參考文獻】
[1]李國輝.淺談生態園林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2):310.
[2]張淑范.談環境保護與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7):97.
[3]楊艷紅,李衛國.園林植物資源及其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1(03):72-89.
關鍵字:初中化學;環境教育;
我國教育要培養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不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更需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而化學學科是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及對世界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是學生樹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現在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是涉及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在化學課上向學生介紹一些化學與環境污染知識,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中化學教育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意識
初中化學教育中,化學教師應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在中學化學教材中,包含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內容,例如作為大氣污染物中的頭兩號“殺手”SO2和CO,初中課本中都做過初步地學習。教師在講授該節內容時,就應給學生講清SO2、CO的產生、特性及對人類的危害,并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講解如何避免SO2、CO的產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處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講解“酸雨”這種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對于大氣污染中的另一“殺手”——光化學煙霧,從而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
(二)化學試驗過程中進行環境教育
化學試驗作為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職責,并且較之課堂教學更具有直觀性。一方面,教師可以以環境污染物為試驗樣品,進行觀察分析與研究。例如測定大氣飄塵的濃度、測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過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學教師在自己做或指導學生做實驗時,也可以切身實地的進行環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氣體(如SO2、CO等)放出的試驗時,可增加尾氣處理裝置,以減少有毒氣體排放。對實驗結束后的試驗廢液、廢物應放入指定地點,這樣既可減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學生環境保護要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三)化學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教育意識
一方面,可以通過化學課外興趣小組,開展環境保護活動。例如組織學生測定大氣污染物濃度、測定附近河、湖水的酸堿度,到附近工廠進行污水排放觀察及污水處理參觀,利用節假日到野外收集廢電池等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強環境觀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時刻牢記環保使命,充分利用節約能源(如節水、節電、充分燃燒煤氣、石油液化氣等),合理分類存放生活垃圾(如電池回收、不亂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環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噴發膠等),敢于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努力將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二、初中化學教學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分析
新課程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注重提高21世紀學生的科學素養。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采取多種方式把環境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中。由于許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過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與化學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化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化學教育在培養學生環境意識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化學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提出,化學教育應培養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
(一)化學學科中賦予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一們跨學科課程,環境教育的廣泛性和跨學科性,決定了環境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將環境教學的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程中,而且化學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中學化學教學成為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手段。化學中滲透式的環境教育雖存在著局限性,很難保證環境教育的目標真正實現,但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基本途徑只能是滲透式,即將環境教育寓于化學教學中。
(二)初中化學教材內容涉及到的環境問題
初中化學教科書《化學(全一冊)》中都講到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污染,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粉塵和氣體兩大。臭氧層的作用,臭氧層“空洞”的形式;臭氧氣對人類的重要性。
還有自然界的水。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與水對生物體的重要作用;水污染的主要來源: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水的排放;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藥,化肥的不適當施用。氫燃料的最大優點是它燃燒后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
碳和碳的氧化合物CO2不能供給呼吸與溫室效應及防治;硬水對生活和生產的危害;CO的毒性與對空氣的污染;燃料及其利用化石燃料是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金屬和金屬材料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酸和堿,了解溶液的酸堿度,了解酸雨的形成;鹽化肥農藥的合理施用與安全操作注意事項;常見化肥的輸,貯存,施用的注意事項;化學與生活養物質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影響糖,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幾乎都滲透了環境教育內容,這不僅體現在課題的設計上,而且正文中相應的化學知識點也融合了環境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嚴密的邏輯體系,而是以化學學科內容編排體系為主線,采用融合滲透的方式進行綜合設計,這既不打亂化學學科知識的順序,又使環境教育找到支撐點。學生通過化學知識了解與環境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通過對環境問題的學習和解決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使化學與環境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狀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人們也應認識到,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很多環境污染的治理要依靠化學方法。所以,利用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廣大中學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越性,為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境,為我國能快速健康發展,做出自己應盡的努力。